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 Climate Resources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uring Frost Period in Jianchang County
1
作者 MA Yong-zhong HUANG Ying-hu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1期52-55,共4页
[Objecti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 climate resources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uring frost period in Jianchang County were studied. [Method] By dint of Jianchang climate resources and routine numeric... [Objecti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 climate resources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uring frost period in Jianchang County were studied. [Method] By dint of Jianchang climate resources and routine numerical statistics method, the sunlight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trend from 1960 to 2009 in Jianchang County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sunshine hours and sunshine percentages during frost period in Janchang County from 1960 to 2009 tended to decrease. The climate tendency rates were -55.556 h/10 a and -2.39%/10 a respectively, 287 h and 12% of deduction in recent 50 years. There were climate transition in 1981 and 1982. And there were a shortage of 161 h and 7% of sunshine hours and sunshine percenta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ition. The temperature during the frost period generally was increasing.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verage maximum and lowest temperature tendency rate were 0.386, 0.392 and 0.567 ℃/10 a. There was a growth of 1.93, 1.96 and 2.84 ℃ in recent 50 years. There were temperature transition in 1987 and 1988.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verage maximum and lowest temperature increased 1.3, 1.2 and 1.7 ℃. In recent 50 years, the sunshine resources during frost period in Jianchang were decreasing, while the thermal resources were strengthening, forming complementary of light and heat.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climate accord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facility agriculture during frost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ost period Industrialized agriculture Light and heat climate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s Jianchang County China
下载PDF
Climate adaptiv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envelope of residential passive house i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DUAN Meng-fan SUN Hong-li +2 位作者 WU Yi-fan WU Xiao-ying LIN Bo-r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2317-2329,共13页
Passive house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China on a large-scale over the past couple years for its great energy saving potential.However,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in energy performance fo... Passive house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China on a large-scale over the past couple years for its great energy saving potential.However,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in energy performance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between passive houses in different climate zones.Therefore,this research develop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of passive houses with the conventional around China.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envelope(insulation of exterior walls and windows,and airtightness)on energy consumption is further carried out to improve the climate adaptability of passive house.Moreover,the vari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under different heat gain intensity is also compared,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nvelop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comprehensively.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ecrease of exterior wall insulation leads to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energy consumption,especially in severe cold zone in China.However,the optimal insulation may change with the internal heat gain intensity,for instance,the decrease of insulation(from 0.4 to 1.0 W/(m^(2)·K))could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by 4.65 kW·h/(m^(2)·a)when the heat gain increases to 20 W/m^(2)for buildings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zone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ive house envelope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climate adaptability heating and cooling energy consumption
下载PDF
淮河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的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
3
作者 姚昊昕 李清泉 +4 位作者 赵亮 吴星麒 沈新勇 段春锋 李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596-5608,共13页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 使用淮河流域1981年至2020年的14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流域暖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Compound Drought and Heat Events,CDHEs)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CDHEs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CDHEs的发生日数在年代际尺度上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范围扩大,频发区逐渐向淮河流域中西部移动;(2)在年际尺度上,CDHEs随时间序列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以西北部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连续CDHEs事件呈年际变化,最大2至4天的连续事件存在波动,2019年达到高峰,并且在流域内零散或成片出现;(3)在月际尺度上,CDHEs的发生日数在6月最多,其次是5月、7月、9月和8月。淮河流域入汛前的旱情和入汛后的旱涝急转都容易导致CDHEs发生,而且随着月际变化向南移动;(4)CDHEs对水热条件和大气环流具有特别的敏感性。在850hPa反气旋和500hPa显著高压异常的控制下,高温、低湿、高蒸发和降水少的气候背景有利于淮河地区CDHEs的形成,尤其是在淮河中西部地区。因此,CDHEs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5)CDHEs与植被生长也存在显著关系。CDHEs与GPP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NDVI呈显著的正相关,显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GPP和NDVI的不同步可能是因为多种因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影响。此外,对于GPP和NDVI来说,土壤含水量至关重要。总之,本文对淮河流域CDHEs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与气候和植被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特征 植被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早稻小满寒及高温逼熟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4
作者 章起明 易艳红 +2 位作者 杨林 汪建军 郭水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67-73,共7页
利用1993—2022年江西省11个地市79个国家气象站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早稻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30年来分别有80.0%和93.3%的年份发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范... 利用1993—2022年江西省11个地市79个国家气象站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早稻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30年来分别有80.0%和93.3%的年份发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小满寒及高温逼熟灾害;从时间变化上来看,遭受小满寒侵袭的站数随着时间变化呈减少的趋势,其中发生轻度及以上灾害站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369站/a(P<0.05),发生重度灾害站数的为-0.102站/a(P<0.05);发生高温逼熟的站数呈递增的趋势,其中发生轻度及以上灾害站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783站/a(P<0.05),发生重度灾害站数的为0.503站/a(P<0.05),高温逼熟灾害范围在1993—2012年间扩张明显;江西省小满寒高发期为5月中旬至下旬前期,高频中心主要位于赣西北和赣东北地区;高温逼熟高发时段为7月初至中旬,高频中心主要位于浙赣铁路沿线一带、吉泰盆地、赣南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双季早稻 小满寒 高温逼熟 灾害特征
下载PDF
1971-2020年河源市高温热浪变化特征分析
5
作者 胡琼文 林洁 +3 位作者 张权 林伟彬 刘裕强 曾钦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15-119,共5页
基于河源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日最高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学、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源市各地高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20年河源市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 基于河源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日最高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学、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源市各地高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20年河源市高温热浪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空间上呈东多西少趋势,高温日数平均增加速率为0.46 d/a,每年平均出现107.7 d高温日和21.02次高温热浪事件,高温日和高温热浪事件主要出现在6—9月,高峰期在7—8月;龙川县高温天气出现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是河源市最热的地方,龙川县的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存在较强的波动性,在1971—1988年和1999—2007年期间有两个上升期,用M-K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龙川县高温存在两个突变点;用小波分析法分析得出河源市各地高温热浪周期性并不显著,只有和平县2006—2018年2~6年的周期,以及紫金县1994—2016年准2年、准5年的周期和1982—2006年准12年的周期通过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气候特征 小波分析 副热带高压 广东河源 1971—2020年
下载PDF
夏季高温热浪期间空气污染特征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6
作者 李传浩 张秀娟 卜庆雷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5期33-38,共6页
在分析高温热浪时期的空气污染特征时,空气污染数据样本量不足,容易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较明显的失真情况,为此提出夏季高温热浪期间空气污染特征分析。以济南市为例,采集气象站点的夏季高温历史数据,筛选出以往高温热浪事件并统计其强度... 在分析高温热浪时期的空气污染特征时,空气污染数据样本量不足,容易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较明显的失真情况,为此提出夏季高温热浪期间空气污染特征分析。以济南市为例,采集气象站点的夏季高温历史数据,筛选出以往高温热浪事件并统计其强度、频次和空间分布情况,将其与各地区的空气污染数据相结合,计算出空气污染指标与高温气象指标的关联度,建立空气污染特征分析模型,完成对目标地区的空气污染特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够保证分析数据相关系数高、平均偏差小、一致性水平高,整体分析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气候 高温热浪 空气污染特征 气象因素 分析模型
下载PDF
南昌地区气候特点对太阳能光热装置影响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金香 毛学东 +2 位作者 陈仕坤 夏如艇 刘正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4-38,共5页
通过南昌各月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的分布同全国主要城市太阳辐射量、日照时数的对比 ,及热量、雨量、晴天、阴天、雨天的天数等气候特点的综合分析 。
关键词 太阳能利用 气候特点 光热利用装置 综合分析 南昌地区 推广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高原低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53
8
作者 李国平 卢会国 +2 位作者 黄楚惠 范瑜越 张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根据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以及MICAPS天气图资料识别的高原低涡资料集,研究了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和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气候学特征,分析了高原地面加热与低涡生成频数的时间相关性及其物理成因。得到如... 根据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以及MICAPS天气图资料识别的高原低涡资料集,研究了近30年来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和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气候学特征,分析了高原地面加热与低涡生成频数的时间相关性及其物理成因。得到如下认知: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气候均值为58 W m-2,近30年地面感热总体呈微弱的减小趋势。其中在198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前10年的大部分时段,地面感热呈增大趋势,而中间时段呈波动式下降。地面感热具有准3年为主的周期振荡,1996年前后是其开始减弱的突变点。高原夏季地面潜热通量的气候均值为62 W m-2,近30年呈波动状变化并伴有增大趋势。地面潜热的周期振荡以准4年为主,地面潜热增大的突变始于2004年前后。夏季高原地面热源的气候均值为120 W m-2,其中地面感热与地面潜热对地面热源的贡献在夏季大致相当。地面热源总体呈幅度不大的减弱趋势,其中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末偏强,21世纪前6年明显偏弱,随后又转为偏强。地面热源亦呈准3年为主的周期振荡并在1997年前后发生由强转弱的突变。根据MICAPS天气图资料的识别和统计,近30来夏季高原低涡的生成频数整体呈现一定程度的线性减少趋势,低涡高发期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后期。低涡生成频数有准7年为主的周期振荡现象,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低涡生成频数的减少态势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突变。夏季高原低涡生成频数与同期高原地面感热呈高度正相关,与地面潜热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但与同期地面热源仍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气候尺度上,高原地面热源偏强特别是地面感热偏强的时期,对应高原低涡的多发期。本研究从气候统计的时间相关性角度揭示了高原地面加热作用对催生高原低涡乃至高原对流活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低涡 地面热源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宁夏冬季采暖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素艳 郑广芬 +5 位作者 杨建玲 李欣 张智 张红英 周翠芳 董国庆 《干旱气象》 2016年第2期335-341,348,共8页
利用1961~2014年(10月至次年4月)宁夏20个气象站气候资料,分析宁夏冬季采暖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采暖期内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采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宁夏由南到北采暖初日推迟,终日提前,采暖强度减弱;(2)与实际供... 利用1961~2014年(10月至次年4月)宁夏20个气象站气候资料,分析宁夏冬季采暖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采暖期内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采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宁夏由南到北采暖初日推迟,终日提前,采暖强度减弱;(2)与实际供暖初、终日期相比,北部引黄灌区采暖初日偏晚,终日偏早,采暖长度短于供暖长度;中部干旱带两者基本接近;南部山区采暖初日偏早,终日偏晚,采暖长度长于供暖长度;(3)随着气候变暖,近53 a宁夏采暖初日推后,终日提前,终日提前趋势较初日推后趋势更明显,采暖期长度缩短,北部引黄灌区缩短最多;整体上,采暖强度显著减弱,但2002年以后中北部地区气温降低,导致日平均采暖强度及采暖强度有增加趋势;(4)夜间升温对采暖强度减小的贡献大于白天升温的贡献;(5)近53 a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变化对中南部地区采暖强度的影响大于北部引黄灌区;(6)气候变暖对减少冬季采暖能耗的贡献为12.8%~16.5%,但中北部地区2002年以后对减少采暖能耗的贡献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采暖期 采暖期气候特征 影响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年沙尘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对春季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 被引量:63
10
作者 李栋梁 钟海玲 +1 位作者 魏丽 吕兰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45,共9页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从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从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空间上有5个自然尘源区,即河西走廊、南疆盆地南缘、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尘暴高发区。比较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总体趋势在减少,20世纪90年代是近5个年代中最少的。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沙尘暴与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关系密切,当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呈EOF1模态时,当年中国北方沙尘暴日数明显较常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北方 年沙尘暴日数 气候特征 地面感热 高原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栋梁 钟海玲 +1 位作者 魏丽 吕兰芝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S1期45-51,共7页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属于一次中尺度天气过程,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属于一次中尺度天气过程,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空间上有五个自然尘源区,即河西走廊、南疆盆地南缘、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尘暴高发区。比较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总体趋势在减少,20世纪90年代是近5个年代中最少的。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沙尘暴与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关系密切,当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呈EOF1模态时,当年中国北方沙尘暴日数明显较常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尘暴日数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地面感热
下载PDF
国外城市气候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冯娴慧 周荣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49-52,共4页
国外对于城市气候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风环境的变化与热岛效应2个方面,尤其对热岛效应特征以及街道风场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表明,城市风与热岛效应均表现出受城市建设影响而形成的多样化特征,同时,城市风与热岛效应的特性也是影响... 国外对于城市气候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风环境的变化与热岛效应2个方面,尤其对热岛效应特征以及街道风场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表明,城市风与热岛效应均表现出受城市建设影响而形成的多样化特征,同时,城市风与热岛效应的特性也是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气候 城市风 热岛效应 特征
下载PDF
非绝热加热对6月东北冷涡形成演变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永生 刘伯奇 +1 位作者 王莹 李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6期19-26,共8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基于等熵位涡理论,采用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6月东北冷涡演变过程的气候特征,探究非绝热加热对东北冷涡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平均东北冷涡形成在中纬度对流层高层,其形成过程表现为...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基于等熵位涡理论,采用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6月东北冷涡演变过程的气候特征,探究非绝热加热对东北冷涡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平均东北冷涡形成在中纬度对流层高层,其形成过程表现为等熵位涡"自上而下、自西向东"发展加强,其演变过程与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东北冷涡形成前,其上空的非绝热加热明显加强;而在东北冷涡形成后,局地对流层中下部非绝热加热迅速发展。可见,东亚中纬度地区的高空非绝热加热是东北冷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东北地区对流层中部的非绝热加热则是东北冷涡减弱消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气候特征 非绝热加热 等熵位涡
下载PDF
环境气候条件下土壤冻融过程中湿热耦合作用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存牛 张会云 杨富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9-363,共5页
基于Harlan模型和Darcy定律,综合考虑环境气候因素和水热特征参数对湿热迁移影响,建立了环境气候条件下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冻融过程中湿热耦合作用模型。根据地表能量交换平衡原理推导出边界条件。依据实测数据回归分析出土壤湿热特征参... 基于Harlan模型和Darcy定律,综合考虑环境气候因素和水热特征参数对湿热迁移影响,建立了环境气候条件下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冻融过程中湿热耦合作用模型。根据地表能量交换平衡原理推导出边界条件。依据实测数据回归分析出土壤湿热特征参数表达式。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格式和TDMA迭代法对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冻结期间土壤湿热迁移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温度计算值和实测值比较一致,最大误差不超过2.5℃,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仅通过气象资料和湿热特征参数就可预测季冻区土壤冻胀和田间湿热分布状况并能够用来指导农田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区 环境气候条件 湿热特征参数 土壤冻融 湿热耦合
下载PDF
相同建筑相同节能措施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负荷减少率 被引量:1
15
作者 龙恩深 付祥钊 +1 位作者 王亮 崔天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4-118,共5页
以广州、重庆、北京等12个城市为对象,分别以DOE2中的TMY2,DeST-h中的TRY及修改的TMY2辐射数据,构建了36组完全不同的8760h气象数据库,利用特征温度法模拟计算相同建筑在围护结构改进前后单位建筑面积的全年空调和供暖耗能量。研究发现... 以广州、重庆、北京等12个城市为对象,分别以DOE2中的TMY2,DeST-h中的TRY及修改的TMY2辐射数据,构建了36组完全不同的8760h气象数据库,利用特征温度法模拟计算相同建筑在围护结构改进前后单位建筑面积的全年空调和供暖耗能量。研究发现,对所涉及的城市,尽管因三种气象数据库(36组)显著不同,导致计算出的围护结构改进前后(72组)建筑全年空调供暖负荷、负荷减小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对模型建筑采取相同的节能措施,各城市全年空调负荷减小率(节能率)是相近的;各个城市全年供暖负荷减小率(节能率)也是相近的。从而证明了现行各国标准均规定围护结构K限值的通常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住宅建筑 负荷减小率 特征温度法 空调 供暖 节能率 建筑面积 供暖负荷 节能措施
下载PDF
近50a来桂林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热岛效应影响 被引量:27
16
作者 唐伍斌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年第4期20-21,25,共3页
根据桂林基准站1957~2006年的观测资料,对桂林市灰霾天气的年、季变化规律及与热岛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年灰霾日数平均值为30d,80年代前年灰霾日数变化相对平稳,年平均值为8.6d,处于较低水平,80年代后灰霾日数年平... 根据桂林基准站1957~2006年的观测资料,对桂林市灰霾天气的年、季变化规律及与热岛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年灰霾日数平均值为30d,80年代前年灰霾日数变化相对平稳,年平均值为8.6d,处于较低水平,80年代后灰霾日数年平均值为49d,比80年代前增加了40.4d,年平均灰霾日数呈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灰霾日数的月季变化表现为秋冬季多,春夏季少的分布特征,秋冬两个季节的灰霾日数占全年的76%;90年代后桂林出现热岛效应,第四季度尤为明显,与灰霾天气也大多出现在这个季节的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天气 气候特征 热岛效应
下载PDF
1971-2017年湖南省热浪和寒潮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楚雄 彭艳启 刘唱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9期200-205,209,共7页
基于1971-2017年湖南省2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温度数据,结合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和空间插值法,研究湖南省热浪和寒潮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1-2017年湖南省一共经历了248个热浪和114个寒潮。热浪频次和天数呈现上升趋势,寒潮频次... 基于1971-2017年湖南省2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温度数据,结合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和空间插值法,研究湖南省热浪和寒潮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1-2017年湖南省一共经历了248个热浪和114个寒潮。热浪频次和天数呈现上升趋势,寒潮频次和天数呈现下降趋势。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在1986年以后热浪天数以94.76 d/10 a的速度显著增加。由于大气环流和地形地势的影响,热浪的影响程度呈现以湘东湘南为高值中心向湘西和湘北逐渐扩散减弱的空间格局,寒潮的影响程度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强的空间格局。热浪和寒潮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热浪在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呈现增加趋势,尤以省会长沙市附近台站最为突出和显著;寒潮的频次和天数在包括湘北、湘西和湘中的大部分地区呈现减小趋势,在湘南地区呈现增加趋势,但是所有站点的寒潮频次和天数变化趋势都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寒潮 时空特征 气候变暖 湖南省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贤玲 巩远发 +1 位作者 马柱国 张元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601-607,共7页
为了寻求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空间变化的敏感区,进一步深入研究季风的形成、变异和预测,利用NCEP1979-2008年的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30年来不同季节大气热源分布的气候特征,并且利用经验正交... 为了寻求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空间变化的敏感区,进一步深入研究季风的形成、变异和预测,利用NCEP1979-2008年的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30年来不同季节大气热源分布的气候特征,并且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研究了该区大气热源在夏、冬季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如下:春季大气热源有明显的经向差异;夏季的热源明显比春季的热源强度强,范围广,热源最强中心在孟加拉湾北部大陆边缘;秋季热源区域明显南缩,热源强度较夏季明显减弱;冬季大气热源呈西西南一东东北方向分布,大气热源位置继续南移。对于夏季,前3个模态分别反映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纬向差异型、经向差异型、西北一东南分布型。对于冬季,前3个模态分别反映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经向差异主导型、经向差异型、纬向差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热带印度洋 大气热源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PDF
基于运气七篇温疫发病观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特点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咏梅 《山东中医杂志》 2020年第10期1031-1035,1070,共6页
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之生应与天地相参应。若气运异常,失时反候,人体受天地阴阳影响,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紊乱,甚则疫疠之气乘虚而入,从而引发时行民病与温疫。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火、风、湿、寒、... 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之生应与天地相参应。若气运异常,失时反候,人体受天地阴阳影响,脏腑经络气血运行紊乱,甚则疫疠之气乘虚而入,从而引发时行民病与温疫。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火、风、湿、寒、燥多种运气因素错综复杂,且不同时段邪气的主次不同,其中火热贯穿始终,大寒节气后寒湿暴至,形成了寒湿外袭,郁闭内热之势。火热郁于中伤阴化燥,寒湿困肺脾津液气化失司,故呈现燥湿同见、湿热交蒸的复杂病象;从脏腑的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的主要病位在肺脾,累及心肝肾。新冠肺炎证候复杂性与多种运气因子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运气七篇 温疫 五运六气 发病特点 火热
下载PDF
杂交中稻结实率与开花期气候条件关系及其耐高温组合的库源特征
20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5 位作者 张林 蒋鹏 熊洪 郭晓艺 朱永川 刘茂 《中国稻米》 2019年第1期34-39,43,共7页
以30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了杂交中稻结实率与开花期气候条件的关系及耐高温组合的库源特征。结果表明,抽穗期间的日最低气温、最低相对湿度、日降雨量、日照时数相对较低,最高苗数少,LAI和... 以30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了杂交中稻结实率与开花期气候条件的关系及耐高温组合的库源特征。结果表明,抽穗期间的日最低气温、最低相对湿度、日降雨量、日照时数相对较低,最高苗数少,LAI和粒叶比较高,是导致结实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日降雨量少是导致日最高气温较高的直接因素,因此高温是引起结实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抽穗期耐热系数分别与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和粒叶比呈显著负相关,分蘖力强的穗数型组合抽穗期耐高温能力较强。川香858、泰优99、香绿优727、绵5优5240、内香2550、川谷优202可作为高温伏旱区的推荐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耐热系数 气候条件 库源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