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1
作者 Haitao Wang Yongli Liu +2 位作者 Bin Shen Mengxuan Ren Qiyuan Shan 《Energy Engineering》 EI 2022年第5期2031-2047,共17页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oal quality fea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in multi-seam coal mines to better predict whe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like...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coal quality fea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in multi-seam coal mines to better predict when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s likely to occur.To that end,coal samples of various particle sizes were obtained from five coal seams(Nos.6,8,9,12 and 20)in the Shuangyashan City Xin’an Coal Mine.The samples were then respectively heated using a temperature programming system to observe and comp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ocess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in response to rising temperatur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that in all five coal seams,the concentration of CO,C_(2)H_(4),and C_(2)H_(6) increased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regularity as a function of rising temperature.However,of these three gasses,only CO and C_(2)H_(4) can be used as indicators to predict coal mine spontaneous combustion.The critical temperature for samples from all five coal seams ranged from 50–85℃,while the dry cracking temperature of coal seams 8 and 12(80–100℃)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6,9,and 20(100–120℃).Furthermore,the production rate of CO,C_(2)H_(4),and C_(2)H_(6) is related to both coal particle size and temperature.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the faster the production rate;and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the more gas that gets produced.All five coal seem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long flame coal.However,they differ in that the No.12 coal seam contains weak cohesive coal;the No.8 coal seam contains lean and gas coal;and the Nos.6,9,and 20 coal seams contain a certain amount of anthracite.During the programmed coal heating,the CO,C_(2)H_(4),and C_(2)H_(6) release trend for the coal seams was No.12>No.8>Nos.6,9,and 20.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sence of weak cohesive coal and anthracite highly influence the concentration of CO,C_(2)H_(4),and C_(2)H_(6) released during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quality analysis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al seam index gas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flame retardancy of CO_(2) and N_(2) during coal adiabatic oxidation process
2
作者 Xiyang Fang Bo Tan Haiyan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54-264,共11页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N_(2) and CO_(2) in preventing coal from spontaneously combusting,researchers used an adiabatic oxidation apparatus to conduct an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 starting points.Non-...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N_(2) and CO_(2) in preventing coal from spontaneously combusting,researchers used an adiabatic oxidation apparatus to conduct an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temperature starting points.Non-adsorbed helium(He)was used as a reference gas,and coal and oxygen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variations were analyzed after inert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 had the best cooling effect,N_(2) was second,and CO_(2) was the worst.At 70℃and 110℃,the impact of different gases on reducing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the cooling effect was the same.However,at the starting temperature of 150℃,CO_(2) was less effective in lowering oxygen concentration at the later stage than He and N_(2).N_(2) and CO_(2) can prolong the flame retardation time of inert gas and reduce oxygen displacement with an initial temperature increase.When the starting temperature is the same,N_(2) injection cools coal samples and replaces oxygen more effectively than CO_(2) injection.The flame retardancy of inert gas is the combined result of the cooling effect of inert gas and the replacement of oxygen.These findings are essential for using inert flame retardant technology in the go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diabatic oxidation Inert gas flame retardant Flame retardant efficiency REPLACEMENT
下载PDF
岩块尺度对采空区煤自燃区域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高科 张瑶 +3 位作者 石连增 李启文 刘泽毅 刘玉姣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2,共7页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 为探究综放采空区岩块尺度对煤自然发火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不同直径岩块条件下采空区的煤自燃规律,分析采空区氧浓度场和风速场,分别以氧气体积分数和风速为指标,确定采空区氧化带面积并以二场叠加场作为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划分标准,研究煤自燃危险区域与岩块直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岩块直径由0增加到10 m时,以氧气体积分数为指标,氧化带宽度变小,面积由5563.84 m^(2)减至2602.69 m^(2);以风速为指标,氧化带面积由3376.60 m^(2)减至1262.95 m^(2);将2种指标确定的氧化带进行叠加得到煤自燃危险区,随着岩块直径的增加,其面积由1854.04 m^(2)减至552.91 m^(2),煤自燃危险区最大宽度由20.40 m缩减至9.06 m。研究结果可为采空区煤自燃发火区域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块尺度 采空区 氧化带 遗煤自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密闭采空区不同惰化置换方案效果仿真
4
作者 邢震 马砺 +2 位作者 韩安 王伟峰 王璐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8,共8页
针对密闭采空区瓦斯抽采过程中在负压作用下外界O_(2)通过裂隙进入采空区易引发煤自燃的问题,常采用抽采的同时注惰性气体以置换抽出的瓦斯的方案,此法可平衡气压、防止外界空气进入采空区,达到防治煤自燃的目的。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 针对密闭采空区瓦斯抽采过程中在负压作用下外界O_(2)通过裂隙进入采空区易引发煤自燃的问题,常采用抽采的同时注惰性气体以置换抽出的瓦斯的方案,此法可平衡气压、防止外界空气进入采空区,达到防治煤自燃的目的。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置换过程中相关物理参数流场变化规律,并提出了自由混合置换法、正压置换法、负压置换法、正压-负压置换法4种方案;以O_(2)最大体积分数低于2%为置换达标标准,对比了4种方案下耗费总时长、消耗氮量、通风机运转时间、累计注氮时长等置换成本评价指标,找出可用于置换方案决策的方法,并给出不同地质条件下密闭采空区适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采空区 惰化置换 煤自燃 气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
5
作者 曹东京 夏鸣泽 +1 位作者 解树亮 王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4,共12页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空隙率分布,然后使用UDF函数将PFC模拟得到的空隙率分布数据导入CFD中,通过建立采空区物理模型对采空区内的氧气流场进行模拟预测,最终得到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现场实测表明,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结果更接近现场实际,优于单一CFD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空隙率动态演化分析采空区流场变化,进而预测遗煤自燃危险区域的方法是可靠的,对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具有一定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空隙率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预测 采空区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上覆采空区自燃危险区预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文才 赵婧雯 +1 位作者 李建伟 张海龙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4-922,共9页
为揭示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地表裂隙发育对上覆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影响规律及影响范围,以苏家沟煤矿为研究背景,建立采空区流场流动及低温氧化的数学模型和三维几何模型。采用FLUENT模拟软件模拟了下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覆采... 为揭示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地表裂隙发育对上覆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影响规律及影响范围,以苏家沟煤矿为研究背景,建立采空区流场流动及低温氧化的数学模型和三维几何模型。采用FLUENT模拟软件模拟了下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上覆采空区的氧气分布情况,得到了浅埋近距离煤层上覆采空区基于裂隙动态发育的氧气场和风流场的分布规律。依据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理论,对上部煤层采空区内的自然发火危险区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连通地表与采空区的裂隙数量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上覆采空区氧化升温区域主要集中在滞后工作面0~20 m范围内,采空区深部的氧化带分布在新、老裂隙附近,在进风侧靠近地表且在回风侧靠近裂隙底端;当工作面推进120 m,即产生3条贯通型裂缝时,采空区自燃危险性最大,结合风流场云图确定上煤层底板自燃危险区距工作面水平距离为97.5 m,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点防护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近距离煤层群 采空区自燃 数值模拟 危险区预测
下载PDF
注氮条件下大采高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规律
7
作者 侯宪港 辛世龙 +2 位作者 韦宇翔 秦涛 傅永帅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10-516,536,共8页
为解决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因采高大、回采率低、开采扰动强等造成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增大的问题,以宁夏某煤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渗透率演变方程和气体流动模型,分析注氮前后氧浓度时空演化规律及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 为解决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因采高大、回采率低、开采扰动强等造成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增大的问题,以宁夏某煤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渗透率演变方程和气体流动模型,分析注氮前后氧浓度时空演化规律及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空区氧浓度在注氮条件下呈现出中部大,两侧小的倒“U”型分布;在氧浓度划分下,氧化带范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半月形,最大宽度由未注氮时的100 m缩小到50 m;在风速划分下,氧化带较未注氮时整体向工作面方向前移了15 m左右,有效降低了自燃危险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氮 综放工作面 采空区遗煤 自燃“三带”
下载PDF
再生顶板条件下煤自燃危险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8
作者 李敏 罗欧文 +3 位作者 鲁义 施式亮 李贺 林志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为避免煤层开采过程中再生顶板遗煤自燃,明确其内部流场特性,探究煤自燃危险区域动态特征,以山东某矿再生顶板遗煤自燃特性分析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采空区及再生顶板在不同风量下的漏风特征,并结合再生顶板结构特性,基于氧... 为避免煤层开采过程中再生顶板遗煤自燃,明确其内部流场特性,探究煤自燃危险区域动态特征,以山东某矿再生顶板遗煤自燃特性分析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采空区及再生顶板在不同风量下的漏风特征,并结合再生顶板结构特性,基于氧气质量分数与漏风速度复合指标,采取投影叠加判定新方法,确定煤自燃危险区域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深度小于60 m时,氧气质量分数逐渐减小,60 m后氧气质量分数不再受风量影响;而再生顶板氧气质量分数分布具有非对称性,在回风巷尾端会形成一个“三角形”中空区域。采空区在倾向上20~40 m范围内发生漏风回流,而再生顶板漏风速度分布呈“U”型对称分布。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变化特征与氧化带相类似,而再生顶板煤自燃危险区域范围主要分布在靠近进风巷中部及回风巷前中部内侧区域,且随风量的增加,危险区域面积逐渐增大并逐渐向尾部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顶板 煤自燃 危险区域 采空区 氧化带
下载PDF
采空区遗煤自燃红外非接触探测距离研究
9
作者 王晓强 米万升 杨永辰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61,共8页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造成煤矿井下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受井下采空区实际情况限制,现有探测手段无法直接获得遗煤蓄热自燃的真实情况。本文利用红外热成像仪的非接触测温特点,通过测温原理分析、实验系统设计和搭建的手段,开展了贴近井下采...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造成煤矿井下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受井下采空区实际情况限制,现有探测手段无法直接获得遗煤蓄热自燃的真实情况。本文利用红外热成像仪的非接触测温特点,通过测温原理分析、实验系统设计和搭建的手段,开展了贴近井下采空区真实环境的FOTRIC348红外热成像仪有效探测距离的测定实验,并进行了井下工程验证。结果表明,区域测温模式、线测温模式和点测温模式中FOTRIC348的有效探测距离分别为8~12 m、10~13 m和9~13 m;井下试验时FOTRIC348的有效探测距离为10~12 m;对上述探测距离取交集,综合判断FOTRIC348红外热成像仪在判断工作面两顺槽采空区遗煤蓄热自燃阶段的有效探测距离为10~12 m。该值的确定可为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措施的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采空区 煤自燃 探测距离 工程验证
下载PDF
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抑制作用研究
10
作者 王智欣 刘立仁 +1 位作者 吕明杰 杜松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90,共11页
为研究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抑制作用,通过分析烟气中各组分对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三道沟煤矿采空区遗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气体释放特性及对煤炭的吸附量和竞争吸附选择性等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低温氧化过程中烟气组分抑制煤... 为研究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抑制作用,通过分析烟气中各组分对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三道沟煤矿采空区遗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气体释放特性及对煤炭的吸附量和竞争吸附选择性等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低温氧化过程中烟气组分抑制煤自燃特性的竞争吸附与稀释作用,揭示了烟气对煤自燃特性的抑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烟气可以通过关键组分CO_(2)的竞争吸附作用优先占据吸附位点,同时通过烟气的稀释作用降低环境中的O_(2)浓度,进而减少煤氧接触,抑制煤氧复合反应,减缓遗煤低温氧化进程。利用数值模拟采空区不同注入条件下氧化带的变化规律,注气后氧化带宽度变小,且向工作面推移,最终确定最佳注气位置为进风侧距工作面156m处,最佳注气流量为1 205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遗煤 煤自燃 电厂烟气 竞争吸附 稀释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群上覆采空区火灾及气体下泄防治研究
11
作者 任仲久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针对沙坪煤矿13103工作面浅埋近距离煤层上覆采空区煤层自燃和气体下泄问题,综合利用地面红外探测和同位素测氡等多种方法探测13103工作面上覆采空区自然发火状态,在此基础上用SF6气体进行漏风通道测定,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CO气体... 针对沙坪煤矿13103工作面浅埋近距离煤层上覆采空区煤层自燃和气体下泄问题,综合利用地面红外探测和同位素测氡等多种方法探测13103工作面上覆采空区自然发火状态,在此基础上用SF6气体进行漏风通道测定,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CO气体的下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层自燃倾向性、复杂埋藏条件和老窑火区是发生煤层自燃的主要原因,在标定12个火区中心点和39 077 m2隐患区域基础上,发现地面、采空区火区和工作面三者裂隙相互连接是导致CO气体在工作面后半部分涌入工作面并在回风隅角处聚集的主要原因。同时,研究发现,采用井上下联防联控手段可消除上覆采空区内高温点,使得CO气体浓度稳定在0.05%以下,有效控制了采空区自燃和气体下泄问题,保障了13103工作面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采空区 煤层自燃 气体下泄 数值模拟 井上下联防联控
下载PDF
综合防灭火技术在切顶卸压留巷工作面开采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李强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71-172,206,共3页
针对62711综采工作面采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期间面临漏风严重、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风险高等问题,结合现场条件提出以减少漏风、快速惰化采空区为核心的防灭火技术,并进行工程应用。采面回采时通过束管监测系统可实现采空区内气体成分实... 针对62711综采工作面采用切顶卸压留巷技术期间面临漏风严重、采空区遗煤自燃发火风险高等问题,结合现场条件提出以减少漏风、快速惰化采空区为核心的防灭火技术,并进行工程应用。采面回采时通过束管监测系统可实现采空区内气体成分实时监测,实现遗煤自燃发火预警;喷洒阻化剂及注氮等均可减少遗煤与氧气接触,从而减缓甚至抑制遗煤自燃氧化进程;留巷段采空区帮喷射聚氨酯封堵可减少采空区内漏风量;当采面或采空区出现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时,通过向采空区灌注凝胶覆盖潜在的自燃氧化区域,及时阻化氧化进程。现场应用后,62711综采工作面得以安全高效回采,采面各位置、采空区等均未监测到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现场取得较好防灭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自燃煤层 切顶卸压 采空区漏风 遗煤自燃
下载PDF
对综放开放采空区煤炭自燃防治技术的研究
13
作者 余鹏程 陈孝兵 《科技资讯》 2024年第5期174-177,共4页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煤炭作为重要能源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开采过程中资源开采深度的增加,尤其是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煤炭自燃等矿井灾害问题日益突出。煤炭自燃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一种严重安全隐患,特别是在综放...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煤炭作为重要能源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开采过程中资源开采深度的增加,尤其是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煤炭自燃等矿井灾害问题日益突出。煤炭自燃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一种严重安全隐患,特别是在综放开放采空区,由于空间大、通风条件差,煤炭自燃的风险更高,这也使综放开放采空区煤炭自燃成为代表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采煤效率及矿井安全生产,因此开展针对此类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聚焦于综放开放采空区煤炭自燃问题,可有针对性地提出完整的应对方案,希望通过采用综防技术在根本上有效控制和预防井下自燃现象的发生,为矿业生产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开放采空区 煤炭自燃 防治技术 防治途径
下载PDF
浅埋藏大采高自燃煤层堵漏风防灭火技术实践
14
作者 李瑞森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1期94-97,共4页
以A矿1205综采工作面火灾防治需求为背景,在对工作面自然发火危险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工作面火灾防治的重点是抑制采空区漏风,提出了进回风巷端头封堵和联络巷密闭封堵相结合的堵漏风措施,并以后者为重点。结合数值模拟,详细... 以A矿1205综采工作面火灾防治需求为背景,在对工作面自然发火危险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工作面火灾防治的重点是抑制采空区漏风,提出了进回风巷端头封堵和联络巷密闭封堵相结合的堵漏风措施,并以后者为重点。结合数值模拟,详细论述了密闭位置、密闭墙体结构、充填材料和墙体厚度。应用结果表明:堵漏风防灭火技术实施后,采空区遗煤自燃得到有效抑制,工作面未发生火灾事故,保障了生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遗煤 堵漏风 密闭 数值模拟 自燃
下载PDF
高河矿E1302膏体充填开采工作面温度变化分析
15
作者 王凯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7期259-263,共5页
为确保膏体充填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以高河矿E13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结合试验、模拟分析及现场实测等技术手段,对采面生产期间采空区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下部煤层自然发火情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1302工作面在膏体凝固期间会释放... 为确保膏体充填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以高河矿E13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结合试验、模拟分析及现场实测等技术手段,对采面生产期间采空区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下部煤层自然发火情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1302工作面在膏体凝固期间会释放热量,从而导致了采空区下部煤层及采面内温度增长,而温度增长会增加下部煤层自然发火的危险性,但是膏体充填采空区的遗煤缺乏持续自燃氧化条件,从而降低了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危险性。E1302工作面膏体充填开采期间,采面内及回风口位置CO体积分数均在安全范围内,表明现场采用的膏体充填材料可满足采面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开采 采空区 厚煤层 自然发火防治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上部采空区自燃危险区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王文才 赵婧雯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51-154,162,共5页
浅埋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下部煤层时,地表裂隙经过二次发育连通上部老采空区,造成采空区内漏风增加,自燃危险性相应增大。以苏家沟煤矿5-1_(上)煤层至地表空间为研究对象,借助Fluent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地表漏风对复合采空区,特别是上部4-2_(... 浅埋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下部煤层时,地表裂隙经过二次发育连通上部老采空区,造成采空区内漏风增加,自燃危险性相应增大。以苏家沟煤矿5-1_(上)煤层至地表空间为研究对象,借助Fluent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地表漏风对复合采空区,特别是上部4-2_(中)煤层采空区的自燃危险区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内氧气浓度随着与工作面距离得增加而逐渐降低,连通上部采空区与地表的裂隙对采空区内的氧化带分布产生影响,依据自燃危险区的划分标准,结合风流场及氧化带的分布云图确定自燃危险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近距离煤层 上部采空区 漏风 数值模拟 自燃危险区域
下载PDF
高瓦斯易自燃煤层高位抽采孔对采空区气体运移及分布规律的影响
17
作者 闫红卫 孙全吉 李博冉 《煤》 2024年第8期11-16,共6页
高瓦斯易自燃矿井在采空区上覆邻近层瓦斯抽采的过程中,会对采空区漏风流场和气体体积分数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采空区煤自然发火状态。为此,以山西省潞安温庄煤矿15102号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高位抽采钻孔对采空区煤自燃影响进行数值... 高瓦斯易自燃矿井在采空区上覆邻近层瓦斯抽采的过程中,会对采空区漏风流场和气体体积分数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采空区煤自然发火状态。为此,以山西省潞安温庄煤矿15102号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高位抽采钻孔对采空区煤自燃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条件下未抽采的采空区进风侧自燃带宽度仅为44 m,但在采空区上隅角瓦斯出现超限现象;在高位抽采钻孔布置方式条件下,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下降明显,抽采效果显著,但各区域氧化带宽度均增加。因此,本研究表明,在进行采空区瓦斯抽采防治煤自燃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抽采对采空区煤自燃的影响,采取有力措施,避免煤自燃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瓦斯 采空区 瓦斯抽采 煤自燃
下载PDF
山西某矿U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漏风及防控技术研究
18
作者 刘旺 张孟浩 《山西煤炭》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针对山西某矿820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火灾隐患问题,建立了U型通风采空区三维模型,运用CFD软件模拟1 m/s、2 m/s、3 m/s和4 m/s不同风速下综采工作面采空区速度场状态,根据模拟结果对综采工作面风量进行计算并分析漏风原因;最后根据模拟结... 针对山西某矿820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火灾隐患问题,建立了U型通风采空区三维模型,运用CFD软件模拟1 m/s、2 m/s、3 m/s和4 m/s不同风速下综采工作面采空区速度场状态,根据模拟结果对综采工作面风量进行计算并分析漏风原因;最后根据模拟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防止采空区煤自燃。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进风端水平距离0~30 m,为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漏风主要区域;采空区漏风时,进风侧漏风较严重,已发生煤自燃现象;在进风速度为3 m/s且高度相同时,采空区氧化面积最大。结合煤矿实际情况,在进风侧采空区实施堵漏风防灭火技术、注浆防灭火和注氮防灭火联合防控技术,提高矿井开采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煤自燃 U型通风 漏风 防控技术
下载PDF
矿井采空区火灾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19
作者 吕茂云 李爱国 李蒙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3期84-88,共5页
针对巴彦高勒矿井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无线监测技术不成熟的问题,以系统工程理论和系统可靠性理论分析为基础,以系统可靠性和先进无线监测技术为支撑,构建出了煤矿高效无线监测成套技术的总体方案,提出了新型无线监测成套技术模式。研究开... 针对巴彦高勒矿井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无线监测技术不成熟的问题,以系统工程理论和系统可靠性理论分析为基础,以系统可靠性和先进无线监测技术为支撑,构建出了煤矿高效无线监测成套技术的总体方案,提出了新型无线监测成套技术模式。研究开发了矿井采空区火灾预警智能惰化控制技术配套软件,实现采空区三带标志性气体变化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做到系统智能联动及预测自燃发展的趋势,能够有效防范采空区自然发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灭火 煤层自燃 采空区 预警
下载PDF
“孤岛”工作面采空区漏风规律及煤自燃防控研究
20
作者 何铖茂 付超 《价值工程》 2024年第21期9-12,共4页
“孤岛”工作面沿空侧煤柱破碎严重,漏风复杂,煤自燃危险性大。本文以某煤矿2202“孤岛”工作面为例,通过SF6示踪气体漏风测定法,测定采空区漏风通道,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采空区周边氧气漏风流场,确定煤自燃危险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 “孤岛”工作面沿空侧煤柱破碎严重,漏风复杂,煤自燃危险性大。本文以某煤矿2202“孤岛”工作面为例,通过SF6示踪气体漏风测定法,测定采空区漏风通道,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采空区周边氧气漏风流场,确定煤自燃危险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煤自燃隐患防控方法。结果表明:该工作面主要漏风汇为回风隅角和沿空侧破碎煤柱区域;采空区漏风是由回风侧向后部采空区渗流并通过破碎煤柱向沿空侧采空区扩散,采空区后30~60m与沿空侧采空区煤柱内侧30m范围为煤自燃危险区域;针对该区域,提出了堵漏降氧、惰化降温及监测预报的综合防控方法,制定了回风顺槽端头喷浆、注水玻璃凝胶、注二氧化碳相结合的防控技术。现场实测表明,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该方法降低了工作面回风隅角等区域CO体积分数,有效防控采空区煤自燃隐患,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工作面 煤自燃 漏风测定 数值模拟 堵漏降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