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iotic and biotic drivers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understory layers of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in North China 被引量:10
1
作者 Hui Wang Mengtao Zhang Hongwei Na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213-2225,共13页
Understory plan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community structures,function realization,and community succession.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abiotic and bi... Understory plan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community structures,function realization,and community succession.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abiotic and biotic drivers affect the diversity of understory species in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in the semiarid climate region of North China.We hypothesized that(1)topographic factors ar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understory strata,and(2)different understory strata respond differently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shrubs may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overstory stratum,and herbs may be more affected by surface soil conditions.To test these hypotheses,we used the boosted regression tree method to analyze abiotic and biotic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using data from 280 subplots across 56 sites in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of North China.Elevation and slope aspect were the dominant and indirect abiotic drivers affecting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and individual tree size inequality(DBH variation)was the dominant biotic driver of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soil water content was the main edaphic factors affecting herb layers.Elevation,slope aspect,and DBH variation accounted for 36.4,14.5,and 12.1%,respectively,of shrub stratum diversity.Shrub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elevation within the range of altitude of this study,but increased with DBH variation;shrub diversity was highest on north-oriented slopes.The strongest factor affecting herb stratum species diversity was slope aspect,accounting for 25.9%of the diversity,followed by elevation(15.7%),slope(12.2%),and soil water content(10.3%).The highest herb diversity was found on southeast-oriented slopes and the lowest on northeast-oriented slopes;herb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elevation and soil water content,but increased with slope.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in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of Nor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IOTIC and biotic DRIVERS col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s north china SEMI-arid region UNDERSTORY species diversity
下载PDF
A case study on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fresh groundwater in the north of Alashan of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2
《Global Geology》 1998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A case study on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fresh groundwater in the north of Alashan of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CASE
下载PDF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and a warming hiatus from 1951 to 2014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3
3
作者 MA Long LI Hongyu +1 位作者 LIU Tingxi LIANG Longt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192-207,共16页
An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and a warming hiatus have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global climate.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se change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This study used the central clustering method, Mann-Kendall m... An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and a warming hiatus have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global climate.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se change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This study used the central clustering method, Mann-Kendall mutation test and other methods to explore the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and warming hiatus in three different temperature zones of the study region based on average annual data series.Among the temperature metrics investigated,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Tnav) shifted the earliest,followed by average temperature(Tnv) and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Txav). The latest change was observed in summer(1990 s), whereas the earliest was observed in winter(1970 s). Before and after the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Tnav fluctuated considerably, whereas there was only a slight change in Txav.Before and after the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the winter temperature changed more dramatically than the summer temperature. Before the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Tnav in the central region(0.322°C/10 a)and west region(0.48°C/10 a)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After the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Tnav in winter in the central region(0.519°C/10 a) and in autumn in the west region(0.729°C/10 a)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Overall, in the years in which temperature shifts occurred early, a warming hiatus also appeared early. The three temperature metrics in spring(1991)in the east region were the first to exhibit a warming hiatus. In the east region, Txav displayed the lowest rate of increase(0.412°C/a) in the period after the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and before the warming hiatus,and the highest rate of increase after the warming hi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ABRUPT TEMPERATURE change WARMING HIATUS cold and arid region northern china
下载PDF
2000−2020年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黄艳 刘晓曼 +2 位作者 袁静芳 付卓 乔青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861,共13页
生态工程背景下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议题.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区域,其碳储量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对促进碳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修正碳密度数据,... 生态工程背景下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议题.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区域,其碳储量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对促进碳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修正碳密度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了华北干旱半干旱区2000−2020年碳储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探讨了影响碳储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华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减少以及林地、灌木、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之和由52.94%增至54.47%,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达60.59%.②华北干旱半干旱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总碳储量分别为7542.46 Tg、7570.94 Tg、7733.11 Tg、7909.20 Tg、8210.84 Tg,平均变化速率为33.501 Tg/a,21年间累计增加668.38 Tg.③碳储量稳定区域的面积占92.39%;碳储量增加区域面积占5.17%,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的绿洲地区及山地林区,与林地、草地转入区域存在一定重叠;碳储量减少区域面积占2.45%,主要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中草地-未利用地交界处以及河北省居民用地.④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碳汇的首要因素,其次为年均降水量和累计造林面积.不同因子交互作用后会增强单因子对碳汇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表明区域内碳汇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碳储量持续增加,其碳汇能力主要受限于自然因素,但生态工程等积极人为措施也能显著提升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华北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北方寒旱区甘蓝型冬油菜的春化特性与抗寒性
5
作者 刘海卿 李静 +6 位作者 刘海霞 王燕琴 周莹莹 张忠财 苏芸芸 孙于卜 孙万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2-71,共10页
【目的】研究甘蓝型冬油菜春化特性与抗寒性的关系,为超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选育和抗寒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冬性品种16-2444、17-2251,冬性品种天油14号、天油2238,弱冬性品种甘杂9号、秦早1号等6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 【目的】研究甘蓝型冬油菜春化特性与抗寒性的关系,为超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选育和抗寒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冬性品种16-2444、17-2251,冬性品种天油14号、天油2238,弱冬性品种甘杂9号、秦早1号等6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春播,测定春化率、株高标准化值,分析春化特性;秋播冬前测定株高、根长、根颈直径、生物量,并统计越冬率,同时结合低温发芽试验,利用抗寒系数和综合抗寒系数对品种抗寒性进行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研究品种春化特性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6个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为20.9%~74.4%,根颈直径为10.7~18.0 mm,根鲜质量为9.3~23.2 g/株;4℃发芽率为26.4%~56.4%,各品种发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7-2251>16-2444>天油14>天油2238>甘杂9号>秦早1号。6个甘蓝型冬油菜春播的春化率为0~79.3%;株高标准化值为0.017~0.892,其变化趋势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秦早1号、甘杂9号>天油2238>天油14号>16-2444>17-2251。通过计算综合春化系数和综合抗寒系数对其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其中17-2251和16-2444为抗寒性品种,天油14号和天油2238为弱抗寒性品种,甘杂9号和秦早1号为不抗寒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抗寒系数与越冬率、根颈直径、4℃发芽期抗寒系数、根鲜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根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春播综合春化系数、春化率、株高标准化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强冬性品种16-2444和17-2251可在北方寒旱区种植,越冬率、低温冻害前根颈直径大小、根鲜质量、4℃发芽率、春播春化率是北方地区强抗寒性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选育和抗寒性评价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春化特性 抗寒性 北方寒旱区
下载PDF
东北寒旱区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技术优化
6
作者 田磊 张悦忠 +7 位作者 孙继颖 梁红伟 周一民 于长生 艾俊国 刘玉龙 吴菲 苑志强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19-28,共10页
【目的】探索适宜东北寒旱区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优化前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BO-S2∶M2)、4∶4模式(BO-S4∶M4)、4∶2模式(BO-S4∶M2)、6∶4模式(BO-S6∶M4),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 【目的】探索适宜东北寒旱区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优化前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BO-S2∶M2)、4∶4模式(BO-S4∶M4)、4∶2模式(BO-S4∶M2)、6∶4模式(BO-S6∶M4),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AO-S2∶M2)、4∶4模式(AO-S4∶M4)6种处理,以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为对照,对各间作模式的生育进程、土地当量比、净效应、补偿效应、选择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间作模式下,大豆生育期与单作大豆相比延迟2~3 d;各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与单作相比作物增产13%~36%;AO-S2∶M2模式净效应达到317.04 kg/hm^(2),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在各间作模式中,AO-S2∶M2模式的补偿效应最大,且显著高于BO-S2∶M2模式(P<0.05);与优化前相比,AO-S2∶M2模式选择效应增加了46.90%。AO-S2∶M2、AO-S4∶M4与单作玉米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分别增收38.16、9.33元/hm^(2);各间作模式与单作大豆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增幅为53.39~379.74元/hm^(2)。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各间作模式综合评价,AO-S2∶M2模式综合评分最高(2.11),其次是AO-S4∶M4模式(0.62)。【结论】种植技术优化后的大豆-玉米2∶2、4∶4间作模式优势突出,其中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间作优势最大,在东北寒旱区更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寒旱区 大豆-玉米间作 种植模式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北方寒区饲肥兼用型油菜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毕影东 樊超 +9 位作者 周广生 邸树峰 李炜 刘淼 王玲 刘建新 梁文卫 杨光 傅廷栋 来永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7-443,共7页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种植饲肥兼用型油菜可以弥补黑龙江省饲草短缺的问题,同时饲料油菜作为绿肥作物在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回顾了饲料油菜在黑龙江省的发展历程,对饲料油菜引种与...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种植饲肥兼用型油菜可以弥补黑龙江省饲草短缺的问题,同时饲料油菜作为绿肥作物在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回顾了饲料油菜在黑龙江省的发展历程,对饲料油菜引种与品种筛选、种植模式、栽培技术、青贮加工、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概括总结了北方寒区饲料油菜种植、加工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在寒区开展饲料油菜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寒区 饲肥兼用型油菜 种植模式 轮作体系
下载PDF
西部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师尚礼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91,共11页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新高原的干旱寒冷气候孕育了丰富的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形成了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的天然资源库;积极开发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有利于提升种质创新与利用水平,更好支撑西部地区的草种业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内...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新高原的干旱寒冷气候孕育了丰富的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形成了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的天然资源库;积极开发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有利于提升种质创新与利用水平,更好支撑西部地区的草种业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草类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利用现状,辨识了西部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论述开发利用优势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发展机制。研究建议,尽快将草类植物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和产业优势,驱动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由认知层面转向行动层面,引导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由分散发展转向系统化集成,构建草类植物种质创新发展的跟踪或超越机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草类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科技园这一西部旱区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务实举措,以尽快建成“西部种业之都”、西部种业创新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旱区寒区 草类植物 种质资源 创新利用 种业
下载PDF
两种措施对华北高寒区晚茬花球甘蓝霜冻的防护效果
9
作者 闫宝月 宋晋辉 +2 位作者 刘金科 张立峰 张继宗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5-111,共7页
伴随着市场供应期的延长,华北高寒区晚茬青花菜与花椰菜两种花球甘蓝栽培面临着低温霜冻环境的胁迫。笔者监测了华北高寒区秋季间霜期气象因素变化,林带风障防护、无纺布覆被防护与未防护(CK)下的花球甘蓝光合指标、霜冻害指数以及产量... 伴随着市场供应期的延长,华北高寒区晚茬青花菜与花椰菜两种花球甘蓝栽培面临着低温霜冻环境的胁迫。笔者监测了华北高寒区秋季间霜期气象因素变化,林带风障防护、无纺布覆被防护与未防护(CK)下的花球甘蓝光合指标、霜冻害指数以及产量等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坝上高寒区秋季间霜期受霜冻胁迫的花球甘蓝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有降低趋势;对花球甘蓝叶片SPAD值降低不显著;对光能转化效率(F_(v)/F_(m))产生了胁迫效应,其中花椰菜较青花菜更为敏感,但F_(v)/F_(m)总体维持0.78以上水平。花椰菜霜冻害指数较青花菜高,抗寒性差;其林带风障与无纺布覆被防护的产量较未防护(CK)提高13.86%与19.98%;青花菜林带风障防护较未防护产量提高了6.48%。无纺布覆被增加了成本,净产值较未防护处理提高了27.66%,成本收益率达3.75%。因此,花球甘蓝中的青花菜与花椰菜对华北高寒区秋季间霜期低温环境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无纺布覆被是防控菜田霜冻危害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球甘蓝 霜冻胁迫 无纺布覆被 林带风障防护 华北高寒区
下载PDF
北方寒冷干旱地区冻土坨杯苗造林技术
10
作者 王振伟 《林业勘查设计》 2023年第1期10-12,17,共4页
我国北方寒冷干旱地区的大苗造林面临成活率及保存率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总结整地技术、树种选择、造林技术及造林后抚育等方面冻土坨杯苗造林技术,利用该技术进行造林,苗木土坨不散,根系不受损伤,可以大大提高北方干旱地区... 我国北方寒冷干旱地区的大苗造林面临成活率及保存率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总结整地技术、树种选择、造林技术及造林后抚育等方面冻土坨杯苗造林技术,利用该技术进行造林,苗木土坨不散,根系不受损伤,可以大大提高北方干旱地区大苗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适宜在北方寒冷干旱地区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坨杯苗 树种选择 整地技术 北方寒冷干旱地区
下载PDF
北方寒旱区白菜型冬油菜安全越冬的临界指标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孙万仓 刘海卿 +7 位作者 刘自刚 武军艳 李学才 方彦 曾秀存 许耀照 张亚宏 董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9-618,共10页
利用2011—2014年北方13个省、市、区48个不同生态点的试验数据,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点的越冬率、产量变化,越冬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旨在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区的越冬安全性,确定北方冬油菜通用的安全越冬的越冬率临界值,... 利用2011—2014年北方13个省、市、区48个不同生态点的试验数据,分析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点的越冬率、产量变化,越冬率与产量的相关性,旨在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区的越冬安全性,确定北方冬油菜通用的安全越冬的越冬率临界值,明确影响北方冬油菜越冬率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北方不同生态地区越冬率差异较大,产量也差异较大,越冬率变幅为10%~99%,强抗寒品种越冬率〉70%。回归分析表明,越冬率与产量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回归方程符合y=ax+b,当越冬率〈70%时,产量随越冬率的增加而增加,当越冬率为70%时单位面积产量基本趋于稳定,越冬率大于70%时,越冬率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协方差分析表明,与冬油菜越冬率相关性最为密切的因子是品种,其次是极端最低气温、冬季气温、年均气温、≤0℃的冬季负积温、纬度、经度等。因此,70%的越冬率可作为北方地区冬油菜通用安全越冬的越冬率临界值,采用强抗寒品种,极端最低气温–31.79℃、冬季气温–7.20℃、年均气温6.38℃、负积温–997.57℃,纬度低于44.83°,经度高于80.34°是保证冬油菜安全越冬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 冬油菜 北方寒旱区 越冬率 影响因子 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113
12
作者 陈渭南 董光荣 董治宝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4年第5期6-12,共7页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土壤风蚀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区域性的土壤风蚀分布地带性规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规律,描述性的风蚀强度分级与危害评价,单因子风蚀过程的风洞实验,...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土壤风蚀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区域性的土壤风蚀分布地带性规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规律,描述性的风蚀强度分级与危害评价,单因子风蚀过程的风洞实验,农田风蚀防治等方面。今后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土壤风蚀的物理本质、影响因素及发展动态的综合研究,土壤理化性质与表面性质对抗蚀性的影响及其与风蚀的反馈关系,土壤风蚀的基本过程及防治原理,土壤风蚀预报方程与数字模拟,土壤风蚀影响评价模型,土壤风蚀与土地利用以及全球变化的关系,各种观测与实验设备的研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干旱地理 中国 北方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区感热及潜热的异常特征 被引量:20
13
作者 惠小英 王澄海 +1 位作者 左洪超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5-421,共7页
通过对1949-1999年逐月NCEP/NCAR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再分析资料的分析,发现在我国北方干旱区感、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存在着2~3个敏感区,分别位于西北和华北及内蒙一带。其中以东部的华北-内蒙区最为显著。代表上述两个地区通量的平均... 通过对1949-1999年逐月NCEP/NCAR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再分析资料的分析,发现在我国北方干旱区感、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存在着2~3个敏感区,分别位于西北和华北及内蒙一带。其中以东部的华北-内蒙区最为显著。代表上述两个地区通量的平均年际变化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感、潜热通量存在一个突变;进入70年代以后,上述两个地区的感热通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潜热通量的变化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干旱区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异常特征
下载PDF
若尔盖地区湿地萎缩、草地退化沙化与北方沙尘干旱地区因果关系探索 被引量:11
14
作者 梁玉祥 易美桂 +7 位作者 楚可要 夏先玖 常春平 刘经星 杨满业 余徽 付兵 陈明惠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3-238,共6页
分析若尔盖高原盆地的地质地貌、高原特有的热力学特性、流经此地的季风与控制北方干旱区的西风带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退化后下垫面改变引起的地空传递关系变化等因素;对近半个世纪以来若尔盖的降雨等气候条件与北方地区的干旱沙尘天气... 分析若尔盖高原盆地的地质地貌、高原特有的热力学特性、流经此地的季风与控制北方干旱区的西风带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退化后下垫面改变引起的地空传递关系变化等因素;对近半个世纪以来若尔盖的降雨等气候条件与北方地区的干旱沙尘天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北方地区的干旱风沙天气与若尔盖的降水频率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相互关系。表明沙化中的若尔盖地区是一个潜在的沙源地,并有可能通过季风影响到我国北方主要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在研究卫星图片、大量的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探索若尔盖地区与我国北方干旱沙尘地区关系研究的野外考查路线,并组成了多学科的联合研究小组展开了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北方干旱区 风沙 降水
下载PDF
中东亚地区表土碳酸盐含量和pH值的空间变化及其气候代用指标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代宽 李心清 +2 位作者 江伟 赵彦龙 丁文慈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黄土-古土壤以及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作为常用的气候指标,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古气候研究,然而碳酸盐含量的气候意义却缺乏足够的验证。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覆盖我国西北部和蒙古国全境,区域内温度和降水等具有显... 黄土-古土壤以及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作为常用的气候指标,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古气候研究,然而碳酸盐含量的气候意义却缺乏足够的验证。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覆盖我国西北部和蒙古国全境,区域内温度和降水等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为验证包括碳酸盐矿物含量在内的地球化学代用指标的气候意义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场所。为此,选取了一条横跨该区不同气候带的采样线,对采样线上表土碳酸盐含量、pH值以及气象站的记录资料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1)表土碳酸盐含量的分布特征沿着纬度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总体趋势,在北纬34.50°~42.50°的广大黄土、类黄土地区,碳酸盐含量较高,而北纬42.5°以北地区碳酸盐含量则相对较少,局部地区由于土壤母质为碳酸盐岩而具有较高的碳酸盐含量;(2)表土碳酸盐含量与pH值的非线性拟合特征反映出土壤碳酸盐矿物含量与pH值之间的化学平衡,两者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1)。酸性土壤地区的碳酸盐体系难处于饱和状态,碳酸盐易于淋失含量低,此时,碳酸盐矿物含量不宜作为气候指标,而碱性土壤地区的碳酸盐矿物含量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3)高温、干燥的气候环境使降水被迅速蒸发,加剧了碳酸盐类物质的表聚作用,使黄土、类黄土地区表土碳酸盐含量与降水量、温度都呈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4)黄土、类黄土地区表土pH值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关系密切(pH>7,R2=0.90),可以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过去大气降水量变化的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PH值 碳酸盐 气候 干旱 半干旱地区 蒙古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地表覆被因子对华北寒旱区土壤抗风蚀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岩 张立峰 +2 位作者 刘玉华 窦铁岭 张继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0,共6页
为了明晰不同类型土壤的抗风蚀力特征与华北寒旱区农田地表覆被因子减降土壤风蚀的效果,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土壤风蚀测定装置",通过室内模拟与田间实证研究,分析砂砾、垡片覆被以及耕作措施、残茬存留等地表覆被因子对不同类... 为了明晰不同类型土壤的抗风蚀力特征与华北寒旱区农田地表覆被因子减降土壤风蚀的效果,采用国家发明专利"土壤风蚀测定装置",通过室内模拟与田间实证研究,分析砂砾、垡片覆被以及耕作措施、残茬存留等地表覆被因子对不同类型农田土壤抗风蚀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质栗钙土抗风蚀能力高于壤质草甸栗钙土,在连续吹蚀下地表土壤吹蚀量呈"L"形下降特征;砂砾与垡片覆被可显著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随覆被度增加土壤吹蚀量呈近线性指数型下降特征。华北寒旱区多年免耕的燕麦留茬农田,地表土壤吹蚀量较传统翻耕田降低70.28%~88.42%,多年免耕的地表砂砾覆被对增强砂质栗钙土农田的抗风蚀力起重要作用;而留茬覆被的粗糙度效应对增强壤质草甸栗钙土农田抗风蚀力更为重要。壤质草甸栗钙土秋耕立垡覆被,较传统翻耕田地表土壤吹蚀量降低92.21%。研究表明,生物性残茬覆被、非生物性砂砾与垡片覆被具有显著提高土壤抗风蚀力效应;在华北寒旱区农田,燕麦留茬免耕覆被可显著降低土壤吹蚀量;对无植被存留条件的壤质草甸栗钙土农田,秋耕立垡覆被同样具有显著提高土壤抗风蚀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寒旱区 抗风蚀力 地表覆被 砂砾覆被 垡片覆被 免耕留茬
下载PDF
Free Search算法率定的Sacramento模型在东北寒旱区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斌 黄金柏 +2 位作者 宫兴龙 朱士江 王贵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1-177,共7页
采用模型对比研究方法,以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SAC)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新安江模型为参考,采用基于动物群体的自由搜索(Free search,FS)算法作为率定水文模型的优化算法,选取松花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的3个集水区为实证流域,通过对比FS算法... 采用模型对比研究方法,以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SAC)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新安江模型为参考,采用基于动物群体的自由搜索(Free search,FS)算法作为率定水文模型的优化算法,选取松花江水系和辽河水系的3个集水区为实证流域,通过对比FS算法率定的SAC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在3个流域的模拟效果,验证SAC模型在东北寒旱区流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FS算法迭代计算过程简单,需要设置的算法参数较少,在率定SAC模型和新安江模型时效率较高;在相同的模拟条件下,FS算法率定的SAC模型模拟效果更好,其Nash模型效率系数高于新安江模型,表明SAC模型适用于东北寒旱区流域;但SAC模型在东北寒旱区的模拟精度还有待提升,模型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ramento模型 新安江模型 Free search算法 东北寒旱区
下载PDF
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8
作者 方创琳 张小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163-1170,共8页
从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干旱区生态系统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成功经验、政策与管理措施等的分析中得出如下进展 :世界各国都在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 ,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 从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干旱区生态系统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成功经验、政策与管理措施等的分析中得出如下进展 :世界各国都在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 ,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府行为 ;采用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法 ;初步建立起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开始加强生态预报 ,建立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 ;开始研究国家生态安全地理定位 ,并制定国家外部生态安全战略 ;涌现出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建 经济可持续发展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刚 季国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3-290,共8页
提出一种利用地方气象台站测得的地表宽谱 ( 0 .3~ 4 μm)逐日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 (包括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 )来估算晴空无云天气条件下背景大气中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的方法 ,这主要是基于地表的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对... 提出一种利用地方气象台站测得的地表宽谱 ( 0 .3~ 4 μm)逐日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 (包括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 )来估算晴空无云天气条件下背景大气中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厚度的方法 ,这主要是基于地表的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对大气气溶胶散射光学特性的敏感性。该方法建立在观测数据和模式计算结果相互比较的基础上 ,而不需要知道某地相关的云、臭氧或水汽的探空资料。利用此方法 ,我们使用来自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6个地方气象台站 (兰州、敦煌、民勤、格尔木、乌鲁木齐、喀什 ) 1986— 1992年的逐日太阳总辐射和漫射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反演方法 中国 西北干旱地区 大气气溶胶 散射光学厚度
下载PDF
对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业若干规律性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1
20
作者 刘巽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 30年间对西北的考察 ,分析了该地半干旱区旱地农业的特征、进展与问题。强调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应遵循的五个规律性问题 :水肥耦合相互制约的规律、生态适应性规律、农业生态 (生产 )系统开放性规律、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有序发展... 通过 30年间对西北的考察 ,分析了该地半干旱区旱地农业的特征、进展与问题。强调该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应遵循的五个规律性问题 :水肥耦合相互制约的规律、生态适应性规律、农业生态 (生产 )系统开放性规律、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有序发展的规律以及农业的集约化与持续化同步发展的规律。提出建议 :种植业→养殖业是一条主渠道 ;大力增施化肥 ;减轻水土流失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在“水”字上还要大做文章 ;面向市场扬长避短调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旱地农业 水肥耦合规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