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nsitivity of the Grid-point Atmospheric Model of IAP LASG(GAMILI.I.0)Climate Simulations to Cloud Droplet Effective Radius and Liquid Water Path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立娟 王斌 周天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29-540,共12页
This paper documents a study to examine the sensitivity to cloud droplet effective radius and liquid water path and the alleviation the energy imbalance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and at the surface in the latest ve... This paper documents a study to examine the sensitivity to cloud droplet effective radius and liquid water path and the alleviation the energy imbalance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and at the surface in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Grid-point Atmospheric Model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IAP) (GAMIL1.1.0). Considerable negative biases in all flux components, and thus an energy imbalance, are found in GAMIL1.1.0.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energy imbalance, two modifications, namely an increase in cloud droplet effective radius and a decrease in cloud liquid water path, have been made to the cloud properties used in GAMIL. With the increased cloud droplet effective radius, the 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of clouds is reduced, and thus the reflection of solar radiation into space by clouds is reduced and the net solar radiation flux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is increased. With the reduced cloud optical depth, the net surface shortwave radiation flux is increased, causing a net warming over the land surface. This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both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over the land regions, which is largely balanced by the increased terrestrial radiation fluxes. Consequently, the energy balance at the top of atmosphere and at the surface is achieved with energy flux components consistent with available satellite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IL energy budget cloud droplet effective radius cloud liquid water path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夏季非降水云的观测特征
2
作者 徐桂荣 王晓芳 +3 位作者 万蓉 李平 李雨生 王俊超 《暴雨灾害》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地区是西南涡多发区,利用该地区新型探测设备开展云探测,有助于增强对西南涡多发区云特征的认识。利用2018—2019年6—8月九龙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非降水云的出现率、液态水路径及过冷水路径的观测...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地区是西南涡多发区,利用该地区新型探测设备开展云探测,有助于增强对西南涡多发区云特征的认识。利用2018—2019年6—8月九龙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非降水云的出现率、液态水路径及过冷水路径的观测特征。结果表明:九龙夏季非降水云出现率月均值在67%~82%之间,以低云和中云为主,高云较少;低云出现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而中云和高云则相反;云出现率的垂直分布表现为单峰形态,在约2km高度存在云出现率峰值8.1%;受大气热力层结日变化影响,云出现率的单峰垂直分布呈现日夜差异。另外,九龙夏季非降水云的液态水路径均值为0.433kg·m^(-2),其中低云、中云、高云的液态水路径均值分别为0.665、0.240、0.102kg·m^(-2);低云的液态水路径日变化特征与其出现率相似,而中云和高云的液态水路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此外,九龙夏季非降水云中冷云的过冷水路径均值为0.154kg·m^(-2),其中低云、中云、高云的过冷水路径均值分别为0.065、0.166、0.102kg·m^(-2);总体上过冷水路径在液态水路径中的占比约为34.3%~38.8%,过冷水路径占比随云的高度而增大,这使得中云和高云的过冷水路径日变化与其液态水路径相似。与同纬度华中地区相比,九龙夏季非降水云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这与两地之间的大气水汽特征差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南涡 非降水云 云出现率 液态水路径 过冷水路径
下载PDF
利用CloudSat和MODIS数据研究气溶胶对层积云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马月 薛惠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9-245,共7页
利用CloudSat的云雷达数据研究了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的层积云微物理特性。结果显示,CloudSat反演的云滴数浓度在垂直方向变化很小。结合CloudSat的云雷达数据和MODIS的气溶胶数据,研究了气溶胶对层积云的微物理特性和液态水路径的影... 利用CloudSat的云雷达数据研究了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的层积云微物理特性。结果显示,CloudSat反演的云滴数浓度在垂直方向变化很小。结合CloudSat的云雷达数据和MODIS的气溶胶数据,研究了气溶胶对层积云的微物理特性和液态水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液态水路径,气溶胶增加可以使得云滴的尺度减小,但总体上对云滴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云中液态水路径本身变化极大,导致气溶胶对液态水路径的影响很难和云中液态水路径本身的变化分离开。此外还发现:CloudSat反演的层积云液态水路径比MODIS反演的液态水路径偏高;层积云内液态水路径的不均一性比环境气溶胶光学厚度的不均一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MODIS 气溶胶-云相互作用 层积云 液态水路径
下载PDF
Retrieval of Liquid Water Path Inside Nonprecipitating Clouds Using TMI Measurements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雨 傅云飞 +1 位作者 王自发 刘国胜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8年第3期342-350,共9页
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liquid water path (LWP) in clouds using satellite measurements are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of cloud properties and the assessmen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liquid water path (LWP) in clouds using satellite measurements are critical to understanding of cloud properties and the assessmen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wav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TB) and LWP in the nonprecipitating clouds is studied by using satellite microwave measurements from the TRMM Microwave Imager (TMI) onboard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together with a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 for microwave radiance calculations.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ing shows that the sensitivity is higher at both 37.0- and 85.5-GHz horizontal polarization channels for the LWP retrievals. Als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trieved values responding to TBs of various channels and the theoretical values are displayed by the model. Based upon above simulations, with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factor of resolution and retrieval bias for a single,channel, a nonprecipitating cloud LWP in the summer subtropical marine environment retrieval algorithm is formul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MI horizontal polarization channels, 37.0 and 85.5 GHz. Moreover,by using TMI measurements (1Bll), this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retrieving respectively LWPs for clear sky, nonprecipitating clouds, and typhoon precipitating clouds. In the clear sky case, the LWP cl^anges from -1 to 1 g m-2, and its mean value is about 10^-5 g m^-2. It indicates that, using this combination retrieval algorithm, there are no obvious systemic deviations when the LWP is low enough. The LWP values varying from 0 to 1000 g m^-2 in nonprecipitating clouds are reasonable, and its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very similar to the detected results in the visible channel of Visible and Infrared Scanner (VIRS) on the TRMM. In typhoon precipitating clouds, there is much more proportion of high LWP in the mature phase than the early stage. When surface rainfall rate is lower than 5 mm h^-1, the LWP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ainfall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water path (LWP) TRMM Microwave Imager (TMI) nonprecipitating cloud RETRIEVAL
原文传递
RegCM4.6两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在东亚模拟结果的评估
5
作者 刘鑫 亢燕铭 +5 位作者 辛渝 陈勇航 周海江 秦汉 何清 王智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5,共13页
新一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4.6引进了Mix积云参数化方案,可以将之前版本中的Emanuel和Grell方案结合在一起,以弥补单个参数化方案的不足。利用2016年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对RegCM4.6中Mix和Emanuel... 新一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4.6引进了Mix积云参数化方案,可以将之前版本中的Emanuel和Grell方案结合在一起,以弥补单个参数化方案的不足。利用2016年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对RegCM4.6中Mix和Emanuel积云参数化方案模拟的东亚云量(Cloud fraction,CF)、冰水柱含量(Ice water path,IWP)和液水柱含量(Liquid water path,LWP)进行初步评估,计算了相关系数(r)、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平均偏差(Mean bias error,MBE)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以便为相关研究选取积云参数化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模拟的CF的MBE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西北部为轻微高估,东南部通常为低估。2种方案在夏季的模拟效果最好,冬季最差。Mix方案的MAE、MBE和RMSE的绝对值在四季普遍小于Emanuel方案。(2)模式明显低估了东亚的IWP,除夏季外,2种方案模拟的IWP与MODIS的都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模式难以准确模拟出云中冰晶相关的物理过程。(3)2种方案模拟的LWP在青藏高原和东部海域均为低估,在中国南部、中部和北部为高估,但Mix方案的偏差更接近于0。冬季,2种方案的评估参数相近,其他季节Mix方案的MAE、MBE和RMSE的绝对值均小于Emanuel方案,其中MAE相差21~39 g·m-2。因此,Mix方案更适用于在东亚进行云水资源方面的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 云量 冰水柱含量 液水柱含量
下载PDF
藏东南墨脱地区云中过冷水的毫米波雷达观测
6
作者 周港又 王改利 +3 位作者 郑佳锋 任涛 张静怡 谢冰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13243-13253,共11页
云中过冷水识别对于人工影响天气及预防飞机积冰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冷水的识别一直是气象探测中的难点,毫米波雷达是连续探测云结构和物理特征的有效工具。利用布设在藏东南水汽通道入口处墨脱地区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基数据,结合微波... 云中过冷水识别对于人工影响天气及预防飞机积冰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冷水的识别一直是气象探测中的难点,毫米波雷达是连续探测云结构和物理特征的有效工具。利用布设在藏东南水汽通道入口处墨脱地区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基数据,结合微波辐射计温度资料,采用基于模糊逻辑法、阈值法进行过冷水识别,识别出的粒子相态包含冰、雪、过冷水及混合态。并利用同址的微波辐射计的液态水路径(liquid water paths,LWP)对墨脱云雷达观测的两个层积云过程的过冷水识别效果进行了分析和初步验证。结果表明:模糊逻辑法和阈值法识别的过冷水基本合理,但模糊逻辑法可以识别更多的过冷水,从定量分析来看,模糊逻辑法相对于阈值法识别的LWP更接近于微波辐射计。藏东南墨脱地区层积云中过冷水的微物理参数与其他地区较为一致,有效半径主要位于7~15μm,液态水含量(liquid water content,LWC)主要分布在0.01~0.3 g/m^(3),但墨脱地区过冷水的分布比其他地区更为丰富,往往云顶、云底及云中同时存在过冷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毫米波云雷达 过冷水 模糊逻辑法 阈值法 液态水路径
下载PDF
FY-2C/D卫星微物理特性参数产品在地面降水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7
作者 陈英英 唐仁茂 +1 位作者 周毓荃 毛节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18,I0002,共5页
针对2007年7月14日和2008年8月16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将FY-2C静止卫星的红外、近红外和可见光通道等多光谱数据反演得到的云液水路径产品与同时段地面观测的加密雨量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云液水路径的大值区与强降水中... 针对2007年7月14日和2008年8月16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将FY-2C静止卫星的红外、近红外和可见光通道等多光谱数据反演得到的云液水路径产品与同时段地面观测的加密雨量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云液水路径的大值区与强降水中心的位置基本一致,云液水路径的大小与地面雨量的大小呈现正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卫星反演的云特征参数产品在地面降水分析方面具有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2C 云液水路径 强降水 卫星反演
下载PDF
新疆山区低层云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彭宽军 陈勇航 +3 位作者 王文彩 邱学兴 林雄 白鸿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3-659,共7页
采用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3~2007年的CERESSSFAquaMODIS云资料,选取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大山区,通过考察云量和云液态水柱含量分析了低层云水资源的多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山区多年平均的云量... 采用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3~2007年的CERESSSFAquaMODIS云资料,选取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大山区,通过考察云量和云液态水柱含量分析了低层云水资源的多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山区多年平均的云量年平均区域值在24.4%~27.5%之间,云液态水柱含量在51~56.3g/m2之间。三大山区低层云量和云液态水柱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综合云量和云水柱含量来看,春季是三大山区低层云量资源最丰富的季节,冬季是三大山区低层云中的含水量最丰富的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层云量 水资源 云液态水柱含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天山山区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勇航 彭宽军 +3 位作者 史玉光 崔彩霞 林雄 潘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6-891,共6页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1B云资料,对天山山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仅包括云量、云液态水柱含量,还包括云滴...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EOS)“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1B云资料,对天山山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云水资源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仅包括云量、云液态水柱含量,还包括云滴尺度,为无人区的人工增水作业和天气气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与以往的卫星观测云气候全球数据集相比,该资料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且其观测仪器和云反演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因此其结果较以往更可信。研究结果表明,两地区云参量年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数值上有很大差别。除了动力条件和气候背景以外,这可能与沙尘气溶胶可以影响云的物理特性和生命期有关。由年变化来看,天山山区的月平均总云量为47%~72%,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12%~50%;天山山区低云的月平均液态水柱含量为56.6~96.0g/cm^2,高云为30.5—59.8g/cm^2。而塔克拉玛干沙漠低云的月平均液态水柱含量为19.4~43.9g/cm^2,高云为9.3~59.0g/cm^2;天山山区的月平均云滴半径低云为12.6~16.0μm,高云为8.6-14.8μm。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低云云滴半径8.8~11.3μm,高云为6.1—11.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云液态水柱含量 云滴半径 年变化 天山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下载PDF
用Aqua/CERES反演的云参量估算西北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 被引量:22
10
作者 陈乾 陈添宇 张鸿 《干旱气象》 2006年第4期1-8,共8页
利用美国NASA Langley研究中心提供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单个卫星视场大气顶/地面通量和云(SSF)的Aqua卫星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的云水路径和冰水路径资料,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选取天山、祁连山、南疆... 利用美国NASA Langley研究中心提供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单个卫星视场大气顶/地面通量和云(SSF)的Aqua卫星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的云水路径和冰水路径资料,分析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选取天山、祁连山、南疆沙漠和东南部季风区4片有代表性的地域,按该资料的云分类,分别计算低层云和高层云区域月平均值,结合相应时期和地区的降水量,分析不同云层与月降水量的相关。结果表明,西部干旱区降水与高层云相关较好,而东南部季风区则与低层云相关好。整个西北区以低云的云水路径与降水量相关系数最高,平均R2=0.8459。定义月降水效率为月平均降水强度(mm/h)除以总的云水路径,结果表明,不论低层云或高层云的降水效率都是东南部季风区最大,祁连山区略大于天山区,南疆沙漠最小。其年变化低层云除南疆7月最高外,其余地区8月最高。高层云的降水效率东南部季风区8月最大,其余3片7月最高。取(LWP/IWP-C)×LWP作为人工降水最大可能增(减)雨的度量,则4片中祁连山区最大,其次是天山,东南部季风区最小,年平均为负值。人工增雨潜力的年变化表明,高层云的峰值A区和C区在8月,D区则在9月,其余峰值均出现在6或7月。本文重点研究天山、祁连山区地形云人工增雨潜力,为今后人工增雨(雪),开发山区云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区 云水路径 冰水路径 降水效率 人工增雨潜力
下载PDF
星载微波辐射计反演洋面非降水云区云水总量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松涛 严卫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06,共6页
云水总量(也可称为液水路径)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雾物理参数。星载微波辐射计是目前监测全球范围内云水总量分布和变化的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但由于云水总量的实测资料太少,给反演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本工作中,根据微波辐射传输... 云水总量(也可称为液水路径)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雾物理参数。星载微波辐射计是目前监测全球范围内云水总量分布和变化的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但由于云水总量的实测资料太少,给反演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本工作中,根据微波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人工”资料样本,建立了AMSR-E 18.7 GHz^36.5 GHz六个极化通道云天-晴天亮温差与云水总量的线性回归关系,初步对云水总量的反演作了定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水总量 微波辐射传输模式 AMSR-E
下载PDF
星载微波辐射计遥感反演云水量的一个算式 被引量:15
12
作者 陈洪滨 《遥感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3期165-171,共7页
云柱含水量 (常称为云水路径 ,以下简写为L)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参量。星载微波辐射计是目前监测全球范围云水路径分布和变化的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已上天的微波辐射计 (如SSM/I)反演云水路径L的算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展 ;将要上... 云柱含水量 (常称为云水路径 ,以下简写为L)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参量。星载微波辐射计是目前监测全球范围云水路径分布和变化的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已上天的微波辐射计 (如SSM/I)反演云水路径L的算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展 ;将要上天的仪器 (如日本的ADEOSⅡ AMSR)反演L的算式需要建立。采用物理 统计反演方法 ,建立了一个L反演算式。主要过程是 ,先根据辐射传输模式模拟得到的资料 ,建立云水量L与有云无云亮温差之间的关系式 ;无云时的亮温由低频通道 (SSM/I的 19GHz)及通过SSM/I大量晴天的资料建立的关系式求得。算式反演结果的对比表明 ,尽管作为验证的资料量极少且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总体来说 ,我们算式的反演结果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微波辐射计 云水路径 反演算式 遥感
下载PDF
测量云液水柱含量的一个设想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洪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95-701,共7页
云液态水柱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雾物理参数。对于云液水柱含量测量已发展了多种技术,但由于云在时空上变化很大,目前地基、飞机以及卫星测量的全部资料,都不能满足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增雨及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需要。作者... 云液态水柱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雾物理参数。对于云液水柱含量测量已发展了多种技术,但由于云在时空上变化很大,目前地基、飞机以及卫星测量的全部资料,都不能满足数值天气预报、人工增雨及气候变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需要。作者提出一种测云水的新方法,即从卫星-地面的微波衰减来确定云水(斜)柱量,并研究了此方法中的测量通道选择及测量方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误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行,云水的测量精度不难达到20%~30%的水平。与卫星被动微波遥感结合起来,可获得精度更高的云水全球分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液水柱含量 微波衰减 卫星-地面路径 时空变化 雷达 微波辐射计 测量方式
下载PDF
机载微波辐射计反演云液水含量的云物理方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珺 雷恒池 +3 位作者 魏重 胡朝霞 杨军 嵇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71-1082,共12页
用一维层状云模式产生云样本,通过统计回归求得机载对空微波辐射计测云中路径积分液态水含量的反演系数,与用历史探空统计资料作相对湿度诊断产生云样本的反演方法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因素分析、数值模拟检验等方法对机载微波辐射计的探... 用一维层状云模式产生云样本,通过统计回归求得机载对空微波辐射计测云中路径积分液态水含量的反演系数,与用历史探空统计资料作相对湿度诊断产生云样本的反演方法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因素分析、数值模拟检验等方法对机载微波辐射计的探测误差进行估计。对2001年7月8日的个例分析表明,用云模式得到的统计样本,由于加入了对层状云物理过程的考虑,较为符合当天的实际天气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由于背景大气条件、云温、云内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等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反演误差。对反演精度的数值模拟检验表明,各高度层的均方根相对误差在9.5%-12.7%之间,反演精度在所有高度上都高于原方法。对探测误差的因素分析表明,与仪器漂移及背景场引起的误差相比,由云液水垂直分布的不确定所引起的误差是不可忽略的。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反演精度,根据实际宏观观测资料,对云模式产生的大量样本进行筛选,从中选取与实际云况较为符合的云样本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采用这一措施可以使反演精度得到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微波辐射计 云中垂直路径的液态水含量 反演方法 一维层状云模式 辐射传输模式
下载PDF
云雷达联合微波辐射计反演混合性降水层云液态水含量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谢晓林 刘黎平 《暴雨灾害》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单独利用云雷达反演液态含水量(LWC)廓线,由于降水粒子与冰相粒子的影响,反演结果误差较大。单独利用微波辐射计反演LWC廓线,由于无法得到云的垂直结构,结果也不理想。在云雷达联合微波辐射计反演暖云LWC廓线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回波强... 单独利用云雷达反演液态含水量(LWC)廓线,由于降水粒子与冰相粒子的影响,反演结果误差较大。单独利用微波辐射计反演LWC廓线,由于无法得到云的垂直结构,结果也不理想。在云雷达联合微波辐射计反演暖云LWC廓线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回波强度区分云滴粒子与降水粒子,根据温度区分云滴粒子与冰相粒子,建立粒子分布模型,提出了利用云雷达回波强度数据与微波辐射计液态水路径数据(LWP)联合反演混合性降水层云LWC廓线的算法,基于2014年6月6日与7日两次混合性层云降水个例,联合反演LWC廓线,分析了该联合反演算法的稳定性和合理性,结论如下:(1)与直接用单一Z-LWC经验关系的方法相比,根据联合反演算法,剔除回波强度中的冰相粒子信息,区分云滴粒子和降水粒子,并采用不同Z-LWC经验关系的方法更加合理。(2)影响联合反演算法的7个参数(非降水粒子Z-LWC经验关系的系数a1与b1等)中,降水粒子Z-LWC经验关系系数a2与b2的改变对联合反演算法结果影响稍大,偏差在20%~30%左右,而其他参数的改变对结果的影响很小,偏差小于5%,联合反演算法的稳定性较好。(3)联合反演得到的LWC廓线与微波辐射计输出的LWC廓线相比,廓线分布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雷达 微波辐射计 液态水含量 液态水路径
下载PDF
基于CERES数据的青海省上空云特性时空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杰 李铁键 +2 位作者 解宏伟 魏加华 夏中烨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12,共7页
为了对青海省上空云特性在时空上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美国NASA地球观测系统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4A云资料,根据青海省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原始CERES数据云分层的有效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对应关... 为了对青海省上空云特性在时空上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美国NASA地球观测系统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CERES SSF Aqua MODIS Edition 4A云资料,根据青海省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原始CERES数据云分层的有效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对应关系,按距地表高度对原始CERES数据重新分层,云层距地高度0~3 000 m为低云,3 000~5 500 m为中低云,5 500~9 000 m为中高云,9 000 m以上为高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省上空总云量取值范围在38.2%~71.3%,多年均值为59.5%,云量分布形势呈南高北低。(2)各季节(春夏秋冬)总云量平均值为66.2%,67.3%,52.5%,52.0%。(3)云中液态水路径和冰水路径取值范围为143.6~221.3 g/m^2,202.2~380.3 g/m^2。(4)青海省上空中高云、中低云、低云云量占各层云量总和的28.6%,43.7%,27.7%。(5)设定低云有效的临界条件为云量大于30%,低云有效天数多年均值为276.6 d。该结果为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实施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液态水路径 冰水路径 云有效高度 青海
下载PDF
基于ISCCP云资料的中国地区不同类型云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9
17
作者 范思睿 王维佳 林丹 《干旱气象》 2020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利用1994-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中D2卫星观测月平均云数据集,从不同区域、不同云类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中国地区云量、云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大部分水云分布在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而大... 利用1994-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中D2卫星观测月平均云数据集,从不同区域、不同云类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中国地区云量、云水路径、云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地区大部分水云分布在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而大部分冰云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其中卷云覆盖最广、云量最大,其次为卷层云、水高层云、水积云,而冰云中低云云量最小。(2)水云中层积云、雨层云和冰云中深对流云总云量、云水路径和云光学厚度均较大,云水含量丰富,对四川盆地至东南沿海一带降水贡献较大。(3)不同云类的总云量季节变化明显,不同区域表现不一,多数水云尤其是雨层云在北方和高原地区夏多冬少,而在西南和东南地区冬多夏少;冰云季节变化的地域性差异较小,多数区域高积云和高层云冬多夏少,卷层云和深对流云夏多冬少,表明冬季对流减弱使得冰云集聚且向中低层发展,而夏季温度升高、对流增强使得水云集聚并向高层发展。(4)水云中层云和雨层云的云水路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地域性特征明显,尤其是东南地区,表现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在2月和11月;冰云的云水路径在北方地区夏季达到峰值,而在南方地区冬季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量 云水路径 云光学厚度 冰云 水云 ISCCP D2云资料
下载PDF
成都地区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丹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330-335,共6页
为分析成都地区云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利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卫星CERES数据和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到雨日和无雨日的云水资源差别,并针对降水过程进一步分析云水资源分布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冰... 为分析成都地区云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利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卫星CERES数据和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到雨日和无雨日的云水资源差别,并针对降水过程进一步分析云水资源分布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冰水路径和液水路径月分布特征不一致,冰水路径从3月开始逐渐增加,9月开始减少,液水路径在春季和秋季较多,其次为冬季,夏季最少;雨日的液水路径和冰水路径在各月份均明显高于无雨日;高层和中高层的液水路径和冰水路径高于中低层,尤其雨日时高层和中高层的冰水路径明显高于中低层;大部分降水过程伴随液水路径的增长和冰水路径的减少。当雨量大于2 mm时,降水中的冰水路径明显小于降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人工影响天气 云水资源 液水路径 冰水路径
下载PDF
基于CERES资料的山区低层云特性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邱学兴 张萍 +5 位作者 陈勇航 张国庆 崔彩霞 武志婷 张栋 桂丽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51,共6页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的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CERES SSF AquaMODIS Edition 1B/2B/2C云资料,分析了中国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三大山区低层云的云量、云冰水柱含量和液态水柱含量及云有效高度... 采用NASA地球观测系统"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的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CERES SSF AquaMODIS Edition 1B/2B/2C云资料,分析了中国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三大山区低层云的云量、云冰水柱含量和液态水柱含量及云有效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山区的低层云的云量、云冰水柱含量和云有效高度在6-8月达到高值,区域平均最高值分别为30.1%~32.3%,183.7~247.3 g/m2和4.11~6.20 km;低值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最低值分别为18.0%~20.1%,29.1~47.7 g/m2和2.66~5.33 km.而三大山区云液态水柱含量高值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最大为64.0~104.2 g/m^2,低值主要出现在7-10月和3-4月,最小值为36.1~41.0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层云 云量 云液态水柱 冰水柱 云有效高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云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文韬 李兴宇 +1 位作者 张礼林 成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4-586,共13页
利用2001~2016年MODIS月平均液相云水路径(Cloud Liquid Water Path,LWP)、冰相云水路径(Cloud Ice Water Path,IWP)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空中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变化的关... 利用2001~2016年MODIS月平均液相云水路径(Cloud Liquid Water Path,LWP)、冰相云水路径(Cloud Ice Water Path,IWP)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空中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LWP和IWP的年平均分布形态与降水、可降水量对应较好,林芝地区聚集了丰富的LWP、IWP、降水量和可降水量。受印度洋季风影响,LWP和IWP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LWP和IWP最丰富,冬季最少。水汽传输和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是影响夏季LWP和IWP分布的主要因素,夏季高原南部相对湿度大,水汽抬升强烈,促进了LWP和IWP的形成和积累。LWP和IWP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较为相似,3000~5500 m海拔高度区间内二者的总体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降水的梯度变化特征一致,为随高度先较快升高后保持稳定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年平均和季节平均LWP和IWP在2001~2016年间均以减少趋势为主,这一变化趋势与云量和降水变化趋势一致,LWP和IWP的减少趋势与水汽输送通量散度的增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云水路径 冰相云水路径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MODIS数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