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杏南油田萨Ⅱ、Ⅲ组油层三次采油注入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霍迎冬 刘晓文 +2 位作者 张景远 田宇昕 施尚明 《甘肃科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5-22,共8页
根据杏南油田纯油区三次采油层系组合及井网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考虑萨Ⅱ、Ⅲ组油层性质及开发形势,需开展杏南油田萨Ⅱ、Ⅲ组三次采油注入体系研究。对微观孔隙结构及多学科油藏成果进行了研究,确定萨Ⅱ、Ⅲ组油层微观剩余油主要以簇状... 根据杏南油田纯油区三次采油层系组合及井网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考虑萨Ⅱ、Ⅲ组油层性质及开发形势,需开展杏南油田萨Ⅱ、Ⅲ组三次采油注入体系研究。对微观孔隙结构及多学科油藏成果进行了研究,确定萨Ⅱ、Ⅲ组油层微观剩余油主要以簇状、粒内及粒间为主,砂体动用较好,进一步挖潜需考虑扩大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驱油效率。结合室内实验研究成果,600×10^(4)~900×10^(4)分子量聚合物及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与油水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并且驱油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段塞尺寸下,不论均质、非均质岩心,无碱二元复合体系的采收率增幅最高,其次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强碱三元复合体系、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南油田 、Ⅲ组油层 三次采油 注入体系 驱油实验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Ⅱ-Ⅰ组为例 被引量:32
2
作者 邓庆杰 胡明毅 +1 位作者 胡忠贵 吴玉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Ⅱ-Ⅰ组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埋藏相对较浅,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已成为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区。三肇凹陷扶Ⅱ-Ⅰ组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相带变化复杂,分流河道砂体构成扶Ⅱ-Ⅰ组的主体储层格架。通...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Ⅱ-Ⅰ组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埋藏相对较浅,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已成为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区。三肇凹陷扶Ⅱ-Ⅰ组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相带变化复杂,分流河道砂体构成扶Ⅱ-Ⅰ组的主体储层格架。通过53口井岩心精细观察,利用1 000多口测、录井等资料,分析三肇凹陷扶Ⅱ-Ⅰ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特征,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根据不同基准面旋回,总结3种岩石相组合类型。研究表明,单一分流河道内部存在泥质、钙质以及含砾粉砂岩3种夹层类型,进而精细解剖单一分流河道内部建筑构型。利用分流河道砂体顶端拉平,建立同期河道砂体及夹层对比模型,从岩性、夹层类型以及测井曲线形态等方面进行对比,探讨了等时地层格架内近井距井间砂体同期分流河道的识别方法及分布规律。在上述砂体对比方法基础上,采用栅状图进行井间砂体对比,结合地震属性分析,刻画单一分流河道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以期能够进一步为致密油藏水平井布置、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分流河道砂体 夹层类型 建筑构型 -Ⅰ组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D油田二类油层聚驱上返时机计算方法
3
作者 陈宝玉 董雅婷 +2 位作者 冯诗淼 秦旗 杨其浩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3-658,共6页
为合理确定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充分考虑油田效益最大化,评估油田生产是否具有经济效益,针对二类油层聚驱潜力层系接替投产时机问题,基于盈亏平衡原理与产量递减规律提出一种明确上返开发时机的新方法.打破选取98%(水的体... 为合理确定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充分考虑油田效益最大化,评估油田生产是否具有经济效益,针对二类油层聚驱潜力层系接替投产时机问题,基于盈亏平衡原理与产量递减规律提出一种明确上返开发时机的新方法.打破选取98%(水的体积分数)作极限含水率行业标准的限制,基于油价、油田实际产出、成本和税金等经济参数,运用投入产出平衡理论,推导出聚合物驱油田单井经济极限含水率计算模型.利用产量递减规律预测处于后续水驱阶段的油层未来含水变化趋势,结合经济极限含水率,明确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时机,即层系接替投产时机.以D油田二类油层为例,计算不同油价和产液规模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评价油井生产是否具有经济效益,并预测油田含水率变化,明确了开发投产时机.结果表明,经济极限含水率与油价和日产液量均呈正相关,对于具有较高采油速度的化学驱油层而言,高油价下的极限含水率可达99.02%,远超行业标准.根据建立的经济极限含水率模型预测的开发投产时机,延长了油井高含水期效益生产的寿命,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对油田化学驱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二类油层 聚合物驱 产量递减 经济极限含水率 开发时机
下载PDF
开发后期三类油层沉积微相研究——以大庆萨北油田北二东两三结合试验区GⅡ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丛琳 马世忠 +2 位作者 李文龙 钱方园 孟祥明 《价值工程》 2012年第19期21-22,共2页
萨北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产量进入总递减期,后备优质储量不足,因此三类油层中的优质储层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油田开发后期为实现对这类难动用储层精细开发调整,也为了更客观地描述各沉积单元的沉... 萨北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产量进入总递减期,后备优质储量不足,因此三类油层中的优质储层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油田开发后期为实现对这类难动用储层精细开发调整,也为了更客观地描述各沉积单元的沉积特征,本文对该试验区GⅡ油层组进行了至单砂体级精细对比,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微相进一步细分15类沉积微相(3类水下分流河道、3类河口坝、3类主体席状砂、6类席状砂),建立了15类测井微相模式,并依照此模式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精细刻画。本次研究发现GⅡ油层组部分小层具有明显水下分流河道特征,且在席状砂中预测出物性较好的主体席状砂可进行优先开发。这种对三类油层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方法为今后同类油层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对油田开发后期持续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北油田 “两三结合”试验区 G油层组 三类油层 沉积微相
下载PDF
石板沟隧道洞口Ⅱ类围岩浅埋段施工方法
5
作者 杨昌斌 谭松林 左昌群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02年第3期17-19,23,共4页
公路隧道的洞口浅埋段 ,多处于覆盖层、坡积层或风化严重的软弱破碎岩体中。在这样的地段进洞 ,目前均普遍采用新奥法施工 ,洞口段的施工工艺亦需简化 ,于是探讨不用明洞进洞施工方法显得很必要。然而许多隧道在局部区域可能埋深很浅 ,... 公路隧道的洞口浅埋段 ,多处于覆盖层、坡积层或风化严重的软弱破碎岩体中。在这样的地段进洞 ,目前均普遍采用新奥法施工 ,洞口段的施工工艺亦需简化 ,于是探讨不用明洞进洞施工方法显得很必要。然而许多隧道在局部区域可能埋深很浅 ,在这样的浅埋段施工 ,如果稍有不慎 ,就会导致通天坍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类围岩浅埋段 边仰坡加固 暗挖法 地表锚杆预加固 工程地质条件 施工工艺
下载PDF
OFA-Ⅱ定量荧光仪及其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沈卫宏 《石油仪器》 2003年第3期40-42,62,共3页
定量荧光录井对发现油显示 ,尤其是轻质油显示有着独到的作用。在室内实验和现场分析的基础上 ,文章对江苏油田不同断块、不同层位的储集层中不同性质的原油进行定量荧光分析 ,将荧光谱图中主峰波长、主峰荧光强度、油性指数确定为荧光... 定量荧光录井对发现油显示 ,尤其是轻质油显示有着独到的作用。在室内实验和现场分析的基础上 ,文章对江苏油田不同断块、不同层位的储集层中不同性质的原油进行定量荧光分析 ,将荧光谱图中主峰波长、主峰荧光强度、油性指数确定为荧光谱图特征值。利用这些参数可发现储集层中不同性质的油显示及对储集层流体性质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FA—定量荧光仪 原油分析 油水层 录井 主峰波长 荧光级别 油性指数
下载PDF
薄层油膜层流萃取分离浓盐酸介质中的铂钯铁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杏蕊 周海涛 +1 位作者 崔凯辉 黄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4-1934,共11页
本文提出一种采用中性膦类萃取剂Cyanex 301分离浓盐酸中Pd(Ⅱ)、Pt(Ⅳ)、Fe(Ⅲ)阴离子的薄层油膜层流萃取新方法。利用PdCl^(2-)_(4)、PtCl^(2-)_(6)、FeCl^(-)_(4)在浓盐酸表面与Cyanex 301分子竞争相互作用的差异,实现了传统油滴分... 本文提出一种采用中性膦类萃取剂Cyanex 301分离浓盐酸中Pd(Ⅱ)、Pt(Ⅳ)、Fe(Ⅲ)阴离子的薄层油膜层流萃取新方法。利用PdCl^(2-)_(4)、PtCl^(2-)_(6)、FeCl^(-)_(4)在浓盐酸表面与Cyanex 301分子竞争相互作用的差异,实现了传统油滴分散搅拌萃取方式难以实现的Pd(Ⅱ)、Pt(Ⅳ)、Fe(Ⅲ)强化分离。考察了Fe(Ⅲ)浓度、盐酸浓度、H^(+)和Cl−浓度等对Pd(Ⅱ)、Pt(Ⅳ)、Fe(Ⅲ)萃取率及其相互间分离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浓盐酸表面Cl−富集、游离H^(+)浓度较低,Fe(Ⅲ)主要以H^(+)·FeCl^(-)_(4)离子对形式被Cyanex 301溶剂化萃取,而PdCl^(2-)_(4)以取代机理被萃取,PtCl^(2-)_(6)几乎无萃取。随浓盐酸体相中Fe(Ⅲ)浓度的增加,Pd(Ⅱ)和Fe(Ⅲ)的分离增强。Pd(Ⅱ)和Fe(Ⅲ)之间的分离系数随Cl−浓度增加而下降,但H^(+)浓度增加对二者的分离几乎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盐酸 铂钯铁 分离 薄层油膜 层流
下载PDF
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聚驱最佳调整时机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宜强 苏伟明 +3 位作者 王争进 刘少鹏 吕秀芹 郭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7-652,共6页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油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决定了其聚驱动态特征与主力油层有较大差别,二类油层笼统注聚过程中,层间开采矛盾依然较突出,薄差层动用程度低,厚层突进现象严重,聚驱整体技术经济效果不理想。为明确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油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决定了其聚驱动态特征与主力油层有较大差别,二类油层笼统注聚过程中,层间开采矛盾依然较突出,薄差层动用程度低,厚层突进现象严重,聚驱整体技术经济效果不理想。为明确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的聚驱调整时机,达到最佳的聚驱效果,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4种典型的矿场注采类型,建立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薄采、薄注厚采4种注采类型井组,通过开展4种注采类型模型等压聚合物驱油实验,得到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厚采、薄注薄采最佳调整时机聚合物用量分别为740 PV.mg/L、780 PV.mg/L、810 PV.mg/L和860 PV.mg/L。各井组在最佳调整时机时吨聚增油量最大,提高采收率值最高,应在最佳调整时机停止注聚合物,同时应在注聚过程中及时采取跟踪调整措施,最大限度地达到不同注采类型井组技术经济界限注入量,提高聚合物驱效率和效果。通过对比厚注薄采与薄注厚采聚合物驱效果,得到了平面非均质地层开采时,高渗带注入、低渗带采出的注采模式驱替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注采类型 聚合物驱 非均质 调整时机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二区二类油层上(下)返层系开发方式 被引量:2
9
作者 方艳君 王福林 +3 位作者 姜祥成 赵云飞 王天智 赵玉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9-54,共6页
"十三五"期间,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一次上返开发将全面结束,二次上(下)返开发存在着层序及方式选择的问题。为确定二类油层上(下)返开发方式,以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二区为例开展研究。技术上从区块静动态资料入手,利用统计方法分析... "十三五"期间,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一次上返开发将全面结束,二次上(下)返开发存在着层序及方式选择的问题。为确定二类油层上(下)返开发方式,以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二区为例开展研究。技术上从区块静动态资料入手,利用统计方法分析,落实上(下)返层系潜力,确定葡Ⅱ1—高Ⅰ5为下步开发层段;经济上利用大数据理论,建立系统模型,创建钻新井与利用一套井网开发方式选择图版,确定了南中东二区上(下)返开发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油价50美元/桶及以上时,南中东二区葡Ⅱ1—高Ⅰ5层系应采用新钻井方式开发。该方法为二类油层区块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层状砂岩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二次上(下)返 开发方式 选择图版
下载PDF
ASP体系在大庆二类油层中的色谱分离现象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郝宏达 侯吉瑞 +4 位作者 赵凤兰 刘刚 吴晨宇 王凤刚 郭福广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2,127,共5页
ASP体系在二类油层中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的黏度和及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等均会发生变化。本实验采用不同长度的人造岩心(10、20、30、60和80 cm)来模拟ASP体系在油藏中的运移距离,通过测定各组实验产出液的黏度及其与原油间界面张力,... ASP体系在二类油层中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的黏度和及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等均会发生变化。本实验采用不同长度的人造岩心(10、20、30、60和80 cm)来模拟ASP体系在油藏中的运移距离,通过测定各组实验产出液的黏度及其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分析ASP体系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性能的变化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SP驱油剂运移距离的增大,复合驱采收率逐渐降低,且在近井地带附近采收率降低的幅度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受复合体系的黏度和其与原油界面张力影响,在0~30 cm运移范围内,由于超低界面张力和较强流度控制能力的综合作用,驱油剂在油藏中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较高;当运移距离大于30 cm时,由于界面张力值迅速升高,其对采收率的贡献较小,此时体系的黏度在驱油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复合驱采收率随着驱油剂相对注入量的增大而增加,适当地增大ASP驱油剂的相对注入量可有效的提高大庆二类油层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三元复合驱 黏度 界面张力 采收率
下载PDF
二类油层中三元复合驱体系的损耗及有效作用距离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刚 侯吉瑞 +3 位作者 李秋言 王少朋 李明远 刘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177,共7页
采用天然露头岩心进行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不同运移距离下的界面张力以及化学剂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二类油层中复合体系的各组分损失严重,表面活性剂在运移前20%距离后即损失了80%,此时碱、聚合物的损失率也达到23%和... 采用天然露头岩心进行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不同运移距离下的界面张力以及化学剂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二类油层中复合体系的各组分损失严重,表面活性剂在运移前20%距离后即损失了80%,此时碱、聚合物的损失率也达到23%和12%;复合体系运移全程距离后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的损失率分别达到了92%、42.8%和31%,损失量都较为显著。复合体系的化学剂主要损失在注入井附近地层中,且这部分损失主要为'无效损耗',对采收率的贡献值有限。化学剂的损失导致复合驱的驱油效果也逐步降低。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实际的有效作用距离仅为前20%距离,因而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十分有限,而对20%井距之后的水驱残余油的进一步启动则是三元复合驱发展的潜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大庆二类油层 露头岩心 吸附滞留 超低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三次采油开发次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雪玲 冯程程 孙洪国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85,共5页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三次采油潜力层系的接替次序和投产时机影响因素复杂的问题,利用数理统计和油藏工程原理建立了油层综合评价模型和含水界限模型,给出了层系纵向接替次序和投产时机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对于潜力层系,考虑三大类12项...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三次采油潜力层系的接替次序和投产时机影响因素复杂的问题,利用数理统计和油藏工程原理建立了油层综合评价模型和含水界限模型,给出了层系纵向接替次序和投产时机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对于潜力层系,考虑三大类12项评价参数,通过权重和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可以定量分析各套层系的优劣,以此作为层系间接替的依据;对于已开发层系,根据盈亏平衡原理,结合开发指标预测结果,可以确定区块到达含水界限的时间,以此作为区块间衔接的顺序。应用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确定接替层系31套,增加可采储量180×10^4t。该方法系统全面考虑油层状况,兼顾开发效益最大化,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为开发规划方案编制和现场产量接替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三次采油 开发次序 油层评价 层系接替 大庆油田
下载PDF
南二区东部二类油层上返层系组合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立秋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4期116-120,共5页
大庆油田一类油层聚驱潜力逐年减少,二类油层开发技术还在试验完善阶段,未能大面积实施于工业化区块。针对南二区东部二类油层河道砂发育规模明显变小,小层数目增多,单层厚度变薄、渗透率变低的储层特点。为了使二类油层提高采收率,通... 大庆油田一类油层聚驱潜力逐年减少,二类油层开发技术还在试验完善阶段,未能大面积实施于工业化区块。针对南二区东部二类油层河道砂发育规模明显变小,小层数目增多,单层厚度变薄、渗透率变低的储层特点。为了使二类油层提高采收率,通过研究确定二类油层的选层标准、油层沉积特征,考虑层系组合的多项影响因素,对该区块聚驱上返二类油层进行了合理的层系组合研究,确定了上返层系厚度及注采井距,为该区块聚驱上返层系组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层系组合 层系优化 南二区 松辽盆地
下载PDF
煤系重质油的仪器分析及系统考察Ⅰ.烃族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昌鸣 李爱英 +1 位作者 李英 张林梅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2-375,共4页
采用薄层棒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TLC/FID),对煤系重质油的烃族组成分析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烃族的定量因子等。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焦化厂的典型重质油产品进行了系统测定。
关键词 重油 薄层色谱 煤系重质油 烃族 重质油 FID
下载PDF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井含水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佘庆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72,共2页
大庆油田利用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成熟配套技术,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矿场试验。总结试验区的动态开发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聚合物驱控制程度为核心,以限制聚合物驱对象、细分层系、缩小井距、优化聚合物驱... 大庆油田利用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成熟配套技术,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矿场试验。总结试验区的动态开发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聚合物驱控制程度为核心,以限制聚合物驱对象、细分层系、缩小井距、优化聚合物驱方案为主要内容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总体开发原则,通过工业化应用,深入研究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含水率变化特征,通过研究含水率曲线形态,将二类油层含水变化特征分为5种类型,其中圆底锅型含水率下降幅度较大,含水率下降了22.9个百分点,阶段提高采收率为7.4%,聚合物驱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聚合物驱油 见效特征 大庆油田
下载PDF
萨中开发区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试验效果及认识 被引量:26
16
作者 吴凤琴 贾世华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2年第1期112-115,9,共5页
大庆油田随着主力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潜力的减小,需要在二类油层开展注聚和三元复合驱以实现产量接替。在矿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萨中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井网井距、注入参数,对其见效特征有了明确认识,并形成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配... 大庆油田随着主力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潜力的减小,需要在二类油层开展注聚和三元复合驱以实现产量接替。在矿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萨中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井网井距、注入参数,对其见效特征有了明确认识,并形成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配套的增产、增注措施技术。实践表明,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是可行的,可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接替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中开发区 二类油层 三元复合驱 试验效果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试验效果与认识 被引量:10
17
作者 戴雪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155,共4页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是在先导性试验成功后进行的三元驱扩大规模的矿场试验,为分析试验区的试验效果,对试验区油层沉积特征、剩余油分布状况以及三元复合驱油机理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对象确定为...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油是在先导性试验成功后进行的三元驱扩大规模的矿场试验,为分析试验区的试验效果,对试验区油层沉积特征、剩余油分布状况以及三元复合驱油机理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对象确定为河流相沉积为主的河道砂且有效渗透率不小于0.1μm2、有效厚度不小于1.0m的油层具有可观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通过采用“高浓度聚合物+三元体系”的注入方式,使油藏内驱替过程中残余油形成油墙,含水下降幅度大、稳定周期长,有效提高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的试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二类油层 适应性 试验效果
下载PDF
模糊数学在油井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性全 侯吉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83,共5页
聚驱油井的开发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明确聚驱开发的主要矛盾是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针对聚合物驱油井多种影响因素的模糊性,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油井进行评价,将油井划分为一类油井、二类油井和三类油井,根据该评价结果可为单井进一... 聚驱油井的开发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明确聚驱开发的主要矛盾是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针对聚合物驱油井多种影响因素的模糊性,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油井进行评价,将油井划分为一类油井、二类油井和三类油井,根据该评价结果可为单井进一步实施各项增产增注措施提供足够、可靠的依据。以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块为例,通过统计181口井的静态数据,建立了二类油层聚驱油井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分类结果与北二西块的实际状况相符,证明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划分油井等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明确了该区块聚驱开发主要矛盾所在。提出应针对三类油井实施油井增产措施,以提高聚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数学 油井评价 聚合物驱 综合评判 二类油层
下载PDF
萨北开发区北二东西块二类油层三元驱开发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2-115,共4页
北二东西块二类油层是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弱碱三元复合驱工业化推广区块,目前处于三元主段塞注入阶段,区块综合含水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应用油藏工程理论,结合区块开发地质特点,通过精细地质解剖、剩余油分布、生产动态分析及精细过程管... 北二东西块二类油层是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弱碱三元复合驱工业化推广区块,目前处于三元主段塞注入阶段,区块综合含水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应用油藏工程理论,结合区块开发地质特点,通过精细地质解剖、剩余油分布、生产动态分析及精细过程管理,开展了注剂前深度调剖、规模分注、体系优化及个性化跟踪调整等工作,对各类工作及区块整体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并与同类区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区块综合含水率与注剂前相比下降6.8百分点,单井日增油3.9 t,增油达到1.29倍,明显高于其他同类区块。总结出区块分类井见效特征,明确了弱碱三元复合驱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深化了油藏开发规律认识,为其他三元驱区块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弱碱 三元复合驱 开发效果 评价
下载PDF
二类油层缔合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广宇 许智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126,共6页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剩余地质储量大,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油田保持稳产的主要开发对象,其较低的渗透率、较强的非均质性及较高的黏土含量等储层物性条件,给常规线性聚合物强碱三元复合驱的经济有效实施带来一定挑战.为此,以中等相对分子质...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剩余地质储量大,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油田保持稳产的主要开发对象,其较低的渗透率、较强的非均质性及较高的黏土含量等储层物性条件,给常规线性聚合物强碱三元复合驱的经济有效实施带来一定挑战.为此,以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疏水缔合聚合物、复合表面活性剂(磺酸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无碱二元体系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适用性.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该二元体系具有良好的增黏性能,并能在较宽的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范围内(0.03%~0.3%)与大庆原油形成10q mN/m数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此外,该二元体系还表现出较好的老化稳定性能、抗吸附性能、乳化性能及注入传导性能.通过采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研究并确定了体系配方中的聚合物质量浓度、用量及段塞组合方式,室内条件下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疏水缔合聚合物 双子表面活性剂 二元复合驱 体系性能 大庆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