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价值
1
作者 谢青松 许玲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6,123,共7页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是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支撑数字时代国家人才强国的优先战略,其核心内涵是技能培训要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让人才培养适应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当前我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管理运行...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是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支撑数字时代国家人才强国的优先战略,其核心内涵是技能培训要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让人才培养适应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当前我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管理运行与激励机制低效、企业机制与作用发挥不够、就业人员培训意愿不足等问题。陶行知关于终身教育、生活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思想对数字时代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有以下启示:从国家层面加强政策引导和进行数字化宏观统筹;综合多要素协同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突出学习者中心和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做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教育数字化 职业技能培训 终身教育 乡村振兴
下载PDF
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下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路径探究
2
作者 曹三岗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60-64,共5页
师范生教学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我国师资力量与教育事业发展。将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融入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工作,可以有效推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师范生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培养。而部分高校在师范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模式... 师范生教学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我国师资力量与教育事业发展。将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融入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工作,可以有效推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师范生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培养。而部分高校在师范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模式、师德教育以及对师范生在线教学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与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存在一定出入。对此,高校应充分明确陶行知师范教育内涵,优化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安排与教学模式,重视师德教育,推动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师范教育 教学技能
下载PDF
由技入道——论中国武术之体道思维 被引量:19
3
作者 曾小月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57,共4页
以庄子为代表的技道思想不仅作用于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而且也鲜活地体现在武学思想之中。通过"技进乎道"经典艺术思想,中国武术逐步由技入艺,再由艺上升为道。在技艺演练的过程中,武术借助"忘"、"无"与&qu... 以庄子为代表的技道思想不仅作用于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而且也鲜活地体现在武学思想之中。通过"技进乎道"经典艺术思想,中国武术逐步由技入艺,再由艺上升为道。在技艺演练的过程中,武术借助"忘"、"无"与"自然"等途径,实现了具象动作与抽象理念的完满结合。将体道思维纳入武术运思与演练方式的分析当中,进而还原以武演"道",以"道"入武的传统武学思维。这不仅揭示传统武学思想的特征与情貌,也给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武术 思维
下载PDF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 被引量:58
4
作者 周洪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培养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为主要能力的"三力论"和"常能论"是陶行知教育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目的观的具体体现。在注重培养能力的21世纪,重温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很有必... 以培养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为主要能力的"三力论"和"常能论"是陶行知教育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目的观的具体体现。在注重培养能力的21世纪,重温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在原则、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可为构建21世纪核心素养体系提供诸多启示。本文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当前我国实际出发,结合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尝试提出一种"学生核心素养"的假说,供教育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中国表述 三力论 常能论
下载PDF
《庄子·天下》与中国古代学术史 被引量:3
5
作者 葛志毅 高东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庄子·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久被学者们所认识,但诸如:《庄子.天下》对道术体性的真正期望何在?其在论列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六经及百家之学时,其背后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其对百家之学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原因何在?所有这... 《庄子·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久被学者们所认识,但诸如:《庄子.天下》对道术体性的真正期望何在?其在论列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六经及百家之学时,其背后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其对百家之学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原因何在?所有这一切最终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何等影响?这些问题至今似仍罕为学者所尽数参透,因而有必要再予诠衡论析,考订评量。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教制度实践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之大,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学术史 道术 神明 《七略》 四部目录 政教
下载PDF
世界鞍马冠军张宏涛大赛前竞技能力训练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雷强 李凤梅 刘宾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6-750,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优秀体操运动员张宏涛的竞技能力特征、训练指导思想、训练方法与手段、训练负荷安排等方面入手,探讨其大赛前的竞技能力训练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张宏涛两次大赛...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优秀体操运动员张宏涛的竞技能力特征、训练指导思想、训练方法与手段、训练负荷安排等方面入手,探讨其大赛前的竞技能力训练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张宏涛两次大赛备战中,训练指导思想定位准确,整体训练思路清晰;阶段训练的划分细致,节奏清晰;竞技能力改善与状态形成合理;体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了自身及项目特点,技能训练方法体现出多样化和个体化特点;备战周期整体负荷节奏和负荷的量与强度的变化、训练课中负荷的量与强度的变化相对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宏涛 竞技能力 赛前 体能训练 技能训练
下载PDF
论《老子》之“道”与太极拳的“理、法、功”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传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25-126,共2页
《老子》作为一部研究“道”的哲学著作,对作为体育学这门具体科学内容之一的太极拳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老子》所阐述的“道”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功理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太极拳正是历代武术家主动使武术运动符合“道”的... 《老子》作为一部研究“道”的哲学著作,对作为体育学这门具体科学内容之一的太极拳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老子》所阐述的“道”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功理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太极拳正是历代武术家主动使武术运动符合“道”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门拳术。由于这种关系,人们在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由太极拳之“技”进而明“理”,由太极拳之“理”进而悟“道”,不断自觉地提升人生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太极拳 拳理 拳法 功法
下载PDF
老庄艺术技巧论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殿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7-100,共4页
老庄哲学本意并非论艺术技巧,而是论"道"。"道"是他们为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自由而找到的一种实现精神自由的方式。先秦学术文、史、哲不分,老庄的艺术技巧理论就融汇于其道学思想,其本体是其哲学范畴之"... 老庄哲学本意并非论艺术技巧,而是论"道"。"道"是他们为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自由而找到的一种实现精神自由的方式。先秦学术文、史、哲不分,老庄的艺术技巧理论就融汇于其道学思想,其本体是其哲学范畴之"道"向艺术层面的演化。老庄没有直接论艺术技巧,但其道学处处展示着如何实现自由的技巧和方法,对文艺创作技巧产生直接影响,甚至相通。"道"之"无"的特性揭示了艺术技巧的本质与表现形态;通过无目的而达到目的技术创造论阐发了艺术创作主体理论,触及了艺术技巧的实质;"道"的社会实践性理论阐发了艺术技巧的社会实践基础,并论述了背道的艺术技巧反面存在。因此老庄的"道"技论也就演变成了艺术技巧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艺术技巧
下载PDF
反理学视野下颜元的道艺思想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3-67,共5页
颜元在批判朱熹理学的过程中展开他对道艺关系的探索,坚持以重艺为理念,以习艺为方式,达到"道艺一致"、"一滚加功",获得技艺与道的双赢。颜元的道艺思想表达了他对传承三代文化的担当,对儒学的重新解读,以及开拓儒... 颜元在批判朱熹理学的过程中展开他对道艺关系的探索,坚持以重艺为理念,以习艺为方式,达到"道艺一致"、"一滚加功",获得技艺与道的双赢。颜元的道艺思想表达了他对传承三代文化的担当,对儒学的重新解读,以及开拓儒学发展新方向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元 重艺 习艺 道艺
下载PDF
工具之技和通道之技——庄子技术观及其生态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振纲 王素芬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8,13,共5页
道是庄子技术观的哲学基础,在道的意义上,技可分为工具之技和体道之技,庄子反对和厌恶工具之技,却提倡和欣赏体道之技。庄子的技术观为人们深入认识现代工具技术的危害、揭示现代技术危机的实质以及对技术的真正出路即生态技术的思考提... 道是庄子技术观的哲学基础,在道的意义上,技可分为工具之技和体道之技,庄子反对和厌恶工具之技,却提倡和欣赏体道之技。庄子的技术观为人们深入认识现代工具技术的危害、揭示现代技术危机的实质以及对技术的真正出路即生态技术的思考提供了深广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之技 通道之技 生态解读
下载PDF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工匠伦理精神的复兴、重塑与反思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飞翔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7-344,共8页
工匠精神在何种程度上是伦理的,从伦理本真的视域下重新审视工匠精神会挖掘出其形而上学层面的深刻意蕴。基于此,当把视线放置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宏大视野下去进一步阐发工匠精神的核心与特质,就会发掘出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趋势和特... 工匠精神在何种程度上是伦理的,从伦理本真的视域下重新审视工匠精神会挖掘出其形而上学层面的深刻意蕴。基于此,当把视线放置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宏大视野下去进一步阐发工匠精神的核心与特质,就会发掘出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趋势和特征。移动互联网"连接一切""即时反馈""凸显个体力量"及"社群化"等趋势的蔓延呼唤着每个个体都需要在新的技术形势下,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更新自我的认知操作系统,不断迭代自身的技术智能储备,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工匠精神所激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与创造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也会脱颖而出;而一个充满工匠精神的中国则必定也会是一个更加值得令人尊敬和向往的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移动互联网 精益求精 道技合一
下载PDF
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4
12
作者 吕致远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5-58,共4页
应试教育的浮躁使教学沦落为失却精神内涵的解题教学,这种教学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异化力量,防止这种异化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回教学原本应有的人文意蕴——从"无物无我"的"教会和做会"教学,转变为身心投入的"领... 应试教育的浮躁使教学沦落为失却精神内涵的解题教学,这种教学可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异化力量,防止这种异化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回教学原本应有的人文意蕴——从"无物无我"的"教会和做会"教学,转变为身心投入的"领悟与欣赏"教学.由技入道,由知致情是笔者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方法的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物理 人文教育 由技入道 由知致情
下载PDF
景德镇瓷器与宜兴陶器创作美学风格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吉宏 李兴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8-92,共5页
通过对景德镇瓷器与宜兴陶器创作过程中围绕"道"、"器"、"技"、"象"、"境"范畴所展现的美学风格的研究,旨在传承陶瓷文化发展的器物底蕴,涵摄儒释道的人文精神,归本于道器合一、体... 通过对景德镇瓷器与宜兴陶器创作过程中围绕"道"、"器"、"技"、"象"、"境"范畴所展现的美学风格的研究,旨在传承陶瓷文化发展的器物底蕴,涵摄儒释道的人文精神,归本于道器合一、体用一如、物我两化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才互摄 道器合一 技进乎道 寓情于象 化境为美
下载PDF
武术与技艺之道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小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2期1-4,共4页
中国传统思维提倡对"道"的追求,其中,以庄子为代表的"技进乎道"思想占据重要一环。依托有形之技艺,上达无形之大道,这不仅是庄子技道思想的核心理念,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武术思维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本文集中从技道... 中国传统思维提倡对"道"的追求,其中,以庄子为代表的"技进乎道"思想占据重要一环。依托有形之技艺,上达无形之大道,这不仅是庄子技道思想的核心理念,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武术思维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本文集中从技道思想之内涵、六艺与技道思想,以及武术与技道思想等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试图挖掘中国武术之思想精髓,把握传统技艺之理论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技艺 六艺
下载PDF
艺友制:一种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文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0年第1期69-72,共4页
根据陶行知艺友制的思想,分析艺友制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成长的启示,提出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注重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智慧,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善于学习、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教学资... 根据陶行知艺友制的思想,分析艺友制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成长的启示,提出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注重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智慧,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善于学习、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要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提倡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以此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艺友制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专业发展
下载PDF
技与道之间:“天地人事”之教的回归与突破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栋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7-11,共5页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对"教育是什么"的中国式表达。从"技"与"道"的视角出发,审思"天地人事"之教所蕴含的学科教学观,能够为批判与反思&qu...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对"教育是什么"的中国式表达。从"技"与"道"的视角出发,审思"天地人事"之教所蕴含的学科教学观,能够为批判与反思"舍道逐技"的教学怪象提供理论依据。育人价值的淡化与丢失需要回溯到"天地人事"之教的本真面貌,实现"整体的人""具体的人"和"自觉的人"的回归,创生"人"与"外物"、"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天地人事"之教始终"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在"成己"与"成物"、"成事"与"成人"的不断淬炼中培育着人的"生命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与“道” 天地人事 整体的人 具体的人 自觉的人 生命自觉
下载PDF
孔子艺术哲学的悖论及和解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砺志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1-91,共11页
为研究孔子艺术哲学,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考证,明确了孔子时代艺术形态的构成,对"必有可观"与"君子不为"之间的二律悖论分别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孔子所论之艺,虽有大与小、一与多、本与末的区别,但从其"... 为研究孔子艺术哲学,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考证,明确了孔子时代艺术形态的构成,对"必有可观"与"君子不为"之间的二律悖论分别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孔子所论之艺,虽有大与小、一与多、本与末的区别,但从其"一以贯之"的兼通观立场看,艺之大小,全因执艺者能否通会天地人道而后定,道之大小的最后区分是守技而兼通,故"小艺"也能通"大道";"小道"是古代艺术的同义词,其包括了古代艺术的不同门类,但孔子所观之道,不仅包括艺术,自然万物也被他纳入观德的对象,他强调道艺相辅,其"小道可观"被赋予了"游"的审美精神和"通"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孔子"必有可观"生存美学的精义所在;所谓"君子不为",实则君子不专为、不一为、不偏为而已,其与道艺的大小本末和功用直接相关,其背后体现着治道者与为艺者的身份等级差别,艺之"不为"与"有为"的区别仅在于是偏工还是兼善;孔子将原本含有技术成分的"艺"提升到全新"道"的哲学层次,推衍为具有形而上色彩和普世价值的艺术理论,最终将这一表层矛盾的对立从义理和应用两方面加以会通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艺术哲学 “小道” “大道” “小艺” “大艺” 兼通观
下载PDF
围棋赋与中国古代棋论话语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云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1-4,47,共5页
从东汉到南北朝,出现了以围棋为题材的五篇赋,它们的作者分别是东汉的马融,晋代的蔡洪和曹摅,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宣帝。这些《围棋赋》一方面继承了关于中国围棋的一套"道"的话语,把棋与玄妙之象、玄妙之道联系在一起;另一... 从东汉到南北朝,出现了以围棋为题材的五篇赋,它们的作者分别是东汉的马融,晋代的蔡洪和曹摅,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宣帝。这些《围棋赋》一方面继承了关于中国围棋的一套"道"的话语,把棋与玄妙之象、玄妙之道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以兵法言棋,承认了围棋之"技"的意义,从而开启了中国古代棋论的另一套话语——"术"的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棋赋 棋论 话语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才素质结构与“技-道”之辩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东 《创意设计源》 2021年第3期33-38,共6页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中"技"与"道"的工艺修养与新时代的人才素质结构既有重叠又有新的内涵拓展。在适应传统工艺新文科建设和有效活态传承要求的金字塔多层素质结构培养中,旨在建立一种"...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中"技"与"道"的工艺修养与新时代的人才素质结构既有重叠又有新的内涵拓展。在适应传统工艺新文科建设和有效活态传承要求的金字塔多层素质结构培养中,旨在建立一种"道""技"合一的系统培养观点、由"技"入"道"的培养路径、立体/跨学科/多层次的素质培养体系。通过引进动态机制、转变手工艺术教育观念、完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全方位地推进新文科教育进程,以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形态、文化等的变化,培养有文化涵养、精湛技能、对当代社会和行业发展富有洞察力、有情怀、实践执行力的多类型、高素质传统工艺传承创新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传统手工艺术 人才培养 素质结构 “道-技”
下载PDF
化解“环境悬崖”的思想机理
20
作者 余玉湖 陈墀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5-72,共8页
"环境悬崖"是指伴随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凶险境况和继续下行的悲惨境遇,表征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程度,反映出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性,如临环境深渊。面对"环境悬崖",除了发出"生态启... "环境悬崖"是指伴随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凶险境况和继续下行的悲惨境遇,表征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程度,反映出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性,如临环境深渊。面对"环境悬崖",除了发出"生态启蒙"的思想呐喊,应积极寻求化解之策,诸多学者竭力从西方寻找化解之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但蕴含着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有用来指导人类克服当代"环境悬崖"的思想机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其内在的精神和自己独特的体系,其价值理念以天人合一为诉求,并有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其中的"天道"与"人道"、万物平等、"道"与"技"和"圣王之制"等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和而不同"的中国生态思想,体现出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1)将"天道"与"人道"贯通于一体,充分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2)主张人与天地万物是平等的,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整个宇宙系统的生命,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具有超越历史的普遍适用性和恒久价值;(3)把技术放在理论和道德的原则驾驭之下,认为理论高于技术,主张"好于道"则"进于技",把技术置于原则驾驭之下;(4)通过"圣王之制"来保护生态作物的生长,用法律来调节自然资源再生能力与人类向自然攫取的矛盾。"圣王之制"是"古之训""思之理""机之制",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运用,也体现出当时社会自上而下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这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影响到了生活实践,形成"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伦理道德,也体现了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天赋人责"的自觉秉持和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悬崖 天道与人道 道与技 圣王之制 思想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