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paratio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Governing Regional Variability of Arctic Sea Ice in Summer
1
作者 Shaoyin WANG Jiping LIU +4 位作者 Xiao CHENG Richard JGREATBATCH Zixin WEI Zhuoqi CHEN Hua L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2344-2361,共18页
In recent decades,Arctic summer sea ice extent(SIE)has shown a rapid decline overlaid with large interannual variations,both of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over Greenland(GL-high)and the cent... In recent decades,Arctic summer sea ice extent(SIE)has shown a rapid decline overlaid with large interannual variations,both of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 over Greenland(GL-high)and the central Arctic(CA-high).In this study,SIE along coastal Siberia(Sib-SIE)and Alaska(Ala-SIE)is found to account for about 65%and 21%of the Arctic SI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respectively.Variability in Ala-SIE is related to the GL-high,whereas variability in Sib-SIE is related to the CA-high.A decreased Ala-SIE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cloud cover and increased easterly winds along the Alaskan coast,promoting ice-albedo feedback.A decreased Sib-SIE i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water vapor and downward longwave radiation(DLR)along the Siberian coast.The years 2012 and 2020 with minimum recorded ASIE are used as examples.Compared to climatology,summer 2012 is characterized by a significantly enhanced GL-high with major sea ice loss along the Alaskan coast,while summer 2020 is characterized by an enhanced CA-high with sea ice loss focused along the Siberian coast.In 2012,the lack of cloud cover along the Alaskan coast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incoming solar radiation,amplifying ice-albedo feedback there;while in 2020,the opposite occurs with an increase in cloud cover along the Alaskan coast,resulting in a slight increase in sea ice there.Along the Siberian coast,increased DLR in 2020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sea ice loss,and increased cloud cover and water vapor both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d DL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sea ice Arctic circulation patterns shortwave and longwave radiation cloud cover water vapor
下载PDF
2010—2015年环渤海海岸线时空变迁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吴培强 张杰 +1 位作者 马毅 孙伟富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以Landsat ETM+,OLI影像为数据源,开展了2010—2015年环渤海大陆海岸线和岸线摆动区内土地覆盖信息提取,并对其逐年时空变化特征和海岸开发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大陆海岸线长度及类型动态变化显著,岸线长度增加了396.2km... 以Landsat ETM+,OLI影像为数据源,开展了2010—2015年环渤海大陆海岸线和岸线摆动区内土地覆盖信息提取,并对其逐年时空变化特征和海岸开发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大陆海岸线长度及类型动态变化显著,岸线长度增加了396.2km,以人工岸线为主,占比超过80%,共增加465.7km;其余岸线类型均出现不同程度缩减,砂质岸线变化最大,减少了35.6km。2010—2015年岸线整体向海推进导致陆域面积净增737.81km2,养殖、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是渤海主要的用海类型,以养殖用海最多,增加了301.88km^2,建设用地次之,增加了297.14km^2。环渤海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为开发是环渤海岸线变化的主导因素,且开发方式时间异质性显著,2010—2012年增速剧烈,2013年后逐年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遥感 海岸线变迁 土地覆盖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云量的动力过程相似预报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马玉坤 赵中军 +3 位作者 王玉国 王式功 尚可政 佘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43,共6页
利用环渤海35个台站1954-2002年近50年逐日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的观测资料,统计关注区域内少云、中等云量、多云的发生情况;再用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出预报关注区域内与不同云量形成相关性较好的各种不同要素的平均场,依据动力过程... 利用环渤海35个台站1954-2002年近50年逐日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的观测资料,统计关注区域内少云、中等云量、多云的发生情况;再用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出预报关注区域内与不同云量形成相关性较好的各种不同要素的平均场,依据动力过程相似原理,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相邻24h预报场,以域块距离为依据,建立云量预报模型,制作日平均总云量和低云量4~9天的预报.经过2003-2007年的预报结果与实况资料的对比检验表明:依据动力过程相似方法建立的云量预报模型对日平均总云量和日平均低云量的预报准确率较高;日平均低云量预报准确率要高于日平均总云量;冬半年预报准确率高于夏半年;天空出现少云的预报准确率高于中等云量和多云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EP再分析资料 T213数值预报产品 总云量 低云量 动力过程相似 环渤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区太阳辐射观测分析与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举 姚华栋 +4 位作者 蒋国荣 何金海 阎俊岳 郑静 陈奕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5-393,共9页
利用2000年与2002年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资料及同期西沙站资料,研究分析了4—6月份南海北部海区太阳总辐射与云量以及日照时间等因子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日均太阳辐射与日总日照时间对应关系最好,依次是低云量、总云量。据此首先利用200... 利用2000年与2002年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资料及同期西沙站资料,研究分析了4—6月份南海北部海区太阳总辐射与云量以及日照时间等因子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日均太阳辐射与日总日照时间对应关系最好,依次是低云量、总云量。据此首先利用2000年资料建立了除考虑云量外还包括日总日照时间的计算日均太阳辐射的估计公式,并利用2002年观测资料进行独立检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包括日总日照时间的经验公式远优于单纯考虑云量的计算公式,误差减少了近50%。最后,应用该经验公式对观测期间缺测段资料进行了补插及外推估算,分析了2000年与2002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太阳辐射的一些变化特征,估算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太阳辐射日均值缓慢增加并始终处于较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气通量观测 太阳辐射计算方法 云量 日照时间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云量的精细化预报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中军 靳双龙 +2 位作者 刘晓琳 王捷馨 尚可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1-548,共8页
利用2010-2016年的云观测资料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云量与影响云生成的主要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云量的时间精细化定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与总云量和低云量相关性显著的气象因子主要是水汽、大气... 利用2010-2016年的云观测资料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云量与影响云生成的主要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云量的时间精细化定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与总云量和低云量相关性显著的气象因子主要是水汽、大气不稳定度和上升运动.其中水汽类因子包括整层相对湿度、整层湿度和大气可降水量;大气不稳定度类因子为K指数和位势不稳定指标;上升运动为850~400 hPa 5层平均垂直速度.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环渤海地区总云量和低云量的时间精细化预报模型,总云量和低云量预报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大部分在0.5以上.回代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总云量和低云量绝对误差分别为22%和18%;试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总云量预报的绝对误差为23%;个例分析结果表明,新民站和沂源站的预报效果比较理想,大部分时段总云量的预报值及变化趋势与实际观测结果接近,模型预报性能较好,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云量 影响因子 相关分析 逐步回归
下载PDF
东海海域云量特征的卫星观测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倩 齐琳琳 +1 位作者 沈新勇 王晓婷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46,共5页
利用1999年1月—2009年12月的ISCCP卫星云量资料,分析了总云量及高、中、低云量在东海海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海域各季节低云量高值区边缘沿海岸线分布,总云量、中云量和高云量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春季、秋季和冬季低云... 利用1999年1月—2009年12月的ISCCP卫星云量资料,分析了总云量及高、中、低云量在东海海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海域各季节低云量高值区边缘沿海岸线分布,总云量、中云量和高云量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春季、秋季和冬季低云量和中云量在总云量中占主体,夏季尤其是6月份,高云量是总云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云量和高、中、低云量的日变化形式相对稳定且变化趋势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CCP 东海 云量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地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 被引量:41
7
作者 郭笃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07-912,共6页
根据1986、1996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岸线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了渤海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结果表明,在空间上,1986和2001年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距海岸线距... 根据1986、1996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岸线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了渤海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结果表明,在空间上,1986和2001年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大而升高,两者呈直线关系。在1996年,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未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在时间上,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增加。渤海对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超过3km。除了优势度外,所研究的其他景观格局指标与距海岸线的距离没有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景观特征值 渤海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渤海西岸两次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于志明 周艳军 王驷鹞 《海洋预报》 2017年第1期57-65,共9页
利用Micaps、探空、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对2011年9月1日凌晨和2012年9月27日下午在渤海西岸出现的强对流天气,从环流形势、不稳定能量、云图特征、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出现了暴雨、大风、冰雹天气,9月1... 利用Micaps、探空、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对2011年9月1日凌晨和2012年9月27日下午在渤海西岸出现的强对流天气,从环流形势、不稳定能量、云图特征、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出现了暴雨、大风、冰雹天气,9月1日凌晨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和切变线,灾害性天气以大风为主;9月27日下午影响系统为低涡和锋面,灾害性天气以暴雨、冰雹为主。两次过程渤海西岸上空均有一定的不稳定能量。亮度温度TBB越低表示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几率越大,对流云团TBB小于-42oC预示有降水出现,TBB小于-52oC的区域与大雨或暴雨相对应。雷达回波强度大于35 d Bz区域与雷雨相对应,回波强度大于45 d Bz区域与冰雹、强降水天气对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西岸 对流天气 卫星云图 雷达回波 预报预警
下载PDF
东海海区各季节昼夜云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安洁 《海洋预报》 2017年第4期76-83,共8页
利用2007—2010年CloudSat二级产品中的2B-GEOPROF和2B-GROPROF-Lidar数据,对东海海区各季节、昼夜的云量、云高分布特征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量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较大,总云量以春、夏两季居多,秋、冬季节较少,而低云量则以冬... 利用2007—2010年CloudSat二级产品中的2B-GEOPROF和2B-GROPROF-Lidar数据,对东海海区各季节、昼夜的云量、云高分布特征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量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较大,总云量以春、夏两季居多,秋、冬季节较少,而低云量则以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台湾岛及其以东至123°E海域终年多云,年平均总云量在65%以上,年平均低云量在45%以上。昼夜变化较为明显,大部分区域夜间18时年平均云量比白天06时略偏多,海上年平均总云量06时约为50%~60%,18时增加到55%~70%;平均最低云底高和平均最高云顶高的水平分布趋势相近:夏季云层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云层最低。从年平均云高分布来看:06时,台湾岛及其东北海域是云层的低值区,沿琉球群岛区域是相对的高值区,而18时沿海地区云层升高,海上云层明显压低,琉球群岛北部海域骤变成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海区 cloudSat资料 云量 云高
下载PDF
渤海海效应暴雪云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怡 高山红 吴增茂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82,共12页
利用静止卫星(GMS5,GOES-9,MTSAT)红外数据与CloudSat卫星云剖面雷达数据、NCEP FNL分析资料与常规观测资料,对2001—2010年发生的12次渤海海效应暴雪过程中云的演变特征、渤海热力作用与暴雪云团垂直结构及相态组成进行了观测分析。发... 利用静止卫星(GMS5,GOES-9,MTSAT)红外数据与CloudSat卫星云剖面雷达数据、NCEP FNL分析资料与常规观测资料,对2001—2010年发生的12次渤海海效应暴雪过程中云的演变特征、渤海热力作用与暴雪云团垂直结构及相态组成进行了观测分析。发现不同生成源地的暴雪云通常在渤海上快速发展,云中多存在水平范围可达100~300 km的密实条状或块状云团,其下对应主要降雪区域;暴雪云生成源地可分为渤海湾及莱州湾附近、渤海中部、辽东湾附近3种,暴雪云在海上移动主要受850 hPa风场影响;渤海暖海面与其上冷空气间的热量、水汽交换形成的不稳定层结条件,导致暴雪云进一步发展;暴雪云发展旺盛时期高度可达4 km,其冰水含量最大值达600 mg·m^(-3)且主要集中在2 km高度附近,平均值可达303 mg·m^(-3),冰粒子有效半径最大值约为120μm,平均值约为9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效应暴雪 渤海 暴雪云特征 观测分析
下载PDF
卫星遥感影像对海洋监测能力的评估分析——以渤海海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小莉 杨晓梅 刘兴权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60-866,共7页
比较了不同卫星遥感影像的海洋监测优劣,分析了MOD IS数据海洋监测能力评估的可行性,并阐述评估了技术方法和流程。以渤海为例,依据MOD35源数据,通过数据预处理、典型区选取,统计分析影像覆盖率及云覆盖面积百分率,表明了对渤海常规、... 比较了不同卫星遥感影像的海洋监测优劣,分析了MOD IS数据海洋监测能力评估的可行性,并阐述评估了技术方法和流程。以渤海为例,依据MOD35源数据,通过数据预处理、典型区选取,统计分析影像覆盖率及云覆盖面积百分率,表明了对渤海常规、季节性,以及应急等诸种海区要素监测的不同效果,弥补了以往类似工作的迟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MODIS 云覆盖 海冰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捷馨 赵中军 +2 位作者 尚可政 王健 雷刚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5-133,140,共10页
利用环渤海地区69个观测站点2001年6月-2016年12月8次/d的云观测资料,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的垂直速度和比湿数据,初步分析了该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总云量年平均和秋冬季呈南多北少、西多... 利用环渤海地区69个观测站点2001年6月-2016年12月8次/d的云观测资料,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的垂直速度和比湿数据,初步分析了该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总云量年平均和秋冬季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春季分布相对均匀,夏季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低云量年平均和各季节的空间分布大体相同,其中对流云量北部山区多于南部平原地区,非对流云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北部低云以对流云为主,南部以非对流云为主.总云量的空间分布与上升运动和水汽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对流云量的空间分布与大尺度下沉运动呈正相关,与水汽呈负相关;非对流云量的空间分布在秋冬季只与水汽呈正相关,在春夏季只与大范围上升运动呈正相关.两个代表站围场站和莒县站的总云量、围场站的对流云量以及莒县站的非对流云量年变化均比较显著,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主要是由垂直上升运动和水汽的年变化引起的.两站总云量全年各季日变化均不明显,对流云量和非对流云量在夏季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流云量在08:00最少,午后对流活动发展,云量增加,至14:00达到峰值;非对流云量夏季峰值出现在05:00,在14:00达到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总云量 对流云 非对流云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北黄海春季海面太阳辐射船基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绍迎 邹涛 +1 位作者 高会旺 盛立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78,72,共7页
利用"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2007年北黄海春季航次的资料,综合分析了短波、长波辐射及海面短波、长波反射辐射特征及与云量、气温、水汽压、海面红外温度等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海面太阳入射辐射远大于海面反射辐射,二... 利用"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2007年北黄海春季航次的资料,综合分析了短波、长波辐射及海面短波、长波反射辐射特征及与云量、气温、水汽压、海面红外温度等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海面太阳入射辐射远大于海面反射辐射,二者相差约1个量级;海面长波辐射总体上大于大气逆辐射,二者相差约40 W/m2,平均净辐射为153.1 W/m2。观测期间大气透射率约为0.45,并据此分析探讨了云对太阳辐射传输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总云量、低云量及水汽压等因素的海面太阳短波辐射经验估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均方根误差为11.3 W/m2。最后讨论了太阳辐射船基观测由于船体晃动可能造成的误差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辐射 北黄海 船基观测 云量 经验公式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中生界覆盖型潜山成藏认识与渤中13-2大油田发现 被引量:28
14
作者 薛永安 李慧勇 +2 位作者 许鹏 刘庆顺 崔海忠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2,共10页
历经50余年勘探,渤海海域暴露型潜山已获得渤中19-6等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中生界覆盖型潜山一直未取得规模型勘探突破。近年来,针对制约覆盖型潜山勘探的成储和成藏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相关的地质新认识。认识到“垂向顶部差异... 历经50余年勘探,渤海海域暴露型潜山已获得渤中19-6等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中生界覆盖型潜山一直未取得规模型勘探突破。近年来,针对制约覆盖型潜山勘探的成储和成藏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相关的地质新认识。认识到“垂向顶部差异、横向内幕连续”是大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分布模式,内幕网状裂缝型储层是覆盖型潜山主要储层类型,早、晚印支—燕山期多期应力叠加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提出“不整合—断层—网状缝”构成覆盖型潜山复式输导体系,“断面超压强注—网状缝高效输导”是覆盖型潜山主要成藏模式。新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在渤中凹陷西南部中生界覆盖区发现了渤中13-2大型整装挥发性油田,实现了渤海海域覆盖型潜山勘探的领域性突破,打破了覆盖型潜山难以形成优质储层、难以规模成藏的传统认识,对于推动渤海湾盆地及近海其他盆地同类型潜山的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渤中13-2 勘探发现 潜山油藏 覆盖型 太古界 花岗岩
下载PDF
峨眉山云海景观预报方法及云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陶丽 袁媛 梁津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第30期124-125,共2页
对近30年峨眉山云量云状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峨眉山低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时空分布特征;通过近30年云状出现的频次,发现峨眉山常年以积云和层状云为主;主要分析了相对湿度对云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对湿度和云量的预报来判定云... 对近30年峨眉山云量云状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峨眉山低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时空分布特征;通过近30年云状出现的频次,发现峨眉山常年以积云和层状云为主;主要分析了相对湿度对云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对湿度和云量的预报来判定云海景观出现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 云量特征 云海预报方法
下载PDF
海上气云影响区复杂断块油田河道刻画思路与挖潜——以渤中Y油田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建敏 宋俊亭 +2 位作者 张占华 李扬 张俊廷 《复杂油气藏》 2018年第2期13-17,共5页
渤海南部海域渤中Y油田为复杂断块油田,主力含油层位为明化镇组下段,储层为分支状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快。由于受浅层气云影响,部分断块地震反射杂乱,成像模糊,储层预测困难。气云区外,在区域沉积背景约束下,利用测井相、地... 渤海南部海域渤中Y油田为复杂断块油田,主力含油层位为明化镇组下段,储层为分支状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快。由于受浅层气云影响,部分断块地震反射杂乱,成像模糊,储层预测困难。气云区外,在区域沉积背景约束下,利用测井相、地震相及小层地震属性,井震一体化完成河道刻画;气云区内,充分利用井眼资料识别河道边界,结合动态储量认识及油田整体沉积模式,参考气云区外河道走向趋势及河道间湾展布特征,由外向内完成了气云区内的河道刻画。利用研究成果在气云区内部署调整方案,开发井实钻油层厚度8 m,有效增加了储量动用程度,提高了油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气云区 河道刻画 渤中Y油田 渤海南部
下载PDF
气云影响下浅水三角洲储层描述关键技术及应用
17
作者 王少鹏 李久 +2 位作者 张岚 秦润森 张正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6-84,共9页
渤海海域南部渤中34地区新近系明下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储层纵横向变化快,且局部区域受气云影响,地震资料品质低,储层描述难度大。针对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储层发育特征,优化了地震采集参数与震源设计方案,实现了高密度、高覆盖的地震数... 渤海海域南部渤中34地区新近系明下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储层纵横向变化快,且局部区域受气云影响,地震资料品质低,储层描述难度大。针对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储层发育特征,优化了地震采集参数与震源设计方案,实现了高密度、高覆盖的地震数据采集。引入气云区优势道集模拟技术,依据AVO规律,利用叠前道集中受气云影响小、成像质量高的道集模拟受气云影响大、成像比较差的道集,从而减少了气云对地震资料成像的影响范围;采用潜波层析反演技术,提高速度模型精度,有效改善了气云区内的成像质量。总结了浅水三角洲不同叠置样式砂体的沉积特征,利用等时地层切片、气云区外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参数约束气云区影响下河道展布,实现了储层的精细描述。本文方法在渤中34区域应用效果较好,气云区内部新增探明储量300万方,新增开发井10口,新增可采储量82万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浅水三角洲 气云区 储层描述 高密度采集 潜波层析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