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sk assessment of gas control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under gas drainage of an upper tunnel 被引量:12
1
作者 Tingxiang Chu Pin Li Yuexia 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9年第3期491-498,共8页
The adjustment of the gas drainage rate has an immediate impact on air leakage in gob,thus resulting in the change of self-heating of coal.While regulating the gas drainage parameters,the risk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 The adjustment of the gas drainage rate has an immediate impact on air leakage in gob,thus resulting in the change of self-heating of coal.While regulating the gas drainage parameters,the risk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should be considered.The risk assessment of gas control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under gas drainage in a tunnel was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gas drainage rates.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air volume along the working face,the gas management effects and the width of the oxidation zone were subjected to risk analysis.A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with increasing gas drainage rate,although the safety of gas dilution by ventilation was assured,the intensifying air leakage caused the oxidation zone to move into the deeper gob and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width of the oxidation zone.A risk assessment method was proposed to determine a suitable gas drainage rate for the upper tunnel.The correctness of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were confirmed by the field measu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 drainage risk assessment Air LEAKAGE OXIDATION zon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下载PDF
Presenting an engineer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otential 被引量:9
2
作者 Amir Saffari Farhang Sereshki +1 位作者 Mohammad Ataei Keramat Ghanba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2017年第2期110-128,共19页
The phenomenon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one of the common hazards in coal mines and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coal in piles and mine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different types of ... The phenomenon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one of the common hazards in coal mines and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coal in piles and mine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different types of coals have different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coal loss prevention, a measure is necessary for prediction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this study, a new engineer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called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otential Index (CSCPI)"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Fuzzy Delphi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DAHP) approach. CSCPI classifies coals based on their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apability. After recognition of the roles of the effective parameters influencing the initiation of a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 series of intrinsic, geological, and m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seams are investigated. Then, the main stag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DAHP method are studied and the weight of each parameter involved is calculated. A classification list of each parameter is formed, the CSCPI system is described, and the engineering classifying system is subsequently presented. In the CSCPI system, each coal seam can be rated by a number from 0 to 100; a higher number implies a greater ease for the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the CSCPI system, the propensity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potential levels: low, medium, and high. Finally, using the events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ccurring in one of the Iranian coal mines, Eastern Alborz Coal Mines, an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mentioned systematic approach is conducted.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llustrate a relatively good agre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classificatio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otential Index (CSCPI) Fuzzy Delphi 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 (FDAHP) Eastern Alborz coal Mines
下载PDF
复合顶板煤层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技术研究
3
作者 高翔 吕士磊 +4 位作者 陆春辉 罗勇 余国锋 肖殿才 任帅 《煤炭技术》 CAS 2025年第1期131-134,共4页
针对泊江海子矿113107工作面侏罗系复合顶板易掉顶和暴露煤线,遗煤氧化可能导致煤层自燃的问题,综合运用实验室实验、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113107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及防灭火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了煤自然发火标志气... 针对泊江海子矿113107工作面侏罗系复合顶板易掉顶和暴露煤线,遗煤氧化可能导致煤层自燃的问题,综合运用实验室实验、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113107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及防灭火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了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为煤层自然发火预测提供了预警指标;确定了113107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为类似工程的防灭火安全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煤层 数值模拟 标志气体 自燃“三带”
下载PDF
A new forecast model for the carbon-monoxide concentration in the upper corner of mining face 被引量:2
4
作者 DENG Jun ZHAI Xiao-wei YAN Zheng-xin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1年第1期39-42,共4页
The CO gas in the upper comer along with the work of mining face in different coal-seam of Lingwu coal-field has deeply affected judgment for the degree of the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nd safety work. For this iss... The CO gas in the upper comer along with the work of mining face in different coal-seam of Lingwu coal-field has deeply affected judgment for the degree of the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nd safety work. For this issue, a new calculation and forecast model of the carbon monoxide concentration in the upper comer of mining face was deduced for analyzing and calculating the date from the lab and test-in-place, during this course using the knowledge of heat transfer, fluid dynamics, and mathematics. The model took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al mining conditions, and other correlate factors, so the CO concentration of the upper comer safe under the normal condition, and it is in danger when the coal reache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which can be calculated accurately with the model and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concentration with a tolerance of less than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carbon monoxide "three zone in gob
下载PDF
岩块尺度对采空区煤自燃区域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高科 张瑶 +3 位作者 石连增 李启文 刘泽毅 刘玉姣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划分标准,研究煤自燃危险区域与岩块直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岩块直径由0增加到10 m时,以氧气体积分数为指标,氧化带宽度变小,面积由5563.84 m^(2)减至2602.69 m^(2);以风速为指标,氧化带面积由3376.60 m^(2)减至1262.95 m^(2);将2种指标确定的氧化带进行叠加得到煤自燃危险区,随着岩块直径的增加,其面积由1854.04 m^(2)减至552.91 m^(2),煤自燃危险区最大宽度由20.40 m缩减至9.06 m。研究结果可为采空区煤自燃发火区域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块尺度 采空区 氧化带 遗煤自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含瓦斯煤解吸-自燃演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田富超 李振榕 +3 位作者 李帅魁 苏嘉豪 刘香兰 姜文忠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13,共13页
随着矿井开拓水平的延深,煤岩赋存环境呈现出高瓦斯压力、高地温特征,而温度、压力是影响含瓦斯煤吸附-解吸-氧化特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究高温高压下遗煤中瓦斯解吸特征及自燃特性的变化,选用高瓦斯易自燃矿井不同埋深的煤样作为试验对... 随着矿井开拓水平的延深,煤岩赋存环境呈现出高瓦斯压力、高地温特征,而温度、压力是影响含瓦斯煤吸附-解吸-氧化特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究高温高压下遗煤中瓦斯解吸特征及自燃特性的变化,选用高瓦斯易自燃矿井不同埋深的煤样作为试验对象,设计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煤中甲烷解吸的正交试验,并对原煤样和解吸煤样进行孔隙及表面积测试、TG-FTIR联用、程序升温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解吸试验过程中,温度的抑制都显著大于压力的促进作用;高温高压环境主要改变了煤中的微孔结构,致使煤体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都出现增加;解吸后,标高320 m和标高343 m煤样的温度突变点提前了8.7%和4.9%,同时虽然煤中的官能团种类相同,但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标高320 m和标高343 m解吸煤样和原煤样CO生成的交叉温度点分别为78℃和74℃,C_(2)H_(4)、C_(2)H_(6)的浓度始终低于原煤样;同时解吸煤样的耗氧量在相同煤温下出现了下降,在170℃时差距最大,标高320 m和标高343 m解吸前后煤样的氧气含量为9.3%、13.1%和10.3%、14.3%,两者的耗氧量最大相差42.3%、41.2%。综合分析表明,煤体经过高温、高压解吸后煤样在氧化初期更易自燃,产生更多的CO,可以选择CO作为指标气体,而在高温阶段反应剧烈程度有所降低。此外推导出了煤中甲烷解吸对采空区气体环境的实时变化公式,并以1304综采工作面为模型,对“高瓦斯压力、高地温”特征下采空区遗煤中瓦斯解吸影响下的“氧化带”区域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将范围缩小了63.5%。研究成果可为高瓦斯易自燃煤层瓦斯与火耦合灾害防控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煤自燃 瓦斯解吸 微观结构 氧化特征 危险区域划分 复合灾害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物元可拓法的煤自燃危险性评价
7
作者 董宪伟 李晓茜 +1 位作者 董轩萌 王福生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1期1157-1166,共10页
为准确评估煤自燃危险性,有效预防矿井火灾的发生,通过分析煤自然发火影响因素,确定指标范围,划分自燃危险性等级,在传统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和单一物元可拓... 为准确评估煤自燃危险性,有效预防矿井火灾的发生,通过分析煤自然发火影响因素,确定指标范围,划分自燃危险性等级,在传统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和单一物元可拓法的基础上加入熵权计算,提出了TOPSIS-物元可拓联用评价方法,建立了煤自燃危险性评价体系。将模型应用于现实生产状况,分析了某矿井的8个不同煤层的自燃危险性,计算得到总体评价与分层次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各评价对象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应用结果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可行性,对矿井火灾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熵权 TOPSIS 物元可拓 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
8
作者 曹东京 夏鸣泽 +1 位作者 解树亮 王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4,共12页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空隙率分布,然后使用UDF函数将PFC模拟得到的空隙率分布数据导入CFD中,通过建立采空区物理模型对采空区内的氧气流场进行模拟预测,最终得到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现场实测表明,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结果更接近现场实际,优于单一CFD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空隙率动态演化分析采空区流场变化,进而预测遗煤自燃危险区域的方法是可靠的,对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具有一定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空隙率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预测 采空区
下载PDF
通风方式对沿空留巷采空区煤自燃影响规律研究
9
作者 郭军 王磊 +4 位作者 杜文涛 刘荫 陈昌明 张科峰 李岱霖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151,共10页
沿空留巷开采条件下采空区气体分布特征易受通风方式影响,煤自燃隐患位置难以精准掌握。针对上述问题,以甘肃某矿852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Fluent软件构建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物理模型,分析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煤体孔隙率,对比了“W”型通风... 沿空留巷开采条件下采空区气体分布特征易受通风方式影响,煤自燃隐患位置难以精准掌握。针对上述问题,以甘肃某矿852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Fluent软件构建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物理模型,分析了沿空留巷采空区煤体孔隙率,对比了“W”型通风与“Y”型通风(一进两回、两进一回)方式下采空区漏风流场及氧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沿空留巷采空区煤体孔隙率整体呈“铲状”分布(即边缘高、中部低)并逐步向采空区收缩;当矿井供风量及速率一定时,沿空留巷采空区漏风速率受通风方式影响,与进风巷数量呈正相关;采空区关键漏风位置多为沿空侧风流交汇处,该位置的漏风速率受压差影响;采空区漏风流场的差异导致各通风方式下的氧浓度及氧化升温带的分布特征不同,“W”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浅部、深部气体整体均呈扇形运移,氧化升温带靠近沿空留巷且呈“√”分布,氧化升温带面积占已采区域面积的38.1%;综合对比采空区关键漏风位置、氧化升温带分布特征及防灭火难度等方面,得出“W”型通风更有利于采空区煤自燃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沿空留巷 采空区 通风方式 氧浓度 煤自燃"三带" 漏风规律
下载PDF
煤矸石放热危险性与微观基团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振兴 王洋 +1 位作者 韩东洋 任晓伟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5,共9页
为了探究煤矸石自燃过程放热危险性及其与微观基团的相关性,利用红外光谱实验和差示扫描量热实验测试了4种煤矸石的微观结构和自燃放热特征;基于放热量和活化能建立了煤矸石自燃危险系数,并确定了其与微观基团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 为了探究煤矸石自燃过程放热危险性及其与微观基团的相关性,利用红外光谱实验和差示扫描量热实验测试了4种煤矸石的微观结构和自燃放热特征;基于放热量和活化能建立了煤矸石自燃危险系数,并确定了其与微观基团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煤矸石(编号CG1、CG2、CG3、CG4)均含有取代苯,‒C=C‒、Ar‒CH、‒CH_(3)、‒CH_(2)‒、Al‒CH、‒OH、‒C‒O‒、‒C=O及无机物等基团,但各基团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煤矸石的自燃放热可分为水分蒸发,缓慢放热和燃烧3个阶段,但不同的煤矸石3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和放热量不同;4种煤矸石在吸热阶段的活化能大小依次为CG1>CG3>CG2>CG4,而在放热阶段煤矸石的活化能大小为CG3>CG4>CG2>CG1;4种煤矸石自燃危险系数的大小依次为CG1>CG2>CG4>CG3,微观基团与其相关性大小依次为‒C‒O‒>取代苯>‒OH>‒CH3>‒C=C‒>无机物>‒CH2‒>Ar‒CH>‒C=O>Al‒CH>‒COO‒,其中前三者的相关性均大于0.85;‒C‒O‒,取代苯和‒OH含量较多的煤矸石具有更大的自燃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自燃危险性 红外光谱 热流曲线 活化能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开采火区“三位一体”治理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帅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26,共7页
针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期间的自然发火防治难题,以新维煤矿2110、3108工作面断层区域火点处置为例,通过实验研究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开展隐蔽火点的探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3号煤层自然发火模拟实验结果表明:CO、C_(2)H_(4)体积分... 针对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期间的自然发火防治难题,以新维煤矿2110、3108工作面断层区域火点处置为例,通过实验研究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开展隐蔽火点的探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3号煤层自然发火模拟实验结果表明:CO、C_(2)H_(4)体积分数与煤温呈二次函数关系,可用于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可以有效抑制煤自燃氧化进程,氧气体积分数为7%时最为明显,因此将其设为3号煤层自然发火的临界氧气体积分数。通过自燃隐患分析结合钻孔探查划定了3110轨道巷以西长80 m、宽10 m的F9断层区域为自然发火隐患区域,并提出以注浆降温为先导,以注胶堵漏为核心,以注氮阻爆为手段的液-胶-气“三位一体”的火区治理思路,累计向隐患区域注浆180 t、注胶504 m^(3),2110工作面采空区注氮流量保持在810 m^(3)/h,实现了火区的有效治理,保障了2个工作面的顺利启封与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自然发火 火区精准探查 火区治理 液-胶-气“三位一体” 无机复合胶体
下载PDF
基于相关系数法的煤自燃危险性关联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玉涛 郭强 +2 位作者 张园勃 李亚清 孙亚利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为缩短煤自燃倾向性的鉴定时间,首先利用工业分析仪及程序升温试验装置,测得各煤样煤质指标值及不同温度下煤自燃指标气体含量,并通过CO体积分数确定各煤样低温氧化临界温度点;然后再通过Arrhenius公式拟合得出温度与耗氧速率间的方程,... 为缩短煤自燃倾向性的鉴定时间,首先利用工业分析仪及程序升温试验装置,测得各煤样煤质指标值及不同温度下煤自燃指标气体含量,并通过CO体积分数确定各煤样低温氧化临界温度点;然后再通过Arrhenius公式拟合得出温度与耗氧速率间的方程,并求解出各煤样临界温度前后不同阶段的表观活化能,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煤质指标值与煤样临界温度前后表观活化能之间的关联分析,并计算其相关系数;最后选取相关系数最大的煤质指标值,建立用于计算煤样表观活化能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并预测煤自燃危险性。结果表明:煤质指标中不同成分与临界温度前后表观活化能间的相关系数有较大差异,其中挥发分与临界温度前后表观活化能的负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893和-0.977,燃料比与临界温度前后表观活化能的正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956和0.968。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拟合度可达0.9125和0.93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系数法 煤自燃危险性 表观活化能 低温氧化 指标气体 临界温度
下载PDF
注氮条件下大采高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
13
作者 侯宪港 辛世龙 +2 位作者 韦宇翔 秦涛 傅永帅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10-516,536,共8页
为解决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因采高大、回采率低、开采扰动强等造成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增大的问题,以宁夏某煤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渗透率演变方程和气体流动模型,分析注氮前后氧浓度时空演化规律及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 为解决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因采高大、回采率低、开采扰动强等造成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增大的问题,以宁夏某煤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渗透率演变方程和气体流动模型,分析注氮前后氧浓度时空演化规律及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空区氧浓度在注氮条件下呈现出中部大,两侧小的倒“U”型分布;在氧浓度划分下,氧化带范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半月形,最大宽度由未注氮时的100 m缩小到50 m;在风速划分下,氧化带较未注氮时整体向工作面方向前移了15 m左右,有效降低了自燃危险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氮 综放工作面 采空区遗煤 自燃“三带”
下载PDF
窄煤柱复合采空区压注CO_(2)惰化参数优化研究
14
作者 司俊鸿 王攀昊 +1 位作者 梁红立 程根银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2,共8页
针对窄煤柱复合采空区内气体流动规律复杂、注惰气技术灌注参数选择难度较大、惰气易涌入工作空间等问题,以姚桥煤矿7271工作面采空区及相邻7269采空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窄煤柱复合采空区气体输运数... 针对窄煤柱复合采空区内气体流动规律复杂、注惰气技术灌注参数选择难度较大、惰气易涌入工作空间等问题,以姚桥煤矿7271工作面采空区及相邻7269采空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窄煤柱复合采空区气体输运数学模型,研究了压注CO_(2)前后复合采空区的气体流动特征,确定了复合采空区最优惰化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注CO_(2)后,氧化带总体向7271工作面移动,CO_(2)向采空区深部及回风巷方向移动;随着注气量增大,煤柱内部氧化带最大宽度由3.77 m减小至1.76 m,煤柱隔绝O_(2)的效果增强;相邻的7269采空区CO_(2)呈走向范围大、倾向范围小的扩散态势,随着注气量的增大,CO_(2)抑制O_(2)扩散的效果更加明显;建立数学模型评判,确定CO_(2)最佳注入量为750 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煤柱 复合采空区 CO_(2)防灭火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惰化参数
下载PDF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防灭火技术优化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建国 《陕西煤炭》 2024年第5期19-23,共5页
为优化杭来湾煤矿30201工作面防灭火技术,解决上隅角CO超限问题,结合大采高工作面特点分析CO超限原因,利用预埋束管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判定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提出工作面防灭火技术优化方案,并对优化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为优化杭来湾煤矿30201工作面防灭火技术,解决上隅角CO超限问题,结合大采高工作面特点分析CO超限原因,利用预埋束管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判定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提出工作面防灭火技术优化方案,并对优化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为氧化带范围,回风侧氧化带距工作面14~140 m,进风侧氧化带距工作面280~410 m;工作面防灭火技术优化后,回风侧氧化带距工作面5~85 m,进风侧氧化带距工作面210~285 m,氧化带宽度缩短约60 m,窒息带明显前移,表明防灭火技术优化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煤自燃 危险区域 自燃“三带” 注氮防灭火
下载PDF
再生顶板条件下煤自燃危险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16
作者 李敏 罗欧文 +3 位作者 鲁义 施式亮 李贺 林志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为避免煤层开采过程中再生顶板遗煤自燃,明确其内部流场特性,探究煤自燃危险区域动态特征,以山东某矿再生顶板遗煤自燃特性分析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采空区及再生顶板在不同风量下的漏风特征,并结合再生顶板结构特性,基于氧... 为避免煤层开采过程中再生顶板遗煤自燃,明确其内部流场特性,探究煤自燃危险区域动态特征,以山东某矿再生顶板遗煤自燃特性分析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采空区及再生顶板在不同风量下的漏风特征,并结合再生顶板结构特性,基于氧气质量分数与漏风速度复合指标,采取投影叠加判定新方法,确定煤自燃危险区域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深度小于60 m时,氧气质量分数逐渐减小,60 m后氧气质量分数不再受风量影响;而再生顶板氧气质量分数分布具有非对称性,在回风巷尾端会形成一个“三角形”中空区域。采空区在倾向上20~40 m范围内发生漏风回流,而再生顶板漏风速度分布呈“U”型对称分布。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变化特征与氧化带相类似,而再生顶板煤自燃危险区域范围主要分布在靠近进风巷中部及回风巷前中部内侧区域,且随风量的增加,危险区域面积逐渐增大并逐渐向尾部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顶板 煤自燃 危险区域 采空区 氧化带
下载PDF
复采工作面煤自燃危险区域划分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17
作者 王崇景 杨峰 +1 位作者 李可可 刘硕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针对运河煤矿F1301复采工作面煤自然发火事故,基于F1301工作面开采的实际情况,对工作面自然发火隐患进行分析,根据进回风巷钻孔的气样数据将工作面巷道两侧采空区煤自燃的危险程度分为高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三个级别,对此提出防灭火... 针对运河煤矿F1301复采工作面煤自然发火事故,基于F1301工作面开采的实际情况,对工作面自然发火隐患进行分析,根据进回风巷钻孔的气样数据将工作面巷道两侧采空区煤自燃的危险程度分为高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三个级别,对此提出防灭火监测监控系统及综合治理技术,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各观测钻孔内CO浓度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最终稳定在0.024‰以下,有效抑制了采空区内遗煤的氧化进程,消除了F1301工作面开采过程中邻近1301、1302采空区的煤自燃隐患,有利于保障F1301工作面后续的顺利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矿井防灭火 自燃危险区划分 治理技术
下载PDF
特厚煤层重复采动作用下采空区自燃“三带”位移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德 李鹏 +4 位作者 王建腾 张明 黄一珂 任帅京 曹明 《陕西煤炭》 2024年第6期11-16,43,共7页
为探究特厚煤层重复采动下采空区煤自燃“三带”的分布特征,基于束管监测系统,在铜川下石节煤矿222工作面进行现场实测,确定其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借助Fluent软件分别模拟重复采动及单一采动时采空区内氧气浓度的动态分布规律,发... 为探究特厚煤层重复采动下采空区煤自燃“三带”的分布特征,基于束管监测系统,在铜川下石节煤矿222工作面进行现场实测,确定其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借助Fluent软件分别模拟重复采动及单一采动时采空区内氧气浓度的动态分布规律,发现重复采动采空区内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与单一采动模拟结果对比,重复采动导致采空区内部的散热带和氧化带出现缩短趋势;在进风侧散热带前移6.8%,氧化带前移7.0%;回风侧散热带前移14.3%,氧化带前移11.3%。研究成果能够为重复采动作用下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重复采动 采空区 自燃“三带” 防灭火技术
下载PDF
一面四巷瓦斯抽采对采空区遗煤自燃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姜延航 周露函 +1 位作者 韩明旭 王丽新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69,共8页
为研究高瓦斯易自燃煤层不同瓦斯治理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及温度场分布变化规律,结合某高瓦斯易自燃工作面的实际条件,构建了“一面四巷”采空区自然发火物理模型,将程序升温试验得到的煤样氧化耗氧参数和放热参数应用到数值模拟中... 为研究高瓦斯易自燃煤层不同瓦斯治理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及温度场分布变化规律,结合某高瓦斯易自燃工作面的实际条件,构建了“一面四巷”采空区自然发火物理模型,将程序升温试验得到的煤样氧化耗氧参数和放热参数应用到数值模拟中,分别研究了不同供风量、低抽流量及高抽流量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及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定量分析了氧化带最大宽度、氧化带面积和采空区最高温度点等参数随供风量、低抽流量及高抽流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模拟测试范围内,提高供风量、低抽流量及高抽流量均会造成采空区漏风量增多,不利于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最高温度点变化不明显(仅在1 K范围内变化),高抽流量变化对采空区氧化带宽度和面积及最高温度的影响大于供风量和低抽流量;氧化带最大宽度随供风量增大而增加,采空区最高温度和氧化带面积随供风量增加而减小,供风量从1600 m^(3)/min增加到1900 m^(3)/min时,氧化带最大宽度增加了2 m(74~76 m),最高温度降低了0.1 K(315.38~315.28 K),氧化带面积减小了180.08 m^(2)(8669.49~8489.41 m^(2));氧化带最大宽度随低抽流量增大而增加,采空区最高温度和氧化带面积均随抽采流量增大而增加,低抽流量从200 m^(3)/min增加到300 m^(3)/min时,氧化带最大宽度增加了2 m(75~77 m),最高温度升高了0.152 K(315.340~315.492 K),氧化带面积扩大了51.56 m^(2)(8553.79~8605.35 m^(2))。高抽流量从80 m^(3)/min增加到240 m^(3)/min时,氧化带最大宽度保持在75 m,最高温度升高了0.76 K(315.13~315.89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供风量 抽采流量 氧化带宽度 采空区
下载PDF
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自燃危险区域演化特征
20
作者 张美长 祁云 +3 位作者 汪伟 梁然 刘蓉蒸 白晨浩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7-154,共8页
为有效且准确地判断特厚煤层开采中采空区内气体浓度场、温度场以及流场分布特征,进而确定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自燃危险区域,以灵泉矿172307工作面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手段,以采空区多场耦合机制为基础,构建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采空区... 为有效且准确地判断特厚煤层开采中采空区内气体浓度场、温度场以及流场分布特征,进而确定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自燃危险区域,以灵泉矿172307工作面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手段,以采空区多场耦合机制为基础,构建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采空区煤自燃数学模型,并结合煤体耗氧速率、放热强度、自燃临界氧气体积分数以及孔隙率和渗透率的分布模型,通过联立求解,得到稳定状态下特厚煤层分层开采的自燃危险区域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上分层采空区,高氧气体积分数区域和高温区域均主要位于终采线附近以及进、回风巷上部位置,主要漏风区域位于终采线处。在复合采空区内,高氧气体积分数区域主要位于进风侧和回风侧,随着不断往采空区深部移动,氧气体积分数呈现减小的趋势;且在距离采煤工作面的一定距离出现类似“椭圆”的局部高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分层开采 自燃危险区域 数值模拟 氧气体积分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