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regional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using dynamic soil moisture profiles 被引量:1
1
作者 RAY Ram L JACOBS Jennifer M DOUGLAS Ellen M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8期1807-1824,共18页
A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study was performed using dynamic hillslope hydrology. The modified infinite slope stability model that directly includes vadose zone soil moisture(SM) was applied at Cleveland Corra... A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study was performed using dynamic hillslope hydrology. The modified infinite slope stability model that directly includes vadose zone soil moisture(SM) was applied at Cleveland Corral, California, US and Krishnabhir, Dhading, Nepal. The 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3L) model simulated vadose zone soil moisture and the wetness index hydrologic model simulated groundwater(GW). The GW model predictions had a 75% 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when compared to California's in-situ GW measurements. The model performed best during the wet season. Using predicted GW and VIC-3L vadose zone SM, the developed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maps showed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mapped landslides at each study region. Previous quasi-dynamic model predictions of Nepal's hazardous areas during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were enhanced to improve the spati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vide the timing of hazardous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vadose zone soil moisture Infiltration eapacity VIC-3L GROUNDWATER
下载PDF
Sorption and phase distribution of ethanol and butanol blended gasoline vapours in the vadose zone after release 被引量:2
2
作者 Ejikeme Ugwoha John M. Andres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608-616,共9页
The sorption and phase distribution of 20% ethanol and butanol blended gasoline (E20 and B20) vapours have been examined in soils with varying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water contents via laboratory microcosm ... The sorption and phase distribution of 20% ethanol and butanol blended gasoline (E20 and B20) vapours have been examined in soils with varying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water contents via laboratory microcosm experiments. The presence of 20% alcohol reduced the sorption of gasoline compounds by soil as well as the mass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unds to soil solids. This effect was greater for ethanol than butanol. Compared with the sorption coefficient (Kd) of unblended gasoline compounds, the Kd of E20 gasoline compounds decreased by 54% for pentane, 54% for methylcyclopentane (MCP) and 63% for benzene, while the Kd of B20 gasoline compounds decreased by 39% for pentane, 38% for MCP and 49% for benzene, The retardation factor (R) of E20 gasoline compounds decreased by 53% for pentane, 53% for MCP and 48% for benzene, while the R of B20 gasoline compounds decreased by 39% for pentane, 37% for MCP and 38% for benzene. For all SOM and water contents tested, the Kd and R of all gasoline compounds were in the order of unblended gasoline 〉 B20 〉 E20, indicating that the use of high ethanol volume in gasoline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could put the groundwater at greater risk of cont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tanol-blended gasoline ethanol-blended gasoline phase distribution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water content sorption vadose zone
原文传递
XU Xiaohui,CHEN Hui'e and WANG Gangche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6,China
3
作者 XU Xiaohui CHEN Hui'e WANG Gangcheng 《Global Geology》 2013年第3期159-163,共5页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ng work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slide zone soil of one landslide in Tibet,the authors analyzed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ng work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slide zone soil of one landslide in Tibet,the authors analyzed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the soil in the slide zone.The soil samples are gravel containing fine particle.Particles larger than 2 mm occupy the main proportion with the content 51.5%--68.5%.The relative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 is low.The clay minerals are illite smectite mixed layer and kaolinite,and their relative contents are 6%--13% and 4%-11%,respectively.The main mineral ingredient is quartz 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is over 30%.Therefore,the soil’s hydrophily is poor.The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re high,causing preferable physical-mechanical features of slide zone soil.On the basis of the obtained data,the landslide stability is evaluated by means of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The safety factors are 3.191 and 1.92 respectively under both natural and normal water level conditions.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slide is stable.It can provide the appropriate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landslide stability evaluation and landslide control in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ide zone soil granulometric composition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physical-mechanical proper-ty landslide stability analysis
下载PDF
渭河流域浅层包气带土体温度分布规律及变化模式
4
作者 丑亚玲 刘强 +2 位作者 朱树顺 姚洪林 岳国栋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5,共8页
大气温度、太阳辐射强度、降雨量、空气湿度等气象要素决定浅层土体温度的变化.以黄土高原渭河流域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研究区域,建立野外观测站,对该区域浅层包气带土体温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现场监测和理论分... 大气温度、太阳辐射强度、降雨量、空气湿度等气象要素决定浅层土体温度的变化.以黄土高原渭河流域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研究区域,建立野外观测站,对该区域浅层包气带土体温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现场监测和理论分析发现土体温度分布规律及变化模式如下:气象要素只对变温带的土体的温度有影响,且大气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是影响变温带土体温度的主要因素,土层越深,其影响程度越小;相位随着土体的深度呈线性平移,即土体温度是存在滞后效应的,经分析,土体在地下深度760 cm处的温度曲线的相位与地表处正好相反,此处温度恰好滞后于地表半年时间.通过监测数据预测该地区恒温带深度为1193 cm,恒温带温度为13.152℃;在计算土体温度理论滞后时间时将土体的热扩散系数看作是一常数,导致土体温度滞后时间的理论值与实测值有所差异,随着土层的加深,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包气带 土体温度 变温带 滞后效应 分布规律 变化模式
下载PDF
典型引黄灌区包气带与地下水动态响应试验
5
作者 王成文 方磊 +4 位作者 李英 黄小琴 张勃 徐兆祥 马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81,共12页
【目的】开展银川平原引黄灌溉引起的包气带和地下水的动态响应试验,研究“灌溉水-包气带水-地下水”的转换过程和规律。【方法】以典型引黄灌区水田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文地质学、土壤水动力学等学科理论对原位试验观测资料数值分析,借助... 【目的】开展银川平原引黄灌溉引起的包气带和地下水的动态响应试验,研究“灌溉水-包气带水-地下水”的转换过程和规律。【方法】以典型引黄灌区水田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文地质学、土壤水动力学等学科理论对原位试验观测资料数值分析,借助Origin、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Hydrus-1D、Surfer等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拟合和插值分析。【结果】结果得出,灌溉过程中包气带各埋深层位的水分和负压变化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以上;运用Hydrus-1D拟合田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发现叠加各埋深层位可得到较连续的拟合曲线;在多次灌溉入渗试验中,第1次灌溉入渗引起的地下水动态响应最快,灌溉后响应时间为388.8 min;运用地下水灌溉响应法定量测算灌溉入渗能力,算得田间灌溉入渗系数均值为0.202;对地下水位动态进行插值分析,发现回灌逐步形成“水丘”中心,地下水流场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地下水补给源项分析,引黄灌区内灌溉水对地下水的年灌溉补给贡献率达79%。【结论】通过原位田间试验,进一步厘清引黄灌区的包气带特性和地下水响应过程,发现引黄灌溉对灌区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场特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提高引黄水量利用率和包气带-地下水资源评估、管理及调控提供一定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试验 地下水 包气带 灌溉入渗系数 动态响应
下载PDF
Promise and pitfalls of modeling grassland soil moisture in a free-air CO_(2) enrichment experiment(BioCON)using the SHAW model
6
作者 Raquel H.FLINKER M.Bayani CARDENAS +3 位作者 Todd G.CALDWELL Gerald N.FLERCHINGER Roy RICH Peter B.REICH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5期783-795,共13页
Free-air carbon dioxide(CO_(2))enrichment(FACE)experiment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test models of heat and water flow under novel,controlled situations and eventually allow use of these models for hypothesis evaluat... Free-air carbon dioxide(CO_(2))enrichment(FACE)experiment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test models of heat and water flow under novel,controlled situations and eventually allow use of these models for hypothesis evaluation.This study assesses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SHAW(Simultaneous Heat and Water)numerical model of vertical one-dimensional soil water flow across the 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is able to adequately represent and explain the effects of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O_(2) on 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temperate grasslands.Observations in a FACE experiment,the Bio CON(Biodiversity,CO_(2),and Nitrogen)experiment,in Minnesota,USA,we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of vertical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Three scenarios represented by different plots were assessed:bare,vegetated with ambient CO_(2),and similarly vegetated with high CO_(2).From the simulations,the bare plot soil was generally the wettest,followed by a drier high-CO_(2) vegetated plot,and the ambient CO_(2) plot was the driest.The SHAW simulations adequately reproduced the expected behavior and showed that vegetation and atmospheric CO_(2) concentr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oil moisture dynamics.The differences in modeled soil moisture amongst the plots were largely due to transpiration,which was low with high CO_(2).However,the modeled soil moisture only modestly reproduced the observations.Thus,while SHAW is able to replicate and help broadly explain 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a FACE experiment,its application for point-and time-specific simulations of soil moisture needs further scrutiny.The typical design of a FACE experiment makes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challenging to model with a one-dimensional distributed model.In addition,FACE instru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will need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be a useful platform for robust model testing.Only after this can we recommend that models such as SHAW are adequate for process interpretation of datasets from FACE experiments or for hypothesis te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FACE experiment soil water flow vadose zone vegetation
原文传递
包气带油污土层生物修复现场控制性因素的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邵辉煌 李广贺 +1 位作者 章卫华 张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9-522,共4页
包气带油污土层的生物修复涉及到石油降解微生物、石油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和土壤环境三个方面.本文通过最或然计数法(MPN)、原油族组分柱层析分析方法和色质联机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了淄河滩包气带油污土层的水力学特性、氮磷营养元... 包气带油污土层的生物修复涉及到石油降解微生物、石油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和土壤环境三个方面.本文通过最或然计数法(MPN)、原油族组分柱层析分析方法和色质联机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了淄河滩包气带油污土层的水力学特性、氮磷营养元素、微生物和石油污染物.结果表明,长期受石油污染的土层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其中大部分具有降解石油烃的能力,且土层的渗透性极强,有利于开展油污土层的生物修复.同时,长期的挥发、淋失和转化造成土层中石油污染物主要由高分子、高沸点烃类组成,且油污土层的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太低,直接增加了生物修复的难度,成为不利于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油污土层 生物修复 现场控制性因素 评价 土壤污染 炼油厂
下载PDF
土壤结构变化对包气带土壤水分参数的影响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惠娣 杨琦 +2 位作者 聂振龙 张光辉 尚海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0-102,106,共4页
利用野外获得的实验数据,通过回归的方法获得不同岩性的水分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曲线的关系式,并讨论了因采矿塌陷引起包气带土壤结构变化而对包气带水分参数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包气带水分参数的变化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土壤结构 包气带 水分参数 环境效应
下载PDF
黏性土对垃圾渗滤液中多环芳烃吸附机理与规律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长礼 庞雅婕 +3 位作者 王翠玲 赵悦文 侯宏冰 吕敦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5-912,共8页
论文以华北平原某垃圾场为例,选取低环萘(2环)和高环苯并[ghi]苝(6环)即迁移能力最强与最弱的两类多环芳烃的代表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0.01 mol/L CaCl_2溶液与垃圾渗滤液两种背景溶液,通过试验分析黏性土对多环芳烃吸附动力学、等温... 论文以华北平原某垃圾场为例,选取低环萘(2环)和高环苯并[ghi]苝(6环)即迁移能力最强与最弱的两类多环芳烃的代表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0.01 mol/L CaCl_2溶液与垃圾渗滤液两种背景溶液,通过试验分析黏性土对多环芳烃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性,揭示出垃圾渗滤液中多环芳烃在包气带黏性土中吸附规律和机理,这一研究对探讨黏性土吸附垃圾中多环芳烃的阻隔规律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垃圾渗滤液 萘和苯并[ghi]苝 包气带黏性土 吸附机理
下载PDF
浅层包气带水汽昼夜运移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曾亦键 万力 +3 位作者 苏中波 Hirotaka aito 王旭升 曹文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0-343,共14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浅层包气带水分通量主要由水汽组成,而水汽在运移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换和质量迁移是地表质能平衡计算不可缺少的重要源汇项。在野外进行一个沙坑实验,发现土壤水在中午(12:00~15:00)达到最大值(10cm深度...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浅层包气带水分通量主要由水汽组成,而水汽在运移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换和质量迁移是地表质能平衡计算不可缺少的重要源汇项。在野外进行一个沙坑实验,发现土壤水在中午(12:00~15:00)达到最大值(10cm深度,5.9~6.1cm^3/cm^3;30cm深度,11.9~13.1cm^3/cm^3),而在凌晨(02:00~05:00)出现最小值(10cm深度,4.4~4.5cm^3/cm^3;30cm深度,10.4~10.8cm^3/cm^3)。为进一步验证该实验条件下的土壤水运移及分布规律,考虑了土壤水、汽、热耦合运移的HYDRUS-ID模型被用来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为描述土壤水分昼夜运移模式,笔者将土壤水耦合运移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同步分析;并根据土壤水运移的不同驱动力,分别对温度梯度、基质势梯度作用下的液态水及汽态水通量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土壤水机制 水汽热耦合运移
下载PDF
包气带黏性土层对氮素污染地下水的防污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董佩 李阳 +2 位作者 孙颖 谢振华 刘颖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8-694,共7页
包气带土层是保护地下水的天然屏障,在阻控、拦截氮素污染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北京市典型地区包气带土体进行定水位入渗的土柱淋溶试验,研究土体对于氮素的去除能力和包气带的截污容量。试验中采用了蒸馏水、再生水和河水... 包气带土层是保护地下水的天然屏障,在阻控、拦截氮素污染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北京市典型地区包气带土体进行定水位入渗的土柱淋溶试验,研究土体对于氮素的去除能力和包气带的截污容量。试验中采用了蒸馏水、再生水和河水3种不同的水源。试验结果显示,张家湾包气带土层对氮素污染地下水具有较强的截留和防护能力。对氮素的去除过程具有分段性特征,经历了较稳定和波动下降两个不同的阶段,其中稳定阶段是计算柱体去除能力的关键,提出了考虑滞后区间的时段去除率计算公式。水源对柱体的渗流速度及初期的吸附解析效应有明显影响。土体对氮素的去除作用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温度15℃左右时所达到的稳定阶段对氮素有极强的去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 氮素 去除率 土柱 防污性能
下载PDF
包气带不同深度土壤对甲苯和三氯乙烯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昭 朱晓星 +5 位作者 肖丽微 陈鸿汉 张兆吉 费宇红 李亚松 石建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92-2896,共5页
采用批实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地下水中检出率较高的三氯乙烯和甲苯在沿污水河包气带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吸附情况。从3个地点分析结果来看,其中有机碳(OC)的质量分数均较低(最高为1.01%)。在河床和近河处土壤对甲苯和三氯乙烯的吸附总体上呈... 采用批实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地下水中检出率较高的三氯乙烯和甲苯在沿污水河包气带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吸附情况。从3个地点分析结果来看,其中有机碳(OC)的质量分数均较低(最高为1.01%)。在河床和近河处土壤对甲苯和三氯乙烯的吸附总体上呈现出浅部土壤吸附性强的特点。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土壤中无机矿物对有机污染物(特别是三氯乙烯)的表面吸附扮演了重要角色。土壤对甲苯的吸附表现出了强烈的非线性,而对三氯乙烯的吸附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甲苯的吸附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关系要比三氯乙烯更密切,这说明了吸附作用过程与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疏水性等方面的性质也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三氯乙烯 包气带土壤 吸附
下载PDF
萘和p,p′-DDE在典型包气带介质上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解吸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文洁 何江涛 +1 位作者 金爱芳 鞠晓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75-1282,共8页
选取3种典型包气带土壤为吸附剂,萘和p,p′-DDE为吸附质,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吸附解吸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初始浓度越大,吸附到达平衡所需时间就越短。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单一级次的动力学方程难以描述两种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选取3种典型包气带土壤为吸附剂,萘和p,p′-DDE为吸附质,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吸附解吸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初始浓度越大,吸附到达平衡所需时间就越短。数据拟合结果表明,单一级次的动力学方程难以描述两种吸附质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认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过程不是单一反应,而是有机污染物在无机矿物、无定型有机碳和凝聚型有机碳上同时进行吸附反应的复合结果。萘与p,p′-DDE的吸附、解吸过程均表现出非线性,Freundlich方程的吸附指数n在不同程度上偏离1;两种污染物在土样中的吸附过程不完全可逆,Kow、初始浓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fo)c的差异都影响其在土壤不同组分上的吸附百分比,进而影响解吸率。萘更多地吸附在无机矿物表面及无定型有机碳上,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37.7~780.9μg.L-1),解吸率可从10%左右增至近85%;而当初始浓度为37.7μg.L-1时,随foc的增大(0.01%~0.65%),解吸率由12.39%降至3.90%。p,p′-DDE则更多地吸附在凝聚型有机碳上,解吸率随浓度的变化(11.0~275.1μg.L-1)仅在1%~5%内波动,当初始浓度为11.0μg.L-1时,解吸率随foc的增大由4.49%降至1.06%。两者解吸率都和foc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 p′-DDE 吸附 解吸 土壤 包气带
下载PDF
层状非均质包气带渗透性特征及其对降水入渗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崔浩浩 张光辉 +3 位作者 张亚哲 张冰 冯欣 郎旭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不同的岩性界面影响了降水在包气带中的入渗、运移与再分布过程,其影响机制仍是有待研究的学科前沿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层状非均质包气带6 m×4 m×5 m样方,开展了多场次自然降水入渗过程的原位试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层状... 不同的岩性界面影响了降水在包气带中的入渗、运移与再分布过程,其影响机制仍是有待研究的学科前沿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层状非均质包气带6 m×4 m×5 m样方,开展了多场次自然降水入渗过程的原位试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层状非均质结构对降水入渗过程和速率影响明显:(1)地层分界面处土壤含水率呈现陡降变化特征;(2)220 cm深度以上包气带中土壤含水率对降水入渗响应变化敏感,呈含水率陡变的多峰谷式脉冲响应变化特征,其中20~10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22.58%~29.76%,120~20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13.74%~20.74%;220 cm深度以下包气带中土壤含水率对降水入渗响应滞缓,年内呈现平缓单峰响应变化特征,反映了多场次降雨的累积效应,其中220~40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2.3%~12.15%,430~46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2.5%~3.41%;(3)层状非均质结构阻滞了水分的运移(湿润锋通过亚砂土-粉砂界面时,平均运移速度由10.53 cm·d^-1下降为0.77 cm·d^-1;湿润锋通过亚砂土-亚粘土界面时,平均运移速度由12 cm·d^-1下降为1.86 cm·d^-1),当岩性界面处水分不断蓄积克服阻力后才能向下运移;受上部界面水分蓄积的影响,下部层状非均质结构的阻滞作用将被减弱甚至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非均质 包气带 降水入渗 土壤水分动态 原位监测
下载PDF
甲苯在渗流区的生物通风去除模拟 被引量:2
15
作者 隋红 李鑫钢 +1 位作者 姜斌 段云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9-473,共5页
建立了数学模型来描述生物通风过程中渗流区土壤中甲苯的运移和生物降解过程,模型考虑了对流通量、扩散通量、相间传质和生物降解项,模型中的生物降解参数由独立间歇实验用Levenberg Marquardt方法确定.在实验室中用土柱实验来模拟生物... 建立了数学模型来描述生物通风过程中渗流区土壤中甲苯的运移和生物降解过程,模型考虑了对流通量、扩散通量、相间传质和生物降解项,模型中的生物降解参数由独立间歇实验用Levenberg Marquardt方法确定.在实验室中用土柱实验来模拟生物通风过程,结果显示,实验数据与模型比较吻合,经过50h后,约有98%的甲苯已被去除.利用土柱尾气中甲苯实验数据和质量衡算式计算可得:挥发去除的甲苯占初始加入甲苯的53 78%,生物降解去除的甲苯为42 92%,土壤中残余甲苯浓度为2 56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土壤修复技术 生物降解工艺 地下水 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
下载PDF
季节性冻土区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策 高万德 +2 位作者 陈云飞 卢玉东 刘秀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10-117,共8页
季节性冻土区占据中国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冻融作用会显著改变土壤性质与包气带水、热传输过程,并且由于温度与气态水对土壤水分运移影响显著,开展水汽热耦合研究对于探究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循环过程十分关键。该研究综述了包气带水汽... 季节性冻土区占据中国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冻融作用会显著改变土壤性质与包气带水、热传输过程,并且由于温度与气态水对土壤水分运移影响显著,开展水汽热耦合研究对于探究季节性冻土区土壤水循环过程十分关键。该研究综述了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历程,阐明了季节性冻融作用对水汽热耦合运移研究中水力参数及水分相态转化过程的影响,探讨了水汽热耦合模型适用性,总结了温度梯度驱动下气态水运移规律及其重要性,并对该领域尚需加强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1)聚焦“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循环过程,构建适用于季节性冻土区的包气带水汽热-植被耦合模型,探究土壤水资源生态效应,为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理论指导;2)在寒旱区工程建设中考虑气态水的影响,明确覆盖层下水汽运移机理,对建设过程中由水汽运移引起的工程病害提出具体防治措施。通过本研究梳理归纳以期为深化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理论以及解决季节性冻土区相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分析 包气带 水汽运移 水文循环 季节性冻土区
下载PDF
利用TDR100系统原位监测深厚包气带水热动态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雨江 蔺文静 王贵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72-1979,共8页
利用标定后的TDRi00系统原位监测太行山前深厚包气带(30.3m)的土壤水热动态,根据2011、2012年2a的监测结果,真实准确透析全剖面土壤水热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厚度大、非均质并受控于多重外界条件的深厚包气带的水热运移,必然是相... 利用标定后的TDRi00系统原位监测太行山前深厚包气带(30.3m)的土壤水热动态,根据2011、2012年2a的监测结果,真实准确透析全剖面土壤水热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厚度大、非均质并受控于多重外界条件的深厚包气带的水热运移,必然是相对滞后的复杂往复运动,水分补给滞后时间为2~3个月;粗颗粒层是良好的输水通道,而细颗粒层(如黏土层)才是决定入渗能力的关键层,对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影响可达i5%;浅层水热运移取决于降水蒸发和地表温度,5.0m以下中深层水热运移常态取决于岩性和地下水位,而强降水入渗和人类活动产生瞬态关键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R100系统 深厚包气带 总水势 土壤温度 水热运移
下载PDF
孔隙网络模型在土壤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吕菲 刘建立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5-922,共8页
非饱和土壤的水力性质是采用模型定量模拟水分和溶质在非饱和带中运动的最重要的物理参数,可以用网络模型来预测。孔隙网络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对发生在土壤孔隙尺度上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直观的表达和模拟。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在... 非饱和土壤的水力性质是采用模型定量模拟水分和溶质在非饱和带中运动的最重要的物理参数,可以用网络模型来预测。孔隙网络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对发生在土壤孔隙尺度上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直观的表达和模拟。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在样品图像获取、图像分析、模型建立以及求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对其进行综合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了已有网络模型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尺度 网络模型 土壤水力性质 土壤水文学
下载PDF
^(90)Sr在干旱地区包气带砂土中的迁移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洋 朱君 +2 位作者 康晶 廉冰 赵杨军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7年第6期40-42,66,共4页
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基本安全目标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开展处置场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量化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潜在影响。^(90)Sr是放射性废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裂变核素。为了获取^(90)Sr在干旱地区某处置场址包气带砂土中... 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基本安全目标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开展处置场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量化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潜在影响。^(90)Sr是放射性废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裂变核素。为了获取^(90)Sr在干旱地区某处置场址包气带砂土中的迁移规律,采用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对其在砂土的迁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该场址,砂土对^(90)Sr的吸附能力较弱;静态实验测量得到的分配系数与动态实验拟合计算得到的相差约一个量级;采用非平衡模式模拟该场址包气带砂土中^(90)Sr的迁移更为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SR 砂土 核素迁移 包气带
下载PDF
稳定蒸发条件下的深厚包气带土壤水力参数测试——以辛集新城地区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亚磊 梁杏 +1 位作者 林丹 朱常坤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7-32,共6页
根据垂向一维非饱和流运动的基本原理,利用Ku~pF测试仪在稳定蒸发条件下,对辛集新城地区包气带不同深度(2~14m)的10个原状土样,进行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非饱和导水率的测试。将测试结果与VanGenuchten模型及非饱和导水率经验公... 根据垂向一维非饱和流运动的基本原理,利用Ku~pF测试仪在稳定蒸发条件下,对辛集新城地区包气带不同深度(2~14m)的10个原状土样,进行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非饱和导水率的测试。将测试结果与VanGenuchten模型及非饱和导水率经验公式进行拟合,求取了残余含水量研,饱和渗透系数K。及经验系数a、n等参数。结果表明:VanGenuchten模型适合拟合研究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介于10^9~10-4cm/d间,且非饱和导水率与含水量呈指数函数关系;随着深度的增加,包气带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试样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逐渐变陡,非饱和导水率的数值突变特征明显,土壤的持水能力加强。试验表明Ku—pF土水测试仪对于壤土和低容重的粉土测试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包气带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非饱和导水率K(θ) Ku—pF测试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