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perties of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7
1
作者 WANG Chenghai SHI Hongxia +2 位作者 HU Haolin WANG Yi XI Baik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504-1516,共13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RMM (Tropical Rain- fall Measuring Mission) precipitation data (3B43). Sensitive reg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RMM (Tropical Rain- fall Measuring Mission) precipitation data (3B43). Sensitive reg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omali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Furthermore, the profiles of cloud water content (CWC) and precipitable water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seasons were analyzed using TRMM-3A12 data observed by the TRMM Microwave Imager. Good agreement was found between hydrometeors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TP, where water vapor is adequate, while the water vapor amount is not significant over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TE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meridional and zonal anomalies of CWC centers in the ascending branch of the Hadley and Walker Circulation, especially over the south and east of the T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hydrometeors over the past decade showed a decrease over the south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TP, along with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over other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liquid water content cloud ice water content precipitable liquid water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Cloud Properties between Cloud Sat Retrievals and Airplane Measurements in Mixed-Phase Cloud Layers of Weak Convective and Stratus Clouds 被引量:1
2
作者 QIU Yujun Thomas CHOULARTON +1 位作者 Jonathan CROSIER Zixia LI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1628-1638,共11页
Cloud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liquid and ice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NC), liquid water content (LWC), ice water content (IWC) and effective radius (RE) were retrieved from CloudSat data for a... Cloud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liquid and ice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NC), liquid water content (LWC), ice water content (IWC) and effective radius (RE) were retrieved from CloudSat data for a weakly convective and a widespread stratus cloud. Within the mixed-phase cloud layers, liquid-phase fractions needed to be assumed in the data retrieval process, and one existing linear (Pl) and two exponential (P2 and P3) functions, which estimate the liquid-phase fraction as a function of subfreezing temperature (from -20℃ to 0℃), were tested. The retrieved NC, LWC, IWC and RE using Pl were on average larger than airplane measurements in the same cloud layer, Function P2 performed better than p1 or P3 in retrieving the NCs of cloud droplets in the convective cloud, while function Pl performed better in the stratus cloud. Function P3 performed better in LWC estimation in both convective and stratus clouds. The REs of cloud droplets calculated using the retrieved cloud droplet NC and LWC were closer to the values of in situ observations than those retrieved directly using the Pl function. The retrieved NCs of ice particles in both convective and stratus clouds, on the assumption of liquid-phase fraction during the retrieval of liquid droplet NCs, were closer to those of airplane observations than on the assumption of function 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phase cloud liquid water content effective radius ice particle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资料的洋面非降水暖云空间分布及云内液相水含量垂直结构
3
作者 尉钧博 丁于皓 +1 位作者 劳坪 刘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9-569,共11页
利用CloudSat卫星搭载的云廓线雷达(cloud profiling radar,CPR)2007~2009年三年的观测资料,针对洋面非降水暖云有效廓线样本,分别对积云(Cu)、层云(St)、层积云(Sc)和高积云(Ac)等四类云型,分析了其在全球尺度的水平分布特征,并在此基... 利用CloudSat卫星搭载的云廓线雷达(cloud profiling radar,CPR)2007~2009年三年的观测资料,针对洋面非降水暖云有效廓线样本,分别对积云(Cu)、层云(St)、层积云(Sc)和高积云(Ac)等四类云型,分析了其在全球尺度的水平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特别考察了非降水暖云液相水含量(liquid water content,LWC)的垂直变化特性.研究发现,洋面非降水暖云中四类云型的样本占比从高至低依次为层积云76.46%、层云12.48%、积云7.45%、高积云3.61%,层积云在非降水暖云的总覆盖面积中占据主导作用.在样本量全球标准化后,四类云型的空间分布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层积云与层云主要集中于北美和南美大陆西侧近岸海域,积云与高积云则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面上,且高值位于大洋中部.尽管四类云型的生消机制和宏观形态存在很大差异,但不同云型LWC呈现出较为相似的垂直结构.对经几何厚度标准化后的LWC廓线进行比较,发现在四类典型非降水暖云中,由云底到云顶LWC一致呈现为先增后减的规律.云体中下部向上近似线性递增的结构基本反映了LWC的准绝热增长特性,而云体上部及云顶附近的向上递减结构明确反映了云顶普遍受到上空干空气侵入混合的强烈影响,由此导致了自云顶向下逐层衰减的云水蒸发.以云高和云厚两个参数分类的廓线统计结果还显示,LWC垂直结构受到云顶高度和云层几何厚度的影响.云层几何厚度增大时,LWC由云底到云中的递增结构会变厚,由云中到云顶的递减结构会变薄.几何厚度相同但云顶高度不同的云层,其LWC含量也有所不同,这表明对于特定云型,在生成及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对应的LWC廓线结构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降水暖云 暖云类型 全球分布 液相云水含量 垂直结构
下载PDF
西太平洋赤道海域上空可降水和云液态水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魏重 忻妙新 +5 位作者 王普才 邹寿祥 宣越健 陈英 林海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10,共10页
根据1985—198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域(0—5°N,110—150°E)综合考察过程中船载双通道微波辐射计五年累计获得的22599组观测资料,以及NOAA极轨卫星资料,综合分析了该海域中水汽总量和云液态水的统计特征及其年际... 根据1985—198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域(0—5°N,110—150°E)综合考察过程中船载双通道微波辐射计五年累计获得的22599组观测资料,以及NOAA极轨卫星资料,综合分析了该海域中水汽总量和云液态水的统计特征及其年际变化,水汽场的整层与下层关系,可降水的日变化及空间分布等特征.指出了某些与陆地上不同的特点,为气候及海上边界层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观测事实.同时,给出了五年中辐射计探测与探空测值的统计比较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水量 液态水含量 热带海域 微波遥感 太平洋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降水云中液水含量的空基遥感 被引量:9
5
作者 刘锦丽 吕达仁 +1 位作者 张凌 段树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7-232,共6页
在建立不同降水云垂直结构模式的基础上 ,利用矢量微波辐射传输模式进行空基云雨遥感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星载微波辐射计 6 9GHz通道对降水云的冰层很不敏感 ,而对降水云柱总液水含量 (LWC)非常敏感 ;辐射亮温 (Tb)随LWC呈单调变化关... 在建立不同降水云垂直结构模式的基础上 ,利用矢量微波辐射传输模式进行空基云雨遥感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星载微波辐射计 6 9GHz通道对降水云的冰层很不敏感 ,而对降水云柱总液水含量 (LWC)非常敏感 ;辐射亮温 (Tb)随LWC呈单调变化关系 ;进一步考查这个频率下Tb 的两个极化分量差ΔTb( =Tbv -Tbh)和LWC的关系发现 ,不同云结构 (对流云和层状云 )对ΔTb LWC关系影响较小。研究分析表明 ,6 9GHz的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云 垂直结构模式 液水含量 辐射传输模式 星载微波辐射计 层状云 对流云
下载PDF
利用地基双通道微波辐射计遥感青藏高原大气云水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黄彦彬 德力格尔 王振会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1-397,共7页
利用 1 997年春季西宁市地基双通道 ( 2 2 .2 35和 35.3GHz)微波辐射计观测的资料 ,分析了不同月份、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大气总含水量 ( V)和云中液态水积分含量 ( L)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在相同天气条件下 ,L 值 3~ 5月均呈逐渐递增... 利用 1 997年春季西宁市地基双通道 ( 2 2 .2 35和 35.3GHz)微波辐射计观测的资料 ,分析了不同月份、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大气总含水量 ( V)和云中液态水积分含量 ( L)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在相同天气条件下 ,L 值 3~ 5月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 ,增加幅度一般为 2 0 %~ 4 0 % ,V值变化幅度很小 ;春季高原 L值大约只有 V的1 %。与河北省的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 ,L 值基本相当 ,而 V值高原只有平原地区的30 %~ 5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液态水 汽态水 青藏高原 大气
下载PDF
石家庄地区一次秋季冷锋云系垂直微物理结构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居丽玲 牛生杰 +1 位作者 段英 石立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24-1336,共13页
利用2008年10月4~5日石家庄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的飞机探测资料,结合实时天气、卫星、雷达等资料,分析了降水过程的天气背景条件、降水初期云中的液态含水量、云粒子平均直径和粒子谱等要素的垂直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云系的垂直微物理... 利用2008年10月4~5日石家庄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系的飞机探测资料,结合实时天气、卫星、雷达等资料,分析了降水过程的天气背景条件、降水初期云中的液态含水量、云粒子平均直径和粒子谱等要素的垂直分布与变化特征,以及云系的垂直微物理结构。结合云中冰雪晶二维粒子图像的增长和地面降水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层状云系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降水为北方秋季典型的较稳定性冷锋降水过程,云系由高层卷云、中层高层云、低层层积云组成,垂直结构特征明显;云系微物理要素的垂直分布结构与粒子增长过程符合顾震潮先生的三层模型的冷云降水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地区 云液态含水量 粒子谱 微物理结构 降水机制
下载PDF
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在降水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0
8
作者 敖雪 王振会 +2 位作者 徐桂荣 翟晴飞 潘旭光 《暴雨灾害》 2011年第4期358-365,共8页
利用武汉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采集降水前大气水汽含量和云液态水含量数据,结合历史观测的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降水前一小时大气水汽含量、云液态水含量的分布和演变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雨开始前一刻对应的V(大气水汽含量)... 利用武汉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采集降水前大气水汽含量和云液态水含量数据,结合历史观测的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降水前一小时大气水汽含量、云液态水含量的分布和演变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雨开始前一刻对应的V(大气水汽含量)值≥6.5 cm,中雨对应的V值接近6 cm,小雨对应的V值在5~6 cm之间;2)V值超过5 cm,L(云液态水含量)值超过1 mm可以作为判断降水临近的一个参考指标;3)降水开始前一小时,大气水汽含量的增长大致分为平稳增长和先增长到一个峰值然后下降,在临近降水前5~10 min又再次跃增这两种情况;4)将各量级降水前一小时的L、V值去除背景值后可发现,L值的大小、波动范围及波动趋势基本无变化;V值的大小和波动范围有所减小,但其波动趋势无明显变化;5)将数据做FFT变换后,V、L值在第一个转折点处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可作为判断降水临近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大气水汽含量 云液态水含量 降水 统计特征
下载PDF
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的青藏高原东侧甘孜大气温湿廓线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徐桂荣 张文刚 +4 位作者 万霞 王斌 冷亮 周伶俐 万蓉 《暴雨灾害》 2019年第3期238-248,共11页
微波辐射计能够获取分钟级别的大气温湿廓线,可以弥补气象探空在时间分辨率上的不足。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侧甘孜站2017年8—10月并址观测的微波辐射计和探空资料,对微波辐射计反演大气廓线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利用这些廓线探讨甘孜大气热... 微波辐射计能够获取分钟级别的大气温湿廓线,可以弥补气象探空在时间分辨率上的不足。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侧甘孜站2017年8—10月并址观测的微波辐射计和探空资料,对微波辐射计反演大气廓线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利用这些廓线探讨甘孜大气热力和云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微波辐射计反演参量与探空观测之间具有高相关系数,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水汽密度与探空观测的偏差分别为1.3℃、-2%和0.71g·m^-3,相应的均方差分别为2.9℃、20%和1.08g·m^-3,非强降水对微波辐射计观测质量的影响较小。微波辐射计与探空的温度偏差在多数高度层上小于2℃,能够达到气象业务的偏差要求。非雨天时微波辐射计与探空的相对湿度偏差在多数高度层上约为10%,雨天时相对湿度偏差在3.5km以下小于5%。基于甘孜微波辐射计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甘孜大气具有白天干热、夜间湿冷的日变化特征,云液态水含量白天较小、夜间较大,而且白天低层云发展较弱、云底较高,夜间低层云发展较强、云底较低。云液态水含量在云天和雨天具有相似的垂直结构,云液态水含量随高度增加先快速增大,然后在一定高度内波动变化,之后又快速变小,能够较好地指示入云和出云的特征。此外,云天低层云的云体主要处在0.1-2.5km高度,而雨天低层云的云体分布高度范围更大为0-3.5km高度。这些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反演大气廓线在甘孜具有可用性,能为定量研究云特征提供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微波辐射计 探空 大气廓线 云液态水含量
下载PDF
KLWC-5含水量仪原理及在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柏忠 刘卫国 +1 位作者 王广河 党娟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简要介绍了热线含水量仪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目前人工增雨试验中使用的机载KLWC含水量仪的工作原理、显示模块及其在微物理探测中的应用。这些飞机观测数据资料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云物理结构的了解 ,从而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效率。
关键词 KLWC-5含水量仪 云物理探测 观测数据 人工增雨
下载PDF
微波辐射计反演大气温湿度廓线与降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翟晴飞 张晋广 +3 位作者 王斌飞 袁健 李遥 李鸣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6期98-107,共10页
利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QFW-6000型地基微波辐射计和邻近探空资料,对微波辐射计反演精度进行评估,分析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积分水汽含量与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的反演参量与探空资料具有高相关性,反演的相对湿度... 利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QFW-6000型地基微波辐射计和邻近探空资料,对微波辐射计反演精度进行评估,分析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积分水汽含量与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的反演参量与探空资料具有高相关性,反演的相对湿度基本大于探空测量的相对湿度,近地面与高层的误差在5%以内。基于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与降水量的统计分析发现,降水开始前存在明显跃增,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会快速增大到1 mm以上,随着降水的持续,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一直维持在2 mm以上,当降水结束,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迅速回落至0.2 mm以下。积分液态水和积分水汽含量为雨天>云天>晴天,积分水汽含量在不同天气下具有相似的垂直结构,均表现出随高度升高递减的变化趋势,水汽在高空的递减速率相对较慢,到近地层递减速率明显加快;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在云天和晴天的垂直分布结构相似,最大值分别为0.15 g·m-3和0.10 g·m-3,均位于1 km高度处;雨天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具有两个峰值区间,分别位于1.0 km和2.5 km高度处。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和积分水汽含量呈现白天高值而夜间及清晨低值的日变化特征,云底高度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 积分水汽含量 降水量
下载PDF
机载探测仪在辽宁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耿树江 班显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7138-7140,7149,共4页
依据实时探测的温度、露点温度、液态水含量等要素及计算"冰水转化"区,从而判断增雨作业区域,确定催化时机、部位和催化剂种类。结果表明,当"冰水转化"区大于零且液态水含量大于等于0.5 g/m3时,条件①温度小于等于-... 依据实时探测的温度、露点温度、液态水含量等要素及计算"冰水转化"区,从而判断增雨作业区域,确定催化时机、部位和催化剂种类。结果表明,当"冰水转化"区大于零且液态水含量大于等于0.5 g/m3时,条件①温度小于等于-8℃且大于等于-24℃时,开始播撒碘化银烟条;条件②温度小于0℃且大于-8℃时,开始播撒液体二氧化碳试剂。机上探测设备的应用,较好地提高了增雨作业的科学性,解决了机上催化剂选择、播撒区域、时机确定等问题。同时,利用雷达探测资料,对催化区和非催化区、催化前和催化后的雷达最大反射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催化区雷达最大反射率强度明显增强,因而从物理检验的角度证明了人工增雨机上催化剂播撒决策系统指挥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仪 人工增雨 冰水转化区 液态水含量 催化剂播撒
下载PDF
基于ERA-Interim资料的青海省空中云水资源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海宏 石明明 +2 位作者 吴昊 祁栋林 权晨 《干旱气象》 2021年第4期569-576,共8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2009—2018年青海省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玉树南部、果洛东南部和祁连山区为云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夏秋季节云水资源最为...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2009—2018年青海省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玉树南部、果洛东南部和祁连山区为云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夏秋季节云水资源最为丰富,可达60~70 g·m^(-2)。从云水资源的垂直分布来看,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随海拔高度增高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云液水含量在海拔4~6 km高度较多,云冰水含量在海拔7~8 km高度较多,云冰水含量峰值所在高度高于云液水含量峰值所在高度。夏秋季节,青南高原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垂直变化幅度大,柴达木盆地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垂直变化幅度小。从年际变化趋势来看,2009—2018年青海省大部地区云液水含量、云冰水含量呈增多趋势,且秋季增多趋势最为显著。从月际变化看,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9月最高,1月最低。柴达木盆地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的月际差异最小,东部农业区云液水含量月际差异最大,青南高原云冰水含量月际差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云液水含量 云冰水含量
下载PDF
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在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4
作者 党张利 张京朋 +3 位作者 曲宗希 赵慧 张北斗 张文煜 《干旱气象》 2015年第2期340-343,共4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07~2010年夏季地基12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对半干旱区降水前和非降水过程的水汽含量和云液态水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水汽含量达到2.20 cm可以作为半干旱区降水预报的阈值。...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07~2010年夏季地基12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数据,对半干旱区降水前和非降水过程的水汽含量和云液态水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水汽含量达到2.20 cm可以作为半干旱区降水预报的阈值。水汽含量随时间变化比较平缓,变率约为0.06 cm/h,且降水前24 h内水汽含量均〉2.20 cm;或者水汽含量开始较小,但降水前水汽含量随时间出现拐点,之后变率开始增加,可达0.19 cm/h以上,进而使水汽含量〉2.20 cm。这2种情况均可预报可能有降水产生;(2)云液态水含量达到0.20 mm可以作为降水预报的阈值,且降水前云液态水含量随时间变化出现拐点,之后变率开始增加,可以预报1 h后可能有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水汽含量 云液态水含量 降水阈值
下载PDF
利用机载探测设备研究云中零度层附近云雷达反射率与液态含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烁 张佃国 +3 位作者 郭学良 崔雅琴 樊明月 刘泉 《海洋气象学报》 2020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利用机载Ka波段云雷达(an airborne Ka-band Precipitation cloud Radar,KPR)与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粒子测量系统对山东一次积层混合云进行同步穿云观测。对获取的KPR资料进行飞行轨迹误差订正和数据插值处理,与DMT... 利用机载Ka波段云雷达(an airborne Ka-band Precipitation cloud Radar,KPR)与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粒子测量系统对山东一次积层混合云进行同步穿云观测。对获取的KPR资料进行飞行轨迹误差订正和数据插值处理,与DMT粒子测量系统计算的云中的液态含水量进行相关性研究。从试验飞行云层中选取了两段云区,共划分成9个时段(累计飞行18 min)展开讨论,其中有3个时段相关性比较好,相关系数超过0.7,并且利用相关系数最大的时段拟合出KPR反射率与云中液态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式。针对每个时段的粒子特征参数、云滴谱型、冰晶谱型及典型粒子图像展开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较强相关性时段内,大云滴浓度要高于小云滴,且观测粒子多为小于100μm的小粒子;较弱相关性时段,CIP(Cloud Imaging Probe)探头观测到的粒子多为针状或板状冰晶,尺度为毫米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Ka波段云雷达 雷达反射率 液态含水量
下载PDF
乌鲁木齐和成都两地机场雷暴降水水汽条件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许皓琳 郑佳锋 +4 位作者 姜涛 黎倩 曾正茂 张杰 朱克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40-1449,共10页
地基微波辐射计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汽密度、积分水汽含量和液态水路径等资料在强对流降水预警预报和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和价值。利用这些资料研究了乌鲁木齐和成都两地机场的两次雷暴降水前后不同阶段的水汽分布、水汽演变和汽-液转化... 地基微波辐射计高时间分辨率的水汽密度、积分水汽含量和液态水路径等资料在强对流降水预警预报和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和价值。利用这些资料研究了乌鲁木齐和成都两地机场的两次雷暴降水前后不同阶段的水汽分布、水汽演变和汽-液转化等:乌鲁木齐“7·4”雷暴过程中,在水汽输送和垂直运动的作用下,低层水汽密度在降水前显著升高,于降水后迅速恢复。成都“7·15”雷暴降水前,整层水汽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小的演变过程,水汽积累过程中,最大增量达4.99 g·m-3;水汽转化过程中,整层水汽迅速减小,其中水汽密度在云层高度上减小量更大。云中水汽含量(IWVc)对降水起止的指示效果优于积分水汽含量和液态水路径。乌鲁木齐“7·4”降水前,IWVc分别增大1.8倍和2.2倍,降水结束后,IWVc迅速减小;成都“7·15”降水前,IWVc分别增大1.3倍和1.5倍,强降水期间,云中水汽增长的速度低于水汽转化速度。此外,IWVc的增减对两地降水强度也有较好指示。乌鲁木齐“7·4”稳定性降水中:IWVc增加时,地面降水强度随之增大,且云中水汽的增量越大,地面降水强度越大;IWVc减小时段,降水量均低于0.01 mm。成都“7·15”阵性降水中:IWVc的积累提前于地面降水的发生,IWVc累积得越多,之后地面降水越强。后期逐渐转为稳定性降水时,IWVc和地面降水又恢复到同增减的关系,IWVc增减量的减小也预示了降水的减弱和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雷暴降水 液态水 云中水汽含量
下载PDF
邢台市大气水汽及云水变化的降水前兆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郝巨飞 高俊喜 +2 位作者 杨允凌 赵娜 张建波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1年第1期13-19,共7页
利用MWP967KV型地基微波辐射计及红外观测仪探测数据,对邢台市2016年发生降水前的水汽含量(IWV)、液态水含量(ILW)和云底高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底高度的持续明显下降提前约1h于IWV的明显升高,IWV的明显增加提前约1h于ILW... 利用MWP967KV型地基微波辐射计及红外观测仪探测数据,对邢台市2016年发生降水前的水汽含量(IWV)、液态水含量(ILW)和云底高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底高度的持续明显下降提前约1h于IWV的明显升高,IWV的明显增加提前约1h于ILW的明显升高;IWV呈持续增加时间≥3h且IWV≥4.00cm,ILW呈明显增加时间≥2h且ILW≥0.669mm,云底高度持续下降时间≥4h,平均降幅≥0.68km/h且云底高度≤1.53km可作为判断未来1h邢台市发生降水的参考指标;在ILW呈多次波动或跃增的情况下,降水发生后的第1h内的雨量会出现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水汽含量 液态水总量 云底高度 降水
下载PDF
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云中液态水含量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旭映 李耀辉 邓祖琴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1-86,共6页
利用2011年7月3日甘南玛曲一次层云降水过程的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分析了玛曲强降水发生前后云中温度、湿度以及液态水含量在不同高度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在降水开始前2小时左右,空中大气温度及相对湿度均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云液... 利用2011年7月3日甘南玛曲一次层云降水过程的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分析了玛曲强降水发生前后云中温度、湿度以及液态水含量在不同高度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在降水开始前2小时左右,空中大气温度及相对湿度均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云液态水含量为1.0g/m3出现急剧的增加累积;降水影响时,0℃层高度逐渐降低,空中大气冷却降温较快,温度随高度的增加出现了10~20℃/2km的递减,相对湿度随高度的升高而虽然也呈现递减规律,但8km高度以下的范围内,相对湿度比降水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尤其在4km高度处最为明显;而液态水含量的急剧减小过程,预示着降水即将出现消亡。指出了地面产生降水明显滞后于液态水含量的增加累积约40min,空中云液态水含量特别是低层液态水含量的累积厚度、持续时间和累积区顶层与底层有无明显的波动可判识层云地面产生降水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降水 液态水含量 演变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