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logyofmacrobenthosinthesouthofZhejiangcoastalwaters 被引量:7
1
作者 贾海波 胡颢琰 +2 位作者 唐静亮 壬益鸣 柴小平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7-582,共6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2009年4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的1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应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和多维尺度排序,对浙江南部近...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2009年4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的1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应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和多维尺度排序,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群落划分;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群落的稳定性;并研究了对大型底栖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次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09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构成主要类群.平均生物量为23.38g/m^2,平均丰度为335.5ind/m^2,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69.数量组成: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13.29g/m^2),鱼类次之(3.68g/m^2);丰度以多毛类居首(268.0ind/m^2),软体动物次之(51.7ind/m^2).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可划分为3个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污染含量、深度、溶解氧含量、盐度和悬浮物含量是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上,除了瓯江口和乐清湾海域受到一定扰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环境质量较好,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浙江近岸海域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 生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Impact of Sand Mining and Sea Reclam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of Ikate and Ilubirin Coastal Low Income Communities in Lagos Metropolis, Southwestern Nigeria 被引量:1
2
作者 Mynepalli Kameswara Chandra Sridhar Godson Rowland Ewa Ekpenyong Ana Temitope Ayodeji Laniya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9年第2期190-205,共16页
Land reclamation is gradually posing negative impact on man due to unplanned urbanization.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impact of land reclamation through sand mining of coastal communities in Ikate and Ilubirin in Lago... Land reclamation is gradually posing negative impact on man due to unplanned urbanization.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impact of land reclamation through sand mining of coastal communities in Ikate and Ilubirin in Lagos, Nigeria. Ten waters (8 surface and 2 groundwater sources), 10 soil samples and air were collected and taken for analysis. Results of water revealed concentrations lower than WHO (2017) and SON (2007) standards. Soil/sediment with average crustal value revealed Pb and Cd above standard values, which is attributed to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on soils. Quality of air in the study was mainly particulate matter arising from the sea and reclaimed land in the surroundings of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highest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of 0.8 mg/m3 in sulfur dioxide. This explains corrosion found on the roofs of the communities. Therefore, in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adequate precautions should be put in place to aver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RECLAMATION coastal Areas Sand Mi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water Quality Air Pollution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salt-water intrusion area south of Laizhou Bay since late Pleistocene 被引量:4
3
作者 ZHANG Zulu LIU Enfeng +1 位作者 ZHANG Yan XIN Liangji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37-45,共9页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is one of the typical salt-water intrusion areas in China,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alaeoenvironment evolution. Systematic analyses o...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is one of the typical salt-water intrusion areas in China,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alaeoenvironment evolution. Systematic analyses of pollen, foraminifera and grain size composition based on ^14C and luminescence dating from two sediment cores were performed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since late Pleistocene. It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seven evolution stages since 120 kaBP: 120-85 kaBP was a transition period from cold to warm; 85-76 kaBP was a period with warm and wet climate having swamp lakes develop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76-50 kaBP was characterized by grassland vegetation and coarse sediments i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which was the early stage of Dali Ice-Age; 50-24 kaBP was a period with alternate sea deposition in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24-10 kaBP was the late stage of Dali Ice-Age with coldest period of Quaternary, th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was dry grassland and loess deposition environment; 10-4 kaBP was another warm and wet climate period, sea level was high and regressed at 4 kaBP; and has been the moder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ince 4 kaBP. Among the three warm stages, including 85-76 kaBP, 50-24 kaBP and 10-4 kaBP, corresponded to late Yangkou, Guangrao and Kenli seawater transgression respectively. The duration of the latter one in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west coast of Bohai Sea and east coast of Laizhou Bay. The three periods of seawater transgression formed the foundation of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salt-water intrusion late Pleistocene south coastal plain of Laizhou Bay China
下载PDF
Seawater Intrusion and Salinization Processes Assessment in a Multistrata Coastal Aquifer in Italy
4
作者 Giuseppe Sappa Maria Teresa Coviello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2年第11期954-967,共14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s, driven by different techniqu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tracers and geophysical methods, in the aim of better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salt-water intr...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s, driven by different techniqu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tracers and geophysical methods, in the aim of better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current salt-water intrusion in the Pontina Plain, in the south of the Lazio Region (Italy). In the last 50 years many investigation campaig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volution of salt-water intrusion. This is an area with a strong man-made residential and tourist impact and, in the some case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nsiv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Therefore, it can be affected not only by salt-water intrusion, but by the salinization of its groundwater also due to other factors. All these factors have led the Pontina Plain to a groundwater situation which makes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the planning of their future exploitation very diffic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Aquifers GEOPHYSICAL Methods environmental Tracers SALINIZATION Salt-water/Fresh-water Relation ITALY
下载PDF
Potential Effects of Som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a Dinoflagellate Red Tide Caused by Gymnodinium catenatum in Shenhu Bay in 2017 被引量:1
5
作者 Zheng Chongrong Li Guangyi +3 位作者 Chen Jingwu Liu Baoqing Yang Fan Yao Ru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9年第4期26-30,共5页
In this study, som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effects on the dynamics of a dinoflagellate red tide caused by Gymnodinium catenatum in Shenhu Bay coastal waters in June, 2017. The ... In this study, som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effects on the dynamics of a dinoflagellate red tide caused by Gymnodinium catenatum in Shenhu Bay coastal waters in June, 2017. The highest cell density of G. catenatum was 1.0×10 6 cells/L, so it was known 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of the red tide discovered in Fujian coastal waters for the first time. Continuous rainfall process brought many land-based pollutants into the coastal waters, providing abundant nutrients for plankton growth. Then the continuous sunny and hot weather, high temperature, high salinity and south wind conditions accelerated the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 of the red tide. During the red tide, DO, pH and COD increased remarkably and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cell density of the red tide organisms. The contents of various nutrients decreased obviously, and eutrophication index E became low before and after the red tide, indicating the oligotrophic status of Shenhu Bay coastal waters. It is also found that DIP was one of the determin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duced the red tide. The N/P ratio of water in the declining phase of the red tide was close to the Redfield ratio. As for DIN, NH + 4-N and NO - 3-N were the two main species of inorganic nitrogen needed for this red tide dinoflagellate. The study indic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d tid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roviding essential reference fo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research of red tide in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nhu BAY coastal waterS Red TIDE GYMNODINIUM catenatum environmental factors
下载PDF
2021年6月和9月唐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新 姚抒含 +5 位作者 徐金涛 张万磊 杨雯 王众 李微微 谭法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91,共17页
依据2021年6月和9月唐山近岸海域的生态现状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21年6月和9月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39属79种;6月有4种优势种,以硅藻-甲藻混合占优;9月有5种优势种,均为硅藻;2个月... 依据2021年6月和9月唐山近岸海域的生态现状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21年6月和9月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39属79种;6月有4种优势种,以硅藻-甲藻混合占优;9月有5种优势种,均为硅藻;2个月无共有优势种。6月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7.48×10^(4)个·m^(-3),9月为316.99×10^(4)个·m^(-3),浮游植物丰度的空间分布整体均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表明,2021年6月和9月唐山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显著不同,物种演替明显,且6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大于9月。冗余分析(RDA)显示,造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6月和9月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盐度、温度、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6月海水环境特征为低温高盐水,磷酸盐质量浓度较低,而悬浮物质量浓度较高;9月海水环境特征为高温低盐水,活性磷酸盐较充足,悬浮物质量浓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近岸海域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素 冗余分析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近海中上层小型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夏明霞 张辉 线薇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92,共15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持续影响海洋环境,同时也影响着海洋鱼类的群落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上层小型鱼类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其在我国海洋渔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虽有大量的研究探究了气候变化对鱼类的影响,但是气候变化对中上层... 近年来气候变化持续影响海洋环境,同时也影响着海洋鱼类的群落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上层小型鱼类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其在我国海洋渔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虽有大量的研究探究了气候变化对鱼类的影响,但是气候变化对中上层小型鱼类全面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了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水表面温度、盐度、酸碱度、溶解氧含量、叶绿素a浓度、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流和极端事件频发等海洋环境因子变化对海洋中上层小型鱼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发育、栖息地、洄游模式、群落结构及其资源丰度等方面。气候变化下中上层小型鱼类的分布区通常向高纬度或深海区转移,从而导致群落结构改变,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本文通过探讨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的影响,旨在从中探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对策,从而为海洋渔业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上层小型鱼类 环境因子 渔业资源 中国近海
下载PDF
大连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探寻
8
作者 娄英斌 李铭巾 +2 位作者 苏静 杨萌 陈鑫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年第6期82-84,96,共4页
大连作为海洋强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忽视。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对污染防治攻坚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近年来大连市近岸海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及污染较严重的时段。佐以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提供... 大连作为海洋强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忽视。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对污染防治攻坚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近年来大连市近岸海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及污染较严重的时段。佐以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提供的数据,初步得出污染成因。针对大连市近岸海域存在的环境质量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域 环境质量 成因分析 对策探寻 大连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 metabarcoding的西轩岛近海鱼类多样性研究
9
作者 张浩博 王晓艳 +2 位作者 钟兰萍 陈治 高天翔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5,共13页
鱼类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环境DNA metabarcoding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水生生物的调查与监测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革新。本研究以浙江舟山近海岛屿——西轩岛为例,设计了4个不同采样站位,先后于2... 鱼类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环境DNA metabarcoding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水生生物的调查与监测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革新。本研究以浙江舟山近海岛屿——西轩岛为例,设计了4个不同采样站位,先后于2019年2月(冬季)、5月(春季)和11月(秋季)共采集水样12个,通过环境DNA提取、扩增、高通量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西轩岛近海鱼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同时评估了鱼类多样性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共监测到鱼类33种,隶属于12目26科32属,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共19种,约占所有种类的57.6%。不同采样季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季节可能是影响西轩岛近海鱼类多样性的因素之一。综合时间和空间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且远离舟山本岛一侧的采样点监测到的鱼种数量更多。通过比对之前传统渔业资源调查的结果发现,不同季节优势种存在较大变化,可能与采样点数量较少且集中有关。进化树富集结果显示,各季节的优势鱼种与传统调查手段的结果有较大差异,表明目前环境DNA仍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调查方法,但可以将环境DNA方法与传统的调查方法相结合,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metabarcoding 高通量测序 西轩岛近海 渔业资源 鱼类多样性
下载PDF
区域规划中纳污海域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郑洪波 刘素玲 +1 位作者 陈郁 崔荣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5-147,164,共4页
由于影响海洋污染物变化的海洋学和生态学过程的复杂性,尚没有建立起来计算海洋环境容量的普遍方法。本文运用分区达标控制法对大连市金港区总体规划中纳污海域的COD,无机氮,PO4-P和石油类污染物的海洋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通过分区达... 由于影响海洋污染物变化的海洋学和生态学过程的复杂性,尚没有建立起来计算海洋环境容量的普遍方法。本文运用分区达标控制法对大连市金港区总体规划中纳污海域的COD,无机氮,PO4-P和石油类污染物的海洋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通过分区达标控制法计算结果为21500、2942、126和763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规划 海洋环境容量 分区达标控制法
下载PDF
纳污海域水环境容量计算与总量分配方法研究——以钦州湾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郭森 韩保新 +1 位作者 杨静 范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8期19-22,共4页
经过比较,明确了选用多源线性迭加的方法来计算纳污海域环境容量更加便利和有效,确定了纳污海域水环境容量计算中的几个重要条件,在对“背景浓度”的处理上引入了最大日均值的概念,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安全可靠。在此基础上,以广西钦州湾为... 经过比较,明确了选用多源线性迭加的方法来计算纳污海域环境容量更加便利和有效,确定了纳污海域水环境容量计算中的几个重要条件,在对“背景浓度”的处理上引入了最大日均值的概念,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安全可靠。在此基础上,以广西钦州湾为例,用多元线性迭加法计算出纳污海域两个规划排污口联合排放的无机氮、COD、石油类的最大允许排放量。优化了污染物排放方法,为钦州湾污染物排放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地区 水环境容量 总量分配 钦州湾
下载PDF
河口及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研究动态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宗团 江毓武 +2 位作者 徐立 王淑红 洪华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86-90,共5页
河口及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物的运移与转化机理是近年来环境科学最热门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对该领域最近的国际研究动向与研究热点、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关键词 河口及近岸海域 环境污染 研究动态
下载PDF
青岛近岸海域海水透明度时空变化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磊 姚海燕 +2 位作者 张蒙蒙 鞠莲 曹婧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4,共6页
根据2014年3,5,8和10月青岛近岸海域的海洋监测资料,分析了海水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状况。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透明度为因变量,筛选出水深、水温、盐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溶解氧和叶绿素a七个影响显著的关键环境因子,建立了最优的多... 根据2014年3,5,8和10月青岛近岸海域的海洋监测资料,分析了海水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状况。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透明度为因变量,筛选出水深、水温、盐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溶解氧和叶绿素a七个影响显著的关键环境因子,建立了最优的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模型;利用单因子相关性分析方法和曲线拟合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海水透明度与叶绿素a含量、悬浮物含量及水深呈显著相关,并得出曲线拟合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近岸海域 海水透明度 环境因子 统计分析
下载PDF
分区达标控制法求解海域环境容量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李适宇 李耀初 +1 位作者 陈炳禄 吴群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6-99,共4页
提出可考虑二维扩散的分区达标控制法用于求解海域环境容量.引进贡献度系数将二维容量问题定义为线性规划问题,使各类水功能区在达到所对应的环境标准的前提下各排污口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之和最大,并给出了用二维扩散模型计算贡献度系... 提出可考虑二维扩散的分区达标控制法用于求解海域环境容量.引进贡献度系数将二维容量问题定义为线性规划问题,使各类水功能区在达到所对应的环境标准的前提下各排污口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之和最大,并给出了用二维扩散模型计算贡献度系数的方法.将分区达标控制法应用于汕头市海域环境容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容量 分区达标控制法 海域水质管理
下载PDF
地统计学和GIS用于计算近海水环境容量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牛志广 张宏伟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74-77,80,共5页
以天津市近岸海域为例,通过对地统计学的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软件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完全基于环境监测数据的计算近海水环境容量的新方法.首先对COD监测数据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确定研究海域有机物分... 以天津市近岸海域为例,通过对地统计学的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软件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完全基于环境监测数据的计算近海水环境容量的新方法.首先对COD监测数据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确定研究海域有机物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其后以此为基础,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对整个天津市近海的有机物浓度进行空间插值;最后,借助GIS软件的地图代数运算功能,依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近海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估算出最不利状态下天津市近海的水环境容量.通过应用表明,本方法避免了复杂的模型计算,具有原理简单、实用性强等特点,适合在近海环境管理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COD 水环境容量 地统计学 GIS
下载PDF
基于ICZM的海湾水环境污染管理和控制对策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克亮 林志兰 +2 位作者 戴娟娟 王金坑 蒋金龙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3-227,共5页
海湾作为海水、水盆、邻近陆域及其空间共同组成的综合自然体,处于陆地和海洋之交的纽带部位,在整个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为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的焦点,我国对海岸带管理与规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目前仍然... 海湾作为海水、水盆、邻近陆域及其空间共同组成的综合自然体,处于陆地和海洋之交的纽带部位,在整个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为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的焦点,我国对海岸带管理与规划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目前仍然存在着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海湾水环境污染管理和控制方面,尤为严重。本文提出在分析海湾水环境容量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利用点源和非点源的污染控制技术进行海湾水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从企业清洁生产、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生态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调控;基于ICZM的角度,从法律法规、经济手段、行政监督、规划和区划、综合整治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提出海湾水环境污染管理对策,为海湾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 水环境污染 管理 控制
下载PDF
深圳海域弧菌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明霞 李和阳 +3 位作者 李刚 郑天凌 焦昆 韩永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7-126,共10页
研究了深圳海域2008年4月、9月的水体弧菌数量、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探讨了弧菌总数及各优势类群的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弧菌总数分布具有季节性,东部海域春季(4月)的弧菌数量高于秋季(9月)的,其均值分别为1.50×... 研究了深圳海域2008年4月、9月的水体弧菌数量、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探讨了弧菌总数及各优势类群的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弧菌总数分布具有季节性,东部海域春季(4月)的弧菌数量高于秋季(9月)的,其均值分别为1.50×104,8.89×102CFU/cm3;在西部海域秋季的略高于春季的,其均值分别为5.09×102,2.66×102CFU/cm3;弧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大亚湾(4.40×104CFU/cm3)。弧菌的优势类群具有季节性分布特征:春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ibrio gigantis类似种和V.splendidus类似种,秋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natriegens类似种;V.alginolyticus类似种是两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类群,其数量春季高于秋季的。弧菌种类、数量与海水温度、盐度及细菌总数、Chl-a等环境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盐度为弧菌种类及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海域 弧菌种类与数量分布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的周年变化及主要关联因素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雨 林茂 +1 位作者 陈兴群 林更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4-734,共11页
报道了2008—2009年4季度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动态并探讨其主要关联因素。165份样品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4门74属155种(含5变型和2变种),周年平均丰度为(6.36±4.75)×103cells/L。硅藻在物种组成和丰度上均占绝对优势... 报道了2008—2009年4季度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动态并探讨其主要关联因素。165份样品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4门74属155种(含5变型和2变种),周年平均丰度为(6.36±4.75)×103cells/L。硅藻在物种组成和丰度上均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蓝藻(束毛藻)在7月增殖。主要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笔尖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p.)、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等。物种组成的季节差异较大,10月浮游植物种类贫乏,1月次之,4月、7月最丰富。丰度10月最高,季节差异并不明显。束毛藻在4月、7月呈斑块状群聚分布。浮游植物周年平均丰度并不高(<1.0×104cells/L)。不同季节优势种有明显的交错和变化,菱形海线藻、奇异棍形藻、具槽帕拉藻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表现出较高的值,均匀度与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特点基本一致,群落多样性高的季节物种均匀度也好。物种多样性指数指示调查区水体遭受污染程度低,水质状况优。调查区各季节的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1月丰度与盐度则呈密切负相关关系。10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无机氮(DIN)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7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活性磷酸盐(PO4-P)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直接影响到后者的丰度变动,并伴随着海区生态系统的相关复杂现象及生物学过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周年变化 环境因子 海南西部近岸
下载PDF
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空间插值算法精度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俊龙 丁页 +6 位作者 刘喜惠 刘方 李曌 陈平 刘海江 李铭煊 高锋亮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空间插值技术对近海环境数据的分析和表征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但目前针对各类模型适用性和精度比较的研究很少。基于2009年全国近岸海域299个站位的水质监测数据,利用交叉检验法,对3种插值算法13种模型的空间拟合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结... 空间插值技术对近海环境数据的分析和表征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但目前针对各类模型适用性和精度比较的研究很少。基于2009年全国近岸海域299个站位的水质监测数据,利用交叉检验法,对3种插值算法13种模型的空间拟合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13种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显著相关(r=0.643~0.750,P〈0.01,n=299),说明其均适用于近岸海域水质的空间模拟;综合比较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差及偏离程度,排序为IDW(p2)〈Spline-Tension〈IDW(p3)〈IDW(p4)〈IDW(p1)〈IDW(p5)〈IDW(p6)〈Kriging-Guassian〈Kriging-Spherical,Kriging-Circular〈Kriging-Linear〈Kriging-Exponential〈Spline-Regularized,提出IDW(p2)是精度最优的空间插值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域 海水水质 空间插值 精度
下载PDF
2003—2004年浙江沿岸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金海卫 徐汉祥 +2 位作者 王伟定 潘国良 虞宝存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8,共8页
2003年夏季和2004年夏、秋季,分别在浙江沿岸海域10m等深线(以下称内侧海域)和50m等深线(禁渔线附近,以下称外侧海域)处共设置37个站位,对采集于大、小潮汛期间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的调... 2003年夏季和2004年夏、秋季,分别在浙江沿岸海域10m等深线(以下称内侧海域)和50m等深线(禁渔线附近,以下称外侧海域)处共设置37个站位,对采集于大、小潮汛期间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26种,隶属于7门88属,其中硅藻门为59属238种,甲藻门为20属76种。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1.0×104~1.0×105个/dm3,最高可达1.0×106个/dm3数量级。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远距角毛藻Chaetocerosdistan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 lorenzianus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根据浮游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分布特点,可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划分为温带、亚热带种,沿岸广布种,偏暖、暖水种,外洋广布种和热带外洋种5个生态类型,其中以沿岸广布种、外洋广布种和偏暖、暖水种为该海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生态类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为外侧海域优于内侧海域。相关性检验表明,内侧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与潮汛的关系密切,而外侧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则与营养盐的关系更为紧密,内、外侧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与水温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丰度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沿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