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本科教育社会信任危机的“遮蔽”与“解蔽”
1
作者 李天航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30,共10页
通过回顾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曾发生过多次社会公众阻抗职业本科教育的舆情事件,这些舆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通过对这几次舆情分析,可知社会公众在与职业本科教育交往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稳定的信任关系,致... 通过回顾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曾发生过多次社会公众阻抗职业本科教育的舆情事件,这些舆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通过对这几次舆情分析,可知社会公众在与职业本科教育交往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稳定的信任关系,致使职业本科教育在社会信任方面陷入危机。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拟态环境”的失真带来“舆论审判”,“符号暴力”的笼罩形塑“集体记忆”,“职业获得”的追求强化“分类机制”,“路径依赖”的持续带来“质量危机”。为化解职业本科教育社会信任危机,可通过“去后真相”杜绝“舆论审判”发生,统筹“三教”协同突破“集体记忆”迷思,革新“社会形态”摆脱“分类机制”宰制,实施“质量攻关”走出“质量危机”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本科教育 社会信任危机 教育舆情 民间立场
下载PDF
以更高理论自觉推进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家 被引量:1
2
作者 郇庆治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1,共7页
像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样,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前者的重点在于阐明这一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而后者的重点则在于强调这一思想确立之后的全面贯彻落实和实践指导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 像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样,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前者的重点在于阐明这一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而后者的重点则在于强调这一思想确立之后的全面贯彻落实和实践指导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大政治与政策议题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不仅构成了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意涵的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概括阐发,也是对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与实践规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世界观方法论 立场观点方法
下载PDF
论教育学的文明立场——一种基于生命关系视角的分析
3
作者 刘冲 巴登尼玛 +1 位作者 卡本太(译) 南吉多杰(译)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3年第2期1-16,共16页
教育通过调节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矛盾而不断建设和完善人类文明。文明即生命关系建构,其内在特点是文化,其外在特点是社会。教育是生命智慧、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过程,教育与文明以生命为关系纽带,为文明的正向变化提供支撑。教育的... 教育通过调节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矛盾而不断建设和完善人类文明。文明即生命关系建构,其内在特点是文化,其外在特点是社会。教育是生命智慧、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过程,教育与文明以生命为关系纽带,为文明的正向变化提供支撑。教育的问题内在地包含着文明的问题,文明问题研究是教育问题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文明是教育学的应有立场,体现在教育学的学科问题来源、学科概念范畴、学科证成规则和学科思想方法等方面。教育学是生命关系之学,是文明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学科立场 文明 生命关系
下载PDF
论教育学的文明立场——一种基于生命关系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冲 巴登尼玛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共7页
教育通过调节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矛盾而不断建设和完善人类文明。文明即生命关系建构,其内在特点是文化,其外在特点是社会。教育是生命智慧、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过程,教育与文明以生命为关系纽带,为文明的正向变化提供支撑。教育的... 教育通过调节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矛盾而不断建设和完善人类文明。文明即生命关系建构,其内在特点是文化,其外在特点是社会。教育是生命智慧、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过程,教育与文明以生命为关系纽带,为文明的正向变化提供支撑。教育的问题内在地包含着文明的问题,文明问题研究是教育问题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文明是教育学的应有立场,体现在教育学的学科问题来源、学科概念范畴、学科证成规则和学科思想方法等方面。教育学是生命关系之学,是文明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学科立场 文明 生命关系
下载PDF
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子良 《武警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8-10,共3页
江泽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 ,是我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器和... 江泽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 ,是我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器和社会安定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政治体制改革 现代化建设 社会稳定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中女娲神话的新内涵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文斌 余锐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年第4期19-21,共3页
生态学是20世纪西方兴起的一股学术思潮,它把外部环境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范围,以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和人类文明的重新思考引起世人的广泛注意。东方文化系统中的某些观念与其不谋而合,甚至在远古神话传说当中... 生态学是20世纪西方兴起的一股学术思潮,它把外部环境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范围,以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和人类文明的重新思考引起世人的广泛注意。东方文化系统中的某些观念与其不谋而合,甚至在远古神话传说当中也有这种思想的萌芽。本文尝试从生态学的角度重新挖掘女娲神话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生态文明观 女娲神话 内涵
下载PDF
论民间融资刑法规制的基本立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利宾 《警学研究》 2019年第6期82-89,共8页
刑法介入民间融资活动必须有其基本立场。在价值追求上,必须是为了促进民间融资而非禁锢民间融资。在法律和事实的解释上,要与现实适应、与时代同步。在犯罪界限上,必须以社会危害性为标准严格区分违法和犯罪,然后再通过刑法第13条"... 刑法介入民间融资活动必须有其基本立场。在价值追求上,必须是为了促进民间融资而非禁锢民间融资。在法律和事实的解释上,要与现实适应、与时代同步。在犯罪界限上,必须以社会危害性为标准严格区分违法和犯罪,然后再通过刑法第13条"但书"来评估行为非犯罪化的可能性。在刑事责任承担上,要充分考量行为和行为人双重因素的影响,尽可能扩大非刑罚责任形式的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融资 刑法介入 基本立场
下载PDF
试论西域昆仑的文化旗帜与文明立场
8
作者 廖肇羽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28-34,共7页
巍巍昆仑俯视东亚、南亚、西亚与中亚,它是中华西域的地理制高点,是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万神之都、万脉之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崇拜,演绎着几千年的文化意蕴,是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此同时,基于西域昆仑是丝绸之路的文... 巍巍昆仑俯视东亚、南亚、西亚与中亚,它是中华西域的地理制高点,是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万神之都、万脉之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崇拜,演绎着几千年的文化意蕴,是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此同时,基于西域昆仑是丝绸之路的文明枢纽站,阐述了西域昆仑在丝绸之路上鲜明的文化旗帜与坚定的文明立场,透视了"化干戈为玉帛"在现代文明融合发展中的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昆仑 文化旗帜 文明立场 昆仑神话体系
下载PDF
“西方革命观”及其启示
9
作者 何强 《理论观察》 2003年第1期19-20,共2页
“西方革命观”主要包括市民社会理论和文化领导权理论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对于研究和把握西方社会仍然具有某种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西方革命观 市民社会 文化领导权
下载PDF
中国行政执法困境的个案解读 被引量:103
10
作者 王锡锌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49,共13页
在中国行政执法过程中,政府面临着普遍的“两难困境”,在立法过程中政府立场与民间态度缺乏有诚意的、有效的和充分的沟通,导致政府立场与民间态度的紧张;在执法过程中政府奉行一种“问题化策略”和“运动式执法”,过分迷信强制和制裁... 在中国行政执法过程中,政府面临着普遍的“两难困境”,在立法过程中政府立场与民间态度缺乏有诚意的、有效的和充分的沟通,导致政府立场与民间态度的紧张;在执法过程中政府奉行一种“问题化策略”和“运动式执法”,过分迷信强制和制裁的力量而忽视了执法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制度性的相互学习,故加剧了规则表达和规则实践之间的背反。走出执法困境要求在规则制定过程中,政府立场与民间态度通过制度化机制进行有效的、富有意义的交涉,在执法过程中应采取务实的态度,注重博弈过程中的学习、反思和策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执法 中国 执法过程 解读 个案 政府立场 制度化机制 两难困境 立法过程 制定过程 博弈过程 策略调整 态度 民间 问题化 制度性 参与者 规则 学习 制裁 务实
原文传递
民法人格权编的政治基础与学术立场、立法技术的统一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立新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5,共15页
自1986年《民法通则》规定了人格权以来,中国当代民法对人格权的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多年来,我国对人格权立法的争论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在编纂民法典中对民法人格权编的争论处于第三阶段,争论... 自1986年《民法通则》规定了人格权以来,中国当代民法对人格权的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多年来,我国对人格权立法的争论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在编纂民法典中对民法人格权编的争论处于第三阶段,争论的表现是人格权在民法典中能否独立成编,争论的焦点在于民法人格权编的政治基础与学术立场、立法技术的统一问题。在民法人格权编的制定中,必须坚持其政治基础,又要与学术立场和立法技术相统一,而不是三个独立甚至对立的问题。目前在此问题上存在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经不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人格权编 政治基础 学术立场 立法技术统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