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9篇文章
< 1 2 2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禹州阎寨遗址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1
作者 魏继印 付永敢(绘图/执笔) +2 位作者 文春峰 韩涛 崔彦春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0,共8页
2018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禹州市阎寨遗址发掘汉代墓葬6座。其中,M5和M7两座新莽时期墓葬形制较为特殊,所见随葬品组合及葬俗特征鲜明,双墓室四人合葬、海蓝宝石珠等在河南地区尚不多见,为了解新莽时期豫中地区的葬俗与社会增加了... 2018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禹州市阎寨遗址发掘汉代墓葬6座。其中,M5和M7两座新莽时期墓葬形制较为特殊,所见随葬品组合及葬俗特征鲜明,双墓室四人合葬、海蓝宝石珠等在河南地区尚不多见,为了解新莽时期豫中地区的葬俗与社会增加了新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禹州市 阎寨遗址 新莽时期 墓葬
下载PDF
北京大学藏秦简《制衣》“襲”字考
2
作者 贾玺增 杨蝉溪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4,80,共12页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期汉墓遣策记载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秦汉时期,“襲”在服饰名称、穿戴动作及礼仪方面有规范的用法;《制衣》中“襲”为无下裙拼接的短款上衣,结合遣策、文献典籍记载,证明其为真实存在的;“襲”衣的形制、用途、使用人群在秦代、西汉初期至西汉中晚期经历了快速变化;“襲”字在“裼襲礼”中的使用有吉丧之分,结合遣策推测,在丧礼中“襲”衣为地方官府所赠裞衣,用以抚恤已故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藏秦简 《制衣》 “襲” 遣策 三礼
下载PDF
宋元时期墓室壁画“六鹤图”考论
3
作者 邵军 王怀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24,共12页
宋元时期几处墓葬中所遗存的屏风鹤画,是以唐薛稷“屏风六扇鹤样”为祖源,主要传写五代黄筌“六鹤图”而成的。墓葬中鹤画的丰富反映了宋元时期“六鹤图”的流变脉络。宋元时期墓葬中鹤画的流行以及各种“六鹤图”的绘制,是重道修道时... 宋元时期几处墓葬中所遗存的屏风鹤画,是以唐薛稷“屏风六扇鹤样”为祖源,主要传写五代黄筌“六鹤图”而成的。墓葬中鹤画的丰富反映了宋元时期“六鹤图”的流变脉络。宋元时期墓葬中鹤画的流行以及各种“六鹤图”的绘制,是重道修道时代风气和丧葬观念影响的产物。在墓室壁画中,“六鹤图”被视为一种祥瑞及胎仙,通过屏风鹤画及相关空间营构,寄寓了宋元社会世人升仙重生的思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鹤图 屏风六扇鹤样 墓室壁画 瑞鸟仙禽
下载PDF
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足三阴脉循行考证
4
作者 程施瑞 邱科 +4 位作者 孙睿睿 张乙小 周兴兰 梁繁荣 曾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1-34,共4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研究其循行方向及路径特点,对于研究早期经络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老官山汉墓 经穴髹漆人像 足三阴脉 经脉学说
下载PDF
郭嗣本与唐贞观时期北疆经营探究
5
作者 赵海军 王庆昱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6-100,共5页
郭嗣本墓志近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郭嗣本墓志记载了郭嗣本家族的相关情况以及其相关仕宦。郭嗣本在传世史书中记载有限,墓志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对于研究郭嗣本的仕宦以及唐初史事都起到了补遗的作用,... 郭嗣本墓志近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郭嗣本墓志记载了郭嗣本家族的相关情况以及其相关仕宦。郭嗣本在传世史书中记载有限,墓志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对于研究郭嗣本的仕宦以及唐初史事都起到了补遗的作用,特别是郭嗣本曾参与了唐初与突厥的战争和交往等,对于研究唐初与突厥的关系也起到作用,志文还记载了郭嗣本曾担任鸿胪寺卿,对于了解和认识唐初的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嗣本墓志 突厥 贞观 鸿胪寺
下载PDF
牛马不同槽——嘉峪关魏晋墓两幅壁画的现实表达与文化意涵
6
作者 魏文斌 黄婷婷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4,共12页
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描绘了“牛马不同槽”的现象。结合礼仪艺术与世俗绘卷中的同类图像,揭示了此类现象的现实原因,并指出其进入文化层面后的意涵。先秦哲学从牛马习性出发,抽象出了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多情境中牛马间的对立还可转化... 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描绘了“牛马不同槽”的现象。结合礼仪艺术与世俗绘卷中的同类图像,揭示了此类现象的现实原因,并指出其进入文化层面后的意涵。先秦哲学从牛马习性出发,抽象出了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多情境中牛马间的对立还可转化为对应,例如祭祀中的牛马,图像中的牛马合犋犁耕、牧马牧牛、牛车鞍马,宗教语境下的牛头马面等。“牛马不同槽”从民间俗语到文献与图像的表达,反映了古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马不同槽 嘉峪关墓葬壁画 牛车鞍马 牛头马面
下载PDF
拉萨北部江多墓群墓主考释
7
作者 次旺 平措扎西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4年第1期53-64,188,共13页
江多墓群位于今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唐古乡江多村,海拔4200米左右,墓群均坐北朝南,依山临水,坐落于热振藏布北岸。墓群共有101座封土墓,其中14座分布在江多沟西岸台地,87座分布在玛钦山腰坡地上。根据地表上封土形状,可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 江多墓群位于今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唐古乡江多村,海拔4200米左右,墓群均坐北朝南,依山临水,坐落于热振藏布北岸。墓群共有101座封土墓,其中14座分布在江多沟西岸台地,87座分布在玛钦山腰坡地上。根据地表上封土形状,可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在墓群中,大型墓葬都坐落于视野开阔处,其封土平面呈梯形,最大者为编号M1的梯形墓,封土底边长50米、腰长32米、高7米,为众墓之首。而中小型墓葬封土平面以圆形为主,居于大型墓葬的两侧。文章通过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封土外观、构筑方式、布局特征、选址环境等方面将江多墓地与青藏高原其他高等级吐蕃墓地的比较分析,认为江多墓地属于吐蕃时期营建的高等级墓地群。并结合《弟吴宗教源流》等藏文史籍的相关记载,发现江多一带在吐蕃时期为迥巴东岱,其地正是属庐氏领地。另外,根据《格西仲敦巴传记(写本)》中关于热振周围墓地相关的史料记载,推测江多墓地为庐氏家族之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多 大型墓地 属庐氏
下载PDF
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出土剔犀镜箱新释
8
作者 王少羽 《中国生漆》 2024年第1期16-18,共3页
南宋许峻墓出土剔犀镜箱的形制、髹饰两大工艺元素——“镜箱”、“剔犀”,均被视为宋代漆工艺的突破性进展。从形制上看,这件漆器与远隔千里的江苏常州武进蔣塘村南宋墓出土的剔犀镜箱接近,是南宋福州对外交往的证明。它属于向镜箱转... 南宋许峻墓出土剔犀镜箱的形制、髹饰两大工艺元素——“镜箱”、“剔犀”,均被视为宋代漆工艺的突破性进展。从形制上看,这件漆器与远隔千里的江苏常州武进蔣塘村南宋墓出土的剔犀镜箱接近,是南宋福州对外交往的证明。它属于向镜箱转变过程中镜箱的早期形态,反映了南宋福州对漆工艺革新的敏感度、接受力,乃至推动作用。从髹饰上看,这件漆器不见地区间交融的痕迹,采用的是极具福州地域特色的“福犀”工艺。南宋时,福州漆艺不乏与其它地区交流、共融的机遇和能力。“福犀”的别具一格,当是漆工们有意识的坚持。“福犀”工艺的独特性世代承传,跨越千年,绵延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峻墓 剔犀 镜箱 福犀
下载PDF
徐州土山二号汉墓中白灰材料的科学研究
9
作者 李婷 王茜蔓 +5 位作者 贺康特 刘妍 杨富巍 鹿瑞聪 赵晓伟 张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1-1667,共7页
徐州土山二号墓是近年来发掘的一座重要的东汉早期诸侯王级墓葬,并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墓葬属于砖室墓,墓葬中多处、大量使用白灰的情况为同时期墓葬中所罕见,代表着当时高度发达的白灰生产和应用的工艺水平。白灰... 徐州土山二号墓是近年来发掘的一座重要的东汉早期诸侯王级墓葬,并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墓葬属于砖室墓,墓葬中多处、大量使用白灰的情况为同时期墓葬中所罕见,代表着当时高度发达的白灰生产和应用的工艺水平。白灰是中国古代应用最为广泛的胶凝材料之一,但目前针对它的科学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空白。为深入探究土山二号白灰的成分和功用,对该墓中白灰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扫描电镜显微观察(SEM)、碘淀粉实验和多孔材密度、孔隙率、吸水率测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各类白灰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土山二号墓中的所有白灰样品均由天然石灰石经人工煅烧后生成,且没有添加骨料成分,反映出汉代时古人烧制石灰的工艺已经十分纯熟;白灰的原材料都来源于利用徐州本地青石类高钙天然材料烧制的石灰,碳酸钙含量到达了85%以上,说明当时在煅烧石灰时已经具有优选原材料的意识;石灰在墓中具有多种用途,包括墓室砖石墙体的砌筑灰浆、墓室踢脚线和顶券的装饰抹灰及棺内墓主尸身下防腐吸潮的衬灰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对石灰的性质有了相当的了解并能够将之善加利用;样品由于与外界自然环境接触,发生了明显的侵蚀和风化,亟需进行加固保护处理。该研究对于了解中国东汉时期古人对石灰性能的认识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科技文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续相关文物的保护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山汉墓 白灰 分析测试 科学研究
下载PDF
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壁画墓M1373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爱东 贾蓉(照相/绘图) +4 位作者 王洋(照相/绘图) 王曾 李鑫 李莎 王昕晗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61,I0001,共13页
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白杨寨村南发掘了一座晚唐时期砖室壁画墓。该墓破坏严重,但其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时代特征明显。该墓所处位置为刘弘规家族墓地,根据墓葬形制及位置关系,推测墓主应为刘弘规家族第二代成... 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白杨寨村南发掘了一座晚唐时期砖室壁画墓。该墓破坏严重,但其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时代特征明显。该墓所处位置为刘弘规家族墓地,根据墓葬形制及位置关系,推测墓主应为刘弘规家族第二代成员,即晚唐时期权宦刘行深或其夫人。该墓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座刘弘规子辈成员墓葬,为研究晚唐时期家族墓地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而出土的精美壁画,为近年来所罕见,对研究唐宋之际壁画题材及风格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壁画墓 宦官 刘行深 家族墓
下载PDF
武威吐谷浑贵族墓葬研究
11
作者 王丹 李明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23,共5页
20世纪以来,在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地区,发掘了一批吐谷浑贵族墓葬。该地区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吐谷浑亡国后的“先茔”地,其中喜王慕容智墓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通过对武威地区吐谷浑墓发掘资料的整理,对葬俗进行溯源探究,从更... 20世纪以来,在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地区,发掘了一批吐谷浑贵族墓葬。该地区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吐谷浑亡国后的“先茔”地,其中喜王慕容智墓保存最为完整。本文通过对武威地区吐谷浑墓发掘资料的整理,对葬俗进行溯源探究,从更多角度分析武威地区吐谷浑贵族墓葬葬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 吐谷浑贵族墓 鲜卑
下载PDF
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的图像研究——以大同沙岭七号墓乐舞图像为中心
12
作者 孙天慧 程金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共12页
3—6世纪期间,我国中原音乐文化经历了先向周围传播而后又回流到中原的过程,而在此期间河西走廊一带是保存中原文化与接纳西域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枢纽。通过对大同沙岭七号墓中以乐舞图像为中心的相关历史事实的具体考证,并将其与同时期... 3—6世纪期间,我国中原音乐文化经历了先向周围传播而后又回流到中原的过程,而在此期间河西走廊一带是保存中原文化与接纳西域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枢纽。通过对大同沙岭七号墓中以乐舞图像为中心的相关历史事实的具体考证,并将其与同时期丝绸之路出现的相似图像进行对比,可知大同沙岭七号北魏墓中的乐舞图像的具体内容应是来源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这进一步体现了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大同沙岭七号墓 乐舞图像
下载PDF
陕西西安唐戴至德夫妇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昕 +2 位作者 张小丽 吴晓璇 张星(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0,F0002,共14页
2019年7月至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区郭杜街道任家寨村南发掘古墓葬2座,其中编号为M1的墓葬为长斜坡墓道五天井土圹砖室墓,出土器物50件(组),其中有墓志2合,确定墓主为唐代宰相戴至德和夫人博陵崔氏合葬墓。
关键词 陕西西安 唐墓 戴至德 宰相
下载PDF
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褶裙形制考
14
作者 高丹丹 王亚蓉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4-103,117,共11页
对明代吴氏墓出土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褶裙形制进行研究推考,探讨明代命妇褶裙形制特征。运用实验考古学、文献图像查阅、个案分析与多元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裙的出土背景、面料、形制、裙片拼缝方式、褶裥制式及数量、裙与上衣组配... 对明代吴氏墓出土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褶裙形制进行研究推考,探讨明代命妇褶裙形制特征。运用实验考古学、文献图像查阅、个案分析与多元类比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裙的出土背景、面料、形制、裙片拼缝方式、褶裥制式及数量、裙与上衣组配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团窠双龙戏珠纹暗花缎褶裙为两片一腰样式的侧褶裙,裙片共用七幅料拼缝,裙两侧捏“四对四”抱合对褶,为明代较为典型的褶裙制式,具有明显的传承性;该裙与墓中出土短上衣组配,体现了弘治年间江南地区命妇着装的礼仪性与时尚性,代表了明中期命妇典型的生活着装配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藩王 宁靖王夫人 吴氏墓 褶裙 形制
下载PDF
从地中海到青海——都兰热水墓出土“半人半鱼”图像考
15
作者 苗亚婻 杜建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2,I0002,共8页
青海都兰热水墓出土了3件半人半鱼图像金饰片,母型是来自古希腊海神特里同的另一种形象肯陶洛斯—特里同,主要流行于希腊化时期至罗马帝国时期,伴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到中亚与西北印度,继而进入都兰。其在墓葬中既象征王权,又护佑死者灵... 青海都兰热水墓出土了3件半人半鱼图像金饰片,母型是来自古希腊海神特里同的另一种形象肯陶洛斯—特里同,主要流行于希腊化时期至罗马帝国时期,伴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到中亚与西北印度,继而进入都兰。其在墓葬中既象征王权,又护佑死者灵魂进入极乐冥界,同时直观反映了丝绸之路青海道上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人半鱼图像 都兰热水墓 特里同 丝绸之路青海道
下载PDF
清代王爷园寝地下建筑的初步调查与研究
16
作者 周莎 《地方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82-89,共8页
作为封建最后一个王朝的清朝,在定鼎燕京后,其所封爵的宗室亲王们大多生活于北京。经历朝绵延,生于斯、长于斯的大清朝的宗室亲王们,在蔓逝后,顺理成章地把葬地选择在了北京或其周边地区。他们在这里修建了他们"百年之后"的... 作为封建最后一个王朝的清朝,在定鼎燕京后,其所封爵的宗室亲王们大多生活于北京。经历朝绵延,生于斯、长于斯的大清朝的宗室亲王们,在蔓逝后,顺理成章地把葬地选择在了北京或其周边地区。他们在这里修建了他们"百年之后"的万年福地,即"王爷园寝"。清代王爷园寝的建筑由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组成。从地面建筑上看,园寝多由神桥、碑亭、宫门、享殿、墓家等几部分组成;从地下建筑来看,玄宫主要由罩门券、梓券、金券等几部分组成。这些地上与地下的建筑样式,充分反映了王爷园寝在当时历史时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王园寝 玄宫 地下建筑 墓室装修
下载PDF
廖仲恺何香凝墓建筑设计解析——兼论民国时期国葬墓建筑布局与形制特征研究
17
作者 朱阁珲 郭华瑜 胡占芳 《城市建筑》 2024年第7期76-80,共5页
廖仲恺何香凝墓(以下简称“廖墓”)建设于1925—1937年,其间经历近代两部《国葬法》的兴替,陵墓两任建筑师均以西方留学背景应对当时社会普遍追求的中国古典复兴形式主义要求,集中展现了变革年代中社会与建筑环境特点。文章从廖墓建设... 廖仲恺何香凝墓(以下简称“廖墓”)建设于1925—1937年,其间经历近代两部《国葬法》的兴替,陵墓两任建筑师均以西方留学背景应对当时社会普遍追求的中国古典复兴形式主义要求,集中展现了变革年代中社会与建筑环境特点。文章从廖墓建设的历史研究和工程图档解读两方面出发,对影响廖墓设计的各方面进行考察,通过与同时代国葬墓比较,探索国葬机制对廖墓设计的影响,以及设计师面对山地基址和中国式风格要求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仲恺何香凝墓 近代国葬墓 建筑布局 形制特征
下载PDF
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备茶图”研究
18
作者 陈爱东 王曾 李鑫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0,共5页
墓葬壁画中“备茶图”题材多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唐墓中则较为罕见,分布地域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西安东郊白杨寨晚唐墓M1373发现有“备茶图”题材壁画一幅,为目前所见最早,在西安地区更是首次发现。本文以新发现的... 墓葬壁画中“备茶图”题材多流行于宋、辽、金时期,唐墓中则较为罕见,分布地域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西安东郊白杨寨晚唐墓M1373发现有“备茶图”题材壁画一幅,为目前所见最早,在西安地区更是首次发现。本文以新发现的“备茶图”壁画为例,通过对其内涵的分析,对墓葬中“备茶图”出现的社会背景、早期发展脉络、后期的变化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晚唐墓 壁画 备茶图
下载PDF
概念、视角、叙述与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书写——巫鸿The 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Understanding Chinese Tombs评述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晓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在大量美术考古材料不断出土的情况下,新方法、新视角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些重要的学术概念,构成了最近30年来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研究的总体特征。如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这三个学术概念就建构了巫鸿新作《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 在大量美术考古材料不断出土的情况下,新方法、新视角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些重要的学术概念,构成了最近30年来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研究的总体特征。如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这三个学术概念就建构了巫鸿新作《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的研究线索,也体现出作者希望以提出若干重要学术概念为依托,重新思考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同时所呈现出的叙述与分析风格及美术史观,相对于传统的中国美术通史叙述方式,则具有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这些特征都为以后的古代中国墓葬美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继续探索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墓葬美术史 巫鸿 《黄泉下的美术》 学术概念 叙述框架
下载PDF
宣化辽张文藻墓壁画《备茶童嬉图》图像艺术与社会文化
20
作者 王隽彦 张悦 王英暎 《福建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50-155,共6页
宣化辽张氏家族墓室壁画以丰富的内容场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再现了辽统治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生活习俗。其中张文藻墓壁画《备茶童嬉图》,围绕“备茶”这一主线,巧妙地把备茶、童嬉、教子三个图像内容构思在一起,描绘了一... 宣化辽张氏家族墓室壁画以丰富的内容场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再现了辽统治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生活习俗。其中张文藻墓壁画《备茶童嬉图》,围绕“备茶”这一主线,巧妙地把备茶、童嬉、教子三个图像内容构思在一起,描绘了一个逝者理想的“幸福家园”。透过壁画图像信息,我们可窥探“茶”已经成为辽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墓葬装饰的重要母题,并推断辽茶文化上承于唐、相近于宋,证实了辽与中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墓壁画 《备茶童嬉图》 图像艺术 社会文化 茶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