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Gold Bearing Placers and Associated Minerals in the Elogo Region (North-West Congo Republic)
1
作者 Noël Watha-Ndoudy Prince Espoire Wamene Okoumel +7 位作者 Timothée Miyouna Renaud Hermann Assouka Mpika Eddy Guembou Massala Guichel Souaty Mibantsa Kester Mayenga Joseph Victor Hell Boniface Kankeu Florent Boudzoumou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3年第5期287-305,共19页
The Elogo region has been subjected to craft industry and semi-industrial mining for gold-bearing placers, since the colonial times. It is actually undergoing an intensive exploration for a primary gold deposit. The g... The Elogo region has been subjected to craft industry and semi-industrial mining for gold-bearing placers, since the colonial times. It is actually undergoing an intensive exploration for a primary gold deposit.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rimary gold deposit in the Elogo Region (North-West of Congo Republic). The methodology consisted of characterization of placers deposits by their lithology, mineralogy and the gold grains shape, in order to constrain the source of gold with the respect to the local geology.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alluviums are polygenic and yields seventeen mineral species composed of zircon, olivine, magnetite, ilmenite, gold, garnet, rutile, coltan, cassiterite, monazite, apatite, amphibole, tourmaline, pyrite, limonite, chromite, and amphibole. The morphoscopy of gold grain shows single grains and grains with quartz inclusions that suggest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quartz veins. The gold grains are flattened, sub-flattened, and rounded. The northern region of Elogo characterized by a dominance of coarser quartz-included gold grains indicates a proximal proparte origin (less than 50 m), while the southern region, showing less coarse and more evolved grains with choc marks, appears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distal pro-parte origin (more than 300 m).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seven classes of samples corresponding to the mineralogical paragenesis suggesting various sources, consisting of high-grade metamorphic, granitoids, pegmatites, basic and ultrabasic rocks, and BIFs that provided minerals to the placers. Gold mainly comes from hydrothermal quartz veins and probably from the peptization of gold from the weathering of sulfides occurring in the BIF. In the Elogo region, gold exploration for primary deposits should look for and follow the hydrothermal system developed in this region. Chemical analysis for the gold grains and associated minerals is necessary to better guide the proposed geochemical prospec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riferous Placers associated minerals Correspondence Factor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logo Gold Exploration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gold and its associated minerals in alkaline thiourea solutions 被引量:4
2
作者 he zhou yong-sheng song +1 位作者 wen-juan li kun s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7期737-743,共7页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gold (Au) and its commonly associated minerals in alkaline thiourea solu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out addition of any ...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gold (Au) and its commonly associated minerals in alkaline thiourea solu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out addition of any stabilizer, selective dissolution of Au from stibnite and pyrite was only possible at relatively low thiourea concentrations. As Na2SiO3 was added, pyrite started to become active and an oxida- tion peak appeared; the oxidation peaks of axsenopyrite and chalcocite appeared earlier thaxl that of Au. The chalcocite peak shifted in the positive direction and the peak current increased. Stibnite did not show an oxidation peak and its current was nearly zero. Adding Na2SiO3 favored the selective dissolution of Au when its minerals were associated with chalcocite and stibinte. At pH 12, the Au anode dissolution peak current increased with stabilizer concentration. At 0.38 and 0.42 V and for Na2SiO3 concentration below 0.09 M, the current density continuously increased with Na2SiO3 concentration. The Na2SiO3 concentration had to be adequate to stabilize thiourea. When the potential was higher than 0.42 V, the surface of the Au electrode started to passivate. With an additional increase in potential, the presence of Na2SiO3 could not stop the inevitable decomposition of thiou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ne daiourea AU associated mineral NA2SIO3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下载PDF
湖北宜昌磷矿伴生稀土元素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林 王大钊 +1 位作者 陈爱章 蔡雄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546,共22页
【研究目的】湖北省宜昌磷矿中伴生有稀土元素,研究其分布规律及赋存状态,对稀土元素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将成为未来稀土矿的重要来源。【研究方法】本文以含稀土磷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系统取样的基础上... 【研究目的】湖北省宜昌磷矿中伴生有稀土元素,研究其分布规律及赋存状态,对稀土元素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将成为未来稀土矿的重要来源。【研究方法】本文以含稀土磷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系统取样的基础上,开展岩矿鉴定、全岩地球化学分析、XRD衍射分析、SEM观察、LA-ICP-MS测试等工作。【研究结果】磷块岩中稀土元素总量ΣREE+Y为63.5×10^(-6)~271.8×10^(-6),不同层位或不同岩性的磷块岩中稀土元素含量有所差异。【结论】稀土元素含量受岩性控制明显,由白云岩→白云质磷块岩→致密块状磷矿石→泥质条带磷块岩→泥岩,含量逐渐升高。微量元素反映出宜昌磷矿的古气候以干热为主,西北部略表现出温暖湿润特点;Ce异常、V/Ni和Y/Ho比值反映海水中EH条件从底部到顶部,即从Ph22成磷期到Ph13成磷期,形成水体环境逐渐氧化。宜昌磷矿中稀土元素总量整体较低,且泥岩较磷块岩中含量高,表明吸附态稀土较类质同象稀土含量高。宜昌伴生稀土磷矿资源丰富,利用合理的技术对稀土元素进行综合回收,对宜昌磷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 伴生稀土 分布规律 赋存状态 开发利用前景 矿产勘查工程 宜昌 湖北
下载PDF
白念珠菌气道定植对铜绿假单胞菌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4
作者 王丽辉 张伟俊 +5 位作者 杨思敏 朱琤 林彬 皋源 向淑麟 余跃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3,共7页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气道定植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患者病死率、抗菌药物疗程、免疫状态及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以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于6所三级...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气道定植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患者病死率、抗菌药物疗程、免疫状态及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以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于6所三级甲等综合教学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致V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呼吸道是否存在白念珠菌定植分为定植组及非定植组。比较两组患者30 d全因死亡率、抗菌药物敏感性及疗程、诊断VAP后第1、3、5、7天免疫指标及炎症指标变化。结果5年研究期间共纳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导致VAP患者232例,其中白念珠菌定植组105例,非定植组127例。非定植组患者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于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高于定植组(P<0.05),但两组患者对于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低于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a antimicrobial surveillance network,CHINET)2022年水平(P<0.05)。研究发现非定植组患者白介素-17A、(1,3)-β-D葡聚糖在各时间节点均低于定植组,且其他炎性指标更容易恢复至正常范围(P<0.05),同时非定植组患者的T及Th淋巴细胞绝对值可以在第7天更快地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两组患者30 d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7%vs 22.8%,P=0.61),但非定植组抗菌药物的疗程明显短于定植组[(11.3±3.1)d vs(14.2±4.7)d,P<0.01],且存在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缩短的趋势。结论气道白念珠菌定植不影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致VAP患者的30 d全因死亡率,但会延长炎症反应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并导致免疫功能延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白念珠菌 铜绿假单胞菌 定植 共生长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5
作者 武瑞骐 周毅 +5 位作者 夏天 张驰 杨启培 张璇 张亚忠 崔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715-3721,共7页
背景:许多临床研究观察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之间是否存在因果遗传尚不清楚。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 背景:许多临床研究观察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之间是否存在因果遗传尚不清楚。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从遗传学的角度对潜在的机制提供有意义的见解,为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公开数据库中筛选出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P<5×10^(-8))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作为工具变量。研究结局主要包括骨质疏松症、5个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包括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足跟骨密度以及前臂骨密度。逆方差加权法为该研究评估因果效应的主要分析方法,文章采用加权中位数法、简单中位数法、加权中值方法和MR-Egger回归用于补充说明,以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及骨密度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Cochran’s Q检验异质性,利用MR-Egger-intercept检验是否存在水平多效性。结果与结论:①逆方差加权法结果表明遗传预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呈正相关(OR=1.123,95%CI:1.077-1.171,P=4.02×10^(-8)),异质性检验表明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不存在异质性(P=0.388),MR-Egger-intercept检验未检测到水平多效性(P=0.571),敏感性分析显示研究结果没有产生偏倚。②类风湿性关节炎与5个部位的骨密度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显示如下:全身骨密度(OR=1.000,95%CI:0.988-1.012,P=0.925)、腰椎骨密度(OR=0.999,95%CI:0.982-1.016,P=0.937)、股骨颈骨密度(OR=1.001,95%CI:0.986-1.016,P=0.866)、足跟骨密度(OR=0.996,95%CI:0.989-1.004,P=0.419)、前臂骨密度(OR=1.063,95%CI:0.970-1.031,P=0.996)。MR-Egger-intercept分析未检测到潜在的水平多效性(全身骨密度:P=0.253;腰椎骨密度:P=0.638;股骨颈骨密度:P=0.553;足跟骨密度:P=0.444;前臂骨密度:P=0.079)。③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通过慢性炎症与骨的形成、骨溶解和吸收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骨质疏松症,此外,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身体内的自身抗体(如抗瓜氨酸蛋白抗体)阳性也与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④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全身免疫水平的系统性炎症指标、糖皮质激素的规范使用以及定期进行骨质疏松症风险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密度 孟德尔随机化 单核苷酸多态性 因果关联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工具变量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与骨密度:一项药物靶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6
作者 马玮玮 熊勇 +3 位作者 陈虹谷 黄文茁 黄新 周晓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4340-4345,共6页
背景:观察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能对骨密度具有保护作用,这使其成为潜在的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之一。目的: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来评估药物靶点介导的脂质表型与骨密度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IEU Open GWAS数据库获取了与他汀类药物... 背景:观察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能对骨密度具有保护作用,这使其成为潜在的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之一。目的: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来评估药物靶点介导的脂质表型与骨密度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IEU Open GWAS数据库获取了与他汀类药物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骨密度相关数据。主要分析方法是逆方差加权法,同时也使用了加权中位数法、简单中位数法、加权中值方法和MR-Egger回归法。使用β值和95%CI来评估他汀类药物与骨密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进行敏感性分析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使用Cochran’s Q检验来评估异质性,使用MR-Egger截距检验是否存在水平多效性。使用留一法分析确定是否有单个或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了结果。结果与结论:他汀类药物作用靶点——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足跟定量超声骨密度(β=-0.086,95%CI:-0.117至-0.055,P=5.42×10^(-8))和全身骨密度(β=-0.193,95%CI:-0.288至-0.098,P=7.35×10^(-5))呈显著相关。该研究结果支持了他汀类药物对骨密度的保护作用。这些发现不仅加深了对胆固醇相关基因和骨骼健康关系的理解,还揭示了改善骨密度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骨密度 孟德尔随机化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因果关系
下载PDF
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许秋月 何敏 +3 位作者 夏允 杨柳明 杨玉盛 范跃新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变化可能会改变森林土壤碳库的源、汇功能。磷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限制性养分之一,其有效性变化可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目前已有诸多文献探讨了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但还缺乏相对系统... 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变化可能会改变森林土壤碳库的源、汇功能。磷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限制性养分之一,其有效性变化可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目前已有诸多文献探讨了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但还缺乏相对系统全面的总结。本研究综述了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从有机碳输入(凋落物、根系分泌物)、有机碳输出(土壤呼吸)和有机碳固存机制3个方面揭示磷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磷添加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增加、降低和变化不显著3种结果,主要与生态系统类型、磷添加的强度、土壤碳周转过程等有关。此外,施磷持续时间较短、有机碳组分测定方法不统一以及揭示碳周转过程的手段缺失,是系统预测和评估磷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制约因素。未来应重点关注长期施磷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并加强与微生物功能组学新技术的融合,同时考虑全球变化背景下氮磷交互作用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土壤碳动态,为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颗粒态碳 矿物结合态碳 微生物残体碳 根际过程
下载PDF
矿物风化与食用性菌根真菌共生策略与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8
作者 孙启彪 连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11-319,共9页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是一类能够与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结构的真菌,是连接地上共生植物与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其中很多种类是营养美味的食用真菌。ECM真菌能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特别是限制性的磷等矿质元素的吸收,进而促...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ECM)真菌是一类能够与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结构的真菌,是连接地上共生植物与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其中很多种类是营养美味的食用真菌。ECM真菌能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特别是限制性的磷等矿质元素的吸收,进而促进植物生长。一般认为,ECM真菌对土壤矿质营养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其对土壤中难降解性矿物的风化作用,但风化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楚。通过野外考察、菌种分离和实验条件下的风化实验研究,发现很多ECM真菌不能通过上调小分子有机酸合成来风化矿物,显示出较弱的矿物风化能力,特别是不能独自利用磷灰石中的磷元素。结合生物组学技术研究,发现在森林土壤中,某些风化能力较弱的ECM真菌能通过富集矿物风化细菌来促进矿物溶解,并通过自身的高亲和性离子转运系统吸收溶出的矿质营养来供应宿主植物。此外,ECM真菌还能富集特殊的多功能性草酸盐降解菌(如兼具固氮和促进菌根形成作用)来消除过量草酸盐对矿物风化与营养吸收产生的障碍。研究证实,ECM真菌能够调控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植物-真菌-细菌”之间互惠协作关系,从而维持健康、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本文主要从矿物风化的角度分析ECM真菌的共生策略,提出增加林地ECM真菌产量和促进林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新思路,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共生关系 矿物风化机制 食物链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评估与发展路径
9
作者 鞠建华 韩见 冯聪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5,共12页
我国各类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和结构不均衡,大型单一富矿不足,共伴生、低品位矿多,这种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必须走综合利用的发展路线和模式。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矿产资源勘查、采选、冶炼、加工和应用产业体系,综合开发... 我国各类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和结构不均衡,大型单一富矿不足,共伴生、低品位矿多,这种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必须走综合利用的发展路线和模式。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矿产资源勘查、采选、冶炼、加工和应用产业体系,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油气采收率高位平稳,煤炭平均开采回采率达到70%,铁矿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保持在80%左右,有色金属矿种采选指标稳中有升,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步伐加快,缓解了生态环境压力。我国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基本保持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近年来,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部分矿产增储上产乏力或有下降趋势,产业链上游压力增大,大力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保障我国资源安全供给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培育发展矿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本文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本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认为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大、前景好,并提出了全面构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五大支撑体系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综合利用 共伴生矿 废石 尾矿 支撑体系
下载PDF
山阳秦金氧化金矿石选矿工艺研究
10
作者 李红 胡兴旺 +1 位作者 王鑫越 李保峰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2期124-126,共3页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山阳秦金矿业有限公司氧化金矿石的矿物组成、结构、金的赋存状态以及矿石类型,并依据这些特性探讨了相应的选矿工艺。通过详细的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质测试,结合矿石的工业类型,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氧化金矿石的多阶段选矿...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山阳秦金矿业有限公司氧化金矿石的矿物组成、结构、金的赋存状态以及矿石类型,并依据这些特性探讨了相应的选矿工艺。通过详细的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质测试,结合矿石的工业类型,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氧化金矿石的多阶段选矿工艺流程,包括破碎、磨矿、浓缩、浸出、吸附、解吸、电解和冶炼步骤,旨在提高金的回收率同时考虑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金矿石 矿物组成 结构构造 赋存状态 选矿工艺
下载PDF
施用猪粪生物炭对酸性和石灰性水稻土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影响
11
作者 袁梦婷 李子川 +6 位作者 孟俊 张敏 叶郑豪 单胜道 胡敏骏 徐君 柴彦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1-456,共16页
[目的]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组成,了解施用生物炭对其含量变化及其在土壤总有机碳中的占比和化学组成特征,对认识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9年,分别在杭州市富阳区的... [目的]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组成,了解施用生物炭对其含量变化及其在土壤总有机碳中的占比和化学组成特征,对认识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9年,分别在杭州市富阳区的酸性和石灰性水稻土上进行猪粪生物炭施用量和方法定位试验,种植制度为单季水稻。试验设置6个处理:常规施化肥(NPK),NPK基础上施用猪粪4.5 t/(hm^(2)·a)(SM),NPK基础上施用猪粪生物炭4.5 t/(hm^(2)·a)(SBc1)、11.25 t/(hm^(2)·a)(SBc2)、22.5 t/(hm^(2)·a)(SBc3),以及猪粪生物炭一次性施用112.5 t/hm^(2)(SBc4)。2021年(第3年)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其基本理化性质,并将土壤样品分为250~2000μm(粗颗粒态有机物),53~250μm(细颗粒态有机物)和<53μm(矿物结合态有机物)3个粒级,分析各粒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以及占比,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各粒级土壤有机碳的特征光谱,以特征光谱峰值半定量性的评估了有机碳组成的变化。[结果]与SM处理相比,酸性水稻土中SBc3、SBc4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49.4%和103.3%,石灰性水稻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42.2%和53.0%。与SM处理相比,4个猪粪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酸性水稻土粗颗粒态有机碳(C-POC)含量137.8%~554.1%,细颗粒态有机碳(F-POC)含量37.6%~85.2%(P<0.05);SBc3和SBc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石灰性水稻土中C-POC含量110.0%和203.0%,F-POC含量54.8%和96.0%(P<0.05);与SM处理相比,4个猪粪生物炭处理对两种水稻土MAOC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猪粪和猪粪生物炭对两种水稻土各粒级中主要有机化合物的类型无显著影响,但会影响其比例,与NPK处理相比,SBc3和SBc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酸性水稻土有机碳中芳香族化合物的比例19.5%和38.0%,降低了酚醇碳族化合物的比例7.8%和17.9%,显著降低了石灰性水稻土有机碳中芳香族化合物的比例21.0%和19.1%,增加了酚醇族化合物的比例19.1%和33.2%(P<0.05)。[结论]对于较高的猪粪生物炭施用量,不论一次性施用还是逐年施用均可显著增加水稻土总有机碳含量,且粗颗粒有机碳增加幅度大于细颗粒,而对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猪粪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主要组成有机化合物无显著影响,但会增加酸性水稻土有机碳的稳定性,而降低石灰性水稻土有机碳的稳定性。相同施用量下,猪粪生物炭提高酸性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的作用高于石灰性水稻土。本试验结果可为猪粪生物炭在农田的科学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生物炭 水稻土 颗粒态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分子结构
下载PDF
浅析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12
作者 李军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6期181-183,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深入,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进程中,这也为各大社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矿产资源作为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所以,应当积极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深入,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进程中,这也为各大社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这种背景下,矿产资源作为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所以,应当积极主动的开展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突破以往各类技术手段所产生的限制,稳步提高整体勘查质量。因此,文章首先对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的基本概述与主要特征加以明确;其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中各类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 存在的问题 解决措施
下载PDF
准饱和盐水基免配缔合交联压裂液的研究及应用
13
作者 郑苗 蒲迪 +4 位作者 董景锋 张则俊 徐克山 熊亚春 金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玛湖风城组含有大量可溶性碱盐,特殊储层压后压降快、堵塞井筒严重影响试油。为了验证入井压裂液对储层盐矿溶蚀是否会造成影响,基于风城组储层典型碱盐矿组成特点,模拟不同配液水对储层盐矿溶蚀影响,构建了一套耐温(120℃)、抗高盐(30&... 玛湖风城组含有大量可溶性碱盐,特殊储层压后压降快、堵塞井筒严重影响试油。为了验证入井压裂液对储层盐矿溶蚀是否会造成影响,基于风城组储层典型碱盐矿组成特点,模拟不同配液水对储层盐矿溶蚀影响,构建了一套耐温(120℃)、抗高盐(30×10^(4)mg/L)免配聚合物交联压裂液体系,并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高盐水较自来水对典型模拟盐的抑溶率达到60%以上;以悬浮基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链间缠结+缔合作用+盐效应”协同作用实现增稠剂速溶、高效增黏,并与多元络合离子为核心的有机硼锆铝缓交联剂以化学交联原理形成了耐温耐高盐的免配交联压裂液体系,最优配方为1.8%稠化剂GAF-TE+0.4%交联剂JL-3+0.3%增效剂GF15B+0.04%破胶剂APS,在120℃、170 s^(-1)下剪切1 h后的黏度大于100 mPa·s,具有良好的悬砂和携砂能力。现场M井压裂施工3层,成功率为100%,压后顺利完成试油,最高日产油4.4 m~3。采用高盐压裂液体系在抑制储层溶蚀减缓地层压降快具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层溶蚀 试油 耐高温高盐 缔合聚合物 免配交联压裂液
下载PDF
胶结物质驱动的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与稳定机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谭文峰 许运 +2 位作者 史志华 蔡鹏 黄巧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7-1308,共12页
团聚体是土壤的基本组成单元,影响着土壤水、气、热及养分的保持和运移。胶结物质在团聚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不同类型胶结物质在土壤团聚体中所起作用与机理尚缺乏系统总结。本论文回顾了土壤团聚体相关的关键理论,梳理了不同地... 团聚体是土壤的基本组成单元,影响着土壤水、气、热及养分的保持和运移。胶结物质在团聚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不同类型胶结物质在土壤团聚体中所起作用与机理尚缺乏系统总结。本论文回顾了土壤团聚体相关的关键理论,梳理了不同地理环境与人为活动下土壤团聚体中胶结物质类型、形态、转化与作用机制,探讨了胶结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胶结物质驱动的土壤团聚体自组织形成过程模型,阐明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转化机制。最后对土壤团聚体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特别是在土壤团聚体的原位分析方法、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的定量化描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景观尺度上的空间结构、良好土壤结构体培育的产品与技术研发等方面还有待加强。这些工作的开展将对培育良好土壤团聚体、揭示土壤物质循环与演化过程、提高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生产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胶结物质 有机无机复合体 稳定机制 自组织概念模型
下载PDF
中国铝土矿的成矿规律、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林刚 孙莉 孙凯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40,共19页
中国是世界上铝的最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资源储量和人均占有铝资源量严重不足。中国铝土矿具有成矿时代单一、空间分布广泛但局部相对集中的特点,成因类型以喀斯特型为主,区别于国际上以红土型为主的特点。文章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 中国是世界上铝的最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资源储量和人均占有铝资源量严重不足。中国铝土矿具有成矿时代单一、空间分布广泛但局部相对集中的特点,成因类型以喀斯特型为主,区别于国际上以红土型为主的特点。文章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山西断隆、华北陆块南缘、黔中北-渝南和桂西南-滇东南4个最主要铝土矿成矿带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在成矿规律总结基础上,提出了当前铝土矿研究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1)地层层序与成矿物质的来源与组成问题;(2)深时古气候背景下重大地质事件与铝土矿成矿耦合关系问题;(3)铝土矿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成矿过程问题。同时,文章还对解决上述科学问题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铝土矿 成矿规律 地层层序 深时古气候 共生-伴生矿产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对蒙古栎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长效性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何亚婷 何友均 +1 位作者 王鹏 谢和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7,共7页
准确把握长期不同经营措施下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含量的变化,对于深入理解森林经营管理对土壤碳库的长效影响作用及其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清河实验林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准确把握长期不同经营措施下蒙古栎林(Quercus mongolica)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含量的变化,对于深入理解森林经营管理对土壤碳库的长效影响作用及其固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清河实验林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目标树经营(经营强度45%、40%、70%,折灌除草)、综合抚育经营(经营强度45%、40%,不清理灌草)、无干扰经营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含量的长效影响。结果表明,在23 a的经营实践后,与无干扰经营相比,目标树经营和综合抚育经营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综合抚育经营显著降低了19.94%的粗自由颗粒有机碳(cfPOC)含量(P<0.05),而目标树经营显著提高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97.92%(P<0.05),细自由颗粒有机碳(ffPOC)和物理保护颗粒有机碳(i POC)含量在3种经营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70.63%—76.53%,是土壤固存有机碳的主要形式。土壤C/N依次按颗粒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逐渐降低,反映了有机碳在土壤中转化和固定的过程。从提升土壤质量及固碳能力方面考虑,目标树经营是蒙古栎次生林最优经营模式,无干扰模式次之,综合抚育经营对土壤质量和固碳增汇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天然次生林 目标树经营 综合抚育经营 自由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7
17
作者 刘亚龙 王萍 汪景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7-643,共17页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土壤生态功能(如碳固存和养分保持等)的维持至关重要。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主要是通过土壤中矿物、有机质和生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但其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总结。回顾了一个...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土壤生态功能(如碳固存和养分保持等)的维持至关重要。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主要是通过土壤中矿物、有机质和生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但其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总结。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有关土壤团聚体的研究历程,梳理了土壤团聚体关键理论提出的历史节点,包括重要的发现和理论观点、主要的理论模型和评价土壤团聚体结构和稳定性的指标等,比较了团聚体的筛分方法及粒级划分依据,分别阐述了团聚体基本结构单元(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及其衍生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机制。通过总结发现,尽管目前对影响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较深入的探讨,但鲜有从稻田及滨水土壤系统的角度探讨pH和氧化还原变化过程对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影响机制。最后对土壤团聚体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 有机矿物复合体 形成和稳定机制 土壤功能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介导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秦泽峰 谢沐希 +3 位作者 张运龙 李侠 李海港 张俊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6-766,共11页
土壤有机碳(SOC)的稳定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认为植物残体中难降解性物质的物理保护和腐殖质影响土壤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 土壤有机碳(SOC)的稳定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认为植物残体中难降解性物质的物理保护和腐殖质影响土壤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过程在土壤有机碳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作为土壤中一类重要的共生微生物,参与植物光合碳向土壤的转运和分配,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一环,但其在土壤有机碳稳定中的作用潜力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基于此,本文估算了植物光合碳在AMF根外菌丝的分配量;总结了AMF介导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主要包括AMF活体菌丝对碳的截留,分泌物及残体的分子结构抗性和土壤矿物吸附,提高植物源碳的质量和数量,菌丝分泌物及残体的激发效应和稳定土壤团聚体;探讨了影响AMF介导的稳定性有机碳形成的非生物(气候因子、土壤养分和土壤矿物)和生物因子(植物和AMF种类);提出了AMF与土壤有机碳周转互作机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包括探究菌根植物光合碳转化为稳定性SOC的机制,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中AMF对稳定性SOC的贡献及影响因素,并厘清不同管理措施下AMF生物量、多样性与稳定性SOC的关系。以期为更好地利用AMF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菌丝际微生物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微生物残体 分泌物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娥女 王宝荣 +2 位作者 姚宏佳 黄懿梅 安韶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3,40,共10页
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重要的土壤碳库,其比例的变化决定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及稳定性。探讨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分配比例和差异性特征,对于深刻认识初始土... 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重要的土壤碳库,其比例的变化决定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及稳定性。探讨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分配比例和差异性特征,对于深刻认识初始土壤形成过程中有机碳库形成、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神木市六道沟流域生物土壤结皮4个发育阶段(藻结皮、藻结皮+少量藓结皮、藓结皮+少量藻结皮、藓结皮)为研究对象,裸沙作为对照,研究生物结皮层及结皮层下层0—2 cm,2—10 cm,10—20 cm土层土壤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BSCs土层,POC的增加速率大于MAOC,MAOC处于饱和状态;(2)在BSCs和0—2 cm土层,以微生物源有机碳为主导的MAOC主要贡献有机碳积累,在2—10 cm和10—20 cm土层,以植物源有机碳为主导的POC主要贡献有机碳积累;(3)POC和MAOC含量随土层增加而降低,随着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而增加;(4)POC和MAOC与SOC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结皮定殖和发育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积累。这些结果表明生物土壤结皮的定殖和发育能够显著促进POC和MAOC增加进而贡献土壤有机碳的固存。在土壤早期发育过程中,MAOC对SOC的贡献占主导地位。然而由于沙土黏粒含量的缺乏导致MAOC趋于饱和时,SOC的增加或主要由POC的积累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土 发育阶段 生物土壤结皮 颗粒态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下载PDF
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形成及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薛志婧 李霄云 +8 位作者 焦磊 杨阳 窦艳星 王宝荣 黄倩 刘春晖 屈婷婷 周正朝 安韶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3,共12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的作用改变了科学界对土壤有机碳(SOC)形成和固持的认知。土壤微生物残体与矿物结合形成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加深了对SOC固存的理解。MAOC是以土壤微生物残体C为主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的作用改变了科学界对土壤有机碳(SOC)形成和固持的认知。土壤微生物残体与矿物结合形成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加深了对SOC固存的理解。MAOC是以土壤微生物残体C为主的SOC组分,主要由分子量相对较低且可识别的微生物残体与矿物表面结合而成。由于MAOC对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库的贡献超过50%,且周转时间较长(百年—千年尺度),研究其形成过程和稳定机制已成为碳中和背景下土壤碳汇的焦点。现阶段的研究明确指出,MAOC的形成和稳定不仅与微生物残体C密切相关,还与土壤矿物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基于此,聚焦土壤微生物“碳泵”调控SOC形成这一前沿科学问题,围绕土壤微生物残体贡献MAOC形成这一科学构架进行概述,旨在揭示不同来源LMW—DC(溶解态低分子量C底物)对MAOC形成的贡献,探讨土壤矿物对LMW—DC选择性吸附机理,探究MAOC贡献稳定C库的影响因素。并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能从分子水平出发,探究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类型及土层深度微生物的调控差异,为土壤有机碳固持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丰富土壤C源/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碳 溶解态低分子量C底物 植物残体C 微生物残体C 土壤矿物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