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elebrating Diversity of Humanity, Struggling for Peace, and Establishing Culture of Coexistence
1
作者 Hakan Coruh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5年第3期143-151,共9页
The Qur'an embraces cultural pluralism, emphasising that “People, We created you all from a single man and a single woman, and made you into races and tribes so that you should recognize one another. ”(Q. 49: 13... The Qur'an embraces cultural pluralism, emphasising that “People, We created you all from a single man and a single woman, and made you into races and tribes so that you should recognize one another. ”(Q. 49: 13). Moreover, peace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value in the Qur'an and Islam. The majority of the classical Muslim jurists, especially Hanafi school, emphasised that the reason for Muslims' fight against non-Muslims is Muslims' defense themselves against attacks, not non-Muslims' faith. Bediuzzaman Said Nursi (d. 1960) states that the only kind of jihad that is appropriate for the present age is spiritual or moraljihad. Furthermore, regarding Qur'anic approach to relations between Muslims and the People of the Book, Muslim scholars, in general, advocate sincere relations and trust between Muslims and the People of the Book. In addition, Said Nursi is one of the great Muslim scholars in interfaith dialogue in the 20th century. Finally, there is the need for establishing culture of coexistence, which practised before within a religious tradition such as Islamic tradition for many centuries in the history. Through achieving a culture of coexistence and peace, most conflicts can be resol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Qur'an pluralism PEACE and war JIHAD in the modem period relations between Muslims and the People of the Book interfaith dialogue Bediuzzaman SAID Nursi CULTURE of coexistence in Islamic tradition
下载PDF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y of the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Recycled α-Fe2O3/OPEFB Fiber/PCL Multi-Layered Composites
2
作者 Ebenezer Ekow Mensah Raba’ah Syahidah Azis Zulkifly Abba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22年第3期30-41,共12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fabricate multi-layered recycled α-Fe<sub>2</sub>O<sub>3</sub>/OPEFB fiber/PCL composites for microwave absorbing applications in the 1 - 4 GHz frequency range. T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fabricate multi-layered recycled α-Fe<sub>2</sub>O<sub>3</sub>/OPEFB fiber/PCL composites for microwave absorbing applications in the 1 - 4 GHz frequency range. The multi-layered composites were 6 mm thick and each consisted of a 2 mm thick layer of recycled α-Fe<sub>2</sub>O<sub>3</sub>/PCL composites at various loadings (5 wt% - 25 wt%) of 16.2 nm recycled α-Fe<sub>2</sub>O<sub>3</sub> nanofiller, placed between two layers of 2 mm thick OPEFB fiber/PCL composites blended at a fixed ratio of 7:3. The real (ε') and imaginary (ε") components of the relative complex permittivity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open-ended coaxial probe technique and the values obtained were applied as inputs for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magnitudes from which the reflection loss (RL)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Both ε' and ε"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recycled α-Fe<sub>2</sub>O<sub>3</sub> nanofiller content and the values of ε' varied between 3.0 and 3.9 while the ε" values ranged between 0.26 and 0.64 within 1 - 4 GHz. The RL (dB) showed the most prominent values within the 1.38 - 1.46 GHz band with a minimum of -38 dB attained by the 25 wt% composite. Another batch of minimum values occurred in the 2.39 - 3.49 GHz range with the lowest of -25 dB at 2.8 GHz. The recycled α-Fe<sub>2</sub>O<sub>3</sub>/OPEFB fiber/PCL multi-layered composites are promising materials that can be engineered for solving noise problems in the 1 - 4 GHz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ayered Composites Recycled α-Fe2O3 Reflection Loss OPEFB Fiber relative Complex Permittivity
下载PDF
和平共处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3
作者 李晶洁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28-32,共5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相互尊重、相互依赖、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等为主要内容的全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时代之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答卷,也是和平共处思想在国际关系问题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创造性应...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相互尊重、相互依赖、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等为主要内容的全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时代之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回答时代之问的中国答卷,也是和平共处思想在国际关系问题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创造性应用。在和平共处的理论视域下探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路,要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则、打造利益共同体,传递国际民主的理念、形成信任共同体,达成安危与共的共识、结成安全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筑价值共同体,在“共商共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共享”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平共处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关系
下载PDF
生命共同体视角下人与亚洲象和谐共生路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思芮 李娅 +1 位作者 余磊 狄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7,共11页
近年来,人象关系问题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人与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和谐共生也关系到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首先,基于生命共同体理论构建了人与亚洲象的共同体理论分析框架,即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其次,根据已有研... 近年来,人象关系问题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人与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和谐共生也关系到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首先,基于生命共同体理论构建了人与亚洲象的共同体理论分析框架,即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其次,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及实地调研工作分析了当前人与亚洲象利益共同体共生现状,发现目前利益共同体之间存在冲突与和谐并存的基本特征,并对特征的表现形式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管理部门、村寨农户和社会公众等行动共同体的角度提出促进人与亚洲象和谐共生的路径建议,为缓解人象冲突,实现二者和谐共生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共同体 亚洲象 和谐共生 人象关系
下载PDF
让步构式“X归X”的多维考察
5
作者 张爱玲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6-64,共9页
用于让步-转折关系复句的构式“X归X”,表示对事实的让步性认同,以便引出后续句S。后续句S表示的意思往往跟利用语境信息从“X归X”中X激活的信息推出的最可能的结论相反。整个构式有隐性否定作用,强调异态共存。该构式中的X虽然通常是... 用于让步-转折关系复句的构式“X归X”,表示对事实的让步性认同,以便引出后续句S。后续句S表示的意思往往跟利用语境信息从“X归X”中X激活的信息推出的最可能的结论相反。整个构式有隐性否定作用,强调异态共存。该构式中的X虽然通常是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但也可以是能激活事件解读的名词性成分。其中的“X归X”也可以是两项或多项平列,但是多个X之间存在同义或类义关系,而不可能是反义关系。整个让转复句“X归X,S”经常用在观点博弈或立场对立语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步-转折关系 隐性否定 异态共存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野下的环境法学理论创新 被引量:17
6
作者 吕忠梅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7,共14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为新时代环境法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以新中国50年的环境法治实践为研究对象,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厘清环境法的哲学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类观、自然观,...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为新时代环境法学理论创新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以新中国50年的环境法治实践为研究对象,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厘清环境法的哲学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类观、自然观,为创设人与自然共同体规则提供人性标准假设和调整范围基石;创新环境法律关系理论,明确其主体的间接互动性、社会关系二次调整性、法律规范多元性的外在表征,及承认自然的主体性而重构主客体关系的本质特征;创新法律体系理论,发现环境法学的领域性学科属性,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法”与“领域法”双重结构,明确作为“重要立法领域”且已形成的生态环境立法体系的独立地位,建立处理环境法内外部关系的学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环境法哲学 环境法治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法律 关系生态环境立法体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被引量:2
7
作者 丁俊萍 李泽鑫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81,共9页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坚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形成了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通过树立中国革命的世界眼光、团结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完善对外交往策略、...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坚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形成了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通过树立中国革命的世界眼光、团结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完善对外交往策略、践行政党世界使命等生动实践,在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新型国际党际关系、开创人类文明交往新形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发展与世界和平相联系、立足自力更生与争取国际援助相配合、世界人民性与反对霸权主义相统一为原则,坚持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等具体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打造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国际地位提供了有益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怀天下 中国与世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党际关系 国际关系
下载PDF
从学术依附到契洽共生:高校教师劳动关系的本土模式转型 被引量:1
8
作者 梅雄杰 李志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74,共9页
构建和谐的高校教师劳动关系不仅关乎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还关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依据“校师关系”的不同形态,高校教师劳动关系可以划分为计划管理型、自主选择型与契洽共生型三种基本模式。受企业管理模式影响,院校组织对高... 构建和谐的高校教师劳动关系不仅关乎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还关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依据“校师关系”的不同形态,高校教师劳动关系可以划分为计划管理型、自主选择型与契洽共生型三种基本模式。受企业管理模式影响,院校组织对高校教师发展存在经济、制度和文化上的多重影响,使高校教师劳动关系处于人身依附不断式微而契约模式尚未完全确立的转型状态。究其本源,高校教师劳动关系的转型困局源于“校师关系”嵌入维度的高牺牲性、强联结性与高匹配性。为此,打造契洽共生型劳动关系,需完善院校人才薪酬福利的制度设计,构建法律体系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高校教师个体文化的普遍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劳动关系 学术依附 契洽共生 嵌入自主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富集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赵军龙 谭成仟 +1 位作者 刘池阳 李庆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8-63,共6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4种矿产的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它们的共存特征和共生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历经的构造运动和沉积环境的变迁决定了多种矿产富集的时空特征,盆地中铀的富集与深部油、气、煤的存在有密切关系... 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4种矿产的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它们的共存特征和共生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历经的构造运动和沉积环境的变迁决定了多种矿产富集的时空特征,盆地中铀的富集与深部油、气、煤的存在有密切关系,且盆地中铀的富集对油、气、煤成藏、成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富集特征 共生关系
下载PDF
车辆系统的多个蛇行运动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学军 李映辉 关庆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0-205,共6页
采用升速法和降速法对复杂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下车辆系统的分岔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系统存在运动幅值相差不大的两个蛇行运动解并存的现象,这种多个蛇行运动解并存的特性与一般的由单个亚临界Hopf分岔所引起的稳定定常运动与稳定蛇行运动... 采用升速法和降速法对复杂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下车辆系统的分岔行为进行研究,发现系统存在运动幅值相差不大的两个蛇行运动解并存的现象,这种多个蛇行运动解并存的特性与一般的由单个亚临界Hopf分岔所引起的稳定定常运动与稳定蛇行运动并存的特性有所不同,很容易使车辆在相应速度附近运行时由于扰动的不同而使摆振幅值往复变化,影响车辆的正常安全运行,因此临界速度测定时需要在多种可能的激励条件下多次测试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关系 车辆系统 分岔 并存 临界速度
下载PDF
构建关系型营销渠道:一个渠道知识共生网络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石兰 江若尘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8-132,共5页
在传统的交易营销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交易型营销渠道因现代营销环境的改变和关系营销理念的广泛应用,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挑战和限制。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交易型营销渠道,建立以关系营销理念为指导的关系型营销渠道成为企业界和... 在传统的交易营销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交易型营销渠道因现代营销环境的改变和关系营销理念的广泛应用,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挑战和限制。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交易型营销渠道,建立以关系营销理念为指导的关系型营销渠道成为企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综述了西方营销渠道关系理论的研究内容,然后在交易型营销渠道与关系型营销渠道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构建关系型营销渠道的渠道知识共生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销渠道 关系型营销渠道 知识共生网络
下载PDF
多元文化共存与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被引量:11
12
作者 林庆 李旭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6,共6页
在民族问题愈演愈烈的国际背景下,维护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各国政府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多元文化共存理论分析视角下,可以看到探寻中华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原因当以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历史和现实的自觉认同视觉... 在民族问题愈演愈烈的国际背景下,维护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各国政府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多元文化共存理论分析视角下,可以看到探寻中华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原因当以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历史和现实的自觉认同视觉为切入点,而此种认同也是进行文化统战、保持民族关系和谐、维护国家统一及推动社会发展之前提和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共存 和谐民族关系 构建
下载PDF
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下转向架系统对称/不对称分岔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学军 李映辉 乐源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9-135,共7页
综合采用升-降速法和'合成分岔图'法对复杂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下转向架系统的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和混沌运动进行分析。发现系统有可能因发生亚临界Hopf分岔而存在定常运动与周期运动并存的现象,同时在其他的一些速度区间也存... 综合采用升-降速法和'合成分岔图'法对复杂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下转向架系统的对称/不对称分岔行为和混沌运动进行分析。发现系统有可能因发生亚临界Hopf分岔而存在定常运动与周期运动并存的现象,同时在其他的一些速度区间也存在多解并存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这些多解并存的特性会使系统在接近失稳点时由于扰动的不同而使摆振幅值急剧变化,因此应该尽量避免。此外,对转向架系统对称/不对称混沌运动和对称性破坏规律的研究则表明,对称的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下转向架系统会存在不对称的运动状态,但存在对称/不对称混沌运动的速度范围很小,而系统的对称性刚开始实际是通过音叉分岔而破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轮轨接触关系 转向架系统对称 不对称 分岔 并存
下载PDF
基于智能门禁的匙锁多类关系共存机制及实现算法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戴永 刘任任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3-38,共6页
 在提出多类关系并存智能门禁工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门禁匙锁进行概念抽象,匙锁关系数学分类,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可计算性"匙—锁"多类关系.提出用映射机环节配置方法实现智能门禁中多类关系共存机制,并对环节配置规则进行...  在提出多类关系并存智能门禁工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门禁匙锁进行概念抽象,匙锁关系数学分类,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可计算性"匙—锁"多类关系.提出用映射机环节配置方法实现智能门禁中多类关系共存机制,并对环节配置规则进行了严格证明,设计了实现这一机制的实用算法.本机制已付诸实施,各项功能发挥正常.本机制有益于促进智能门禁的后期智能开发,提高智能门禁的整体智能程度,满足社会发展对智能门禁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门禁 匙锁多类关系 共存 映射机环节配置 实现算法
下载PDF
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对广西龙脊地区的调查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赣丽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81,共6页
本文以广西龙脊地区实地调查的材料为依据,参考相关文献,主要从各民族之间日常生活中的往来和通婚状况等方面,论述境内民族关系解放前后的变化,描述了当代民族之间和谐共生的现状。龙脊的个案说明,在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指导下,各民族在社... 本文以广西龙脊地区实地调查的材料为依据,参考相关文献,主要从各民族之间日常生活中的往来和通婚状况等方面,论述境内民族关系解放前后的变化,描述了当代民族之间和谐共生的现状。龙脊的个案说明,在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指导下,各民族在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走上了融合共生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系 和谐共生
下载PDF
习近平新型大国关系思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庆龙 《学术探索》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28,共6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国家领导人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条件提出了自己的国际关系思想,这些思想一脉相承,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其中关于国家之间如何共处与合作的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国家领导人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条件提出了自己的国际关系思想,这些思想一脉相承,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其中关于国家之间如何共处与合作的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思想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的国际政治思想。它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重大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大国关系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共处 合作
下载PDF
转变中的欧盟对华经济外交——从“以商促变”到“负责任共存”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柯 毕阳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103,164,165,共23页
欧盟对华经济外交已发生重大转变,正在从“以商促变”的旧框架进入“负责任共存”的新框架。欧盟认为,“以商促变”的旧框架导致中欧经济利益分配失衡,欧盟作为相对收益较少的一方既无法有效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又无法推动中国按照西方... 欧盟对华经济外交已发生重大转变,正在从“以商促变”的旧框架进入“负责任共存”的新框架。欧盟认为,“以商促变”的旧框架导致中欧经济利益分配失衡,欧盟作为相对收益较少的一方既无法有效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又无法推动中国按照西方意愿进行变革。因此,欧盟推出“负责任共存”新框架,旨在通过重塑多元化、本地化的经贸网络,推出更具针对性的贸易投资工具,以及加强西方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协调,应对中国的所谓“系统性竞争”。新框架具有浓厚的价值观色彩,对抗性明显加强,但其不寻求改变中国,不愿对华经济脱钩,在给中欧关系调整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负责任共存”的新框架是被动防御型的,其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欧盟的政策执行力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中国的对欧政策,中国应对的关键在于持续扩大中欧在双边和全球层面的共同利益,“锁定”中欧关系的“战略性”。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中欧经贸合作,又要推动中欧绿色发展战略的对接,并扩展全球经济治理层面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 经济外交 中欧关系 以商促变 负责任共存
下载PDF
转型时期的外交:1975年的中泰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一平 罗文春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1-37,共7页
中泰两国是邻邦,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但二战后的冷战格局却将中泰阻隔近30年。从70年代初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面临着重要的转变,主要因为国际环境和地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中苏交恶,美苏竞争加剧,苏联支持越南... 中泰两国是邻邦,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但二战后的冷战格局却将中泰阻隔近30年。从70年代初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面临着重要的转变,主要因为国际环境和地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中苏交恶,美苏竞争加剧,苏联支持越南在东南亚地区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政策。中国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出现了战略与安全方面的合作需要。1975年,中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泰合作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泰关系 革命外交 和平共处
下载PDF
寻求中美亚太良性互动 被引量:6
19
作者 袁鹏 《国际安全研究》 2013年第1期55-66,156,共12页
中国崛起、美国"重返"及区域内其他力量的发展,导致亚太地区格局正在发生近百年来最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最突出特点,是中美战略博弈已经成为决定亚太格局走势的最主要矛盾,因为中国崛起势头难以逆转,美国亚太"再平衡&... 中国崛起、美国"重返"及区域内其他力量的发展,导致亚太地区格局正在发生近百年来最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最突出特点,是中美战略博弈已经成为决定亚太格局走势的最主要矛盾,因为中国崛起势头难以逆转,美国亚太"再平衡"也是一次兼顾历史与现实、涉及内政与外交、得到美国两党共同支持的重大战略性选择,力量之变与战略之变同时发生,两强对立势难避免。但是,由于两国不存在领土主权争端和根深蒂固的历史积怨、在亚太地区各具优势彼此难以替代、在全球其他地域和领域的合作有助抵消亚太对抗,加之双边利益深度捆绑,中美博弈未必会走向战略对抗,而完全具备走向良性互动的条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一个根本问题(亚太主导权)的破解、两套体系的对接、三大海域的危机管控、四组三边关系的经营和五个多边组织的互动等"一二三四五"问题。这既是中美实现亚太和平共处的前提,也是能否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亚太地区 和平共处 良性互动
下载PDF
大国之路的外交抉择--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外交理念发展探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何志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108,共12页
中国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所体现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表明中国已经在国际社会彰显一个具有亲和力、领导力的大国的形象。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不难看出,从和平共处到求同存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外交路线中的重要理念,面临着不同的... 中国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所体现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表明中国已经在国际社会彰显一个具有亲和力、领导力的大国的形象。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不难看出,从和平共处到求同存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外交路线中的重要理念,面临着不同的主张和理念的竞争与挑战。基于阶级斗争话语的革命路线在那段时间不仅活跃于内政问题上,也经常在外交领域居于主流地位。在妥协与斗争之间的方向选择,对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利益和目标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实践证明,强硬的斗争姿态会使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孤立,失去与各国的交流机会;柔和共存的姿态则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更有助于实现自身的利益。不同外交立场对于中国大国道路的影响,至今仍然有着鲜明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隆会议 求同存异 和平共处 国际关系 中国外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