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Vertical Transport of Air Pollutants by Convective Clouds. Part I: A Non-Reactive Cloud Transport Model 被引量:1
1
作者 孔凡铀 秦瑜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4期415-427,共13页
A convective cloud transport model, without chemical processes, is developed by joining a set of concentration conservative equations into a two-dimensional, slab-symmetric and fully elastic numerical cloud model, and... A convective cloud transport model, without chemical processes, is developed by joining a set of concentration conservative equations into a two-dimensional, slab-symmetric and fully elastic numerical cloud model, and a numerical experiment is completed to simulate the vertical transport of ground-borne, inert gaseous pollutant by deepthunderstorm. The simulation shows that deep convective storm can very effectively transport high concentrated pollutant gas from PBL upward to the upper troposphere in 30 to 40 minutes, where the pollutant spreads laterally outward with strong anvil outflow, forming an extensive high concentration area. Meanwhile, 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 areas are formed in PBL both below and beside the cloud, mainly caused by dynamic pumping effect and sub-cloud downdraft flow. About 80% of the pollutant gas transported to the upper troposphere is from the layer below 1.5 km AGL (above ground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cloud transport Numerical cloud model Wet scavenging
下载PDF
Comparison Between Computer Simulation of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of Cloud Seeding Material Within Stratiform Cloud and the NOAA-14 Satellite Cloud Track 被引量:1
2
作者 余兴 戴进 +1 位作者 雷恒池 樊鹏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33-141,共9页
A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 using an aircraft was conducted from 1415 to 1549 LST 14 March 2000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NOAA-14 satellite data received at 1535 LST soon after the cloud seeding shows that a ... A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operation using an aircraft was conducted from 1415 to 1549 LST 14 March 2000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NOAA-14 satellite data received at 1535 LST soon after the cloud seeding shows that a vivid cloud track appears on the satellite image. The length, average width and maximum width of the cloud track are 301 km, 8.3 and 11 km, respectively.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of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of seeding material within stratiform clouds,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eding material at different times, especially at the satellite receiving time, are simulated. The model results at the satellite receiving time are compared with the features of the cloud track. The transported position of the cloud seeding material coincides with the position of the track. The width, shape and extent of diffusion of the cloud seeding material a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cloud track.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width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track. The simulated length of each segment of the seeding line accords with the length of every segment of the track. Each segment of the cloud track corresponds to the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of each segment of the seeding lin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loud track is the direct physical reflection of cloud seeding at the cloud top. The comparis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numerical model of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can simulat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of seeding material, and the simulated results are sound and trustworthy. The area, volume, vidth, depth, and lateral diffusive rate corresponding to concentrations 1, 4, and 10 L-1are simulat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s of influencing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AA satellite data cloud track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influencing range
下载PDF
The Vertical Transport of Air Pollutants by Convective Clouds Part Ⅱ:Transport of Soluble Gases and Sensitivity Tests 被引量:2
3
作者 孔凡铀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12,共12页
A two-dimensional, non-reactive convective cloud transport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in detail the vertical transport and wet scavenging of soluble pollutant gases by a deep thunderstorm systems Simulations show that ... A two-dimensional, non-reactive convective cloud transport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in detail the vertical transport and wet scavenging of soluble pollutant gases by a deep thunderstorm systems Simulations show that for gases with not very high solubility, a deep and intense thunderstorm can still rapidly and efficiently transport them from boundary layer(PBL) up to mid and upper troposphere. resulting in a local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in the upper layer and a reduction in PBL. Dissolution effects decrease both the incloud gas concentration and the upward net fluxes. The higher the solubility is, the more remarkable the decrease is. However, for very low soluble gases (H<102 Matm-1), the influences are very slight.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irreversible dissolution and aqueous reactions in drops on the vertical transport of gaseous pollutants are estimated in extr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eous pollutants Pollutant transport Convective transpor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umulus clouds Wet scavenging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和TOPSIS模型的区域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评价
4
作者 蒋柳鹏 翁艳君 雷智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7-53,69,共8页
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准确评估区域的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4项二级指标与30项三级指标的3层评价指标体系,为了降低主观性影响,基于云模型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TO... 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准确评估区域的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4项二级指标与30项三级指标的3层评价指标体系,为了降低主观性影响,基于云模型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TOPSIS评价模型计算评价对象各指标与最优指标之间的距离,得出各评价对象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的优劣排序。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案例,通过该模型对其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中,江苏省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较高排名第1位;上海市评分略高于浙江省排名第2位;浙江省评分较低排名第3位;安徽省排名最低。长三角应根据各指标计算结果及得分情况,结合各省市自身实际补齐交通短板,实现高质量交通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综合交通 云模型 TOPSIS模型 评价指标体系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速公路分车型拥堵态势评估
5
作者 李彬 牛万龙 +1 位作者 胡纪龄 文江辉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0-54,共15页
针对面向全车型的道路拥堵状态评估统一化和静态管控方法的局限性,围绕不同类型车辆的交通拥堵问题开展研究。首先,基于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龙门架数据,采用聚类方法分析不同类型车辆在不同指标下的交通拥堵特征;其次,提出分车型数据驱... 针对面向全车型的道路拥堵状态评估统一化和静态管控方法的局限性,围绕不同类型车辆的交通拥堵问题开展研究。首先,基于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龙门架数据,采用聚类方法分析不同类型车辆在不同指标下的交通拥堵特征;其次,提出分车型数据驱动的模糊云模型,根据行业专家给出的数字特征计算不同车型下的拥堵等级隶属度;然后,选取拥堵指标作为模糊逻辑系统的输入,并采用Mamdani方法建立模糊关联矩阵,量化不同专家评价的可信度;引入Dempster-Shafter证据理论对所有专家的综合可信度进行模糊融合,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综合评判道路交通状态;最后,验证了提出模型的精度及对车型间差异表征的准确性,分车型下的拥堵评价结果一致性达84.51%。结果表明:相比1~4型客车及小型货车,大型货车在移动过程中形成的瓶颈对高速公路上堵塞的消散表现出明显的迟滞作用;在低密度下,客车、少轴货车、多轴货车渗透率的提高对路况的影响依次提升;在高密度下,3~6轴货车渗透率的改变对拥堵状态的影响最为明显,1~4轴客车次之。分车型拥堵研究可为制订适应各类车型的主动交通管理提供定量的数据支撑,特别是在动态调控措施如错峰出行、可变限速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高速公路 拥堵判别 模糊云模型 分车型
下载PDF
交通运输专业“云实习”实践探索
6
作者 薛锋 周琳 任子兰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9期1-4,共4页
为做好目前本科生的实习实践工作,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功能相对完善、普适性较高、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云实习”模式。将实习设计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上部分提供远程在线实习,以开展在线讲座、现场直播等形式为主;线下部分... 为做好目前本科生的实习实践工作,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功能相对完善、普适性较高、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云实习”模式。将实习设计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上部分提供远程在线实习,以开展在线讲座、现场直播等形式为主;线下部分巩固线上实习内容,以专题讨论、校内实验等形式为主。每个教学环节按照百分制打分,根据各环节的权重给出实习的综合成绩。通过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期两周的实践,证明该实习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实习 “互联网+” 实践教学 交通运输专业
下载PDF
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未来船舶技术展望
7
作者 严新平 刘佳仑 +1 位作者 胡欣珏 范爱龙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未来船舶技术对于新一代航运系统至关重要。为推动国际海事组织IMO所提出的航运智能化与绿色化进程,展望未来船舶技术发展方向。探讨未来船舶跨域协同架构关键技术,提出未来船舶发展的首要任务。明确以“船-岸-云”技术架构及“岸基驾... 未来船舶技术对于新一代航运系统至关重要。为推动国际海事组织IMO所提出的航运智能化与绿色化进程,展望未来船舶技术发展方向。探讨未来船舶跨域协同架构关键技术,提出未来船舶发展的首要任务。明确以“船-岸-云”技术架构及“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运行模式为核心的未来船舶发展目标。强调我国应加快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构建船舶岸基驾控系统,促进多领域合作,持续向造船强国和航运强国的发展目标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航运系统 未来船舶 “船-岸-云”架构 船舶智能化 船舶绿色化
下载PDF
基于强模糊云的机场刚性道面易损性评价
8
作者 张宇辉 李林泉 +1 位作者 寇伟彬 顾欣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5,共9页
为进一步完善民用机场飞行区道面的评价体系,在现有的道面评价管理技术规范基础上,建立新的刚性道面易损性评价体系,综合考虑结构和功能2个方面对道面做出综合易损性评价,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5个结构性指标和4个功能性指标,并通过熵权法... 为进一步完善民用机场飞行区道面的评价体系,在现有的道面评价管理技术规范基础上,建立新的刚性道面易损性评价体系,综合考虑结构和功能2个方面对道面做出综合易损性评价,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5个结构性指标和4个功能性指标,并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在子体系中的权重,借助模糊云评价模型在定性概念和定量描述之间相互转化的突出优势,在拓展云模型(ECM)的基础上提出强模糊云(SFCM)模型,建立道面综合易损性评价模型。结合中国南部某机场实际机场道面检测数据分析,得到该机场道面综合易损性评价值为2.277,道面评价结果为具有较大易损性,评价结果的置信度接近1,说明计算结果有效,同时与ECM的评价结果(2.123)一致,证明评价结果可靠。SFCM充分考虑评价指标不完全符合标准正态分布的特性,构建偏峰分布并增强区间过渡的模糊性,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易损性评价体系 云模型 机场道面
下载PDF
一种两阶段路面三维点云目标检测算法
9
作者 高扬 宋增峰 +1 位作者 何朝洪 栾洪刚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3,共7页
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点云目标检测算法在更换场景或设备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网络性能无法维持、可迁移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准确、灵活且迁移性较好的两阶段三维点云目标检测算法(AF3D):在第一阶段,对采集到的激光点云使用分段拟合算... 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点云目标检测算法在更换场景或设备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网络性能无法维持、可迁移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准确、灵活且迁移性较好的两阶段三维点云目标检测算法(AF3D):在第一阶段,对采集到的激光点云使用分段拟合算法去除路面,并使用具有噪声应用的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DBSCAN)算法对非地面点云进行聚类,得到若干个聚类簇;在第二阶段,搭建点云全连接网络(PFC-Net)对聚类簇提取特征并进行分类。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KITTI数据集上可实现良好的检测性能,且在实车数据集上对汽车、行人、骑行者的检测精度分别为69.74%,41.25%、54.33%,具有较好的可迁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无人驾驶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激光点云
下载PDF
城市智慧公交云脑建设与应用
10
作者 郑营 季朗超 +1 位作者 徐正祥 陈艳艳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针对公交海量数据多源、异构、分散,不能充分收集、治理和应用,传统智能公交不同系统间联动性不强的实际现状,本文通过对北京、杭州、广州、上海等城市数据大脑、云脑平台的调查研究,结合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出智慧公... 针对公交海量数据多源、异构、分散,不能充分收集、治理和应用,传统智能公交不同系统间联动性不强的实际现状,本文通过对北京、杭州、广州、上海等城市数据大脑、云脑平台的调查研究,结合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出智慧公交云脑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深挖十大核心应用功能,分析六大发展趋势。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挖掘,核心模型算法的搭建,支撑公交业务应用,并加强各应用系统间的信息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公共交通 云脑平台 数据融合 决策支持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货物运送损伤分析云服务系统研究
11
作者 张星 邓建新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11,136,共11页
针对当前物流企业无法预测货物的装箱方案在运输过程中的货物运送损伤情况等问题,设计了货物运送损伤分析云服务系统,给物流企业提供合理、安全的装箱布局方案。首先,结合ANSYS APDL命令流编写了面向装箱方案的静力学分析程序、模态分... 针对当前物流企业无法预测货物的装箱方案在运输过程中的货物运送损伤情况等问题,设计了货物运送损伤分析云服务系统,给物流企业提供合理、安全的装箱布局方案。首先,结合ANSYS APDL命令流编写了面向装箱方案的静力学分析程序、模态分析程序及随机振动分析程序;然后,通过Three.js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了装箱布局方案的可视化、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可视化;最后,将所有功能集成到系统中,使物流企业的运输人员只需上传相应的装箱布局结果数据,通过系统的仿真分析,便能预测装箱布局的损伤情况。以实例演示了该系统功能,证明该系统能有效地指导配送人员完成安全的装箱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服务 货物运送 装箱优化 仿真系统 可视化
下载PDF
智慧交通场景下云边端协同的多目标优化卸载决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思峰 宋兆威 +2 位作者 陈昊 朱海 乔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5,共13页
随着智慧交通、云计算网络以及边缘计算网络的快速发展,车载终端与路基单元、中心云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变得越发频繁。针对智慧交通云边端协同计算场景下如何高效地实现车路云一体化融合感知、群体决策以及各级服务器间对资源的合理... 随着智慧交通、云计算网络以及边缘计算网络的快速发展,车载终端与路基单元、中心云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变得越发频繁。针对智慧交通云边端协同计算场景下如何高效地实现车路云一体化融合感知、群体决策以及各级服务器间对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设计了基于云边端与智慧交通全面融合的网络架构。在该架构下,通过对任务类型的合理划分,再由各服务器对其进行选择性的缓存、卸载;在智慧交通云边端协同计算场景下,依次设计了一种对任务自适应的缓存模型、任务卸载时延模型、系统能量损耗模型、车载用户对服务质量不满意度评价模型、多目标优化问题模型,并给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非支配遗传算法的任务卸载决策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案能够有效降低任务卸载过程中所带来的时延和能耗,提高了系统资源利用率,给车辆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交通 云边端协同计算 卸载决策 多目标优化算法 非支配遗传算法
下载PDF
云网融合时代下的运营商传送网云化发展浅析
13
作者 支姝婷 黄亮 《电子设计工程》 2024年第13期163-166,171,共5页
在云网融合时代下,运营商若要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云服务,其传统网络也需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传送网作为用户至云专网传输接入的基础网络,也需进行云化改造。针对传送网急需云化改造的目的,讨论了面向云网融合的OTN、PON、SPN的主要云化策... 在云网融合时代下,运营商若要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云服务,其传统网络也需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传送网作为用户至云专网传输接入的基础网络,也需进行云化改造。针对传送网急需云化改造的目的,讨论了面向云网融合的OTN、PON、SPN的主要云化策略,提出了通过在OTN网络部署超100G波分并引入OXC技术、PON网络从10G PON向50G PON演进、为SPN网络引入10M小颗粒切片技术的方案,可满足用户安全、高效、灵活的接入需求,并助力运营商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网融合 传送网 云化 OTN PON SPN
下载PDF
基于可靠最优传输的点云配准方法
14
作者 赵云涛 黄杰 李维刚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61-970,共10页
针对现有的一些配准方法在低重叠场景下依然存在精度差、效率低等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靠最优传输的配准方法。首先,通过关键点及其特征信息形成点对,利用采样一致性算法剔除错误点对并完成粗配准,在优化起始位姿的同时分离出初始... 针对现有的一些配准方法在低重叠场景下依然存在精度差、效率低等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靠最优传输的配准方法。首先,通过关键点及其特征信息形成点对,利用采样一致性算法剔除错误点对并完成粗配准,在优化起始位姿的同时分离出初始的可靠点。其次,在求解最优传输进行精配准的过程中,根据传输方案的迭代和更新策略动态调整参与传输计算的可靠点,从而保证了配准过程的可靠性和高效性。为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选用斯坦福标准图形库和3DMatch数据集中的部分模型作为配准对象,并将本文方法与常用的3类配准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证明,本文方法在配准精度上提升了30%以上,运行时间降低了25%以上。面对多类模型和各种缺失情况,本文方法依然能够保持优秀的配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云配准 低重叠率 可靠点 最优传输
下载PDF
信息化系统在地铁站务非客运组织中的应用
15
作者 蒋盛祺 《智能城市》 2024年第2期24-26,共3页
文章梳理了非客运组织工作对现场站务运作的时间占比,论证研发站务云培训系统存在的必要性,以苏州地铁站务人员非客运组织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数据和制定信息化系统,简要描述了研发云培训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以及云培训系统搭建的架... 文章梳理了非客运组织工作对现场站务运作的时间占比,论证研发站务云培训系统存在的必要性,以苏州地铁站务人员非客运组织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数据和制定信息化系统,简要描述了研发云培训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以及云培训系统搭建的架构,对目前在苏州地铁中的应用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总结。该系统目前能够缩减站务人员非客运组织工作时间,且能够保障完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客运组织 站务云培训系统 客运服务
下载PDF
基于改进CRITIC云模型的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研究
16
作者 吴华稳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7-214,222,共9页
开展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是确保旅客运输安全,提升旅客出行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围绕影响旅客出行安全的5个维度构建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涵盖16个评价指标,通过阐述云模型的评价原理,并仿真模拟了云滴数从1 000逐步增长至10 00... 开展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是确保旅客运输安全,提升旅客出行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围绕影响旅客出行安全的5个维度构建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涵盖16个评价指标,通过阐述云模型的评价原理,并仿真模拟了云滴数从1 000逐步增长至10 000的云图;进一步论证改进CRITIC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并与传统的CRITIC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改进完善的优点;提出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和云模型开展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步骤。通过算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及要素层、指标层的评价云重要参数,由此得出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云。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的CRITIC法和云模型有着较强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可进一步丰富完善铁路旅客运输安全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CRITIC 云模型 铁路旅客运输 指标体系 安全评价
下载PDF
贵阳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四网融合”研究与规划
17
作者 陈明华 《智慧轨道交通》 2024年第5期95-98,共4页
通过对贵阳市公共交通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市交运集团)信息化系统运行现状的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贵州“强省会”五年行动、贵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 通过对贵阳市公共交通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市交运集团)信息化系统运行现状的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贵州“强省会”五年行动、贵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的要求及市政府对集团公司“公司化、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提出了贵阳市交运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应以企业重组、整合为契机,充分将轨道交通、道路公交、环城铁路、低运量轨道交通等信息进行融合互通,将贵阳市轨道交通线网城轨云平台升级为贵阳市公共交通云平台,全面构建贵阳市公共交通数智共享交通圈,从而实现贵阳市公共交通“四网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对国内轨道交通和道路公交融合的发展进行引领和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轨云平台 公共交通云平台 数智共享生态圈 四网融合
下载PDF
深圳市综合交通模型技术演进和实践
18
作者 刘恒 丘建栋 +1 位作者 段仲渊 罗钧韶 《城市交通》 2024年第4期34-40,94,共8页
交通模型在中国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北上广深等一批城市已建成交通模型体系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应对交通模型发展新趋势与新需求,深圳市开展了新一代综合交通模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在上一阶段工作基础上,梳理完善了综合交... 交通模型在中国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北上广深等一批城市已建成交通模型体系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应对交通模型发展新趋势与新需求,深圳市开展了新一代综合交通模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在上一阶段工作基础上,梳理完善了综合交通模型体系、拓展强化了应用场景支撑、重构了模型使用流程与形式、提升了交通模型数据基础与可用性等。主要工作包括两部分,一是提出了新一代深圳市综合交通模型体系总体目标、功能设计、架构设计和平台设计方案,二是开展了深圳市新一代综合交通模型研究和平台建设实践,包括面向规划建设的出行链模型构建、面向运营的多智能体模型构建、云上交通模型平台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SuTPC深研云平台等。综合交通模型技术的演进与实践为当前城市交通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支撑,为不同的模型用户提供了更加友好的应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模型 云计算 数字孪生 运营模型 出行链模型 深圳市
下载PDF
北斗芯片与物联网云平台融合的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9
作者 刘伊婷 《移动信息》 2024年第8期298-300,303,共4页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导航和通信技术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北斗芯片与物联网云平台的融合,为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文中深入分析了北斗芯片技术和物联网云平台,探讨了两者在智能交通系统中...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导航和通信技术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北斗芯片与物联网云平台的融合,为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文中深入分析了北斗芯片技术和物联网云平台,探讨了两者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融合策略和实现方法,以构建一个基于北斗芯片和物联网云平台的智能交通系统框架,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和精确的位置服务,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芯片 物联网云平台 智能交通系统 数据分析
下载PDF
花卉储运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20
作者 阿依加木·赛培 徐燕 +3 位作者 刘智源 杨镕菁 王润萱 王彦璐 《山西电子技术》 2024年第5期56-58,共3页
以STM32L4系列芯片作为主芯片,设计花卉储运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实时监测环境温湿度,并通过Wi-Fi将监测数据上传至阿里云平台。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温湿度数据的实时、远程采集,可通过阿里云平台对数据进行管理,并可通过移动... 以STM32L4系列芯片作为主芯片,设计花卉储运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实时监测环境温湿度,并通过Wi-Fi将监测数据上传至阿里云平台。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温湿度数据的实时、远程采集,可通过阿里云平台对数据进行管理,并可通过移动端APP进行数据查询,可为花卉储运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卉储运 环境监测 环境温湿度 云平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