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in Doppler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1
作者 ZHAO Guang-na SHI Mu-zhe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9期9-12,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electivity factors of Doppler radar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Method] Judg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lectivity factors, by dint of the new ...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electivity factors of Doppler radar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Method] Judg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lectivity factors, by di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weather radar in Harbin from 2002 to 2007, the features of the reflectivity factors of the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were summarized. [Result] The cloud formed by the cold front was in banded form in general. However, there was void in the cloud and its intensity was uneven. Most fast moving cold front was long and narrow banded echo and basically the radial velocity turned from northwest wind to southwest. With the changes of month, the feature of the reflective rate also changed. In winter, the cold front cloud was in layer form. The feature of the reflectivity factors was weak and in large area. However, the structure was loose and there was space in the echo. Among them, there were several strong echoes. Strong convection cell echo formed in the two sides of the cold front, and it moved with the entire cloud belt. When the dry cold front moved, regional strong convective current formed, mainly by convective cloud and small echo area. Generally, the changes of the wind direction can not be expounded from the radial velocity. However, the intensity of the convection cell was distinct, 'three-body scattering', 'side lobe echo', and 'weak echo', as well as features of super convection cell. [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d positive rol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Doppler radar in the surveillance of weathe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generation Doppler radar echo cold front cloud system Reflectivity factor China
下载PDF
河北冬季一次冷锋降雪云系微物理演变特征综合观测分析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青 董晓波 +6 位作者 闫非 付娇 王姝怡 薛学武 张健南 孙啸申 崔毅 《气象科技》 2023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利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皇寺国家观测站布设的毫米波云雷达、微雨雷达结合飞机等联合观测数据,对2019年2月14日河北中南部地区一次冷锋降雪云系微物理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雷达回波与冰雪晶粒子微结构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认识该地区自然降... 利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皇寺国家观测站布设的毫米波云雷达、微雨雷达结合飞机等联合观测数据,对2019年2月14日河北中南部地区一次冷锋降雪云系微物理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雷达回波与冰雪晶粒子微结构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认识该地区自然降雪的宏微观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降雪初生阶段表现为双层云结构,中云云顶高约4100 m,云底高约3600 m,低云云顶高约3100 m,云底高约200 m,中间存在一干层,3000 m以下高度粒子增长以凇附过程为主。降雪发展阶段上下两层云相接,雷达回波强度较强的时段地面降水量也较大,该时段降雪过程主要以凝华-聚并增长为主。降雪后期回波强度最大值减小,云顶高降低,3000 m以下高度范围内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谱宽随高度降低呈增大趋势;飞机观测结果显示,降雪消散阶段逆温层底部由于水云云层较薄,催化潜力较小,冰雪晶粒子主要位于云的中上部,随着高度降低,冰雪晶粒子在下落过程中增大,与雷达观测结果一致,毫米波云雷达和微雨雷达反射率因子随高度变化与降水粒子有效粒径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83,雷达反射率因子主要受冰雪晶等大尺度粒子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降雪云系 飞机观测 毫米波云雷达 微雨雷达
下载PDF
一次冷锋降水云系结构和人工增雨条件模拟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刘艳华 周毓荃 +2 位作者 黄毅梅 吴志会 秦彦硕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1期60-72,共13页
利用中尺度模式ARPS对2013年10月13—14日华北南部到河南一次冷锋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卫星、雷达、飞机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冷锋云系不同部位宏微观结构和多种增雨潜力要素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冷锋云系增雨潜力区判别方法及分布特征... 利用中尺度模式ARPS对2013年10月13—14日华北南部到河南一次冷锋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卫星、雷达、飞机等观测资料,分析了冷锋云系不同部位宏微观结构和多种增雨潜力要素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冷锋云系增雨潜力区判别方法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冷锋云系结构具有不均匀性,云中含水量及其变化梯度自云系前部到后部逐步减小。冷锋云系不同位置垂直结构特征不同,云系前部自云底到云顶为整层上升气流区,云中存在典型的"催化-供给"结构,动力辐合和水汽条件较好,对应区域地面出现较大降水。云系后部上升气流区集中在中高层,4.0 km以下为下沉气流,云中冰相粒子丰富,但中低层液态水含量少,"催化-供给"结构不明显,动力辐合和低空水汽条件差,对应区域地面降水微弱或不产生降水。利用模式模拟结果逐步判别云系增雨潜力条件,结果显示: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冷锋云系前部、地面冷锋与700 hPa切变线之间约150 km宽的狭长带状区域,云体是具有"催化-供给"结构的冷暖混合云,可催化层高度为3.5—7.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云系 云系结构 增雨潜力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广西前汛期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林宗桂 林开平 陈翠敏 《广西气象》 2003年第3期1-5,17,共6页
通过对1994~2002年间9次由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发现广西前汛期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源地主要是黔西南和黔中;移动方向是东或东南;当环境云场强度指数≥28有利对流云团的发展,≤26时不利对流云团的发展;初步研究了中尺度对... 通过对1994~2002年间9次由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发现广西前汛期冷锋云系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源地主要是黔西南和黔中;移动方向是东或东南;当环境云场强度指数≥28有利对流云团的发展,≤26时不利对流云团的发展;初步研究了中尺度对流云团生命史不同阶段的卫星云图形态特征,给出了中尺度对流云团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云系 中尺度 对流云团 卫星云图 降水预报 特征分析 广西 前汛期
下载PDF
冷锋云系的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总结
5
作者 赵广娜 石慕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9435-19437,19470,共4页
[目的]总结冷锋云系的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方法]从反射率因子特征上来研究冷锋云系,利用2002~2007年哈尔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总结了冷锋云系的反射率因子特征。[结果]冷锋所产生的云总体上说呈带状,但其间云体有间隙,且强度... [目的]总结冷锋云系的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方法]从反射率因子特征上来研究冷锋云系,利用2002~2007年哈尔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总结了冷锋云系的反射率因子特征。[结果]冷锋所产生的云总体上说呈带状,但其间云体有间隙,且强度分布不均匀;多数移动快的冷锋为长而窄的回波带,移动缓慢的冷锋或弱冷锋,则呈宽广的片状或片絮状回波;面积大的冷锋云系通过测站基本都可以分析出径向速度由西北风转为西南风;随着月份的不同,反射率因子特征也有很大的变化。在冬季,冷锋云表现为层状云,反射率因子特征非常弱,一般面积较大,呈片状,但结构松散,回波间有间隙,其中夹杂着几块比较强的回波;在冷锋两侧易产生强度大的对流单体回波,一般会随着整体云带移动,移速、移向基本一致;干冷锋移过时,易局地产生强对流,以对流云为主,回波面积较小,一般从径向速度图中分析不出风向转变,但单体的强度特征明显,一般有"三体散射"、"旁瓣"、"弱回波区"特征,具有超级单体的特征。[结论]该研究为多普勒雷达在黑龙江省监测灾害天气的应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 冷锋云系 反射率因子
下载PDF
山西冷锋云系的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李培仁 孙鸿娉 +2 位作者 申东东 封秋娟 李义宇 《科技与创新》 2015年第3期15-18,共4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10-04-20—04-21发生在山西省的大到暴雨、局部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客观模拟,主要得出以下4点结论:①对比2010-04-20T08:00—04-21T08:00的24h降水预报与实况可见,山西省中南部降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10-04-20—04-21发生在山西省的大到暴雨、局部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客观模拟,主要得出以下4点结论:①对比2010-04-20T08:00—04-21T08:00的24h降水预报与实况可见,山西省中南部降水情况与实况值接近,山西省北部降水情况略大于实况值,模拟域中降水量的最大值略小于实况值,雨带分布与实况非常接近。②2010-04-20T13:00—04-20T17:00,云系处于发展阶段,云内含水量和雪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云水在2010-04-20T17:00,2.5km处达到最大值0.24g/kg,顶高为3.5km,分布在1.2~3.9km处,雪最大值为0.25g/kg,位于0℃层上方;雨滴在暖层,雪和云水的增大区对应着雨的增加区,雪和云水是雨滴形成的主要粒子,且雪和云水是降水的主要原因;云系进入消散阶段,至2010-04-21T10:00降水基本结束。③云系在2010-04-20T10:00开始发展,2010-04-20T18:00到达旺盛阶段,随后开始逐渐消散,至2010-04-21T10:00云体基本消散。垂直上升气流的速度多为0.1m/s,最大为0.5m/s,符合层状云系的特征。④在8km以上的区域,雪会通过凝华、雪花与冰晶碰并和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等方式增长。其中,凝华增长起主要作用,最高所占比例为100%.在5~8km的区域,雪花通过凝华增长;在4~5km的区域,雪花通过凝华和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增长;在3~4km的区域,雪花通过凝华和结淞增长,凝华增长最高所占比例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云系 人工引晶催化 数值模拟 降水量
下载PDF
多单体冰雹云降雹过程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吉宏 宫福久 郭恩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41-43,共3页
1995年6月14日辽宁省中南部一次多单体冰雹云降雹形成于冷锋系统,先后在4个地区降雹。当冰雹云在PPI上回波强度大于60dBz、回波顶部出现V形并且在RHI上回波宽度大于20km时。
关键词 多单体雹云 冷锋 转达回波 冰雹 固态降水
下载PDF
2009年大连春季强对流雨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燕 石小龙 +1 位作者 王树雄 吴杞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61-968,共8页
2009年4月15日大连出现了春季最晚的降雪天气。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多种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对这次强对流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200hPa急流、500hPa贝加尔湖冷槽南压形成的冷涡、中低层南支槽前水汽输送... 2009年4月15日大连出现了春季最晚的降雪天气。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多种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对这次强对流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200hPa急流、500hPa贝加尔湖冷槽南压形成的冷涡、中低层南支槽前水汽输送以及地面冷锋是产生大连春季强对流雨雪天气的环流背景;中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层上,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形成,低层较充沛的水汽输送叠加于近地层冷空气之上,在锋面动力抬升作用下,为强对流雨雪天气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低层逆温层,不稳定能量配合明显的抬升运动,有利于不稳定降水产生;冷锋云系中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这次过程的直接中尺度系统;在多普勒雷达回波中,强带状回波及块絮状回波、速度场零速度线反"S"型和清晰的低空"牛眼"及模糊的高空"牛眼"显示出中高层冷、低层暖的不稳定层结配置,以及中小尺度对流辐合体回波系统的产生;温度分析表明,高层冷空气的侵入使中低层和地面温度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幅度降温现象,是造成降水性质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春季降雪 强对流雨雪 MM5模式 逆温层 冷锋云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