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Wave Tr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leconnection Caused bythe Thermal Anomaly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fthe Tibetan Plateau. Part I: Data Analysis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玉淑 邓国 +1 位作者 高守亭 徐祥德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83-593,共11页
The effect of the thermal anomaly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previous win-ter and spring o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RYR) in the subsequen... The effect of the thermal anomaly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previous win-ter and spring o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RYR) in the subsequent summer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signal' feature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thermal anomaly of the Plateau upon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y over MRYR in the sub-sequent summer was revealed. This feature of the signal shows that from 0 cm to 320 cm under the surface of the ground, the soil temperature anomali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anifest out of phase distribution in flood years and drought years over MRYR. In flood years over MRYR, there is a positive soil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region of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to the south of 30癗) and a negative anomaly in the region of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to the north of 30癗), while in drought year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oil temperature anomaly is opposite to the one in flood years.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soil temperature anomaly lies in the levels between 40 cm and 160 cm under the surface of the ground. Mean-while, the data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ay respond to the thermal anomal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form the propagation of a low frequency wave train with a seasonal time scale, and this wave train may affect the precipitation over MRYR in the subsequent summer.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thermal anomaly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previous winter and spring is one of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subsequent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MR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ibetan Plateau thermal anomaly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ryr) precipitation anomaly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对策
2
作者 夏军 贾海峰 +2 位作者 张翔 张永勇 骆文广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5,共6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的突出问题,对城市水安全、雨季水体返黑返臭风险和河湖水生态退化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发现长江中下游城市河网密度高、降水量大、暴雨多发,同时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内涝、污... 针对长江中下游城市内涝与雨季污染协同治理的突出问题,对城市水安全、雨季水体返黑返臭风险和河湖水生态退化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发现长江中下游城市河网密度高、降水量大、暴雨多发,同时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内涝、污染、生态退化等水问题突出;城市内涝频发,雨季污染造成某些城市水体局部返黑返臭,严重影响城市水环境品质,成为制约长江中下游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提出了建立三级内涝协同防治体系、构建城市“绿-灰-蓝”设施耦合工程体系、协同推进水体品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中下游城市 城市内涝 雨季污染 协同治理 绿色发展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分析
3
作者 张自豪 余斌 +2 位作者 郭新伟 胡梦姗 何立翔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338,共15页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特征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地均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异质特征;运用GTWR模型探... 在双碳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城市群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特征对于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地均碳排放分析碳排放的时空异质特征;运用GTWR模型探究案例区碳排放之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但增速趋缓.排放量由98152.00万t增长至132226.12万t,增长率由8.23%减缓至4.85%;2)长江中游城市群碳排放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地均碳排放量总体均呈现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其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前两者差异尤为显著;3)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等因素对地区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作用强度同样呈现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碳排放 时空异质性 GTWR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与协同模式
4
作者 姚柏名 杨剑 陈建设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5-63,共9页
基于2010年、2015年、2019年和2022年长江中游30个节点城市的截面数据,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时空演变及协同模式。研究表明:201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逐步增强,但2022年旅... 基于2010年、2015年、2019年和2022年长江中游30个节点城市的截面数据,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时空演变及协同模式。研究表明:201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逐步增强,但2022年旅游经济联系明显减弱;网络中心度分析显示,仙桃、岳阳和九江的中心度仅次于武汉、长沙和南昌,在区域内正逐渐发展成为旅游资源传输的关键中转站;凝聚子群分析显示,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大城市的凝聚子群呈现出相对较弱的联系,反映出三者现有合作机制的不足。基于此,从合理规划与政策调控、优化区域旅游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旅游经济联系 修正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法 协同发展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5
作者 严飞 《环境经济研究》 2024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不到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建成区及其周边地区水土气污染依然严重,农村面源污染较多,生态环境风险隐患较大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健全全民环境治理参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美丽中国 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
下载PDF
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研究
6
作者 李杰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0-54,共5页
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不断发挥通江达海优势,奋力打造湖南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具备区位与交通、产业、绿色等发展优势,但亦存在产业结构不... 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不断发挥通江达海优势,奋力打造湖南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具备区位与交通、产业、绿色等发展优势,但亦存在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园经济发展不快、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此,在多重政策叠加、港口一体化建设、省域区域城市竞争等背景下,岳阳应紧跟国家政策、依托发展规划;强化基础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发挥区域优势,激发开放源泉;明确绿色底线,筑牢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阳市 对接 长江中游城市群 省域区域城市竞争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2
7
作者 林洪 朱昌明 +2 位作者 夏谦 李喜英 余昶颖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第12期22-27,共6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协同创新是促进城市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研究旨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该地区各项科技创新数据的整理、评估与分...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协同创新是促进城市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研究旨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该地区各项科技创新数据的整理、评估与分析,综合比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其他主要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表现,从科技创新水平、创新能力等维度综合评价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水平,从研发投入、研发人员规模、成果转化活力与高新产业发展等维度呈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水平。此外,总结了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协同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进展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推动平台共建、技术共研、成果共转、资源共享、生态共营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 对策建议
下载PDF
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刘春梅 陈欣悦 杨喜乐 《中国商论》 2023年第19期47-50,共4页
长江中游城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还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腾飞注入无限新活力。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从城市化程度、人... 长江中游城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还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腾飞注入无限新活力。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从城市化程度、人力资本、政府行为、经济增长、开放贸易、产业结构六方面分析了影响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数字经济 长江中游城市群 城市化 经济增长 开放贸易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31市物流竞争力层级划分
9
作者 石学刚 罗荣 《物流技术》 2023年第9期20-23,共4页
为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物流发展现状,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物流产业规模、物流需求和物流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同时收集长江中游城市群2017-2021的相关数据,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测度,将长江中游... 为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物流发展现状,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物流产业规模、物流需求和物流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同时收集长江中游城市群2017-2021的相关数据,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测度,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1个城市划分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和次要节点城市四个层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物流竞争力 两阶段熵权-TOPSIS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首位特征及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思珏 王海军 《时空信息学报》 2023年第4期574-584,共11页
现有的城市首位度仅反映中心城市与区域内特定几个非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城市间跨行政区边界的交流。本文采用树状结构动态而清晰地展现201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体系演变,聚焦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的时空联系变化,从而... 现有的城市首位度仅反映中心城市与区域内特定几个非中心城市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城市间跨行政区边界的交流。本文采用树状结构动态而清晰地展现201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体系演变,聚焦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的时空联系变化,从而丰富省会首位特征的刻画;并进一步通过Kanbur-Zhang指数和Capello空间溢出指数动态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给非省会城市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要素聚集程度,以及与所在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交流联系紧密度随时间均有提升。②三个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对周边城市产生效应不同;首位特征最强的武汉市对周边城市由虹吸效应转为显著的溢出效应,环长株潭城市圈中长沙市在后期初现溢出效应,首位特征最弱的南昌市对所在城市圈中其他城市仍以虹吸效应为主。城市组团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本研究能够为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树 溢出效应 虹吸效应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任辉 郤雨菲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3年第5期1-14,共14页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出凝聚型空间分布状态;(2)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现“局部聚集,整体分散”的分布特征,且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3)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表现较为显著,且正相关为主要空间关联类型;(4)长江中游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道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政策以及人口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A级旅游景区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屈喜琴 梅丁丁 《科技广场》 2023年第1期13-21,共9页
科技服务业作为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资源、科技服务模式、科技服务人才的现状,聚焦长江中游城市群电子信息... 科技服务业作为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资源、科技服务模式、科技服务人才的现状,聚焦长江中游城市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集群,阐述了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需求,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优势产业集群 科技服务 对策建议
下载PDF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影响吗?——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13
作者 向栋良 何颖斯 《资源与产业》 2023年第5期22-39,共18页
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对于加强城市空间形态管理,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研究方法,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空间形态的单中心... 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对于加强城市空间形态管理,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研究方法,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空间形态的单中心性、破碎化程度、不规则性、扩张性和聚集度进行测度,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时空演变规律;再利用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同时期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最后运用全面FGLS模型作为分析方法,借助两步系统GMM模型对原模型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空间形态总体呈现出单中心性和不规则性减弱,破碎化程度、扩张性和聚集度增强的状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中位数更接近上四分位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趋同效应。2)当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形态的单中心性优势将会减弱,衍生出城市人口拥挤、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城市负面现象。3)高度碎片化的城市会产生景观碎片化、更高的污染水平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减少等不利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现象,城市内部斑块呈现连续且规则的形态有利于降低交通网络建设成本,从而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外部性效应。4)建设用地规模可通过产生集聚效应、经济激励和提高生产能力等机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的作用,城市空间聚集度的增大会促进较低的层间相互作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空间形态 土地利用效率 影响机制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生态安全的门槛效应研究
14
作者 程慧 任春悦 《商学研究》 2023年第5期77-86,共10页
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区位熵和熵值法分别测度201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生态安全的门槛效应及其在三个子城市群内的作用差异。结果... 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区位熵和熵值法分别测度201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生态安全的门槛效应及其在三个子城市群内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东南部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西北部区域水平较低且呈下降趋势;旅游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差距较大,高值区始终稳固在武汉、长沙和南昌,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孝感、鄂州和黄石等城市;在全区域内,以旅游产业集聚、旅游发展水平和旅游负荷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对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起促进作用,但在三个子城市群内的门槛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聚 旅游生态安全 门槛效应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效率时空格局及影响机理研究
15
作者 朱磊 李燕楠 卿琪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92-102,共11页
综合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2009—2019年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各项效率,并探究其旅游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综合效率水平总体不高,主要受旅游纯技术效率驱动,空间上呈现出“东强西弱”梯度格局,空间演化上由集聚向离散状... 综合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2009—2019年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各项效率,并探究其旅游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综合效率水平总体不高,主要受旅游纯技术效率驱动,空间上呈现出“东强西弱”梯度格局,空间演化上由集聚向离散状态转移,城市间空间关联性减弱;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时序上呈现波动式增长,空间格局的演化经历了“发散—收敛—发散—收敛”四阶段;地区经济水平和区位条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综合效率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资源禀赋则对其表现出阻滞作用;市场化程度、交通条件、信息化水平则对不同城市群的驱动作用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森林公园 旅游效率 时空演化 影响机理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社团结构演化及其邻近机制——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网络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高鹏 何丹 +1 位作者 宁越敏 张凡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8-586,共9页
刻画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特征,通过QAP分析定量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3个分别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以省界为界限的城市社团,社团结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城市群层面上,地理邻近、文化邻近和行政... 刻画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特征,通过QAP分析定量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3个分别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以省界为界限的城市社团,社团结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城市群层面上,地理邻近、文化邻近和行政邻近均对城市群社团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行政邻近中的省级行政邻近影响最大;交流技术进步、金融资源集聚与扩散对社团内外联系也产生显著影响。分析社团层面,发现此时地理邻近在各社团内部结网互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且不同影响因素在3个社团中的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团结构 邻近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 社团发现算法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高鹏 宁越敏 何丹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66,共6页
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型数据,从联系、节点、类型3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影响城市群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以快速拓展网络联系覆盖范围为主的... 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内部组织的关系型数据,从联系、节点、类型3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揭示影响城市群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以快速拓展网络联系覆盖范围为主的初级阶段,并逐渐呈现出轮轴状空间形态特征;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层级化集聚态势明显,且网络节点数量和强度中心度分别呈现出清晰的“金字塔型”和“倒梯型”的结构特征;综合考虑各研究单元在网络中的相对联系规模和主导联系流向,可将研究单元分为网络流出活跃区、均衡活跃区、网络流入活跃区以及非活跃区4种类型,且空间分异格局日益清晰;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和技术力量等因素共同驱动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的时空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网络 生产性服务业 时空演变 驱动机制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制度创新:依托武汉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 被引量:7
18
作者 伍新木 廖丹 严瑾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经过上千年的发育和发展,我国长江中游流域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以武汉为中心、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落的雏形。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分析以及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区域的比较,阐明了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城市群内部各... 经过上千年的发育和发展,我国长江中游流域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以武汉为中心、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落的雏形。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分析以及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区域的比较,阐明了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深层次制度性障碍,提供了诸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跨行政地界的区域协调机构,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促进区域内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以区域整体协调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圈层梯度推进、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从而促进全国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长江中游 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政府职能 制度创新
下载PDF
咸宁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孙志国 定光平 +3 位作者 何岳球 黄莉敏 熊晚珍 王树婷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130-133,共4页
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三角)中的中心城市。本文分析了咸宁自然遗产资源保护现状,探讨了该市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发展对策,并提出了7点建议:(1)加强自然遗产资源的生态保护;(2)实现岳九咸"小三角"生态环... 咸宁市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三角)中的中心城市。本文分析了咸宁自然遗产资源保护现状,探讨了该市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的发展对策,并提出了7点建议:(1)加强自然遗产资源的生态保护;(2)实现岳九咸"小三角"生态环境对接融合;(3)申报各种世界自然遗产;(4)申报各种国家级自然遗产;(5)开发与自然遗产相关的地理标志特产;(6)保护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和谐;(7)开发自然遗产的生态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遗产 生态旅游 中三角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大城市不透水面增长模式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志 李鹏 刘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766-3774,共9页
以1995、2003、2010、2015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对武汉、长沙、南昌为例的长江中游城市20年不透水面增长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城市不透水面增长显著,接近预警水平,格局呈突围扩张的基本态势;现阶段武汉不透水面主要为城... 以1995、2003、2010、2015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对武汉、长沙、南昌为例的长江中游城市20年不透水面增长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城市不透水面增长显著,接近预警水平,格局呈突围扩张的基本态势;现阶段武汉不透水面主要为城郊面源"零星"增长模式贡献较大;长沙、南昌则主要来源于新城"线式"延伸及其内部"面式"填充模式;道路投资、区划政策、城市规划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房产投资、人口增长、透水技术等是影响三城市不透水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各因素影响敏感度在三城市中又有差异;三城市可从强化城乡规划的管理措施、控制过热的房地投资经济政策措施、平衡区域人口格局的社会政策措施以及推广透水材料和技术的科技措施等方面来缓解不透水率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增长模式 驱动因素 中游城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