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potential forest productivity based on a climate-driven biophysical model in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Wen-Qiang Gao Xiang-Dong Lei Li-Yong F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2273-2286,共14页
Climate warming is expected to influence forest growth,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However,accurately estimating and predicting forest biomass,potential productivity or forest growth is still a challenge for forest m... Climate warming is expected to influence forest growth,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However,accurately estimating and predicting forest biomass,potential productivity or forest growth is still a challenge for forest managers dealing with land-use at the stand to regional levels.In the present study,we predicted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PP)of forest under current and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RCP2.6,RCP4.5,RCP6.0 and RCP8.5)in Jilin province,northeastern China by using Paterson’s Climate Vegetation and Productivity(CVP)index model.The PP wa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mean and maximum net primary production calculated from light energy utilization(GLM_PEM).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sing the CVP index model is partially valid for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forest productivity in northeastern China.PP exhibited obvious spatial heterogeneity varying from 4.6 to 8.9 m3 ha-1 year-1 with an increasing tendency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driven by the precipitation across the region.The number of vegetation-active months,precipitation and insolation coefficient were identified as the primary factors affecting PP,but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for warmest temperature or temperature fluctuation.Under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PP across the Jilin Provinc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from 1.38%(RCP2.6 in 2050)to 15.30%(RCP8.5 in 2070),especially in the eastern Songnen Plain(SE)for the RCP8.5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veget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dex potential productivity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Study on the Potential of China’s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 Export to the RCEP Partners
2
作者 XIE Guo-e WU Jia-meng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22年第3期77-90,共14页
China is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exporter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and the expans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 exports is important for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income.Based on time-varying stochastic frontier g... China is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exporter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and the expans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 exports is important for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income.Based on time-varying stochastic frontier gravity model and trade inefficiency model,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rade efficiency of China’s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 export to RCEP partners from 2001 to 2019.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GDP per capita,the population of importing countries,and common language conditions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China’s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 export to RCEP partners.GDP per capita of importing countries,the population of China,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between trading parties hinder trade in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The presence of trade inefficiencies constrains China’s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 export to RCEP partners,with liner shipping connectivity and trade freedom having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export efficiency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Variable trade costs and fixed trade costs have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export efficiency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which hinder trade in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while financial freedom and free trade agreements have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export efficiency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EP China’s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s export trade potential stochastic frontier gravity model
下载PDF
A CLASSIFICATION INDICES-BASED MODEL FOR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VEGETATION IN CHINA 被引量:6
3
作者 HUILONG BIN JUN ZHAO +1 位作者 TIANGANG LIANG ZHENQING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 2012年第3期145-167,共23页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which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global carbon balance and cycle. The study of climate- vegetation interaction is the basis for res...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which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global carbon balance and cycle. The study of climate- vegetation interaction is the basis for research on the respons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to global change and mainly comprises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climate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the NPP of the natural vegetation. Comparing NPP estimated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indices-based model with NPP derived from measurements at 3767 sites in China indicate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indices-based model was capable of estimating large scale NPP. Annual cumulative temperature above 0~C and a moisture index, two main factors affecting NPP, were spatially plotted with the ArcGIS grid tool based on measured data in 234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61 to 2006. The distribution of NPP for potential vegetation classes under present climate conditions was simulated by the classification indices-based model. The model estimated the total NPP of potential terrestrial vegetation of China to fluctuate between 1.93 and 4.54 Pg C year-1. It pro- vides a reliable means for scaling-up from site to regional scales, and the findings could potentially favor China's position in reducing global warming gases as outlined in the Kyoto Protocol in order to fulfill China's commitment of reducing greenhouse g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climate-vegetation interaction IntegratedOrderly Classification System (IOCS) classification indices-based model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natural vegetation.
原文传递
东太湖不同植被类型湿地CO_(2)产生潜力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杨玲玲 周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2-270,共9页
[目的]探索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CO_(2)产生潜力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为精确估算CO_(2)产生和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依据。[方法]针对3种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荷花、芦苇、开放水面),进行120 d的室内模拟培养试验,分别设置15,25,35℃处理,... [目的]探索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CO_(2)产生潜力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为精确估算CO_(2)产生和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依据。[方法]针对3种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荷花、芦苇、开放水面),进行120 d的室内模拟培养试验,分别设置15,25,35℃处理,观察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产CO_(2)潜力的差异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东太湖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CO_(2)产生速率在35℃培养下最快。35℃培养条件下芦苇、开放水面CO_(2)产生速率随DOC增加而增加,其余均呈负相关关系。荷花、芦苇土壤最大产CO_(2)潜力表现为35℃>15℃>25℃,开放水面表现为:15℃>25℃>35℃。荷花、芦苇湿地产CO_(2)潜力与培养温度呈正相关,开放水面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比较温度敏感系数Q_(10)值发现,只有荷花土壤的升温Q_(10)值大于降温Q_(10)值。[结论]高温能加快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CO_(2)产生速率、加剧DOC变化。比较同温度、不同植被土壤产CO_(2)潜力发现,芦苇、开放水面对降温更敏感。湿地植物及其土壤对温室气体的产生受外界温度影响较大,在未来城市水生态管理中应予以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湿地 植被 CO_(2)产生潜力 温度
下载PDF
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植被恢复合理目标及恢复策略
5
作者 曹莹 曾彪 +2 位作者 张富广 姜榕 沈艳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219-8233,共15页
科学设定植被恢复合理目标,制定适宜可行的恢复策略,充分发挥植被恢复的固碳效益,对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这一关键生态功能区作为研究区,以当前实际植被状态为边界条件,利用IBISi(Improved Integra... 科学设定植被恢复合理目标,制定适宜可行的恢复策略,充分发挥植被恢复的固碳效益,对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这一关键生态功能区作为研究区,以当前实际植被状态为边界条件,利用IBISi(Improved 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模型模拟了近十年平均气候条件下的潜在植被状态,并以该状态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指标,设定了研究区短期植被恢复合理目标,进而估算了区域固碳提升潜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评估植被受损程度,识别了重点恢复区域,并结合生态恢复力及实际植被变化趋势分析,分区分类对植被恢复策略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恢复目标值平均为295.4 gC m^(-2)a^(-1),可在其植被现状的基础上恢复提升7.18%;(2)在当前恢复目标下,研究区植被恢复固碳提升潜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存在提升潜力的区域面积占比约为60%,主要分布在龙羊峡以上以及洮河大夏河流域上游地区;(3)研究区植被恢复策略应以保育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同时应在吉迈水文站以上黄河北岸、共和盆地、龙羊峡库区、贵南沙地、河湟谷地部分区域等重点恢复区,实施必要的人工辅助修复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因地制宜开展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同时也可为其他区域生态修复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固碳提升潜力 IBISi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黄河上游
下载PDF
NPP vulnerability of the potential vegetation of China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past and future 被引量:23
6
作者 YUAN Quanzhi WU Shaohong +3 位作者 DAI Erfu ZHAO Dongsheng REN Ping ZHANG Xuer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Using the 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 a dynamic vegetation model, this study initially simulated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dynamics of China's potential vegetation in the past 55 years(1961–2015) and... Using the Integrated Biosphere Simulator, a dynamic vegetation model, this study initially simulated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dynamics of China's potential vegetation in the past 55 years(1961–2015) and in the future 35 years(2016–2050). Then, taking the NPP of the potential vegetation in average climate conditions during 1986–2005 as the basis for evalua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the potential vegetation adapts to climate change or not. Meanwhile, the degree of inadaptability was evaluated. Finally, the NPP vulnerability of the potential vegetation was evaluated by synthesizing the frequency and degrees of inadapt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past 55 years, the NPP of desert ecosystems in the south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the north of China and in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was prone to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The NPP of most forest ecosystems was not prone to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The low NPP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of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and coniferous forests was observed. Furthermore, the NPP of the desert ecosystems in the north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lso had low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ext 35 years, the NPP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would reduce the forest–steppe in the Songliao Plain, th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s in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and the alpine stepp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NPP vulnerability w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of the temperate desert in the Junggar Basin and the alpine desert in the Kunlun Mountains. The NPP vulnerability of the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would also increase. The area of the regions with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would account for 27.5%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potential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BIS China
原文传递
基于SSPs路径下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预测——以陕甘宁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宏 杨东 +2 位作者 蓝小玉 冯秀燕 杨彦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243,共11页
陕甘宁三省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研究对该地区农林牧业的生产布局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选取陕西、甘肃以及宁夏三省区BCC-CSM2-MR模式下S... 陕甘宁三省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研究对该地区农林牧业的生产布局以及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选取陕西、甘肃以及宁夏三省区BCC-CSM2-MR模式下SSP126、SSP245和SSP585三种路径2025-2100年气温和降水的模拟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研究区未来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5-2100年甘肃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保持历史时期向“暖湿型”发展的气候特点,与基准期相比,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增量分别集中在10%~40%(SSP126)、10%~30%(SSP245)、10%~56.1%(SSP585)。陕西省在SSP126路径下陕北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在SSP245和SSP585路径下全省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均呈增加趋势,且陕北地区增加趋势最强。陕西省在SSP126和SSP245路径下大部分地区相对基准期增加了5%~10%,在SSP585路径下增加了10%~20%。宁夏回族自治区在SSP126路径下气候向“暖干型”发展,全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反的是SSP245和SSP585路径下全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显著增加。SSP585路径下全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距平增加了10%~30%,SSP126和SSP245路径下距平增加了0%~20%。从驱动机制来看,陕甘宁三省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驱动类型有两种,分别是“降水驱动型”和“气温降水驱动型”。研究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均受降水驱动,且降水是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气候生产潜力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气候变化 陕甘宁三省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
8
作者 李涛辉 尹鹏飞 +4 位作者 吕爱锋 张文翔 尹继清 熊静 刘永毫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2-69,91,共9页
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研究区域、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以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公布的气候变化数据库(CRU TS v.4.06)中0.5°×0.5°月尺度时空分辨率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的气象数据(时间尺度为1981—2021年)、... 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研究区域、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以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公布的气候变化数据库(CRU TS v.4.06)中0.5°×0.5°月尺度时空分辨率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的气象数据(时间尺度为1981—2021年)、中山大学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组2013年开发的中国陆地表面土壤数据库的土壤数据为数据源,采用迈阿密模型(Miami)、桑斯威特纪念模型(Thomthwaite Memorial)分析1981—2021年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采用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结果表明:过去40a,中国东部季风区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的时间演变,均分为2个阶段,气温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01年、第Ⅱ阶段为2002—2021年,降水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14年、第Ⅱ阶段为2014—2021年,蒸散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13年、第Ⅱ阶段为2013—2021年,2个阶段均呈现出生产潜力增加趋势,其中第Ⅱ阶段生产潜力增加幅度显著高于第Ⅰ阶段。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蒸散生产潜力均存在1个22 a的显著周期转变,敏感性分析显示气温和降水均对蒸散生产潜力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在空间上,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都呈现出从华南地区往东北地区递减的趋势,且第Ⅱ阶段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增速显著高于第Ⅰ阶段,第Ⅱ阶段增速显著的区域多出现在高值区。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季风区土壤表层理化性质对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气温生产潜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季风区 植被气候生产潜力 陆地植被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时空特征
下载PDF
近308年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9
9
作者 赵慧颖 田宝星 +4 位作者 宫丽娟 曲辉辉 季生太 李秀芬 张兴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00-1911,共12页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1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1707—2014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Miami模型和小波分析等方法...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1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1707—2014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Miami模型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北部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707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均表现极显著增加趋势,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变化率为1.79 kg hm^(-2)a^(-1),20世纪气候倾向率最大为10.14kg hm^(-2)a^(-1),温度气候生产潜力(WT)与降水气候生产潜力(WR)的比值21世纪最大,水热配比状态最好;4种气候生产潜力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但变化一致性较好,主周期均为215—219a;大兴安岭北部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高值、次高值、低值中心分别在根河、塔河、鄂伦春偏南地区,振幅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W与年气温、降水量、蒸散量正相关显著,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年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增加10 mm,W变化率依次为453.71、74.40、219.01 kg/hm^2,且气温是影响W的主要因子;未来"暖湿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有利,而"冷干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不利,气候生产潜力增加(减少)幅度均为10.9%—21.7%。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区域尺度内研究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提供基础方法,而且对进一步估算森林碳汇、即将实施的碳交易及中国北部边疆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功能规划制定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Miami模型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近50年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生产潜力及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52
10
作者 赵雪雁 万文玉 王伟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2-543,共12页
基于青藏高原及周边107个气象站点1965—2013年逐月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5年以来青藏高原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并采用MODIS数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及GIS技术分析了近50 a青藏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及其时空变... 基于青藏高原及周边107个气象站点1965—2013年逐月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5年以来青藏高原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并采用MODIS数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及GIS技术分析了近50 a青藏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利用连续22 a的青藏高原牧草生育期观测数据,探讨了牧草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与牧草主要发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0 a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幅度达0.53℃^(10a)^1,降水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较小,其倾向率为7.81 mm?(10a)?1;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为16.94 h^(10a)^1。2)1965—2013年青藏高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增加趋势,在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增加,青海省北部及南部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上升幅度较大,而西藏东部上升幅度较小,且南北部地区差异较大。3)牧草返青期、抽穗期及开花期均呈提前趋势,而黄枯期呈现推迟趋势,从而延长了牧草物候期;由东南向西北牧草返青期逐渐推迟,而黄枯期主要出现在一年中的第257~289 d,其空间整体差异不如返青期明显。4)温度和降水均与牧草物候期呈显著正相关,而日照时数与其呈显著负相关,且温度是影响牧草物候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利用青藏高原牧草生产潜力及物候期与气候因子的响应规律,可为提高该区牧草的实际产量和保护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草地植被 气候生产潜力 物候期
下载PDF
中国潜在自然植被NPP时空分布格局变化及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 被引量:18
11
作者 任正超 朱华忠 +1 位作者 史华 柳小妮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4-485,共12页
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CSCS)作为一种开放式、能划分全世界潜在自然植被类型的分类系统,对全球自然植被的宏观认知和自然植被资源的适度利用与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基于CSC... 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CSCS)作为一种开放式、能划分全世界潜在自然植被类型的分类系统,对全球自然植被的宏观认知和自然植被资源的适度利用与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基于CSCS理论,利用中国1982-2012年的气象数据(温度和降水量)和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以及改进型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模拟中国潜在自然植被NPP及其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模式。研究结果表明:31年来中国潜在自然植被NPP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递增趋势,其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体现了明显的异质性,各CSCS类及类组的NPP差异较大;中国潜在自然植被NPP基本与温度、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保持一致,且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增加呈现出增加、降低和增加的趋势;各CSCS类型的NPP总体上体现了自然植被所需水热条件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与CSCS分类检索图保持一致性。研究结果对CSCS和全球变化的交叉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自然植被 NPP 时空变化 气候 地形 综合顺序分类系统
下载PDF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研究新热点:2008-2020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12
作者 林慧龙 范迪 +1 位作者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1-213,共13页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CSCS)经过6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已成为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唯一的可数量化的草地分类系统。特别是2008年任继周等在Rangeland Journal专门著文...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CSCS)经过6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已成为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唯一的可数量化的草地分类系统。特别是2008年任继周等在Rangeland Journal专门著文推介CSCS,开启了CSCS在国内外研究的新高潮。本研究以CSCS作为关键词从Wed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等科技论文数据库检索得2008-2020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分别为48和29篇。通过系统梳理,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下:1)将CSCS与国际公认的Holdridge Life Zone、BIOME4分类体系在全球尺度上进行对比验证,论证了CSCS在草地类型划分方面的突出优势;2)使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坡度、坡向和坡度变化率等因子修正传统空间插值法,引入海拔、坡度等变量的多元回归和残差分析插值法,有效解决高海拔和复杂地形所带来的气候数据插值误差,提高了CSCS的模拟精度,也为深入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方法论依据;3)基于CSCS发生学特征,研究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现已在区域、全国及全球尺度上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为进一步的草地精细化分类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基础;4)热量状况和水分条件的组合是草原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因素,以CSCS为理论框架,用分类指标为参数构建草地第一性生产力(NPP)分类指数模型,该模型不仅揭示草地类型与其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也为进一步研究地带性草地类型的生产潜力、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区域分布和全球分布提供了可能。在区域、全国和全球尺度上的比较验证可知,基于CSCS的草地NPP模型已发展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评估及碳汇计算的新工具。未来CSCS研究亟待开展的工作主要有:1)完善CSCS亚类及型的定量分类体系;2)通过开发CSCS方法在草地营养载畜量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完善基于CSCS框架的草地精细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 空间插值法 潜在植被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闽江口不同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温度敏感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平 何清华 仝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9-888,共10页
2012年2月采集闽江河口鳝鱼滩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cirpus alterniflora)3个典型潮汐沼泽植被带0∽30cm(间隔5cm)土壤样品,在不同温度(10,20和30℃)进行15d室内厌氧培养实验... 2012年2月采集闽江河口鳝鱼滩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cirpus alterniflora)3个典型潮汐沼泽植被带0∽30cm(间隔5cm)土壤样品,在不同温度(10,20和30℃)进行15d室内厌氧培养实验,探讨河口区不同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及其温度敏感性(Q10值)的特征.结果表明,指数模型较好地拟合不同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温度由10℃升至20℃时,3个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Q10值的均值分别为5.04,14.92和14.81,最大值均在培养期间的第13∽15d分别出现于10∽15cm,15∽20cm和20∽25cm三个土层;温度由20℃升至30℃时,3个沼泽植被带土壤甲烷产生潜力Q10值的均值分别为3.56,4.99和3.43,最大值分别在培养期间的第4∽6d,第4∽6d和第7∽9d出现于0∽5cm,0∽5cm和15∽20cm三个土层;植被类型和土壤深度对甲烷产生潜力及Q10值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产生潜力 温度敏感性 Q10值 植被类型 潮汐湿地 闽江河口
下载PDF
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宫丽娟 刘丹 +1 位作者 赵慧颖 田宝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6-875,共10页
植物生长依赖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定量分析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为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辽河地区11个站气象站1... 植物生长依赖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定量分析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可为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西辽河地区11个站气象站1961—2018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运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累积距平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研究期间,西辽河地区温度生产潜力(Wθ)和蒸散生产潜力(WV)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生产潜力(WR)无明显变化趋势,平均值分别为1120.19、647.12、695.50 g·m^−2·a^−1,西辽河地区热量条件好于降水,且1980s是水热配比(WR/Wθ)最好的年代;由气温、降水量和蒸散决定的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平均为643.65 g·m^−2·a^−1,气候倾向率为11.05 g·m^−2·(10 a)^−1;近58 a,W经历了“少-多-少-多”的周期性变化,且在1982、1998、2011年发生突变;西辽河地区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双辽、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翁牛特旗为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而开鲁县至奈曼一带为低值区;W对降水量变化更敏感,降水量的多寡主要决定了西辽河地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未来该区W增加幅度在2.4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气候生产潜力 Miami模型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气候变化 西辽河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田宝星 宫丽娟 +3 位作者 杨帆 陈晶 翟墨 张洋 《农学学报》 2021年第3期60-67,共8页
为了解1970—2014年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结合Miami模型,通过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 为了解1970—2014年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结合Miami模型,通过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2000—2014年粮食安全存在隐患。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与蒸散气候生产潜力年代际变化相近。4种气候生产潜力主周期均为26~31年。W空间分布呈正、负相间。W与气温、降水量和蒸散量呈正相关,气温是主要限制因子。“暖湿型”气候对W有利,生产潜力增加幅度7.41%~14.82%。研究结果对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以及促进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等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气候变化 Miami模型 气候生产潜力 黑龙江
下载PDF
基于生产视角的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爱玲 淮贺举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4-196,共3页
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近40年来蔬菜自给率的变化,根据国内蔬菜的现实生产潜力、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测算了北京市"十三五"期间的蔬菜自给潜力,在此基础上从结构调整、技术研发与推广、基地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 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近40年来蔬菜自给率的变化,根据国内蔬菜的现实生产潜力、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测算了北京市"十三五"期间的蔬菜自给潜力,在此基础上从结构调整、技术研发与推广、基地建设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的相关对策,以期为我国大城市的蔬菜保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自给率 生产潜力 对策
下载PDF
蔬菜废弃物产沼气潜力及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魏丹丹 刘健峰 +5 位作者 邓成杰 赵兴玲 王昌梅 尹芳 杨斌 张无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4期176-179,共4页
为了探究不同蔬菜废弃物的产沼气潜力,以4种不同叶菜类蔬菜废弃物为发酵原料,采用批量式厌氧消化工艺,在恒温(35±1)℃的条件下,对蔬菜废弃物产沼气潜力及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白菜、混合蔬菜、油麦菜和生菜作为底物进行厌... 为了探究不同蔬菜废弃物的产沼气潜力,以4种不同叶菜类蔬菜废弃物为发酵原料,采用批量式厌氧消化工艺,在恒温(35±1)℃的条件下,对蔬菜废弃物产沼气潜力及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白菜、混合蔬菜、油麦菜和生菜作为底物进行厌氧消化,TS产气率分别为658、601、804和1136 mL/g,VS产气率分别为833、881、1093和1544 mL/g,生菜组产气潜力最大,油麦菜组次之,混合白菜组产气潜力最小,可见单一蔬菜的产气潜力要高于混合蔬菜。蔬菜废弃物的有机物含量高,可生物降解,适宜用作厌氧消化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废弃物 厌氧消化 产沼气潜力
下载PDF
1850年以来川西高原北部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春学 秦宁生 +3 位作者 周斌 庞轶舒 罗玉 茅海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8-195,共8页
为了研究历史时期川西高原北部的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采自四川省阿坝州境内4个样点的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使用Miami模型重建了1850—2010年阿坝州13个站点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具有表征... 为了研究历史时期川西高原北部的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采自四川省阿坝州境内4个样点的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使用Miami模型重建了1850—2010年阿坝州13个站点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具有表征过去气候变化的潜力,并且与温度决定的气候生产力(M T)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阿坝州M T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状况,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第一模态为全区一致变化型,其中西部和北部为大值带。1850—1950年M T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1950—1980年逐渐减小,随后一直到2010年迅速增加。阿坝州M T在1967年和1990年前后分别出现两次突变,同时M T有显著的准2 a周期和4~5 a周期。研究表明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历史时期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过去161 a阿坝州M T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年际、年代际波动,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M T的增加速率和绝对值都达到1850年以来最大,这也从侧面为全球变暖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生产潜力 Miami模型 树木年轮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于尾菜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白岩 刘金力 +6 位作者 徐华宇 马超 张雪岩 马爽 郑树生 杨宏志 王彦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52-59,88,共9页
以尾菜为发酵原料,常因“易酸化”导致产气失败。为了提高其能源化利用效率,试验以产气效果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尾菜的厌氧消化产甲烷能力的基础上,研究超声波破碎、超声波清洗、碱液浸泡及沼液浸泡的预处理措施对产甲烷能力最佳和最差... 以尾菜为发酵原料,常因“易酸化”导致产气失败。为了提高其能源化利用效率,试验以产气效果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尾菜的厌氧消化产甲烷能力的基础上,研究超声波破碎、超声波清洗、碱液浸泡及沼液浸泡的预处理措施对产甲烷能力最佳和最差尾菜的产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总固体(TS)浓度为3%和中温37℃下,菠菜、卷心菜、芹菜、油菜和白菜的挥发性固体(VS)产甲烷率分别为65.93、77.44、78.33、55.73 mL·g^(-1)·VS和60.68 mL·g^(-1)·VS,TS产甲烷率分别为64.39、75.63、76.50、54.53 mL·g^(-1)·TS和59.27 mL·g^(-1)·TS,其中菠菜和卷心菜的产气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尾菜,芹菜的产甲烷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发酵过程中,4种预处理对卷心菜和芹菜发酵体系的pH均有缓冲作用,可以降低pH的下降速度和程度。4种预处理的甲烷体积分数均在第7 d达到40%以上,峰值接近54%。不同预处理均能提高反应系统的产甲烷能力,促进甲烷产生量的顺序为超声波破碎>超声波清洗>碱液浸泡>沼液浸泡。超声波破碎的最佳预处理功率为30%(额定功率450 W),与对照相比,两种尾菜TS甲烷产率的提高率分别为95.42%和120.81%,VS甲烷产率的提高率分别为95.56%和120.84%,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尾菜厌氧发酵产气潜力存在一定差异,通过预处理可以延缓尾菜厌氧发酵的酸化进程,提高尾菜的产气率。研究为尾菜厌氧发酵预处理技术提供一定理论及应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菜厌氧发酵 产气潜力 预处理条件 甲烷产率
下载PDF
2000年以来中国潜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模拟 被引量:3
20
作者 毕凡 潘竟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288-10296,共9页
潜在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PNPP)是在无人类干扰情况下,立地所能发育形成最稳定成熟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PNPP能够直接反映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是分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研究改进了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 潜在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PNPP)是在无人类干扰情况下,立地所能发育形成最稳定成熟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PNPP能够直接反映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状况,是分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研究改进了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引入潜在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PFPAR)模拟了2000—2020年中国植被PNPP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PNPP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南沿海和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PNPP较高,新疆、西藏等西部干旱、高寒地区PNPP较低,呈现以400 mm等降水量线为界的空间分异格局。2000—2020年,中国PNPP总体上呈现递增趋势,年际波动小,PNPP减少的区域与增加的区域面积基本相等。PNPP波动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研究结果量化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真实的生态状况和潜在生态状况的差异,可分离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植被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