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within macroaggregates in response to long-term fertilization in calcareous soil after reclam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CAO Han-bing XIE Jun-yu +3 位作者 HONG Jie WANG Xiang HU Wei HONG Jian-p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636-1648,共13页
Soil organic carbon(SOC)plays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soil quality and optimizing crop yield.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fate of macroaggregates(>0.25 mm)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and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 Soil organic carbon(SOC)plays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soil quality and optimizing crop yield.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fate of macroaggregates(>0.25 mm)under long-term fertilization and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in SOC sequestration in reclaimed calcareous soil.Therefore,the effects of mineral fertilizers and organic manure on the mechanisms of organic carbon(OC)stabilization in macroaggregat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Four treatments were used:unfertilized control(CK),mineral fertilizer(NPK),compost chicken manure alone(M),and mineral fertilizers plus manure(MNPK).Samples from the 0–20 cm layer of soil receiving 11-year-long fertilization were separated into four fractions based on the macroaggregates present(unprotected coarse and fin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cPOM and fPOM;physically protected intra-microaggregate POM,i POM;and biochemically protected mineral associated OM,MOM)by the physical fractionation method.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th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NPK had little effect on SOC content,total nitrogen(TN)content,and OC and TN contents of macroaggregate fractions.In contrast,incorporation of organic manure(MNPK)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C(45.7%)and TN(24.3%)contents.Application of MNPK increased OC contents within macroaggregate-extracted fractions of cPOM(292.2%),fPOM(136.0%)and iPOM(124.0%),and TN contents within cPOM(607.1%),fPOM(242.5%)and iPOM(127.6%),but not the mineral 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OM-C)and nitrogen(MOM-N)contents.Unprotected C fractions were more strong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 increase than protected C fractions,especially for cPOM-C,indicating that SOC sequestration mainly occurred via cPOM-C in the studied calcareous soil.In conclusion,MNPK increased the quantity and stability of SOC by increasing the contents of cPOM-C and cPOM-N,suggesting that this management practice(MNPK)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develop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fertiliz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macroaggregate physical fractionation coars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calcareous soil
下载PDF
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沈艳 傅瓦利 +3 位作者 蓝家程 程辉 张石棋 武玲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共6页
对重庆中梁山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40cm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表现为:林地>菜地>草地>橘园地>弃耕地。除橘园地外,其它各... 对重庆中梁山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40cm土壤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表现为:林地>菜地>草地>橘园地>弃耕地。除橘园地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细颗粒有机碳(FPOC)含量大于粗颗粒有机碳(CPOC)。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在剖面层次中表现不同。0—20cm表层土壤CPOC含量表现为:橘园地>草地>菜地>林地>弃耕地,差异较大。土壤FPOC含量表现为:林地>草地>菜地>橘园地>弃耕地;20—40cm土壤CPOC和FPOC最高值出现在菜地,最低值出现在弃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一致。除橘园地外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表现为:MOC/SOC>CPOC/SOC>FPOC/SOC。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C呈正相关,相关性不一致。林地和草地呈极显著相关(P<0.01),弃耕地呈显著相关(P<0.05),菜地和橘园地相关性不显著。表明人为干扰和耕作措施会影响POC对SOC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粗颗粒有机碳 土壤细颗粒有机碳 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夏季表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及其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尹希杰 李云海 +3 位作者 乔磊 王爱军 徐勇航 陈坚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9-166,共8页
基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海域采集的61个站位的表层悬浮体样品的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稳定同位素(δ13CPOC)测试结果,结合卫星遥感解译的研究区海水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Chl a)浓度和海冰覆盖率数据,研究了普里兹湾海域... 基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海域采集的61个站位的表层悬浮体样品的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稳定同位素(δ13CPOC)测试结果,结合卫星遥感解译的研究区海水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Chl a)浓度和海冰覆盖率数据,研究了普里兹湾海域表层水体悬浮POC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悬浮体中POC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普里兹湾表层悬浮POC浓度为0.28—0.84 mg·L-1,平均浓度为0.48 mg·L-1;δ13CPOC值的变化范围为-29.68‰—-26.30‰,平均值为-28.01‰。表层水体悬浮POC分布呈现近岸高于远岸,西部高于东部的特征。POC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冰架附近,与表层水体Chl a浓度和海冰覆盖率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夏季普里兹湾表层水体悬浮POC主要由浮游植物现场生产,而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了海冰的显著影响。在普里兹湾外部海域表层水体悬浮颗粒物δ13CPOC值从东向西逐渐偏负,而调查区东部从近岸向远海逐渐偏负,反映该海域δ13CPOC分布特征主要受到浮游植物吸收与固定CO2速率的影响。中山站附近海域δ13CPOC值显著偏负,可能是受到近岸海域陆源有机质输入和浮游生物种属改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碳同位素(δ13 cpoc)普里兹湾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复垦土壤大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寒冰 谢钧宇 洪坚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46-1055,共10页
研究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大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有机碳固持机制,并为该区域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集复垦6 a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0~20 cm土层土样,采用物... 研究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大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有机碳固持机制,并为该区域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集复垦6 a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0~20 cm土层土样,采用物理分组法,分析土壤大团聚体中各有机碳组分(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大团聚体中微团聚体内颗粒有机碳(iPOC)以及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试验包括不施肥(CK)、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同CK相比,施NPK肥对大团聚体中各组分的有机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M处理显著降低了MOC含量,达36.45%;MNPK处理显著提高了cPOC和f POC含量,分别是CK的4倍和2倍,但是显著降低了MOC含量,达39.01%。4个组分中,仅有cPOC和fPOC含量与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复垦土壤有机碳首先固存于未受保护的有机碳组分中。CK,NPK,M和MNPK处理下土壤固碳速率分别为0.82,0.68,1.36和1.58 mg/(ha·a)。土壤固碳速率与年均碳投入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58,P<0.05),每年约有31%的投入碳转化到土壤中。综合来看,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仍有一定的空间固存有机碳,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升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途径,增加的有机碳优先固存于未受保护的有机碳组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壤 施肥 碳投入量 粗颗粒有机碳 细颗粒有机碳
下载PDF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 被引量:44
5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1 位作者 齐雁冰 孙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6,共9页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论文以乔木、灌木、草地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有机碳(SOC)和颗粒有机碳(PO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论文以乔木、灌木、草地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有机碳(SOC)和颗粒有机碳(PO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C在0~100cm土体中均存在差异,尤以0~40cm深度突出,其中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在整个剖面上可积累更多的SOC和POC: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细颗粒有机碳(FPOC)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变化均小于粗颗粒有机碳(CPOC),在0~100cm土体中,CPOC敏感性指标分别为SOC、FPOC和POC总量的2.66~13.56、3.75~5.99和2.58~4.17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与POC极显著相关,耕地SOC与POC相关性相对较小,乔灌混交林地和乔木林地最大。因此,CPOC和FPOC均可作为衡量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于土壤影响的评价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台塬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粗颗粒有机碳 细颗粒有机碳
原文传递
春季解冻过程对长白山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董闯 尹航 +1 位作者 黄世臣 傅民杰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6-342,共7页
采用原位培养法研究了长白山区5种林型(长白松林、蒙古栎林、次生白桦林、红松阔叶林和硬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随春季解冻过程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季解冻期各个阶段内,5种林型的0~20 cm土层土壤粗颗粒组分比例显著... 采用原位培养法研究了长白山区5种林型(长白松林、蒙古栎林、次生白桦林、红松阔叶林和硬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颗粒组分随春季解冻过程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春季解冻期各个阶段内,5种林型的0~20 cm土层土壤粗颗粒组分比例显著高于细颗粒组分比例,土壤解冻的初期至中期阶段,所有5种林型土壤的上层粗颗粒组分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变化较小,而解冻后期,上层土壤粗颗粒的组分比例明显下降,而下层细颗粒组分比例明显上升;5种林型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上层土壤的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硬阔叶林、红松阔叶林、次生白桦林和蒙古栎林4种林型土壤上层、下层中的粗颗粒有机碳在解冻的各个时期含量接近,无显著性差异,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具有相同的规律,而长白松林地土壤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林型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冻期 林型 土壤有机碳 粗颗粒有机碳 细颗粒有机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