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venance and depositional setting of the Late MiocenePleistocene clastic 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Arabian Peninsula and western Iraq using rare earth elements geochemistry
1
作者 Salih M.Awadh Zinah S.Al-Ankaz +1 位作者 Mohanad R.A.Al-Owaidi John S.Armstrong-Altrin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99-410,共12页
The sandstones of the Late miocene–Pliocene Dibdibba Formation in the Najaf–Karbala Plateau and Basra we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ir source rocks and origin. The rare earth elements(REE) and trace elements(Sc, Co,... The sandstones of the Late miocene–Pliocene Dibdibba Formation in the Najaf–Karbala Plateau and Basra we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their source rocks and origin. The rare earth elements(REE) and trace elements(Sc, Co, V, and Th) concentrations in these sandstones revealed that they likely derived from a single source. The steep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LREE) and flat,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HREE) patterns, negative Eu anomaly, and high ΣREE contents in sandstones suggest its derivation from a suggests that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environment and originated from felsic source rocks.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ΣREE is 93.5 ppm, which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average crustal compositions lik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and Post Archean Australian Shale.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LREE compared to HREE implies that these sandstones were recycled and derived from a distal source. The Th/Co, Th/Sc, La/Sc, La/Co, Eu/Eu*and(La/Lu)cn elemental ratios indicated that these Late Miocene–Pliocene sandstones were derived from felsic rocks located in the marginal region of the Arabian Sh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 Dibdibba formation clastic sediments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下载PDF
Preliminary Mo isotope data of Phanerozoic clastic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al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被引量:3
2
作者 ZHOU Lian GAO Shan +2 位作者 CHRIS Hawkesworth COREY Archer XIE ShuC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822-829,共8页
Mo isotopes along with Nd isotopes and othe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anerozoic clastic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were analyzed by MC-ICP-MS and some other techniques, spannin... Mo isotopes along with Nd isotopes and othe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anerozoic clastic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were analyzed by MC-ICP-MS and some other techniques, spanning the period from Cambrian to Jurassic. The δ 98Mo values and εNd(t ) in these sedimets were observed to exhibit a large range of variation (?0.65‰―+1.87‰, ?1.46―?10.90, respec-tively). Specifically, the sample from Lat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has relatively positive values in both δ 98Mo and εNd(t ) (+0.97‰, ?1.46, respectively). These elevated values are proposed to relate to the input of a large quantity of H2S and HS- into the contemporaneous seawater by the volcanic eruption of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 Introduction of these sulfide gases would cause MoO42? to be transferred into MoS24?, favoring the preferential deposition of the heavy Mo isotope as MoS24? and thus leaving a positive Mo isotope value. The sample from Late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has a significantly elevated δ 98Mo value of +1.87‰,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relatively negative εNd(t ) (?10.90) and remain the relatively higher content of both TOC and total sulfur (TS) (1.52%, 2.02%, respectively). This infers the presence of the enhanced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high organic burial during the Changxing pe-riod. The production of a huge quantity of HS? and H2S by the sulfate-reducing reaction led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elevated seawater δ 98Mo values during the Changxing period. The preliminary Phanero-zoic data reported here allow us to propose that the Mo isotope signature preserved in reductive sediments is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s and the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us the measurement of δ 98Mo promotes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environ-mental event in the Earth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同位素 古环境 显生宙 长江
原文传递
四川松潘—甘孜盆地砂岩的物质来源:来自锆石U-Pb(SHRIMP)年龄证据 被引量:31
3
作者 兰中伍 陈岳龙 +2 位作者 苏本勋 刘飞 张宏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32,共12页
松潘—甘孜复理石带(位于中国中部)呈巨大的三角形区域,面积2.0×10^5 km^2。以上,其周围分别是华南板块、华北板块以及青藏高原大陆地块。从该带中部采集了六个砂岩样品,用U-Pb法对其中的锆石逐个进行分析。碎屑锆石的有较... 松潘—甘孜复理石带(位于中国中部)呈巨大的三角形区域,面积2.0×10^5 km^2。以上,其周围分别是华南板块、华北板块以及青藏高原大陆地块。从该带中部采集了六个砂岩样品,用U-Pb法对其中的锆石逐个进行分析。碎屑锆石的有较大的年龄变化范围,其年龄主要集中在元古代,并且含少量的晚太古代(25~26亿年)物质,其它年龄反映从四堡期到三叠纪的印支期岩浆喷发事件。低U含量的锆石不协和性与铅丢失型式表明可能是由于后来岩浆喷发事件所致。加里东期锆石年龄峰值表明碎屑沉积物的源区可能来自北秦岭,其它的主要为扬子克拉通北缘、南秦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 碎屑沉积物 锆石U-Pb法测年 源区
下载PDF
物源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泰一段地层为例 被引量:36
4
作者 徐田武 宋海强 +3 位作者 况昊 王英民 陈莉琼 齐立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目前高邮凹陷深层勘探以寻找岩性油气藏为主,准确预测岩性体储层是寻找油气藏的关键,而对岩性体做出准确的预测,需要对沉积时期的物源做出准确的判断。利用重矿物法、碎屑岩类分析法、沉积法对高邮凹陷的物源进行了分析。重矿物的相关... 目前高邮凹陷深层勘探以寻找岩性油气藏为主,准确预测岩性体储层是寻找油气藏的关键,而对岩性体做出准确的预测,需要对沉积时期的物源做出准确的判断。利用重矿物法、碎屑岩类分析法、沉积法对高邮凹陷的物源进行了分析。重矿物的相关性分析及R型聚类分析表明本区存在南北两大物源;碎屑岩类分析法表明本区物源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砾岩和岩屑的分析表明本区也存在南北两大物源;沉积法表明本区除了南北两大物源外,还存在一个来自盆地西部菱塘低凸起的次级物源。结果表明:高邮凹陷泰一段沉积时期,存在3个方向的物源,分别来自凹陷南部的通扬隆起、北部的建湖隆起、西部的菱塘低凸起,物源对凹陷的贡献的大小也如上隆起顺序依次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重矿物 碎屑岩 沉积 高邮凹陷
下载PDF
贵州岩溶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雷国良 王长生 +3 位作者 钱志鑫 张忠敏 杨正礼 漆亮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98-308,共11页
本文对贵州岩溶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稀土总量变化范围很大,RE2O3(1~434.39)×10-6。RE2O3随Al2O3含量增高而增高,随CaCO3含量增高而减少,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8。低微含量的岩溶沉积物与碳酸盐母... 本文对贵州岩溶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稀土总量变化范围很大,RE2O3(1~434.39)×10-6。RE2O3随Al2O3含量增高而增高,随CaCO3含量增高而减少,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8。低微含量的岩溶沉积物与碳酸盐母岩的稀土分布模式基本相似,高含量的岩溶沉积物稀土分布趋向于页岩模式。稀土解析实验和吸附实验表明,在岩溶化学沉积物和母岩中稀土主要以离子吸附态存在,岩溶碎屑沉积物中稀土主要以类质同象进入粘土矿物和副矿物格架中。稀土富集系数Kk值计算表明,在碳酸盐岩及其岩溶化学沉积物的成岩过程中不存在稀土富集,岩溶碎屑粘土沉积物中则存在稀土富集。对岩溶化学沉积物──碳酸盐结核的中心区、过渡带、边缘带及外围壳状粘土中稀土元素解析研究表明,随着结核的生长,活动性稀土组成发生变化,向轻、中稀土占优势的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沉积物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下载PDF
风动力场对沉积体系的作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姜在兴 王雯雯 +2 位作者 王俊辉 李庆 张元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3-876,共14页
风作为大气流场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风场对沉积体系的展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风不但本身具有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能力,形成风成沉积,它还可以向水体传输能量和动量,产生波浪和风生水流,侵蚀基岩、改造已有的沉积物,... 风作为大气流场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风场对沉积体系的展布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风不但本身具有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能力,形成风成沉积,它还可以向水体传输能量和动量,产生波浪和风生水流,侵蚀基岩、改造已有的沉积物,形成独特的沉积体系。以风场对沉积物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为依据,将风场作用下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体系进行了分类:背风体系、迎风体系及侧风体系。风场概念的引入,为解释沉积体系(包括油气储集体)形成及预测其分布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完善了古气候学中古风场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场 背风体系 迎风体系 侧风体系 碎屑岩 碳酸盐岩
下载PDF
海洋碎屑沉积物的分类 被引量:22
7
作者 何起祥 李绍全 刘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5-121,共7页
比较研究了以 Shepard和 Folk等为代表的海洋碎屑沉积物分类方案 ,提出沉积物的分类应兼具描述与解释两种功能。Shepard分类已经过时 ,Folk等的分类方案有显著的优点 ,但亦有不足之处 ,应予以改进。沉积物的成分分类受到忽视的现象应予... 比较研究了以 Shepard和 Folk等为代表的海洋碎屑沉积物分类方案 ,提出沉积物的分类应兼具描述与解释两种功能。Shepard分类已经过时 ,Folk等的分类方案有显著的优点 ,但亦有不足之处 ,应予以改进。沉积物的成分分类受到忽视的现象应予以改变。为适应我国海洋地质测量的需要 ,作者提出了一套结构分类与成分分类相匹配的多重分类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碎屑沉积物 成分分类 结构分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佳县—子洲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冬霞 王兴志 +1 位作者 李凌 庞雄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93-100,共8页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佳县—子洲地区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带之一 ,面积约 90 0 0km2 。区内上古生界石炭系 ,二叠系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是本区碎屑岩的主要勘探目的层系。对佳县—子洲地区碎屑岩储层特征综合研究表明 ,上...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佳县—子洲地区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带之一 ,面积约 90 0 0km2 。区内上古生界石炭系 ,二叠系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是本区碎屑岩的主要勘探目的层系。对佳县—子洲地区碎屑岩储层特征综合研究表明 ,上古生界储层成因类型、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多样 ,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影响和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控制储集岩体的发育和分布 ,影响着储层的基本形态和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 ,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导因素。成岩作用决定了储层内部储集空间特征和储集性能。沉积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一方面表现在粒度和岩性的变化上 ,另一方面反映在沉积微相上。成岩作用对储层产生的不利因素主要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 ,有利因素主要为溶解作用和蚀变重结晶作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研究表明 ,太原组潮道砂体、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三角洲河道砂体储集性能较好 ,区内镇川堡、大佛寺、佳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碎屑岩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下载PDF
火山喷发沉降物扩散理论模型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程远 席道瑛 +2 位作者 刘小燕 高尔根 赵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9-115,共7页
对Suzuki二维扩散模型进行了改进,用改进的模型计算了火山喷发碎屑沉降分布,获得了沉降沉积物的多峰结构及第二沉降峰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讨论了风速和β参数对沉降峰分布的影响;对我国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碎屑沉降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 对Suzuki二维扩散模型进行了改进,用改进的模型计算了火山喷发碎屑沉降分布,获得了沉降沉积物的多峰结构及第二沉降峰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讨论了风速和β参数对沉降峰分布的影响;对我国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碎屑沉降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这一模拟对火山活动区的灾害评估和减灾防灾,以及地球动力学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发碎屑 火山 扩散模型
下载PDF
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锶钡比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探讨——以现代黄河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爱华 叶思源 +3 位作者 刘建坤 丁喜桂 李华玲 许乃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6-1238,共13页
锶钡比是常用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手段之一,黄河三角洲钻孔沉积物的传统全量锶钡比介于0.45±0.5之间,无法判别其海陆相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钻孔样品的选择性提取结果表明,全样的总量钡和锶中的75%以上的钡和50%以上的锶赋存于与... 锶钡比是常用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手段之一,黄河三角洲钻孔沉积物的传统全量锶钡比介于0.45±0.5之间,无法判别其海陆相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钻孔样品的选择性提取结果表明,全样的总量钡和锶中的75%以上的钡和50%以上的锶赋存于与沉积时的海陆相地球化学环境无关的陆源碎屑矿物中,在判别海陆相沉积环境时是应该剔除的。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的锶除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主要呈现可交换态和碳酸态,赋存形态比较单一;而钡除了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其赋存形态复杂。以提取可交换态为主的醋酸钠法和醋酸铵法、以提取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为主的柠檬酸法和稀盐酸法及络合剂+稀盐酸法所提取的锶钡比,均能较好地区分黄河三角洲的海陆相沉积环境。来自黄土的黄河三角洲物源的高碳酸钙和醋酸不能提取重晶石中钡的双重特殊性,导致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稀醋酸法提取的结果具有高锶低钡的特征并造成锶钡比偏高,尽管其锶钡比都大于1.0,但其对沉积时盐度环境的响应灵敏度大于其他选择性提取方法。选择性提取方法是解决目前传统的全样总量锶钡比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效果不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提取 锶钡比 陆源碎屑沉积物 海陆相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判别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辽东湾滨岸带矿物组合分区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忠诚 金秉福 +2 位作者 王金城 刘炳辰 孔庆祥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8-276,共9页
通过对辽东湾55个样品进行矿物分析,共鉴定出48种矿物,其中重矿物39种;选取9种含量较高的优势矿物与特征矿物作为指标,尝试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沿岸大致可以分为3个矿物组合区,优势矿物均为闪石类、帘石类和金属矿物;一区... 通过对辽东湾55个样品进行矿物分析,共鉴定出48种矿物,其中重矿物39种;选取9种含量较高的优势矿物与特征矿物作为指标,尝试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沿岸大致可以分为3个矿物组合区,优势矿物均为闪石类、帘石类和金属矿物;一区(老铁山-复州湾北)金属矿物以钛铁矿为主,特征矿物为石榴子石,复州河及沿岸冲刷为其主要物源,辽东浅滩可能与其有同源性;二区(复州湾北-营口)金属矿物中磁铁矿含量最高,特征矿物为榍石、锆石,受大辽河影响显著;三区(营口-秦皇岛)褐铁矿是金属矿物中主要组分,特征矿物为石榴子石、磷灰石,辽河、六股河对其贡献作用突出。主要因各条河流贡献作用不同,海岸地貌类型差异将研究区划分3个矿物组合区,对深入研究其物源,实施海岸规划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沉积物 聚类分析 矿物组合区 辽东湾
下载PDF
利用地震波形—振幅响应技术预测海相碎屑岩岩性组合——以北康盆地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谦 周江羽 +3 位作者 张莉 雷振宇 王龙樟 严聪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0-1289,共10页
利用海相地层的沉积—地震响应关系结合地震波形—振幅响应技术可对砂、泥岩进行识别和精细解释,是低勘探程度地区海相地层岩性判别的重要手段。为此,选取北康盆地上渐新统—下中新统层序,以沉积—地震响应关系为基础,利用地震波形—振... 利用海相地层的沉积—地震响应关系结合地震波形—振幅响应技术可对砂、泥岩进行识别和精细解释,是低勘探程度地区海相地层岩性判别的重要手段。为此,选取北康盆地上渐新统—下中新统层序,以沉积—地震响应关系为基础,利用地震波形—振幅响应技术识别碎屑岩岩性组合。结果表明:(1)碎屑岩沉积过程与地震响应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2)对于厚层砂、泥岩,地震反射界面较好地对应岩性界面,对于薄层砂、泥岩,地震波仅能大致确定砂、泥岩的厚度,地震反射界面与岩性界面不具有对应关系;砂、泥岩薄互层和岩性渐变的碎屑岩的地震响应特征容易产生多解性。(3)在厚度小于1/4波长的情况下,地质体顶、底面界面的反射波会产生干涉效应,该效应是波阻抗与岩层厚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区别对待薄层砂、泥岩和厚层砂、泥岩以及砂泥岩薄互层的地震响应特征。(4)利用地震波形和振幅分析并结合视波阻抗差在剖面上建立的高精度地震剖面岩相展布,可以为烃源岩和储层预测提供可靠依据。文中方法可为南海海域等低勘探程度地区的岩性识别、烃源岩和储层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形 振幅响应 碎屑岩 沉积过程 北康盆地
下载PDF
陆相碎屑岩旋回沉积记录中的物质响应及聚集规律——以济阳坳陷王家岗地区古近系孔店组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谭先锋 田景春 +2 位作者 黄建红 林小兵 马建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2-341,共10页
旋回沉积记录中包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以济阳坳陷王家岗地区古近系孔店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陆相碎屑岩旋回沉积中物质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王家岗地区湖平面逐渐收缩的陆源碎屑沉积旋回包括颜色、岩性和粒度旋回,旋回沉积机理主要... 旋回沉积记录中包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以济阳坳陷王家岗地区古近系孔店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陆相碎屑岩旋回沉积中物质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王家岗地区湖平面逐渐收缩的陆源碎屑沉积旋回包括颜色、岩性和粒度旋回,旋回沉积机理主要为间歇性盐湖的振荡作用。矿物旋回从灰色到红色地层,纵向上石英含量逐渐增加,钾长石含量逐渐增加,斜长石含量逐渐减少,方解石含量有所减少,硬石膏含量逐渐增加,矿物变化旋回与颜色旋回的变化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旋回变化与元素富集也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纵向上常量元素中Al,Ca,Fe,Mg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微量元素中Sr,Ba,Ga,Co 4种元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旋回变化与元素含量比值也有较好的耦合关系,特别是Fe/Mn和V/Ni比值,呈现出多级次旋回变化的特征。研究证实了王家岗地区陆相碎屑岩旋回变化与矿物和元素含量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它们直接控制了矿物和元素的富集规律。后期成岩流体改造通过物质交换,影响旋回变化的物质响应和耦合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沉积 碎屑岩 孔店组 古近系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物源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学杰 汪品先 +2 位作者 廖志良 陈芳 霍振海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3-130,共8页
南海西部海域的物源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对中段的物源有较大的争议。通常认为中部没有大河注入,其物源主要来自其南北的湄公河和红河。笔者通过对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系统取样及碎屑矿物分析鉴定认为,碎屑矿物主要分布于南部陆架区和中... 南海西部海域的物源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对中段的物源有较大的争议。通常认为中部没有大河注入,其物源主要来自其南北的湄公河和红河。笔者通过对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系统取样及碎屑矿物分析鉴定认为,碎屑矿物主要分布于南部陆架区和中部陆坡区域。根据因子分析,南海西部碎屑矿物可以明显分为南部、中部、北部三区。南区陆架碎屑矿物主要由重矿物金红石、锐钛矿、白钛矿、锆石、透闪石、十字石及轻矿物石英、长石等组成,原岩应以岩浆岩类为主,包括部分变质岩;中区陆坡以十字石、透闪石、电气石、褐铁矿及黑云母、白云母为主,原岩可能主要为变质岩类;北区陆坡碎屑矿物少,组合特征不明显。各区不仅组合特征明显不同,且各区分界明显,表明其物质来源明显不同,南区物源主要来自红河和加里曼丹岛;中部海域的碎屑矿物组合与中南半岛大量出露的变质岩基本吻合,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中南半岛,而不是来自其南北的湄公河和红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矿物 重矿物 沉积作用 物源 南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储层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晓莉 谢正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4-27,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是区内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并综合地质资料研究表明,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岩石类型多样,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孔和晶间孔为主,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影响储集性能的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是区内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并综合地质资料研究表明,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岩石类型多样,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孔和晶间孔为主,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影响储集性能的因素主要有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沉积作用控制储集岩体的发育和分布,成岩作用决定储集空间特征和储集性能。对储集岩进行分类评价,指导勘探的重点区域为三角洲河道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碎屑岩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下载PDF
秦岭泥盆系硅岩岩石类型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吉 李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5-328,共4页
硅岩可以通过化学沉积 (真溶液或胶体沉淀 )和内碎屑堆积而成。由于热水有较强的化学活动性 ,因而在水岩界面附近也会形成交代成因的硅岩。在许多情况下 ,硅岩既具有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 ,又具有交代岩的岩石学特征 ,其成岩环境十分特殊... 硅岩可以通过化学沉积 (真溶液或胶体沉淀 )和内碎屑堆积而成。由于热水有较强的化学活动性 ,因而在水岩界面附近也会形成交代成因的硅岩。在许多情况下 ,硅岩既具有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 ,又具有交代岩的岩石学特征 ,其成岩环境十分特殊。因此 ,虽然有许多地球化学方法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硅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岩 热水沉积作用 内碎屑沉积 秦岭地区 沉积岩 成岩环境 交代岩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生源和矿物碎屑组分分析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孟翊 严肃庄 +1 位作者 陈荣华 张富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22,共6页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 12 8个表层沉积样品的定量研究 ,揭示了生源和矿物碎屑各组分的分布 ,也显示了组分分析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研究方法在海洋古环境研究中的潜力。研究区生源碎屑的分布明显受与水深相关的深海溶解作用所控制 ,水深 35 ...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 12 8个表层沉积样品的定量研究 ,揭示了生源和矿物碎屑各组分的分布 ,也显示了组分分析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研究方法在海洋古环境研究中的潜力。研究区生源碎屑的分布明显受与水深相关的深海溶解作用所控制 ,水深 35 0 0~ 40 0 0 m的现代南海 CCD以下 ,钙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减少 ,而硅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增加。研究区表层沉积中的碎屑矿物主要来源于亚洲大陆 ,吕宋岛的风化产物只起次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 矿物碎屑 组分分析 表层沉积 南海 古环境
下载PDF
塔中地区石炭系碎屑岩岩石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建华 刘生国 翟永红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共7页
塔中地区石炭系碎屑岩是优质储层。碎屑岩以砂岩类为主,其中又以石英砂岩类和岩屑砂岩类为主,缺少长石砂岩类。粒度分析表明,碎屑颗粒的分选性除了与沉积环境有关外,还明显受海平面升降、容纳空间的增长速率以及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 塔中地区石炭系碎屑岩是优质储层。碎屑岩以砂岩类为主,其中又以石英砂岩类和岩屑砂岩类为主,缺少长石砂岩类。粒度分析表明,碎屑颗粒的分选性除了与沉积环境有关外,还明显受海平面升降、容纳空间的增长速率以及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区内碎屑岩大多数为离物源区近、堆积速率快的环境下的产物。储层研究表明,碎屑岩的储集物性受沉积相带的控制。通过岩石学研究,结合区域构造发育史及沉积演化史,指出了区内碎屑物源主要来自于沉积盆地内部以及盆地周边再旋回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岩石学 碎屑岩 石炭纪 塔里木盆地 储集层
下载PDF
胶莱盆地一种新金矿类型——蓬家夼式金矿床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聂爱国 张竹如 +1 位作者 陈世桢 贾小瑛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3-86,共4页
赋存于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含碳碎屑岩系中的蓬家夼式金矿床与金矿化 ,无论其形成地质时代还是岩石特征或沉积环境 ,均与国内外已知的金矿不同 ,为一种新类型金矿床。本文阐述了蓬家夼式新类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并论述了其成因 ,认... 赋存于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含碳碎屑岩系中的蓬家夼式金矿床与金矿化 ,无论其形成地质时代还是岩石特征或沉积环境 ,均与国内外已知的金矿不同 ,为一种新类型金矿床。本文阐述了蓬家夼式新类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并论述了其成因 ,认为其为一种沉积 -改造作用形成的新类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新类型 金矿床 含碳岩系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的地层学标定 被引量:62
20
作者 张传恒 刘典波 +2 位作者 张传林 王自强 余琪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4-302,共9页
博格达山位于东天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柴窝堡凹陷的分界岭。它的初始隆升时间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地表地质调查和人工地震勘探结果证实,石炭纪以来最早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发育于白垩系与前白垩纪地层之间。博... 博格达山位于东天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柴窝堡凹陷的分界岭。它的初始隆升时间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长期争论的基础地质问题。地表地质调查和人工地震勘探结果证实,石炭纪以来最早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发育于白垩系与前白垩纪地层之间。博格达地区斜层理、叠瓦状砾石迎水面等古流向示向构造研究结果证实,博南、博北沉积物扩散方向在早二叠世均指向南、侏罗纪时指向博格达主脊、而白垩纪及其后则背离博格达主脊。博格达山南、北砾石成分统计结果显示,侏罗系具双物源特征,而白垩纪物源区则为博格达山。据此推论,博格达山初始隆升发生在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基于博格达山初始隆升发生在侏罗纪、白垩纪转换之际,有理由相信博格达山地区在海西期未卷入天山造山带,在早中生代期间柴窝铺凹陷与准噶尔盆地同属一个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 隆升时间 角度不整合 沉积物扩散样式 砾石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