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he Zoige Plateau from 2001 to 2020
1
作者 GAO Bing LIU Enqin +4 位作者 YANG Yang YANG Man YAO Yang GUAN Lei FENG Yiwe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9期3031-3046,共16页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overgrazing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imultaneously affected the vegetation of the Zoige Plateau.However,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and the relative...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overgrazing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imultaneously affected the vegetation of the Zoige Plateau.However,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vegetation an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these vegetation dynamics remain unclear.Therefore,clarifying how and why the vegetation on the Zoige Plateau changed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Here,we investigate NDVI trends using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as an indicator of vegetation greenness and distinguish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changes by utilizing residual trend analysis and the Geodetector.We find a tendency of vegetation greening from 2001 to 2020,with significant greening accounting for 21.44%of the entire region.However,browning area expanded rapidly after 2011.Warmer temperatures are the primary driver of vegetation changes in the Zoige Plateau.Climatic varia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were responsible for 65.57%and 34.43%of vegetation greening,and 39.14%and 60.86%of vegetation browning,respectively,with browning concentrated along the Yellow,Black and White Rivers.Compared to 2001-2010,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fluctuations on vegetation grew dramatically between 2011 and 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change climate change Residual trend analysis Geodetector Human activities zoige plateau
下载PDF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Return Period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ast Sid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2
作者 Tao Hua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3年第7期10-14,共5页
[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discuss analyze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return period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ast sid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precipitati... [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discuss analyze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return period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ast sid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precipitation from 1943 to 2008 in 6 representativ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inxia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sid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turn period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were calculated by Pearson-Ill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method. [ Result] Day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in Linxia region in- creased conspicuously since the 1990s. The return periods of heavy precipitation in the six stations on August 20, 2008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 sults of artificial estimation. [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climate resources, disas- ter prevention and rational arranqement of anricultural plantina svstems in Linxia rea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sid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climate change Heavy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Return period China
下载PDF
1980—2022年青海地区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
作者 雷有宏 雷占娇 +3 位作者 张莹 马宁 虎文娟 任得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9期87-95,共9页
为探究青海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规律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980—2022年青海境内39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及门源农业气象站所观测的青稞产量,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等方法,研究分析青海地区气温、降水时空分... 为探究青海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规律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980—2022年青海境内39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及门源农业气象站所观测的青稞产量,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等方法,研究分析青海地区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过去43 a间,青海平均气温以0.47℃/(10a)的速率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80—90年代气温偏低,1998年是气温回升的转折点;气温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整体表现为东部最高、西南和西北次高、中部和东南部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气温增幅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越高,升温速率相对较大,反之则愈小。降水量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变化趋势为11.5 mm/(10a),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增加和减少交替出现,但无明显的规律性;20世纪80年代增幅较小,90年代增幅为负值,21世纪10年代降水量出现较大回升趋势;降水量在空间上表现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总体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减少的分布格局;另外,在农牧业生产中,水热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因子,特别是在农作物生长季,水热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增温增湿的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产利大于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时空分布特征 农牧业 影响 气温上升趋势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雨季的客观监测方法及其近60年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遵娅 蒋兴文 柯宗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5-517,共13页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降水季节演变特征的分析,选取日降水量和降水频率两个特征量来定义青藏高原各站点及全区的雨季,揭示了1961-2019年青藏高原雨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雨季长度和总雨量等的气候和变化特征.分析发现,青藏高原雨季的开...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降水季节演变特征的分析,选取日降水量和降水频率两个特征量来定义青藏高原各站点及全区的雨季,揭示了1961-2019年青藏高原雨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雨季长度和总雨量等的气候和变化特征.分析发现,青藏高原雨季的开始自东向西推进,而结束西早东晚,雨季持续时间自东向西缩短,雨季雨量东多西少.就青藏高原整体而言,雨季开始的平均日期在5月4日,结束的平均日期在10月15日,雨季平均持续163天,雨季雨量平均为413.2 mm.近60年,青藏高原雨季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迟、雨季延长、雨量增多.青藏高原各站点雨季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原雨季的开始整体提前,但是,高原东部边缘雨季开始提前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高原雨季的结束时间在南部和北部提前而在中部和东部推后;高原大部地区雨季雨量增多,但南部边缘等部分地区雨季雨量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季 青藏高原 监测方法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演变格局及归因 被引量:10
5
作者 韩煜娜 左德鹏 +1 位作者 王国庆 徐宗学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9-207,214,共10页
基于1981—2015年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和归一化植被指数GIMMS NDVI3g等多源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探究青藏高原多年陆地水储量(TWS)及其各组分时空演变特征,采用水量平衡法、相关分析法和Hu... 基于1981—2015年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和归一化植被指数GIMMS NDVI3g等多源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探究青藏高原多年陆地水储量(TWS)及其各组分时空演变特征,采用水量平衡法、相关分析法和Hurst指数法识别水循环过程对TWS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1981—2015年青藏高原降水及冰川积雪消融增加,TWS以0.7 mm/a的速率增加,青藏高原北部TWS增加趋势极其显著,南部呈减少特征;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TWS以0~200 cm的土壤含水量为主,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青藏高原北部及东部降水主要通过蒸散发过程损失,南部地区径流系数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水储量 水循环过程 气候变化 下垫面特征 水量平衡法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5000年来气候变化与若尔盖湿地历史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何奕忻 吴宁 +6 位作者 朱求安 陈槐 朱单 彭长辉 杨刚 高永恒 赵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15-1625,共11页
全球变化背景下古气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利用多年来的文献记载和自然证据,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进行重建。并以若尔盖湿地为例,梳理了区域5000 a来气候变化对湿地植被类型、泥炭沼泽发育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了气候变... 全球变化背景下古气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利用多年来的文献记载和自然证据,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变化进行重建。并以若尔盖湿地为例,梳理了区域5000 a来气候变化对湿地植被类型、泥炭沼泽发育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了气候变化、文化发展、沼泽发育三者之间可能具有的相互关系。指出青藏高原东北部5000—3000 a B.P.之间气候较为暖湿,其平均温度要高出现在2℃左右;3000 a B.P.至今为气候干冷期,其中1000 a B.P.左右是过去5000 a中最寒冷时期,近1000 a来气温呈缓慢回升趋势。区域的气候变化决定了植被类型,对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文明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沼泽的演替,从而改变人类活动的范围与早期文明的形成,同时人类的过度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泽的分布格局及动态。但气候变化、沼泽发育和文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有赖于多因素耦合,其具体机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若尔盖湿地 植被 泥炭地 文化
下载PDF
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气候变化和突变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戴洋 罗勇 +3 位作者 王长科 沈永平 马振峰 王小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42,共8页
利用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境内的5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数据和玛曲水文站的径流数据,分析了近48a来若尔盖湿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应用M-K方法、累积距平和滑动t检验对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气候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从1960年代... 利用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境内的5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数据和玛曲水文站的径流数据,分析了近48a来若尔盖湿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应用M-K方法、累积距平和滑动t检验对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气候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从1960年代的冷湿期,到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后期的冷干期,再到1990年代末起增暖迅速进入暖干期,若尔盖湿地气候呈现较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一方面,总云量持续减少,日照时数上升,平均气温明显上升,气温日较差逐渐减小;另一方面,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总体都呈减少趋势,干燥指数也逐渐降低.秋季是若尔盖高原湿地气候发生暖干化最明显的季节,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温度显著升高的贡献.日较差是蒸发量变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但低云量、气温、日照等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在1997年和1985年发生突变,分别转为迅速增暖和持续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气候变化 气候突变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气候由暖干到暖湿时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80
8
作者 牛涛 刘洪利 +1 位作者 宋燕 陈隆勋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3-771,共9页
利用1961~1998年青藏高原123个气象台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经历了一次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显著增加的气候突变.以突变点为界,可以划分为... 利用1961~1998年青藏高原123个气象台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经历了一次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显著增加的气候突变.以突变点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为相对暖干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青藏高原进入相对暖湿时期.由此,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和突变理论上可以初步判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气候年代际变化实现了由暖干型向暖湿型的突变.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突变早于相对湿度突变;青藏高原的增温、增湿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季;春季亦增温、增湿,但增幅小于冬季;夏季出现增温和略减湿现象;秋季为明显增温,但湿度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年代际变化 暖湿时期 暖干时期
下载PDF
1971-2007年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9
作者 谭春萍 杨建平 米睿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1-1120,共10页
利用我国青藏高原南部24个站点1971-2007年37 a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对该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37 a来该地区气候显著变暖,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33℃.(10a)-1,气候变暖主要发生于1990年后.19... 利用我国青藏高原南部24个站点1971-2007年37 a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对该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37 a来该地区气候显著变暖,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33℃.(10a)-1,气候变暖主要发生于1990年后.1991-2007年气候变暖加速,升温率达到0.76℃.(10a)-1,1997年后升温尤为迅速,升温率达1.14℃.(10a)-1.变暖表现为全年温度升高,其中冬季增暖尤为显著,1971-2007年升温率为0.41℃.(10a)-1,1991-2007年快速上升为1.4℃.(10a)-1.变暖速率具有从东向西的增加趋势;2)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降水量变化地区差异显著,西部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东部地区总体呈增加趋势.随海拔和地形升高,年降水量有从东向西的减少趋势;3)综合而言,37 a来青藏高原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湿组合特征,但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变暖变湿,西部地区在变暖变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部地区 气候变化 特征
下载PDF
基于Budyko假设的若尔盖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娜娜 王贺年 +1 位作者 于一雷 徐卫刚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26,共6页
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是当今水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流域水文过程变化的响应机制,对未来流域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若尔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Budyko假设理论,应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对若尔盖流域径流变化进行归... 变化环境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是当今水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流域水文过程变化的响应机制,对未来流域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若尔盖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Budyko假设理论,应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对若尔盖流域径流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流域径流对降水、潜在蒸散发和流域特征参数的敏感性系数分别为0.645 1、-0.234 7和-182.205 0,即若尔盖流域降水每增加1mm将导致流域径流增加0.645 1mm,潜在蒸散发每增加1mm将导致流域径流减少0.234 7mm,流域特征参数每增加1将导致流域径流减少182.205 0mm;若尔盖流域逐年径流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基准期(1960-1990年)相比,变化期(1991-2011年)径流量减少了56.23mm(20.48%),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流域下垫面特征的变化,其贡献率可达93.46%,而气候变化的影响仅占5.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流域 径流 气候变化 流域特征参数 归因分析
下载PDF
低纬高原地区水汽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建萌 马涛 张万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1-298,共8页
用1948—2009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低纬高原地区对流层不同层次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地面~300 hPa每年从西边界、南边界流入低纬高原的水汽分别有344.0×1010t和115.0×1010t,有341.5×1010t和73.5×10... 用1948—2009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低纬高原地区对流层不同层次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地面~300 hPa每年从西边界、南边界流入低纬高原的水汽分别有344.0×1010t和115.0×1010t,有341.5×1010t和73.5×1010t水汽分别从东边界和北边界流出,水汽净流入达44.0×1010t。水汽净收入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层,以西边界的水汽输入最多;但经向上的水汽输送对低纬高原地区的净收入贡献相对较大,并且纬向水汽输送与经向水汽输送量呈反相关。夏季水汽输送净收入占全年的67.5%,其对流层低、中、高层均为水汽净流入。西边界水汽输入呈增加趋势,东边界水汽输出量呈减少趋势,南、北边界水汽输入、输出呈减少趋势,均在1980年代末发生突变,突变后南边界的水汽输入明显减少,北边界的输出呈下降趋势。年净水汽和夏季净水汽呈减少趋势。低纬高原地区水汽净收入在197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水汽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地区 水汽收支 水汽输送 水汽通量 突变 气候变化特征
下载PDF
全球季风动力学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7
12
作者 安芷生 吴国雄 +14 位作者 李建平 孙有斌 刘屹岷 周卫健 蔡演军 段安民 李力 毛江玉 程海 石正国 谭亮成 晏宏 敖红 常宏 冯娟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6期341-381,共41页
本文结合现代季风和古季风研究成果对全球季风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并引入了一个全球季风的新定义,该定义考虑了三维分布、终极成因,强调了季节性气压梯度变化对季风环流的影响,并同时使用了环流与降水来描述季风强度。我们在从构造到季... 本文结合现代季风和古季风研究成果对全球季风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并引入了一个全球季风的新定义,该定义考虑了三维分布、终极成因,强调了季节性气压梯度变化对季风环流的影响,并同时使用了环流与降水来描述季风强度。我们在从构造到季节内的宽广时间尺度上来考察全球季风气候变化。全球季风的性质包括全球不均一性、区域差异性、季节性、准周期性、不规则性、不稳定性和穿时性。对全球季风动力学来说,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下垫面性质和海-陆-气相互作用十分重要。本文还讨论了季风变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主要驱动因子以及多时间尺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影响对我们理解未来全球季风行为都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季风 季风动力学 气候变化 多时间尺度 古季风 青藏高原 亚洲季风 季风变率 季风性质 海-陆-气相互作用 太阳辐射 下垫面性质 季风定义
下载PDF
青藏高原-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贤玲 巩远发 +1 位作者 马柱国 张元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601-607,共7页
为了寻求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空间变化的敏感区,进一步深入研究季风的形成、变异和预测,利用NCEP1979-2008年的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30年来不同季节大气热源分布的气候特征,并且利用经验正交... 为了寻求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空间变化的敏感区,进一步深入研究季风的形成、变异和预测,利用NCEP1979-2008年的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30年来不同季节大气热源分布的气候特征,并且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研究了该区大气热源在夏、冬季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如下:春季大气热源有明显的经向差异;夏季的热源明显比春季的热源强度强,范围广,热源最强中心在孟加拉湾北部大陆边缘;秋季热源区域明显南缩,热源强度较夏季明显减弱;冬季大气热源呈西西南一东东北方向分布,大气热源位置继续南移。对于夏季,前3个模态分别反映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纬向差异型、经向差异型、西北一东南分布型。对于冬季,前3个模态分别反映了青藏高原一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热源的经向差异主导型、经向差异型、纬向差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热带印度洋 大气热源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湿地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4
作者 申格 徐斌 +6 位作者 金云翔 陈实 张文博 郭剑 刘航 张玉静 杨秀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6-82,89,共8页
若尔盖高原湿地是我国第一大高原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炭沼泽。若尔盖高原湿地对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与补给及生态平衡的维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有着紧密联系。随着沼泽旱化、沙化、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 若尔盖高原湿地是我国第一大高原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泥炭沼泽。若尔盖高原湿地对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与补给及生态平衡的维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有着紧密联系。随着沼泽旱化、沙化、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的出现,对若尔盖高原湿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湿地退化为主线,在对各种文献资料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该文从湿地分类及信息提取、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土壤和湿地温室气体、湿地与全球变化、湿地退化五方面评述了若尔盖高原湿地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若尔盖高原湿地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加强若尔盖高原湿地退化的过程和驱动机制研究、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加强湿地生态恢复与管理保护三方面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生态功能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 若尔盖高原
下载PDF
海拔变化对高原湿地优势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晖 田昆 +6 位作者 刘国栋 王行 孙梅 许俊萍 岳海涛 李丽萍 戴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421-7434,共14页
利用云南高原独特的立体地形和立体气候,选取滇西北代表性高原湿地纳帕海生长的世界广布植物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分别将两种植物连同其生长的土壤单元原位移至海拔逐渐降低的两处高原湿地(拉市... 利用云南高原独特的立体地形和立体气候,选取滇西北代表性高原湿地纳帕海生长的世界广布植物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分别将两种植物连同其生长的土壤单元原位移至海拔逐渐降低的两处高原湿地(拉市海湿地和昆明滇池流域),分析随海拔梯度下降的区域气候条件差异对两种植物生长周期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移出地纳帕海相比,移至拉市海和滇池后,植物萌芽期的水葱和茭草叶绿素在拉市海分别增加了22.54%和11.17%,在滇池分别增加了68.77%和29.2%;叶绿素荧光参数值也均随海拔的逐渐降低而升高或降低,滇池的这些数值较拉市海分别升高或降低约1.2—3.0倍。海拔的降低促使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的最大值(PhiPSⅡ_(max))和CO_2同化速率相对应的量子产量的最大值(PhiCO_(2max))升高,拉市海分别增至13.96%和25.42%、89.87%和27.08%,滇池分别增至24.09%和46.48%、114.77%和84.33%。两种植物生长期和凋落期的这些参数变化与萌芽期相同,但生长期各项数值的增长率或下降幅度较萌芽期高且变化明显,而凋落期的增长率或下降幅度却比萌芽期低。说明两种广布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指标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升高,表明海拔下降有利于两种广布植物光合能力的提升,但光合同化的株高生长速度却远远超过茎粗生长,这种不利影响可能导致两种广布种最终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高原湿地 优势植物 原位异地 叶绿素荧光特性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1967—2014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甄硕 索朗夺尔基 +2 位作者 董李勤 姚鹏举 郑茹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143,共6页
以1967—2014年若尔盖高原3个气象台站(若尔盖站、红原站、玛曲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全年及四季若尔盖高原气候因子变化趋势,结合Mann-Kendall方法对气候变化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 以1967—2014年若尔盖高原3个气象台站(若尔盖站、红原站、玛曲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全年及四季若尔盖高原气候因子变化趋势,结合Mann-Kendall方法对气候变化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蒸发量也呈增大趋势,整体气候继续朝暖干化方向发展。若尔盖高原气温各季节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以冬季上升幅度最大;降水量除秋季呈明显减少趋势外,其他季节呈略增加趋势,但降水整体趋势为减少;各季节蒸发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秋季蒸发量上升趋势最大。若尔盖高原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从此后上升趋势明显;高原降水分别在1975年和1985年发生了2次突变,第2次突变后降水增加趋势变慢并在1991年后开始减少;蒸发量在1994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若尔盖高原 变化特征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径流量变化与储水量计算 被引量:9
17
作者 鲁瀚友 李志威 +1 位作者 胡旭跃 余国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6期12-19,共8页
若尔盖高原的降水量微弱减少与蒸发量持续上升,使若尔盖高原径流量与储水量逐年降低,直接减少了若尔盖高原的湿地面积和对黄河上游径流量的补给。基于红原、若尔盖和玛曲站的气象数据和7个水文站的径流量数据(1981-2011年),并对数据序... 若尔盖高原的降水量微弱减少与蒸发量持续上升,使若尔盖高原径流量与储水量逐年降低,直接减少了若尔盖高原的湿地面积和对黄河上游径流量的补给。基于红原、若尔盖和玛曲站的气象数据和7个水文站的径流量数据(1981-2011年),并对数据序列进行插补与计算,获得若尔盖高原的径流量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进而计算储水量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向黄河年均补水(67.08±14.90)×108 m 3,并以0.48×108 m 3/a速率持续减少。降水量每减少1 mm将导致黑河与白河的年径流量分别减少0.02×108和0.05×108 m 3。蒸发量每增加1 mm将导致黑河与白河的年径流量分别减少0.12×108和0.27×108 m 3。1981-2011年若尔盖高原的年均储水量为(59.30±18.69)×108 m 3,其年均递减速率为0.49×108 m 3/a。本研究有助于认识若尔盖高原对于黄河上游水资源保障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储水量 气候变化 泥炭地 若尔盖高原
下载PDF
蒙古高原雪深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毕哲睿 萨楚拉 +3 位作者 王牧兰 包玉龙 孟凡浩 刘桂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20年第3期256-262,共7页
积雪是地表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蒙古高原干旱半干旱区重要的水分来源。利用1982-2015年SMMR、SSM/I和SSMIS雪深产品以及同时期气象数据,分析了蒙古高原雪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年来,蒙古高原雪深... 积雪是地表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蒙古高原干旱半干旱区重要的水分来源。利用1982-2015年SMMR、SSM/I和SSMIS雪深产品以及同时期气象数据,分析了蒙古高原雪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年来,蒙古高原雪深出现缓慢减少趋势,以0.49 mm/10a的速率减少;一个积雪季内,10月-翌年2月为积雪积累阶段,2月雪深最大值可以达到28.34 mm,2月-3月为积雪消融阶段;(2)蒙古高原雪深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和0.35(P<0.05),降水量对雪深的影响大于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积雪深度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生育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19
作者 郭斌 王珊 +1 位作者 张菡 王明田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8年第2期49-57,共9页
基于若尔盖地区天然牧草1983~2013年生育期观测资料和近5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M-K突变检验和积分回归等数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天然牧草高原早熟禾生育期的影响,以揭示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生育... 基于若尔盖地区天然牧草1983~2013年生育期观测资料和近5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M-K突变检验和积分回归等数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天然牧草高原早熟禾生育期的影响,以揭示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降水量有微弱下降趋势,牧草生长关键期5~9月有效降水日数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年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升高趋势显著;牧草生长季4~9月逐月积温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草地干燥指数以0.0256/10a的速率上升,1990s中期后暖干化加剧。(2)2000s牧草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较1980s提前,开花期较1990s延后了4天、黄枯期较1980s提前了12天,较1990s延迟了9天、生长期较1980s减少了20天,较1990s增加了8天。(3)3月≥0℃积温、4月和6月≥3℃积温的显著增加,导致了牧草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提前;除返青期外有效降水日数越多,生育期越提前,反之亦然;(4)牧草生长期对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有效降水日数等气象因子敏感;在牧草生长关键期7月不出现干旱或干旱程度较轻的情况下,气候变暖将导致生长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牧草生育期 变化特征 若尔盖湿地
下载PDF
川西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及泥石流动态危险性响应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斌 邹强 +1 位作者 蒋虎 李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1-255,共15页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是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步骤,气候变化增加了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风险,研究未来气候变化下泥石流动态危险性对制定防灾减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MIP5数据重建川西高原2021-2095年的年均温和日降水情景,并定量分析...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是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步骤,气候变化增加了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风险,研究未来气候变化下泥石流动态危险性对制定防灾减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MIP5数据重建川西高原2021-2095年的年均温和日降水情景,并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川西高原21世纪近期(2021-2045年)、中期(2046-2070年)、末期(2071-2095年)的泥石流的动态危险性响应。研究表明:(1)相对于基准期(1981-2005年),未来75年川西高原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末期增温速度减缓,高海拔地区的增温幅度较大;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末期增加速度减缓,空间上整体呈现“东增西减”的分布趋势;日最大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呈现由东南部向西北方向增大的趋势。(2)在基准期,高度、较高泥石流危险性面积占26.77%,聚集在川西高原东部山地和金沙江等主要河流沿岸高山峡谷区;气候变化情景下,与基准期相比川西泥石流危险性普遍增加,西部、北部泥石流危险性增加更为明显;川西主要河流两岸泥石流危险等级均增加,如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等,高危险区不断向海拔高的区域扩散;泥石流中度及以下危险区难以转变为较高、高度危险区,表明与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用相比,地质、地形和水文条件仍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特征 动态危险性评估 川西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