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trocytic calcium waves:unveiling their roles in sleep and arousal modulation
1
作者 Erxi Wu Dan Qi +1 位作者 Damir Nizamutdinov Jason H.Hu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84-987,共4页
Neuron-astrocyte interactions are vital for the brain’s connectome.Understanding astrocyte activities is crucial for comprehending the complex neural network,particularly the population-level functions of neurons in ... Neuron-astrocyte interactions are vital for the brain’s connectome.Understanding astrocyte activities is crucial for comprehending the complex neural network,particularly the population-level functions of neurons in different cortical states and associated behaviors in mammals.Studies on animal sleep and wakefulness have revealed distinct cortical synchrony patterns between neurons.Astrocytes,outnumbering neurons by nearly fivefold,support and regulate neuronal and synaptic function.Recent research on astrocyte activation during cortical state transitions has emphasized the influence of norepinephrine as a neurotransmitter and calcium waves as key components of ion channel signaling.This summary focuses on a few recent studies investigating astrocyte-neuron interactions in mouse models during sleep,wakefulness,and arousal levels,exploring the involvement of noradrenaline signaling,ion channels,and glutamatergic signaling in different cortical states.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astrocytes on large-scale neuronal networks,influencing brain activity and responsiveness.Targeting astrocytic signaling pathways shows promise for treating sleep disorders and arousal dysregulation.More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astrocytic calcium signaling in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ysregulated brain states,requiring future human studies to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 neuron-astrocyte interactions and pave the way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in sleep-and arousal-related disor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OUSAL ASTROCYTE calcium waves locus coeruleus neuron-astrocyte interaction NOREPINEPHRINE SLEEP WAKEFULNESS
下载PDF
蓝斑核GABA表达神经元影响体温
2
作者 李嘉成 刘昊东 +8 位作者 李鹏辉 樊奇 王星 闫睿 贺炀 张明 周鑫 杜晨光 苏布登格日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2-609,共8页
目的:蓝斑核作为能量调节枢纽参与调节能量稳态,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发挥体温调节作用,然而蓝斑核GABA表达神经元在体温调节方面的作用尚未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蓝斑核GABA表达神经元是否参与体温调节。方法:运用化学遗传方... 目的:蓝斑核作为能量调节枢纽参与调节能量稳态,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发挥体温调节作用,然而蓝斑核GABA表达神经元在体温调节方面的作用尚未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蓝斑核GABA表达神经元是否参与体温调节。方法:运用化学遗传方法特异性抑制小鼠蓝斑核GABA能神经元活性,统计其体温、采食量、糖耐量、胰岛素耐受性变化。同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肩胛间棕色脂肪组织(IBAT)中线粒体解偶联蛋白1(UCP1)的表达。结果:抑制蓝斑核GABA表达神经元导致饥饿状态小鼠核心体温和IBAT温度显著下降(P<0.05),同时IBAT中的UCP1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蓝斑核GABA表达神经元可调控小鼠体温,为中枢神经系统如何通过调节特定神经元群体来影响体温和能量代谢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于理解相关的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核 Γ-氨基丁酸 肩胛间棕色脂肪组织 解偶联蛋白1
下载PDF
东湖天蓝喇叭虫(Stentor coeruleus)种群的离散分化
3
作者 刘志新 龚迎春 +3 位作者 王爱芹 王启烁 余育和 冯伟松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9-304,共6页
利用筛选的12条10 bp的随机引物对采自武汉市东湖(3个样点)、南湖(3个样点)、月湖(1个样点)和关桥(1个样点)四个水体的天蓝喇叭虫(Stentor coeruleus)种群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研究,所得清晰条带显示不同样点样本之间存在着一定... 利用筛选的12条10 bp的随机引物对采自武汉市东湖(3个样点)、南湖(3个样点)、月湖(1个样点)和关桥(1个样点)四个水体的天蓝喇叭虫(Stentor coeruleus)种群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研究,所得清晰条带显示不同样点样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异,其遗传距离在0.076-0.416之间.用Rapdistance 1.04构建聚类图并探讨不同样点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近.结果显示南湖的3样点的遗传距离较近,在聚类图上聚成一枝,应该为同一个种群;而东湖的3个样点可能是由于地理隔离原因,在聚类图上有2个样点聚成一枝,而另1个样点被其他样点所分隔,不属于同一个种群.这种现象的发现从实例上支持了生物地理学关于物种形成的离散假说.更有意义的是本研究可启动水体微生物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及过渡的研究,并期望促进种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和谱系生物地理学及离散分化生物地理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天蓝喇叭虫 种群 离散假说 东湖
下载PDF
蓝斑小胶质细胞参与调控异氟醚致意识转换的全身麻醉过程
4
作者 钱坤 廖蹇豪 +2 位作者 罗伟 周沫 曹嵩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596-602,共7页
目的探究蓝斑小胶质细胞活性变化与吸入麻醉药异氟醚致意识转换的相关性及全身麻醉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C57BL/6J小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及米诺环素组(n=12)。通过双侧蓝斑核内微注射小胶质抑制剂米诺环素/生理盐水,... 目的探究蓝斑小胶质细胞活性变化与吸入麻醉药异氟醚致意识转换的相关性及全身麻醉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C57BL/6J小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及米诺环素组(n=12)。通过双侧蓝斑核内微注射小胶质抑制剂米诺环素/生理盐水,抑制蓝斑核小胶质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胶质细胞在蓝斑的分布及激活情况。两组实验鼠均安置脑电图记录电极,记录小鼠在1.4%异氟醚全麻过程中翻正反射消失(LORR)时间、翻正反射恢复(RORR)时间及脑电图(EEG)变化。结果(1)蓝斑微注射米诺环素后,蓝斑小胶质细胞活性被抑制;(2)在异氟醚全麻诱导期,米诺环素组较对照组LORR时间显著延长,EEG表现为δ波显著减少,γ波增加,而β波无明显变化;(3)在全麻恢复期,米诺环素组较对照组RORR时间显著缩短,EEG表现为δ波显著减少,β波增加,而γ波无明显变化;(4)在全麻维持期,相较于对照组,米诺环素处理后爆发抑制率(BSR)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特异性抑制蓝斑小胶质细胞活性可阻碍小鼠异氟醚全麻诱导并加速复苏,这可能与麻醉状态下抑制小胶质细胞活性后蓝斑神经元活动被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小胶质细胞 异氟醚 全身麻醉 米诺环素
下载PDF
小鼠蓝斑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投射的形态学研究
5
作者 张蓬鑫 朱慧 +5 位作者 彭霏 吕培源 冯慧洁 薛美琪 薛懿珈 董玉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12,共8页
目的:观察蓝斑(LC)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从形态学上观察该通路是否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或调控。方法: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小鼠杂交,繁育TAC... 目的:观察蓝斑(LC)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向丘脑室旁核(PVT)内速激肽-1(TAC1)阳性神经元的投射,并从形态学上观察该通路是否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或调控。方法:利用TAC1-ires-Cre与Rosa26:CAG-LSL-tdTomato(Ai9)小鼠杂交,繁育TAC1-ires-Cre::Ai9小鼠,并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SNI)模型,观察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与FOS免疫阳性产物的共存情况,以及TAC1/FOS双标神经元与TH阳性轴突终末之间的密切接触。其次在C57BL/6小鼠PVT内注入荧光金(FG),在显微镜下观察LC内TH阳性神经元与FG逆标神经元的共标情况。最后在TAC1-ires-Cre小鼠的PVT注射RV逆行跨单突触三联病毒,观察LC内TH阳性神经元与RV逆标神经元之间的共存情况。结果:在TAC1-ires-Cre::Ai9小鼠脑内,TAC1阳性神经元为红色荧光所标记。SNI模型下PVT内可观察到部分TAC1阳性神经元同时表达FOS蛋白,且与TH阳性轴突终末之间形成密切接触。将FG注射入小鼠PVT后,在LC内可观察到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且部分FG标记神经元同时表达TH阳性。利用RV逆行跨单突触示踪病毒,也可在LC内观察到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且大部分突触前神经元为TH阳性。结论:LC内TH阳性神经元可向PVT内TAC1阳性神经元发出投射,形成LC^(TH+)-PVT^(TAC1+)神经通路,该通路可以被伤害性信息激活,提示其可能在痛觉信息的传递或调控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丘脑室旁核 酪氨酸羟化酶 速激肽-1 伤害性信息 小鼠
下载PDF
蓝斑核参与抑郁导致的慢性疼痛行为的调控
6
作者 袁溪 刘雨晴 孟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7-1524,共8页
目的探究蓝斑核(LC)是否参与介导小鼠抑郁伴疼痛行为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束缚应激(CRS)组,通过新奇抑制进食、悬尾和强迫游泳等行为学实验检测抑郁样行为的形成,评估小鼠CRS模型的建立;使用Von Frey... 目的探究蓝斑核(LC)是否参与介导小鼠抑郁伴疼痛行为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束缚应激(CRS)组,通过新奇抑制进食、悬尾和强迫游泳等行为学实验检测抑郁样行为的形成,评估小鼠CRS模型的建立;使用Von Frey毛刷检测小鼠的机械痛阈;通过c-Fos免疫荧光染色确定LC神经元活性在抑郁伴疼痛小鼠中的改变;利用离体脑片电生理检测LC神经元兴奋性变化;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调控LC活性,观察小鼠的疼痛及抑郁样行为表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RS小鼠在束缚第3周(CRS 3W)出现明显的抑郁样行为,模型建立成功;CRS 3W小鼠机械痛阈显著下降,出现机械痛敏;CRS 3W小鼠LC区有大量c-Fos+表达,且90%为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CRS 3W小鼠LC中NE能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而且,化学遗传学激活LC可显著缓解CRS 3W小鼠的机械痛敏。结论CRS 3W小鼠LC中NE能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化学遗传学激活LC中NE能神经元可缓解CRS 3W小鼠的机械痛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核 化学遗传学 慢性疼痛 慢性束缚应激 电生理 新奇抑制进食 强迫游泳
下载PDF
Degenerative alterations in noradrenergic neurons of the locus coeruleus in Alzheimer's disease 被引量:1
7
作者 Lihua Liu Saiping Luo +3 位作者 Leping Zeng Weihong Wang Liming Yuan Xiaohong Ji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4期2249-2255,共7页
Mice carrying mutant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nd presenilin-1 genes (APP/PS1 double trans- genic mice) have frequently been used in studi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however, such studies have focused mainly on hip... Mice carrying mutant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nd presenilin-1 genes (APP/PS1 double trans- genic mice) have frequently been used in studi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however, such studies have focused mainly on hippocampal and cortical changes. The severity of Alzheimer's disease is known to correlate with the amount of amyloid-13 protein deposition and the number of dead neurons in the locus coeruleu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ssigned APP/PS1 double transgenic mice 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age: young mice (5-6 months old) and aged mice (16-17 months old). Age-matched wild-type mice were used as controls. Immunohistochemistry for tyrosine hydroxylase (a marker of catecholaminergic neurons in the locus coeruleus) revealed that APP/PS1 mice had 23% fewer cells in the locus coeruleus compared with aged wild-type mice. APP/PS1 mice also had increased numbers of cell bodies of neurons positive for tyrosine hydroxylase, but fewer tyrosine hydroxylase-positive fibers, which were also short, thick and broken.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unbiased stereology showed a significant age-related increase in the mean volume of tyrosine hy- droxylase-positive neurons in aged APP/PS1 mice compared with young APP/PS1 mice. Moreover, the mean volume of tyrosine hydroxylase-positive neuron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volume of the locus coeruleu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noradrenergic neurons and fibers in the locus coeruleus are predisposed to degenerative alterations in APP/PS1 double transgenic m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PRESENILIN-1 Alzheimer's disease tyrosine hydroxylase locus coeruleus noradrenergic neuron ^-amyloid senile plaques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ING RENZHONG AND ZUSANLI ON THE NEURONAL ACTIVITY OF LOCUS COERULEUS IN RATS
8
作者 Rong Peijing, Huang Kunhou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1995年第1期45-50,共6页
In present work,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ing Renzhong(GV 26)and Zusanli(ST 36)on the neuronal activity of Locus Coeruleus(LC)in rat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The resultsindicated that the central mechanism o... In present work,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ing Renzhong(GV 26)and Zusanli(ST 36)on the neuronal activity of Locus Coeruleus(LC)in rat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The resultsindicated that the central mechanism of promoting blood pressure(BP)by acupuncturing Renzhongwas related to the activity of LC;the influence of acupuncturing Renzhong on neuronal activity of LC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acupuncturing Zusanli;and there was relative speciality between the acupoi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NZHONG ZUSANLI LOCUS coeruleus NEURONAL activity BLOOD pressure (BP)
下载PDF
光遗传激活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异氟醚麻醉小鼠的促醒作用
9
作者 李龙 王丹 +2 位作者 樊荣 乔中原 王俊平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28-30,36,共4页
目的探讨光遗传激活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异氟醚麻醉小鼠诱导觉醒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2只雄性酪氨酸羟化酶(TH)-Cre小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在立体定位仪下于LC脑区注射兴奋性光遗传病毒(AAV-EF1a-DIO-ChR2-m... 目的探讨光遗传激活蓝斑(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异氟醚麻醉小鼠诱导觉醒的促进作用。方法将12只雄性酪氨酸羟化酶(TH)-Cre小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在立体定位仪下于LC脑区注射兴奋性光遗传病毒(AAV-EF1a-DIO-ChR2-mCherry)、空病毒(AAV-EF1a-DIO-mCherry)进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刺激,并在LC脑区埋置光纤,颅骨放置三个脑电极。两组均给予蓝光刺激及1.4%异氟醚麻醉,记录麻醉诱导时间、麻醉觉醒时间。两组小鼠休息1周后,再次给予蓝光刺激及1.4%异氟醚麻醉,记录蓝光刺激前及刺激后5 min的脑电图,比较其爆发性抑制比率(BSR)。结果两组麻醉诱导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觉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蓝光刺激5 min BSR低于同组蓝光刺激前及对照组蓝光刺激后5 min(P均<0.05),对照组蓝光刺激前及刺激后5 min BS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光遗传激活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不会影响小鼠异氟醚麻醉的诱导时间,但会缩短其异氟醚麻醉的觉醒时间并降低脑电图BSR,从而促进异氟醚麻醉小鼠觉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遗传 蓝斑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异氟醚 觉醒 爆发性抑制比率
下载PDF
深度学习重建在改善磁共振神经黑色素图像质量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阳 赵澄 +2 位作者 齐志刚 吴涛 卢洁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5,共5页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 DL Recon)在改善神经黑色素MRI序列图像质量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2年5月10日至2022年5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正常志愿者30例,并对每位志愿者进行DL Recon 2D...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 DL Recon)在改善神经黑色素MRI序列图像质量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2年5月10日至2022年5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正常志愿者30例,并对每位志愿者进行DL Recon 2D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 FSE)T1WI序列及临床传统2D FSE T1WI扫描,并保存DL Recon 2D FSE T1WI原始图像(即未施加DL Recon的图像),扫描结束后对3组图像进行主客观评价,主观评价采用“五分法”分别对图像均匀度、锐利度、伪影、图像整体质量进行评分,结果采用四分位间距M (P25, P75)进行统计描述;客观评价从中脑黑质(substantia nigra, SN)、蓝斑(locus ceruleus, LC)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以及上述区域与周边组织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ise ratio, CNR)进行评价,采用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L Recon 2D FSE T1WI图像、原始图像及临床传统2D FSE T1WI图像均匀度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4,5)、4(4,5)、4(4,5)(Z=1.31,P>0.05);锐利度评分为4(4,5)、3(3,4)、3(3,4)(Z=2.57,P<0.001);伪影评分为3(3,4)、4(4,5)、4(4,5)(Z=3.43,P<0.001);图像整体质量评分为4(4,5),3(2,3),3(3,4)(Z=2.77,P<0.001)。在对3组图像的主观评分中,图像均匀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锐利度、伪影和图像整体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 Recon 2D FSE T1WI图像、原始图像及临床传统2D FSE T1WI图像客观评价结果为:SNRSN 250.38±9.02、66.19±7.32、110.91±10.10,SNRLC 220.41±12.02、 50.26±5.89、 90.38±11.70;CNRSN25.30±3.42、 7.87±1.12、 8.01±1.38;CNRLC30.17±2.23、 10.54±2.08、11.11±1.89。DL Recon 2D FSE T1W1组在显示SN和LC方面的SNR、CNR值均高于原始图像和传统2D FSE T1WI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DL Recon 2D FSE T1WI序列通过采用原始K空间数据深度学习降噪算法,在保证空间分辨率的情况下,改善原始序列图像SNR及CNR,并且可大幅度缩短扫描时间,有望成为神经黑色素MRI的常规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质 蓝斑 信噪比 对比噪声比 深度学习重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小鼠蓝斑内投射至脊髓背角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欣瑶 薛茹 +4 位作者 彭莉 张浚睿 李云鹏 刘蕊 张谅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1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利用逆行跨单突触狂犬病毒(RV)系统,研究投射到脊髓背角(SDH)的蓝斑(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方法第一步将二联辅助病毒注入到TH-Cre小鼠的LC中,两周后将重组RV注入到SDH中。小鼠存活一周后将其... 目的利用逆行跨单突触狂犬病毒(RV)系统,研究投射到脊髓背角(SDH)的蓝斑(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在全脑的分布情况。方法第一步将二联辅助病毒注入到TH-Cre小鼠的LC中,两周后将重组RV注入到SDH中。小鼠存活一周后将其灌注取材,然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LC-SDH通路的上游核团在全脑的分布情况。结果利用逆行跨单突触RV系统,可以在脑内的次级运动皮层(M2)、杏仁中央核(CeA)、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外侧区(lPAG)、中脑导水管腹外侧区(vlPAG)、中缝背核(DR)和巨细胞网状核(Gi)等核团内观察到RV阳性神经元,说明这些核团与LC-SDH通路构成了三级通路。结论脑内M2、CeA、lPAG、vlPAG、DR和Gi等核团与LC-SDH通路形成了三级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脊髓背角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逆行跨单突触狂犬病毒系统 突触前神经元
下载PDF
未知环境中移动机器人柔性行为决策的调节发育学习
12
作者 王东署 高旭霖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1-652,共12页
未知环境中移动机器人柔性的行为决策是完成各种任务的前提.目前的机器人行为决策方法在面对动态变化的环境时柔性较差,机器人难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学习能力.本文作者曾尝试通过集成小脑监督学习和基底神经节的强化学习来实现移动机器人... 未知环境中移动机器人柔性的行为决策是完成各种任务的前提.目前的机器人行为决策方法在面对动态变化的环境时柔性较差,机器人难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学习能力.本文作者曾尝试通过集成小脑监督学习和基底神经节的强化学习来实现移动机器人动态环境下的柔性行为决策,但所提算法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有限.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文设计了更有生物学意义的好奇度指标代替原来的警觉度指标,通过模拟蓝斑活动在基音模式和阶段模式之间的动态切换,实现移动机器人环境探索-利用的动态自适应调节.同时,设计随外部环境变化的自适应调节因子,实现移动机器人动态环境中基于小脑监督学习和基底神经节强化学习的柔性行为决策,使机器人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学习能力.动态环境和实际环境中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行为决策 蓝斑 好奇度 探索–利用平衡
下载PDF
胍丁胺对吗啡耐受小鼠蓝斑核组织中μ-阿片受体和自噬相关蛋白的作用机制
13
作者 兰岚 陆巍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63-69,共7页
目的探讨胍丁胺(AG)对吗啡(Mor)耐受小鼠蓝斑核(LC)组织中μ-阿片受体(MOR)和自噬相关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成年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Mor组、AG-Mor组及AG组,皮下注射给药法建立小鼠慢性Mor耐受模型,采用... 目的探讨胍丁胺(AG)对吗啡(Mor)耐受小鼠蓝斑核(LC)组织中μ-阿片受体(MOR)和自噬相关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成年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Mor组、AG-Mor组及AG组,皮下注射给药法建立小鼠慢性Mor耐受模型,采用温水甩尾法测定各组小鼠给药前及给药第1~7天的甩尾潜伏期(TFL);造模结束后麻醉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各组小鼠LC组织中MOR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LC组织中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家蚕隔离体蛋白1(P62)的表达。结果与Mor组比较,AG-Mor组小鼠TFL下降趋势较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r组比较,AG-Mor组小鼠LC组织中MO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62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Mor组小鼠LC组织中LC3-Ⅱ/LC3-Ⅰ比值与P62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G抗Mor耐受形成的机制可能与增加Mor耐受小鼠LC组织中MOR蛋白表达量、降低P62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胍丁胺 自噬 吗啡耐受 Μ阿片受体 蓝斑核 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家蚕隔离体蛋白1
下载PDF
蓝斑在刺激视上核镇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由振东 宋朝佑 +2 位作者 王成海 黄爱军 林葆城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20-326,共7页
应用核团微量注射、放射免疫测定(RIA)和高压液相(HPLC)观察了刺激视上核(SON)对蓝斑(LC)灌流液中催产素(OT)、精氨酸加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的含量的变化以及蓝斑注... 应用核团微量注射、放射免疫测定(RIA)和高压液相(HPLC)观察了刺激视上核(SON)对蓝斑(LC)灌流液中催产素(OT)、精氨酸加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的含量的变化以及蓝斑注射OT和AVP的拮抗剂对痛阈(PT)的影响。结果表明:刺激SON后30到90min,LC灌流液中OT的含量,30minAVP的含量,60min5-HT的含量明显增加,而NE的含量在30和60min时明显降低。注射AVP的V1拮抗剂到LC对注射L-谷氨酸到SON引起的镇痛作用无影响,V2拮抗剂可部分抑制和OT拮抗剂可翻转刺激SON引起的镇痛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刺激SON引起的镇痛作用可能是由于SON释放的OT通过作用于LC内的OT和V2受体使LC内的5-HT增加和NE降低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斑 视上核 镇痛
下载PDF
蓝斑核调制电刺激包钦格复合体引起的吸气抑制效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发艳 李艳春 +3 位作者 熊一琴 王桂敏 李勤 宋刚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9-643,共5页
实验选用成年健康家兔,用乌拉坦麻醉,以膈神经放电为指标,观察了电刺激和化学刺激脑桥蓝斑核对延髓包钦格复合体吸气抑制效应的影响。结果观察到:(1)长串电刺激蓝斑核后,在一定时间之内电刺激包钦格复合体所导致的膈神经放电抑制效应明... 实验选用成年健康家兔,用乌拉坦麻醉,以膈神经放电为指标,观察了电刺激和化学刺激脑桥蓝斑核对延髓包钦格复合体吸气抑制效应的影响。结果观察到:(1)长串电刺激蓝斑核后,在一定时间之内电刺激包钦格复合体所导致的膈神经放电抑制效应明显减弱,与对照组(仅刺激包钦格复合体)相比,抑制程度减弱(28.78 ±19.49)%。(2)蓝斑核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后,电刺激包钦格复合体导致的膈神经放电抑制效应明显减弱,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程度减弱(19.18 ±8.06)%,与长串电刺激蓝斑核的效应一致。这些结果提示,蓝斑核对包钦格复合体吸气抑制效应具有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钦格复合体 蓝斑核 调制 电刺激 呼吸 家兔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对DSP4致大鼠蓝斑NE能神经元丢失及海马NE能神经纤维溃变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简晓红 李小红 +6 位作者 游平波 吴龙 李明波 邓小华 刘正清 罗学港 雷德亮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6-400,共5页
为了观察雷公藤甲素(T10)对DSP4致成年SD大鼠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NE)神经元丢失及海马NE能神经纤维溃变的保护作用,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DSP4组)、治疗组(DSP4+T10组)、对照组(NS组)。DSP4组、DSP4+T10组动物在第1d、30d腹腔内注射... 为了观察雷公藤甲素(T10)对DSP4致成年SD大鼠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NE)神经元丢失及海马NE能神经纤维溃变的保护作用,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DSP4组)、治疗组(DSP4+T10组)、对照组(NS组)。DSP4组、DSP4+T10组动物在第1d、30d腹腔内注射DSP4(25μg/kg),NS组动物同时间腹腔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DSP4+T10组动物第1d开始用T10[10μg/(kg.d)]灌胃持续45d,DSP4组、NS组动物用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45d后取材,用酪氨酸羟化酶(TH)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蓝斑NE能神经元和海马NE能神经纤维,双盲法计数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细胞数,HPIAS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测量系统测定海马CA3区神经纤维阳性表达产物的平均灰度值。结果显示:NS组海马NE纤维长而连续;DSP4组海马NE纤维少,断裂现象多见,DSP4+T10组纤维的连续性较DSP4组好;DSP4组蓝斑NE阳性细胞数(505个±24个)明显低于NS组(1069个±49个)和DSP4+T10组(996个±63个)(P<0.05)。DSP4组海马NE阳性神经纤维平均灰度值为(141.89±2.17),明显高于NS组(134.32±2.29)和DSP4+T10组(136.59±3.25)(P<0.05)。以上实验结果提示:DSP4对大鼠蓝斑NE能神经元及海马NE能神经纤维有损伤,雷公藤甲素对其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DSP4 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 蓝斑 大鼠
下载PDF
电针对急性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效应及中枢机制探讨 被引量:35
17
作者 王光义 蒋乃昌 +1 位作者 殷松生 贺志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实验用急性实验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电针“曲池”、“丰隆”穴,分别观察单独及协同的降压效应、电针对蓝斑核(LC)单位放电变化的影响及纳洛酮(Nal)对电针降压作用的阻断作用。结果表明,单独针刺“曲池”或“丰隆”穴有显著降... 实验用急性实验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电针“曲池”、“丰隆”穴,分别观察单独及协同的降压效应、电针对蓝斑核(LC)单位放电变化的影响及纳洛酮(Nal)对电针降压作用的阻断作用。结果表明,单独针刺“曲池”或“丰隆”穴有显著降压作用、而两穴协同的降压作用明显优于单独针刺“曲池”或“丰隆”穴。电针“曲池”的降压作用可被静脉注射Nal翻转。在电针“曲池”所致大鼠血压下降时,LC单位放电活动减少,提示电针对实验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与心输出量减少关系不大,与LC神经元活动抑制有关,内源性鸦片样物质的释放可能是这一降压机制的重要中间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针灸疗法 效应 电针疗法
下载PDF
颈交感神经阻滞对烧伤大鼠蓝斑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晓姝 巩继平 +1 位作者 尚改萍 张翠英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598-1600,1603,共4页
目的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SB)对烧伤大鼠蓝斑神经元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对照SB组、烧伤组和烧伤SB组,每组5只。总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20%Ⅲ度大鼠烧伤模型,4h后... 目的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SB)对烧伤大鼠蓝斑神经元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对照SB组、烧伤组和烧伤SB组,每组5只。总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20%Ⅲ度大鼠烧伤模型,4h后观察蓝斑神经元放电,HE染色组织学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验证。结果在放电频率、放电脉冲间隔(ISI)、众数和不对称指数(AI),对照组和对照S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组和烧伤SB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对照SB组(P<0.01),而烧伤组又显著高于烧伤SB组(P<0.01);烧伤组和烧伤SB组ISI和众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对照SB组(P<0.01),而烧伤SB组又显著高于烧伤组(P<0.01);烧伤组和烧伤SB组AI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对照SB组(P<0.01),而烧伤SB组和烧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蓝斑神经元主要为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神经元。结论 SB对烧伤的治疗作用中枢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蓝斑神经元放电活动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自主神经传导阻滞 蓝斑 放电形式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蓝斑核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慢 韩芳 石玉秀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蓝斑核神经元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连续单一刺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模型1d、4d、7d、14d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RT-PCR...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蓝斑核神经元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连续单一刺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模型1d、4d、7d、14d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PTSD大鼠蓝斑核神经元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变化。结果SPS刺激后1d,4d,Caspase-9的表达逐渐增强,7d和14d逐渐下降,Caspase-3于SPS刺激后7d表达最多,14d出现下降。结论蓝斑神经元细胞凋亡可能是导致PTSD患者蓝斑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蓝斑 凋亡 CASPASE-3 CASPASE-9
下载PDF
shRNA干扰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表达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殷铭 吕笑丽 +5 位作者 王碧馨 李哲 袁念 惠李 杜向东 徐兴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9-335,共7页
目的:探讨利用慢病毒在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敲除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NET-shRNA慢病毒载体及阴性对照序列,感染PC12细胞后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NET ... 目的:探讨利用慢病毒在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敲除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对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NET-shRNA慢病毒载体及阴性对照序列,感染PC12细胞后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NET mRNA和蛋白水平;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大鼠抑郁症模型,双侧蓝斑核注射NET-shRNA;3周后采用强迫游泳实验、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检测大鼠抑郁样行为;Western Blot检测大鼠NET水平;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结果: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hRNA-1146沉默效率最高(P<0.01);与抑郁症模型组相比,蓝斑核注射NET-shRNA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糖水偏好率增加、旷场实验得分增加(P<0.01),蓝斑核NET表达下降(P<0.01)、NE水平升高(P<0.05)。结论:NET-shRNA慢病毒注射蓝斑核能下调NET的表达,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为抑郁症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 慢病毒载体 蓝斑核 基因治疗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