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urse of human emancip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forms
1
作者 Liu Tongfa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3期16-30,共15页
“历史的终结”是对现实的社会历史依照资本的固有逻辑和文化逻辑做出的主观设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获取灵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必然被克服的逻辑结论。而克服市民社... “历史的终结”是对现实的社会历史依照资本的固有逻辑和文化逻辑做出的主观设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获取灵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必然被克服的逻辑结论。而克服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过程。作为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在典型意义上使得全部历史被合乎逻辑地分成“三个阶段”: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个阶段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具有内在关联。三大形态理论着眼于人的发展状况与解放程度,决定了人类解放理论同时还兼有社会形态的意义,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实际是同一个过程。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历史定位中,中华民族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寻求人类解放的一种方式,将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巨大变迁创造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社会形态
原文传递
马克思政治解放批判及其对人的解放逻辑进路的开解——基于《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考察
2
作者 刘海霞 秦毓婉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基本观点的过程中阐释了政治解放批判思想。在肯定鲍威尔宗教批判合理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将犹太人解放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展开政治解放批判。马克思认为,宗教在完成了的政治国家仍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 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基本观点的过程中阐释了政治解放批判思想。在肯定鲍威尔宗教批判合理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将犹太人解放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展开政治解放批判。马克思认为,宗教在完成了的政治国家仍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这恰恰蕴含着政治解放的必然限度。政治解放必然导致个体异化和国家异化,必然要经由市民社会批判,使得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达到人的解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政治解放 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 人的解放
下载PDF
犹太人问题何以成为“当代的普遍问题”——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解读 被引量:7
3
作者 黄学胜 邹诗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20,共8页
本文通过解读马克思对鲍威尔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批判,探讨马克思思考犹太人问题的两个维度,即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和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并通过剖析马克思与鲍威尔以及整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别,进而清理马克思对传统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 本文通过解读马克思对鲍威尔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批判,探讨马克思思考犹太人问题的两个维度,即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和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并通过剖析马克思与鲍威尔以及整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别,进而清理马克思对传统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启蒙哲学的内在批判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人问题 政治解放 市民社会 人的解放
下载PDF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韩立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1,共7页
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来看,早期马克思,特别是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止,还是一位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坚定支持者,在解决人的政治异化问题上沿用了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但在接下来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来看,早期马克思,特别是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止,还是一位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坚定支持者,在解决人的政治异化问题上沿用了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但在接下来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人的解放"(die menschliche Emanzipation)理论,不仅取消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走向了市民社会的一元哲学,而且作为一个事实,自此他再也未回到国家哲学的建构上来。对于马克思而言,曾在其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一极的逐渐"退位"不仅意味着他完成了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他摆脱了黑格尔的控制,走向独立创造新世界观的哲思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市民社会 人的解放 形式普遍性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解放思想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4
5
作者 孙代尧 张端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10,共7页
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首先是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观点而提出的。与鲍威尔的思路不同,马克思认为,宗教解放与政治国家的完成并不矛盾,政治解放的前提是先将宗教问题化为世俗问题。政治解放就是指国家从... 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首先是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观点而提出的。与鲍威尔的思路不同,马克思认为,宗教解放与政治国家的完成并不矛盾,政治解放的前提是先将宗教问题化为世俗问题。政治解放就是指国家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马克思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经实现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权的本质,不仅从理论上指出要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的解放,而且找到了实现这一变革的头脑和心脏即哲学和无产阶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解放 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 人权 人的解放
下载PDF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8
6
作者 许耀桐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8-12,共5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创新概念 ,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的新阶段 ,具有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创新概念 ,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的新阶段 ,具有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共产党 依法治国 现代化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
下载PDF
论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思想之流变 被引量:1
7
作者 谭祖雪 张群胜 胡亚琴 《长春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85-87,共3页
从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思想演进的逻辑过程来看,其历史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继承—批判—理论创新。马克思通过继承黑格尔主义思想,并在政治实践中对其理论来源展开批判,进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解放的思想。人类解放思想标志着马克思政治... 从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思想演进的逻辑过程来看,其历史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继承—批判—理论创新。马克思通过继承黑格尔主义思想,并在政治实践中对其理论来源展开批判,进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解放的思想。人类解放思想标志着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市民社会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下载PDF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的现代政治批判理论——兼评阿隆对马克思实质自由观的回应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日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95,共8页
马克思立足于"人类解放"的高度分析了政治解放的限度,并以"市民社会自身的矛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思想揭示了现代政治的本质及其矛盾性和抽象化、形式化特征。马克思的现代政治批判理论澄... 马克思立足于"人类解放"的高度分析了政治解放的限度,并以"市民社会自身的矛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思想揭示了现代政治的本质及其矛盾性和抽象化、形式化特征。马克思的现代政治批判理论澄清了政治解放的前提,划定了与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各种空想社会主义者之间的界限,进而瓦解了实质自由与形式自由的抽象对立关系,而法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雷蒙·阿隆曲解了马克思的实质自由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市民社会 实质自由 形式自由
下载PDF
和谐社会的人本视角与公民政治的建设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俊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43,共7页
根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主体和谐,其理想境界是人的交互主体性和谐。因此,我国建构和谐社会,需要从政治上建构和谐的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政治主体性的提高,推行公民政治。由于公民政治的本质内容就是... 根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主体和谐,其理想境界是人的交互主体性和谐。因此,我国建构和谐社会,需要从政治上建构和谐的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政治主体性的提高,推行公民政治。由于公民政治的本质内容就是公民利益博弈、分配和满足的规则体系,所以,建构和谐的公民政治社会,又需要健全公民进行利益博弈的政治市场机制,发展公民社会自治,以实现社会利益的主体共享,达到以人为本的主体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公民政治 公民利益博弈机制
下载PDF
“个人”概念的演进及其时代精神——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个人”再到“公民社会人”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三元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87,283,共14页
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现实的个人"从孕育到诞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生活资料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社... 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现实的个人"从孕育到诞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生活资料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获得具体规定的。可以从自然性与社会性、感性与理性、利益和需要、生活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等四个统一中把握"现实的个人"的基本特质。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现实的个人"具有抽象性。"人民"是"现实的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逻辑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有抽象化的倾向。"公民社会人"是"现实的个人"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复归"和具体表现形态,是时代精神的彰显。重塑"公民社会人"和构建公民社会是时代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的人 现实的人 公民社会人 政治权利 公民社会
下载PDF
马克思对现代人权理论的贡献——基于《论犹太人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付子堂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80,共5页
作为马克思走向成熟时期的论著,《论犹太人问题》一直被视为其集中论述人权的著作。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之成果的政治解放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政治解放本身存在着局限性,此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作为政治解放的成果,... 作为马克思走向成熟时期的论著,《论犹太人问题》一直被视为其集中论述人权的著作。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之成果的政治解放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政治解放本身存在着局限性,此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作为政治解放的成果,人权也因为受制于政治解放本身的局限而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人权击碎封建等级的枷锁而还个体以自由和平等;另一方面,人权使个体囿于自己的自私自利而损害着政治国家的完整性。回到历史的视域则会发现,马克思对于人权的分析不仅指出了人权在当下的必然,也揭示了当下人权所内含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解放 人权 市民社会 人的解放
下载PDF
市民社会对人权的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7期22-27,共6页
对于人权的起源与发展,要从市民社会理论探源。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才形成人权要求,市民社会确认了人权主体和基本人权,并对这种人权实质做了揭示。在人权实现上,马克思认为基于政治解放局限性无法充分实现人权,市民社... 对于人权的起源与发展,要从市民社会理论探源。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才形成人权要求,市民社会确认了人权主体和基本人权,并对这种人权实质做了揭示。在人权实现上,马克思认为基于政治解放局限性无法充分实现人权,市民社会中的人权存在极大不平等性,只有变革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才能充分实现人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人权 马克思
下载PDF
社会发展观的新境界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启波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6,共4页
发展作为时代的核心主题,是党的十六大报告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发展的地位、要素和战略等方面剖析了十六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与创新。
关键词 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政治文明 小康社会
下载PDF
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咸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2期8-13,20,共7页
在市民社会的观念史上,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以劳动和市场为核心的“需要的体系”及其满足方式,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在批判性考察中,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泛神论的逻辑神秘主义”,继承、深化了其历史主义方法和内容,并揭示了一切... 在市民社会的观念史上,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以劳动和市场为核心的“需要的体系”及其满足方式,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在批判性考察中,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泛神论的逻辑神秘主义”,继承、深化了其历史主义方法和内容,并揭示了一切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富有原创性地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的人类解放新课题,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轮廓。人类解放是马克思走出市民社会泥淖的一种新的政治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市场经济 人类解放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解放之维与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15
作者 刘同舫 王梦如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35-39,共5页
马克思最伟大的政治智慧深刻体现在他对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衔接点"的把握上: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分析,客观、理性地对政治解放的历史功绩和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政治解放对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及其二者之间相互纠缠... 马克思最伟大的政治智慧深刻体现在他对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衔接点"的把握上: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分析,客观、理性地对政治解放的历史功绩和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政治解放对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及其二者之间相互纠缠关系的消解;他认识到政治解放并不是彻底的没有矛盾的解放,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与局限性。正是基于对政治解放之限度、局限的深度认识以及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由此提出超越政治解放,以社会力量对抗政治力量而走向人类解放的思想,并对人类解放思想进行必要性、可能性论证与缜密分析。以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为依据,立足我国政治改革发展实践,将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与我国当今政治改革发展实践相对照,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政治文明
下载PDF
政治文明:一个价值意义的哲学阐释——论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6
作者 陈军科 孔军 《宁夏党校学报》 2007年第5期5-8,共4页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政治文明的性质及政治文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政治文明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引导作用。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成,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政治保障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对政治...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政治文明的性质及政治文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政治文明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引导作用。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成,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政治保障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对政治文明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两者统一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 和谐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历史观逻辑前提的确立——再谈马克思哲学中的人
17
作者 汤文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9-167,287,共9页
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变革与其本人世界观成熟的全部过程,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要这样就必须科学解决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第一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变革与其本人世界观成熟的全部过程,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要这样就必须科学解决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第一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逻辑前提。这个逻辑前提的确立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在《莱茵报》的活动获得了政治实践基础、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中获得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错误主张中有了新的推进、在对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中获得了实现基础、在批判施蒂纳的"唯我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这一过程表明,马克思哲学形成和发展不只是一般地"伴随"人的问题,而是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实践 市民社会 政治解放 异化劳动 人类解放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的逻辑理路
18
作者 姜新海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1-13,共3页
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及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转折点:一是从国家到市民社会;二是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这两点构成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逻辑进程中的核心环节,使马克思迅速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政治立... 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及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转折点:一是从国家到市民社会;二是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这两点构成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逻辑进程中的核心环节,使马克思迅速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政治立场转变的学理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有一个更加科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 批判 解放 人类
下载PDF
论感性存在对精神的超越与局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的阐释
19
作者 李秀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5,90,共5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存在论基础。存在来自于存在本身,思维源于感性存在;故以感性存在说明思维,用现实的感性存在的个人解释政治国家和精神...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存在论基础。存在来自于存在本身,思维源于感性存在;故以感性存在说明思维,用现实的感性存在的个人解释政治国家和精神,理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马克思后来在"导言"中不仅坚持了这一存在论和方法论立场,而且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意识到,要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结合起来,变革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总体而言,马克思此时还在感性经验的现实层面批判黑格尔国家观,还未到达哲学反思的现实层面,因此未能深入领会黑格尔将国家视为国家理念自我实现之深刻的现实内涵。而无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的成功还是缺陷,都构成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梯与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存在 家庭与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国家精神 人本学唯物主义
下载PDF
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
20
作者 胡潇 陈明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7-19,共3页
20世纪以来 ,市民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即从近代主要从经济角度规定市民社会 ,转变为当代主要从社会联系和文化的角度规定市民社会 ;由近代把市民社会看作主要是物质交往领域 ,转变为当代把它主要看作是一个自治的民间社团及其活动... 20世纪以来 ,市民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即从近代主要从经济角度规定市民社会 ,转变为当代主要从社会联系和文化的角度规定市民社会 ;由近代把市民社会看作主要是物质交往领域 ,转变为当代把它主要看作是一个自治的民间社团及其活动所构成的公共领域。这种转变扩大了市民社会的外延 ,使得人们产生这样的误解 ,即市民社会是不可超越的。这种误解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主义及各种腐败现象提供了舆论环境 ,从而导致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混乱和无序。实际上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在地包含着关于市民社会的政治超越学说。他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创立新唯物主义的过程中 ,科学的区分了它们各自产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社会解放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