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shui coalbed methane field 被引量:2
1
作者 Yan Song Xingzhi Ma +3 位作者 Shaobo Liu Lin Jiang Feng Hong Yi Qin 《Petroleum Research》 2018年第4期320-335,共16页
The Qinshui Basin has been explored for more than 60 years through two stages of oil and gas reconnaissance survey and exploration&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CBM),it has become the largest CBM industrializatio... The Qinshui Basin has been explored for more than 60 years through two stages of oil and gas reconnaissance survey and exploration&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CBM),it has become the largest CBM industrialization base in China and also is a model which successfully realize commercialization of CBM of high rank coal-bearing basin in the world.Although the high-rank coal field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pressure,low permeability,low saturation and strong heterogeneity,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show that the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CBM reservoir in the Qinshui Basin are superior.As main productive intervals,No.15 coal seam of Taiyuan Formation and No.3 coal seam of Shanxi Formation respectively belong to the epicontinental-sea carbonate platform sedimentary system and the epicontinental-sea shallow-water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The coal seam has large thickness,and is mostly composed of humic coal and mainly contains vitrinite.Affected by tectonic thermal events in the Yanshanian period,the coal rank is high,the adsorption capacity is strong,and the gas content is large.Formation of the CBM reservoir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including two stag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gas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sealing of hydrodynamics and roof and floor.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nshui Basin topography and the high rank coal,a series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developed,including mountainous region seismic acquisition,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technology,drilling and completion technology of multiple wells,drilling and completion technology of multiple horizontal wells dominated by compound V type,deplugging secondary fracturing stimulation technology,control technology of high rank CBM drainage,and CBM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which effectively supports the scale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 rank CBM in the Qinshui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bed methane High rank Accumulation conditio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Qinshui Basin
原文传递
煤层气综合评价与勘探关键技术研究
2
作者 郭凯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6期13-15,72,共4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煤层气作为1种清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作用日渐重要。概述了煤层气的储量、分布、形成条件、成藏机理以及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现状,对煤层气勘探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煤层气 综合评价 开发 勘探技术
下载PDF
Molecular simulation studies of hydrocarbon and carbon dioxide adsorption on coal 被引量:1
3
作者 Junfang Zhang Keyu Liu +4 位作者 M.B.Clennell D.N.Dewhurst Zhejun Pan M.Pervukhina Tongcheng H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692-704,共13页
Sorption isotherms of hydrocarbon and carbon dioxide (CO2) provide crucial information for designing processes to sequester CO2 and recover natural gas from unmineable coal beds. Methane (CH4), ethane (C2H6), an... Sorption isotherms of hydrocarbon and carbon dioxide (CO2) provide crucial information for designing processes to sequester CO2 and recover natural gas from unmineable coal beds. Methane (CH4), ethane (C2H6), and CO2 adsorption isotherms on dry coal and the temperature effect on their maximum sorption capacity have been studied by performing combined Monte Carlo (MC) and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at temperatures of 308 and 370 K (35 and 97 ~C) and at pressures up to 10 MPa.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bsolute sorption (expressed as a mass basis) divided by bulk gas density has negligible temperature effect on CH4, C2H6, and CO2 sorption on dry coal when pressure is over 6 MPa. CO2 is more closely packed due to stronger interaction with coal and the stronger interaction between CO2 mole- cules compar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ydrocarbons and coal and between hydrocarbons.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suggest that the "a" constant (pro- portional to TcPc) in the Peng-Robinson equation of sta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orption behavior of hydrocarbons. CO2 injection pressures of lower than 8 MPa may be desirable for CH4 recovery and CO2 sequestr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under- 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coal sorptioncapacity for CH4, C2H6, and CO2 from a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simulation - GROMOS force field -coal bed methane - Sorption isotherm Bituminous coal Hydrocarbons Carbon dioxide
下载PDF
安鹤煤田彰武-伦掌南部煤层气富集特征及开发潜力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会永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2-85,共4页
通过对煤层储层条件的初步分析,研究探讨区内煤层含气性的分布规律及控气地质因素,并对煤层气开发潜力进行分析。认为区内煤层气储层吸附/解吸能力强,煤体结构以碎粒煤为主,煤储层为欠压储层,渗透性较低;二1煤煤层气含量较高,平均值为21... 通过对煤层储层条件的初步分析,研究探讨区内煤层含气性的分布规律及控气地质因素,并对煤层气开发潜力进行分析。认为区内煤层气储层吸附/解吸能力强,煤体结构以碎粒煤为主,煤储层为欠压储层,渗透性较低;二1煤煤层气含量较高,平均值为21.67 m^(3)/t,具有"三高一低"的分布特点,表现出向斜控气的特征。煤层厚度、构造、岩浆活动是控制煤储层含气性的主要因素。区内煤层气资源总量为5.636×109m^(3),资源丰度范围在(0.45~3.15)×108m^(3)/km^(2),平均丰度为1.48×108m^(3)/km^(2)。依据资源参数和可采性参数,优选出3个勘探开发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彰武-伦章南部 煤层气 储层物性 控气因素 开发潜力
下载PDF
薄—超薄煤层特征及天然气合层开发突破——以沁水盆地潘河区块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兵 李勇 +1 位作者 贾雨婷 刘欣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3-93,共11页
沁水盆地已在下二叠统山西组3号和上石炭统太原组15号煤层相继实现煤层气商业开发,且证实整套地层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而介于两套煤层中间的5~9号和11~13号煤层单层厚度薄(小于2 m),通常被视为无效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动用地... 沁水盆地已在下二叠统山西组3号和上石炭统太原组15号煤层相继实现煤层气商业开发,且证实整套地层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而介于两套煤层中间的5~9号和11~13号煤层单层厚度薄(小于2 m),通常被视为无效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动用地下天然气资源,通过系统取心测试分析,明确了沁水盆地南部潘河区块5~9号和11~13号煤层的天然气资源和储层条件,并结合压裂技术,实现了薄—超薄煤层天然气高效开发。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8层煤层埋深介于300~600 m,累计厚度约4.75 m,除9号煤层厚度约1.25 m外,其余7层煤层超薄,单层厚度小于0.8 m,相邻煤层间距总体介于5~15 m;②煤层均属镜质体反射率介于3.4%~4.0%的无烟煤,以原生—碎裂结构煤为主,含气量介于13~19 m3/t,渗透率主体低于1 mD,均呈欠饱和状态;③各薄煤层纵向紧邻,压力系统一致,采用直井多层压裂克服了薄煤层厚度有限和展布不均影响,并以“厚层兼顾薄层,多层优于少层”为原则,划分出5+6号、7+8+9+11号和12+13号三套煤层压裂组合,建立了不同组合压裂技术优化准则,多层系立体开发动用,多口井稳产在1×104 m3/d以上;④该区薄—超薄煤层天然气有效开发,将产气层进行了纵向拓展,不仅实现了老气田的稳产,而且还进一步实现了持续增产。结论认为,薄—超薄煤层天然气开发突破了煤层开发厚度下限,开辟了中高煤阶薄—超薄煤层天然气开发新领域,发展了成熟探区天然气增储上产新动能,并可为类似煤层天然气勘探突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潘河区块 煤层气 薄—超薄煤层 多层系立体开发
下载PDF
中美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对比及启示 被引量:4
6
作者 范鹏鹏 刘晓 +3 位作者 陈贞龙 崔彬 王志永 龚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25,30,共5页
系统梳理了全美煤层气的富集区地质特征、分布与资源储量,对美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介绍,总结了推动美国煤层气产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时着重概述了中国煤层气的资源储量、分布及发展潜力,深入探讨了国内煤层气开发存在的... 系统梳理了全美煤层气的富集区地质特征、分布与资源储量,对美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介绍,总结了推动美国煤层气产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时着重概述了中国煤层气的资源储量、分布及发展潜力,深入探讨了国内煤层气开发存在的挑战。通过对比,归纳出北美煤层气的成功开发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煤层气 开发现状 经济激励 中国 资源潜力 挑战 启示
下载PDF
推动煤层气高效利用高质量发展研究
7
作者 靳杰 靳政莹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第6期174-175,177,共3页
煤层气开发利用不仅是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抓手,也是山西省低碳绿色发展的资源支撑,更是助力碳中和的现实途径,有望成为山西省打造世界名片的王牌之一。从煤层气概述、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以及山西省煤层气产业概述等方面... 煤层气开发利用不仅是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抓手,也是山西省低碳绿色发展的资源支撑,更是助力碳中和的现实途径,有望成为山西省打造世界名片的王牌之一。从煤层气概述、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以及山西省煤层气产业概述等方面展开论述,指出推动煤层气高效利用、高质量发展对山西省深化拓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内涵、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省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高效利用 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
下载PDF
我国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209
8
作者 秦勇 袁亮 +8 位作者 胡千庭 叶建平 胡爱梅 申宝宏 程远平 何学秋 张遂安 李国富 张群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共6页
介绍了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体系的内涵,分析了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包括煤层气资源勘探技术、煤层气地面井增产技术、煤层气地面井排采技术、煤层气矿井抽采及煤气共采技术。针对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的技术需求,对... 介绍了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技术体系的内涵,分析了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包括煤层气资源勘探技术、煤层气地面井增产技术、煤层气地面井排采技术、煤层气矿井抽采及煤气共采技术。针对煤层气勘探与开发的技术需求,对煤层气勘探与有利区块优选技术、以沁水和鄂尔多斯2个盆地为主的中~高煤阶地区煤层气增产技术、低煤阶地区煤层气单井增产与规模性开发技术、多煤层及构造煤地区煤层气地面井开发技术、煤炭与煤层气协同开采技术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提出了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勘探 开发 技术需求
下载PDF
影响煤层气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分析——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为例 被引量:127
9
作者 陈振宏 王一兵 +3 位作者 杨焦生 王宪花 陈艳鹏 赵庆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9-412,416,共5页
研究了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煤层气投产井地质特征、压裂增产工艺、生产状况及排采技术等,分析了影响煤层气单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并讨论了提高煤层气井单井产量需要关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高产井通常临界解吸压力与地层压力的... 研究了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煤层气投产井地质特征、压裂增产工艺、生产状况及排采技术等,分析了影响煤层气单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并讨论了提高煤层气井单井产量需要关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高产井通常临界解吸压力与地层压力的比值较高,压裂施工时加砂量、用液量高;采用变排量施工工艺,控制裂缝形态,可提高压裂效果;特别是煤层气产出表现出"气、水差异流向"规律:构造高部位利于产气,构造低部位利于产水。在煤层气开发中,必须保证科学的排采制度,坚持"缓慢、长期、持续、稳定"的原则,排采早期保证液面稳定缓慢下降。在产气阶段,要保持合理套压,排采制度切忌变化频繁,避免由于煤层压力激动造成煤层坍塌和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发 产能 解吸压力 地层压力 影响因素 排采制度
下载PDF
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98
10
作者 雷群 王红岩 +1 位作者 赵群 刘德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10,共4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常规油气的开发生产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油砂、油页岩和煤层气等已经在部分国家实现了有效开发。为此,详细分析了世界油砂、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常规油气的开发生产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油砂、油页岩和煤层气等已经在部分国家实现了有效开发。为此,详细分析了世界油砂、油页岩和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现状;简述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油砂、油页岩和煤层气等非常规能源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指出了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存在的难题;最后提出了加快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资源 页岩气 油砂 煤层气 勘探开发 现状 发展
下载PDF
煤矿区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41
11
作者 申宝宏 刘见中 赵路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0,56,共6页
总结了中国近年来煤矿区煤层气排放、抽采、利用现状及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进展。由于中国煤层气地质条件具有板块构造复杂;煤体结构破坏严重,渗透率普遍偏低;储层非均质性强;高煤阶煤和低煤阶煤占主导等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煤层气产业... 总结了中国近年来煤矿区煤层气排放、抽采、利用现状及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进展。由于中国煤层气地质条件具有板块构造复杂;煤体结构破坏严重,渗透率普遍偏低;储层非均质性强;高煤阶煤和低煤阶煤占主导等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必须走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的道路,且应实行煤层气地面开发与井下抽采相结合的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通过与美国对比,指出中国70%以上煤田不适合地面大规模煤层气开发,而应结合井下采矿工程进度,采取地面井下相结合,地面预采、采动开采和井下抽采多种方式进行开发。最后分析了煤矿区煤层气开发与地面煤层气开发相比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困难,指出在国家激励政策的推动下,随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工程验证推广,煤矿区煤层气产业化进程必将得以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区煤层气 产业化 抽采 利用 清洁发展机制 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
下载PDF
煤层渗透率敏感性及其对煤层气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0
12
作者 吴晓东 师俊峰 席长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7-29,共3页
煤层由裂隙和基质组成,为双重孔隙系统。前者由割理和后生裂隙组成,为煤层气的渗流通道;后者是煤层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煤层渗透率是进行煤层气商业开发的重要评价参数,而渗透率变化规律及其对煤层气动态开发效果的影响情况则亟待进一步... 煤层由裂隙和基质组成,为双重孔隙系统。前者由割理和后生裂隙组成,为煤层气的渗流通道;后者是煤层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煤层渗透率是进行煤层气商业开发的重要评价参数,而渗透率变化规律及其对煤层气动态开发效果的影响情况则亟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煤层气有效应力变化模型进行了研究和验证,进而分析了渗透率动态变化对煤层气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煤层渗透率受裂隙压缩和基质收缩的双重影响,渗透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特点;基质收缩起到改善煤层气渗透率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煤层气开发效果,故在煤层气开发中不能忽视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渗透率 敏感性 煤层气 开发 效果 影响 基质收缩
下载PDF
煤层气开发井网设计与优化部署 被引量:28
13
作者 赵欣 姜波 +3 位作者 徐强 刘杰刚 赵岳 段飘飘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0,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三区块煤层气为例,按照开发前期井网设计、现场优化部署和动态效果跟踪3个阶段一体化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对煤层气开发井网进行优化部署和动态调整。开发前期井网设计以煤层构造、埋深、厚度、顶底板岩性、含气量、...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三区块煤层气为例,按照开发前期井网设计、现场优化部署和动态效果跟踪3个阶段一体化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对煤层气开发井网进行优化部署和动态调整。开发前期井网设计以煤层构造、埋深、厚度、顶底板岩性、含气量、渗透率和水文地质条件等7个方面的地质条件为依据,确定开采井网应为菱形井网,井型以丛式井为主,水平井为辅;井网方位是菱形长对角线为面割理方向,短对角线为端割理方向;高渗透区井距为300~350m,低渗透区井距为350-400m。现场优化部署要充分考虑地表、地下和钻井工程条件3个因素,并遵循地上服从地下、工程服从地质的基本要求。动态效果跟踪阶段,通过对区内井间干扰和层间干扰现象的观察,重新优化部署24口生产井,调整36口生产井的开发层系,使得区块井网设计更为合理。5a的开发实践证明,三区块优化部署后的井网和开发模式基本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发 井网设计 井网优化部署 生产动态跟踪 井位调整 开发层系调整
下载PDF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 被引量:72
14
作者 王南 裴玲 +1 位作者 雷丹凤 曾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1,共6页
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储量和产量增长潜力巨大.在未来的5-10 a,常规天然气仍在天然气开发中处于统治地位,但非常规天然气也在天然气长期发展历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土资源部及3大国... 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储量和产量增长潜力巨大.在未来的5-10 a,常规天然气仍在天然气开发中处于统治地位,但非常规天然气也在天然气长期发展历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土资源部及3大国有石油公司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针对致密气、煤层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进行了资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致密气总资源量为16×10^12 m^3,年产量为320×10^8 m^3/a,已进入大型商业化开发阶段;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煤层气累积探明地质储量为4 155×10^8 m^3,储量和产量均较少,正处在工业化和商业化开发的早期阶段;页岩气因为没有探明储量,现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相关机构及组织对中国页岩气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并在四川建立了页岩气示范区开展实践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同样受到了很大重视,已经根据不同勘探程度,分层次对南海和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行勘查.为有效开发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必须进-步深入地质理论研究和资源储量评估,集成系列的配套工程技术,并对工程技术进行试验和示范,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得以妥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天然气 致密气 煤层气 页岩气 天然气水合物 资源量 储量 开发现状
下载PDF
电脉冲可控冲击波煤储层增透原理与工程实践 被引量:50
15
作者 张永民 邱爱慈 秦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9-85,共7页
为解决煤层气高效开发和煤矿瓦斯治理面临的煤储层增透改造技术难题,研发成功了强度、作用区域、作用次数可控的电脉冲可控冲击波增透煤层新技术,并已开展了多种现场应用探索。冲击波通过破裂、撕裂、弹性声波扰动等方式改造煤储层,具... 为解决煤层气高效开发和煤矿瓦斯治理面临的煤储层增透改造技术难题,研发成功了强度、作用区域、作用次数可控的电脉冲可控冲击波增透煤层新技术,并已开展了多种现场应用探索。冲击波通过破裂、撕裂、弹性声波扰动等方式改造煤储层,具有分段、分频带的基本特征,这种基本特征与重复加载的疲劳效应结合,使得可控冲击波技术具有其他储层改造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改造效果取决于冲击波幅值、加载次数与煤储层物性的耦合特性,冲击波幅值与煤层物性的耦合作用决定着冲击波在煤层中的传播特性,加载次数与煤储层物性的耦合则与煤储层疲劳效应有关。发明了电脉冲可控冲击波井下作业装置,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现场作业工艺流程。现场试验证实了该项技术在顺层钻孔煤层改造及瓦斯抽采中的效益和有效性,并显示出地面煤层气井煤储层改造的可观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脉冲 可控冲击波 煤层增透 瓦斯抽采 煤层气开发
下载PDF
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唐鹏程 郭平 +1 位作者 杨素云 杜建芬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4-97,共4页
近来频频发生的瓦斯矿难,使得煤矿开采中这一高度危险的杀手"瓦斯"(即煤层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煤层气藏中甲烷的吸附状态,及生、储、盖系统所做的研究,为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一些理论支撑,促进煤层气合... 近来频频发生的瓦斯矿难,使得煤矿开采中这一高度危险的杀手"瓦斯"(即煤层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煤层气藏中甲烷的吸附状态,及生、储、盖系统所做的研究,为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一些理论支撑,促进煤层气合理有效地被开采出来,使其变害为利。更为重要的是,能大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减少人员的伤亡及国家财产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藏 吸附 成藏机理 勘探开发
下载PDF
我国煤层气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金山 薛泽民 +1 位作者 董红娟 李彦鑫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16-318,共3页
煤层气又称瓦斯,是一种新兴洁净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煤层气,不仅能够降低煤矿瓦斯事故频率,也能满足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需要。"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煤层气,创新体制机制,使煤层气行业取得新突破。分析了我国... 煤层气又称瓦斯,是一种新兴洁净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煤层气,不仅能够降低煤矿瓦斯事故频率,也能满足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需要。"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煤层气,创新体制机制,使煤层气行业取得新突破。分析了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开发利用 产业政策
下载PDF
煤层气藏地面勘探开发选区灰色模糊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天宇 冯夏庭 +1 位作者 梁冰 孙维吉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9-433,共5页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多级和梯形隶属度函数确定了指标的单因素评价,建立了煤层气资源地面开发选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Matlab编制了CBMES(coal bed methaneevaluation system),对辽宁省7个主要煤田煤层气...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多级和梯形隶属度函数确定了指标的单因素评价,建立了煤层气资源地面开发选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Matlab编制了CBMES(coal bed methaneevaluation system),对辽宁省7个主要煤田煤层气地面开发可行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各评价指标中煤层渗透率和含气量所占权重较大,其他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煤层厚度、煤级、资源量、资源丰度、煤层压力、埋深.辽宁省各煤田煤层气开发可行性为:阜新煤田>铁法煤田>抚顺煤田>红阳煤田>沈北煤田>康平煤田>南票煤田,评价结果与实际开发情况吻合较好,证明了所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地面开发 选区 灰色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世界煤层气产业发展概况 被引量:13
19
作者 徐继发 王升辉 +1 位作者 孙婷婷 孟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4-28,共5页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开展,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的国家已有29个。煤层气开发最早、最成功、产业化规模最大是美国。其他开展煤层气开发试验工作的国家主要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印度、英国、德国、波兰、捷克等,出台了相关...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开展,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的国家已有29个。煤层气开发最早、最成功、产业化规模最大是美国。其他开展煤层气开发试验工作的国家主要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印度、英国、德国、波兰、捷克等,出台了相关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与条例,从而形成与发展本国的煤层气产业。本文将通过对各国煤层气产业的介绍,为我国在煤层气技术、政策、管理等方面提供借鉴,以利于我国煤层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技术政策 产业发展
下载PDF
国外煤层气开发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用德 唐书恒 张淑霞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4-6,16,共4页
作为清洁能源,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煤层气资源量丰富,开发和利用煤层气资源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煤层气开发已经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我国煤层气的商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 作为清洁能源,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煤层气资源量丰富,开发和利用煤层气资源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煤层气开发已经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我国煤层气的商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文章通过与国外煤层气对比研究,在借鉴国外煤层气开发利用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煤层气当前开发现状,找到适宜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实现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开发 国外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