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黄海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1
作者 李佳林 冯永财 +5 位作者 褚宏宪 郝连成 姜文钦 黄杏 远继东 陈玉海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102,共12页
通过分析北黄海南部海域13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沉积物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1.47Φ~6.56Φ,主要沉积物类型为砂质粉砂、粉砂和粉砂质砂。Pejru... 通过分析北黄海南部海域138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和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区域沉积物来源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1.47Φ~6.56Φ,主要沉积物类型为砂质粉砂、粉砂和粉砂质砂。Pejrup三角图解显示,区内沉积动力整体较强,特别是成山头近岸的深水区。黏土矿物组成主要是伊利石(61.08%)和蒙脱石(19.78%),其次是绿泥石(10.92%)和高岭石(8.22%)。物源分析表明,北黄海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携带的陆源碎屑物质,对是否存在鸭绿江物源存疑。山东半岛沿岸流和冬季北上的黄海暖流为区内主要水动力来源,二者决定了沉积物的运移趋势,主导了研究区沉积物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黏土矿物 北黄海南部 物源指示 山东半岛沿岸流
下载PDF
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以龙口市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安定 李德一 +1 位作者 王大鹏 王周龙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7-1010,共4页
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的重要研究领域,利用1992.6、2002.6两期Landsat 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计算机解译,采用叠加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半岛... 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的重要研究领域,利用1992.6、2002.6两期Landsat 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计算机解译,采用叠加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地区龙口市10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园地、水浇地、水体、林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城乡用地、旱地、草地面积增加,其中城乡用地增幅最大,年变化率为5.34%;土地利用转换类型复杂多样,转换比例相对较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该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北部 海岸带 LUCC 驱动力
下载PDF
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协调研究——兼与鲁南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比较 被引量:30
3
作者 沈正平 翟仁祥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42-746,755,共6页
作为我国沿海地带的一个发达省份,江苏历史上就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突出的区域问题。文章以统计资料分析为基础,对江苏境内南北两大板块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动态比较,并将苏北与鲁南、江苏... 作为我国沿海地带的一个发达省份,江苏历史上就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突出的区域问题。文章以统计资料分析为基础,对江苏境内南北两大板块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动态比较,并将苏北与鲁南、江苏南北与我国东西经济发展状况作了对照,得出一些重要结论:①20多年来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迅速扩大趋势;②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鲁南,但增长速度相对滞缓;③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比我国东西还要大。同时,文中还就有关现象和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自然、人文和历史等视角进行了剖析;对促进苏南与苏北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认为积极推进苏北大发展,不仅是缩小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更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苏北 苏南 鲁南 中国东部地区 中国西部地区 区域经济差距 纵横经济带
下载PDF
山东半岛滨海砂矿资源特征及产业化开发构思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振国 方念乔 李文平 《资源与产业》 2007年第1期53-55,共3页
山东半岛滨海区域蕴藏着丰富的砂矿资源,种类和储量在我国沿海省份中名列前茅。本文通过对山东半岛滨海区域砂矿资源的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砂矿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的建议和主张。
关键词 砂矿资源 开发利用 产业化 滨海区 山东半岛
下载PDF
12.4万年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构造抬升速率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庆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在综合考虑新构造运动和全球海面变化与海岸带地区地貌发育的关系后,根据现代地貌面、海岸线和相关沉积等所反映的海面变化与全球海面变化的对比,推算了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新构造抬升速率。结果表明,12.4万年以来牟平-即... 在综合考虑新构造运动和全球海面变化与海岸带地区地貌发育的关系后,根据现代地貌面、海岸线和相关沉积等所反映的海面变化与全球海面变化的对比,推算了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新构造抬升速率。结果表明,12.4万年以来牟平-即墨断裂带两侧的构造抬升速率有明显差异,断裂带西侧沿岸为0.50mm/a,断裂带东侧沿岸仅为0.15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面变化 沿海地区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山东半岛北及东沿岸海域冬季的逆温跃层及其与深底层逆流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管秉贤 《黄渤海海洋》 CSCD 2000年第3期1-6,共6页
引用《渤海、黄海、东海海洋图集——水文》分册中有关逆温跃层分布变化图幅以及海流和温、盐度历史资料 ,指出山东半岛北及东沿岸区域冬季出现的逆温跃层现象与这里冬季潜伏于深底层暖流水有密切关系 ,并进一步认为围绕山东半岛北及东... 引用《渤海、黄海、东海海洋图集——水文》分册中有关逆温跃层分布变化图幅以及海流和温、盐度历史资料 ,指出山东半岛北及东沿岸区域冬季出现的逆温跃层现象与这里冬季潜伏于深底层暖流水有密切关系 ,并进一步认为围绕山东半岛北及东沿岸海域冬季的海水交换可能呈 2层模式 :在上层 ,低温、低盐的沿岸水自西向东南下 ;在深底层 ,相对高温、高盐的逆流水北上自东向西有直逼渤海海峡南部的势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沿岸海域 冬季 逆温跃层 深底层逆流
下载PDF
山东半岛北岸跨锋面物质输运对辽东半岛东岸沉积有机质含量及来源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舒卓 高建华 +1 位作者 石勇 徐笑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0-60,共11页
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动力过程变化及其多重环境效应,是了解海岸海洋系统未来演化趋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在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取柱状样一根,通过沉积物粒度、TOC/TN含量、δ13C以及δ15N等指标,分析气候变化下山东半岛北岸跨... 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动力过程变化及其多重环境效应,是了解海岸海洋系统未来演化趋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在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取柱状样一根,通过沉积物粒度、TOC/TN含量、δ13C以及δ15N等指标,分析气候变化下山东半岛北岸跨锋面物质输运强度变化,及其对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沉积有机质含量和来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海面时期以来,山东半岛北岸跨锋面物质输运可分为两个变化阶段:6.5~2.9 cal ka BP,其强度随冬季风和黄海暖流的不断减弱而减弱;2.9 cal ka BP至今,由于冬季风较弱而黄海暖流总体强盛,其强度随黄海暖流的波动而呈现4段式的复杂变化。此外,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陆源和海源有机质含量与其强度呈正相关,相应于跨锋面物质输运强度的变化,6.5~2.9 cal ka BP期间,陆源和海源有机质含量持续减少,而2.9 cal ka BP至今则呈现复杂的4段式变化。总体上看,自6.5 cal ka BP以来,陆源有机质贡献率不断下降而海源有机质贡献率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锋面物质输运 东亚冬季风 黄海暖流 沉积有机质 山东半岛北岸 辽东半岛东岸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研究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张文静 孙小银 单瑞峰 《环境生态学》 2019年第5期15-23,共9页
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驱动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影响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沿海陆地生态系统的生境质量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运用InVEST模型,并借助ArcGIS软件研究山东半岛沿海地区1980—2018年的土地利用... 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驱动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影响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沿海陆地生态系统的生境质量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运用InVEST模型,并借助ArcGIS软件研究山东半岛沿海地区1980—201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质量、生境退化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耕地作为研究区主导土地利用类型且在不断减少,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需求增大息息相关;研究区生境质量表现出中部低、东部中等、西北部高的态势,与研究区中部为耕地和建设用地、东部多林地和草地、西北部为水域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相吻合,整体生境处于较低等级,且自2000年后不断降低,部分区域由较低等级生境质量向低等级转化;就空间变化而言,2000年之前生境退化度较为明显的地区是研究区中部,社会发展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导致生境退化度较高,而2000年之后生境退化度较为明显的是研究区西北部,人类活动对渤海湾、莱州湾沿岸的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干扰,生境退化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沿海地区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质量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Existenc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Branch approaching waters offshore Qingdao, China 被引量:2
9
作者 Xuejun XIONG Xiaomin HU +3 位作者 Yanliang GUO Long YU Liang CHEN Yuhuan XU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1167-1180,共14页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full-region cruise survey data, near-bottom continuous mooring observations and sea surface wind products from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in winter; after ensuring the data reliability a...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full-region cruise survey data, near-bottom continuous mooring observations and sea surface wind products from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in winter; after ensuring the data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we process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Image resolu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lowest recognition resolutions for all image types, which represent the re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ta. The existence of a warm water tongue originating from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YSWC) that approached waters offshore Qingdao was confirmed. For the first time, a high salinity water tongue, corresponding to the warm water tongue, was described and found to be 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YSWC branch path. This warm tongue is a sign of the branch originating from the YSWC, which we defined as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Branch approaching waters offshore Qingdao(YSWC-QDB). The pattern of the warm and salty water tongues showed remarkable rear, branching middle, shrinking neck and expanding top regions. These patterns showed a temporal feature of the tongues, and were the result of multi-temporal branches in front of the YSWC main section as well as the YSWC-QDB crossing the southwestward path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North Shandong Coastal Current flowing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NSCC-SESE). Analysis using mooring data at a sensitive and representative station also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the YSWC-QDB. It is a probabilistic event that manifests as a northwestward flow that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bottom to the surface in the early cold air transit stage and consistent in the whole water column profile in the later stage. It varies quasi-periodically with weather processes. It also transports some of the YSWC water stored in the entrance area of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 under winter wind conditions to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as a compensatory current. This current, caused by northerly winds, especially northwest winds and obstruction of the NSCC-SESE, was present, and strong water reduction and compensation caused significant residual sea level oscillations. The compensatory current, if caused by strong northwest wind,began to appear when its direction was opposite to the wind direction. In addition, confirmation of the YSWC-QDB provides an oceanographic basis for the short cooling time and rapid warming in the Qingdao area in winter.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basis for further studies of the YSWC-QDB at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using large sea surface datasets. For monsoon basin dynamics, this study can also be extended to the whole Bohai and Yellow seas and closed or semi-closed basins o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Branch APPROACHING WATERS ofFSHORE Qingdao (YSWC-QDB) High salinity water tongue Compensatory CURRENT Strong northwest wind Extension of the north shandong coastal CURRENT flowing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NSCC-SESE) EXISTENCE confirmation Morphology Struc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