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毕飞宇的小说美学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新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66-70,共5页
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成功源自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写作策略的调整,这种策略调整是源于一种小说美学的追求。在小说立场上,从工于小说叙事转向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在写作伦理上,从热衷于历史想像转向更为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在小... 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成功源自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写作策略的调整,这种策略调整是源于一种小说美学的追求。在小说立场上,从工于小说叙事转向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在写作伦理上,从热衷于历史想像转向更为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在小说的史诗性品格上,区别于传统的英雄史诗而探索平民大众的史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小格局中小人物的内在精神上的提升来展现一种大人生的美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写作策略 世态人情 平民史诗
下载PDF
浅析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春明 《潍坊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0-53,共4页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保障思想源远流长,剖析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中国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社会保障思想的许多精华,如社会大同、以民...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保障思想源远流长,剖析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中国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社会保障思想的许多精华,如社会大同、以民为本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大同思想 以民为本
下载PDF
当代小人物的人生风景——论新写实小说的平民世界及其悲剧意蕴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斌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4-77,96,共5页
新写实小说以崭新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品格以及作家所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以写实性的创作原则摹写小人物的灰色人生,呈现现代社会的人生悲剧形态,力求于生活原始形态的真实呈现中渗透式地展现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制约,从而达到对... 新写实小说以崭新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品格以及作家所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以写实性的创作原则摹写小人物的灰色人生,呈现现代社会的人生悲剧形态,力求于生活原始形态的真实呈现中渗透式地展现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制约,从而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平民世界 灰色人生 悲剧意蕴
下载PDF
《骆驼祥子》:平民的代言者 被引量:1
4
作者 郭睿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06-110,共5页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所描写的人物,所讲述的故事都是平民式的,小说可谓呈现了平民世界的悲欢。第三人称这一全知全能视角的采用,有助于深入表现主人公祥子的心理,由祥子的处境深入剖析小人物与命运的关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 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所描写的人物,所讲述的故事都是平民式的,小说可谓呈现了平民世界的悲欢。第三人称这一全知全能视角的采用,有助于深入表现主人公祥子的心理,由祥子的处境深入剖析小人物与命运的关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堪称平民小说的开拓者,成为连接雅与俗的文化桥梁。《骆驼祥子》总体上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风貌,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与俗白凝练的语言运用,充分展现出了老舍作为一位平民小说家的艺术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骆驼祥子》 平民世界 开拓者
下载PDF
从《十三个小故事》看叶·波波夫笔下的“两个世界”
5
作者 贾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0-114,共5页
叶甫盖尼·波波夫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现实主义、讽刺性、悲剧性和怪诞的特点成功地再现了俄罗斯当代人民复杂、多彩、充满戏剧性的生活。《十三个小故事》是波波夫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组短篇小说,揭示了当时存... 叶甫盖尼·波波夫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现实主义、讽刺性、悲剧性和怪诞的特点成功地再现了俄罗斯当代人民复杂、多彩、充满戏剧性的生活。《十三个小故事》是波波夫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组短篇小说,揭示了当时存在于苏联社会中的“两个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民间世界的同情和热爱以及对官方世界的憎恶,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波波夫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波夫 故事 20世纪70年代 著名作家 现实主义 短篇小说 民间世界 俄罗斯 讽刺性 悲剧性 戏剧性 当代 创作 怪诞
下载PDF
康德关于公民社会的哲学思考
6
作者 张附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5-104,共10页
康德认为人类的终极目的是要达到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即公民的自由与普遍法治最大限度相结合的公民社会和永久和平的世界公民状态。他问为达此目标我们应该做什么?这是他关于认识论原则的第四之问。
关键词 历史理性和理性批判 人类的终极目标 公民社会 世界公民状态
下载PDF
丝路佛教传播与祈愿的情感表达——西安地区佛教造像题记旨趣管窥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乐庆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03-110,共8页
历史时期,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关中地区佛教发达,本地民众为了表达对亡者、生者的美好祈愿,把希望、理想、福运都集中寄托在造像上,并通过题记表达出来。西安博物院藏有各时期丰富的佛教造像遗存,其中有很多在佛像台座、光背或碑侧刻有... 历史时期,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关中地区佛教发达,本地民众为了表达对亡者、生者的美好祈愿,把希望、理想、福运都集中寄托在造像上,并通过题记表达出来。西安博物院藏有各时期丰富的佛教造像遗存,其中有很多在佛像台座、光背或碑侧刻有造像记,内容丰富,造像记所载把民众的内心世界通过祈愿的形式真实地刻画了出来,可谓其内心世界的自由流露,反映了民众向往富足、平静生活的心理愿望和内心世界,成为了解彼时佛教传播情况、民众信仰和内心世界最为直接和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记 发愿文 民众精神世界
下载PDF
两次大战期间美国战略轰炸指导思想的演变
8
作者 石非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90-95,共6页
美军战略轰炸理论启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战”结束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一战”后美军对盟友及自身的轰炸效果与经验进行总结,认为无差别轰炸并非有效手段,应对战争工业、铁路线和野战部队进行精准轰炸。第二阶段,2... 美军战略轰炸理论启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战”结束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一战”后美军对盟友及自身的轰炸效果与经验进行总结,认为无差别轰炸并非有效手段,应对战争工业、铁路线和野战部队进行精准轰炸。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美国陆军航空兵战术学校的军官们继承并发展了前一阶段的经验,认为对交通、工厂、能源和原材料进行精准轰炸,既可以有效打击敌人,又避免了道德谴责,这一理论通过高级军官形成了美军既定战略。第三阶段为实践阶段,在“二战”中,迫于速胜的压力,美军对此有了偏离,产生了大规模杀伤平民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战 二战 战略轰炸 战略目标 平民伤亡
下载PDF
老舍小说中的“小市民”形象探究
9
作者 陆山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41-42,共2页
老舍小说多数以平民文化为视角,用其独特的文学手段构造出丰富多彩、魅力纷呈的"市民世界",小说中各式各样的小市民形象,不仅凝结了作者的思想态度、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更凝结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作品... 老舍小说多数以平民文化为视角,用其独特的文学手段构造出丰富多彩、魅力纷呈的"市民世界",小说中各式各样的小市民形象,不仅凝结了作者的思想态度、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更凝结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本文主要对老舍小说中"小市民"形象的几种不同人物系列进行深入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小说 市民形象 市民世界 平民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