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5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re characteriz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al from coal and gas outburst disaster sites using low 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approach 被引量:16
1
作者 Qi Lingling Tang Xu +1 位作者 Wang Zhaofeng Peng Xins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7年第2期371-377,共7页
To characterize the pore features of outburst coal samples and investigate whether outburst coal has some unique features or not, one of the authors, working as the member of the State Coal Mine Safety Committee of Ch... To characterize the pore features of outburst coal samples and investigate whether outburst coal has some unique features or not, one of the authors, working as the member of the State Coal Mine Safety Committee of China, sampled nine outburst coal samples(coal powder and block) from outburst disaster sites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s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d the pore and surface features of these samples using low 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tests. Test data show that outburst powder and block coal samples have similar properties in both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surface area. With increasing coal rank, the proportion of micropores increases, which results in a higher surface area. The Jiulishan samples are rich in micropores, and other tested samples contain mainly mesopores, macropores and fewer micropores. Both the unclosed hysteresis loop and force closed desorption phenomena are observed in all tested samples. The former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stability of the meniscus condensation in pores,interconnected pore features of coal and the potential existence of ink-bottle pores, and the latter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non-rigid structure of coal and the gas affinity of co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utburst coal Pore nitrogen adsorption coal and gas outburst
下载PDF
Nitrogen in Chinese coals 被引量:1
2
作者 Finkelman R.B.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11年第2期248-254,共7页
Three hundred and six coa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main coal mines of twenty-six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coal-forming periods as well as the ... Three hundred and six coa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main coal mines of twenty-six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coal-forming periods as well as the coal ranks and coal yields.Nitrogen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Kjeldahl method at U.S.Geological Survey(USGS),which exhibit a normal frequency distribution.The nitrogen contents of over 90% Chinese coal vary from 0.52% to 1.41% and the average nitrogen content is recommended to be 0.98%.Nitrogen in coal exists primarily in organic form.There is a sligh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content and coal ran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nitrogen DISTRIBUTION
下载PDF
Nitrogen in Chinese coals
3
作者 Daishe WU Baoshan ZHENG +5 位作者 Xiuyi TANG Mingshi WANG Jun HU Shehong LI Binbin WANG Robert B. Finkelma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煤 分布 物理性质 煤化学
下载PDF
基于氮气吸附-扫描电镜的构造煤孔隙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霍中刚 席志哲 +1 位作者 郭建行 汪东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156,共8页
煤的孔隙结构特征与瓦斯的吸附和运移密切相关,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特征由于受到构造应力的破坏而趋于复杂,因此开展构造煤孔隙发育的研究是提升瓦斯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向。以西山煤田南部东于煤矿三组构造煤和一组原生煤为研究对象,采取低... 煤的孔隙结构特征与瓦斯的吸附和运移密切相关,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特征由于受到构造应力的破坏而趋于复杂,因此开展构造煤孔隙发育的研究是提升瓦斯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向。以西山煤田南部东于煤矿三组构造煤和一组原生煤为研究对象,采取低温液氮吸附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联合观测构造煤与原生煤的孔隙特征。研究表明:三组构造煤的氮气吸附量为原生煤的2.04倍、1.49倍和2.90倍,三组构造煤的孔容为原生煤的2.08倍、1.53倍和2.96倍;三组构造煤的孔容大部分由微孔和小孔提供均达到69.71%以上,孔比表面积大部分由微孔提供均达到了79.04%以上;原生煤的孔容大部分由微孔和小孔提供达到了89.38%,孔比表面积微孔占比93.97%;三组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相比原生煤更加复杂,具有更大的分形维数(2.6985~2.7106);三组构造煤(10000倍)表面分形维数分别为1.962、1.979、1.947均大于原生煤1.945,构造煤与原生煤相比有更为发育的孔隙特征;分形维数D1与总孔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成正比;挥发分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总孔比表面积、微孔比表面积、小孔比表面积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孔隙特征 液氮吸附 电镜扫描 分形维数 挥发分
下载PDF
煤气化细渣水热合成多孔材料及对氨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5
作者 涂亚楠 胡雨杉 +5 位作者 刘旺 黄钦涵 高影 王宇佳 王浩强 康建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5-212,共8页
为了拓展煤气化细渣高值化利用途径,采用碱溶水热法制备多孔复合吸附材料。通过调控碱浓度、水热时间、温度、搅拌时间等因素探究其对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分析不同制备条件下复合吸附材料的物相组成、表观形貌、孔隙结构... 为了拓展煤气化细渣高值化利用途径,采用碱溶水热法制备多孔复合吸附材料。通过调控碱浓度、水热时间、温度、搅拌时间等因素探究其对复合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分析不同制备条件下复合吸附材料的物相组成、表观形貌、孔隙结构,明晰复合材料与其对氨氮吸附能力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生成了以P型沸石为主要晶相的沸石结构。当碱浓度为2 mol/L、水热时间为30 h,水热温度为100℃,搅拌时间为10 min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氨氮吸附量最高,当氨氮初始浓度为100 mg/L、吸附时间为5 h时,复合材料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达到15.65 mg/g。吸附材料对氨氮的等温吸附特性符合Langmuir方程,且反应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热力学分析表明煤气化细渣对氨氮的吸附为自发、吸热及熵增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细渣 水热合成 氨氮 吸附 多孔材料
下载PDF
松软薄煤层条带消突下斜定向钻孔成孔护孔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建忠 王建强 +3 位作者 李延辉 管强盛 张宇昊 王锋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104,共7页
针对松软薄煤层煤巷条带消突长距离下斜钻孔,存在成孔难、易钻遇煤层顶底板、积水堵塞瓦斯抽采通道的难题,提出了氮气排渣下斜定向钻进成孔与护孔技术,采用高压氮气排渣、大功率气动螺杆钻具定向、“波浪式”轨迹控制和三层管护孔排水技... 针对松软薄煤层煤巷条带消突长距离下斜钻孔,存在成孔难、易钻遇煤层顶底板、积水堵塞瓦斯抽采通道的难题,提出了氮气排渣下斜定向钻进成孔与护孔技术,采用高压氮气排渣、大功率气动螺杆钻具定向、“波浪式”轨迹控制和三层管护孔排水技术,在河南省平煤股份一矿开展现场试验,完成8个孔深超300 m下斜定向长钻孔,煤层钻遇率90%以上,全孔段下三层护排水管,平均下入深度302 m,支管平均抽采纯量1.66 m^(3)/min,平均瓦斯浓度17.5%。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有效解决松软薄煤层下斜钻孔长距离定向成孔、全孔段筛管护孔和排水的技术难题,提高了钻孔成孔深度和煤层钻遇率,实现了下斜孔全孔段护孔和排水,保障了瓦斯抽采效果,为松软薄煤层煤巷条带长距离消突提供技术保障,在类似地层条件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薄煤层 定向钻进 煤巷条带 下斜定向钻孔 氮气排渣 消突
下载PDF
内在矿物质对褐煤加氢热解过程中氮迁移的影响
7
作者 郑盼盼 杜玉杰 +4 位作者 王永刚 林雄超 汪心想 耿耿 左孟迪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5-344,共10页
阐明内在矿物质对褐煤加氢热解过程中氮迁移的影响对建立褐煤梯级利用过程中含氮物质污染控制方法,实现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胜利褐煤加氢热解试验,考察0.1~3 MPa下内在矿物质对煤中氮... 阐明内在矿物质对褐煤加氢热解过程中氮迁移的影响对建立褐煤梯级利用过程中含氮物质污染控制方法,实现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胜利褐煤加氢热解试验,考察0.1~3 MPa下内在矿物质对煤中氮向热解产物NH_(3)、HCN、N_(2)、焦油氮和半焦氮中迁移的影响以及半焦中氮官能团生成的影响。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和元素分析仪分析气相中的NH_(3)、HCN、N_(2)以及焦油氮和半焦氮,采用X光电子能谱仪(XPS)表征半焦中的氮官能团。结果表明:胜利褐煤加氢热解过程中,内在矿物质催化煤中氮向NH_(3)和N_(2)迁移;内在矿物质对煤中氮向HCN迁移的影响受热解压力影响,压力为0.1 MPa时,内在矿物质明显阻碍煤中氮向HCN迁移,而压力为1~3 MPa时,内在矿物质基本不影响煤中氮向HCN迁移;内在矿物质阻碍煤中氮向半焦氮和焦油氮迁移;这是由于加氢热解过程中,内在矿物质降低煤热解反应的活化能,致使更多的自由基攻击煤中的含氮杂环,使较多的含氮杂环分解转化为了NH_(3)、N_(2)和HCN;热解反应活化能的降低促进了挥发分生成的增加,延长了挥发分从反应器中析出的时间,加强了挥发分的二次反应,进而促使挥发分中HCN和焦油氮发生二次反应生成NH_(3)。半焦中存在的内在矿物质提高了新生半焦的反应性,加速了半焦与吸附在半焦上的H的反应,促进新生半焦二次反应生成NH_(3)和N_(2)。内在矿物质促进热解半焦中吡啶型氮的生成而抑制半焦中季氮的生成。内在矿物质对褐煤加氢热解过程中氮迁移影响的研究结果将为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加氢热解 氮迁移 矿物质 氮官能团
下载PDF
液氮溶浸时间对原煤力学及破坏形式的影响
8
作者 王浩 赵耀江 孙晓元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0,共6页
为了研究液氮溶浸处理对煤样单轴和三轴加载力学性质及破坏形式的影响规律,采用三轴实验装置对不同液氮溶浸时间煤样进行单轴、三轴实验。结果表明:是否进行液氮溶浸处理对煤样单轴加载和三轴加载过程中力学特性演化趋势无明显影响,均... 为了研究液氮溶浸处理对煤样单轴和三轴加载力学性质及破坏形式的影响规律,采用三轴实验装置对不同液氮溶浸时间煤样进行单轴、三轴实验。结果表明:是否进行液氮溶浸处理对煤样单轴加载和三轴加载过程中力学特性演化趋势无明显影响,均为随着轴向应变增加,轴向应力先缓慢增加,后直线增大,达到煤样极限后迅速降低;液氮溶浸不同时间煤样单轴加载峰值轴向应力分别为4.28、7.21、2.32、2.34 MPa,三轴加载峰值轴向应力分别为44.31、25.73、37.74、39.78 MPa;随着液氮溶浸时间增加,煤样单轴加载峰值轴向应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三轴加载峰值轴向应力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液氮溶浸煤样在单轴加载和三轴加载后局部破碎更彻底,但液氮溶浸时间越长,煤样破碎后生成的大块煤数量和体积都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煤 液氮溶浸 溶浸时间 力学特性 破坏形式
下载PDF
低渗煤中氮气与二氧化碳气体吸附的表征模型
9
作者 杨靖浩 刘会虎 +3 位作者 张琨 刘峻麟 薛生 徐宏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0-985,共6页
地质领域常以等温吸附试验为研究方法,探究煤中气体之间的吸附行为。以刘庄矿13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N_(2)、CO_(2)气体吸附实验,在综合分析拟合回归系数平方R^(2)、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残差平方和v与相对误差s的基础上,选出低渗煤中气... 地质领域常以等温吸附试验为研究方法,探究煤中气体之间的吸附行为。以刘庄矿13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N_(2)、CO_(2)气体吸附实验,在综合分析拟合回归系数平方R^(2)、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残差平方和v与相对误差s的基础上,选出低渗煤中气体吸附的最佳吸附模型。结果表明:对于低渗煤中N_(2)吸附的模型拟合精度由高到低为:优化L模型>优化D-A模型>优化D-R模型>D-A模型>L模型>D-R模型>F模型;对于低渗煤中CO_(2)吸附的模型拟合精度由高到低为:优化L模型>优化D-A模型=优化D-R模型>D-A模型>L模型>D-R模型>F模型。实验结果可作为低渗煤层中气体吸附及CO_(2)封存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煤 吸附模型 氮气 二氧化碳 刘庄矿区
下载PDF
一步法与分步法活化对氮掺杂煤沥青基多孔碳电储能性能的对比
10
作者 刘小艳 姜怡 +2 位作者 郝华睿 马亚军 孟宇 《化工科技》 CAS 2024年第5期19-23,共5页
分析了一步法与分步法在制备氮掺杂煤沥青基多孔碳材料的结构和储电效能对比。研究表明,一步法因其简便的操作步骤和低能耗而适用于成本敏感的应用,且在使用三聚氰胺作为氮源时,该方法制备的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分步法制备过程... 分析了一步法与分步法在制备氮掺杂煤沥青基多孔碳材料的结构和储电效能对比。研究表明,一步法因其简便的操作步骤和低能耗而适用于成本敏感的应用,且在使用三聚氰胺作为氮源时,该方法制备的材料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分步法制备过程更为复杂和耗能,但其优势在于能够精确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性质,尤其是在使用硫酸铵作为氮源时,显示出更佳的电容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沥青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 一步法 分步法 储电性能
下载PDF
煤沥青烯/PAN基氮掺杂有序介孔炭的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
11
作者 李潇 覃彪 +4 位作者 张勇 兰雨金 周彬 赵世永 蔡江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1,共6页
以SBA-15为硬模板剂,采用溶剂挥发诱导煤基沥青烯与聚丙烯腈(PAN)自组装,制备了氮掺杂有序介孔炭(NOMC)。通过CO_(2)活化,进一步提升NOMC的比表面积及电容性能。结果表明,SBA-15、沥青烯、PAN的比例为1∶1.2∶4.8时,800℃炭化所得炭材... 以SBA-15为硬模板剂,采用溶剂挥发诱导煤基沥青烯与聚丙烯腈(PAN)自组装,制备了氮掺杂有序介孔炭(NOMC)。通过CO_(2)活化,进一步提升NOMC的比表面积及电容性能。结果表明,SBA-15、沥青烯、PAN的比例为1∶1.2∶4.8时,800℃炭化所得炭材料成炭率与有序性均较高。900℃活化后其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依次为602.1 m 2/g,0.426 cm 3/g,3.808 nm,且比电容达到127.2 F/g,相比未活化,提升了4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15 煤基沥青烯 聚丙烯腈 氮掺杂 有序介孔炭
下载PDF
基于液氮吸附实验的高阶煤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以川南筠连地区上二叠统乐平组为例
12
作者 段洋利 梁兴 +6 位作者 何方雨 周芸 邹辰 梅珏 张涵冰 李磊 叶璁琛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川南筠连地区作为中国南方首个煤层气商业生产基地,产气层位为上二叠统乐平组,系统开展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对明确煤层气赋存成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乐平组煤层气评价井煤岩心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液氮吸附实验,从孔隙成... 川南筠连地区作为中国南方首个煤层气商业生产基地,产气层位为上二叠统乐平组,系统开展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对明确煤层气赋存成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乐平组煤层气评价井煤岩心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液氮吸附实验,从孔隙成因类型、孔隙结构、孔隙形态及其甲烷吸附性能等方面对微纳米级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煤岩微观孔隙可划分为植物组织孔、气孔、矿物铸模孔和晶间孔等4种成因类型。液氮吸附实验BET总孔比表面积平均为2.638 m^(2)/g,BJH总孔体积平均为0.003 7 cm^(3)/g,且两者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BJH平均孔径为5.775~17.842 nm,对总孔比表面积起到主要贡献的为孔径<5 nm的孔隙,对总孔体积具有明显贡献的主要为孔径≥10 nm的孔隙。根据孔径将孔隙划分为:微孔(<5 nm)、小孔(5~10 nm)、中孔(10~100 nm)、大孔(≥100 nm),微孔和小孔是煤中气体吸附的主要空间,进一步推测吸附孔和渗流孔的孔径分界为10 nm。液氮吸附回线可划分为重叠型、半分离半重叠缓降型、半分离半重叠骤降型等3类,并依据回线特征将纳米孔隙形态理想化为开放孔、半封闭孔和墨水瓶状孔等3种模型,各类孔在高阶煤中均有发育。基于具有不同孔隙形态的干燥无灰基煤样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得到,墨水瓶状孔的甲烷吸附能力最大,半封闭孔和开放孔的吸附能力近似,但都低于墨水瓶状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高阶煤 液氮吸附实验 孔隙结构 成因类型 二叠系 筠连地区
下载PDF
煤中氮含量测定结果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瑞雪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99-100,105,共3页
为进一步提升煤炭中氮含量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以当前常用的半微量开氏法为实验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验流程,对消化反应、蒸馏环节和滴定环节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究,同时也阐述了部分实验细节中的误差及改进对策,以期为今... 为进一步提升煤炭中氮含量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以当前常用的半微量开氏法为实验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验流程,对消化反应、蒸馏环节和滴定环节可能产生误差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究,同时也阐述了部分实验细节中的误差及改进对策,以期为今后的类似实验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质量 氮含量 测定结果 误差
下载PDF
SCR烟气脱硝技术及脱硝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王雷 楼杰 周元祥 《能源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65-69,共5页
SCR脱硝技术是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最常用的技术之一,为了提高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效率,以某燃煤电厂的SCR烟气脱硝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类型催化剂、氨氮比、反应温度、二氧化硫质量浓度、氧气体积分数以及含水量等因素对脱硝效率的影... SCR脱硝技术是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最常用的技术之一,为了提高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效率,以某燃煤电厂的SCR烟气脱硝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类型催化剂、氨氮比、反应温度、二氧化硫质量浓度、氧气体积分数以及含水量等因素对脱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镍基分子筛类催化剂Ni/ZSM的脱硝效果相对更好,脱硝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催化剂;随着氨氮比的升高,脱硝效率逐渐增大,而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以及氧气体积分数的逐渐增大,脱硝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二氧化硫质量浓度和含水量的逐渐增大,脱硝效率逐渐降低。当选择Ni/ZSM作为催化剂,控制氨氮比为1.0,反应温度为300℃,氧气体积分数为5%,二氧化硫质量浓度和含水量均为0时,燃煤烟气的SCR脱硝效率可以达到87.1%,脱硝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氮氧化物 SCR脱硝技术 脱硝效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向斜构造中煤体孔隙结构发育规律研究
15
作者 王奥 刘健 孙安祥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58,共6页
为探究向斜构造中煤体孔隙结构发育规律,以长城三矿1311S工作面向斜构造为研究对象,从向斜构造区域不同位置选取煤样,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煤体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向斜构造区域内煤体孔隙结构呈现规律性分布,比表面积... 为探究向斜构造中煤体孔隙结构发育规律,以长城三矿1311S工作面向斜构造为研究对象,从向斜构造区域不同位置选取煤样,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对煤体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向斜构造区域内煤体孔隙结构呈现规律性分布,比表面积与总孔体积从轴部向两翼逐渐减小,平均孔直径则逐渐增大;最可几孔径均分布在2 nm左右,向斜轴部最可几孔径小于两翼;通过对比分析分形维数得出,随着两翼距离向斜轴部越近,分形维数数值呈现线性增大趋势。通过对同一向斜不同位置煤体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向斜构造中煤体孔隙结构发育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孔隙结构 低温氮气吸附 比表面积 分形维数 吸附能力
下载PDF
洁净型煤NO_(x)生成特性与排放规律实验研究
16
作者 王传志 王超 冯强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87-93,共7页
为了研究民用洁净型煤中NO_(x)生成特性与排放规律,通过管式炉燃烧实验装置研究了燃烧温度、燃烧氛围、氧浓度、一次风比例、模拟烟气再循环和半焦掺混比例等因素对于洁净型煤NO_(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200℃范围内,NO_(x)随... 为了研究民用洁净型煤中NO_(x)生成特性与排放规律,通过管式炉燃烧实验装置研究了燃烧温度、燃烧氛围、氧浓度、一次风比例、模拟烟气再循环和半焦掺混比例等因素对于洁净型煤NO_(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200℃范围内,NO_(x)随着燃烧温度升高而呈线性趋势下降;在O_(2)/N_(2)和O_(2)/CO_(2)气氛下,氮转化率总体上均随着氧气浓度增加而下降,随着一次风比例的增加,NO_(x)生成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采用烟气再循环方式有利于降低氮转化率,但只有烟气再循环比例较大时,NO_(x)才有明显下降;在600℃、800℃、1000℃三种温度下制备半焦,当制焦温度为600℃时,半焦与型煤掺混后NO_(x)排放量最低,并且氮转化率随着半焦比例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型煤 氮氧化物 氮转化率 生成特性 民用燃煤减排
下载PDF
活性焦孔结构与含氮官能团协同构筑对低温NO还原特性影响
17
作者 阳嘉程 何敏强 +4 位作者 曲智斌 陈兰鑫 杨成龙 李阳 孙飞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60,共8页
低温NH_(3)-SCR是排烟温度低的非电力行业烟气脱硝的重要技术选择,低成本、结构可调性好的碳材料是最具潜力的低温NH_(3)-SCR催化剂之一,但面临脱硝效率低的瓶颈。本文以低成本、大储量准东煤为原料,基于一步催化活化工艺制备了具有典... 低温NH_(3)-SCR是排烟温度低的非电力行业烟气脱硝的重要技术选择,低成本、结构可调性好的碳材料是最具潜力的低温NH_(3)-SCR催化剂之一,但面临脱硝效率低的瓶颈。本文以低成本、大储量准东煤为原料,基于一步催化活化工艺制备了具有典型孔隙配组与含氮官能团的活性焦催化剂,探究了活性焦孔隙配组与表面官能团对不同烟气条件下低温NH_(3)-SCR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级孔与含氮官能团对NH_(3)-SCR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兼具分级孔与含氮官能团的氮掺杂分级孔活性焦由于同时改善了传质通道与反应动力学,具有最优的NH_(3)-SCR性能,160℃条件下的脱硝效率高达83.5%,相比氮掺杂微孔活性焦、无掺杂分级孔焦和微孔活性焦分别提升了14.0%、26.5%和110.9%;在SO_(2)或H_(2)O存在条件下,分级孔和含氮官能团对NH_(3)-SCR性能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微孔活性焦脱硝效率会由39.6%衰减至13.8%和34.9%,而氮掺杂分级孔焦脱硝效率有所提升,达86.4%和86.7%,这可能与官能化分级孔环境强化不同烟气组分间的协同效应有关。探明了碳基低温NH3-SCR性能与碳材料理化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为发展高性能碳基低温NH3-SCR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NH_(3)-SCR 煤基活性焦 孔隙配组 含氮官能团 协同构筑
下载PDF
燃煤耦合农林废弃物在流化床内燃烧的氮氧化物生成特性模拟研究
18
作者 张涛 戴良旭 +4 位作者 王长安 杨琨 袁天霖 崇培安 车得福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2-702,共11页
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了流化床燃烧反应模型,研究了燃煤耦合农林废弃物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特性与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氮氧化物转化率随着农林废弃物掺混比例增加而增大,且随着生物质掺入量增加,转化率增长速率提高;燃... 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了流化床燃烧反应模型,研究了燃煤耦合农林废弃物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特性与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氮氧化物转化率随着农林废弃物掺混比例增加而增大,且随着生物质掺入量增加,转化率增长速率提高;燃烧温度对氮氧化物转化率的影响较大;随着燃烧系统氧体积分数增大,氮氧化物转化率先缓慢增大,在氧体积分数达到一定值后迅速增大,之后变化趋于缓慢;出于经济性与技术可行性的考量,可以选择降低风量小的燃尽风氧体积分数来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生成量,为实际燃煤耦合生物质燃烧锅炉控制污染物排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耦合生物质 流化床 农林废弃物 氮氧化物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元素分析仪测量煤样中碳、氢、氮含量的方法研究
19
作者 施宗友 王勇 刘元清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4期66-70,共5页
元素分析仪是目前测定煤样中碳、氢、氮含量普遍采用的方法。针对煤中卤化物及硫化物易干扰碳、氢测定和对仪器管路造成腐蚀的问题,实验用氧化钙为吸收剂、五氧化二钒为催化剂与样品用锡囊包裹的方式,在样品燃烧阶段,有效解决卤素及硫... 元素分析仪是目前测定煤样中碳、氢、氮含量普遍采用的方法。针对煤中卤化物及硫化物易干扰碳、氢测定和对仪器管路造成腐蚀的问题,实验用氧化钙为吸收剂、五氧化二钒为催化剂与样品用锡囊包裹的方式,在样品燃烧阶段,有效解决卤素及硫化物对碳、氢测量的影响,同时提高了炉试剂使用寿命。实验结果表明,0.02 g氧化钙为吸收剂、0.03 g五氧化二钒催化剂,能有效解决煤质样品中总量约11%的氟、氯和硫对碳、氢测定的干扰;采用用锡囊代替锡箔包裹样品,能提高碳、氢、氮测定的稳定性;碳、氢、氮定量限为:0.0086%、0.062%、0.049%。方法应用于煤炭样品和标准品测定,测量精密度C<0.5%、H<2.5%、N<4.0%,标准样品测定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化物 硫化物 研究
下载PDF
穿采空区氮气施工工艺
20
作者 郭文水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252-255,共4页
对该区穿采空区煤层气井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氮气施工的钻井工艺,进一步优化了钻井的井身结构以及氮气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采空区敏感层段的坍塌、掉块、漏失等施工难题。保证了穿采空区煤层气... 对该区穿采空区煤层气井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氮气施工的钻井工艺,进一步优化了钻井的井身结构以及氮气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采空区敏感层段的坍塌、掉块、漏失等施工难题。保证了穿采空区煤层气水平井的顺利施工,进一步验证了该钻井技术的可行性,对后续深部煤层气的规模性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空区 氮气施工 敏感层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