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针刀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期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文锦 陈南萍 《中医康复》 2025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研究小针刀联合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在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上肢痉挛症状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脑梗死后遗症期上肢轻至中度痉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小针刀组... 目的:研究小针刀联合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在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上肢痉挛症状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脑梗死后遗症期上肢轻至中度痉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小针刀组(n=26)、TMS组(n=27)、联合组(n=27)。所有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小针刀组进行小针刀治疗,TMS组进行经颅磁治疗,联合组进行联合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Fugl-Meyer量表分数、临床痉挛指数分数,运动诱发电位,和静息运动阈值。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均提高,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均下降(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单一治疗组,临床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单一治疗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均缩短,波幅增高(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短于单一治疗组,波幅高于单一治疗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静息运动阈值均下降(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的静息运动阈值低于单一治疗组(P<0.01)。结论:小针刀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能有效缓解脑梗死后上肢功能痉挛患者的上肢痉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大脑皮层兴奋性,疗效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上肢痉挛 小针刀 经颅磁刺激 临床痉挛指数 运动诱发电位 静息运动阈值
下载PDF
豪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43例疗效观察
2
作者 王月 王彦荣 张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20期94-97,共4页
目的:探索豪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86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豪火针针刺,两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20天、3个月时采用改良Ashwort... 目的:探索豪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86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豪火针针刺,两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20天、3个月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在20天、3个月MAS评分、CSI评分均具有显著的下降,观察组评分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开始时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76.7%,观察组有效率为88.4%,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豪火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上肢痉挛程度,作为中医学绿色疗法之一,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豪火针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 MAS 临床痉挛指数CSI
下载PDF
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效果
3
作者 董恒 玄丽娜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观察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泰安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与对照组(传统阳明经穴针刺法),... 目的观察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泰安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与对照组(传统阳明经穴针刺法),每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脑卒中患者MAS分级、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分级优于对照组,观察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卒中患者的FMA、MBI评分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下肢肌张力、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临床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 康复训练 脑卒中 下肢痉挛性瘫痪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国华 唐北沙 +1 位作者 罗巍 严新翔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和遗传特点。方法 对 39个家系 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为 1∶1.17,发病年龄 2~ 5 8岁 ,平均 2 1.4岁 ,30岁以前发病占 81.7%。有家族史者占 89.4 % ,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和遗传特点。方法 对 39个家系 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为 1∶1.17,发病年龄 2~ 5 8岁 ,平均 2 1.4岁 ,30岁以前发病占 81.7%。有家族史者占 89.4 % ,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近亲结婚家系占 2 8.2 %。单纯型 2 4例 ,复杂型 89例。双下肢肌力下降占 6 5 .5 % ,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均为 96 .5 % ,病理征阳性 6 8.1%。合并症中共济失调占 4 6 .9% ,肌萎缩占 32 .7% ,痴呆占 18.6 %。结论 本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多于青少年或青年发病 ,女性多于男性 ,复杂型较单纯型多见 ,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临床表现 遗传方式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临床治疗研究综述 被引量:29
5
作者 庄朝安 叶晓倩 +3 位作者 江一静 杨珊莉 陶静 陈立典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2817-2820,共4页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中风最主要的功能障碍是中风性"软瘫"又称迟缓性瘫痪和中风性"硬瘫"又称痉挛性瘫痪,从治疗上说,"硬瘫"因其患侧肢体肌张力相对"软瘫"较高而使治疗难度增...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中风最主要的功能障碍是中风性"软瘫"又称迟缓性瘫痪和中风性"硬瘫"又称痉挛性瘫痪,从治疗上说,"硬瘫"因其患侧肢体肌张力相对"软瘫"较高而使治疗难度增大,然而脑中风的恢复过程中的必然会出现"硬瘫"这一阶段,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临床治疗进行综述性总结,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临证治疗参考。本研究从针刺治疗、艾灸治疗、中药治疗和推拿治疗入手,系统研究中医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进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临床治疗进行客观评价,各个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各自治疗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而为临床中医临症时缩短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方案的决策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瘫痪 中医 临床治疗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治疗卒中后不同时期的跖屈肌痉挛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善新 许建文 +4 位作者 龙耀斌 黄浪 付水生 苏义基 刘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4300-4304,共5页
背景:A型肉毒毒素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的理想时间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治疗卒中后不同时期跖屈肌痉挛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纳入脑卒中后跖屈肌痉挛患者97例,其中失访6例。临床研究的实施符合广西医科大... 背景:A型肉毒毒素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的理想时间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治疗卒中后不同时期跖屈肌痉挛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纳入脑卒中后跖屈肌痉挛患者97例,其中失访6例。临床研究的实施符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根据跖屈肌痉挛发病时间将患者划分为3组:30例早期组(6个月内),29例中期组(6个月至1年),32例晚期组(>1至2年)。超声引导下给予患者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各注射A型肉毒毒素100U(合并有足内翻者同时选取胫骨后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80U),每块肌肉注射2个点。注射后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8周。注射后2,4,8周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10 m步行试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①3组患者在注射后的步态和痉挛程度均有所改善,注射后2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估中位数值显著减小(P <0.001);②注射后4和8周3组患者功能性步行量表中位数值显著增大(P <0.001);③10m步行试验早期组能产生更大的步态速度变化;④结果说明,对于不同时期卒中后跖屈肌痉挛患者,进行A型肉毒毒素治疗都有望持续降低患者的肌张力和改善步态;尤其是早期(6个月以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下肢痉挛 超声引导 脑卒中 跖屈肌痉挛 临床康复
下载PDF
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1
7
作者 刘峻 周鸿飞 +1 位作者 张威 金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30-435,共6页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肩髃、臂臑、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等穴治疗,28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肢肌张力及其运动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2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P<0.05),且治疗组对上肢肌张力(痉挛程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对上肢Fugl-Meyer评分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上肢肌张力和改善患侧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 毫火针 夹脊穴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型胼胝体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国华 唐北沙 +2 位作者 严新翔 沈璐 江泓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47-349,共3页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型胼胝体 (HSP TCC)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4例HSP T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于青少年起病 ,表现为智能低下 ,痉挛步态 ,双下肢痉挛、无力 ,腱反射亢进 ,病理征阳性 ,无感觉障碍...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型胼胝体 (HSP TCC)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4例HSP T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于青少年起病 ,表现为智能低下 ,痉挛步态 ,双下肢痉挛、无力 ,腱反射亢进 ,病理征阳性 ,无感觉障碍。 2例有共济失调及大小便障碍 ;1例有双上肢痉挛及肌肉萎缩。头颅MRI显示胼胝体变薄。结论 HSP TCC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青少年起病的痉挛性截瘫、智能低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特征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薄型胼胝体 病例报告 诊断标准
下载PDF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梨 余艳兰 +1 位作者 廖若夷 张月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97-101,共5页
目的观察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为研究有效的护理方案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用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和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后,运用Brunnstro... 目的观察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为研究有效的护理方案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用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和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后,运用Brunnstrom评定瘫痪状态等级变化、改良Ashworth法评定痉挛状态、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对照组MBI评分护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runnstrom分级、Ashworth痉挛分级、MBI评分护理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后MBI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中医护理方案可明显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是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瘫痪 中医护理方案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推拿结合针刺治疗痉挛性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同军 于志国 +1 位作者 刘旭东 武良群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9期27-30,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推拿结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痉挛性构音障碍的疗效,证实推拿手法对痉挛性构音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临床标准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推拿配合针刺组,针刺组单纯针刺廉泉、外金津玉液、吞咽穴、发音... 目的:通过对比推拿结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痉挛性构音障碍的疗效,证实推拿手法对痉挛性构音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临床标准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推拿配合针刺组,针刺组单纯针刺廉泉、外金津玉液、吞咽穴、发音穴、提咽穴,每次针刺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两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推拿配合针刺组在与针刺治疗组相同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廉泉穴、吞咽穴、发音穴、提咽穴,每个穴位指振法操作1~3 min,再对人迎穴、扶突穴、天突穴采用拇指点穴,每个穴位3 min,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在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级别方面,两组内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t=1.53、1.64,P<0.05),且推拿配合针刺组明显高于针刺组(t=11.35,P<0.05)。两组GRBAS分级评分治疗前后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1.22、1.15,P<0.05),且推拿配合针刺组明显高于针刺组(z=-0.13,P<0.05)。临床疗效上,针刺组60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3.3%;推拿配合针刺组60例患者中痊愈3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且经卡方检验证实,P<0.01,两组结果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推拿配合针刺治疗痉挛性构音障碍效果较单纯针刺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针刺 痉挛性构音障碍 临床观察
下载PDF
A型肉毒素水电针腧穴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邢时通 王丹 +6 位作者 温晓红 武中庆 孙琦 张东伟 成逸 严冬 俞菲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5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素(BTXA)水电针腧穴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脊髓损伤后出现肌痉挛的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45.4岁。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3组,A组13例,采用BTXA水... 目的:探讨A型肉毒素(BTXA)水电针腧穴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脊髓损伤后出现肌痉挛的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45.4岁。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3组,A组13例,采用BTXA水电针腧穴注射;B组13例,单纯注射BTXA;C组12例,单纯电针刺激。治疗后第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改良Ashworth(MAS)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治疗后第6个月时38例患者获得随访,治疗前3组患者MAS评分分别为(3.10±0.14),(3.20±0.17),(3.10±0.16)分,CSI评分分别为(14.10±0.14),(14.30±0.11),(14.20±0.12)分,两项评分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个月时3组患者MAS评分分别为(1.10±0.16),(2.10±0.13),(2.00±0.14)分,CSI评分分别为(9.10±0.11),(12.10±0.14),(13.10±0.12)分,A组两项评分明显优于B、C组(P<0.05)。结论:中医水电针、腧穴与BTXA注射有机结合,互相弥补不足,能达到综合治疗的目的,可以安全、快速的减少肌痉挛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全新、效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痉挛状态 脊髓损伤 肉毒毒素类 针刺穴位 临床对照试验
下载PDF
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峻 周鸿飞 +2 位作者 战国策 张威 金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7-10,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观察的7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36例)和普通针刺组(36例),毫火针组采用毫火针针刺相应夹脊穴进行治疗,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8 d,14次为1个...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观察的7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36例)和普通针刺组(36例),毫火针组采用毫火针针刺相应夹脊穴进行治疗,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8 d,14次为1个疗程;普通针刺组针刺中风后痉挛侧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太溪等穴,每周治疗5 d,休息2 d,连续干预4周,2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肢体肌张力及其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痉挛侧上、下肢肢体的肌痉挛均有缓解,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加强,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毫火针组患者痉挛侧肢体肌张力下降程度大于普通针刺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优于普通针刺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强于普通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毫火针组经毫火针干预,整体有效率高达83.3%(30/36),而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1.1%(22/36),毫火针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减低中风后痉挛侧肢体肌张力,从而提升患肢运动能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火针 夹脊穴 中风 痉挛性瘫痪 临床观察
下载PDF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时国臣 郑祖艳 +2 位作者 徐博佳 郑晓旭 宋楠楠 《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6期66-68,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用电针夹脊穴法和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用电针夹脊穴法和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夹脊穴 下肢痉挛性瘫 临床观察
下载PDF
止痛灵贴剂治疗小儿痉挛性肠绞痛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郁晓维 韩新民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87-88,共2页
目的 探讨止痛灵贴剂外敷治疗小儿肠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实验小鼠镇痛作用的机理。方法 将 1 4 6例痉挛性肠绞痛患儿随机分为 2组 ,分别外敷止痛灵贴剂及暖脐膏 ,观察临床疗效 ,并记录治疗前后病情变化 ,按其腹痛程度 (轻、中、重 )采... 目的 探讨止痛灵贴剂外敷治疗小儿肠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实验小鼠镇痛作用的机理。方法 将 1 4 6例痉挛性肠绞痛患儿随机分为 2组 ,分别外敷止痛灵贴剂及暖脐膏 ,观察临床疗效 ,并记录治疗前后病情变化 ,按其腹痛程度 (轻、中、重 )采取记分方法评价 ;对实验小鼠进行给药前后痛阈观察。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 86.73 % )明显高于对照组( 62 .5% ) ,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止痛灵贴剂能提高小鼠痛阈 ,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结论 止痛灵贴剂治疗小儿痉挛性肠绞痛疗效显著。止痛灵贴剂能提高小鼠痛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痛灵贴剂 痉挛性肠绞痛 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 中药外敷 儿童
下载PDF
“靳三针”联合运动整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子康 陈彩容 +1 位作者 余小江 陈耀龙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靳三针"联合运动整复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2月在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靳三针"联合运动整复疗法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 目的:探讨"靳三针"联合运动整复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2月在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靳三针"联合运动整复疗法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在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靳三针"联合运动整复疗法治疗,对照组仅仅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每天治疗1次,1周治疗4次,前后共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评分(FC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同时记录并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同时,治疗组在改善各项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和治疗7 d后明显改善(P<0.05),同时,治疗组在改善各项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靳三针"联合运动整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能改善患者痉挛指数及神经缺损症状,疗效优于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且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靳三针 肢体运动整复疗法 痉挛性偏瘫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红培 翟炎冰 +1 位作者 邢佳 王嘉麟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196-207,214,共13页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PubMed、Cochrane数据库中“针灸...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PubMed、Cochrane数据库中“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区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5月1日。由2位独立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以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以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5篇文献(31组随机对照数据),共1963例样本量。Meta分析结果显示: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3.30,95%CI为1.97~5.52,Z=4.54,P<0.00001;2)治疗后观察组改良的Ashworth评分(MAS)低于对照组:SMD=-0.50,95%CI为-0.90~-0.11,Z=2.49,P=0.01;3)治疗后观察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高于对照组:SMD=1.28,95%CI为0.89~1.67,Z=6.40,P<0.00001;4)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BI)高于对照组:SMD=1.12,95%CI为0.74~1.49,Z=5.87,P<0.00001;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低于对照组:WMD=-3.97,95%CI为-6.22~-1.72,Z=3.46,P=0.0005;6)治疗后观察组Brunnstrom评分高于对照组:SMD=0.91,95%CI为0.53~1.29,Z=4.71,P<0.00001;7)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痉挛指数(CSI)低于对照组:SMD=-1.36,95%CI为-2.76~0.03,Z=1.92,P=0.05。结论:针灸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中风 上肢 痉挛性偏瘫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6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凌燕 万新华 +2 位作者 王琳 徐蔚海 杨英麦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HSP-TCC)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分析6例HSP-T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6例患者均青少年起病,表现为痉挛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2... 目的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胼胝体(HSP-TCC)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分析6例HSP-T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6例患者均青少年起病,表现为痉挛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2例有共济失调。患者均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障碍。全部患者头颅MRI显示胼胝体变薄。结论 HSP-TCC作为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的一种,临床上以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和薄胼胝体为特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薄胼胝体 临床
下载PDF
基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平均发放间隔评估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钱玲玲 陈香 +5 位作者 吴德 姚博 路知远 王乾 李飞 唐久来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05-1208,共4页
目的探讨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平均发放间隔(IPI)在痉挛型脑瘫儿童评估中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4例9~160个月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实验组,64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表面肌电技术结合力学加速度计,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 目的探讨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平均发放间隔(IPI)在痉挛型脑瘫儿童评估中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4例9~160个月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实验组,64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表面肌电技术结合力学加速度计,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三级滤波器技术和平滑非线性能量算子(SNEO)算法,算出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的平均IPI并进行对照分析;采用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88项测试(GMFM88项)和分级系统(GMFCS)、临床痉挛指数(CSI)等量表对脑瘫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的评定,将量表评估结果同对应的IPI进行统计学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实验组表面肌电MUAP的平均IP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肌电信号的IPI与GMFCS分级、痉挛亚型、痉挛指数及痉挛程度呈正相关(L分别为0.903、0.527、0.663、0.499,P〈0.01);与GMFM88项总评分呈负相关(rs=-0.744,P〈0.01);与月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逐步回归方程为多=6.019+1.011x,-0.66x,(y、x1、z2分别代表IPI、CSI、GMFM88项总评分),R2=0.642。结论基于EMD的三级滤波器技术和SNEO算法,计算出的表面肌电信号MUAP的IPI与脑瘫儿童的痉挛状态、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客观性、综合性的量化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运动功能 痉挛指数 平均发放间隔 相关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
下载PDF
醒窍通督针刺法配合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丽娅 王艳君 +1 位作者 张全锁 朱学亮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214-217,共4页
目的观察醒窍通督针刺法配合生物电刺激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四肢肌张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康复门诊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诱导正确的翻身、起坐、爬行、站立、行走... 目的观察醒窍通督针刺法配合生物电刺激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四肢肌张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康复门诊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诱导正确的翻身、起坐、爬行、站立、行走、平衡力等运动及姿势矫正疗法抑制异常姿势、改善运动功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醒窍通督针刺法配合生物电刺激治疗。结果在治疗前,应用该疗法的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肢体肌张力评估改良Ashworth得分、肢体精细运动功能评估FMFM评分、脑电生物反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shworth得分、FMFM评分及脑电生物反馈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得分及脑电生物反馈改善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83.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16/30)。结论醒窍通督针刺法联合生物电刺激疗法较常规康复疗法能进一步降低患儿异常的肌张力,提高肢体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的脑部放电,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醒窍通督法 针刺治疗 生物电刺激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作伟 李平 +2 位作者 姚璐璐 李英艳 麻微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7期615-617,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巨刺治疗,B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巨刺治疗,C组采用单纯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巨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巨刺治疗,B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巨刺治疗,C组采用单纯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D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结果 4组治疗后CSI各项评分(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阵挛评分及总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后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及总分与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治疗后阵挛评分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腱反射评分、肌张力评分及总分与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治疗后总分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泻阴补阳针刺法配合巨刺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治疗 巨刺 针法 肌张力障碍 临床痉挛指数 中风后遗症 偏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