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多民族语言接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之关系
1
作者 马梦玲 《高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153-160,共8页
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有形成多元一体文化的先决条件。青海地区各民族使用不同语言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交往、交流产生了语言系统的互相接触、互相渗透,作为文化的载体,此种语言接触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都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 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有形成多元一体文化的先决条件。青海地区各民族使用不同语言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交往、交流产生了语言系统的互相接触、互相渗透,作为文化的载体,此种语言接触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都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提供了基础条件。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青海多民族语言系统特征或成分会同时双向扩散或渗透,这种扩散或渗透既使彼此的语言得到丰富、发展,亦有可能由于从表层到深层的渗透而形成一种质变语言或语言融合体。通过语言的接触,语言交融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存在,进而影响着各民族文化形态的共生共存与重叠,其重叠部分即为文化认同的部分,进而成为富有凝聚力的共同体。这样的语言融合体是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有了共生互生的语言交融现实,文化的共生互生、重叠认同就自然而然产生。从基础条件、现实状况和现实意义等方面来看,在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共生互生的环境下,青海多民族语言接触现象集中体现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多民族语言接触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代际视角下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分析——基于陕西省关中地区1177份问卷的实证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冠东 郝可彤 吴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2,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中央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是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基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中央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是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基于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的研究梳理,以关中地区1177户农户为研究对象,构建宅基地退出意愿和个人现实特征、个人情感特征、宅基地现实特征的二元模型,包含农业收入占比、情感依赖、宅基地经济增值等16个具体变量,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多重共线性诊断进行各因素的显著性分析,对不同代际人群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个人情感特征对农户退出意愿影响显著,并且不同代际之间差异性明显;(2)个人情感特征、个人现实特征、宅基地现实特征对于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显著程度和重要性逐渐递减,并且不同代际均受其特有的价值观和实际情况的影响,如“落叶归根”的情感、“宗族继承”的观念、“家庭生活需要”的现实压力而产生与其他代际相反或相差较大的特征。最后,从制定分类型的差异化退出模式出发,以指标互补、产业再生和休闲共享等策略对宅基地退出后的保障与补偿进行探讨,为解决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等“三农”问题提供新思路,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进行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 乡村振兴 新发展理念 宅基地退出意愿 二元LOGISTIC模型 代际差异 关中地区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战略构想 被引量:4
3
作者 冉昆玉 陈纪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28-132,共5页
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文化理论创新、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体系创新的理念;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方法论;必须以"保护—继承—创新—弘扬"为手段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当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文化理论创新、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体系创新的理念;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方法论;必须以"保护—继承—创新—弘扬"为手段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民族文化
下载PDF
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兴国 《基础教育》 2011年第2期25-29,共5页
人的精神性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人的精神性发展包括求知、行善、致美等方面,其形成有赖于以一种精神来陶冶人的学校教育。现实中的学校教育正呈现出一种非精神化的倾向,功利主义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性思想,由此而于无形之中对... 人的精神性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人的精神性发展包括求知、行善、致美等方面,其形成有赖于以一种精神来陶冶人的学校教育。现实中的学校教育正呈现出一种非精神化的倾向,功利主义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导性思想,由此而于无形之中对年轻人的精神成长产生诸多消极影响。为此,学校教育必须要摒弃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功利性倾向,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精神家园 功利主义 非精神化
下载PDF
审美教育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 被引量:2
5
作者 贺志朴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4-128,共5页
人类精神的困境,在现代性背景上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教育对人类精神家园建设的意义,也变得日益重要。在以肉体叙事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语境中,通过融解了情欲、观念的审美意象的教育,使情感得到无害的宣泄、秩序化和提升,恢复生命的完整内... 人类精神的困境,在现代性背景上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教育对人类精神家园建设的意义,也变得日益重要。在以肉体叙事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语境中,通过融解了情欲、观念的审美意象的教育,使情感得到无害的宣泄、秩序化和提升,恢复生命的完整内容。审美活动中的共鸣和同情,在造就大众日常生活层面上幸福的同时,能够缓解或消除文明中的紧张、对立和冲突,实现个体、种群和人类本体价值的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审美教育创造诗意化的生存境界,完成人性心理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精神家园 建设
下载PDF
论纳兰词的鸿雁意象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怀荣 宋巧芸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1-26,共6页
 鸿雁是古典诗词,也是纳兰词的重要意象。纳兰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仅继承了鸿雁意象的传统用法,而且在传达对自由的精神家园的向往、表现人生的恐惧和忧患等多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因此,鸿雁意象不仅影响了纳兰词的风格,也是我们透视其心...  鸿雁是古典诗词,也是纳兰词的重要意象。纳兰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仅继承了鸿雁意象的传统用法,而且在传达对自由的精神家园的向往、表现人生的恐惧和忧患等多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因此,鸿雁意象不仅影响了纳兰词的风格,也是我们透视其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兰词 鸿雁 意象 精神家园 象征意义
下载PDF
道家自然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 被引量:2
7
作者 彭继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88,共5页
随着道家自然精神在新时期文学的复归,中国当代作家积极构建自然的精神家园、追求理想的自然人性、保持无为超然的生活态度,从而使中国当代文学充溢着轻盈的气韵、飞扬的思绪和空灵的气息。然而道家自然精神本身固有的缺陷和弱点使中国... 随着道家自然精神在新时期文学的复归,中国当代作家积极构建自然的精神家园、追求理想的自然人性、保持无为超然的生活态度,从而使中国当代文学充溢着轻盈的气韵、飞扬的思绪和空灵的气息。然而道家自然精神本身固有的缺陷和弱点使中国当代文学整体上呈现出虚妄、无奈的荒凉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自然精神 精神家园 自然人性
下载PDF
寻找大地食粮的“浪子”——《窄门》的圣经隐喻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宋虎堂 《圣经文学研究》 2008年第1期359-372,共14页
要想开掘隐藏在《窄门》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图,必须从其艺术表达方式即来源于圣经的隐喻性整体表达方式入手。《窄门》是一个由圣经的象征符码"伊甸园——天堂"和"窄门——十字架"组成的双重隐喻世界,它们之间环... 要想开掘隐藏在《窄门》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图,必须从其艺术表达方式即来源于圣经的隐喻性整体表达方式入手。《窄门》是一个由圣经的象征符码"伊甸园——天堂"和"窄门——十字架"组成的双重隐喻世界,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全面深刻地展示了作品主题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意义:寻找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园——天堂” “窄门——十字架” 隐喻 精神家园
下载PDF
浸泡在水里的亲情——评电影《洗澡》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海霞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6-37,共2页
影片《洗澡》描写的是朴实无华的百姓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这些正是现代人最需要和最容易忽视的。无论市场经济的逻辑如何残酷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们都需要至真至善的亲情。
关键词 洗澡 亲情 精神家园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念与路径
10
作者 吴月红 冉昆玉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79-81,共3页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文化理论创新、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体系创新的理念。"保护-继承-创新-弘扬"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理念 路径
下载PDF
文艺学应多一点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
11
作者 胡山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9-73,共5页
在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工程中,文艺学应该自觉承担一份光荣的使命,即多一点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终极关怀的主要内涵是追问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寻求灵魂的归宿。终极关怀的途径主要有:通过文艺基本理论的研究提高对终极... 在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工程中,文艺学应该自觉承担一份光荣的使命,即多一点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终极关怀的主要内涵是追问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寻求灵魂的归宿。终极关怀的途径主要有:通过文艺基本理论的研究提高对终极关怀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借助文艺史的研究总结人类寻求终极关怀的历史经验;通过文艺批评引导读者发掘并接受文本中蕴含的终极关怀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精神家园 终极关怀
下载PDF
中华刺绣技艺对民族地区妇女手工产业发展驱动研究
12
作者 董杰 全小国 +1 位作者 包秀萍 青青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年第6期41-50,共10页
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领域,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刺绣技艺的传承体现,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手工刺绣对于民族地区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已经逐渐显现,本文在吸收民族地... 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领域,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刺绣技艺的传承体现,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手工刺绣对于民族地区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已经逐渐显现,本文在吸收民族地区妇女手工刺绣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对其成效和收益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手工刺绣产业发展与民族地区妇女追求美好生活互为促进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绣 文化自信 共有精神家园 共同富裕
下载PDF
双创视角下“花儿”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3
作者 孙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41,共7页
“花儿”是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同传唱的一种民歌。近代以来,“花儿”的创新性发展作为现代国家建设进程的一部分,从地方性底层劳苦大众的“野曲”演变成为全国各民族共享的民歌艺术,呈现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路径。中华优秀... “花儿”是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同传唱的一种民歌。近代以来,“花儿”的创新性发展作为现代国家建设进程的一部分,从地方性底层劳苦大众的“野曲”演变成为全国各民族共享的民歌艺术,呈现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全国各族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广泛创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注重方向性引导,不断增进新时代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创共享性,在保持文化发展活力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创新性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寻找精神家园的“歌手”——《浮士德》探幽
14
作者 宋虎堂 《长春大学学报》 2007年第9期57-60,共4页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 精神家园
下载PDF
诗性家园中的青与黑
15
作者 苟强诗 《钦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24-26,38,共4页
色彩不仅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修饰成分,更重要的是透过色彩本身,其背后显现出的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以及诗人自身的灵魂(思想)状态的呈现。从戴望舒诗歌,可以看出诗人诗性家园中色彩的丰富性,以及诗人灵魂状态。在戴诗丰富的色彩中,青... 色彩不仅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修饰成分,更重要的是透过色彩本身,其背后显现出的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以及诗人自身的灵魂(思想)状态的呈现。从戴望舒诗歌,可以看出诗人诗性家园中色彩的丰富性,以及诗人灵魂状态。在戴诗丰富的色彩中,青与黑无疑是戴望舒诗性家园的主要色调。这两种色彩象征着诗人完全不同的现代性生命体验,呈现着诗人诗性灵魂的多面性。在充满社会剧变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戴诗中所呈现的"青"与"黑"同时也构成了"现代"知识分子灵魂的纠结,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家园
下载PDF
论彝族诗人玛查德清与阿苏越尔的诗歌创作
16
作者 张兵兵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8-53,143,共6页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汉语诗歌创作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诗人玛查德清与阿苏越尔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为这一诗人群增添了鲜丽的色彩。玛查德清对本民族文化在实现了"远离式回归"的同时,揭示彝人充满忧患的历史以及深入灵魂的黑...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汉语诗歌创作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诗人玛查德清与阿苏越尔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为这一诗人群增添了鲜丽的色彩。玛查德清对本民族文化在实现了"远离式回归"的同时,揭示彝人充满忧患的历史以及深入灵魂的黑、红、黄三色文化。诗人在继承山地民族传统爱情诗的基础上以细腻传神的心理刻画使古老的情爱方式进行了诗意升华,在深入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基础上试图走出传统文化的羁绊,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性重构。而阿苏越尔的诗歌创作具有清新的乡土气息与深沉的文化家园意识,诗人以传统文化中精神意象复原一种现代诗歌精神,指引着彝人回家的道路,获得心灵的慰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查德清 阿苏越尔 民族文化 爱情诗 重构 诗歌精神 乡土家园
下载PDF
家园的追寻——《红楼梦》与《飘》的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静 黄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45-49,共5页
《红楼梦》与《飘》都蕴涵着家园追寻的母题。面对身体和精神的放逐,“水男儿”贾宝玉退守大观园,审美化地建筑起身体的家园,又用林黛玉的知己之爱营造起精神的家园。当这两个“此岸”家园毁灭后,贾宝玉升入“庄禅”的“彼岸”家园,以... 《红楼梦》与《飘》都蕴涵着家园追寻的母题。面对身体和精神的放逐,“水男儿”贾宝玉退守大观园,审美化地建筑起身体的家园,又用林黛玉的知己之爱营造起精神的家园。当这两个“此岸”家园毁灭后,贾宝玉升入“庄禅”的“彼岸”家园,以求得向上的解脱。而“女海盗”斯卡利特则冲入亚特兰大,征服般地建构起身体的家园,并用瑞特.巴特勒的知己之爱营造起精神的家园。当“此岸”的双重家园失去后,斯卡利特回到“基督”的“彼岸”家园,以求得向下的救赎。中西民族精神和宗教精神虽有殊途,但对“家园”的追寻终究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飘》 母题 家园 长城精神 海盗精神 庄禅 基督
下载PDF
山野精神——诗意的限度
18
作者 冯尚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8-15,共8页
本文阐述1976年以后在当代小说中存在的自然倾向及其审美动机。本文认为:向自然回归的历程,就其本质来看,是生命觉醒的历程。《九月寓言》对自然的抒写达到了诗美的极致,重现了“山野精神”的魅力。但是,文本在寓言向度的规定上削弱了... 本文阐述1976年以后在当代小说中存在的自然倾向及其审美动机。本文认为:向自然回归的历程,就其本质来看,是生命觉醒的历程。《九月寓言》对自然的抒写达到了诗美的极致,重现了“山野精神”的魅力。但是,文本在寓言向度的规定上削弱了文本的张力。美感和思想,或者美和真善并不总是和谐的。对日益技术化的人类来说,神话时代才是健康的生命之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家园 自然派 山野精神
下载PDF
以共同性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永梅 陈金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6,182,共10页
中华民族实体发展源于各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共同性增长,其整体格局的话语演进和关系整合也逐渐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实体一致性的本质属性,该属性规约了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精神家园共同性建设的历... 中华民族实体发展源于各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共同性增长,其整体格局的话语演进和关系整合也逐渐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实体一致性的本质属性,该属性规约了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精神家园共同性建设的历史维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是构建整体性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进共同性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