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scale climate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1
作者 Panxing He Jun Ma +3 位作者 Zhiming Han Mingjie Shi Dongxiang Xu Zongjiu Su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789-800,共12页
The long-term “Grain-to-Green Program” (GGP) on China’s Loess Plateau is a major glob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which has significantly boosted vegetation renewal. Som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rate of re... The long-term “Grain-to-Green Program” (GGP) on China’s Loess Plateau is a major glob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which has significantly boosted vegetation renewal. Som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rate of restoration is quite rapi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scale climatic conditions on the performanc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s unclear. In this study, multiple source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dynamics of vegetation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ndicators, water-related local climatic factors,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actors. These datasets were also used to detect possible cause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despread increases in rates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es (NDVI), leaf area indexes (LAI),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carbon (ABC) during 2000–2016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2000. GPP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ainfall and surface runoff on a monthly scale,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GPP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oth vegetation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ndicators rapidly increas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greatly accelerate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fter 2000. Local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enhance vegetation growth and impact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restor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Water-related climatic factor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unspot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干旱内流区生态质量评价--以阴山北麓塔布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浩斌 王婉 +2 位作者 宋妤婧 苗林光 马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3-543,共21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开展多要素、长时序生态质量动态变化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础上,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特点,耦合了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干度(...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开展多要素、长时序生态质量动态变化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础上,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特点,耦合了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干度(SI)和盐度(SI-T)五个指标,提出适应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质量评价的mRSEI模型,对1986—2022年间塔布河流域生态质量进行动态评价。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Theil-Sen(T-S)分析联合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探究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引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ERA5)的气象数据,在逐像元层面探讨了气候因素与mRSEI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相较于RSEI而言,mRSEI能更好集成各生态分量包含的信息,且模型更加稳定可靠;(2)mRSEI受到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于盐度指标(SI-T),相关系数均值为-0.922,其影响力大于干度、热度指标,表明引入盐度指标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3)研究时序内mRSEI介于0.179—0.423,生态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Slope=-0.0014,P<0.05);(4)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塔布河流域84.37%的区域生态质量未发生变化,另外15.63%中,生态质量退化面积占比远高于生态质量变好的区域,研究区生态质量总体呈退化趋势。(5)气候因素与mRSEI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与mRSEI呈正相关(r=0.411—0.807),年均气温与mRSEI呈负相关(r=-0.824—-0.398);时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温是研究区生态质量的主控因子。(6)人文因素虽然会对塔布河流域生态质量产生扰动,但并不起决定作用。基于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能够科学监测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准确把握生态质量变化趋势,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遥感生态指数 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 趋势分析 气候因素 塔布河流域
下载PDF
中国南方松林地理替代分布规律及其气候主导因子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林霞 何兰君 +2 位作者 席磊 冯子航 欧光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5,共9页
为揭示中国南方地区松林替代分布规律及其气候制约因素,以云南松、高山松、华山松、思茅松和马尾松5个树种为研究对象,收集物种标本数据和生物气候因子数据,采用MaxEnt模型预测松属树种的地理分布,并通过判别式分析、方差分析、核密度... 为揭示中国南方地区松林替代分布规律及其气候制约因素,以云南松、高山松、华山松、思茅松和马尾松5个树种为研究对象,收集物种标本数据和生物气候因子数据,采用MaxEnt模型预测松属树种的地理分布,并通过判别式分析、方差分析、核密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量化解析5个树种之间的生态位差异,从而去解释植被地理替代分布规律及其主导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5个树种的AUC值均大于0.9,说明适生区预测精确度较高;5种松林存在明显的地理替代分布;昼夜温差月均值、等温性、温度变化方差是造成5个树种生态位分化的主导温度因子,最干月份降水量和最冷季度平均降水量是5个树种生态位分化的主导降水因子。由5个树种在不同气候因子生态幅变化的差异看出,温度的变化、季节性降水等表征气候季节性差异的变量是造成中国南方地区5种松林地理替代分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属 南方地区 生态位模拟 气候因子 地理替代分布
下载PDF
青海省东北部森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4
作者 胡彦雯 林森炫 +3 位作者 陈贝贝 赵秀海 张春雨 匡文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37,共10页
【目的】青藏高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青海省东北部是整个青藏高原乔木林的重要分布区域,探讨青海省东北部森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驱动机制,可以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青藏高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青海省东北部是整个青藏高原乔木林的重要分布区域,探讨青海省东北部森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驱动机制,可以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省东北部森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9个乔木样方、116个灌木样方和116个草本样方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野外调查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分析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林分结构)、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等)之间的关系。【结果】(1)青海省东北部森林群落树种组成单一,多以纯林为主,物种多样性主要由林下植被贡献。29个乔木样方共调查到维管植物108种,隶属44科89属,物种组成以蔷薇科、忍冬科和小檗科植物为主。林下层中,草本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灌木物种多样性(P<0.001)。(2)气候和林分结构是影响林下物种多样性最重要的驱动因素,相对影响分别占34.9%和26.2%。(3)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关键驱动因素不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林分结构影响(44.0%),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到土壤(28.8%)和气候(28.2%)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结论】青海省东北部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植被和草本层植被物种多样性的驱动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物种的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森林生态 物种多样性 林分结构 地形因素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下载PDF
近31年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子探测 被引量:1
5
作者 汪士为 吴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7-439,共13页
[目的]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给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加,多方位、客观、准确、快速测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法]利用Landsat数据和耦合的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 [目的]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给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加,多方位、客观、准确、快速测算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法]利用Landsat数据和耦合的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探究了1990—2020年不同时间段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地形和气象变化的敏感性。[结果](1)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变好趋势,RSEI线性变化倾斜率为0.0003/a。2003年之前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较为稳定,2003年之后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2)50%以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不明显。但1990—1995年陇南以北和达州以东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呈退化趋势,平武部分地区呈改善趋势。1995—2000年遂宁零星分布有轻微退化趋势的区域。2005—2010年南充以南、广元以北等地区均呈轻微改善趋势。2010—2020年迭部地区均以轻微退化趋势为主。(3)生态环境质量受到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程度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海拔、坡度和降水在2015年之前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小,2015年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呈增加趋势。气温和风速对生态环境影响力在1995年、2015年均出现突增。(4)地形因子和气象与土地利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均较大,且任何两种因子的交互作用都大于单个因子对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论]国内生产总值和任何两个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最小。研究区在2015年前生态环境质量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但在2015年之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加,但总体上其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得益于近年来该市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 地形因子 气象因子 嘉陵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的小花十万错在中国的潜在分布
6
作者 李晓霞 胡宽义 +1 位作者 曾安逸 董定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0-868,共9页
[目的]探究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对小花十万错分布的影响,为有效制定其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小花十万错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当年降水量在2000~3500 mm,年均气温25~26℃,年均温变化范围6~14℃时... [目的]探究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对小花十万错分布的影响,为有效制定其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小花十万错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当年降水量在2000~3500 mm,年均气温25~26℃,年均温变化范围6~14℃时最适合小花十万错的生长,且最冷月最低温度处于20~30℃及最冷季平均温度在27℃左右时,小花十万错才能保持最大的生长效率,当最干月降水量在40 mm以上时才能保持存活,以上研究结果说明小花十万错具有喜温、畏寒、不抗旱的特点。在地理分布上,当前小花十万错仅在海南、台湾、广东三省有发现记录,但根据MaxEnt模型对当下气候的模拟分析,小花十万错在云南、广西、贵州、福建、江西、四川甚至西藏的某些地区具有适生区的存在,说明这些地区都存在被小花十万错生物入侵的危险。通过对未来气候的分析,可以得出小花十万错在我国境内的分布范围为扩张趋势,扩张的地区集中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结论]小花十万错的生长分布最易受年均温变化范围、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海拔等因素影响。当前,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台湾等省份均面临小花十万错的入侵风险,以台湾最严重,广东和海南次之,其余省份暂未发现该种的入侵记录。但从气候分析来看,存在小花十万错中、高适生区的云南、四川、广西等地仍然有被该种入侵的可能。因此,应根据防范区域的特点以及适生等级来制定区域性、重点性的防治计划,并在已被入侵的地区推广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遏制小花十万错向邻近区域扩散,而在未被入侵的区域制定侧重于加强检疫、扩大检测的防治办法,预防小花十万错的跨区域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生态位模型 小花十万错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下载PDF
基于AHP-EWM-TOPSIS的秦岭北麓西安段冰酒葡萄生态适宜性评价
7
作者 王甜 杨联安 +3 位作者 张凯然 陈韩玲 徐蔚薰 尚小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0期115-121,共7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冰酒葡萄(Ice wine grape)在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适宜性,以促进该作物种植的经济潜力并优化当地葡萄产业结构。根据冰酒葡萄生长需求和秦岭北麓自然气候特点,研究选取最冷月均温、≥10℃有效积温、生长季干燥度、坡度、... 本研究旨在评估冰酒葡萄(Ice wine grape)在秦岭北麓西安段的生态适宜性,以促进该作物种植的经济潜力并优化当地葡萄产业结构。根据冰酒葡萄生长需求和秦岭北麓自然气候特点,研究选取最冷月均温、≥10℃有效积温、生长季干燥度、坡度、土壤pH等评价因子,确立冰酒葡萄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秦岭北麓西安段2000—2021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生态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改进熵值法(EWM)、TOPSIS综合评价法,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冰酒葡萄种植综合区划评估模型,对影响冰酒葡萄种植的气候、地形、土壤三大指标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经统计分析得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等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秦岭北麓西安段内冰酒葡萄种植的生态优势区域,且所得区划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一致。这一发现对冰酒葡萄种植的区域布局和科学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适宜性 冰酒葡萄 区划分析 GIS AHP-EWM-TOPSIS 气候指标 地理因子 秦岭北麓西安段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酒泉片区多年气候变化对生态结构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董众祥 色拥军 +2 位作者 张帆 卢书祥 宋智军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5期78-81,共4页
祁连山国家公园位于甘肃省与青海省的交界处,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自然资源丰富。为了明确祁连山国家公园酒泉片区生态结构变化趋势,结合2006—2021年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 祁连山国家公园位于甘肃省与青海省的交界处,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自然资源丰富。为了明确祁连山国家公园酒泉片区生态结构变化趋势,结合2006—2021年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建立解译样本集,应用eCognition软件与ArcGIS软件人机交互的解译方式,研究冰川与积雪、草地、河流水面、内陆滩涂、裸岩、湖泊水面、沙地和建设用地等地类的变化。同时,结合研究区2006—2021年温度、湿度、降雨量和蒸发量等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酒泉片区生态结构变化回归模型,结合MATLAB软件定量模拟分析16年间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结构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祁连山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与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国家公园 气候变化 生态结构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气象因子 生态因子
下载PDF
柳州市植被生态质量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9
作者 黄维 莫建飞 +1 位作者 陈诚 谢映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为客观监测与评价地市尺度植被生态质量和探讨其与主要驱动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植被覆盖度(FVC)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QI),采用转移矩阵和线性回归趋势方法,分析柳州市不同县... 为客观监测与评价地市尺度植被生态质量和探讨其与主要驱动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植被覆盖度(FVC)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QI),采用转移矩阵和线性回归趋势方法,分析柳州市不同县区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类型EQI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EQI与气候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2022年柳州市平均EQI总体偏好,其中融水苗族自治县EQI均值最高,城中区最低;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EQI均值最高,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最低;植被类型中,阔叶林EQI均值最高,栽培植被最低。2000—2022年柳州市显著变绿,EQI显著上升面积占比为84.72%,上升速率为0.15~1.79/a,柳江区东部和南部、鱼峰区南部及鹿寨县南部上升速率较快。EQI与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面积占比分别为63.81%和28.16%,与年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鹿寨县东北部、融水苗族自治县东北部、融安县北部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与年总降水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柳城县及柳南区和柳北区北部。气温对EQI的影响范围比降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市尺度 柳州市 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气候因子
下载PDF
Canonical Correlation Factors Causing the Formation of Accumulated Sand-belts along the Oasis Fringe in Hexi Corridor
10
作者 Chang Zhaofeng Wang Qiangqiang +7 位作者 Zhang Jianhui Tang Jinnian Zhu Shujuan Fan Baoli Zhang Dabiao Liu Shizeng Zhang Guozhong Li Aide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4年第5期279-284,共6页
Accumulated sand-belts refer to those formed along the oasis fringe,especially at the upwind location,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and blocked by farmland windbreak. In the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a ... Accumulated sand-belts refer to those formed along the oasis fringe,especially at the upwind location,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and blocked by farmland windbreak. In the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a lot of trees have been planted for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 in northwest and north China,thus,accumulated sand-belts were formed at the upwind location. The form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accumulated sand-belts along the oasis fringe is a new scientific concern. To study the formation causes of these belts in Hexi corridor,21 samples were selected,and the height / width of the belts,as well as the vegetation,soil,soil moisture and climatic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eight / width of the belts and the vegetation,soil,soil moisture and climatic factors using the methods of variance analysis,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ccumulated sand-belts take a trend of being high and wide in the east whereas low and narrow in the west,and most of the parts tend to be stable; the species on the belts are dominated by Tamarix austromongolica,the vegetation cover and the pure vegetation cover of different dominant species on the leeward slope of the accumulated sand-belts vary significantly.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height and width of accumulated sand-belt is the interaction of precipitation,distance to the sand source,leeward vegetation cover and annual average wind speed. Moreover,the height of accumulated sand-belt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soil moisture at the depth of 30- 50 cm,air humidity and leeward vegetation cover,and the width of the belts is also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stance to the sand source.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accumulated sand-belts are both positive( stopping sands from moving into farmland,protective role as an obstacle)and negative( when the belts decay and activate one day,they will become the new sand sources). At present,there are no signs show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belts.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accumulated sand-belts are: firstly the protective role as an obstacle,and secondly to intercept and reduce the sands moving into farm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ght of accumulated sand-belt Width of accumulated sand-belt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nonical correlation factors ecological effects Hexi of Gansu
下载PDF
气候因子作用下土壤中微/纳塑料的污染特征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慧慧 姚时 +4 位作者 李晓娜 倪妮 程虎 白雪 宋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4-590,共7页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积累大量塑料垃圾,其风化破碎后形成微/纳塑料残存于环境中,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干旱、强降雨等特殊天气发生愈加频繁,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环境。温度、降水等气候环境...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积累大量塑料垃圾,其风化破碎后形成微/纳塑料残存于环境中,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干旱、强降雨等特殊天气发生愈加频繁,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环境。温度、降水等气候环境因子对土壤中微/纳塑料的赋存状态、迁移转化和生态毒性等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文综述了不同气候因子对土壤中微/纳塑料污染与迁移的影响以及各气候因子与微/纳塑料两者的联合效应,发现升温、干旱、冻融与洪涝现象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微/纳塑料丰度,加速微/纳塑料的老化;两者联合效应体现于土壤性质、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等方面;其中升温与干旱联合微/纳塑料对土壤碳氮循环存在显著影响。未来研究重点应从不同气候因子对土壤微/纳塑料的老化特征与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土壤中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等方面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塑料 土壤 气候因子 老化 生态效应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雪豹全球潜在适生区分布的影响与评估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子文 韩姝伊 +2 位作者 李壹 王嘉敏 何宏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2-1425,共14页
气候变化不仅是人类正在面临的挑战,也是野生动物需要应对的危机。雪豹(Panthera uncia)作为亚洲中部高原和山脉的旗舰种,它的生存和繁衍可以反映青藏高原等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青藏高原等地区的气候变暖速度远快于全球平均水平,... 气候变化不仅是人类正在面临的挑战,也是野生动物需要应对的危机。雪豹(Panthera uncia)作为亚洲中部高原和山脉的旗舰种,它的生存和繁衍可以反映青藏高原等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青藏高原等地区的气候变暖速度远快于全球平均水平,研究气候变化对雪豹的生境的影响对于高原物种的保护有重要意义。以雪豹为研究对象,采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气候模式下四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对应的未来21世纪中期和21世纪末期的环境数据,并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结合ENMTool、SDMTool、ArcGIS和R等工具对当前和未来全球不同发展模式引起的气候变化对雪豹适宜生境的影响进行了模拟预测和分析评估。研究发现:(1)影响雪豹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两种气候变量(年平均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温度),两种地形变量(海拔和坡度)和一种水文变量(距离最近河流的距离)。(2)当前气候模式下雪豹的全球潜在适宜分布区的总面积约为1122.05万km^(2),其中低适生区面积为534.5万km^(2),中适生区面积为386.15万km^(2)以及高适生区面积为201.4万km^(2)。我国拥有556.65万km^(2)的雪豹适生区面积,其中低适生区面积为146.2万km^(2),中适生区面积为256.07万km^(2),以及高适生区面积为154.38万km^(2)。(3)研究发现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雪豹的中高适生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并且雪豹高适生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显著。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以及兴都库什山等地区的雪豹高适生区较为碎片化,更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此外,在中等发展路径(SSP245)和高速发展路径(SSP585)模式下,雪豹新增的高适生区域有助于增强雪豹分布区之间的连通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雪豹生境有重要影响,建议加强对雪豹等高原物种的关注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最大熵模型 气候变化 环境因子 生态位
下载PDF
川明参生态适宜性及四川潜在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金鹏 王明田 +3 位作者 罗伟 李昱锐 李潮 王茹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64-674,共11页
基于川明参实际分布点位数据及CMIP6推出的未来气候情景数据,结合最大熵(MaxEnt)模型构建川明参种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分析影响川明参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模拟和验证气候变化下四川省川明参的分布规律及适生区范围,为川明参野... 基于川明参实际分布点位数据及CMIP6推出的未来气候情景数据,结合最大熵(MaxEnt)模型构建川明参种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分析影响川明参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模拟和验证气候变化下四川省川明参的分布规律及适生区范围,为川明参野生资源调查保护、生态修复及人工生产培育和产业发展等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影响川明参潜在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为年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和温度年较差,中适生及以上区域的关键环境因子阈值分别为874.0~1231.2mm、22.1~83.9mm、-4.4~3.5℃和25.0~31.2℃。当前气候情景历史时期2010s(2000-2020年),川明参适生区域主要集中于四川盆地底部、盆缘山地及攀西高原东部,总面积达21.49×10^(4)km^(2)。相较当前气候情景历史时期,2050s(2041–2060年)SSP1-2.6和SSP2-4.5情景下川明参高适生面积分别减少14.07%和10.04%,SSP5-8.5情景下增加3.46%,三种未来气候情景下中适生区面积分别增加27.36%、10.94%和30.66%;2090s(2081–2100年)三种未来气候情景下高适生区面积分别减少40.89%、33.53%和36.71%,中适生区分别增加4.85%、20.05%和8.9%。未来气候变化对川明参生长发育不利,为应对不利影响,应以成都、巴中、广元、南充等现存川明参主要产地为依托,开展川明参野生种质资源保护研究,选种育苗、储存优良基因,大力推广人工种植,发展特色产业,间接保护野生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明参 最大熵模型 生态适应性 主导气候因子 预测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华东 何贞铭 郭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7-284,302,共9页
[目的]探究2001—2021年长江不同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及其主导驱动因素,以期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ODIS数据提取了2001—2021年5—11月长江流域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 [目的]探究2001—2021年长江不同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及其主导驱动因素,以期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ODIS数据提取了2001—2021年5—11月长江流域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并基于RSEI分析了长江流域近21 a来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长江流域中下游生态质量高于上游,南部高于北部。除2006年外,生态质量在中等级以上的面积占80%以上,整体生态水平较好。②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整体以稳定变化为主,呈上升趋势的区域有乌江、太湖水系、宜宾至宜昌、宜宾至湖口、金沙江流域。③RSEI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湿度指标,其次为温度指数。④生态环境质量受到风速的正影响较大。气温升高会导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差,但在金沙江流域、鄱阳湖流域、嘉陵江流域和湖口及以下干流地区气温升高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⑤降水增多有利于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结论]2001—2021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以不变趋势为主,但嘉陵江流域生态呈现退化现象需要引起政府重视,尽快提出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防止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形因子 气候 长江流域
下载PDF
琵琶柴和沙拐枣茎的木质部结构的差异性及空间变异特征
15
作者 沈辉 张静 +3 位作者 彭兰 陶冶 臧永新 张元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96-2006,共11页
木质部结构性状是植物适应不同水分条件的基础,也是植物响应环境条件变化的核心属性之一。以西北荒漠区的典型灌木琵琶柴(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研究对象,对其木质部结构和水力功能性状进行对比分析,... 木质部结构性状是植物适应不同水分条件的基础,也是植物响应环境条件变化的核心属性之一。以西北荒漠区的典型灌木琵琶柴(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研究对象,对其木质部结构和水力功能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了解同一生境中不同物种的差异性或相似性,以及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木质部结构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1)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沙拐枣平均导管直径、脆弱性指数显著高于琵琶柴,而导管密度、导管分组指数则相反。(2)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随气候变化的规律具有差异,随年均降水量和干旱指数的增加,沙拐枣的平均导管直径与导管厚跨比显著下降,而琵琶柴的平均导管直径与导管厚跨比与之无关,仅理论导水率与年均降水量和干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琵琶柴木质部导水系统存在效率与安全的权衡,而沙拐枣中没有表现出效率和安全的权衡关系。(4)性状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琵琶柴和沙拐枣的中心性状均为平均导管直径,平均导管直径的变化介导了性状网络的变化。琵琶柴和沙拐枣的木质部结构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沙拐枣,琵琶柴水分利用策略更加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灌木 琵琶柴 沙拐枣 木质部结构 植物性状网络 气候因素 生态适应策略
下载PDF
元江-红河流域(中国段)过去57年(1962—2018)主要气候因子变化
16
作者 杨逢春 马秀花 +7 位作者 何琼 代发文 黄华平 李叶 构箭勇 Kritana Prueksakorn Chaya Sarathchandra 文慧婷 《环境影响评价》 2023年第5期115-121,共7页
为研究元江-红河流域(中国段)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取了气温、相对湿度、24小时降水量、蒸发量和日照百分率五个气候因子57年(1962-2018)的气象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偏相关分析以及M-K检验。结果表明:(1)近57年来,该流域气温整... 为研究元江-红河流域(中国段)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取了气温、相对湿度、24小时降水量、蒸发量和日照百分率五个气候因子57年(1962-2018)的气象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偏相关分析以及M-K检验。结果表明:(1)近57年来,该流域气温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中、下游地区年均温普遍高于上游地区;(2)相比于上游干暖河谷和中游干热河谷,空气相对湿度在下游湿热地区及中游高海拔湿凉地区明显偏高,但近57年来逐次降低;(3)24小时降水量下游地区远高于上游和中游,除中游干热河谷地区有逐年减小趋势外,其余地区年际变化不大;(4)蒸发量在中游干热河谷地区逐年增加,其他地区呈缓慢下降趋势,整体上看,上游和中游地区高于下游;(5)日照百分率年际波动较大,但是除了下游河口站呈缓慢减少趋势以外,57年来各站点总体上变化不大,下游地区低于上游和中游地区。研究证明元江-红河流域(中国段)主要气候因子波动变化幅度与周边地区及全球范围的趋势相一致或更高。干热河谷地区环境因子变化幅度均比较剧烈,属于生态敏感地区,应该引起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江-红河 气候因子 干热河谷 生态敏感 全球变化
下载PDF
近年来北京沙尘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1
17
作者 张小玲 李青春 +2 位作者 谢璞 王迎春 李慧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7-421,共5页
针对2000—2002年北京沙尘天气增加和2003年沙尘天气迅速减少的现象,统计分析了近几年北京沙尘天气的特征和出现的特点,并从大气环流形势、气候特点、气象要素以及可能影响北京沙尘天气的沙源状况进行分析。2000—2002年春季,我国处于... 针对2000—2002年北京沙尘天气增加和2003年沙尘天气迅速减少的现象,统计分析了近几年北京沙尘天气的特征和出现的特点,并从大气环流形势、气候特点、气象要素以及可能影响北京沙尘天气的沙源状况进行分析。2000—2002年春季,我国处于西北气流的控制之下,冷空气势力强,以西或西北路径影响我国。2003年春季亚洲东北部高压脊偏强和日本海气旋较弱,使得冷空气路径偏北,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产生大风沙尘的动力条件减弱。气候特点分析表明,1999—2002年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持续偏少,年平均气温偏高,造成土壤水分蒸发强烈,土壤干燥疏松。2002年冬季至2003年春季,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多,北京周边地区的主要沙源地一直被积雪覆盖,植被覆盖度扩大,有效抑制了沙尘天气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环流形势 气候因素 生态环境 北京 成因分析 天气特征
下载PDF
棉花纤维品质年际间变化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李伟明 刘素恩 +1 位作者 王志忠 林永增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3-106,共4页
利用河北省1994—2003年中棉所12的纤维品质资料分析年际间变化的主要指标和主因子。结果表明:比强度是纤维品质中年际间变化最大的品质指标。第一个公共因子与2.5%跨长和比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8和0.715,可认为是长度强力因子,第... 利用河北省1994—2003年中棉所12的纤维品质资料分析年际间变化的主要指标和主因子。结果表明:比强度是纤维品质中年际间变化最大的品质指标。第一个公共因子与2.5%跨长和比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8和0.715,可认为是长度强力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与麦克隆值的相关系数为0.789,可认为是麦克隆因子。纤维品质与铃期(7-10月)气象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铃期平均气温是影响绒长强力因子的主要气象因素,铃期降雨是影响麦克隆值的主要气象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铃期 纤维品质 麦克隆值 棉花纤维 气象因素 通径分析 比强度 主要指标 影响分析 中棉所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信息空间化技术研究(Ⅰ)——气象/气候信息的空间化技术途径 被引量:69
19
作者 于贵瑞 何洪林 +1 位作者 刘新安 牛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37-544,共8页
论文提出了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化信息系统的基本设想,并且在回顾国内外气象/气候信息空间化研究的现状基础上,评价了已有的气象/气候信息要素空间化技术的发展,探讨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气象/气候信息空间化的技术途径,概要地介绍... 论文提出了构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化信息系统的基本设想,并且在回顾国内外气象/气候信息空间化研究的现状基础上,评价了已有的气象/气候信息要素空间化技术的发展,探讨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气象/气候信息空间化的技术途径,概要地介绍了研究小组在近年来的工作中所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展望了这些成果的应用前景。我国陆地生态信息空间化技术研究和数据产品的开发是生态学、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但建立一个适应于不同科学研究的精度、时空分辨率要求的陆地生态信息空间数据库需要较长期的努力和多学科领域的合作,也需要大量的作为科学研究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国家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信息 空间化技术 气候值 气候要素 空间数据库 数据资源管理
下载PDF
东北草原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 被引量:41
20
作者 杨允菲 李建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52-758,共7页
羊草 ( 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是一种多年生禾本科优良牧草。经过对东北草原 3个固定样地连续 1 2 a,分别随机取样 1 0 0个穗状花序的调查和测定 ,将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且分别与不同生长发... 羊草 ( 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是一种多年生禾本科优良牧草。经过对东北草原 3个固定样地连续 1 2 a,分别随机取样 1 0 0个穗状花序的调查和测定 ,将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的生态可塑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且分别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候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羊草种群的单穗长度、小穗数和小花数的生态可塑性变化在样地内和样地间 ,以及年度内和年度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 ,均表现为年度内大于年度间 ,样地内大于样地间 ,样地间大于年度间。羊草种群单穗数量性状均与形成性状的生育期 ,及其以前各生育期不同阶段的光照时间、积温、降水量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在整个冬性枝条生长发育期 ,较多的降水、较少的光照时间和较低的积温将对翌年幼穗分化及其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较少的降水、较多的光照时间和较高的积温则有不利影响 ;从拔节到抽穗阶段较多的降水对幼穗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从返青到抽穗不同阶段较高的积温和较多的光照、以及返青初期较多的降水量则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气候因子对羊草种群幼穗分化滞后效应的生态时间差可长达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穗长 小穗 小花 数量性状 气候因子 生态可塑性 东北草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