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vity-Driven Listric Growth Fault and Sedimentation in the Lagoa do Peixe, Rio Grande do Sul Coastal Plain, Brazil
1
作者 Bruno Silva da Fontoura Adelir José Strieder +1 位作者 Iran Carlos Stalliviere Corrêa Paulo Rogério Mendes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4年第4期594-616,共23页
High frequency, high resolution GPR surveys ar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investigate near-surface stratification architecture of sedimentary units in coastal plains and to define their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However,... High frequency, high resolution GPR surveys ar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investigate near-surface stratification architecture of sedimentary units in coastal plains and to define their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However, low frequency GPR surveys to investigate fault-related depositional systems at greater depths are scarce. This survey was designed investigate a > 100 km long linear escarpment that controls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the Lagoa do Peixe, an important lagoon in Rio Grande do Sul Coastal Plain (RGSCP, Brazil).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points that RGSCP was developed by juxtaposition of four lagoons/barrier systems as consequence of sea level changes;no deformational structure is admitted to exist before. The low frequency GPR (50 MHz, RTA antenna) and geological surveys carried out in the RGSCP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gravity-driven listric growth fault controlling the Lagoa do Peixe escarpment and hangingwall sedimentation. The radargrams in four subareas along the Lagoa do Peixe Growth Fault could be interpreted following the seismic expression of rift-related depositional systems. The radargrams enabled to distinguish three main lagoonal deposition radarfacies. The lower lagoonal radarfacies is a convex upward unit, thicker close to growth fault;the radarfacies geometry indicates that fault displacement rate surpasses th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its upper stratum is aged ~3500 <sup>l4</sup>C years BP. The second lagoonal radarfacies is a triangular wedge restricted to the lagoon depocenter, whose geometry indicates that fault displacement and the sedimentation rates kept pace. The upper lagoonal radarfacies is being deposited since 1060 ± 70 <sup>l4</sup>C years BP, under sedimentation rate higher than fault displacement rat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w frequency GPR surveys can help in investigating fault-related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coastal zones. They also point to a new approach in dealing with RGSCP strati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R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rowth Fault SEDIMENTATION radarfacies coastal Plain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of Dune Genesis from Sedimentogical Data an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Signatures: A Case Study from Ashirmata Dune Field, Mandvi Beach, Gujarat, India 被引量:4
2
作者 Deshraj Trivedi Koravangatt Devi +5 位作者 Ilya Buynevich P. Srinivasan K. Ravisankar Vipul Silwal D. Sengupta Rajesh R. Nai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2年第4期772-779,共8页
The coastal dunes located near the Ashirmata region, south of Mandvi beach lies near the straight coast have been stud-ied by making use of sediment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data. Sedimen... The coastal dunes located near the Ashirmata region, south of Mandvi beach lies near the straight coast have been stud-ied by making use of sediment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 data. Sedimentological analy-sis reveals the NNW-SSE trending longitudinal dunes consists of well sorted fine sands with unimodal distribution pos-sibly formed by constant wind gust and also the point out to the origin of sediments from single source;mostly the sediments derived from Indus delta transported to beach by long shore drift and tidal waves, carried inland by local on-shore winds. The radargram confirms, the homogenous sand layers with paleosols at shallow depth slip faces are proba-bly formed due to extreme storm activity of Rec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DUNE Ashirmata Region Sedimentogical Analysis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PALEOSOL
下载PDF
Detection of Breaking Waves Using X-Band Pulse Radar in the Nearshore Region
3
作者 Y.C.Lin C.C.Chang +2 位作者 M.C.Lee H.C.Chan J.M.Leu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3年第4期549-556,共8页
An X-band pulsed Doppler microwave radar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eaking waves.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the Shuang-Si estuary in the north of Taiwan in the winter of 2005. Analys... An X-band pulsed Doppler microwave radar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eaking waves.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the Shuang-Si estuary in the north of Taiwan in the winter of 2005. Analyses on maxima radar cross section and Doppler frequency shift are done to characterize wave breaking zones.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breaking waves, the wave breaking zones are shown to be located at water depths of 1.8 to 2.2 m in the experimental site. In genera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radar system has the potential to delineat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breaking waves clearly and that this is sufficient to achieve a measurement operation for near-shore air-sea interaction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ar Doppler effect wave breaking coastal zone
下载PDF
The bounding-surfaces record of a barrier spit from Huangqihai Lake,North China:implications for coastal barrier boundary hierarchy
4
作者 单新 于兴河 +3 位作者 Peter D.CLIFT 王天意 谭程鹏 金丽娜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097-1105,共9页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and trenching studies of a barrier spit on the north shore of Huangqihai Lake were made,that reveal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astal washover barrier boundary hierarchy and interpretatio...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and trenching studies of a barrier spit on the north shore of Huangqihai Lake were made,that reveal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astal washover barrier boundary hierarchy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depositional record.A four-fold hierarchy bounding-surface model,representing different levels of impact and genesis,is defined.Each level of the hierarchy is enclosed by a distinct kind of surfac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reflection features,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color,grain size,sorting,rounding an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origin.We suggest that this hierarchical model can be applied to any coastal washover barrier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barrier boundary hierarchy washover deposits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bounding surface Huangqihai Lake
下载PDF
基于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的沿海地区暴雨预警方法
5
作者 张秀娟 卜庆雷 李传浩 《微型电脑应用》 2024年第3期154-157,共4页
依靠单一的波束反射率特征信息,其预警结果的虚假警报比例较高,对此,提出基于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的沿海地区暴雨预警方法。运用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捕捉雷达波束反射因子后,提取隐藏的径向辐合参量,得到全面的天气雷达数据,并通过退速度... 依靠单一的波束反射率特征信息,其预警结果的虚假警报比例较高,对此,提出基于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的沿海地区暴雨预警方法。运用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捕捉雷达波束反射因子后,提取隐藏的径向辐合参量,得到全面的天气雷达数据,并通过退速度模糊方法进行数据修正。以梯度下降算法为核心,对目标气象数据进行反演分析。通过TITAN算法识别暴雨云团,建立雷达回波特征匹配方法明确暴雨云团状态。最后,通过WSR-88D探测算法计算暴雨指数,实现沿海地区暴雨预警。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虚假警报比降低了17%与24%,准确完成了沿海地区的暴雨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探测技术 沿海地区 暴雨预警 反演算法 雷达回波
下载PDF
胶东北部海岸带厚覆盖区近地表地层结构分析——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探地雷达法探测结果
6
作者 李子永 赵静 +2 位作者 张利峰 王小天 王洪松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5期898-908,共11页
胶东北部海岸带覆盖区的地表地质露头少,岩体、地层和构造等地质现象难以通过地表露头直接观察。为查清研究区周边海岸带覆盖区浅部地层的分布情况,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探地雷达法联合开展近地表地质调... 胶东北部海岸带覆盖区的地表地质露头少,岩体、地层和构造等地质现象难以通过地表露头直接观察。为查清研究区周边海岸带覆盖区浅部地层的分布情况,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和探地雷达法联合开展近地表地质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初步查明了研究区周边海岸带覆盖区浅部地层岩性、各岩性层的顶底界面埋深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区东侧细砂层底界面的平均埋深为23 m,花岗岩顶界面的平均埋深为37 m;研究区西侧粉砂层底界面的埋深为2~2.5 m,细砂层底界面的平均埋深为24 m,花岗岩顶界面的平均埋深为35 m。沉积层的沉积厚度由海向陆逐渐变薄,花岗岩基岩的顶界面埋深由海向陆逐渐变浅。高密度电阻率法与探地雷达法联合探测的各岩性层界面深度与钻孔资料一致,可为探究研究区周边海岸带覆盖区的浅部地层分布情况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工作提供地球物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探地雷达法 厚覆盖区 海岸带 综合地质调查
下载PDF
基于海岸线分割的大尺度复杂场景SAR图像舰船检测方法
7
作者 杜孟洋 李龙 +3 位作者 李晓华 张鑫 杨旭超 张国栋 《电视技术》 2024年第7期24-29,33,共7页
机载和星载平台下的传统海岸线分割方法大多依赖人为构造特征或使用形态学手段,往往很难平衡模型泛化能力与分割精度的关系。对此,研究机载和星载平台下的超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及其在船舶检测的应... 机载和星载平台下的传统海岸线分割方法大多依赖人为构造特征或使用形态学手段,往往很难平衡模型泛化能力与分割精度的关系。对此,研究机载和星载平台下的超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及其在船舶检测的应用,提出一种基于超像素分割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海陆分割方法,用深度特征代替人工特征并充分利用SAR图像的纹理、灰度和亮度等特征,在保证模型泛化能力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分割精度,为机载和星载平台下的舰船检测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分割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合成孔径雷达(SAR)
下载PDF
沿岸建筑物对VTS雷达的遮蔽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郑元洲 程小东 +2 位作者 甘浪雄 周春辉 高俊杰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12,共7页
为研究沿岸建筑物对雷达的遮蔽影响程度,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特点及其与雷达的相对高度建立遮蔽区域的表达模型;建立坐标系,根据几何关系计算得到遮蔽区范围和高度;基于雷达电磁波绕射理论,计算出遮蔽区的目标发现高度。以太子湾邮船... 为研究沿岸建筑物对雷达的遮蔽影响程度,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特点及其与雷达的相对高度建立遮蔽区域的表达模型;建立坐标系,根据几何关系计算得到遮蔽区范围和高度;基于雷达电磁波绕射理论,计算出遮蔽区的目标发现高度。以太子湾邮船母港建筑物对蛇口雷达的影响为例,运用数值计算模型对遮蔽区域的面积和高度进行计算及可视化,并用实船试验和实船观测加以验证。研究结果不仅可用于分析建筑物对现有VTS(Vessel Traffic Service,VTS)雷达站的影响,还可为拟建VTS雷达站选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建筑物 VTS雷达 遮蔽 电磁波绕射 实船试验
下载PDF
应用探地雷达方法对海南岛博鳌海岸沙坝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殷勇 朱大奎 +2 位作者 关洪军 唐文武 I Peter Martini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9-127,共9页
了解海岸沙坝的内部结构对于动态地恢复海岸沙坝与海平面变化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地雷达 (GPR)为海岸沙坝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经济和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方法 ;探地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在介电特性不均匀的沉积体中产生反射获... 了解海岸沙坝的内部结构对于动态地恢复海岸沙坝与海平面变化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地雷达 (GPR)为海岸沙坝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经济和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方法 ;探地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在介电特性不均匀的沉积体中产生反射获得图像 ,通过解译可确定地下沉积体的性质和结构 ;在海南岛东部博鳌玉带滩海岸沙坝的近口门处、决口堤处和南岗村东侧玉带滩海岸沙坝顶部进行了探地雷达反射剖面的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堆积的沙体反射波连续 ,受风暴浪改造的沙体同相轴错断 ,反射波杂乱不连续 ,无法进行对比 ;运用探地雷达相分析方法并结合钻孔资料 ,认为 5~ 6 m以上的平行反射波形可能代表中细砂沉积 ,以下的丘状或杂乱反射波形可能代表中粗砂沉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鳌海岸沙坝 探地雷达 反射波形 海岸沙坝 海南岛 GPR 沉积序列 自然环境
下载PDF
山东半岛冷流暴雪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刁秀广 孙殿光 +1 位作者 符长静 苏添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7-686,共10页
利用烟台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对2005年12月3—7日和2008年12月3—6日山东半岛北部的冷流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冷涡造成强冷空气频繁,在对流层低层山东半岛存在强冷平流,海面温度和低层大气温度的较大温差造... 利用烟台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对2005年12月3—7日和2008年12月3—6日山东半岛北部的冷流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冷涡造成强冷空气频繁,在对流层低层山东半岛存在强冷平流,海面温度和低层大气温度的较大温差造成了低层大气不稳定;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区为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冷流暴雪产生在对流层低层辐合、中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上升运动厚度浅薄;特殊地形造成中尺度海岸锋,对暴雪的产生起到增幅作用。回波高度和强回波高度与低层散度、0~2 km风切变和低层温度差等环境参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850和925 hPa辐合越强,0~2 km切变越大,低层温差越大,越利于回波发展。回波源地在雷达站北部渤海海峡区域;强降水时段回波呈带状分布,回波移动方向与带状长轴方向基本一致,致使降雪维持时间较长;回波强度基本在25~35 dBz之间,高度在3 km左右;径向速度图上可分析出明显的中尺度系统——海岸锋,海岸锋的摆动决定了陆地上暴雪的落区,海岸锋靠近海岸线(10 km以内)降水偏西,主要集中在半岛北部沿海的中部地区,海岸锋远离海岸线(距海岸线10~40 km)降水偏东,主要集中在半岛北部沿海的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流暴雪 海岸锋 雷达回波特征
下载PDF
基于GPR图像的福建长乐海岸沙丘沉积构造与海岸环境演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邓涛 李志忠 +5 位作者 靳建辉 姜锋 赖海成 申健玲 于晓莉 苑秀全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8-96,共9页
为了探讨福建长乐东部海岸环境演变,运用探地雷达(GPR)探测了研究区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海岸沙丘沉积构造主要由海滩沉积和海岸沙丘沉积构成,其中下伏沉积为海滩波浪作用形成的波状交错层理,上覆沉积为风成... 为了探讨福建长乐东部海岸环境演变,运用探地雷达(GPR)探测了研究区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海岸沙丘沉积构造主要由海滩沉积和海岸沙丘沉积构成,其中下伏沉积为海滩波浪作用形成的波状交错层理,上覆沉积为风成大角度倾斜的交错层理以及局部的水平层理;(2)上部发育的倾向向背的大角度风成交错层理,反映了研究区丰富的沙源、宽阔的海滩、植被扩张的进积海岸特点;(3)从沉积序列分析,研究区海岸地貌环境演变经历了早期的滨岸浅海到晚期的海岸沙丘带两个阶段,反映了海岸向东的进积过程中,外力作用由波浪作用为主演变为风沙沉积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GPR) 海岸沙丘 沉积构造 海岸环境 长乐
下载PDF
海防监控系统中雷达引导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冬华 吴壮志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42-44,134,共4页
为了使海防视频监控系统能全天候、全天时有效地工作,需要将雷达与光电传感器配合使用,雷达引导是一种基本的协调使用方式。雷达引导是指通过雷达锁定目标并引导伺服转台转向目标。针对常用的雷达光标引导和目标引导方式的不足,本文提... 为了使海防视频监控系统能全天候、全天时有效地工作,需要将雷达与光电传感器配合使用,雷达引导是一种基本的协调使用方式。雷达引导是指通过雷达锁定目标并引导伺服转台转向目标。针对常用的雷达光标引导和目标引导方式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鼠标引导方式,直接双击雷达画面上的目标即可进行引导。本文阐述了鼠标引导的实现方法。该方法在实际系统中使用后,提高了系统实时性和操作上的方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防 视频监控 雷达引导
下载PDF
用于近海监测及海态遥感的高频地波雷达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志鑫 王金荣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共5页
高频雷达在海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舰船跟踪及超低空飞行目标检测等。介绍了高频地波雷达在海态遥感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其基本理论,讨论了提取海态信息的方法。最后给出了雷达系统组成框图及海态参数计算流图。
关键词 高频地波雷达 近海监测 海态遥感 多普勒谱
下载PDF
连云港洪门古沙堤沉积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军 殷勇 +1 位作者 朱大奎 朱小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35,共13页
通过钻孔、年代地层、沉积物粒度和有孔虫组合综合分析,并配合探地雷达,对洪门古沙堤的成因类型以及古海岸环境进行了探讨。洪门古沙堤沉积物和海州湾现代沙滩、苏北平原贝壳堤相比较,颗粒集中在粗砂—极粗砂范围,分选性偏差,极有可能... 通过钻孔、年代地层、沉积物粒度和有孔虫组合综合分析,并配合探地雷达,对洪门古沙堤的成因类型以及古海岸环境进行了探讨。洪门古沙堤沉积物和海州湾现代沙滩、苏北平原贝壳堤相比较,颗粒集中在粗砂—极粗砂范围,分选性偏差,极有可能形成于靠近河口或受河口影响的环境。探地雷达揭示洪门古沙堤曾有过向海方向的进积和生长,指示当时沙源丰富。洪门古沙堤的浅钻地层反映了洪门地区在6400 aBP左右为滨海沼泽环境,此时期与青莲岗文化期的年代相吻合;湖沼沉积结束后,洪门地区迎来了中全新世的最大海侵,受周围地形的制约,洪门地区可能形成了河口浅海湾环境,普遍沉积了2 m左右的青灰色淤泥沉积,有孔虫组合反映当时的环境并非完全开敞,而是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近岸浅水环境,反映了洪门地区为浅海湾环境;6000 aBP左右,随着砂砾质沉积物供应的丰富以及相对海平面下降,洪门古沙堤开始发育,直到5000 aBP苏北和连云港地区普遍发生海退,古沙堤发育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沙堤 粒度 探地雷达 古海岸环境 连云港洪门
下载PDF
舰载火箭炮系统对岸射击试验修正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白颖 李峻年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23-25,共3页
针对弹道历程空间广的舰载火箭炮系统,提出了应用弹道跟踪雷达进行射击修正的方法,通过弹道跟踪雷达对试射弹进行跟踪、比较,求出射击修正量,进行射击修正,大大加快舰载火箭炮的反应速度,快速地抓住战机,达到有效毁伤目标的目的。
关键词 舰载火箭炮 弹道跟踪雷达 对岸射击 修正
下载PDF
探地雷达(GPR)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岸带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殷勇 朱大奎 I.P.Martini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2-469,共8页
对海南岛东北部海岸带调查采用了探地雷达(GPR)研究海岸带沙体的结构、展布和沉积序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章通过和有限的露头资料对比以及对反射波形态、结构的研究,确定了海滩脊、海岸沙丘的反射特征以及潜水面的位置。雷达图像显... 对海南岛东北部海岸带调查采用了探地雷达(GPR)研究海岸带沙体的结构、展布和沉积序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章通过和有限的露头资料对比以及对反射波形态、结构的研究,确定了海滩脊、海岸沙丘的反射特征以及潜水面的位置。雷达图像显示五龙港古海滩脊由亚水平、不连续、高振幅和透镜状反射波组成;木兰头海岸沙丘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扰动,短的、陡倾斜反射可能代表未受扰动的海岸风成沙的前积层。研究表明探地雷达是一种可靠、快速和经济的地球物理方法,在砂砾质海岸可产生高质量、高分辨率和连续的反射剖面,值得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反射波形 海滩脊 海岸沙丘 海南岛东北部
下载PDF
沿岸建筑物对VTS雷达的遮蔽建模与仿真
17
作者 周春辉 周玲 +2 位作者 甘浪雄 程小东 高俊杰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6-313,共8页
为研究沿岸建筑物对VTS (vessel traffic service)雷达的遮蔽影响程度,提出雷达遮蔽盲区的数学表达模型,基于表达模型和几何关系计算得出遮蔽盲区的范围和高度;提出一种三维建模和仿真方法来研究雷达遮蔽区域。以太子湾邮轮母港建筑对... 为研究沿岸建筑物对VTS (vessel traffic service)雷达的遮蔽影响程度,提出雷达遮蔽盲区的数学表达模型,基于表达模型和几何关系计算得出遮蔽盲区的范围和高度;提出一种三维建模和仿真方法来研究雷达遮蔽区域。以太子湾邮轮母港建筑对蛇口雷达的影响为例,将遮蔽盲区的计算结果、仿真结果和实船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和工程实用性。本文的研究可用于评估建筑物对现有VTS雷达站的影响,还可为海事部门的补充监管措施以及拟建VTS雷达站选址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建筑物 VTS雷达 遮蔽区建模 三维仿真 实船试验
下载PDF
GIS数据约束的海岸带SAR图像多尺度分割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俊杰 杜小平 +1 位作者 范湘涛 郭华东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3,共5页
针对海岸带区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矢量数据和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 radar,SAR)图像所表达信息的不同,探讨多尺度GIS矢量数据约束下的高分辨率SAR图像多尺度分割.在县级GIS矢量数据约束下,利用... 针对海岸带区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矢量数据和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 radar,SAR)图像所表达信息的不同,探讨多尺度GIS矢量数据约束下的高分辨率SAR图像多尺度分割.在县级GIS矢量数据约束下,利用分形网络演化分割方法对高分辨率SAR图像进行分割,得到第1层分割结果.然后在省级GIS矢量数据约束下,对第1层分割结果进行聚合,得到第2层分割结果.该方法既能实现GIS矢量数据约束下的高分辨率SAR图像多尺度分割,获得满足GIS矢量数据约束和根据后向散射特征聚合的多尺度分割结果,又能消除瞬时SAR图像海岸线不确定的不足.利用一幅天津地区的SAR图像进行实验,证实了该方法是一种有意义的图像多尺度分割方法,且得到的分割结果可用于有特定需求的图像分析和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合成孔径雷达 多尺度 分割 海岸带
下载PDF
2010年10号台风“莫兰蒂”强度特征雷达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远飞 刘爱鸣 黄铃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20-123,共4页
利用沿海雷达资料分析2010年10号台风"莫兰蒂"强度变化特征。台风"莫兰蒂"进入台湾海峡后,由开始的结构不对称、强度弱,迅速转为小而强的小型台风,宽广的环流迅速收拢,台风眼墙紧缩而清晰,在整体上有一个增强到维... 利用沿海雷达资料分析2010年10号台风"莫兰蒂"强度变化特征。台风"莫兰蒂"进入台湾海峡后,由开始的结构不对称、强度弱,迅速转为小而强的小型台风,宽广的环流迅速收拢,台风眼墙紧缩而清晰,在整体上有一个增强到维持至最后登陆减弱的过程。利用沿海雷达资料对台风进行定位同时,还要加强分析台风强度变化,而判定强度方法主要基于台风中对流系统强弱变化判断和分析螺带中台风眼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台风 强度 雷达
下载PDF
台湾近海水文观测体系的构建及其数据分析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向波 严以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42,共8页
台湾岛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交界处,台风、东北季风等所引起的海洋灾害频繁,所以建立完备的海洋水文观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台湾自主建置完成的近海水文观测体系由资料浮标站、观测桩、潮位站、岸边气象站、雷达测波站等多种近海水... 台湾岛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交界处,台风、东北季风等所引起的海洋灾害频繁,所以建立完备的海洋水文观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台湾自主建置完成的近海水文观测体系由资料浮标站、观测桩、潮位站、岸边气象站、雷达测波站等多种近海水文观测系统构建组成;同时,为确保观测体系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还建立了数据品质管理系统和标准化作业模式。在近海水文观测数据的分析方面,尝试应用新的数学分析方法,如通过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方法探讨风暴潮水位变化,利用小波转换从雷达观测影像中分析近岸波浪信息,以及发展数据同化技术将观测数据应用于作业化波浪现报、预报模式。此外,近海水文观测体系在社会应用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水文观测 资料浮标 雷达测波 EMD 小波分析 数据同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