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紧张素(1-7)和血管紧张素Ⅱ对THP-1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外流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柴婵娟 杨慧宇 +4 位作者 杨志明 梁斌 阎丰 武瑞 边云飞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5-890,共6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THP-1源性泡沫细胞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及胆固醇外流的影响。方法将THP-1单核细胞加入100 nmol/L佛波酯(PMA)48 h诱导分化为THP-1源性...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THP-1源性泡沫细胞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及胆固醇外流的影响。方法将THP-1单核细胞加入100 nmol/L佛波酯(PMA)48 h诱导分化为THP-1源性巨噬细胞,加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建立泡沫细胞模型。随机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AngⅡ组、Ang(1-7)组、Ang(1-7)+AngⅡ组及AngⅡ+Ang(1-7)+A-779组[A-779为Ang(1-7)受体特异性阻滞剂]。分别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R-BⅠmRNA、ABCA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胆固醇流出率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用AngⅡ组SR-BⅠmRNA、ABCA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弱且胆固醇外流减少(P<0.05);与AngⅡ组比较,加用Ang(1-7)促进SR-BⅠmRNA、ABCA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胆固醇外流增加(P<0.05);与AngⅡ+Ang(1-7)组比较,AngⅡ+Ang(1-7)+A-779组SR-BⅠmRNA、ABCA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减弱、胆固醇外流减少(P<0.05),但与Ang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Ⅱ抑制THP-1源性泡沫细胞SR-BⅠ、ABCA1的表达并减少胆固醇外流,而Ang(1-7)通过其特异性受体MAS受体可减弱AngⅡ的作用,促进胆固醇外流,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1-7) 血管紧张素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 ATP结合盒转运体A1 胆固醇逆转运
下载PDF
Head-gear Activator治疗骨性Ⅱ~1类错颌面软、硬组织改变的研究
2
作者 葛红珊 张铭 +1 位作者 伍军 吴建勇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0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通过对Head - gearActivator治疗早期骨性Ⅱ1类错病例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进行测量 ,分析该矫治器对颌骨、牙齿、面型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选择 10名替牙期或恒牙早期的安氏Ⅱ1类错畸形的病例 ,男性 4人 ,女性 6人 ... 目的 :通过对Head - gearActivator治疗早期骨性Ⅱ1类错病例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进行测量 ,分析该矫治器对颌骨、牙齿、面型及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选择 10名替牙期或恒牙早期的安氏Ⅱ1类错畸形的病例 ,男性 4人 ,女性 6人 ,平均年龄为 11岁。矫治器的设计是参照Graber和VanBeek的设计 ,平均治疗时间为 10 .2个月。选择 33个测量项目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 ,并运用SAS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NA减小 1.17° ,SNB增大 1.16° ,ANB减小 2 .3° :overjet明显减小 6 .0 7°,上下切牙突度减小 ,上前牙舌倾 ,下前牙唇倾 ;全面高及前后下面高均有显著增加 ;面型角和H角减小。说明颌骨、牙齿、面型及软组织侧貌等方面均有明显变化。结论 :Head -gearActivator能有效地达到控制上下颌矢状及垂直方向生长的目的 ,对改善软、硬组织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d-gear ACTIVATOR 骨性class1错 头影测量分析
下载PDF
Activator与MBT直丝弓矫治器双期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衍蓉 陈杰 +1 位作者 张大华 刘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Activator矫治器与滑动直丝弓矫治器(MBT appliance)双期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7例混合牙列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Ⅰ期采用Activator矫治器,Ⅱ期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每位患者均拍... 目的:探讨Activator矫治器与滑动直丝弓矫治器(MBT appliance)双期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7例混合牙列期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Ⅰ期采用Activator矫治器,Ⅱ期采用MBT直丝弓矫治器。每位患者均拍摄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曲面断层片,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结果:硬组织主要测量项目的变化:SNB角增加2.9°,ANB角减小2.9°,下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L1-NB(mm)减小3.5°,下颌体长度Go-Gn(mm)增加3.0mm,前面高N-Me(mm)增加5.6mm;软组织主要测量项目的变化:鼻唇角Cm-Sn-UL增大7.2°,颏唇沟角Li B'Pg'增大12.1°,面凸角Ns-Sn-Pos减小2.0°,上唇-审美平面Ls-E(mm)减小1.6mm,下唇-审美平面Li-E(mm)增大2.1mm。治疗结束时磨牙和尖牙均为安氏Ⅰ类关系,前牙覆盖明显减小,侧面型有所改善。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在替牙期采用双期矫治能改善其面部侧貌,显著改善上下颌骨骨性关系。Activator能有效促进下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1类错牙合畸形 Activator矫治器 下颌后缩 双期矫治 MBT矫治器
下载PDF
垂直骨型对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文婷 张翔 曹军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的差异。方法:选取未经正畸治疗的180例成人Ⅱ~1类错患者分为高角(SN-MP角>40°)、均角(29°≤SN-MP角≤40°)、低角(SN-MP角<29°)3组。每组各...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Ⅱ~1类错患者面下1/3软组织结构的差异。方法:选取未经正畸治疗的180例成人Ⅱ~1类错患者分为高角(SN-MP角>40°)、均角(29°≤SN-MP角≤40°)、低角(SN-MP角<29°)3组。每组各有男、女30人。在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分别测量上唇、下唇、颏部软组织结构的厚度与长度,并分析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个体间的差异。结果:男、女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上唇长度、下唇长度都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P<0.05);男性高角型Ⅱ~1类错患者下唇基部厚度也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明显增高(P<0.05),而女性低角角型Ⅱ~1类错患者下唇基部厚度较均角和高角患者明显减低(P<0.05)。女性高角组患者的颏顶点处软组织厚度明显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患者(P<0.05),而男性不同垂直骨面型Ⅱ~1类错患者颏部软组织结构则未见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垂直向骨型因素对Ⅱ~1类患者面下1/3软组织以厚度和长度为代表的结构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分类错 软组织形态 垂直骨面型
下载PDF
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牙槽骨形态特征的CBCT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廖妮 周诺 +2 位作者 莫水学 戴剑 宋少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6-559,共4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BCT)研究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牙槽骨形态及厚度。方法:选择未治疗骨性Ⅱ类患者60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患者各20例。用CBCT获得三维影像数据,分析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 目的: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BCT)研究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牙槽骨形态及厚度。方法:选择未治疗骨性Ⅱ类患者60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患者各20例。用CBCT获得三维影像数据,分析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高角患者上下颌切牙根尖区牙槽骨总厚度、上颌切牙腭侧根尖区及下颌切牙唇侧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均小于均角与低角患者(P<0.05);下颌切牙唇侧牙槽嵴顶厚度3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上下切牙区牙槽骨较为狭窄,需警惕牙槽骨吸收和牙根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 垂直骨面型 牙槽骨 锥形束CT(CBCT)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切牙代偿情况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叶艳艳 丁寅 +1 位作者 李娟 赵坤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81-184,共4页
目的:对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治疗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分析切牙代偿情况及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中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方法:收集骨性Ⅱ类成人患者共200例,确定13项代表切牙倾斜度和凸度的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 目的:对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治疗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分析切牙代偿情况及其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中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指导意义。方法:收集骨性Ⅱ类成人患者共200例,确定13项代表切牙倾斜度和凸度的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将结果与正常牙合均值比较,然后依照SN/MP角和FH/MP角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垂直骨面型共3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指标在组间的差异。结果:代表上切牙唇倾度的大部分指标测量均值(U1/SN、U1/NA、U1/FH)与正常牙合均值基本一致,L1/GoMe、L1/NB(°,mm)明显大于正常牙合均值;3组间比较,除U1/pp、U1/NA(°)及U1/NA(mm)外,其余的10项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上切牙相对颅部参考平面无明显的倾斜代偿但相对上颌基骨较为直立,下前牙唇向倾斜代偿特别明显;高角组上切牙直立,有一定舌向代偿,内收上前牙时要特别注意转矩控制;低角组下切牙唇倾度大,进一步正畸唇倾代偿的潜力小;随着下颌角平面的增高,上下切牙相对颏部的位置更加靠前,通过牙齿的代偿很难协调后缩的颏部。治疗中应结合Ⅱ类骨骼矢状不调程度和牙齿代偿在不同垂直骨型中的特点,明确牙齿进一步代偿或去代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牙合] 头影测量 切牙代偿 垂直骨面型
下载PDF
Pancherz分析法评价头帽型肌激动器矫治骨性Ⅱ类错的疗效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军梅 陈虹羽 张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7-560,共4页
目的通过Pancherz分析法评价头帽型肌激动器(HGAC)在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错患者中对牙和颌骨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5例ANB角大于等于5°、覆盖大于6 mm、磨牙远中关系的错患者为研究对象,戴用HGAC矫治8~12个月,每天戴... 目的通过Pancherz分析法评价头帽型肌激动器(HGAC)在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错患者中对牙和颌骨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5例ANB角大于等于5°、覆盖大于6 mm、磨牙远中关系的错患者为研究对象,戴用HGAC矫治8~12个月,每天戴用时间不少于14 h,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Pancherz分析法分析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和牙齿位置的变化,统计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P<0.05),SNB角变化不明显(P>0.05),Go/Me、co/OLP、ML/NSL增大,ANB角减小,pg/OLP增大,下切牙角增加,上切牙角减小(P<0.05);覆盖情况改善,其中骨因素44.64%,牙因素55.36%;下磨牙前移,磨牙关系得以改善,其中骨因素65.65%,牙因素34.35%。结论HGAC矫治骨性Ⅱ类1分类错,可有效地内收远移上牙列,刺激髁突和关节窝的改建,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在前牙覆盖改善中,牙因素大于骨因素;在磨牙关系改善中,骨因素大于牙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1分类错 头帽肌激动器 PANCHERZ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垂直向颅面部骨关系的预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夏小雪 杨陆一 +3 位作者 滕蓉 宁磊 王守东 牡琦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4-799,共6页
目的: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不同垂直类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部垂直向各标志点的定量关系方程,并将不同性别患者测量值用同一公式表达。方法:选取10~18岁未经治疗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共155例,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和SN-MP)值分为高角组5... 目的: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不同垂直类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部垂直向各标志点的定量关系方程,并将不同性别患者测量值用同一公式表达。方法:选取10~18岁未经治疗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共155例,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和SN-MP)值分为高角组50例、均角组58例和低角组47例。每组随机选取5例作为检验样本,其余为实验样本。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参数测量[前面高(N-Me)、上面高(N-Ans)、前鼻棘至上中切牙切缘垂直距离(Ans-U1)、下中切牙切缘至颏下点的垂直距离(L1-Me)、下面高(Ans-Me)、后面高(N-Go)、鼻根点至蝶鞍点的垂直距离(N-S)、蝶鞍点至关节点的垂直距离(S-Ar)、关节点至下颌角点的垂直距离(Ar-Go)、蝶鞍点至下颌角点的垂直距离(S-Go)、下颌角(∠Go)、面角(Facial angle)和后面高前面高比(S-Go/N-Me)]。确定与颅面结构相关的影响因子,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方程参数获得相关方程,将优化方程所得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误差比较。结果:高角、均角和低角组组内不同性别患者间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同一类型不同性别组合并进行组间比较,大部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角组患者,年龄与Ans-U1呈正相关关系(r=0.470),N-Me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964),Ans-U1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05)、与面角呈负相关关系(r=-0.023),N-Go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926),L1-Me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98)、与∠Go呈负相关关系(r=-0.468);均角组患者,年龄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531),Ans-U1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78)、与面角呈负相关关系(r=-0.262),Ans-Me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920)、与N-Ans呈负相关关系(r=-0.560)、与Ar-Go呈负相关关系(r=-0.652),N-Go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867)、与N-Ans呈正相关关系(r=0.252)、与L1-Me成正相关关系(r=0.754),S-Ar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671)、与Ar-Go呈负相关关系(r=-0.250)、与L1-Me呈正相关关系(r=0.552);低角组患者,年龄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602)、与下颌角呈负相关关系(r=-0.346)、与L1-Me呈正相关关系(r=0.576),N-Me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69)、与N-Go呈正相关关系(r=0.859)、与面角呈负相关关系(r=-0.177),N-Ans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605)、与Ans-U1呈负相关关系(r=-0.113),Ans-Me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869)、与面角呈正相关关系(r=0.070)、与Ans-U1呈正相关关系(r=0.785),N-Go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859)、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829)。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了不同垂直类型骨性Ⅱ类患者颅面部垂直向各标志点的定量关系方程。高角组,年龄=5.883 6+0.269×Ans-U1,N-M=22.026 6+1.494 5×Ans-Me,Ans-U1=34.959 4+0.454 5×Ans-Me-0.409 7×Facial angle,N-Go=-4.588 2+0.472 4×N-Me,L1-Me=-12.590 5+0.532 2×Ans-Me+0.124 3×∠Go;均角组,年龄=-2.944 1+0.146 8×N-Me,Ans-U1=18.917 0+0.476 4×Ans-Me-0.230 2×Facial angle,Ans-Me=-0.620 5+1.014 5×N-Me-0.974 1×N-Ans-0.057 6×Ar-Go,N-Go=1.631 1+0.897 8×S-Go+0.919 7×N-S+0.168 8×L1-Me,S-Ar=-1.823 1+0.845 3×S-Go-0.867 0×Ar-Go+0.202 4×L1-Me;低角组,年龄=11.740 6+0.152 7×S-Go-0.169 9×∠Go+0.252 5×L1-Me,N-Me=61.153 0+0.964 3×Ans-Me+0.628 6×N-Go-0.689 2×Facial angle,N-Ans=-4.949 2+1.065 8×N-Me-2.316 5×Ans-U1,Ans-Me=-25.180 0+0.418 4×N-Me+0.280 3×Facial angle+0.477 6×Ans-U1,N-Go=8.684 2+0.409 9×N-Me+0.403 3×S-Go。遗传算法建立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不同垂直类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部垂直向的方程可以表明其垂直向定量关系,并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生长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牙合] 垂直骨面型 生长预测 遗传算法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的CBCT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季海宁 梁源 +2 位作者 隋珂 高麒 丁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15名,进行锥形束CT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患者根据...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15名,进行锥形束CT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的不同进行分组整理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骨性Ⅱ类错高角组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组(P<0.05)。结论:骨性Ⅱ类错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尤其是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低,高角组低于低角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类错牙合 垂直骨面型 牙槽骨形态 前牙 锥形束CT(CBCT)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面积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19-121,共3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牙槽骨面积的大小。方法:选择骨性Ⅱ类患者45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型15例、均角型15例、高角型15例。应用DolphinImaging11.5三维软件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牙根...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牙槽骨面积的大小。方法:选择骨性Ⅱ类患者45例,根据FMA角分为低角型15例、均角型15例、高角型15例。应用DolphinImaging11.5三维软件分别测量上下颌切牙牙根周围不同水平牙槽骨的横断面面积,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低角组患者上颌切牙在根颈1/3处骨面积最小(P<0.05),在根尖1/3处骨面积大于高角组(P<0.05);低角组患者下颌切牙在根中1/3水平处骨面积大于高角组患者(P<0.05),在根尖1/3水平处骨面积最大(P<0.05)。结论:低角组患者上下颌切牙根尖周围骨质较多,高角组患者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骨面型 骨性 切牙 骨面积 CBCT
下载PDF
成人中度骨性Ⅱ类错矫治的探讨
11
作者 竺正艳 曹军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152-154,5+4,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中度骨性Ⅱ类错的掩饰性矫治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40岁伴开唇露齿露龈笑的中度骨性Ⅱ类错患者12例,采用上下颌压低型多用辅弓及横腭杆进行矫治。结果:上前牙明显内收,牙冠未舌向倾斜,露龈未增加。结论:上下颌压... 目的:探讨成人中度骨性Ⅱ类错的掩饰性矫治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40岁伴开唇露齿露龈笑的中度骨性Ⅱ类错患者12例,采用上下颌压低型多用辅弓及横腭杆进行矫治。结果:上前牙明显内收,牙冠未舌向倾斜,露龈未增加。结论:上下颌压低型多用辅弓及横腭杆进行矫治方法对伴开唇露齿的中度骨性Ⅱ类错有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骨性类错 开唇露齿 压低型多用辅弓
下载PDF
锥形束CT用于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岩 屈振宇 +2 位作者 刘琳 胡炜 李刚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6年第1期2-7,共6页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为正畸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间北京大学口腔...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为正畸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锥形束CT扫描的2 376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65例成人患者进行上、下颌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样本人群中,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75.38%(49/65)和86.15%(56/65).在不同骨开窗类型中,小于等于根长1/3的骨开窗约占骨开窗总数的76.88%.在不同骨开裂类型中,范围在2-4 mm的最多,约占骨开裂总数的77.13%.在样本牙齿中,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0.78%,以左上颌侧切牙最高(7.69%),右上颌侧切牙次之(6.92%),右上颌中切牙最低(1.15%);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的发生率为36.15%,右下颌中切牙最高(9.62%),左下颌中切牙次之(8.27%),下颌的发生率高于上颌.男性与女性切牙唇侧骨开窗与骨开裂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中,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较高,且多数骨开窗范围小于等于根长1/3,骨开裂在2-4 m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开窗 骨开裂 骨性安氏1分类错(牙合)畸形 切牙区
原文传递
安氏Ⅱ~1类错软硬组织面型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46
13
作者 郑旭 林久祥 谢以岳 《口腔正畸学》 2000年第2期62-65,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安氏Ⅱ1 类错软硬组织面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软组织覆盖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设计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 11~ 16岁之间的安氏Ⅱ1 类错儿童 12 1名 ,男 5 9名 ,平均年龄12 .6 6岁 ,女 6 1名 ,平均年龄 12 .73...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安氏Ⅱ1 类错软硬组织面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软组织覆盖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设计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 11~ 16岁之间的安氏Ⅱ1 类错儿童 12 1名 ,男 5 9名 ,平均年龄12 .6 6岁 ,女 6 1名 ,平均年龄 12 .73岁 ,选择能反映软硬组织面型特征的指标 31项 ,搭配成 17对 ,一一对应 ,根据治疗前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 ,所得数据做相关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安氏Ⅱ1 类错软组织覆盖厚度的一般规律与正常基本一致 ,这种覆盖特点有加重Ⅱ类面型的趋势。安氏Ⅱ1 类错中骨面型构成了软组织面型的基础和支架 ,但软组织面型有它的独立性 ,软组织覆盖的个体变异较大 ,软硬组织面型的不一致较为普遍 ,因此安氏Ⅱ1 类错的诊断分析和治疗设计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面型 安氏^1类错He 软组织 软硬组织 治疗前 平均年龄 相关性 头颅侧位片 正常He 临床诊断
原文传递
坎地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凡 叶兰 +1 位作者 黄慧 曾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30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坎地沙坦高剂量组(Can 1组)及坎地沙坦低剂量组(Can 2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WKY大鼠作为...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30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坎地沙坦高剂量组(Can 1组)及坎地沙坦低剂量组(Can 2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WKY大鼠作为对照组。均给予果糖喂养,Can 1组(0.8 mg/kg)、Can 2组(0.4mg/kg)分别给予坎地沙坦灌胃干预,观察第8周末各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AngⅡ的水平,以及骨骼肌蛋白激酶B(Akt)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ngⅡ、HOMA-IR及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明显升高,骨骼肌中Akt mRNA表达及P-Akt蛋白表达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Can 1组大鼠FINS、HOMA-IR明显降低,Can 1组和Can 2组骨骼肌Akt mRNA表达及P-Akt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AngⅡ通过下调SHR骨骼肌的Akt蛋白表达引起胰岛素抵抗,而坎地沙坦通过抑制AngⅡ的这种作用改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素 2型 高血压 骨骼 胰岛素抗药性 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拮抗剂
下载PDF
颈带口外弓与下颌多用途弓联合应用对牙颌骨垂直向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章利 骆英 王仁飞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0年第4期383-386,共4页
目的:评估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错患者,通过联合使用颈带口外弓与下颌多用途弓治疗后牙与骨的改变。方法:60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n=20)只使用颈带口外弓治疗,第2组(n=20)使用颈带口外弓与下颌多用途弓联合治疗,第3组是未治疗的对照... 目的:评估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错患者,通过联合使用颈带口外弓与下颌多用途弓治疗后牙与骨的改变。方法:60例患者分为3组,第1组(n=20)只使用颈带口外弓治疗,第2组(n=20)使用颈带口外弓与下颌多用途弓联合治疗,第3组是未治疗的对照组(n=20)。治疗前后牙和骨的改变通过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治疗组前面高增加较对照组大,下颌支高度显著增加;下颌多用途弓引起下切牙压低且舌倾,下磨牙远中倾斜而未伸长;与对照组比较,颈带口外弓治疗后上磨牙伸长平均值不足1mm。结论:治疗组上颌突度显著减少;前面高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下颌支高度也显著增加,下颌平面无显著改变。治疗组上磨牙伸长小于1mm,可以认为没有临床意义。下颌多用途弓引起下切牙压低、舌倾;下磨牙远中倾斜,没有伸长。多用途弓并没有影响下颌的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1分类错 颈带口外弓 下颌多用途弓
下载PDF
骨性安氏Ⅱ^1的生长改良治疗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春洋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0年第2期111-112,共2页
本文通过 16例骨性安氏 1 错畸形的生长改良治疗 ,介绍了矫治器的组成及治疗方法。结果表明 ,颌外牵引有效地抑制了上颌向前的生长发育 ,斜面导板促进了下颌向前的生长发育 ,顺时针旋转下颌 ,改善了颜面外观。作者分析认为 ,1骨性安... 本文通过 16例骨性安氏 1 错畸形的生长改良治疗 ,介绍了矫治器的组成及治疗方法。结果表明 ,颌外牵引有效地抑制了上颌向前的生长发育 ,斜面导板促进了下颌向前的生长发育 ,顺时针旋转下颌 ,改善了颜面外观。作者分析认为 ,1骨性安氏 1 错畸形矫治的关键 ,首先是利用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力 ,协调上下颌骨间关系 ,然后在此基础上协调关系。 2骨性安氏 1 的矫治主要是解决了长度和高度的不协调 ,同时 ,通过改变后牙牙弓宽度 ,补偿性协调了上下牙弓宽度的不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骨性错He畸形 生长改良治疗 矫治器
原文传递
Jasper Jumper矫治器治疗儿童安氏Ⅱ^1下颌后缩对骨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葛尚军 李国宝 +1 位作者 刘名燕 刘建林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5年第11期680-682,共3页
目的:研究Jasper Jumper矫治器对儿童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硬组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2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下颌后缩儿童应用Jasper Jumper矫治器治疗,6~8个月后,通过拍摄颅颌定位侧位片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硬组织的改变.结果:... 目的:研究Jasper Jumper矫治器对儿童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硬组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2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1下颌后缩儿童应用Jasper Jumper矫治器治疗,6~8个月后,通过拍摄颅颌定位侧位片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硬组织的改变.结果:治疗后SNA角及A点到OLP平面的距离平均分别减小0.69°和0.42mm.治疗后SNB角平均增加3.12°,下颌升支高度(Co-Go)平均增加3.57 mm,下颌总长度(Co-Pg)平均增加6.66mm,下颌体长度(Go-Pg)平均增加4.87 mm,Pg到OLp平面的距离平均增加3.55 mm;ANB角治疗后平均减小3.71°,全面高(N-Me)、前下面高(ANS-Me)、后全面高(S-Go)及后下面高(Ar-Go)治疗后分别平均增加6.03 mm,4.33 mm,5.42 mm和3.64 mm.下颌旋转不明显.结论:Jasper Jumper矫治器对于生长发育期的Ⅱ1下颌后缩儿童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上颌发育,显著促进下颌矢状和垂直向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sperJumper矫治器 儿童安氏^1下颌后缩 骨组织
原文传递
不同矢状向骨性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颜哲彬 肖楚翘 +4 位作者 李亚其 程巧愉 范佩迪 王军 熊鑫 《口腔疾病防治》 2022年第11期798-804,共7页
目的比较三类矢状向骨性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84例正畸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根据ANB角大小确定患者的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类型:骨性Ⅰ类(1°≤ANB≤5°)、Ⅱ类(ANB>5°)、Ⅲ类(ANB<1... 目的比较三类矢状向骨性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84例正畸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根据ANB角大小确定患者的矢状向骨性错[牙合]类型:骨性Ⅰ类(1°≤ANB≤5°)、Ⅱ类(ANB>5°)、Ⅲ类(ANB<1°);使用10项指标确定舌骨位置;比较三类患者的舌骨位置并基于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骨性Ⅰ类、Ⅱ类和Ⅲ类患者的人口学和垂直面型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患者的下颌角点-舌骨点连线与舌骨点-颏下点连线的夹角(angle between Gonion-hyoid point line and hyoid point-Menton line,Go-Hy-Me)小于Ⅰ类患者,Ⅲ类患者的第三颈椎最前下点-舌骨点连线与舌骨点-蝶鞍点连线的夹角(angle between most anterior and inferior point of third cervical vertebra-hyoid point line and hyoid point-Sella line,C3-Hy-S)小于Ⅰ类患者(P<0.05)。年龄分层分析显示,未成年群体中,男性及女性Ⅲ类患者的C3-Hy-S均小于Ⅰ类患者(P<0.05)。成年群体中,女性Ⅱ类患者的Go-Hy-Me小于Ⅰ类患者,舌骨点至下颌平面的距离(distance from hyoid point to mandibular plane,Hy-MP)大于Ⅰ类患者(P<0.05),男性Ⅱ类患者的舌骨位置与Ⅰ类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女性骨性Ⅱ类患者比Ⅰ类患者的舌骨更远离下颌;未成年骨性Ⅲ类患者比Ⅰ类患者的舌骨更远离颈椎与后颅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错[牙合] 骨性Ⅰ类 骨性 骨性Ⅲ类 矢状向面型 正畸 舌骨 下颌骨 头影测量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Ⅱ类上气道与颅颌面关系初探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天虎 李永明 +2 位作者 杨芳 张明烨 陈金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5期2901-2907,2851,共8页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气道鼻咽、腭咽、舌咽大小的差异,并探讨其与颅面部骨骼形态的关系。方法:将64名(男34例,女30例)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按GoGn-SN角大小分为高角、均角、低角三组。分别行颅面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目的:比较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气道鼻咽、腭咽、舌咽大小的差异,并探讨其与颅面部骨骼形态的关系。方法:将64名(男34例,女30例)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按GoGn-SN角大小分为高角、均角、低角三组。分别行颅面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各段的矢状径、横径、长度、截面积以及容积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同时,对上气道各测量项目与颅颌面结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上气道各线性测量项目中,鼻咽和腭咽长度(Ln、Lp)随着垂直骨面型增大而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舌咽段的高度(Hg)与均角、低角组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组和低角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气道各段宽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垂直骨面型上气道总体积(Vt)无明显差异。高角组舌咽段体积(Vg)及鼻咽段横截面积(CSAn)与均角、低角组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组和低角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余测量项目在各垂直骨面型间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由相关性分析可知,舌咽和腭咽的体积与横截面积与上下颌骨垂直向不调指数(ODI)正相关,而腭咽体积和横截面积与下颌平面角负相关。结论:随着垂直骨面型增大上气道结构存在着差异,且主要影响腭咽段和舌咽段,对鼻咽段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 垂直骨面型 CBCT 上气道形态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矫治前后颌面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继东 曹庆堂 刘爱青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26-229,共4页
目的通过测量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矫治前后颌面部特征指标,比较其矫治前后颌骨,牙和牙槽特征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53例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按其矫治设计不同分为非拔牙矫治组(19例)和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组(34例),共选择1... 目的通过测量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矫治前后颌面部特征指标,比较其矫治前后颌骨,牙和牙槽特征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53例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按其矫治设计不同分为非拔牙矫治组(19例)和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组(34例),共选择14项测量指标,分别对其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比较(t检验),分析其矫治效果。结果 119例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非拔牙患者矫治前后比较显示U1-SN、L1-SN、L1-MP、Co-Po、ANS-Me、OJ、SNB、ANB有统计学意义(P<0.05)。234例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拔牙患者矫治前后比较显示U1-SN、L1-SN、L1-MP、U1-NA、L1-NB、ANS-Ptm、Ptm-6、Co-Po、N-Me、ANS-Me、N-ANS/N-Me、ANS-Me/N-Me、OJ、SNB、SNA、ANB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类骨面型前牙深覆盖患者矫治前后比较显示在拔牙与非拔牙病例中上下前牙位置、下颌长度、下面高、覆盖及下颌骨位置都得到明显改善,但在拔牙病例中上颌骨位置、全面高改善显著。因此深覆盖患者伴有上颌前突或面高发育不足者应考虑拔牙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骨面型 深覆盖 X线头影测量 矫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