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9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perties of Soils of Abandoned Coal Mine Industrial Areas (Primorsky Krai, Russia)
1
作者 Olga D. Arefieva Valentina G. Tregubova +1 位作者 Natalya V. Gruschakova Valerij T. Starozhilov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8年第6期78-92,共15页
Lipovtsy coal field mine №4 processed north-western reserves of Lipovtsy field in Primorski Krai (Russia). In 1997, the mine was declared unprofitable and was abandoned by natural flooding with no arrangement of mine... Lipovtsy coal field mine №4 processed north-western reserves of Lipovtsy field in Primorski Krai (Russia). In 1997, the mine was declared unprofitable and was abandoned by natural flooding with no arrangement of mine water discharge and in 2005 it was fully flooded. The main sources of pollution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spoil heaps (mine wastes), underspoil filtering waters and mine waters which are being discharged on the surface after finishing of “hydraulic funnel” artificial support. The study of technogenic landscape of abandoned mine industrial area showed that its morphologic form is dominated by spoil heaps. Soils located near mine waste body differ from benchmark soils by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ize distribution. The influence of active hydrochemical mine and drainage water flows is the reas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variation in soil properti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exist a high correlation ratios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ine waters and water extracts from soil: Between the alkalinity of mine waters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soil water extracts (r = 0.73), between mine water iron content and pH of soil water extract (r = &minus;0.56), between the solid residue of mine waters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soil water extracts (r = 0.72), between the mine waters calcium content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soil water extracts (r = &minus;0.75), between the alkalinity of mine waters and silicon dioxide content of soil water extracts (r = 0.61), between the mineralization of mine waters and chrome content of soil water extracts (r = 0.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VISOLS GLEYSOLS SPOIL Heaps abandoned coal mines HEAVY Metals
下载PDF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Abandoned Land in Coal Mining Areas in Xingren County 被引量:7
2
作者 Qin Fanxin Pang Wenpin Liu Wenzhe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5年第11期19-25,共7页
Total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 Pb, Cr, Cd, Hg, As, Cu, Zn, and Ni) in 68 soi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to evaluate the contamination level of soil from five coal mine areas in Xingre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The ... Total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 Pb, Cr, Cd, Hg, As, Cu, Zn, and Ni) in 68 soi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to evaluate the contamination level of soil from five coal mine areas in Xingre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The pollution levels of heavy met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nthro- pogenic influence multiple, and the pollution of heavy metal in soil was evaluated using geo-accumulation index. Based on the health risk models recommended by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 US EPA), the health risk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were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bandoned land in the five coal mining areas were contaminated by heavy metals, and the order of pollution levels of eight heavy metals was As 〉 Pb 〉 Cu 〉 Hg 〉 Ni 〉 Cr 〉 Cd 〉 Zn. The soils suffered moderate-heavy pollution from As and Pb, and the contents of As and Pb in the soils were 13.16 and 4.76 times higher than the background values of Guizhou Province, followed by Cu, Hg and Ni , while soil pollution from Cr, Cd and Zn was mild. The order of non-caminogenic risks of the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was As 〉 Pb 〉 Cr 〉 Ni 〉 Cu 〉 Hg 〉 Cd 〉 Zn, and the non-carcinogenic dsk value of As was higher than that its threshold value 1, which indicated that As had a high potential health risk to adults and children. The order of carcinogen risks of the four heavy metals was As 〉 Cd 〉 Cr 〉 Ni, and the carcinogenic risk value of As was higher than its threshold value, indicating that As had a high carcinogenic risk to adults and children. The carcinogenic risk values of other three heavy metals ( Cd, Cr and Ni) were lower than the threshold value, so they had no carcinogenic risk to human health. Moreover, children were more sensitively affect- ed by heavy metals from the abandoned land. Therefore, the health of children in such area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HI value of the eight heavy metals to children was seven times higher than that to adult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HQAs to HI was about 88%,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RA, to TCR was about 98%, so As was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influencing non-carcinogenic and carcinogenic dsk in the abandoned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arsenic coal mining area abandoned land Heavy metal Geo-accumulation index Health risk assessment China
下载PDF
Study on ascending mining roadway layout of close distance coal seams in deep mine
3
作者 石永奎 莫技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7年第4期493-496,共4页
关键词 煤矿 间距 车道 建设
下载PDF
Study on the economic mining method for the close quarter coal seams with thin rock sheet
4
作者 勾攀峰 陈兆强 员小有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1年第2期26-29,共4页
The paper presents the mining method for the close quarter coal seams with thin rock sheet, that is mining the low coal seam, recovering the top coal seam after putting down the roof rock of the low coal seam. Practic... The paper presents the mining method for the close quarter coal seams with thin rock sheet, that is mining the low coal seam, recovering the top coal seam after putting down the roof rock of the low coal seam.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in recovering the top coal outside the face width after the rock between seams falls naturally or is demolished, the technology is simple, easy to operate and does not make a great demand for technical equipment. In the process of recovering the top coal, the low seam support could not be affected seriously, and two seams mining could be coordinated. Compared with the individual mining method, this mining method can produce a better economic benef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采煤工艺 技术效益 经济效益 岩石
下载PDF
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开发利用现状与进展
5
作者 文志杰 姜鹏飞 +3 位作者 宋振骐 李利平 蒋宇静 梁桐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8-1374,共17页
探索清洁能源发展的创新途径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动力。为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难题,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与加速成长促进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与发展,但生态保护与地形等因素制约了传统抽水蓄能电站发展。关... 探索清洁能源发展的创新途径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动力。为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难题,新型电力系统的提出与加速成长促进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与发展,但生态保护与地形等因素制约了传统抽水蓄能电站发展。关闭/废弃矿井,由于具有丰富的地下空间及水资源,可创新性地开发抽水蓄能并延长矿区的经济寿命,降低对环境与经济的负面影响。为助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利用模式和管理体系,通过文献分析法综述了国内外废弃矿井抽水蓄能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详细阐述了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技术原理、分类及其优缺点;总结了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电站利用模式,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选址要素进行了修订;梳理了关闭/废弃矿井改建抽水蓄能电站的水-气两相流动特性、水泵水轮机工况特性、地下空间围岩稳定性及地下蓄水空间体积测算等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水泵-水轮机关键技术、地下空间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等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此外,对关闭/废弃矿井抽水蓄能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政策与法规等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综述。发展关闭/废弃矿井地下空间抽水蓄能技术可为我国井下空间资源利用提供思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废弃矿井 抽水蓄能 清洁能源 地下空间 矿区治理
下载PDF
三河尖关闭煤矿煤层CO_(2)封存潜力研究
6
作者 钱静 易高峰 +4 位作者 周琦忠 汤志刚 彭一轩 王阳 陈尚斌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8-268,共11页
关闭煤矿煤层CO_(2)地质封存是CO_(2)封存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短期内实现碳减排指标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江苏省徐州市三河尖关闭煤矿为例,分析了已采7号煤和9号煤的煤岩煤质特征,统计了剩余煤炭资源储量,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了稳定... 关闭煤矿煤层CO_(2)地质封存是CO_(2)封存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短期内实现碳减排指标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江苏省徐州市三河尖关闭煤矿为例,分析了已采7号煤和9号煤的煤岩煤质特征,统计了剩余煤炭资源储量,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了稳定系数、上覆岩层性质、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地下水指标、封存煤层压温比、封存煤层深厚比、封存煤层渗透率、采空塌陷程度和其他因素等9个主要影响因素指标对7号煤和9号煤封存CO_(2)稳定性进行评价,建立关闭煤矿煤层CO_(2)封存评价方法并评估CO_(2)封存潜力。结果表明,三河尖关闭煤矿7号煤和9号煤剩余储量较大,CO_(2)封存稳定性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86.209和87.698,评价等级均为较稳定,封存潜力较高。根据建立的关闭煤矿煤层CO_(2)封存评价方法,计算获得三河尖关闭煤矿7号和9号煤层CO_(2)理论封存量分别为207.6 Mt和80.9 Mt,并据此划分封存有利区为有利区、较有利区和不利区3个等级。研究可为关闭煤矿煤层CO_(2)封存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煤矿 煤层CO_(2)封存 稳定性评价 封存潜力 三河尖煤矿 碳封存
下载PDF
考虑采动效应的闭坑矿井水硫酸盐污染规律
7
作者 齐跃明 周沛 +3 位作者 周来 蒋丹 杨雨晴 刘延卓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00,共12页
高硫煤矿闭坑后成为埋藏在地表以下深部的产酸污染场,对相邻含水层和周边环境造成了潜在危害,且因采动效应影响和矿井空间分布复杂导致相邻含水层的污染过程与污染程度评价困难。以某闭坑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SO_(4)^(2-)作为特征污染物... 高硫煤矿闭坑后成为埋藏在地表以下深部的产酸污染场,对相邻含水层和周边环境造成了潜在危害,且因采动效应影响和矿井空间分布复杂导致相邻含水层的污染过程与污染程度评价困难。以某闭坑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SO_(4)^(2-)作为特征污染物,考虑多煤层采动裂隙对含水层结构的破坏影响,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闭坑矿区酸性矿井水中SO_(4)^(2-)污染迁移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流体扩散系数对含水层污染物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SO_(4)^(2-)在二叠系童子岩组砂岩含水层中水平迁移面积随时间增大而增大,增大速率逐渐减小,垂向渗透系数扩大10倍,空间变异性增强;闭坑5、10、15a后,最大水平迁移距离分别为215、414、612m,最大垂向迁移距离分别达到50、65、70m;而扩散系数越大,产酸时间越长,SO_(4)^(2-)迁移距离和污染范围将随之增大,相较于水平方向,垂向上SO_(4)^(2-)浓度变化对扩散系数的敏感度更高。基于模拟结果,结合闭坑矿区实际条件,针对性提出了“源头减量-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综合防控与治理方案。研究结果将为该闭坑煤矿酸性矿井水污染治理与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他同类矿井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坑煤矿 酸性矿井水 硫酸盐 导水裂隙带 采动效应 综合防控
下载PDF
全清洁能源下的高品质矿区能源系统配置优化方法
8
作者 梁睿 李嘉翔 +4 位作者 巩敦卫 黄宏旭 梁凯泽 刘海龙 李晓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9-1679,共11页
面向“30·60”双碳目标,矿区能源利用方式的绿色、经济、高效转型成为我国能源革命的迫切需求。西部矿区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但仍面临着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困难,电力设备投资成本高、利用率低以及外送输电通道有限的困... 面向“30·60”双碳目标,矿区能源利用方式的绿色、经济、高效转型成为我国能源革命的迫切需求。西部矿区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但仍面临着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困难,电力设备投资成本高、利用率低以及外送输电通道有限的困难。为提升矿区用能清洁化程度,提升矿区能源供给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增强矿区对外部电网的支撑能力,提出全清洁能源下的高品质矿区能源系统(High-quality Coal Mine Energy System,HCMES)及其配置优化方法。首先,考虑西部矿山综合能源系统的负荷特点与伴生能源利用,结合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废弃矿井抽水蓄能,构建全清洁能源下的HCMES架构。其次,考虑到矿区生产全流程负荷的需求响应能力,考虑系统的能量平衡约束,提出全清洁能源下的高品质矿区能源系统优化配置模型。最后,以系统年平均综合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将原问题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求解生成高品质矿区能源系统优化配置方案。以我国西部某年产煤量1200万t的矿区实际数据为实例,验证所提模型与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可再生能源出力与生产负荷需求不确定性对系统优化配置结果的影响。算例仿真设置了4种矿区能源系统配置方式:不配置储能、配置抽水蓄能、配置电化学储能、配置抽水蓄能(不外购电能)。结果表明,所提出的HCMES相较于其他配置方式可减少电气一次设备投资11.11%,相较于方式3可降低年平均综合成本7.91%,且最多可减少矿区生产用能总二氧化碳排放量9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清洁能源 伴生能源利用 废弃矿井抽水蓄能 矿山综合能源 配置优化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下行采动应力场分布规律与巷道合理位置研究
9
作者 刘洪涛 韩洲 +4 位作者 韩子俊 郭晓菲 韦晟杰 罗紫龙 胡正宝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上层位近距离煤层开采后,形成的残留煤柱和采空区将会影响下层位的巷道布置。以新柳矿2311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综合研究手段,研究和分析了上煤层开采后采动应力场的应力演化规律,对下层煤巷道非对称变形破坏机... 上层位近距离煤层开采后,形成的残留煤柱和采空区将会影响下层位的巷道布置。以新柳矿2311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综合研究手段,研究和分析了上煤层开采后采动应力场的应力演化规律,对下层煤巷道非对称变形破坏机理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得出下层煤巷道合理布置位置。研究结果表明:①上覆煤层开采改变巷道所处位置的主应力大小、主应力比值以及应力偏转角、应力矢量的变化是导致巷道呈非对称破坏的主要原因。②巷道在距离煤柱中心11 m处,巷道围岩最大主应力达到14.43 MPa,主应力比值为2.74,应力偏转角为52.33°,此时巷道处于较差的应力环境中,致使围岩产生蝶形破坏且蝶叶旋转至巷道顶板右侧,巷道顶板右侧易发生冒顶事故。③为使巷道处于相对稳定区域,依据3个主要影响因素将工作区域划分为4个分区,在考虑煤矿经济与安全因素后建议最佳布置区域为H–IV,主应力偏转角在0°~38°或45°~90°的范围内,通过综合分析对该巷道布置及支护提供合理建议,为类似工程条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回采巷道布置 蝶形破坏理论 数值模拟 塑性区
下载PDF
承压破碎无烟煤气体渗透特性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10
作者 李振 余奕睿 +6 位作者 王红伟 冯国瑞 何富连 王德璋 周劲辉 柳路妍 韩鑫磊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垮落带破碎煤岩体空隙结构演变直接影响垮落带气体渗透特性,进而影响废弃矿井采空区煤层气运移富集规律。利用自主设计研发的第二代破碎煤岩体压实-渗流-CT扫描试验系统,开展5种粒径破碎无烟煤在不同气体压力、轴向应力及空隙率条件下16... 垮落带破碎煤岩体空隙结构演变直接影响垮落带气体渗透特性,进而影响废弃矿井采空区煤层气运移富集规律。利用自主设计研发的第二代破碎煤岩体压实-渗流-CT扫描试验系统,开展5种粒径破碎无烟煤在不同气体压力、轴向应力及空隙率条件下162组渗透实验。结果表明:(1)气体在破碎无烟煤中运移时气体压力、流量随时间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直至达到吸附平衡,流量、压力恒定。(2)低雷诺数下气体在破碎无烟煤中流动需要拟启动压力梯度,其值处于158.89~1408.64 Pa/m,并随着轴压增大、空隙率减小而增大。(3)破碎无烟煤渗透率处于10^(-12)~10^(-10)m^(2),且渗透率随气体压力、空隙率增加分别呈现对数、指数函数式增长趋势。(4)颗粒粒径越大则相同装料空间内破碎煤样初始空隙越大,更易于气体流动,因此相同空隙率时破碎无烟煤渗透率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粒径颗粒渗透率平均变化幅度均随空隙率减小而减小;然而颗粒粒径越大,减小相同空隙率时破碎无烟煤渗透率变化幅度减小越明显。废弃矿井采空区煤层气地面抽采时,地面钻井应优先布设在垮落带破碎煤岩体连同纵向“高位环形裂隙体”共同构成的“U”型高渗煤层气富集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废弃矿井采空区 破碎煤 气体压力 空隙率 粒径 渗透率
下载PDF
关闭煤矿矿井水中“双源”铁污染的电化学机理实验模拟
11
作者 周来 叶涛 +2 位作者 郑双双 朱雪强 吴江峰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331,共9页
关闭煤矿矿井水多呈现高铁特征,闭坑淹井后残留铁质器件易锈蚀,与含铁矿物形成矿井水“双源”铁污染体系,在闭坑后不同时期贡献铁的释放,形成地下水环境风险。为明确关闭煤矿矿井水中双源铁释放过程与反应机理,刻画铁污染双源释放方式,... 关闭煤矿矿井水多呈现高铁特征,闭坑淹井后残留铁质器件易锈蚀,与含铁矿物形成矿井水“双源”铁污染体系,在闭坑后不同时期贡献铁的释放,形成地下水环境风险。为明确关闭煤矿矿井水中双源铁释放过程与反应机理,刻画铁污染双源释放方式,量化释放速率比,基于电化学模拟原理,以黄铁矿和矿用锚杆为模拟“双源”,制备成工作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和极化法等电化学方法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材料表面表征技术,对煤矿关闭初期双源共存下在酸性矿井水环境中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与铁释放机制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氧含量是影响黄铁矿和锚杆在酸性矿井水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抑制因素。黄铁矿与锚杆的氧化机制不同,黄铁矿在氧化过程中表面出现钝化效应,2种材料的最终氧化产物均为Fe^(3+)和SO_(4)^(2-)黄铁矿主要通过矿物表面的Fe^(2+)发生氧化反应释铁,锚杆主要通过材料表面铁及其氧化产物与溶液中酸性物质的反应释铁,且铁氧化物较单质铁优先反应。在模拟富氧(DO=7.0 mg/L)酸性矿井水中,黄铁矿和锚杆的年腐蚀速率分别达到8.3636 mm/a和7.8314 mm/a,估算年释铁速率分别达到1.2240 g/a和3.9395 g/a。在模拟井下低氧(DO=3.5 mg/L)酸性矿井水中,黄铁矿和锚杆的年腐蚀速率分别达到0.7324 mm/a和0.3642 mm/a,估算年释铁速率分别达到0.1072 g/a和0.1832 g/a。综合电化学参数与静态释铁实验表明,在溶解氧充足或缺乏的条件下,总体释铁速率比均为双源>锚杆>黄铁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煤矿 酸性矿井水 双源释放 铁污染 电化学机理
下载PDF
安徽省关闭煤矿资源调查及其综合利用研究
12
作者 刘飞跃 陈澫赟 +3 位作者 杨科 段敏克 刘钦节 杨凌越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目的】在煤炭资源持续高强度开发与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安徽省关闭了一批资源枯竭、产能落后的煤矿,而关闭煤矿仍赋存有地下空间、遗煤、瓦斯、矿井水、土地与基础设施设备等资源,开展关闭煤矿资源再利用具有现实的工程价... 【目的】在煤炭资源持续高强度开发与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安徽省关闭了一批资源枯竭、产能落后的煤矿,而关闭煤矿仍赋存有地下空间、遗煤、瓦斯、矿井水、土地与基础设施设备等资源,开展关闭煤矿资源再利用具有现实的工程价值和经济效益。【方法】统计自2013年以来安徽省59座关闭煤矿基础信息和再利用现状,分析关闭煤矿分布特征、遗留资源与再利用潜力;构建安徽省关闭煤矿数据库与WebGIS云平台,实现关闭煤矿信息查询分析与可视化;以潘一矿与石台煤矿为例,分别介绍遗留瓦斯抽采与半地下抽水蓄能的关闭煤矿再利用方案。【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安徽省关闭煤矿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淮矿区,部分关闭煤矿关闭时间较短、遗留资源丰富、产权隶属清晰,再利用潜力较大;潘一关闭煤矿综合使用封闭墙压管抽采、原抽采钻孔抽采和地面钻井抽采的立体化遗留瓦斯抽采技术,实施关闭煤矿采空区“排水-抽采-利用”的一体化工程,3年内累计抽采瓦斯量4 840万m^(3)、发电8 590万kW·h、直接经济效益5 120万元,同时保障了相邻矿井的安全生产;石台关闭煤矿拟建设半地下抽水蓄能电站,地下空间可提供有效库容30万m^(3)、装机容量35 MW。案例分析表明安徽省部分关闭煤矿资源再利用在技术经济上具有合理性,但仍需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煤矿 WebGIS云平台 瓦斯抽采 抽水蓄能 安徽省
下载PDF
贵州省废弃闭坑煤矿酸性废水治理新方法探讨
13
作者 冯地宽 田合利 +1 位作者 陈冲 陈鸿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4,共7页
煤矿开采过程中和闭坑后产生的大量酸性废水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通过矿硐井口源源不断地向外排放,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有效处理废弃闭坑煤矿酸性废水排放问题,降低或消除其带来的环境破坏,在分析国内外有关煤矿酸性废水... 煤矿开采过程中和闭坑后产生的大量酸性废水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通过矿硐井口源源不断地向外排放,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有效处理废弃闭坑煤矿酸性废水排放问题,降低或消除其带来的环境破坏,在分析国内外有关煤矿酸性废水治理现行技术和方法基础上,围绕贵州省废弃闭坑煤矿酸性废水排放的现状及特点,根据煤矿酸性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成分和含量,结合有关规范标准对矿山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治理该类矿山酸性废水的方法:即对闭坑煤矿井口排水采取巷道内设置挡水墙+巷道充填+封闭墙的巷道封闭充填技术。通过实例验证,矿山一井口不再排水,矿山二水质检测指标中pH值由原来的5.26上升至7.93,从酸性变为弱碱性;总铁由34.30 mg/L下降至0.06mg/L,总锰由4.34mg/L下降至0.05mg/L;总悬浮物、化学需氧量(COD_(Cr))和石油类指标变化不明显,基本实现从源头上对废弃闭坑煤矿酸性废水的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坑煤矿 酸性废水 治理 封闭 充填
下载PDF
中组煤上覆煤层开采冲击荷载扰动下底板破坏深度研究
14
作者 晁腾跃 华心祝 朱晔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6,共9页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中上煤层开采冲击荷载扰动下底板破坏发育情况,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等方法观察近距离煤层开采扰动下底板破坏范围,以半无限平面体理论结合摩尔-库伦破坏准则及屈服条件为基础,分析了顶板垮落冲击动荷载及...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中上煤层开采冲击荷载扰动下底板破坏发育情况,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现场观测等方法观察近距离煤层开采扰动下底板破坏范围,以半无限平面体理论结合摩尔-库伦破坏准则及屈服条件为基础,分析了顶板垮落冲击动荷载及静载作用下工作面底板下任意一点应力状态,计算得出底板破坏深度17.32m;对近距离煤层开采进行数值模拟,走向方向推进25m后,原位塑性区发育基本稳定,底板塑性区在逐步回采过程中发育呈现以煤壁下方塑性区“先垂直后水平扩散”特点,底板最大破坏深度16.12m;采用钻孔呈像法对工作面采动前后底板破坏进行观测,工作面下方底板破坏深度范围在16.85m附近,分析得出中组煤层61煤层开采扰动对下煤层62煤层、63煤层顶板稳定性造成破坏,验证了冲击荷载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开采62煤层、63煤层需加强顶板支护。研究结果为近距离煤层开采扰动下底板破坏对下煤层影响范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底板破坏 开采扰动 冲击荷载 近距离煤层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过平行煤柱开采强矿压显现规律
15
作者 孟永兵 黄庆享 +4 位作者 贺雁鹏 范东林 陈苏社 韦业豪 王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5,共11页
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过平行煤柱开采容易发生强矿压压架事故,严重影响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以榆家梁煤矿43207工作面和石圪台煤矿2^(-2上)102及2^(-2上)103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间隔岩层厚... 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过平行煤柱开采容易发生强矿压压架事故,严重影响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以榆家梁煤矿43207工作面和石圪台煤矿2^(-2上)102及2^(-2上)103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间隔岩层厚度和煤柱应力传递影响角,提出了过煤柱阶段划分判据,重点分析了不同间采比G、水力压裂程度条件下,过平行煤柱不同阶段的矿压显现特征。结果表明:由于上覆遗留煤柱及倒梯形覆岩结构的作用,导致煤柱影响阶段来压时支架平均载荷最大,进煤柱阶段次之,出煤柱阶段最小,强矿压位置主要集中在出煤柱影响阶段范围;间采比越小,工作面过煤柱采动期间来压时支架平均载荷越大,间采比G=5.5较G=10在进煤柱阶段、煤柱影响阶段和出煤柱阶段分别增大14.6%、14.2%和23.5%,动载效应越明显;间采比对周期来压步距影响不大,总体上煤柱影响阶段的周期来压步距是进出煤柱阶段的1.6~2倍,周期来压步距越大造成顶板悬伸长度增大,导致工作面来压时支架载荷明显。根据过煤柱阶段不同水力压裂范围的矿压规律分析,压裂后的支架平均载荷较未压裂减小11.2%~15%,来压步距减小7.8%~20.3%,水力压裂效果较明显,可有效地降低工作面过煤柱采动的强矿压风险,为类似开采条件的强矿压控制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近距离煤层 过平行煤柱 强矿压显现 间采比 弱化效果
下载PDF
浅埋近煤层群采动“三区”漏风裂隙场时空演化规律数值模拟
16
作者 马亮 孟威 +4 位作者 高亮 张壮壮 宋涛 冯雄 夏同强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9,共11页
浅埋近煤层群采动下,地面采空区工作面“三区”之间易形成连通的漏气通道引发工作面低氧和采空区煤自燃,如何厘清采动效应下浅埋煤层群“三区”漏气通道的时空分布演化规律是有效防控煤自燃和低氧的关键。以陕煤柠条塔煤矿S1232工作面... 浅埋近煤层群采动下,地面采空区工作面“三区”之间易形成连通的漏气通道引发工作面低氧和采空区煤自燃,如何厘清采动效应下浅埋煤层群“三区”漏气通道的时空分布演化规律是有效防控煤自燃和低氧的关键。以陕煤柠条塔煤矿S123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单一煤层、复合煤层重复开采下覆岩破坏特征,分析了煤层间距与采厚对裂隙二次发育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浅埋近煤层群开采下上覆岩层裂隙仅存在垮落带与裂缝带,主关键层破断后裂缝带快速发育至地表,关键层周期破断控制地表裂隙周期生成与下沉;上煤层裂隙密度发育由原始阶段先后经历快速增长、稳定和二次增长3个阶段;随采厚增大,各区间裂隙密度增大,大裂隙发育更充分,裂隙宽度整体增大;随煤层间距增大,小于0.2 m的裂隙宽度随采厚增大,且增加的速度逐渐加快,大于0.2 m的裂隙宽度随采厚增大,但增加速度逐渐变缓;采厚相同时,裂隙宽度大于0.2 m的裂隙密度随着煤层间距的增大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近煤层群 重复采动 漏气通道 裂隙宽度 煤层间距 采厚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定向拦截钻孔技术在近距离煤层开采中的研究与应用
17
作者 王浩然 余加正 +2 位作者 许中奎 周正涛 于红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32-35,共4页
平煤八矿己15煤层和下伏己16.17煤层间距8~10 m,属于近距离煤层;己15煤层回采期间,受采动影响,己16.17煤层卸压瓦斯越流逸散,造成回采工作面瓦斯含量增加。以己15-15050工作面为试验点,在工作面中间低位巷采用“定向拦截钻孔+全程下筛... 平煤八矿己15煤层和下伏己16.17煤层间距8~10 m,属于近距离煤层;己15煤层回采期间,受采动影响,己16.17煤层卸压瓦斯越流逸散,造成回采工作面瓦斯含量增加。以己15-15050工作面为试验点,在工作面中间低位巷采用“定向拦截钻孔+全程下筛管”技术,将拦截钻孔施工至工作面中部瓦斯抽采薄弱带、两层煤之间常规钻孔不易施工到的岩柱内,探究定向拦截钻孔抽采效果。结果表明:实际施工的48个定向拦截钻孔,按照设计施工至准确层位的成功率为94%,筛管覆盖率达到91%;定向拦截钻孔在工作面切眼前后60 m范围内,单孔抽采浓度在60%~99%;与常规拦截钻孔相比,定向拦截钻孔的最高单孔瓦斯抽采浓度可以提高48%~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采动卸压 瓦斯越流 瓦斯抽采 定向拦截钻孔
下载PDF
近距离下伏煤层沿空掘巷围岩破坏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
18
作者 赵宏志 马祺巍 赵一鸣 《煤炭科技》 2024年第2期64-69,77,共7页
近距离煤层群上覆煤层及本煤层邻近工作面开采造成叠加应力扰动,导致下伏煤层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控制困难。以许疃煤矿72210工作面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为工程背景,模拟分析了上覆7_(1)煤层开采及下伏7_(2)煤层邻近工作面开采后... 近距离煤层群上覆煤层及本煤层邻近工作面开采造成叠加应力扰动,导致下伏煤层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控制困难。以许疃煤矿72210工作面近距离煤层开采条件为工程背景,模拟分析了上覆7_(1)煤层开采及下伏7_(2)煤层邻近工作面开采后,下伏煤层72210工作面回风巷围岩应力演化及损伤特征;基于近距离煤层沿空掘巷采动损伤岩体锚注一体化长锚强化支护思想,提出了72210工作面回风巷的支护参数并成功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实现了该类围岩的稳定控制,可为类似条件巷道支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采动底板 应力演化 损伤特征 锚注一体化
下载PDF
近距煤层合层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19
作者 董甜 高召宁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2期132-136,共5页
针对近距煤层合层综放开采覆岩移动破坏与矿压显现规律等问题,以涡北煤矿842首采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分析手段对工作面开采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似模拟试验下覆岩冒落带高度为38 m,开切眼附近裂隙带的高度... 针对近距煤层合层综放开采覆岩移动破坏与矿压显现规律等问题,以涡北煤矿842首采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分析手段对工作面开采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似模拟试验下覆岩冒落带高度为38 m,开切眼附近裂隙带的高度为103.8 m,停采线附近裂隙带的高度为95.4 m,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28 m,周期来压步距为17.5 m。由数值分析得到采场围岩位移场与应力场的变化颇为相似,分析采场前方支承压力分布特征与相似模拟试验的结果相吻合。研究结果可为近距煤层合层综放工作面煤柱宽度、工作面支护参数设计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煤层 合层 综放 矿压 规律
下载PDF
京西关停矿井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20
作者 李学彬 周玉颖 +2 位作者 张军 朱仁静 崔永国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京西矿井关停后将形成71万m3的可利用特殊地下空间和77.4万m2的地面工业广场,近千亿资产被闲置。针对京西矿井现状,响应北京总体规划,通过建设国家级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一期)作为京西关停矿井开发利用... 京西矿井关停后将形成71万m3的可利用特殊地下空间和77.4万m2的地面工业广场,近千亿资产被闲置。针对京西矿井现状,响应北京总体规划,通过建设国家级安全生产事故预控与应急处置技术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一期)作为京西关停矿井开发利用的首期工程。京西基地建设内容包括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支撑平台、应急管理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础条件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研发实训平台、应急管理特色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应急实训演练与知识文化科普平台6部分,具体由26个建设模块组成,共需要配置专业仪器设备1827台、开发课程54门、图书文献156套、引进培训师资180人次、改扩建工程设施1609套(项),利用千军台井地下巷道约3147 m,最终建成服务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国际一流科教培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西关停矿井 废弃矿井 安全生产 应急管理 科教培基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