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se Study of Fog Predictability for an Event with Cold-Front Synoptic Pattern
1
作者 HU Huiqin HUANG Fei +3 位作者 ZHANG Shaoqing RUAN Chengqing GAO Shanhong LI Pengyu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71-281,共11页
Fog has recently become a frequent high-impact weather phenomenon along the coastal regions of North China. Accurate fog forecasting remains challenging due to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dictability and mechanism... Fog has recently become a frequent high-impact weather phenomenon along the coastal regions of North China. Accurate fog forecasting remains challenging due to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dictability and mechanism of fog 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synoptic-scale circulation. One frequent synoptic pattern of fog formation in this area is associated with cold front passage(cold-front synoptic pattern, CFSP).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redictability of a typical CFSP fog ev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zing key characteristics of synoptic-scale circulation determining fog forecasting performance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The event was ensemble forecasted with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Two groups of ensemble members with good and bad forecasting performance were selected and composi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is case wa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simulated strengths of the cold-front circulation(i.e., trough and ridge and the associated surface high). The bad-performing members tended to have a weaker ridge behind a stronger trough, and associated higher pressure over land and a weaker surface high over the sea, leading to an adverse impact on strength and direction of steering flows that inhibit warm moist advection and enhance cold dry advection transported to the focus region. Associated with this cold dry advection, adverse synoptic conditions of stratification and moisture for fog formation were produced, consequently causing failure of fog forecasting in the focus region.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te synoptic-scale information for improved CFSP fog forecasting, and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fog predictability from perspective of synoptic-scale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g PREDICTABILITY cold-front SYNOPTIC PATTERN ensemble forecast composite analysis
下载PDF
2024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2
作者 谢超 桂海林 尤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4-520,共7页
2024年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欧亚中高纬环流呈纬向“两槽一脊”型,东亚大槽偏东。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6.3 mm,较常年同期(14.1 mm)偏多15.6%;全国平均气温-3.8℃,较常年同期(-4.8℃)偏高1.0℃。月内气温... 2024年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欧亚中高纬环流呈纬向“两槽一脊”型,东亚大槽偏东。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6.3 mm,较常年同期(14.1 mm)偏多15.6%;全国平均气温-3.8℃,较常年同期(-4.8℃)偏高1.0℃。月内气温起伏较大,出现了1次全国型寒潮过程和2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其中20—22日的寒潮天气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大风持续时间长、暴雪极端性强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寒潮 暴雪 雾-霾
下载PDF
LNG卫星气化站冷能制冰项目研究
3
作者 蔡振培 刘刚 +3 位作者 陈新平 吴晓敏 孙浠乘 丁际昭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9-22,共4页
本项目针对某LNG卫星气化站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完备的冷能制冰工艺。该工艺包括LNG气化模块、冷媒R507循环模块、制冰模块以及安全保障系统,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有助于消除冷雾污染。通过连续27小时的运行调试,分析可知制冰过程中... 本项目针对某LNG卫星气化站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完备的冷能制冰工艺。该工艺包括LNG气化模块、冷媒R507循环模块、制冰模块以及安全保障系统,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有助于消除冷雾污染。通过连续27小时的运行调试,分析可知制冰过程中冷媒R507进出口温差保持在5~28℃,压力不小于0.12 MPa,日制冰量可达到150 t,制冰蒸发器进口压力高于泡点,出口压力高于露点,低于泡点,调试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节能效益,年净利润可达373.44万元,且年节电量为341.64万kW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380.23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81.87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卫星气化站 冷能利用 制冰工艺 冷雾污染 经济效益
下载PDF
2023年1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4
作者 徐冉 桂海林 +1 位作者 尤媛 王继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2,共6页
2023年1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东亚大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2 mm,较常年同期(11.9 mm)偏多2.5%;全国平均气温为-2.6℃,比常年同期(-3.0℃)偏... 2023年1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大,东亚大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2 mm,较常年同期(11.9 mm)偏多2.5%;全国平均气温为-2.6℃,比常年同期(-3.0℃)偏高0.4℃。月内共出现6次冷空气过程、1次沙尘天气过程和1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其中13—16日,我国大部地区遭遇的强寒潮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和低温极端性显著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冷空气 沙尘 雾-霾
下载PDF
2024年春季海洋天气评述
5
作者 王海平 张增海 +1 位作者 黄奕武 董林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2024年春季(3—5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为:极涡呈单极型,中心明显偏向东半球一侧,强度与常年同期平均强度相当,中高纬呈4波型分布。影响中国的冷空气较常年明显偏弱,导致大风过程次数偏少。8级以上大风过程共出现4次,其中冷空气及其与... 2024年春季(3—5月)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为:极涡呈单极型,中心明显偏向东半球一侧,强度与常年同期平均强度相当,中高纬呈4波型分布。影响中国的冷空气较常年明显偏弱,导致大风过程次数偏少。8级以上大风过程共出现4次,其中冷空气及其与入海气旋或台风结合的多系统影响大风过程为3次,入海温带气旋大风过程为1次,且此次过程伴随冷涡底部强对流系统发展引起的极端大风。比较明显的海雾过程出现10次,其中3月为7次,4月为2次,5月为1次,多数过程是由低压前部或高压后部偏南暖湿气流影响所致。中国近海浪高2.0 m以上的大浪过程有12次,最大浪高为3.0~4.0 m,未出现4.0 m以上的浪高。海面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东海至台湾海峡一带的海面温度梯度相对较高。全球共有11个热带气旋生成,其中北半球3个(西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分别有2个和1个),南半球8个(西南印度洋和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各4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涡 冷空气 热带气旋 海上大风 海雾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后雾灯散热器机械加工工艺设计
6
作者 孟玉喜 王玉忠 +1 位作者 张建雷 陈杰 《模具制造》 2024年第5期14-17,共4页
以某款新能源汽车中的后雾灯为机械加工研究对象,通过对后雾灯散热器零件的原材料、尺寸几何精度、表面质量和使用功能要求等进行逐一分析,牢牢抓住产品零件上76根散热小圆柱的成形作为设计的重点,经过多种可行加工方案的优化比较,选择... 以某款新能源汽车中的后雾灯为机械加工研究对象,通过对后雾灯散热器零件的原材料、尺寸几何精度、表面质量和使用功能要求等进行逐一分析,牢牢抓住产品零件上76根散热小圆柱的成形作为设计的重点,经过多种可行加工方案的优化比较,选择了从冷挤压模具成形→冲裁模具冲压加工→数控铣削加工的主要加工工艺路径,并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实际生产证明,该后雾灯散热器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合理可行,所生产的产品符合图纸技术要求,能够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雾灯散热器 76根小圆柱 冷挤压成形 冲裁模具 铣削加工
下载PDF
用冷雾法研究复合绝缘子污秽闪络特性 被引量:9
7
作者 赵林杰 李成榕 +2 位作者 姚继莎 张书琦 熊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71-75,共5页
针对绝缘子冬季雾闪的典型气象特征,提出了一种研究复合绝缘子污闪特性的冷雾试验方法。设计了冷雾试验的温度控制方法,即试验时环境温度在-2~2℃范围内循环。根据冷雾中随着温度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的闪络电压呈“U”形分布的特征,提... 针对绝缘子冬季雾闪的典型气象特征,提出了一种研究复合绝缘子污闪特性的冷雾试验方法。设计了冷雾试验的温度控制方法,即试验时环境温度在-2~2℃范围内循环。根据冷雾中随着温度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的闪络电压呈“U”形分布的特征,提出冷雾中复合绝缘子污闪特性的评价方法。最后,分别利用该冷雾试验方法和传统蒸汽雾法评价了一种复合绝缘子短串试样的污秽闪络特性。试验选择一种污秽度、两种初始憎水性状态。结果表明:对于2组具有不同初始憎水性状态的污秽复合绝缘子试样,冷雾法试验结果比蒸汽雾法的试验结果分别低12.8%和25.5%,从而证实了用冷雾法研究复合绝缘子污闪特性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冷雾试验 污秽 闪络特性 憎水性
下载PDF
人工消除冷雾的个例模拟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何晖 郭学良 +2 位作者 李宏宇 金华 刘建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2-286,共15页
本文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Reisner2方案中引入了液氮粒子与云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中尺度模式MM5中实现了催化功能。利用加入催化方案的中尺度模式针对2007年12月26日北京地区的一次冷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消雾的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消雾的效... 本文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Reisner2方案中引入了液氮粒子与云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中尺度模式MM5中实现了催化功能。利用加入催化方案的中尺度模式针对2007年12月26日北京地区的一次冷雾天气过程进行了消雾的数值模拟研究,探讨了消雾的效果和机理,并针对催化剂的播撒量和播撒位置进行了两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此次模拟雾过程中,在目标区上风方1~2 km以5 g/s的播撒速率播撒10 min,催化作业开始9 min后,目标区开始显现作业效果,最好的效果出现在作业后24 min,作业效果可以维持25 min左右。消雾机理主要为播撒后人工冰晶通过凝华增长消耗了大量的水汽,导致了水汽通过凝结过程形成雾滴的减少,同时上游作业导致雾滴向下游目标区平流的减少。本例中,以15 g/s的速率播撒作业和在目标区上风方5~6 km的地点作业对能见度的改善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雾 消雾 中尺度催化数值模式 机理 催化效果
下载PDF
液氮消冷雾微结构的演变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庚 关立友 苏正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1,共5页
液氮已广泛用于外场的人工增雨和消雾,是“十五”人工影响天气攻关研究和推荐的催化剂之一;其优势在于价廉,对环境无污染,资源丰富,-8℃以上成冰率高于AgI。文章介绍用液氮在首都机场的消雾试验,讨论和分析了消雾前后雾微结构的... 液氮已广泛用于外场的人工增雨和消雾,是“十五”人工影响天气攻关研究和推荐的催化剂之一;其优势在于价廉,对环境无污染,资源丰富,-8℃以上成冰率高于AgI。文章介绍用液氮在首都机场的消雾试验,讨论和分析了消雾前后雾微结构的演变。对地跨北京14个区县,持续48h,能见度最低时达20~30m的气团平流雾连续播撒液氮,35min后下风方4.8km的测立占出现冰雪晶,形状以柱状为主,平均浓度为0.35个/cm^3。冰雪晶的出现破坏了雾的胶性稳定性,能见度很快得以改善,水平能见度增加到300~6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 冷雾 微结构 人工消雾
下载PDF
高压微雾在蒸发冷却空调机组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成成 黄翔 +4 位作者 汪超 吴生 刘晓峰 陈本林 康健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225-227,260,共4页
为了得到填料-高压微雾对组合式空调机组的降温效果,测试1台55 000m3/h风量的填料-高压微雾组合式空调机组.采用对比方法,将5种不同的测试的降温效果进行对比.实验数据表明,高压微雾和填料上采用三维布水相结合对空调机组的降温最为显著... 为了得到填料-高压微雾对组合式空调机组的降温效果,测试1台55 000m3/h风量的填料-高压微雾组合式空调机组.采用对比方法,将5种不同的测试的降温效果进行对比.实验数据表明,高压微雾和填料上采用三维布水相结合对空调机组的降温最为显著.从研究结果上看,高压微雾不仅是人们传统认识上的加湿器,还是一台良好的冷却器,能够对空气进行降温,满足一些场所降温的需要,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微雾 冷雾 组合式空调机组
下载PDF
2015年3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赖芬芬 孙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6-792,共7页
2015年3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位置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南,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小,南支槽平均位置位于70°E附近;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位置偏西。3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1.8 mm,较常... 2015年3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位置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南,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小,南支槽平均位置位于70°E附近;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位置偏西。3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1.8 mm,较常年同期(29.5 mm)偏少26.1%。全国平均气温为5.8℃,较常年同期(4.1℃)偏高1.7℃。月内,我国出现5次主要的冷空气过程和5次主要的降水过程。江南等地多阴雨天气,我国东部出现3次轻到中度雾-霾天气,北方出现5次沙尘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冷空气 雾霾 沙尘
下载PDF
冷雾的边界层温湿层结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宋润田 孙俊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3-45,50,共4页
以1981~1996 年58 次冷雾(成雾时T≤0℃)为样本,利用高空和部分低空探测资料,对其边界层的温湿度层结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不论对人工消除过冷雾的研究还是对提高预报水准都是有益的。
关键词 边办层 逆温强度 冷雾 辐射雾 平流雾 温湿层结
下载PDF
冷空气影响下的黄东海海雾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亚男 李永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6-221,共6页
根据历史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我国黄海和东海沿海在冷空气影响下发生海雾的气候规律和海雾形成的海洋、气象条件,发现冷空气条件下的成雾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其中半数以上为浓雾过程,冷空气条件下成雾次数约占总雾次的15%,成雾时以弱冷... 根据历史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我国黄海和东海沿海在冷空气影响下发生海雾的气候规律和海雾形成的海洋、气象条件,发现冷空气条件下的成雾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其中半数以上为浓雾过程,冷空气条件下成雾次数约占总雾次的15%,成雾时以弱冷空气过程为主,风向偏北,风速一般小于8 m/s,成雾的相对湿度条件有昼夜之分,夜间发生的雾大多数出现在空气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之下,而白天发生雾时相对湿度条件限制要低一些。成雾时以气海温差在2.0℃以内时所占的比例最多,但当气温低于海温2.0℃以上时的海雾仍占15%的比例,它高于一般海雾发生时对应的海气温差值所占的百分比。东海海域的冷空气雾其近海面边界层大气普遍有逆温或近于等温情况,而黄海北部海域有逆温或等温的情况比较少。以冷空气影响下成雾最多的小洋山站为例,海雾维持时间大多小于2小时,约有19%的海雾维持时间大于4小时。当冷空气影响下海上出现雾时,临近陆地上的能见度一般都比较好,这与相邻沿海陆地区域一般并不形成有利的成雾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 海雾 成雾条件
下载PDF
2014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于超 张芳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1,共6页
2014年10月大气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地区极涡为单极型,中高纬地区为5波型分布,南支槽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常年相当。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29.5 mm,较常年同期(35.8 mm)偏少17.6%;全国平均气温11.2℃,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 2014年10月大气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地区极涡为单极型,中高纬地区为5波型分布,南支槽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常年相当。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29.5 mm,较常年同期(35.8 mm)偏少17.6%;全国平均气温11.2℃,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9℃。甘肃南部、东北东部和京津冀等地共有51站发生极端日降温事件,东北地区共有17站发生极端连续降温事件。月内共有3次强降水过程,其中,10月27-31日,海南及四川盆地、贵州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局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10月,冷空气势力较弱,有两次主要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我国中东部出现4次大范围雾霾天气。江西、湖南南部和东部、广东大部、福建南部和西部、广西东部等地存在中度气象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单极型 暴雨 冷空气 雾霾
下载PDF
2014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寅 何立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2-648,共7页
2014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极涡偏强且呈偶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南支槽位置偏西。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3℃,较常年同期偏低0.6℃;全国平均降水量17.5 mm,与常年同期(17.4 mm)持平。月内我国有一次全... 2014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极涡偏强且呈偶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南支槽位置偏西。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3℃,较常年同期偏低0.6℃;全国平均降水量17.5 mm,与常年同期(17.4 mm)持平。月内我国有一次全国性寒潮天气过程;北方有明显雨(雪)天气,冬麦区旱情缓解;南方雨雪过程较多且范围较大,多地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和冻害;中东部出现3次大范围的雾或霾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寒潮 降水
下载PDF
长江口横沙浅滩及邻近海域灾害性天气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丁平兴 葛建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78,共7页
热带气旋、寒潮与大雾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港口、航道及航运安全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给出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寒潮和大雾的特征.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有2.3次,8—9... 热带气旋、寒潮与大雾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港口、航道及航运安全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给出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寒潮和大雾的特征.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有2.3次,8—9月是高发季节;寒潮平均每年有3.15次,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大雾日年平均达50~60 d,主要集中在3—7月.并通过SWAN模型,分别计算热带气旋和寒潮天气作用下在横沙浅滩及其邻近海域的波高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热带气旋 寒潮 大雾 波浪
下载PDF
2014年1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威 张芳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4-260,共7页
2014年11月大气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亚欧地区中高纬环流以纬向环流为主;南支槽较活跃,平均位置位于100°E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常年强度相当,位置偏南、偏西。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22.6 mm,较常年同期(18.8 mm... 2014年11月大气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亚欧地区中高纬环流以纬向环流为主;南支槽较活跃,平均位置位于100°E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常年强度相当,位置偏南、偏西。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22.6 mm,较常年同期(18.8 mm)偏多20.2%;全国平均气温3.9℃,较常年同期(2.9℃)偏高1.0℃。月内,共出现4次主要降水过程,江南华南部分地区降水明显,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阴雨;冷空气活动频繁,有4次主要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造成共有26站发生极端日降温事件,其中3站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月内还有4次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单极型 持续阴雨 冷空气 雾、霾
下载PDF
2018年辽宁地区两次大雾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阎琦 李爽 +3 位作者 滕方达 吴芳妮 梁淑娥 张爱忠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6期91-97,共7页
应用能见度观测仪、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和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2018年1月17—18日和11月24—25日辽宁地区两次大雾天气特点及边界层热动力条件对大雾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雾天气表现与成因较为类似。... 应用能见度观测仪、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和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2018年1月17—18日和11月24—25日辽宁地区两次大雾天气特点及边界层热动力条件对大雾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雾天气表现与成因较为类似。大雾发展均有两个阶段,且天气背景条件相似。其中大雾第一阶段主要为辐射雾,辽宁中部位于弱辐合带上,大雾出现在偏南气流中,偏南风将海上水汽输送到营口—沈阳一带,辐射降温配合弱的上升冷却作用,形成近地面逆温,同时温度露点差减小、相对湿度增大,导致大雾爆发性发展。大雾第二阶段,在次日07—08时冷平流入侵近地面层,逆温层再次建立导致大雾发展,低层弱冷平流到达地面时间和位置是大雾精细化预报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 辐射雾 冷平流
下载PDF
辐射雾局地爆发性增强原因探讨 被引量:19
19
作者 吴彬贵 马翠平 +3 位作者 蔡子颖 于雷 赵娜 曲晓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93-1402,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河北省高速公路专业气象自动监测资料以及天津市255 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资料,对2010年12月21-22日发生在河北东北部沿海(以乐亭为代表站)和天津地区的一次历时短、局地性强的辐...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河北省高速公路专业气象自动监测资料以及天津市255 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资料,对2010年12月21-22日发生在河北东北部沿海(以乐亭为代表站)和天津地区的一次历时短、局地性强的辐射雾爆发性增强原因及其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乐亭爆发性大雾的形成是由于低层暖湿气流受切变线的阻挡作用形成了弱水汽辐合,加上短波槽前弱冷空气和入夜后辐射降温共同影响所导致;副冷锋南下逼近天津境内时,渗透进低层的锋前弱冷空气是天津大雾爆发性发展的直接原因;同时,由于副冷锋南压过程中,锋后较强冷空气过境导致雾天气由北向南逐渐消散。雾过程中,始终维持着近地层湿冷、上层干暖的温湿结构。雾爆发性增强前,气温呈整体下降趋势的过程中存在小幅上升的现象,对局地浓雾的爆发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副冷锋 爆发性增强 边界层结构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次持续性严重雾霾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小会 孙兆彬 +2 位作者 赵秀娟 徐敬 蒲维维 《华北电力技术》 CAS 2015年第8期1-6,共6页
采用北京常规气象资料和边界层资料,包括大气风廓线仪、L波段秒级探空雷达、大气成分探测数据、道面监测数据、微波辐射计数据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4年2月19日至27日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持续性严重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将此次低... 采用北京常规气象资料和边界层资料,包括大气风廓线仪、L波段秒级探空雷达、大气成分探测数据、道面监测数据、微波辐射计数据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4年2月19日至27日北京地区一次罕见的持续性严重雾霾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将此次低能见度事件划分为两个阶段,以雾为主的阶段和以霾为主的雾霾转换阶段。对雾阶段的形成、雾阶段向雾霾转化阶段的边界层特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即便在整层相对湿度显著降低的情况下,如果PM2.5浓度显著上升,能见度依然会继续降低。(2)干暖空气混合于雾层是雾阶段向雾霾混合阶段转换的重要条件。(3)4次北风活动中,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a)存在北风;(b)北风造成了低层大气气温降低(700 h Pa、850 h Pa、925 h Pa);(c)冷空气到达地面。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所谓的弱冷空气多扩散条件的改善将不存在,能见度不会升高、污染物浓度不会降低。(4)逆温层的消失会在一定程度而非根本上改善能见度并降低污染物浓度。(5)高浓度PM2.5气团对北京的侵入自南向北发生,监测站PM2.5峰值浓度自北向南逐渐出现,PM2.5的侵入为雾阶段向雾霾转换阶段做必要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弱冷空气 雾霾转换 PM2.5入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