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amage ontologies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masses under impact loading
1
作者 LI Jinhua ZHANG Tianyu +3 位作者 WU Baolin SU Peili YANG Yang WANG P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715-1727,共13页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ccurring geological landforms in deep rock formations,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composite rock bodies under impact loading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by scholars. To study ...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ccurring geological landforms in deep rock formations,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composite rock bodies under impact loading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by scholars. To study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ratios, this paper utilizes cement, quartz sand and gypsum powder to construct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specimens and utilizes a combination of indoor tests, numerical calculations,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bodies. The test results reveal that:(1) When the proportion of hard rock increases from 20% to 50%, the strength of the combined rock body increases by 69.14 MPa and 87 MPa when the hard rock face and soft rock face are loaded, respectively;however, when the proportion of hard rock is the same,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hard rock face impact is 9%-17%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soft rock face impact;(2) When a specimen of soft and hard combined rock body is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ing, the damage mode involves mixed tension and shear damage, and the cracks generally first appear at the ends of the specimen, then develop on the laminar surface from the impact surface, and finally end in the overall damage of the soft rock part. The development rate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cracks in the same specimen when the hard rock face is impacted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when the soft rock face is impacted;(3) By introducing Weibull’s statistical strength theory to establish the damage variables of soft-hard combined rock bodies, combined with the DP strength criterion, the damage model and the Kelvin body are concatenated to obtain a statist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which can better fit the full stress-strain curve of soft-hard combined rock body specimens under a single impact l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rock mass Dynamic properties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Numerical simulation Intrinsic damage model
下载PDF
Crack evolution of soft–hard composite layered rock-like specimens with two fissure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被引量:2
2
作者 Dong ZHOU Yicheng YE +2 位作者 Nanyan HU Weiqi WANG Xianhua WANG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1年第6期1372-1389,共18页
Acoustic emission an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ack extension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laminated rock masses(SHCLRM)containing double fissures und... Acoustic emission an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ack extension of soft and hard composite laminated rock masses(SHCLRM)containing double fissure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ock combination methods and prefabricated fissures with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rack coalescence patterns were analyz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oustic emission source location distribution,and frequency changes of the crack evolution process were also investigate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mode of SHCLRM is related to the combination mode of rock layer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fractures.Hard layers predominantly produce tensile cracks;soft layers produce shear cracks.The first crack always sprouts at the tip or middle of prefabricated fractures in hard layers.The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 of SHCLRM with double fractures has clear stag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state of crack developmen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is signal to provide early warning for rock fracture instability.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status between adjacent roadways in SHCLRM in underground mines,as well as in roadway layout and sup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hard composite layered rock mass double cracks crack evolution acoustic emission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原文传递
软硬层叠岩体巷道分级支护方法及其应用
3
作者 龙翼 严鹏 +1 位作者 陈绍民 皇甫风成 《黄金》 CAS 2023年第1期8-11,共4页
针对软硬层叠岩体巷道稳固性差异大,巷道支护质量参差不齐、支护成本高、掘进速度慢等问题,采用综合方法对软硬层叠岩体巷道围岩进行分级,结合技术标准要求和典型巷道支护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软硬层叠岩体Ⅰ~Ⅴ级巷道的支护方式及其参... 针对软硬层叠岩体巷道稳固性差异大,巷道支护质量参差不齐、支护成本高、掘进速度慢等问题,采用综合方法对软硬层叠岩体巷道围岩进行分级,结合技术标准要求和典型巷道支护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软硬层叠岩体Ⅰ~Ⅴ级巷道的支护方式及其参数指标范围。在蒙库铁矿床东矿段铁矿典型软硬层叠岩体工程地质条件下,巷道分级支护设计和施工简洁高效,应用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分级支护 岩体分级 支护方式 支护参数 支护流程 软硬层叠岩体
下载PDF
动力荷载下软硬互层岩体力学特征
4
作者 姚忠劭 李龙起 +3 位作者 胡忠良 徐雷 黄杨 何川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9-145,共7页
针对动力荷载下软硬互层岩体破坏问题,以汶川水磨沟滑坡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依据相似理论,制作软硬互层岩质试块,开展单轴压缩及变上下限等幅值循环荷载试验,研究其动力特性及破坏过程。结果表明:随岩层倾角的增大,其破坏模式为贯通层... 针对动力荷载下软硬互层岩体破坏问题,以汶川水磨沟滑坡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依据相似理论,制作软硬互层岩质试块,开展单轴压缩及变上下限等幅值循环荷载试验,研究其动力特性及破坏过程。结果表明:随岩层倾角的增大,其破坏模式为贯通层面的张拉破坏(0°~30°)、沿层面的剪切破坏(45°~75°)及沿层面的劈裂破坏(90°),而试样的强度及应变先增后减。对于相同倾角的试样,强度随加载频率及围压增大而增大。应变随加载频率增大而减小,随围压增大而增大。加载频率的增大会导致竖向拉张裂缝贯通、破裂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特性 循环荷载试验 软硬互层岩体 水磨沟滑坡 单轴压缩
下载PDF
灰岩夹页岩地层隧道爆破技术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崔振华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12期142-145,共4页
针对在灰岩夹页岩地层隧道爆破开挖时,上软下硬岩体中存在底部欠挖和特大尺寸块石的问题,与隧道现场爆破实验相结合,对爆破参数展开了优化,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原爆破方案典型试验段下隧道掌子面中底部欠挖、产生大尺寸块石、拱部超欠挖等... 针对在灰岩夹页岩地层隧道爆破开挖时,上软下硬岩体中存在底部欠挖和特大尺寸块石的问题,与隧道现场爆破实验相结合,对爆破参数展开了优化,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原爆破方案典型试验段下隧道掌子面中底部欠挖、产生大尺寸块石、拱部超欠挖等工程问题。采用了增加掏槽孔数量、减少单孔装药量、周边眼采用长短孔钻孔结合等方法,提高了隧道爆破开挖的效果,对隧道超欠挖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了初期喷砼的损耗量,为隧道施工创造了最好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上软下硬岩体 掏槽爆破 优化
下载PDF
软硬互层岩体卸荷蠕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蒋昱州 朱杰兵 王瑞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78-784,共7页
利用岩石全自动三轴蠕变仪对锦屏二级水电站辅助交通洞典型灰白色细晶大理岩与绿片岩软硬互层岩样开展卸荷蠕变试验,得到岩样轴向、侧向典型的蠕变全程曲线。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围压较高时,试样的轴向与侧向变形随时间的推移变化不大,蠕... 利用岩石全自动三轴蠕变仪对锦屏二级水电站辅助交通洞典型灰白色细晶大理岩与绿片岩软硬互层岩样开展卸荷蠕变试验,得到岩样轴向、侧向典型的蠕变全程曲线。蠕变试验结果表明:围压较高时,试样的轴向与侧向变形随时间的推移变化不大,蠕变现象不明显;随着围压逐渐减小,试样的蠕变变形越来越显著,在最后一级出现了典型的蠕变3个阶段并发生了非线性加速蠕变现象直至试样破坏。软硬互层岩样三轴卸荷蠕变破裂形式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局部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张拉破坏,主裂纹与水平面大致呈45°角,剪切破裂面较为单一平整,且破坏面基本是沿着强度较低的绿片岩层理内部并平行于层理面产生和扩展贯通而形成的。在加速蠕变阶段之前,其侧向蠕变变形比轴向蠕变变形小,但试样处于加速蠕变阶段时,侧向蠕变变形量与蠕变速率均要高于轴向蠕变;这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和围压的降低,岩样的侧向蠕变比轴向蠕变更为灵敏,而且体积扩容效应显著。卸荷条件下,蠕变力学参数表现出较为显著的非定常性规律,当外荷载小于岩样长期强度时,岩石卸荷蠕变力学参数与卸荷量有关,随着卸荷量的增大逐渐弱化;当外荷载大于岩样长期强度时,岩石卸荷蠕变力学参数不仅与卸荷量有关,而且还与蠕变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软硬互层岩体 卸荷 蠕变力学试验
下载PDF
软硬相间层状复杂岩体综合变形模量原位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彬 聂德新 +1 位作者 张勇 李树森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8-542,共5页
某拟建大型电站坝基岩体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岩,包含了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多种岩性岩体。不同岩体变形参数各异,常规变形试验只能获得单一岩性岩体的变形模量,而这种软硬相间层状复杂岩体的综合变形模量是与单一岩性岩体变形模量... 某拟建大型电站坝基岩体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岩,包含了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多种岩性岩体。不同岩体变形参数各异,常规变形试验只能获得单一岩性岩体的变形模量,而这种软硬相间层状复杂岩体的综合变形模量是与单一岩性岩体变形模量、岩层倾角、岩层厚度多个因素相关的,如何通过试验获得这种复杂组合岩体的综合变形模量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对坝址区不同岩性所占的比例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获得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的厚度比为6:2.5:1.5,根据这一统计结果在坝轴线附近选择含有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三种岩体的大型变形试验区,将承压板尺寸设定为200cm×37cm,承压板就能同时覆盖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三种岩体,且将其厚度比确定为6:2.5:1.5。通过在承压板上施加大荷载(250余吨)将应力传至下部多层岩体,从而获得软硬相间层状复杂岩体的综合变形模量。试验结果表明坝基弱下风化岩体的综合变形模量可达到7.0GPa,已经满足筑坝的要求。通过原位试验成功地论证了坝基岩体综合变形模量量值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相间 层状岩体 综合变形模量 原位试验
下载PDF
软硬互层岩体模型单轴压缩破损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渤 吴立 +1 位作者 罗金泽 贾善坡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3-126,138,共5页
鉴于正确认识软硬互层岩体力学特征、分析其变形和强度规律,是大型岩体工程设计和施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软硬互层岩体的力学特征,探讨了互层的存在以及倾角变化对岩体变形破损的影响规... 鉴于正确认识软硬互层岩体力学特征、分析其变形和强度规律,是大型岩体工程设计和施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软硬互层岩体的力学特征,探讨了互层的存在以及倾角变化对岩体变形破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岩层倾角由0°增加至90°时,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抗压强度随岩层倾角的增大呈U型分布;试样的破损特征随倾角变化和分层变化呈不同破坏形态,破裂面主要沿软硬分层薄弱面发育,层间破坏主要由软弱分层的破坏引起;软硬分层薄弱面处切应力明显增大,相邻软硬夹层的应力分布有明显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岩体 室内试验 破坏模式 薄弱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软下硬地层暗挖地铁隧道合理岩跨比探讨及实例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张自光 仇文革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35,42,共9页
岩跨比选择是上软下硬地层地铁隧道规划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文章在对上覆软弱地层厚度、隧道跨度和下卧围岩质量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经验公式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铁隧道合理岩跨比进行了综合探讨,并结合工程实例进... 岩跨比选择是上软下硬地层地铁隧道规划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文章在对上覆软弱地层厚度、隧道跨度和下卧围岩质量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经验公式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铁隧道合理岩跨比进行了综合探讨,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地铁隧道合理岩跨比受上覆软弱地层厚度影响较小,受隧道跨度和下卧岩层质量影响较大;隧道跨度越大、岩层质量越好,合理岩跨比值越小;将0.27-0.3和0.5-0.6作为青岛微风化岩层大跨地铁车站隧道和中风化岩层塔柱式地铁车站隧道合理岩跨比范围有可靠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上软下硬地层 合理岩跨比
下载PDF
深埋软硬共存隧洞变形特征分析及施工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传庆 张洋 +2 位作者 周辉 刘宁 孙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0-1046,共7页
复合地层中深埋隧洞围岩变形特征复杂,软硬共存类复合地层中围岩力学特性差异巨大,开挖力学响应极其复杂,给现有设计和分析理论提出了重要挑战。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引水隧洞西端3#隧洞绿泥石片岩洞段围岩即共存绿泥石片岩和大理岩,软岩... 复合地层中深埋隧洞围岩变形特征复杂,软硬共存类复合地层中围岩力学特性差异巨大,开挖力学响应极其复杂,给现有设计和分析理论提出了重要挑战。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引水隧洞西端3#隧洞绿泥石片岩洞段围岩即共存绿泥石片岩和大理岩,软岩挤压和硬岩破裂共生,且二者相互影响,通过现场详细地质勘察和地质条件分析,结合临洞监测成果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掌握了围岩变形特征,基于此,考虑后续施工可控变形量和支护厚度得出挤压洞段扩挖尺寸,并给出了相应洞段后续施工风险的应对策略。这为此类深埋隧洞工程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层 深埋隧洞 软硬共存 变形特征 应对策略
下载PDF
软硬互层岩体力学及变形特性的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锋 周洋 +2 位作者 郑艾辰 杨永浩 胡学涛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6-1156,共11页
采用离散元软件PFC2D模拟软硬互层岩体渐进破裂过程,研究倾角、软硬层厚比和围压对其力学特性及变形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软硬互层岩体抗压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和弹性模量随岩层倾角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围压的增加逐渐增大... 采用离散元软件PFC2D模拟软硬互层岩体渐进破裂过程,研究倾角、软硬层厚比和围压对其力学特性及变形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软硬互层岩体抗压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和弹性模量随岩层倾角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围压的增加逐渐增大,随软层厚度的增加逐渐减小;(2)软硬互层岩体强度与其单结构面理论强度分布规律大致相同,但实际强度没有保持不变的倾角范围,且在最不利破坏倾角α=π/4+φ_(j)/2附近的变化幅度也没有单结构面理论强度明显;(3)硬层中生成贯穿层理面裂隙所需应变随软层厚度增大,增大岩体裂隙数量发展速度随岩体倾角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45°或60°时达到峰值,围压增大,岩体裂隙发展越充分;(4)软硬互层岩体在岩层倾角0°时为贯穿层理面的张剪破坏,在30°~60°时为沿层理面的剪切滑移破坏,90°时为沿层理面和局部贯穿层理面的复合张剪破坏;(5)围压的增大会诱发岩体发生剪切破坏,而软层厚度的增加可增强岩体破坏时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岩体 室内试验 离散元 力学特性 破坏机制
下载PDF
软硬互层状岩体的室内单轴压缩试验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昂 邵国建 +2 位作者 苏静波 刘君成 孙阳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3-538,共6页
以锦屏软硬互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试验分析单轴应力状态下岩样的3种破坏模式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别探讨层面倾角、软弱夹层数量、分布及所占体积比等因素对互层状岩体变形特性、强度特征及破坏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锦屏... 以锦屏软硬互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试验分析单轴应力状态下岩样的3种破坏模式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别探讨层面倾角、软弱夹层数量、分布及所占体积比等因素对互层状岩体变形特性、强度特征及破坏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锦屏互层状岩体的破坏总体遵循单轴压缩破坏的多裂纹劈裂模式,且在缓层面倾角范围内岩体的破坏以岩质材料自身属性为控制,而在较大倾角水平上则以层理弱面的影响为主导因素;软弱夹层数量对于层状岩体的U形强度规律影响不显著,但随着软弱夹层数量的增加,破坏荷载极小值有向层面倾角较小方向前移的趋势;随着软弱夹层所占体积比的增加,破坏荷载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当软弱夹层所占体积比接近时,软弱夹层数量的增加对岩样破坏荷载下降的影响与岩层倾角大小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当岩层水平时,对强度基本不发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状岩体 软弱夹层 单轴压缩试验 数值模拟 锦屏水利枢纽工程
下载PDF
软硬互层试样卸荷蠕变变形及强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兴田 周会信 +1 位作者 石豫川 张波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年第6期202-207,234,共7页
以卡拉水电站为背景,人工浇筑软硬互层试样,通过卸荷蠕变试验研究卡拉水电站坝址卸荷岩体长期变形及强度特征。研究表明:软硬互层状试样在卸荷蠕变条件下,主要产生沿层面方向及垂直于层面方向的裂纹,以拉张破坏为主,局部发生剪切破坏;... 以卡拉水电站为背景,人工浇筑软硬互层试样,通过卸荷蠕变试验研究卡拉水电站坝址卸荷岩体长期变形及强度特征。研究表明:软硬互层状试样在卸荷蠕变条件下,主要产生沿层面方向及垂直于层面方向的裂纹,以拉张破坏为主,局部发生剪切破坏;当初始围压相同时,卸荷蠕变条件下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约为常规三轴条件下的60.9%和56.4%。考虑卸荷蠕变条件下的强度参数折减,选取卡拉水电站典型剖面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边坡稳定性较好,但由于水电站运行时间较长,建议对潜在不稳定块体开展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卸荷岩体 卸荷蠕变 软硬互层 变形特征
下载PDF
软硬互层煤岩体传统钻进工艺钻孔偏斜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程志恒 高浩斌 +2 位作者 侯建军 王恩 陈亮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36-42,47,共8页
为获得软硬互层条件下瓦斯抽采钻孔轨迹的偏斜规律,本文采用相似模拟的方法从实验室尺度上对钻孔的偏斜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具体的钻孔施工地质条件,在实验室搭建三维相似地质模型,为了研究软硬互层条件下的钻孔偏斜律,采用相似模拟实验... 为获得软硬互层条件下瓦斯抽采钻孔轨迹的偏斜规律,本文采用相似模拟的方法从实验室尺度上对钻孔的偏斜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具体的钻孔施工地质条件,在实验室搭建三维相似地质模型,为了研究软硬互层条件下的钻孔偏斜律,采用相似模拟实验的方法,在实验室搭建三维相似地质模型,分析了钻孔在不同岩性岩层、不同倾角岩层中的偏斜特征和钻孔轨迹,不同钻进速度、不同应力等条件下的钻孔偏斜规律。结果表明:①钻孔的偏斜与岩性密切相关,当岩性较软时,发生偏斜程度不大,当岩性较硬时,发生偏斜的程度就会相对较大。②钻孔的偏斜与钻速密切相关,当钻速较小时,此时钻进过程中,容易发生偏斜,发生偏斜程度相对较大,当钻速逐渐变大时,发生偏斜的程度就会相对较小。③钻孔的偏斜与钻进角度密切相关,当钻进角度较小时,此时钻进过程中,容易发生偏斜,发生偏斜程度相对较大,当钻进角度逐渐变大时,发生偏斜的程度就会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煤岩体 传统钻进工艺 钻孔偏斜规律
下载PDF
软硬相间岩体混凝土人工骨料初探
15
作者 张顺 毛会永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5年第5期722-725,共4页
合适的料场对水电工程的成败至关重要。软硬岩相间岩体中含有较多饱和单轴抗压强度≤40 MPa的相对软岩,一般不适宜作为混凝土人工骨料。以某水电站右岸料场砂岩、板岩互层岩体为例,主要从强度的角度来探讨软硬相间岩体混凝土骨料的可行... 合适的料场对水电工程的成败至关重要。软硬岩相间岩体中含有较多饱和单轴抗压强度≤40 MPa的相对软岩,一般不适宜作为混凝土人工骨料。以某水电站右岸料场砂岩、板岩互层岩体为例,主要从强度的角度来探讨软硬相间岩体混凝土骨料的可行性和适宜性。料场中,砂岩、板岩比例约为55∶45,试验表明纯砂岩强度指标满足规范要求,而纯板岩抗压强度多低于40 MPa。按砂岩、板岩50∶50和70∶30的比例作为骨料分别配制混凝土进行试验,所得混凝土强度满足C20、C25混凝土的要求,则该料场中不低于上述强度比例的砂板混合岩体可作为混凝土骨料,软硬相间岩体混凝土骨料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相间岩体 混凝土人工骨料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配合比
下载PDF
深埋软硬互层隧道施工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大强 周易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21年第1期20-24,46,共6页
本文以某向斜构造处深埋软硬互层隧道为研究背景,利用FLAC3D数值软件建立了隧道施工的数值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无支护条件下均质砂岩、均质泥岩、砂泥岩互层以及支护条件下砂泥岩互层的应力、位移、塑性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支... 本文以某向斜构造处深埋软硬互层隧道为研究背景,利用FLAC3D数值软件建立了隧道施工的数值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无支护条件下均质砂岩、均质泥岩、砂泥岩互层以及支护条件下砂泥岩互层的应力、位移、塑性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支护条件下,砂泥岩互层、砂岩、泥岩隧道围岩的应力集中系数分别为2.4、1.7和2.6,其最大破坏范围分别为16.1m、27 m和3 m,砂泥岩互层隧道围岩的径向位移约为均质泥岩和均质砂岩的20%和595%;支护后的深埋砂泥岩互层隧道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顶部破坏深度和底部破坏深度分别为无支护时的32.2%、43.3%、28%和51.7%,复合式衬砌支护可以有效保证隧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软硬互层岩体 应力 位移 塑性区
下载PDF
仁阁隧道软硬岩石交汇地段塌方成因及其处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熊燕辉 《土工基础》 2013年第3期38-40,共3页
隧道施工经常会遇到软硬岩石交汇的地段,极易引发隧道塌方。结合仁阁隧道软硬岩石交汇地段塌方工程实例,探讨了利用拱顶架设工字钢梁并配合超前注浆小导管支护进行塌方处理的施工技术要点。
关键词 隧道 软硬围岩 塌方成因 超前注浆小导管
下载PDF
软硬互层岩体的加筋作用及敏感性分析
18
作者 陈凯 邹俊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3-19,共7页
通过对软硬互层岩体受力分析及二维颗粒流数值模拟,从宏观方面分析了硬岩的"加筋"作用及其力学机制,并通过大量的单轴压缩数值模拟分析了加筋作用对硬岩弹模、泊松比、强度以及分层数量、层厚比和层间摩擦等因素的敏感性。结... 通过对软硬互层岩体受力分析及二维颗粒流数值模拟,从宏观方面分析了硬岩的"加筋"作用及其力学机制,并通过大量的单轴压缩数值模拟分析了加筋作用对硬岩弹模、泊松比、强度以及分层数量、层厚比和层间摩擦等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硬岩对软硬互层岩体的加筋作用主要是通过承受拉应力来发挥作用。加筋作用对分层数和层厚比的敏感度较高,对弹模的敏感度先减小再增加,对强度的敏感度则相反,对层间摩擦的敏感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硬互层岩体 颗粒流 加筋作用 敏感性
下载PDF
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缓倾层状软硬相间边坡变形特性及防治建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必勇 徐俊 +1 位作者 侯钦礼 曹道宁 《水利水电快报》 2020年第3期19-22,共4页
沉积岩层状岩体在地壳表层广泛存在,通常呈软、硬相间的互层结构,岩层各向异性显著。不同厚度的沉积岩层状岩体组合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以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软硬相间岩体边坡为例,研究了该类岩体的结构、力学特性、地下水分布... 沉积岩层状岩体在地壳表层广泛存在,通常呈软、硬相间的互层结构,岩层各向异性显著。不同厚度的沉积岩层状岩体组合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很大。以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软硬相间岩体边坡为例,研究了该类岩体的结构、力学特性、地下水分布及其对工程边坡的影响,总结了该类岩体构成的自然及人工边坡的主要失稳破坏模式,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变形 边坡防治 软硬相间层状岩体 卡洛特水电站 巴基斯坦
下载PDF
基于细观层次的软硬互层状复合岩体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李昂 邵国建 +2 位作者 范华林 杜培荣 朱义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042-3049,共8页
以锦屏一级水利工程地下厂房区软硬互层状复合岩体为研究对象,引入基于区域生长算法的图像分割技术,获取材料内部细观非均匀性信息,建立能体现岩体真实细观结构的计算网格。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以弹–脆–塑性本构为基础,考虑不... 以锦屏一级水利工程地下厂房区软硬互层状复合岩体为研究对象,引入基于区域生长算法的图像分割技术,获取材料内部细观非均匀性信息,建立能体现岩体真实细观结构的计算网格。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以弹–脆–塑性本构为基础,考虑不同层面倾角的影响,对单轴压缩应力状态下岩样破裂过程进行了细观层次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层面倾角的改变,应力分布规律与岩体中岩质材料的细观分布密切相关;岩样的渐进破坏过程均是以拉应力破坏为起点,并终止于主剪切带的形成。此外,主软弱层面出现了沿层面"长轴向"及"短轴向"的2种贯通性破坏形式,并与岩样室内试验结果有相似的破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软硬互层状复合岩体 数字图像处理 区域生长算法 渐进破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