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n Water Pollution of Four Rivers in Coastal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Estuary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Feng DONG Guan-cang +2 位作者 QIN Yu-guang LIU Chao ZHU Shi-we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9期51-55,61,共6页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sing water pollution of four rivers in coastal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estuary. [Method] Taking four seriously polluted rivers (Guangli River, Shenxian Ditch, Tiao River and Chao Ri...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at analysing water pollution of four rivers in coastal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estuary. [Method] Taking four seriously polluted rivers (Guangli River, Shenxian Ditch, Tiao River and Chao River) in coastal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estuary as study objects,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four rivers in May (dry period), August (wet period) and November (normal period) in 2009 and 2010 respectively, then pollution indices like nutritive salts, COD, chlorophyll-a, petroleum, etc. were measured. Afterwards, the status quo of water pollution was assessed based on Nemero index and comprehensive trophic level index (TLI), so as to find out the integral status quo of water quality of wetland rivers and damages to aqua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ult] On the whole, water pollution of four rivers in coastal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estuary was serious, in the eutrophication state, and the main pollutants were TN, TP, NH+4-N and petroleum. In addition, excessive N and P in the four rivers resulted in water eutrophication of Bohai Bay, so further leading to ride tide, which destroyed the coas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Bohai Sea. Moreover,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data, water pollution by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ecame more serious, while there was no obvious aggravation in the water pollution by petroleum. In a word, water pollution wasn’t optimistic on the whol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iver water in coastal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its coastal sea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wetland of yellow River estuary Rivers flowing into the sea Water pollution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quo Nemero index comprehensive trophic level index (TLI) China
下载PDF
Observ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 Yellow Sea water masses in summer
2
作者 鲍献文 李娜 吴德星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In this paper, we characterize the North Yellow Sea (NYS) water masses in summer by analyzing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surveyed in 2006. The Liaonan Coastal Water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salinity westward and s... In this paper, we characterize the North Yellow Sea (NYS) water masses in summer by analyzing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ata surveyed in 2006. The Liaonan Coastal Water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salinity westward and southward flow paths. The westward path flows parallel to land, turns to the south, then to the southeast adjacent to the mouth of the Lushun River, where it mixes with other coastal water directly to the southwest. It becomes the main source of low salinity water in the deep water area west of 123°E. The high-salinity Lubei Coastal Water is the remnant of the winter Lubei Coastal Water, which is located mostly in a small area between Yantai and Weihai, and does not originate in the Bohai Sea Coastal Water. The two NYS zones demarcated at 123°E have distinctly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two high-salinity centers east of 123°E, whereas there is low-salinity water to the west whos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structures are complex, composed of the coastal water south of Chengshantou, the Liaonan Coastal Water and the Bohai Sea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bei coastal Water Liaonan coastal Water yellow Sea coastal Water (YSCW) bohai SeaWater yellow Sea Water upwelling near Chengshantou
下载PDF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滨海湿地保护:进展与建议
3
作者 曲方圆 Jae-Won Yoo 王守强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4期272-280,共9页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YSLME)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地,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候鸟至关重要。由于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和韩国都开垦了大量的滨海湿地,因此生境丧失被确定为是对YSLME的一个重大跨界...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YSLME)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地,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候鸟至关重要。由于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和韩国都开垦了大量的滨海湿地,因此生境丧失被确定为是对YSLME的一个重大跨界威胁。为缓解这一跨界威胁,YSLME二期项目在其战略行动计划中提出数项管理行动计划,同时,旨在2030年前保护30%海洋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3030目标)也得到了通过。因此,重点介绍了中国和韩国在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滨海湿地保护地建设、公众意识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进展,并简要介绍了朝鲜的滨海湿地保护情况,为更好地解决滨海湿地丧失这一跨界威胁和实现3030目标提供了建议。YSLME滨海湿地保护主要进展为:中韩两国逐渐完善其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早期滨海湿地面积急剧丧失的趋势在近年来得到缓解、两国都建立了越来越多的滨海湿地保护地、提升公众意识已经体现在各级法律法规中、中韩之间有持续的滨海湿地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对于未来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扩大滨海湿地保护地面积、保护迁徙动物的生态廊道、加强YSLME滨海湿地保护地网络建设以及增强保护地信息的可获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 滨海湿地 保护 进展 建议
下载PDF
黄渤海濒危水鸟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段后浪 于秀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354-6363,共10页
中国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候鸟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滨海湿地退化导致水鸟栖息地类别和面积发生了很大转变,影响迁徙水鸟种群数量的稳定性。然而,土地利用变化在哪些区域和多大程度上影响... 中国滨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候鸟重要的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滨海湿地退化导致水鸟栖息地类别和面积发生了很大转变,影响迁徙水鸟种群数量的稳定性。然而,土地利用变化在哪些区域和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迁徙水鸟的栖息地分布尚不清晰。以土地围垦典型区域黄渤海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以受胁濒危水鸟物种勺嘴鹬、大滨鹬、大杓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遗鸥、黑嘴鸥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和GIS空间分析,模拟2000、2015、2020年水鸟栖息地时空分布,探索过去20年栖息地分布的时空变化,分析水鸟种群变化趋势,识别水鸟栖息地保护优先区域,提出水鸟栖息地保护管理建议。结果显示:2000—2020年,8个水鸟物种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沿岸、如东-东台沿岸区域。所有物种的栖息地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7个物种栖息地下降比例超过50%,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江苏盐城沿岸、东台条子泥、小洋口沿岸,滨海湿地丧失是导致水鸟栖息地面积下降的直接因素。7个物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所确定的水鸟保护优先区面积达240.32 km~2,其中如东沿岸存在保护空缺,建议扩增盐城候鸟世界遗产地分布范围,将如东沿岸纳入到保护地范围内,加强保护和管理,缓解水鸟栖息地的持续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栖息地 土地围垦 保护优先区 黄渤海滨海湿地
下载PDF
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朱鑫华 吴鹤洲 +2 位作者 徐凤山 赵紫晶 叶懋中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41-252,共12页
依1980年至1985年搜集的系统生态学资料分析,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由185种动物(177种鱼类和8种头足类)组成。兼有暖水性、暖温性和冷温性的复合区系,以及偶见种、季节种和习见种的多重生态学成分。以暖温性习... 依1980年至1985年搜集的系统生态学资料分析,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由185种动物(177种鱼类和8种头足类)组成。兼有暖水性、暖温性和冷温性的复合区系,以及偶见种、季节种和习见种的多重生态学成分。以暖温性习见种占群落优势地位,其NED和BED分别占68.86%和65.59%,暖水性偶见种仅占0.10%和0.19%。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可归结为依BED聚合成暖季组(5-9月)和依NED聚合为冷季组(10-4月)两种型式,对应于物种间交替利用沿岸水域进行繁殖和索饵活动等生态学过程。群落空间分布格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区和黄海南部地理隔离,然生物成分的区系组成相似性较高。黄海北部则受季节性生态环境异质性影响,形成纬向梯度栖息地生态位分化与重叠,表现出群落时空尺度上的可塑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时空格局 游泳动物
下载PDF
渤黄海沿海2月份海平面异常偏高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慧 范文静 +4 位作者 李琰 何琦 高志刚 迟永祥 牟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5-261,共7页
使用1980—2010年的水位、气温、海温、气压和风场资料,对中国渤黄海沿海2月份的海平面变化特征以及异常偏高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渤黄海沿海2月份海平面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9年和2010年2月份的海平面达到近30年的高... 使用1980—2010年的水位、气温、海温、气压和风场资料,对中国渤黄海沿海2月份的海平面变化特征以及异常偏高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渤黄海沿海2月份海平面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9年和2010年2月份的海平面达到近30年的高值,冬季高海平面导致全年平均海平面偏高。近两年2月份海平面处于多个长周期振动的高位重合期,各振幅叠加的结果近100 mm,对海平面起了明显的抬升作用。高海平面使得辽宁、河北以及山东等沿岸地区的海水入侵距离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均有所增加,海岸侵蚀加重;上海在2009—2010年连续2年2月份发生了近年较严重的咸潮入侵。2009年和2010年2月份,气压较常年同期显著偏低,冬季季风显著偏弱,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黄海沿海 海平面 气压 季风
下载PDF
黄渤海北部沿海大风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7
作者 吴曼丽 陈宇 +4 位作者 王瀛 乔小湜 梁寒 陆井龙 李爽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6期65-71,共7页
基于1971—2008年黄渤海北部沿海18个气象站风向、风速历史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学、小波分析和天气学分型方法分析黄渤海北部辽宁沿海风场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北部沿海大风呈减少趋势,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4月为最多... 基于1971—2008年黄渤海北部沿海18个气象站风向、风速历史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学、小波分析和天气学分型方法分析黄渤海北部辽宁沿海风场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北部沿海大风呈减少趋势,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4月为最多,11月次之。风向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夏半年主要以南风为主,冬半年盛行偏北风。海上大风的天气学分型主要划分为冷锋后部型、高压后部型、台风型和气旋型,其中气旋型包括江淮气旋型、华北气旋型、蒙古气旋型和东北低压型;冷锋后部型大风出现次数最多,气旋型次之,台风型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 沿海大风 气候变化 天气学分型
下载PDF
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渤、黄海沿岸风暴潮灾害风险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齐鹏 李明杰 侯一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28-632,共5页
根据收集的渤、黄海沿岸主要海洋站(塘沽、羊角沟、烟台、威海、乳山口、青岛和日照)1950年以来各年最高潮位资料(个别站位资料样本较小),应用能优化处理小样本的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模糊风险评估模型,对渤、黄海沿岸各海洋站年最高潮位... 根据收集的渤、黄海沿岸主要海洋站(塘沽、羊角沟、烟台、威海、乳山口、青岛和日照)1950年以来各年最高潮位资料(个别站位资料样本较小),应用能优化处理小样本的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模糊风险评估模型,对渤、黄海沿岸各海洋站年最高潮位的多年一遇极值情况进行了超越概率计算,并与《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推荐的极值I型(Gumbel曲线)方法进行比较。除羊角沟站误差3%外,其它站误差均在2%及以下,表明文中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在兼顾小样本条件下所给结果是比较可靠的。这对于潮位等水文实测资料短缺的新建或拟建工程区进行工程水文要素设计重现期的推算将有较好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灾害 模糊风险评估 信息扩散 渤、黄海沿岸
下载PDF
预估修正法对河口海岸海洋模式稳定性的提高 被引量:6
9
作者 朱建荣 杨陇慧 朱首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22,共8页
河口海岸海洋模式时间差分为欧拉前差格式 ,在涡动粘滞系数较小的情况下 ,模式存在着弱不稳定性。为提高模式的稳定性 ,采用预估修正法对模式中科氏力项作半隐式处理。首先在理论上证明了模式稳定性的提高 ,随后设计一个高分辨率网格 ,... 河口海岸海洋模式时间差分为欧拉前差格式 ,在涡动粘滞系数较小的情况下 ,模式存在着弱不稳定性。为提高模式的稳定性 ,采用预估修正法对模式中科氏力项作半隐式处理。首先在理论上证明了模式稳定性的提高 ,随后设计一个高分辨率网格 ,考虑实际岸线和水深、边界通量、密度梯度力和风应力 ,把模式应用于冬季渤、黄、东海环流的数值模拟 ,数值试验也证明了模式稳定性的提高。改进后的河口海岸海洋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冬季渤、黄、东海环流 (黑潮、台湾暖流、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和沿岸流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海岸海洋模式 预估修正法 模式稳定性 渤海 黄海 东海 环流
下载PDF
黄、渤海沿海大风变化特征及影响系统 被引量:7
10
作者 曲巧娜 盛春岩 +1 位作者 杨晓霞 范苏丹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2-220,共9页
利用1981—2010年黄、渤海沿海44个气象站大风资料,根据中央气象台对近海海区的划分,分析了近30 a黄、渤海近海5海区大风的气候特征,以及通过天气分型对2008—2012年黄、渤海沿海大风的影响系统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近30 a黄、渤海沿海... 利用1981—2010年黄、渤海沿海44个气象站大风资料,根据中央气象台对近海海区的划分,分析了近30 a黄、渤海近海5海区大风的气候特征,以及通过天气分型对2008—2012年黄、渤海沿海大风的影响系统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近30 a黄、渤海沿海5海区日最大风速≥6级和≥8级日数呈递减趋势,1980s大风日数较多,各海区≥6级大风在1981年和1987年前后均有两个峰值。≥6级大风日数随季节变化的峰值,渤海海区出现在春季,黄海南部海区是春季、夏季8月和秋季11月,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和中部海区则主要是春季和冬季。渤海海区以偏北风和南南西风为主导风向,与其他海区以北或西北风为主的特征明显不同。冷锋是黄、渤海沿海大风最主要的影响系统,其次是气旋型和高低压型大风。另外以850 h Pa温度平流的强度、冷/暖中心的强度、等温线密集带梯度、地面高/低压强度、地面大风前3 h/24 h最强变压中心强度和地面气压梯度等要素为着眼点,对不同类型的大风指标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沿海大风 气候特征 影响系统 指标盒须图
下载PDF
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调查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峰 董贯仓 +2 位作者 秦玉广 刘超 朱士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441-444,共4页
[目的]研究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方法]在黄河口滨海湿地选取4条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广利河、神仙沟、挑河和潮河),分别于2009和2010年5月(枯水期)、8月(丰水期)和11月(平水期)在这4条河流采集水样,测定水体营养盐、CO... [目的]研究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方法]在黄河口滨海湿地选取4条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广利河、神仙沟、挑河和潮河),分别于2009和2010年5月(枯水期)、8月(丰水期)和11月(平水期)在这4条河流采集水样,测定水体营养盐、COD、叶绿素和石油类等指标,采用内梅罗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进行污染物现状调查和评价分析,了解湿地整体河流水体质量现状及其对水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结果]黄河口4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整体污染较为严重,属于富营养化水平,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NH 4+-N和石油类;入海河流水体N、P含量过高造成了渤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赤潮,使渤海近岸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与历史数据对比,河流水体氮磷污染明显加剧,石油类污染未见显著增长,整体水质污染形势不容乐观。[结论]该研究为黄河口滨海湿地及近岸海域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滨海湿地 入海河流 水质污染 现状调查 内梅罗指数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下载PDF
黄渤海沿海地区地下水管理模式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钟华平 吴永祥 李伟 《中国水利》 2019年第15期5-7,共3页
黄渤海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大,造成地下水超采,引发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探讨了黄渤海沿海地区地下水管理主体、管理责任、管理依据、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可行性、管理目标和效果,对该地区的地下水管理... 黄渤海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大,造成地下水超采,引发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探讨了黄渤海沿海地区地下水管理主体、管理责任、管理依据、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可行性、管理目标和效果,对该地区的地下水管理模式概括为: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管理依法,开采控制;区域一体,数据共享;经济可行,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管理模式 开采控制 超采区 黄渤海沿海地区
下载PDF
河北滦南南堡嘴东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鸟类多样性现状评估 被引量:2
13
作者 雷维蟠 伍洋 张正旺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2期1-13,共13页
河北滦南南堡嘴东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停歇地,2020年被河北省批准为省级湿地公园,并被列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提名地。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鸟类多样性是该湿地的核心保护价值。为了更好地为申报世界自然... 河北滦南南堡嘴东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停歇地,2020年被河北省批准为省级湿地公园,并被列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提名地。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鸟类多样性是该湿地的核心保护价值。为了更好地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供科学支撑,我们根据2006-2020年对滦南南堡嘴东湿地鸟类的调查及观测记录,对该湿地的鸟类多样性及其世界遗产价值进行了现状评估。研究结果显示,河北滦南南堡嘴东湿地现有鸟类21目59科299种,占全国鸟类物种总数的20.69%。其中水鸟115种,占当地鸟类物种总数的38.46%,鸻鹬类是最主要的类群。该地区的鸟类绝大部分为旅鸟,少数为夏候鸟、冬候鸟和留鸟。根据环志记录,该湿地的鸟类至少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河北滦南嘴东湿地记录的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分别为10种和50种。共有32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其中极危(CR)物种3种,濒危(EN)物种5种,易危(VU)物种10种,近危(NT)物种1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物种5种,附录Ⅱ物种25种。由于河北滦南南堡嘴东湿地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具有突出的保护价值和不可替代性,符合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因此我们建议将其尽早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地体系,以便得到更好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鸻鹬类 水鸟 世界自然遗产 黄(渤)海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简介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耀华 焦梦菲 陈远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2期22-28,共7页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对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高度认可,中国在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中的积极探索和先进经验,既体现了我国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也为世界的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中国智慧。文章简要介绍了黄(渤)海候鸟栖息...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对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高度认可,中国在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中的积极探索和先进经验,既体现了我国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也为世界的自然遗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中国智慧。文章简要介绍了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着重基于价值导向(突出普遍价值要素)和问题导向(提名地面临的威胁和压力)的分区、分类保护管理,灾害风险管理,遗产展示教育规划,监测与管理的有效性评估,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科研计划与管理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自然遗产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保护管理规划 盐城黄海湿地 保护分区
下载PDF
1985—2015年围填海活动影响下的环渤海滨海湿地演变特征 被引量:31
15
作者 魏帆 韩广轩 +2 位作者 张金萍 栗云召 赵建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27-1537,共11页
滨海湿地位于海陆边缘,是水陆交互作用产生的独特生态系统,其演变过程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大规模的围垦活动导致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研究滨海湿地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关关系,对于湿地资源开... 滨海湿地位于海陆边缘,是水陆交互作用产生的独特生态系统,其演变过程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大规模的围垦活动导致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研究滨海湿地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关关系,对于湿地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运用3S技术手段,基于环渤海滨海湿地1985、1995、2005、2015年4个不同时期的TM遥感影像,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分析法,对近30年围填海作用下的环渤海滨海湿地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5年环渤海滨海湿地变化热点区域为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渤海湾和辽河三角洲。近30年,环渤海滨海区域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45.37%,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57.23%,以盐田、养殖池面积增加为主,主要由沼泽、滩涂转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演变,人工湿地向非湿地演变,自然湿地人工化。由于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环渤海滨海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均衡化,各景观类型均匀分布,景观异质性降低。近30年间,环渤海区域围填海活动面积增长了1606.79 km^2,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养殖池、建筑用地。国家政策和经济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沿海湿地的演变过程,农田开垦、城镇建设和围海养殖等人类活动是滨海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滨海湿地 围填海 时空动态 驱动力
原文传递
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8
16
作者 申丹 焦琳琳 +4 位作者 常禹 胡远满 李泽鸣 史雅娟 王铁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62-2372,共11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成为近年来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为研究区,以131个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压力、状态和响应(PSR)模型,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景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成为近年来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为研究区,以131个县区为评价单元。基于压力、状态和响应(PSR)模型,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景观、政策等方面综合考虑,根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数,构建了符合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特点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计算出各评价单元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结果表明: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有84.73%的地区健康状况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状况较好,系统对于自然和人工干扰有一定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具备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本文还分析了该地区所面对的各种潜在的压力,针对现状,结合这些潜在压力,提出了提高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和渤海沿海地区 PSR模型 熵权 层次分析 生态系统健康 保育措施
原文传递
鸻鹬类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驿站:黄渤海湿地 被引量:42
17
作者 陈克林 杨秀芝 吕咏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黄渤海湿地位于中国、韩国和朝鲜之间,是全球最重要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黄渤海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渤海湿地广阔的海岸滩涂为上百种、数量超过千万只的迁徙水鸟提... 黄渤海湿地位于中国、韩国和朝鲜之间,是全球最重要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黄渤海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渤海湿地广阔的海岸滩涂为上百种、数量超过千万只的迁徙水鸟提供了优良的中途停歇地,使其得以补充、储备继续飞行所需的脂肪,同时,在黄渤海湿地南部地区,如韩国釜山以西的周边和中国长江入海口及江苏北部沿海一带滩涂也是迁徙候鸟最理想的越冬地。黄渤海湿地既可以作为水鸟沿海岸线迁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越冬的中转站,又可以作为水鸟继续南飞至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越冬的中途停歇地。黄渤海湿地对于鸻鹬鸟的重要性则主要表现在其北迁期间,在每年4~6月鸻鹬鸟北迁时期,这一区域有25种鸻鹬鸟,超过30%的种群数量;5种鸻鹬鸟[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和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的数量甚至是其迁徙种群的全部数量。大约80%的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和40%的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迁徙种群在北迁期间,利用了黄渤海湿地。总结了黄渤海地区湿地保护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黄渤海地区水鸟保护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鸻鹬类鸟 黄渤海湿地 保护
原文传递
基于水鸟栖息地恢复的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综合利用策略 被引量:13
18
作者 袁秀 孙燕燕 +1 位作者 王计平 于莉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黄河三角洲是国际重要水鸟停歇地,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水鸟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通过引用淡水对栖息地进行恢复,能大大提高水鸟的生境质量,增加水鸟的多样性。然而该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农业、工业... 黄河三角洲是国际重要水鸟停歇地,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水鸟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通过引用淡水对栖息地进行恢复,能大大提高水鸟的生境质量,增加水鸟的多样性。然而该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大,生态用水量严重不足,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淡水、海水和废水资源,发挥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净化环境的功能成为水鸟栖息地恢复的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的水鸟多样性及其生境需求,归纳了水资源的应用现状。在淡水资源短缺情况下,使用淡水、海水和废水3种不同水源补给湿地时,水鸟及其栖息地的特征和面临的挑战。结合水鸟迁徙、黄河来水的时间特征、水鸟栖息地斑块尺度和区域尺度需求特征、不同水源的用水现状、恢复效果及空间分布特征等要素,提出了综合利用海水、淡水和废水对区域和斑块尺度的生境类型进行配置的生态补水恢复模式,建议斑块尺度重点考虑水深及水面植被比例,区域尺度重点考虑水资源分布及自然和人工不同类型湿地的空间优化配置,最后从多样性维持以及不同水资源综合有效利用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本文结果旨在为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和水鸟生物多样性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栖息地 淡水 废水 海水 海岸带湿地 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山东渤海滨海湿地演变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腾 常军 +2 位作者 马宇 孙艺璇 刘长龙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9-337,共9页
滨海湿地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研究以山东渤海滨海地区为对象,针对1990、2000、2010、2019年遥感影像数据,运用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和皮尔逊相关系数等方法,探究人类活动影响下滨海湿地演变规律,揭示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类型... 滨海湿地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研究以山东渤海滨海地区为对象,针对1990、2000、2010、2019年遥感影像数据,运用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和皮尔逊相关系数等方法,探究人类活动影响下滨海湿地演变规律,揭示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一般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9年研究区湿地面积总体增加,人工湿地显著增加,自然湿地显著减少,大面积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其中黄河三角洲是研究区内自然湿地保留最完好的地区;(2)1990—2019年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加,平均值由1990年的8.48上升至2019年的17.07,增幅为101.30%;在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区,湿地对其起到的主导作用与强弱程度成反比;(3)研究期内,伴随盐田及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和自然湿地向其他地类的转化,人类活动中-高强度区湿地面积总量较少但不断增加,低强度区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但总量较多(;4)从各城市相关性检验结果来看,不同城市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与湿地面积的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与人工湿地呈显著相关,与自然湿地呈显著负相关或不相关。研究可为山东渤海滨海地区湿地保护及应对人为过度开发湿地的行为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渤海 山东省 滨海湿地 皮尔逊相关系数
原文传递
黄海生态区保护空缺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曲方圆 李淑芸 +4 位作者 赵林林 杨松颖 万铭扬 蔡吕彤 张朝晖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5-393,共9页
黄海生态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筛选出来的全球最优先保护的43个海洋生态区之一。目前,我国已在黄海生态区内建立多处海洋保护地,有效保护了其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然而我国海洋保护地管理和建设中仍有许多问题,存在较多保护空缺区... 黄海生态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筛选出来的全球最优先保护的43个海洋生态区之一。目前,我国已在黄海生态区内建立多处海洋保护地,有效保护了其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然而我国海洋保护地管理和建设中仍有许多问题,存在较多保护空缺区域。因此,完善黄海生态区内的海洋保护地建设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利用空缺分析法研究了黄海生态区内的重要滨海湿地、关键物种以及重点海域,以识别保护空缺理论图斑,从而提出新建保护地的提议。根据空缺分析结果,黄海生态区内的主要保护空缺为辽河口湿地、曹妃甸海草床、天津塘沽和黄骅湿地、胶东半岛湿地、舟山群岛等。建议优化整合黄河口海洋保护地,扩大或新建斑海豹(Phoca largha)、勺嘴鹬(Eurynorhynchus pygmeus)保护地,并加强对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以及小须鲸(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的调查研究,以形成更有效的海洋保护地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生态区 海洋保护地 空缺分析 关键物种 滨海湿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