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Extreme Heavy Rainfall in the Cold Lake in Qinghai
1
作者 SHI Xiu-yun1,2,LI Sheng-chen3 1.Golmud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Qinghai,Golmud 816000,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Qinghai,Xining 810001,China 3.Qinghai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Xining 810001,China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10期23-28,共6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the extreme heavy rainfall on June 15,2011 in Cold Lake in Qinghai.[Method] The weather,physical field and satellite of one extreme heavy rain in the cold l...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the extreme heavy rainfall on June 15,2011 in Cold Lake in Qinghai.[Method] The weather,physical field and satellite of one extreme heavy rain in the cold lake in Qinghai were expounded.[Result] The formation of the loop 'crooked neck' of high pressure,which on the one hand posed a typical situation in the circulation of heavy precipitation in Qinghai,and on the other hand,formed the southwest,southeast of the two water vapor transport in air,in addition to the small groove from the trough of Lake Balk hash and the split vortex plateau,resulted into the extreme heavy rainfall in Cold Lake.The presence of thermal low pressure 700 hPa was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low energy and low-level moisture transport from the Qinghai region to the south of Qaidam Basin.[Conclusion] The resulting process was mainly due to heavy rain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convergence,high-level divergence,high humidity areas and a strong vertical upward 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lake Extreme value of heavy rain Physical quantity field DIAGNOSIS China
下载PDF
绿蓝空间协同作用下建筑街区的热湿环境分析
2
作者 杨明 赵福云 +2 位作者 高菡 周宇轩 刘娣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为分析绿蓝空间协同作用下环湖建筑街区的热湿环境,采用了CFD(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4种典型建筑街区形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流作用下,绿蓝空间对中下游建筑街区的温湿度影响较大,尤其是两岸和下游中央区域。其中等高型(H=8 m... 为分析绿蓝空间协同作用下环湖建筑街区的热湿环境,采用了CFD(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4种典型建筑街区形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流作用下,绿蓝空间对中下游建筑街区的温湿度影响较大,尤其是两岸和下游中央区域。其中等高型(H=8 m)、环湖上升型由于建筑高度较低,气流更快地通过街区,形成“扩散状”温湿度分布;等高型(H=12 m)、环湖下降型由于低温气流在水体上空没有足够时间沉降,形成“聚集状”温湿度分布,从而在植被附近形成多个冷旋涡,进而产生局域的“冷岛效应”。蓝色空间取代部分密集建筑街区,在与绿色空间协同作用下,通过合理布局能较大幅度优化建筑街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蓝空间 环湖建筑街区 CFD 扩散状 聚集状 冷岛效应
下载PDF
纳木错湖夏季典型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1
3
作者 吕雅琼 马耀明 +1 位作者 李茂善 杨显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3-740,共8页
为了进一步检验分析纳木错湖对当地地方性环流、湖气能量交换及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在本文中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7非静力中尺度模式,设计了有湖面、3/4湖面、1/2湖面及无湖四组试验,以NCEP再分析资料做初、边值条件,做了48 h三重嵌套... 为了进一步检验分析纳木错湖对当地地方性环流、湖气能量交换及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在本文中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7非静力中尺度模式,设计了有湖面、3/4湖面、1/2湖面及无湖四组试验,以NCEP再分析资料做初、边值条件,做了48 h三重嵌套模拟试验,对比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站实测资料,说明该模式模拟性能良好。白天在纳木错湖风与念青唐古拉山北坡谷风共同作用下,在念青唐古拉山脊处汇合,形成一强水平切变及辐合上升运动,造成了该地夏季白天复杂多变的天气;夜间由于南岸湖风与山风叠加,使得整个区域为强大南风气流控制,这也补给了水汽和热量,也为白天不稳定运动提供了能量。对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模拟结果表明:由于白天(夜晚)纳木错湖的存在有很好的降温(保温)作用,该湖表现出了明显的冷(暖)湖效应;纳木错湖对感热和潜热的影响有很强的日变化,白天湖面感热、潜热均小于周围陆地,夜间湖面有强潜热通量;纳木错湖使得白天湖区边界层顶低,陆区边界层顶高,夜间相反。这样的地方性环流和大气边界层特征的配合,是该地中小尺度天气剧烈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湖 冷湖效应 湖陆风 山谷风 嵌套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夏季青海湖局地环流及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8
4
作者 吕雅琼 杨显玉 马耀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6-692,共7页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6非静力模式,采用两重嵌套方法,模拟了青海湖区域的局地环流及大气边界层特征,并且与无湖试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白天由于青海湖的存在有很好的降温作用,夜晚则有保温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冷(暖)湖效应;青海湖对...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6非静力模式,采用两重嵌套方法,模拟了青海湖区域的局地环流及大气边界层特征,并且与无湖试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白天由于青海湖的存在有很好的降温作用,夜晚则有保温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冷(暖)湖效应;青海湖对感热和潜热的影响有很强的日变化,白天湖面感热、潜热都小,夜间情况相反,这使得白天青海湖是冷干岛,夜间是暖湿岛;青海湖使得白天湖面边界层顶低,陆面边界层顶高,夜间相反。这样的边界层顶高度和温度、地面能量通量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保护机制,对青海湖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维持有正效应;青海湖使得湖面上空大气下沉,陆面上空大气上升,从而产生了湖面上空大气冷干,陆面上空大气暖湿的边界层特征;青海湖边缘的陆面形成的较大的湿气柱围绕着湖面,起到了保护湖面的作用;青海湖低空白天有明显的湖面向四周的辐散气流,而夜间则为从北偏东方向来的陆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冷湖效应 湖陆风
下载PDF
冷湖地区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梁晓飞 曹占元 +2 位作者 吴远东 贺聪 张晓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37,152,共5页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油砂资源最为丰富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对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甚少。依据油砂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以探明冷湖地区油砂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通过对柴北缘冷湖地区五号构造带古近系上干柴沟组8个油砂样品的质...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油砂资源最为丰富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对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甚少。依据油砂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以探明冷湖地区油砂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通过对柴北缘冷湖地区五号构造带古近系上干柴沟组8个油砂样品的质谱、色谱分析显示油砂常规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C21-与∑C22+的比值为0.73-2.16,4-甲基甾烷与常规甾烷比值为0.051-0.143,反映母质来源为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源;C29ββ与C29(ββ+αα)的比值为0.350-0.532,C29ααα-20S与C2920(S+R)的比值为0.397-0.493,Ts与Tm的比值为1.106-1.148,C30βα与C30αβ的比值为0.082-0.189,反映油砂样品已达到成熟阶段。伽马蜡烷与0.5C31霍烷比值较低为0.117-0.423、且升霍烷未出现翘尾现象,反映油砂源岩为淡水沉积环境。降新藿烷C29Ts与C30重排藿烷较发育,说明其烃源岩与煤系有直接关系。该研究成果为冷湖地区油砂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母质类型 沉积环境 成熟度 色谱质谱 油砂 冷湖地区
下载PDF
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73
6
作者 杨少平 弓秋丽 +6 位作者 文志刚 张华 孙忠军 朱立新 周国华 成杭新 王学求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44-1877,共34页
地球化学勘查是资源和环境领域一种十分重要的勘查评价方法技术。最近十年来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解决了森林沼泽区、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高寒湖沼丘陵区中普遍存在的有机质和?或风成... 地球化学勘查是资源和环境领域一种十分重要的勘查评价方法技术。最近十年来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解决了森林沼泽区、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高寒湖沼丘陵区中普遍存在的有机质和?或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测量的严重干扰问题,确定采样粒级为:森林沼泽区和高寒湖沼丘陵区-10^+60目,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10^+40目或-10^+80目。大大改善了这些地区的地质找矿效果,新找到了以沱沱河多金属矿田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开创了资源勘查的新局面。②建立了覆盖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体系:以1点?4 km2系统采集地表(20 cm以内)和以1点?16 km2系统采集1.5 m深度土壤样品,测试54种元素和指标。提出了农业、环境和城市地球化学异常查证及评价方法。为建立绿色和特色农牧产品基地、碳循环研究提供出高质量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完成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向环境调查领域的成功转型。③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发现了纳米尺度金属微粒从深部向地表迁移的线索,初步制定出深穿透地球化学样品的特殊分析测试方法技术。④油气化探方法技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勘查方法技术体系,在油气勘查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油气勘查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化探 新技术 森林沼泽区 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 高寒湖沼丘陵区 覆盖区 多目标 深穿透 油气化探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驱动的冷水湖泊富营养化 被引量:13
7
作者 吕笑天 吕永龙 +1 位作者 宋帅 王铁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375-7386,共12页
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尤其对淡水水源地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影响深远,进而引起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与健康隐患。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驱动下,富营养化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过去主要集中于... 富营养化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尤其对淡水水源地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影响深远,进而引起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与健康隐患。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驱动下,富营养化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过去主要集中于温带大型浅水湖泊已经扩展到寒冷地区的冷水湖泊。分析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高寒地区冷水湖泊富营养化的趋势特征与研究进展,探讨了气候变化、人类干扰(农业活动、畜牧业生产、管理措施不当等)在不同地区冷水湖泊富营养化进程中的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冷水湖泊富营养化机制的探讨,并对已有富营养化症状的湖泊进行生态修复,以确保冷水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并改善饮用水源地的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湖泊 富营养化 气候变化 营养盐
下载PDF
稠油油藏FAST-SAGD技术储层筛选标准 被引量:6
8
作者 裴艳丽 姜汉桥 +2 位作者 周赫 李林凯 陆祥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5-119,157,共5页
为加速FAST-SAGD技术的现场推广,以阿尔伯塔冷湖先导试验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地层韵律、页岩夹层、漏失层等非均质条件对FAST-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通过量化分析得到了FAST-SAGD的储层筛选标准。研究表明:正韵律FAS... 为加速FAST-SAGD技术的现场推广,以阿尔伯塔冷湖先导试验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地层韵律、页岩夹层、漏失层等非均质条件对FAST-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通过量化分析得到了FAST-SAGD的储层筛选标准。研究表明:正韵律FAST-SAGD开发效果远远优于反韵律FAST-SAGD,前者要求垂水渗透率之比大于0.15,渗透率级差在4左右,后者要求垂水渗透率之比大于0.25,渗透率级差小于3;注采井间的页岩尺寸约为15 m时,蒸汽的窜流现象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页岩夹层位于上部储层1/2及以上位置时,其对蒸汽腔发育的阻碍作用可以忽略;顶底水不利于FAST-SAGD的开发,但对于气顶油藏,当气顶与油藏体积比为0.10~0.20时,保留气顶开采效果较好。明确FAST-SAGD技术对于各种地质因素的适用性,有利于现场稠油开采技术的筛选,规避开发效果欠佳区块,实现稠油油藏的经济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FAST-SAGD 地层韵律 页岩夹层 漏失层 筛选标准 阿尔伯塔冷湖油区
下载PDF
扎陵湖和鄂陵湖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9
作者 杨显玉 文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27-934,共8页
利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MRC/ASTER发展的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设计了有、无湖对比模拟试验,以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进行了120h的三重嵌套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的模拟性... 利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MRC/ASTER发展的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设计了有、无湖对比模拟试验,以NCEP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进行了120h的三重嵌套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式的模拟性能良好。模拟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显示,由于扎陵湖、鄂陵湖的存在,白天(夜晚)具有很好的降温(保温)作用,并表现出明显的冷(暖)湖效应;在白天(夜晚)扎陵湖、鄂陵湖有明显的湖(陆)风效应;在两湖之间的陆地低层有辐合和风切变,且鄂陵湖西岸的湖风比扎陵湖东岸的强,削弱了扎陵湖东岸的湖风;扎陵湖、鄂陵湖使得白天湖区的边界层顶低,周边陆地区域的边界层顶高,夜间则相反;扎陵湖、鄂陵湖对感热和潜热的影响有很强的日变化,白天湖面的感热小于周围陆地,夜间湖面的潜热则大于周围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湖效应 湖陆风 嵌套数值模拟 扎陵湖和鄂陵湖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冬季一个例低空风、温、湿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0
作者 奥银焕 陈玉春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利用美国NCAR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 模拟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冬季局地小气候效应, 再现了山谷风环流和冬季“冷湖效应”。模拟结果与现有理论及观测事实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冬季大面积被积雪覆盖, 下垫面反照率大, 因此山... 利用美国NCAR非静力平衡模式MM5V3, 模拟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冬季局地小气候效应, 再现了山谷风环流和冬季“冷湖效应”。模拟结果与现有理论及观测事实基本一致。模拟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冬季大面积被积雪覆盖, 下垫面反照率大, 因此山谷风环流同黑河地区相比较弱, 但“冷湖效应”显著, 逆温特征明显, 最强可达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数值模拟 山谷风 冷湖效应 逆温
下载PDF
广东山区水果经作规模开发地理环境研究——以梅州市蕉岭县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朝辉 方国详 +2 位作者 李永兴 王儒胜 李斌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79-184,共6页
广东省山区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间的气侯区 (带 ) ,既适宜发展部分热带果作 ,也适宜栽培部分温带果作 .发展热带果作是山区高效农业生产项目 ,但冬季易受寒害 ,风险大 .为保证山区热带果作的顺利发展 ,必须根据山区地形复杂、地域差... 广东省山区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间的气侯区 (带 ) ,既适宜发展部分热带果作 ,也适宜栽培部分温带果作 .发展热带果作是山区高效农业生产项目 ,但冬季易受寒害 ,风险大 .为保证山区热带果作的顺利发展 ,必须根据山区地形复杂、地域差异形成各种不同小环境的特点 ,选择避免出现使热带果作受害的生存极限温度的小环境 ,适地适种 .为此 ,我们进行了该项研究 .利用冷空气入侵本省出现的晴冷天气 ,对山区垂直分布的极端低温进行了野外观测 ,分析取得了山区寒天“冷湖效应”和逆温的分布规律 ,并利用逆温现象进行山区热带果作布局规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山区 梅州市 蕉岭县 热带果作 生态指标 低温冷害 生存极限温度 “冷湖”效应 地理环境
下载PDF
青海高寒湖沼景观区风成沙对成矿元素迁移的扰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孙忠军 刘华忠 +2 位作者 于兆云 李文春 梁金全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7-170,175,共5页
青海高寒湖沼景观区是风成沙沉降区 ,由于风成沙的干扰 ,水系沉积物 - 40目的粒级段多数元素异常大幅度降低 ,甚至消失。研究表明 ,风成沙扰动层的元素分维呈现突变特征。根据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优势粒级混合扰动特征 ,计算了粒级因素系... 青海高寒湖沼景观区是风成沙沉降区 ,由于风成沙的干扰 ,水系沉积物 - 40目的粒级段多数元素异常大幅度降低 ,甚至消失。研究表明 ,风成沙扰动层的元素分维呈现突变特征。根据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优势粒级混合扰动特征 ,计算了粒级因素系数 ,试验结果说明粒级因素系数可以较好地描述风成沙混入量特征。用突变理论的折叠突变势函数公式 ,计算了组分扰动因素系数 ,计算结果与扫面试验结果非常吻合。高寒湖沼景观区域化探采样介质以 - 4(或 - 10 )~ +40目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寒湖沼 风成沙扰动 粒级因素系数 组分因素系数 采样介质 成矿元素迁移
下载PDF
高寒湖沼区土壤中成矿元素迁移的分形伸展机制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忠军 陈冬梅 秦爱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7-70,共4页
土壤中元素迁移是一种开放体系、远离平衡、多种作用耦合的复杂过程,文章用分形方法研究了元素迁移的复杂性特征。选择高寒湖沼景观3个微景观作为试验区,分别是山间沼泽、山地沼泽、湖泊沼泽,系统采集了土壤剖面样品和土壤粒级大样,分... 土壤中元素迁移是一种开放体系、远离平衡、多种作用耦合的复杂过程,文章用分形方法研究了元素迁移的复杂性特征。选择高寒湖沼景观3个微景观作为试验区,分别是山间沼泽、山地沼泽、湖泊沼泽,系统采集了土壤剖面样品和土壤粒级大样,分析了元素全量和相态。研究了土壤中元素全量和相态分布特征;用元素含量-频数分形方法计算了土壤层元素全量的分维,也计算了土壤粒级元素的相态分维;研究了元素迁移过程元素含量和分维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高寒湖沼景观土壤中元素地球化学迁移机理是机械分散和化学溶蚀作用,迁移机制具有分形伸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湖沼 元素迁移 元素分维 分形伸展机制
下载PDF
程海近代气候变化的化学记录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敬安 万国江 黄荣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9-42,共4页
通过对程海沉积物化学组分及其比值变化剖面的精细剖析 ,辨识了程海沉积物碳酸盐含量、Ca O/ (Mg O· Al2 O3)和 (Ca O+K2 O+Na2 O) / Al2 O3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 ,初步探讨了程海区域的气候短尺度波动。研究结果表明 ,程海区域主要... 通过对程海沉积物化学组分及其比值变化剖面的精细剖析 ,辨识了程海沉积物碳酸盐含量、Ca O/ (Mg O· Al2 O3)和 (Ca O+K2 O+Na2 O) / Al2 O3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 ,初步探讨了程海区域的气候短尺度波动。研究结果表明 ,程海区域主要表现为暖干与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 ,且存在约 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化学记录 准周期变化 程海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盆地环流型及冷湖的形成和消散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明 傅抱璞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8-37,共10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三维原始方程数值模式,模拟三维盆地中的环流,重点讨论在热力强迫环流型的转变过程中能量场和动量场的配置情况及环流演变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夜间地面强烈的辐射冷却过程引起盆地各坡面冷迳流的发展,盆地中成为冷空... 本文建立了一个三维原始方程数值模式,模拟三维盆地中的环流,重点讨论在热力强迫环流型的转变过程中能量场和动量场的配置情况及环流演变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夜间地面强烈的辐射冷却过程引起盆地各坡面冷迳流的发展,盆地中成为冷空气湖,逆温层结建立。日出后对流边界层从大气低层向上发展,逆温从底部随之消蚀,仅在上层存在一夜间逆温残余,即所谓稳定核,上坡风在对流边界层发展,而稳定核内仍维持夜间下坡风环流。盆地内的补偿下沉气流提供了有效的热传播机制,地形热强迫引起的短波长重力内波活跃,亦为热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加热程度增加,对流边界层进一步发展,逆温最终完全消蚀。盆地环流型的转换过程结束,环流从夜间型转为白天型。下午时地形热强迫程度最强,盆地成为热源中心和辐合下沉中心,上坡风沿各坡面发展。日落时分表面感热输送反向,底层稳定层结开始建立,从白天环流型向夜间环流型的转变过程开始。冷迳流首先在近地层形成,盆地中冷湖形成,逆温层结迅速建立。大气低层为下坡冷迳流,其上为白天的上坡风残余,其间为一风速低值区,对应上下坡风间过度层,此层高度即逆温顶所在高度。风温场的配置相当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环流型 冷湖 冷迳流 稳定核 消散
下载PDF
湖水源热泵系统冷排水对浮游植物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健 黄向阳 刘杰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6-119,130,共5页
针对湖泊热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脆弱的特征,以三峡库区重庆段湖泊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湖水源热泵系统冷排水对湖泊藻类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冷排水对藻类总量增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试验... 针对湖泊热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脆弱的特征,以三峡库区重庆段湖泊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湖水源热泵系统冷排水对湖泊藻类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冷排水对藻类总量增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试验水体藻类正负增长的临界温度在4.5~6.2℃之间;冷排水对湖泊优势藻类种群及比例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并且会使藻类种群数减少;冷排水显著降低湖泊叶绿素a的含量,对浮游植物总量增长有较大影响,且原水氮磷含量越高其影响程度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热泵 湖泊 冷排水 浮游植物 影响
下载PDF
多方法研究呼伦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赋存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雯雯 王书航 +2 位作者 姜霞 陈俊伊 郑丙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5-318,共14页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寒旱区湖泊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其沉积物有机质的赋存和迁移转化特征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我国寒旱区典型代表湖泊——呼伦湖为例,采用连续提取法、C N(碳氮比值)、...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寒旱区湖泊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其沉积物有机质的赋存和迁移转化特征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我国寒旱区典型代表湖泊——呼伦湖为例,采用连续提取法、C N(碳氮比值)、δ13 C(碳稳定同位素)、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呼伦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和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2018年10月(秋季)、2019年3月(冬季)、2019年5月(春季)、2019年7月(夏季),呼伦湖表层沉积物中w(TOC)的平均值分别为(25.05±9.73)(26.92±11.60)(24.68±10.19)(24.36±10.01)g kg,呈冬季高、夏季低,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的时空分布趋势.②w(WEOM)(WEOM为水提态有机质)、w(FA)(FA为富里酸)、w(HA)(HA为胡敏酸)和w(HM)(HM为胡敏素)的年均值分别为(0.63±0.33)(2.31±1.26)(3.42±1.49)(19.21±7.83)g kg,w(WEOM)∶w(FA)∶w(HA)∶w(HM)为1.0∶3.7∶5.5∶30.7,其中HM为有机质的优势组分.③WEOM包括类富里酸组分C1,类腐殖酸组分C2和C3,以及类色氨酸组分C4共4个荧光组分,其中,类腐殖质组分(C1+C2+C3)贡献了总荧光强度的79.2%,为优势荧光组分.④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自于陆源,陆源有机质的平均贡献率在80%左右.⑤沉积物PQ值(胡敏酸占腐殖酸的比例)和WEOM的HIX(腐殖化指数)年均值分别为0.55和6.39,表明现阶段呼伦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高且相对稳定.研究显示:呼伦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表现出季节和空间分布差异性;有机质主要来自陆源,以类腐殖质为主,具有腐殖化程度高和相对稳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旱区 呼伦湖 沉积物有机质 稳定同位素 腐殖化程度
下载PDF
基于VAR模型的乌梁素海富营养化影响因子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文焕 杜璇 +2 位作者 姚植 石大钧 于玲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32,共8页
该文以寒旱区退水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区域,引用VAR模型,通过其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对乌梁素海2016-2019年长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寒旱区湖泊总磷(TP)、总氮(TN)、温度(T)、pH、溶解氧(DO)、盐度(SAL)与综合营养指数(TLI)的动态响应... 该文以寒旱区退水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区域,引用VAR模型,通过其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对乌梁素海2016-2019年长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寒旱区湖泊总磷(TP)、总氮(TN)、温度(T)、pH、溶解氧(DO)、盐度(SAL)与综合营养指数(TLI)的动态响应关系及对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度。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知TP、TN、SAL的变化在短期内会对乌梁素海营养状态成显著影响且三者对水体营养状态的贡献度超过50%,而各影响因子对营养状态的贡献度依次为TP(28.78%)>TN(23.13%)>SAL(10.12%)>T(6.55%)>pH(5%)>DO(0.95%)。TP、TN、SAL已成为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证明了VAR模型对水体营养状态分析的适用性,为水环境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旱区湖泊 VAR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温度对青海尕海盐湖卤虫发育和种群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贾沁贤 徐宁 +2 位作者 朱江 许木启 曹宏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5-182,共8页
1990~ 1999年对尕海卤虫的温度特性研究表明 ,无节幼虫的耐寒力比幼虫期高 - 1 7℃ ,比成虫期高- 0 9℃ ,即无节幼虫的耐寒力最强 ,幼虫对低温最敏感 ;孵化发育起始温度 9 94℃ ,幼虫发育起始温度10 33℃ ,有效积温 (℃·d)前者... 1990~ 1999年对尕海卤虫的温度特性研究表明 ,无节幼虫的耐寒力比幼虫期高 - 1 7℃ ,比成虫期高- 0 9℃ ,即无节幼虫的耐寒力最强 ,幼虫对低温最敏感 ;孵化发育起始温度 9 94℃ ,幼虫发育起始温度10 33℃ ,有效积温 (℃·d)前者为 2 2 91± 2 0 8,后者为 2 6 1 2 6± 2 4 1,平均世代发育起点温度 10 2 8℃ ,有效积温 45 8 6 8± 5 7 6 0 ;依据生命表计算得出的各项生态学参数与温度存在显著的函数关系 ,其适温范围基本介于 10℃~ 39℃ ,最适温度介于 2 4 9℃~ 30 5℃ ,种群增长倍数 >2的温度范围在 15℃~ 34℃ ;依据 1993~ 1994和 1997年尕海水域温度测定资料 ,结合上述实验结果 ,得出该卤虫的年世代数为 2 6 7± 0 34个代 ,一年中有4 6 9± 0 43个生殖高峰期 ;最后一个完整世代的起始时间是 8月 10日 ;因积温不足 ,在 9月 1日以后出现的无节幼虫将不能完成到成虫期的发育 ;在 7月中旬至 9月中旬是种群生产力高峰期 ,在此期间种群的加倍时间 <30d ,内禀增长率 >0 0 2d-1,开发潜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盐湖 发育 种群增长 卤虫 耐寒力 生命表 世代 开发潜力
下载PDF
寒旱区湖泊沉积物中固氮微生物群落特征——以包头南海湖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文焕 张元 +2 位作者 王志超 石大钧 李卫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674-2682,共9页
为了探究寒旱区湖泊中固氮菌的地区差异性,利用固氮菌特异性功能基因nifH对南海湖沉积物中的固氮菌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湖区优势固氮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整体上由3门(蓝藻门、厚壁菌门、变形菌... 为了探究寒旱区湖泊中固氮菌的地区差异性,利用固氮菌特异性功能基因nifH对南海湖沉积物中的固氮菌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湖区优势固氮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整体上由3门(蓝藻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10属(蓝藻菌属、着色菌属、梭菌属、鱼腥藻属、红螺菌属、厌氧粘细菌属、荚硫菌属、柱孢藻属、根瘤菌属、假单胞菌属)组成;寒旱区特有的冰封期长、紫外线照射强等环境条件导致沉积物中的主导固氮菌为蓝藻门下的微生物.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C/N和TP是固氮菌生存的必要营养条件,可以促进固氮反应的顺利进行,较高的TN和NH3-N含量及较低的pH值会抑制表层沉积物部分固氮微生物的生长,较高的pH值尤其会抑制鱼腥藻属、荚硫菌属、蓝藻菌属、红螺菌属的生长.本研究通过探讨寒旱区固氮微生物在沉积物中的分布来研究固氮作用的潜在功能,进一步补充其在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旱区 湿地湖泊 高通量测序 功能基因 固氮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