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acture propagation and evolution law of indirect fracturing in the roof of broken soft coal seams
1
作者 Haifeng Zhao Pengyue Li +1 位作者 Xuejiao Li Wenjie Y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8-102,共25页
Indirect fracturing in the roof of broken soft coal seams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feasible technology.In this work,the No.5 coal seam in the Hancheng block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the findings ... Indirect fracturing in the roof of broken soft coal seams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a feasible technology.In this work,the No.5 coal seam in the Hancheng block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rue triaxial hydraulic fracturing experiments and field pilot under this technology and the cohesive element method,a 3D numerical model of indirect fracturing in the roof of broken soft coal seams was established,the fracture morphology propagation and evolution law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was investigated,and analysis of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fracture parameters was conducted with the combination weight method,which was based on grey incidence,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士”-shaped fractures,T-shaped fractures,cross fractures,H-shaped fractures,and“干”-shaped fractures dominated by horizontal fractures were formed.Different parameter combinations can form different fracture morphologies.When the coal seam permeability is lower and the min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difference between layers and fracturing fluid injection rate are both larger,it tends to form“士”-shaped fractures.When the coal seam permeability and min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between layers and perforation position are moderate,cross fractures are easily generated.Different fracture parameters have different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Engineering factors of perforation location,fracturing fluid injection rate and viscosity are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hydraulic fracture shape parameters.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indirect fracturing in the roof of broken soft coal se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rect fracturing Roof of coal seam Fracture propagation and evolution coalbed methane Cohesive element method Combination weight method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cleats on hydraulic fractur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in coal seams 被引量:17
2
作者 Fan Tiegang Zhang Guangqing Cui Jinb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32-539,共8页
Cleats are systematic, natural fractures in coal seams. They account for most of the permeability and much of the porosity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and can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uccess of hydraulic fr... Cleats are systematic, natural fractures in coal seams. They account for most of the permeability and much of the porosity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and can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uccess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stimulation. Laboratory hydraulic fractur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coal blocks under true tri-axial stress to simulate fracturing stimulation of coal seams. Fractures were initiated by injecting a water gel with luminous yellow fluorescent dye into an open hole section of a wellbore. The impact of cleats on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es in coal seams is discussed. Three types of hydraulic fractur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pattern were observed in this study: 1) The hydraulic fracture initiated and then grew along the cleat. 2) The hydraulic fracture initiated along a butt cleat or a fracture (natural or induced by drilling) oriented roughly in the minimum horizontal stress direction, then turned to propagate along the first face cleat that it encountered or gradually turned towards the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direction. 3) The hydraulic fracture initia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minimum stress and, when it encountered a face cleat, tended to propagate along the cleats if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does not deviate greatly (〈20° as determin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direction. When a coal seam is hydraulically fractured, the resulting fracture network is controll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everal factors: cleats determine the initiation and extension path of the fracture, the in-situ stress state dominates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fracture zone and bedding planes impede fracture height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eats coalbed methane hydraulic fracturing coal seam simulation experiment
下载PDF
倾斜碎软煤层群煤层气协调开发关键技术-以艾维尔沟矿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梁运培 朱拴成 +4 位作者 陈亮 赵坤 孙东玲 陈建杰 张碧川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为了明确与倾斜碎软煤层开采条件相适配的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关键技术,基于倾斜碎软煤层群瓦斯难抽采与煤层群非对称采动特征,形成了与之匹配的非对称卸压时空协同“三孔四区五量”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模式,明确了非对称采动下煤与煤层... 为了明确与倾斜碎软煤层开采条件相适配的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关键技术,基于倾斜碎软煤层群瓦斯难抽采与煤层群非对称采动特征,形成了与之匹配的非对称卸压时空协同“三孔四区五量”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模式,明确了非对称采动下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策略,阐明了井上下联合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时空协同机制。针对倾斜碎软突出首采煤层消突困难的问题,优化了倾斜碎软煤层下向长钻孔施工工艺,研制了钻头电磁波无线随钻测量系统,实现了更高精度的钻孔轨迹防偏。针对非对称采动区地面井防护缺乏针对性的难题,阐明了非对称采动覆岩卸压破坏时空演化特征,获得了非对称采动下覆岩采动裂隙演化特征,确定了倾斜煤层地面井井位安全位置,研发了能够兼顾地面井稳定性和抽采效率双因素的采动区地面三开套管结构。应用结果表明:时空协同的“三孔四区五量”模式能够实现煤层气高效抽采,保障倾斜煤层群的抽掘采接替平衡;倾斜煤层下向钻孔递进式抽采方式拓展了递进式抽采的应用范围,破解了倾斜煤层煤层气抽采过程中的时间不协调问题;优化后的采动地面井维稳结构能够适应非对称采动作用,实现了采动区地面井煤层气高效抽采。上述成果在新疆焦煤集团艾维尔沟矿区得到推广应用,初步形成符合艾维尔沟矿区主要高瓦斯矿区倾斜煤层特点的煤层气抽采关键技术和典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开发技术 下向钻孔 地面钻井 倾斜碎软煤层 非对称采动
下载PDF
分段多簇密切割压裂技术在淮南矿区煤层气抽采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超 袁广 +3 位作者 李浩哲 刘亮 孙四清 彭煜敏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针对淮南矿区碎软低渗煤层瓦斯抽采技术难题,以13-1煤层为例,在分析煤层及其顶底板概况的基础上,采用煤层顶板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充分利用水平井水平段,单段分3簇射孔,簇间距25 m,实现分段多簇密切割体积压裂改造。微地震监测结果表明... 针对淮南矿区碎软低渗煤层瓦斯抽采技术难题,以13-1煤层为例,在分析煤层及其顶底板概况的基础上,采用煤层顶板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充分利用水平井水平段,单段分3簇射孔,簇间距25 m,实现分段多簇密切割体积压裂改造。微地震监测结果表明,单段裂缝长度102.5~211.4 m,缝高17.3~27 m,裂缝主体向下延伸,实现了井筒与煤层的沟通。排水采气效果表明,最高产气量1519 m^(3)/d,取得了良好的产气效果。研究成果为淮南矿区煤层气地面预抽和瓦斯区域治理提供了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多簇密切割压裂 煤层顶板水平井 淮南矿区 煤层气 微地震监测
下载PDF
采空区下伏煤层水力压裂试验研究与应用
5
作者 陆泳鑫 胡胜勇 +5 位作者 李国富 武玺 路佳旗 杨育涛 张村 苏燕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1-242,共12页
采空区下伏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长期未能有效开发。水力压裂技术是一种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上覆煤层的开采与重新压实会直接影响采空区下伏煤层水力裂缝的扩展行为。通过大尺寸(300 mm×300 mm×300 mm)真三轴水力压裂... 采空区下伏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长期未能有效开发。水力压裂技术是一种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上覆煤层的开采与重新压实会直接影响采空区下伏煤层水力裂缝的扩展行为。通过大尺寸(300 mm×300 mm×300 mm)真三轴水力压裂试验,分析了不同加卸载应力扰动程度下煤体的力学与声发射响应特征,提出了表征煤体损伤程度的损伤变量T,明晰了损伤与水力裂缝起裂与扩展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空区下伏煤体垂向应力加载阶段引起的损伤显著大于卸载阶段,垂向加载应力不超过11 MPa时,煤体处于弹性阶段,损伤极少;加载至11~15 MPa,处于屈服阶段,损伤大幅增加;加载至15~18 MPa,处于强化阶段,煤体孔裂隙逐渐被压实。损伤变量T可以有效表征煤体内部损伤程度,Tc为煤体未经过加卸应力扰动时的损伤变量。T=Tc时,煤体内部的损伤程度与未经过加卸载应力扰动的煤体损伤程度相当;T> Tc时,煤体呈应力损伤态,T越大,损伤程度越高;T <Tc时,煤体呈应力压实态,T越小,压实程度越高。煤体应力损伤程度与破裂压力呈负相关,高损伤程度使得煤体更容易破裂,井筒近端容易形成主水力裂缝,有利于开展水力压裂。煤体的压实程度与破裂压力呈正相关,高压实程度使得水平应力差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减弱,井筒近端水力裂缝发育,不易形成主水力裂缝,阻碍水力压裂开展。基于研究成果制定了采空区下伏煤层水力压裂施工方案优化原则并在现场应用,优化后的方案水力压裂造缝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下伏煤层 煤层气 水力压裂 损伤变量 裂缝扩展
下载PDF
大宁-吉县河西区块深部煤层破裂压力预测及分布特征
6
作者 王伟 王成旺 +4 位作者 季亮 王得志 陈高杰 刘之的 王舵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9-675,共7页
深部煤层破裂压力的精准预测及分布特征直接关系到井壁稳定性评价与储层可压性评价。为进一步建立深部煤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和明确破裂压力空间分布特征,以大宁-吉县河西区块深部8^(#)煤层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挖掘地球物理测井信息的基础... 深部煤层破裂压力的精准预测及分布特征直接关系到井壁稳定性评价与储层可压性评价。为进一步建立深部煤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和明确破裂压力空间分布特征,以大宁-吉县河西区块深部8^(#)煤层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挖掘地球物理测井信息的基础上,引入抗拉强度、煤体结构指数、裂缝发育程度等因素,给出了深部煤层破裂压力理论模型,并明确了垂向应力、孔隙压力、抗拉强度、有效应力系数、泊松比、弹性模量等参数的测井求取方法,进而形成了适用于深部煤层的破裂压力计算模型。通过将该套方法程序化,实现了区块内深部8^(#)煤层的破裂压力计算机可视化自动处理,并建立了8^(#)煤层破裂压力三维空间地质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测井资料建立的深部煤层破裂压力计算模型能够对区块内深部煤层破裂压力进行精准预测,最大相对误差为13.2%;破裂压力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北部、西南—中南部井区。该方法可为地球物理测井预测深部煤层破裂压力提供一种新途径,为井壁稳定性评价和储层可压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破裂压力 分布特征 深部煤层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对策与实践
7
作者 杨延辉 王玉婷 +4 位作者 刘忠 陈必武 吴春升 张学英 董晴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0,共14页
我国高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其高效开发利用的能源、安全、生态意义十分突出。以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开发实践为例,系统分析了早期开发过程中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及挑战:高煤阶煤层气开发理论不完善;有利区选择精度低;储层改造技术适... 我国高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其高效开发利用的能源、安全、生态意义十分突出。以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开发实践为例,系统分析了早期开发过程中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及挑战:高煤阶煤层气开发理论不完善;有利区选择精度低;储层改造技术适应性不强;排采控制制度效率低、效益差;集输系统呈现“三难”“三高”。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室内研究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高煤阶煤层气高效开发的新理念及关键技术对策:提出高煤阶煤层气疏导开发理念,构建套管单支水平井+分段压裂的煤层气开发方式;建立高产有利区优选技术,实现建产模式由大面积整体建设向精准建产选区转变;完善升级煤层气压裂改造技术,实现储层改造向构建多级有效缝网转变;创新疏导排采控制技术,实现排采控制向优快高效转变;建立低压环状地面集输技术,实现地面集输建设模式向高效益转变。经实践,平均新建产能到位率由37%提升至84%以上,平均单井日产气提高为原来的1.6倍,达产时间缩短20%以上,新建项目地面建设投资降低20%。沁水盆地不同储层类型煤层气开发均取得产量突破,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年生产能力突破21×10^(8)m^(3),建成我国最大的煤层气田,有力助推了我国煤层气的战略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高煤阶煤层气 高效开发 疏导开发理念 精准建产区优选 压裂改造 排采控制 低压环状集输
下载PDF
沁南盆地冷冻煤储层压裂技术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朱碧云 樊崇建 +3 位作者 霍洪涛 李城 张忠玺 齐守金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1-477,共7页
改造煤层是煤层气增产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但由于煤储层特有的割理系统和岩性特征,常规水力压裂技术在现场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不适用性。基于液态二氧化碳低温性、安全性、吸附分压和相变增压的特点,进行了液态二氧化碳冷冻煤储层压裂... 改造煤层是煤层气增产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但由于煤储层特有的割理系统和岩性特征,常规水力压裂技术在现场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不适用性。基于液态二氧化碳低温性、安全性、吸附分压和相变增压的特点,进行了液态二氧化碳冷冻煤储层压裂技术探索。国内首次在沁南盆地X150-1井进行了冷冻煤层试验,现场试验表明,井下不仅形成了冰晶,还起到了明显的暂堵作用,达到了控制裂缝转向、持续扩展造缝的目的。与邻井X150-2井生产数据进行了对比,从后期排采效果来看,该技术体现出改造后单井解吸时间短、产气量高的优势;从长期排采效果看,在后期液面降至煤层附近后,X150-1井日排水相对较高,具有更好的产气潜力。该技术是常规水力压裂技术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煤层 冰晶暂堵 煤层气 压裂 二氧化碳
下载PDF
石嘴山矿区煤层气直井5、6号煤层组分层射孔合层压裂规模优化分析
9
作者 李刚 赵宇星 +1 位作者 马凯 田林 《中国煤层气》 CAS 2023年第4期12-14,19,共4页
通过分析石嘴山矿区煤层及顶底板物性特征及煤层间距,利用FracproPT压裂模拟软件针对石嘴山矿区煤层气直井5、6号煤层组分段射孔、合层压裂施工规模进行模拟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石嘴山矿区煤层直井5、6号煤合层压裂施工规模控制在1400m^... 通过分析石嘴山矿区煤层及顶底板物性特征及煤层间距,利用FracproPT压裂模拟软件针对石嘴山矿区煤层气直井5、6号煤层组分段射孔、合层压裂施工规模进行模拟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石嘴山矿区煤层直井5、6号煤合层压裂施工规模控制在1400m^(3)压裂液+70m3石英砂左右,施工排量10m^(3)/min左右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5、6号煤层组 合层压裂
下载PDF
贵州省低渗薄煤层水力增渗模拟及地面抽采试验——以山脚树矿YP-7井为例
10
作者 陈捷 胡海洋 +4 位作者 娄毅 邵林杰 阳富芹 李全中 杜志刚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60-70,共11页
贵州省多薄煤层发育,龙潭组煤系地层1.5 m以下薄煤层占煤层总数50%以上,针对薄煤层开采的地面瓦斯治理技术,目前没有成功的单一薄煤层地面瓦斯治理案例可供借鉴。基于此,以贵州省山脚树矿YP-7井为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单一薄煤层的压... 贵州省多薄煤层发育,龙潭组煤系地层1.5 m以下薄煤层占煤层总数50%以上,针对薄煤层开采的地面瓦斯治理技术,目前没有成功的单一薄煤层地面瓦斯治理案例可供借鉴。基于此,以贵州省山脚树矿YP-7井为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单一薄煤层的压裂液及支撑剂参数变化对改造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低渗薄煤层煤层气井的地面压裂工艺优化提供指导,提高瓦斯抽采及治理效果。模拟研究及工程试验表明:压裂泵注的排量及砂比对储层改造效果的影响较显著;在压裂工艺上,采用活性水+KCL的压裂液体系减小煤层伤害,采取大液量、中高排量、高砂量、中高砂比、段塞加砂的方式提高薄煤层改造效果,压裂改造后煤层的渗透率提高6070倍;在排采制度上,与煤矿采动卸压相结合,实行控制产粉、快速降压的方式,提高低渗薄煤层的压裂液返排率及扩大解吸半径,开抽6个月解吸范围内煤层吨煤瓦斯下降4.49 m^(3)/t,预计开抽2 a后压裂缝网范围内煤层瓦斯含量将降低至8 m^(3)/t以下,对应范围内的煤层气采收率达到51.53%。结果表明:YP-7井压裂施工过程中压力相对稳定,出现石英砂轻微堆积造成压力上升,但中高排量能够迅速解堵,排采过程连续稳定,未出砂出粉,日产气量达到900 m^(3)以上。根据该井地面压裂与采动卸压的综合治理瓦斯研究与实践,为贵州省薄煤层瓦斯综合治理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煤层气 水力压裂 排采制度 解吸半径 地面压裂
下载PDF
基于暂堵转向压裂的煤层气井增产技术及运用
11
作者 尹中山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761-766,共6页
为将暂堵转向压裂广泛应用于常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但缝口、层内转向压裂工艺常与油气藏开发的重复压裂相关。基于川南煤储层层薄、分散、层多的特点,研究可溶性暂堵球实施缝口转向压裂的可行性,认为在新井目的层压裂采用该技术,优... 为将暂堵转向压裂广泛应用于常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但缝口、层内转向压裂工艺常与油气藏开发的重复压裂相关。基于川南煤储层层薄、分散、层多的特点,研究可溶性暂堵球实施缝口转向压裂的可行性,认为在新井目的层压裂采用该技术,优化压裂设计模拟参数、增大压裂规模为原则,目的层改造形成范围复杂缝网,可动用较大储量,辅以精细化排采等系统技术集成。结果表明:在LC1井首次运用煤层+底板泥岩、顶板泥页岩+煤层的组合及缝口暂堵、大液量、大砂量压裂工艺取得了成功,暂堵转向压裂在LC1井的裂缝长度、缝网形态以及产气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为探索高效储层改造技术、实现西南煤层气规模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口暂堵 转向压裂 煤层气井 增产技术 LC1井
下载PDF
沟底井田3号煤层微裂隙特征研究
12
作者 张伟 王四保 马振中 《山东煤炭科技》 2023年第4期197-199,208,共4页
为掌握沟底井田3号煤层微裂隙发育特征,借助EVO25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煤层微裂隙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煤层发育张裂隙和剪裂隙,二者产状稳定性、裂隙长度、裂口宽度、裂口充填程度等各具差异。张裂隙的产状稳定性、长度、裂口平滑... 为掌握沟底井田3号煤层微裂隙发育特征,借助EVO25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煤层微裂隙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煤层发育张裂隙和剪裂隙,二者产状稳定性、裂隙长度、裂口宽度、裂口充填程度等各具差异。张裂隙的产状稳定性、长度、裂口平滑程度不及剪裂隙,但张裂隙的裂口宽、呈张开状、充填较轻,渗透性优于剪裂隙。煤层微裂隙被充填情况总体严重,煤层孔渗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微裂隙 EVO 25型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 煤层气吸附储集 煤层气渗流运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与研究 被引量:133
13
作者 李辛子 王运海 +3 位作者 姜昭琛 陈贞龙 王立志 吴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1,共8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深部。鄂尔多斯、准噶尔等盆地部分煤层气井勘探成功表明深部煤层气资源在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储层压力及临界解吸压力等关键参数方面较浅部有利,开展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是重要前瞻性课题。鄂尔多斯盆地东... 我国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深部。鄂尔多斯、准噶尔等盆地部分煤层气井勘探成功表明深部煤层气资源在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储层压力及临界解吸压力等关键参数方面较浅部有利,开展深部煤层气研究及勘探是重要前瞻性课题。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川南煤层气田的勘探,尤其是万宝山构造带延3井组的成功开发是我国深部煤层气开发获得突破的1个典型实例。一般来说,影响深部煤层气开发的因素较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通常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资源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两大类。延川南煤层气田开发的经验表明,影响深部煤层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是受地质条件控制的压裂技术与排采技术,提高深部煤层气单井产量的途径是做好富集高渗区选区评价和预测,加强以压裂为核心技术的工程工艺攻关研究及做好排采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 煤层气 勘探 开发 压裂 排采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的显微孔裂隙成因分类及其应用 被引量:20
14
作者 霍永忠 张爱云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8-32,共5页
采用煤岩学方法研究煤储层特性,可直接观察孔裂隙的分布、形态、数量、充填状态等特征,有利于查明显微孔裂隙成因、影响因素及演化规律。将显微孔隙分为生物成因孔和非生物成因孔;显微裂隙划分出内生裂隙、继承性裂隙、层面裂隙和构... 采用煤岩学方法研究煤储层特性,可直接观察孔裂隙的分布、形态、数量、充填状态等特征,有利于查明显微孔裂隙成因、影响因素及演化规律。将显微孔隙分为生物成因孔和非生物成因孔;显微裂隙划分出内生裂隙、继承性裂隙、层面裂隙和构造裂隙;分别研究了各类显微孔裂隙在煤储层中的分布、随煤化作用的演化规律及其与渗透率的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储集层 显微孔裂隙 煤化作用 天然气
下载PDF
深部微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层气高产“甜点区”的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吉地区为例 被引量:59
15
作者 闫霞 徐凤银 +1 位作者 聂志宏 康永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26-2439,共14页
国内埋深大于2000 m的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整体勘探开发程度低,尚未有明确的开发规律认识和系统的开发地质理论。对比分析了鄂东缘大吉地区埋深大于2000 m的深部煤层与1000~1500 m中深部煤层20项地质参数,对深部煤层单斜构造上的微幅... 国内埋深大于2000 m的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整体勘探开发程度低,尚未有明确的开发规律认识和系统的开发地质理论。对比分析了鄂东缘大吉地区埋深大于2000 m的深部煤层与1000~1500 m中深部煤层20项地质参数,对深部煤层单斜构造上的微幅构造区进行了精细刻画和分类,通过深部煤层气井生产特征规律、测井、工程改造参数及压裂曲线特征研究,发现煤层微幅构造差异对深部煤层气井高产控制作用明显,并从现象入手,深入剖析了深部煤层气赋存机理、开发机理及高产主控因素,预测了深部煤层气理想排采曲线,提出了与浅层煤层气排采曲线的异同之处。研究表明:①深部煤层整体上展现了“高含气、高饱和”的优势和“煤体结构好、特低渗”的特征,生产井具有“见气时间短、见气时压力高、见气后产液量少”的特点;②精细划分出斜坡构造上的5类微构造区,深部煤层气高产井主要分布在顶板封盖较好的正向微幅构造和平缓构造区,该区渗透性相对较好、易于加砂,生产井压裂施工压力相对低、稳产能力好,且稳产气量与施工排量、总加砂量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在中高加砂规模的前提下,位于正向微构造部位直井平均稳产水平为5000 m^(3)/d、平缓构造部位井3500 m^(3)/d;位于其他部位井试验了不同的工艺、施工排量、酸量、加砂规模,稳产水平1500 m^(3)/d;③不同于浅层开发机理“排水诱导解吸”,深部煤层气是“产气诱导解吸”;在一定深度高温状态对解吸占主导作用时,部分解吸出来的煤层气会以“游离态”赋存于煤层,开发初期表现为以“游离气”为主,生产特征类似页岩气;④认为深层煤层的致密性是制约深部资源能否开采出来的最关键因素,深部煤层具有原生结构煤的优势和特低渗的劣势,微幅构造在深部高压状态下对煤层渗透性有“放大”的效果,或者改善、或有较大影响,故除了压裂能改善有限的范围外,寻找渗透性相对较好、天然裂隙更发育的正向或平缓微构造部位,不仅有助于压裂改造效果,还有助于高产;⑤由于背斜构造比例少,建议将深部煤层的精细微幅构造研究,作为突破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方向,可将正向微构造和平缓构造部位作为优选“地质-工程”双甜点部位;负向微构造和水平向挤压部位的压裂改造技术攻关,将是关系到未来深部煤层气是否能开拓更大战略场面必须要攻克的难题。研究为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方向、深部煤层甜点评价、针对性地开展工程技术对策攻关及深部煤层气井曲线合理生产制度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 特低渗 煤层气 微幅构造 甜点优选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平顶山五矿己_(16—17)煤裂隙分形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苏现波 汤友谊 +3 位作者 申江 宁超 熊明富 李丰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30,共3页
平顶山五矿己16—17煤中裂隙的计盒维数法量测结果表明,分维数在1.0~1.3之间,且距断层越近分维数值越大,为断层的预测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定量方法;同时探讨了分维数在煤层气储层评价中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 裂隙 分形特征 煤层气 天然气
下载PDF
煤层地应力及破裂压力解释技术 被引量:6
17
作者 杜国峰 郭大立 +2 位作者 薛玲 李斌斌 贺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1-174,共4页
地应力影响煤储层渗透性并控制煤储层压裂裂缝分布,破裂压力是压裂设计和分析的主要依据,然而现有地应力及破裂压力解释技术在煤层领域的应用均存在不足.针对煤层低孔、低渗特点,分析了5种常见计算地应力经典模型,认为黄氏模型经过优化... 地应力影响煤储层渗透性并控制煤储层压裂裂缝分布,破裂压力是压裂设计和分析的主要依据,然而现有地应力及破裂压力解释技术在煤层领域的应用均存在不足.针对煤层低孔、低渗特点,分析了5种常见计算地应力经典模型,认为黄氏模型经过优化后更适合计算煤层应力,并得到实例应用证明;利用矩阵求解矛盾方程组的方法,优化了破裂压力预测模型,优化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原始模型提升了25.5%.为今后煤层应力解释及破裂压力预测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气井 合理试气压差 优化模型 应力敏感 闭合应力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区块深部地应力状态及其对煤层气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景辉 高玉巧 +2 位作者 陈贞龙 郭涛 高小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5-793,共9页
延川南区块煤储层埋深在700~1500 m,多数深于900 m。基于该区块压裂施工压降数据,计算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和垂向应力,划分储层地应力类型,分析了地应力及其类型对渗透率和压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处于拉张状态,最大、最... 延川南区块煤储层埋深在700~1500 m,多数深于900 m。基于该区块压裂施工压降数据,计算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和垂向应力,划分储层地应力类型,分析了地应力及其类型对渗透率和压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处于拉张状态,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和垂向应力与埋深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地应力类型以Ⅰa类为主,Ⅲ类其次,Ⅱ类最少。Ⅰa类地应力储层以垂直裂缝为主,裂缝指数最低,但应力敏感性弱,应力敏感性系数仅为0.479,且压裂缝半长最短,产气量最低,产水量最高。Ⅱ类地应力储层主次裂缝宽分别为16μm和11μm,宽度最大,但储层应力敏感性最强。压裂以水平裂缝为主,裂缝指数最高,且压裂缝最长,改造效果最好,产气量最高。Ⅲ类地应力储层裂缝复杂,渗透性和应力敏感性居中,压裂缝长居中,但产量相对较低,不能实现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 煤层气 地应力 压裂效果 渗透率 油气地质调查工程 延川区块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淮南矿区松软低透煤层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与思考 被引量:7
19
作者 孔祥喜 唐永志 +6 位作者 李平 王传兵 陈建 李琰庆 袁本庆 陈本良 叶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35,共10页
为解决淮南矿区松软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群条件下煤层构造复杂、多源瓦斯涌出、抽采流量衰减快、岩巷与钻孔成本高、低(超低)浓度煤层气利用率低等制约煤层气资源高效开发难题,通过分析煤层群条件下保护层卸压井上下立体抽采煤层气开发模式... 为解决淮南矿区松软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群条件下煤层构造复杂、多源瓦斯涌出、抽采流量衰减快、岩巷与钻孔成本高、低(超低)浓度煤层气利用率低等制约煤层气资源高效开发难题,通过分析煤层群条件下保护层卸压井上下立体抽采煤层气开发模式,提出较为适用的、与淮南矿区煤层群开采条件下煤与煤层气协调开发模式配套的六大关键技术,即:地面水平分段压裂井煤层气抽采技术,煤层气抽采巷道盾构快速施工技术,井下松软煤层煤层气强化抽采技术,地面采动区井卸压煤层气抽采技术,“以孔代巷”施工技术,低浓度煤层气梯级利用技术。配套关键技术应用表明:形成的碎软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及精细化排采技术,有效提高煤层气预抽产量;煤矿深井巷道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大幅提高巷道掘进效率,实现硬岩掘进自动化、少人化;井下水力压裂加砂、超高压水力割缝实现井下大区域卸压增透;Ⅲ、Ⅳ型地面采动区井在煤层群采动卸压瓦斯治理方面可以取代顶板高抽巷,且减少其他措施工程量,减小投入成本和工期;“以孔代巷”技术显著提升了复杂顶板中高位定向钻孔成功质量;低浓度煤层气梯级利用技术大幅减少了煤层气排放量;六大关键技术保障了淮南矿区安全生产,提高了煤、煤层气产量与煤层气利用水平。最后,针对地面水平井水力压裂煤储层改造技术作业成本高、产量低、范围小与采动井存在破断风险、超低浓度煤层气梯级利用规模小等问题,提出了深部煤层气精准地质导向、超大规模高效储层体积改造、抽采效果评价技术、采动区地面井稳定持续抽采技术、井下大面积智能水力化增透技术、“一井多用”协同抽采煤层气技术、全浓度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低透煤层 煤层气 地面水平井分段压裂 采动区地面井 强化抽采 梯级利用 以孔代巷
下载PDF
煤层顶板水平井穿层压裂适应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天魁 王云鹏 +4 位作者 陈铭 胡毅 吴飞鹏 刘晓强 曹金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4-85,共12页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煤层物性差、开发难度大,压裂是实现煤层气有效动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煤层强度低、易破碎、易坍塌,不利于后续压裂改造,煤层顶板水平井压裂技术为软煤层煤层气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目前适合上述压裂工艺...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煤层物性差、开发难度大,压裂是实现煤层气有效动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煤层强度低、易破碎、易坍塌,不利于后续压裂改造,煤层顶板水平井压裂技术为软煤层煤层气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目前适合上述压裂工艺的有利地质条件不明晰,水平井离煤层顶面距离、簇间距等参数的确定尚缺乏理论依据。为此,基于平面三维多裂缝扩展模型,同时考虑层间垂向断裂韧性及滤失非均质性,建立了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裂缝扩展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煤层为相对低地应力时,压裂裂缝沟通煤层的效果好,压裂效果较为理想,而煤层为相对高地应力时,压裂效果则较差;②水平井与煤层顶面距离对穿层压裂效果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低—高—低”地应力组合剖面下,为获得理想的压裂效果,建议水平井与煤层顶面距离在4 m以内;③地应力组合剖面是压裂效果的关键控制因素,煤层断裂韧性、滤失系数为次要控制因素。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我国煤层气有效动用和效益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煤层顶板压裂 三维多裂缝扩展模型 裂缝穿层 多簇压裂裂缝扩展数学模型 新思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