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陈确“有私为君子”说
1
作者 朱义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18,共7页
陈确是一位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家,是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他否定《大学》为圣贤之作,已为人们所熟知。“有私为君子”说,是他又一惊世骇俗之论,则稀为人知。“有私为君子”中的“私”,是指人的私利与欲望,这是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 陈确是一位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家,是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他否定《大学》为圣贤之作,已为人们所熟知。“有私为君子”说,是他又一惊世骇俗之论,则稀为人知。“有私为君子”中的“私”,是指人的私利与欲望,这是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是当时盛行自私人性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明清之际是一个新旧杂陈的时代,陈确不可能否认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天理”论,而是突出“人欲”主导性,强调“天理”得以“人欲”的满足为前提。“有私为君子”说,不仅是对禁欲主义为核心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批判,且与传统君子观是大相径庭的,为中国古代君子文化中的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有私为君子 君子 小人 学者以治生为本 天理 人欲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研究述评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敬华 《唐都学刊》 2016年第5期38-43,共6页
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朱熹是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上。民国时期,对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提法,既有辩护者又有批评者。胡适... 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朱熹是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上。民国时期,对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提法,既有辩护者又有批评者。胡适推崇朱熹理学对理性的倡导和其中的平等观念,批评朱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冯友兰批评戴震对朱熹哲学的误解,指出朱熹所"灭"之"欲"为"私欲",同时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解读朱熹的理欲观。20世纪80年代之后,当代学者主要研究了朱熹理欲之辨的内涵,朱熹理学中"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朱熹理欲观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等问题。根据朱熹思想,结合学术界的相关讨论,从伦理、政治和社会历史观三个不同视角来解读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或许更有利于理解朱子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朱熹 天理 人欲 冯友兰 胡适
下载PDF
欲望与人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兆明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7,共7页
文章基于当代中国现实,在人性及其超越性角度认识欲望。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无法摆脱欲望,人能做的只是拥有什么样的欲望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有多样性内容,人超越自然欲望不仅是应然的,而且是可能的;社会的制度性安... 文章基于当代中国现实,在人性及其超越性角度认识欲望。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无法摆脱欲望,人能做的只是拥有什么样的欲望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有多样性内容,人超越自然欲望不仅是应然的,而且是可能的;社会的制度性安排可以控制个人欲望及其满足方式,社会长治久安和有效治理有赖于对其成员欲望的合理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 人性 超越性 正义秩序 社会治理
下载PDF
走出人伦道德的世界——近代中国权利文化生长的思想根源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明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6期9-17,共9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存在 ,进而走出了传统儒学关于人性之善与恶的纷争 ,主张性无善恶之分别的自然人性论 ,强调了人性中“智”的重要性 ,由此而对以个体本位主义为价值诉求的新人格作了建设性的探究 ,为近代“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伦 人性 天理 人欲 人格
下载PDF
中国传统理欲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思考
5
作者 王路娟 郭春阳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70-74,共5页
理和欲,即理性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制规范)和欲望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之始终。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理欲关系的理论探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中... 理和欲,即理性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制规范)和欲望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之始终。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理欲关系的理论探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正确处理天理和人欲的辩证关系,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最具有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倡导和谐思维,解决当代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社会诸多矛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理欲观 天理 人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下载PDF
论荀子的人—心秩序观
6
作者 王军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2-16,共5页
在荀子看来,人-心秩序应该以"礼"和"义"为准则,"欲"和"蔽"容易导致人-心秩序的混乱。因此,必须用节欲、解蔽、为学等方法对人性进行改造,做到性伪合才能实现良性的人-心秩序。荀子的人-心秩序... 在荀子看来,人-心秩序应该以"礼"和"义"为准则,"欲"和"蔽"容易导致人-心秩序的混乱。因此,必须用节欲、解蔽、为学等方法对人性进行改造,做到性伪合才能实现良性的人-心秩序。荀子的人-心秩序观启示我们,要妥善处理人的欲望,注重理性的作用,提倡为己之学,同时要注意其专制主义倾向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心秩序观 礼与义 欲与蔽 合性伪
下载PDF
顺民之欲 富民而治
7
作者 周溯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6-10,共5页
所谓“人欲”,不外乎饮食男女、穿衣吃饭、生老病死的事,是民众求生存、求发展、求富裕的基本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并非与“天理”不相容。“天理”就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作为官吏,无论是讲廉政,还是讲勤政... 所谓“人欲”,不外乎饮食男女、穿衣吃饭、生老病死的事,是民众求生存、求发展、求富裕的基本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并非与“天理”不相容。“天理”就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作为官吏,无论是讲廉政,还是讲勤政,首先要理解和尊重民众的基本欲望,顺民之欲,富民而治。要“宽以养民,严以治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欲并存 义利统一 善为国者 必先富民 宽以养民 严以治吏
下载PDF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
8
作者 张岩 《教育参考》 2015年第4期77-82,共6页
朱熹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建构起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完整的理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从"理""气"的哲学观出发提出了以"明人伦"为主的道德教育思想,认... 朱熹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建构起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完整的理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从"理""气"的哲学观出发提出了以"明人伦"为主的道德教育思想,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穷天理,明人伦"。朱熹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对人性的引导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认为人性受之于天,而普通人多具"气质之性"。朱熹主张教育的对象应是天下之人,即自王公至于庶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使他们穷天理、明人伦,做一个合乎伦理道德的人。朱熹主张道德教育在于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 存天理 灭人欲 道德教育 明人伦
下载PDF
走出人伦道德的世界——近代中国权利文化生长的思想根源(续)
9
作者 赵明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1期30-36,共7页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存在 ,进而走出了传统儒学关于人性之善与恶的纷争 ,主张性无善恶之分别的自然人性论 ,强调了人性中“智”的重要性 ,由此而对以个体本位主义为价值诉求的新人格作了建设性的探究 ,为近代“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伦 人性 天理 人欲 人格
下载PDF
王阳明的天理人欲观小议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庆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6-80,共5页
阳明的理欲之辨是先前儒学道欲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的进一步发展。存天理、去人欲是阳明早期心学的头脑,理与欲虽是一体之两面,但早期阳明学更侧重去人欲。而其提出致良知学说后,则更注重存天理,其以良知为天理、为理之灵,致良知... 阳明的理欲之辨是先前儒学道欲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的进一步发展。存天理、去人欲是阳明早期心学的头脑,理与欲虽是一体之两面,但早期阳明学更侧重去人欲。而其提出致良知学说后,则更注重存天理,其以良知为天理、为理之灵,致良知就是胜私复理、推致吾心天理自然之条理于事事物物的过程。心之理虽无穷而有自然之条理,天理虽难言而亦当为廓然大公、中正平和、万物一体之本体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 人欲 廓然大公 万物一体 中正平和
下载PDF
梁启超“富强”观念的哲学基础及其反思
11
作者 张杰克 《晋中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24-28,共5页
较之于传统儒家的"德力"富强,梁启超的富强观指向"物力"。就其哲学基础而言,内涵两个方面:"义利之辩""理欲之争"。一战的爆发,促使梁启超反思"物力富强",从而回归儒家"德力&qu... 较之于传统儒家的"德力"富强,梁启超的富强观指向"物力"。就其哲学基础而言,内涵两个方面:"义利之辩""理欲之争"。一战的爆发,促使梁启超反思"物力富强",从而回归儒家"德力"富强。要而言之,在梁启超的思想视域中,"富强"观念似乎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强 义利之辨 理欲之争
下载PDF
朱熹理欲观真相
12
作者 杨颖川 《柳州师专学报》 2008年第4期70-73,共4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批判存在误解的成分:一是没有真正弄清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内涵,二是将"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对立关系过分扩大了。论文还原出朱子理欲...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批判存在误解的成分:一是没有真正弄清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内涵,二是将"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对立关系过分扩大了。论文还原出朱子理欲观的真相,并对与其有关的"以理杀人"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做出新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天理 人欲 以理杀人
下载PDF
唐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3
作者 谭利思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10期113-122,共10页
清初启蒙思想家唐甄的伦理思想受其道体思想之"天之道故平"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平等色彩。他的人性论中坚持了性三品论的观点,将人分为上德者、中德者和凶德者三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唐甄提倡平等、责任以及推己及人的原... 清初启蒙思想家唐甄的伦理思想受其道体思想之"天之道故平"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平等色彩。他的人性论中坚持了性三品论的观点,将人分为上德者、中德者和凶德者三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唐甄提倡平等、责任以及推己及人的原则。义利、理欲之辨中,唐甄人追求富足的生活是好事,并认为只有人人富足了才可以施行德行教化,但是他反对过分逐利,他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危害他人以及社会整体利益。他也肯定人的欲望有合理的成分,反对将"天理""人欲"二元对立,但是反对过度的"奢欲"。所有这些对我们社会主义新时代人际关系的建设,以及如何处理个人私欲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五伦 义利 理欲
下载PDF
朱熹“存理灭欲”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
14
作者 陈文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第8期1-9,共9页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哲学和社会历史渊源,其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存在众多争论。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天理”“人欲”反映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朱熹“存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哲学和社会历史渊源,其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存在众多争论。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天理”“人欲”反映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确立了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有利于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对当代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有利于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帮助人们确立生态道德规范,有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倡导绿色低炭生活,有利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 生态伦理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 绿色生活方式
下载PDF
论人权之正义根基与价值品格:中道
15
作者 贾永健 《人权研究(辑刊)》 2018年第2期138-171,共34页
从法哲学视角来看,'人权'这种建构的本质是对人欲的中道规制。近代以前主流正义论,从德性高于欲望的理念出发,对人欲的正常发展和满足普遍持限制甚至是压制态度。这导致人欲受限过度,人类物质生活的整体质量水平过低,与中道的... 从法哲学视角来看,'人权'这种建构的本质是对人欲的中道规制。近代以前主流正义论,从德性高于欲望的理念出发,对人欲的正常发展和满足普遍持限制甚至是压制态度。这导致人欲受限过度,人类物质生活的整体质量水平过低,与中道的正义观相悖。诞生于近代西方的人权概念,是对这种不正义状态的根本反动或矫正,极大地推动了人欲的普遍满足,但也带来矫枉过正的风险。当'人权'观念被偏狭理解为'私欲至上'时,会减损国家和法律(人权的最根本保障)之权威,对人权实现无疑是'自毁长城'。只有坚守'德性与欲望''欲望和法律''国家与人'关系的中道正义,方可实现人权的初衷:人的普遍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人欲 中道 正义 普遍自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