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Differences in Quality Indices of Peanut Oil Obtained by Different Oil-making Processes
1
作者 Zhijun LIU Pingyang SHAN +4 位作者 Wenchao XU Di WANG Jidong XU Xiaolong LI Lei W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2年第2期77-79,共3页
[Objectives]The differences in indices of different peanut oil were found out by analyzing the quality of peanut oil obtained by different oil-making processes.[Method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oil-making processes on... [Objectives]The differences in indices of different peanut oil were found out by analyzing the quality of peanut oil obtained by different oil-making processes.[Method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oil-making processes on the quality of peanut oil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ain physicochemical indices,V_(E) contents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peanut oil obtained by cold pressing,hot pressing and leaching and refining.[Results]The leached refined peanut oil had the lightest color and the lightest fragrance;the hot-pressed peanut oil had the highest V_(E) content;the refractive index,relative density and ma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the three kinds of peanut oil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and there were trans-fatty acids in the leached refined peanut oil,and the trans-fatty acid contents in the leached refined fresh and aged peanut oil were 1.90%and 4.39%,respectively.The trans-fatty acid content is expected to be a characteristic index to distinguish pressed peanut oil from leached refined peanut oil.[Conclusions]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istinguishing and identifying peanut oil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oil-making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 pressing cold pressing LEACHING REFINING Peanut oil Quality
下载PDF
A laboratory study of hot WAG injection into fractured and conventional sand packs
2
作者 M J Dorostkar A Mohebbi +1 位作者 A Sarrafi A Soltan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00-404,共5页
Gas injection is the second largest enhanced oil recovery process, next only to the thermal method used in heavy oil fields. To increase the extent of the reservoir contacted by the injected gas, the gas is generally ... Gas injection is the second largest enhanced oil recovery process, next only to the thermal method used in heavy oil fields. To increase the extent of the reservoir contacted by the injected gas, the gas is generally injected intermittently with water. This mode of injection is called water-alternating-gas (WAG). This study deals with a new immiscible water alternating gas (IWAG) EOR technique, “hot IWAG” which includes combination of thermal, solvent and sweep techniques. In the proposed method CO2 will be superheated above the reservoir temperature and instead of normal temperature water, hot water will be used. Hot CO2 and hot water will be alternatively injected into the sand packs. A laboratory test was conducted on the fractured and conventional sand packs. Slugs of water and CO2 with a low and constant rate were injected into the sand packs alternatively; slug size was 0.05 PV. Recovery from each sand pack was monitored and after that hot water and hot CO2 were injected alternatively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and increased oil recovery from each sand pack and breakthrough were measur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jection of hot WAG could significantly recover residual oil after WAG injection in conventional and fractured sand pa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 water-alternating-gas (WAG)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fractured sand pack conventional sand pack gas injection
下载PDF
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兆祥 张仲平 +2 位作者 郑万刚 殷方好 佟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针对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面临的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蒸汽热损失大、吞吐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冷热交替大周期吞吐开发模式,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了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三维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初期面临的油层厚度薄、原油黏度高、蒸汽热损失大、吞吐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冷热交替大周期吞吐开发模式,有效改善开发效果。为此开展了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冷热交替开采三维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受顶底盖层热损失影响,蒸汽吞吐温度下降迅速,峰值产量较高,但单周期生产时间较短,约100 min;降黏吞吐可以降低吞吐井附近含油饱和度,提高产油速度,降低含水率,延长吞吐周期50 min以上;提高温度可以增强降黏剂的降黏效果,第二周期开始冷热交替改善效果优于第一周期,其生产时间延长60 min,含水率降低45%,周期采出程度提高1.7%。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冷热交替的注入参数,建立了该技术的政策界限:最佳转冷热交替的时机为2~3周期,注入强度为0.02 t/m;适用的油层厚度小于8 m,原油黏度小于200000 mPa•s,含油饱和度大于0.6,渗透率大于1000 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交替 浅薄层 特超稠油 物理模拟 生产时间
下载PDF
冷热原油交替输送管道停输策略及再启动安全性分析
4
作者 许继凯 黄鑫 +1 位作者 姚志成 孙广宇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7期27-30,26,共5页
管道停输安全性与沿线油温、土壤温度场等紧密相关,为了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性,在运行温度不低于油品最低安全温度条件下,采用冷油停输无疑能保证更好的经济性,因此确定短时停输与长时停输的管道内油品温降,对制定再启动方案以及... 管道停输安全性与沿线油温、土壤温度场等紧密相关,为了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性,在运行温度不低于油品最低安全温度条件下,采用冷油停输无疑能保证更好的经济性,因此确定短时停输与长时停输的管道内油品温降,对制定再启动方案以及停输检修计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以东临复线历史运行数据为基础,通过仿真软件建立了冷热原油交替输送管线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工况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仿真效果。之后以东临复线冷热油交替输送的安全停输为研究目标,分别对比了冷热油长短时停输的安全性以及再启动采用冷油和热油的安全性和流量恢复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冷油与热油停输的安全性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春秋夏季两者均满足进站油温要求,冬季则最好采用冷油进行停输。再启动采用冷油会引起混油段温度较低,流量恢复过程较慢,并需要大量进口原油进行再启动,对沿线土壤温度场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模型 顺序输送 冷热油交替 停输再启动 虚拟仿真
下载PDF
冷热油交替输送对管道结蜡层溶解规律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郁振华 孙建华 +2 位作者 杲志强 夏晓航 孙广宇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3期1-4,共4页
为更好地管理冷热油交替输送管道,保障输送安全,利用Couette结蜡装置,通过改变溶解时间、温度、转速、蜡沉积性质等因素,探究了进口轻质冷油对国产含蜡热油在一定油温、壁温、转速、结蜡时间等实验条件下所形成蜡沉积层的溶解规律。研... 为更好地管理冷热油交替输送管道,保障输送安全,利用Couette结蜡装置,通过改变溶解时间、温度、转速、蜡沉积性质等因素,探究了进口轻质冷油对国产含蜡热油在一定油温、壁温、转速、结蜡时间等实验条件下所形成蜡沉积层的溶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碳数蜡比高碳数蜡更容易被溶解,而冷油温度是影响溶解效果的关键因素,冷油温度提高15℃可使溶蜡量增加17倍;流速提高更有利于高碳数蜡的扩散;溶蜡效果与蜡沉积层性质有关,并且溶蜡效果并不会随溶解时间的增长而持续改善,在溶蜡时长为1 h处存在明显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冷热交替 蜡沉积 溶蜡 管输工艺
下载PDF
石油钻铤用4145H热轧圆钢用Φ600 mm圆坯加热装炉优化
6
作者 张新文 轩康乐 +2 位作者 孟祥岩 施嘉凯 刘永 《特殊钢》 2023年第3期94-97,共4页
以石油钻铤用4145H热轧圆钢为研究对象,在加热炉预热段温度较高(870~920℃)的工况条件下,设计出一种温送温装工艺:入炉前铸坯表面温度控制在200~400℃,预热段时间≥120 min,升温段温度950~1 050℃,保温时间≥60 min,高温段1 220~1 280℃... 以石油钻铤用4145H热轧圆钢为研究对象,在加热炉预热段温度较高(870~920℃)的工况条件下,设计出一种温送温装工艺:入炉前铸坯表面温度控制在200~400℃,预热段时间≥120 min,升温段温度950~1 050℃,保温时间≥60 min,高温段1 220~1 280℃,保温时间≥240 min,总加热时间≥510 min。通过工艺试验,采用Φ600 mm连铸圆坯轧制Φ260 mm圆钢,对比热送热装、温送温装、冷送冷装三种入炉方式下热轧圆钢的质量情况,得出温送温装工艺可以获得良好的表面质量和内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铤用4145H钢 Φ600 mm圆坯 热送热装 温送温装 冷送冷装
下载PDF
制油工艺对三叶木通籽油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高晓龙 徐巍 +1 位作者 李颖 周敏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5-159,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制油工艺对三叶木通籽油活性成分及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三叶木通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热榨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浸提法4种油脂制取工艺分别制备三叶木通籽油,分析其脂肪酸组成、活性成分(类胡萝卜素、生育酚、多... 目的:比较不同制油工艺对三叶木通籽油活性成分及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三叶木通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热榨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浸提法4种油脂制取工艺分别制备三叶木通籽油,分析其脂肪酸组成、活性成分(类胡萝卜素、生育酚、多酚、黄酮)含量,以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4种工艺制得的三叶木通籽油脂肪酸组成相近,其中棕榈酸含量在20.62%~21.42%,硬脂酸含量在2.68%~3.08%,油酸含量在47.03%~47.37%,亚油酸含量在27.75%~28.07%,其他脂肪酸含量则均未超过0.5%;在活性成分含量方面,冷榨法制取的三叶木通籽油总生育酚、黄酮和多酚含量均最高,分别达到了349.05,103.37,51.78 mg/kg,而浸提法制取的三叶木通籽油总生育酚、黄酮和多酚含量则显著低于其他3种提取方法,仅220.24,57.73,23.45 mg/kg;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冷榨法三叶木通籽油的清除效果最佳、浸提法最差。结论:三叶木通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且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木通 籽油 冷榨法 热榨法 超临界CO_(2)萃取法 浸提法 活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携砂冷采稠油油田提高采收率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7
8
作者 桑丹 张俊 +2 位作者 罗珊 黄琴 房娜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4期102-108,共7页
携砂冷采稠油油藏由于原油黏度高、天然能量不足和产量递减快等因素,导致采收率低,在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连通的“蚯蚓洞”,转蒸汽吞吐注汽时易发生汽窜,影响蒸汽吞吐效果。为提高携砂冷采稠油油藏采收率,根据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建立双... 携砂冷采稠油油藏由于原油黏度高、天然能量不足和产量递减快等因素,导致采收率低,在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连通的“蚯蚓洞”,转蒸汽吞吐注汽时易发生汽窜,影响蒸汽吞吐效果。为提高携砂冷采稠油油藏采收率,根据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建立双水平井“蚯蚓洞”窜流数模模型,分别对冷采、蒸汽吞吐、热水吞吐和化学辅助热水降黏吞吐的产量、加热半径、动用半径及抑制窜流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与冷采产能相比,蒸汽吞吐增产1.8~2.0倍,热水吞吐增产1.4~1.5倍,化学辅助热水降黏吞吐增产1.7~1.9倍,与蒸汽吞吐接近;2)吞吐5周期后,化学辅助热水降黏吞吐加热半径小于蒸汽吞吐,但饱和度动用半径和降黏半径分别达到了65 m和45 m,高于蒸汽吞吐;3)交替吞吐时,“蚯蚓洞”窜流对产量影响较为明显。相比于蒸汽吞吐,化学辅助热水降黏吞吐可有效延缓窜流发生时机,降低窜流影响。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提高先期携砂冷采后转热采开发的水平井产量,增产倍数为2.4倍,是提高携砂冷采稠油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方式,为此类油藏经济高效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辅助热水降黏吞吐 稠油 携砂冷采 采收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SPS的冷热油交替输送管道安全边界与运行方案制定
9
作者 张立晓 项玉婷 +2 位作者 孙志鑫 姚志成 孙广宇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6期68-72,共5页
在对东临复线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PS仿真软件建立了冷热油交替输送的管线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模拟了管道在不同季节的输送方案,同时通过将模拟结果与现场工况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具有的准确性。然后,对管道进行了运行方案... 在对东临复线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PS仿真软件建立了冷热油交替输送的管线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模拟了管道在不同季节的输送方案,同时通过将模拟结果与现场工况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具有的准确性。然后,对管道进行了运行方案的优化,同时结合管道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管道的安全边界条件,保证了管道正常运行的安全性及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模型 冷热油交替输送 安全边界 停输再启动 虚拟仿真
下载PDF
稠油热采防砂封隔器的研制及应用
10
作者 张伦 倪涛 +2 位作者 徐凤祥 张文博 李江 《天津科技》 2023年第S01期44-47,共4页
渤海油田稠油油藏占比达50%以上,然而由于稠油本身黏度大、开采难度大,通常做法是往井筒中注入高温高压蒸汽来降低稠油黏度,这就要求蒸汽到达油藏后热损失小,而且稠油油藏埋藏浅,储层胶结疏松易出砂、高温吞吐加剧出砂,常规封隔器不能... 渤海油田稠油油藏占比达50%以上,然而由于稠油本身黏度大、开采难度大,通常做法是往井筒中注入高温高压蒸汽来降低稠油黏度,这就要求蒸汽到达油藏后热损失小,而且稠油油藏埋藏浅,储层胶结疏松易出砂、高温吞吐加剧出砂,常规封隔器不能满足稠油热采所需的长效密封要求。为了解决业内这一世界级难题,结合稠油开发开采现状,通过结构设计、有限元理论分析及室内测试,研制成功了耐冷热交变八轮次的稠油热采防砂封隔器,测试结果表明,其能够满足油田稠油开发开采对热采长效防砂工具的苛刻性能需求。目前,研究成果已经在现场成功应用,对于稠油油田的规模化开采及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t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防砂封隔器 胶筒组合 冷热交变
下载PDF
冷热原油交替输送的传热过程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鹿广辉 张冬敏 +3 位作者 于达 王长海 王圭群 张五奎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6,共3页
针对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中的热力问题展开讨论,建立其二维传热数学模型,在模型中将土壤的半无限大区域转化成有限矩形区域,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离散化求解。利用此方法对新大线输送高凝点和低凝点原油的实际运行监测数据结果进行计算,... 针对冷热原油顺序输送过程中的热力问题展开讨论,建立其二维传热数学模型,在模型中将土壤的半无限大区域转化成有限矩形区域,利用有限差分法进行离散化求解。利用此方法对新大线输送高凝点和低凝点原油的实际运行监测数据结果进行计算,其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小,建立的该数据模型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冷热原油 顺序输送 有限差分 研究
下载PDF
冷榨法与热榨法制取山茶油品质差异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秦玉川 刘本同 +5 位作者 薛锦松 王丽玲 杨柳 方茹 贺亮 王衍彬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104,共8页
为生产高端山茶油产品提供数据参考,提升国内山茶油行业加工水平,本实验研究了山茶油冷榨法和热榨法两种制油方式的特点,并对所获得山茶油进行物理指标、营养元素含量和危害物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榨山茶油色泽浅黄透明,具有淡... 为生产高端山茶油产品提供数据参考,提升国内山茶油行业加工水平,本实验研究了山茶油冷榨法和热榨法两种制油方式的特点,并对所获得山茶油进行物理指标、营养元素含量和危害物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榨山茶油色泽浅黄透明,具有淡淡的油茶清香,其酸价、过氧化值为热榨山茶油的0.77倍和0.66倍,磷脂含量是热榨山茶油的0.36倍,维生素E和角鲨烯是热榨山茶油的1.29倍和1.28倍,苯并(α)芘含量仅热榨山茶油的3%,实验室冷榨与热榨山茶油中塑化剂均未检出。说明冷榨山茶油在理化指标、营养元素含量、危害物含量等多个方面均优于热榨山茶油,是非精炼食用山茶油的一种优质加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冷榨 热榨 品质差异
下载PDF
冷榨和热榨亚麻籽油挥发性成分比较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杨金娥 黄庆德 +2 位作者 周琦 黄凤洪 邓乾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1-325,共5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冷榨和热榨亚麻籽油中挥发性成分,借助气相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并比较了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研究发现,冷榨亚麻籽油主要挥发性成分有正己醇、2-丁醇、2-甲基丁醇、戊醇、正己醛、2-乙基呋喃等,其中醇...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冷榨和热榨亚麻籽油中挥发性成分,借助气相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并比较了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研究发现,冷榨亚麻籽油主要挥发性成分有正己醇、2-丁醇、2-甲基丁醇、戊醇、正己醛、2-乙基呋喃等,其中醇类物质相对总含量可达66%;相比而言,热榨亚麻籽油挥发性成分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出现大量美拉德反应产物糠醛及以吡嗪、吡咯、吡啶为主的芳香杂环类化合物,致使醛类(140℃,25.1%)和杂环类(140℃,41.68%)物质相对含量快速升高,这些特征挥发性成分赋予热榨亚麻籽油浓郁的烤香气味;但据研究这些芳香杂环化合物及其复合物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一定的毒理作用,因而影响到热榨亚麻籽油的食用安全性,相比较而言,冷榨亚麻籽油食用更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榨 热榨 亚麻籽油 挥发性成分 比较研究
下载PDF
HS-SPME-GC-MS-O联用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亚麻籽油特征香气成分 被引量:29
14
作者 于文龙 郝楠 +3 位作者 吴凯晋 桑亚新 宋春丽 王向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66-272,共7页
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不同加工工艺的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对亚麻籽油香气成分进行萃取分离,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分析热榨亚麻籽油和冷榨亚麻籽油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技术对2 种不同加工... 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不同加工工艺的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对亚麻籽油香气成分进行萃取分离,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分析热榨亚麻籽油和冷榨亚麻籽油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技术对2 种不同加工工艺的亚麻籽油关键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出热榨亚麻籽油特征性香气成分共16 种,包括7 种醛类、4 种杂环类、3 种醇类、1 种酸类、1 种酯类。冷榨亚麻籽油共鉴定出14 种特征性香气成分,包括6 种醛类、4 种醇类、3 种酸类、1 种酯类,冷榨亚麻籽油和热榨亚麻籽油共有香气成分7 种。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E)-2-己烯醛是热榨亚麻籽油特有香气成分,是其烤香味、油脂味的重要来源;乙酸是冷榨亚麻籽油特有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顶空-固相微萃取 热榨 冷榨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
下载PDF
制油工艺对油脂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赵丹 汪学德 +1 位作者 张润阳 马宇翔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15,共5页
以芝麻、花生、油茶籽、油菜籽为原料,通过热榨工艺与冷榨工艺制取油脂,比较分析不同工艺制取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酚含量、生育酚含量、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对4种原料制取的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及... 以芝麻、花生、油茶籽、油菜籽为原料,通过热榨工艺与冷榨工艺制取油脂,比较分析不同工艺制取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酚含量、生育酚含量、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制油工艺对4种原料制取的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及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油茶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4.76、2.08、2.99、1.17倍;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芝麻油、冷榨菜籽油的生育酚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19、1.17、1.12、1.07倍;冷榨芝麻油、冷榨花生油、冷榨油茶籽油、冷榨菜籽油中甾醇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21、1.29、1.27、1.2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榨油 冷榨油 品质 分析
下载PDF
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油品质指标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刘玉兰 刘瑞花 +1 位作者 钟雪玲 王立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10,共5页
通过对冷榨、热榨以及预榨浸出3种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油的主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VE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的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精炼花生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碘值及皂化值最低,色泽最浅,香味最... 通过对冷榨、热榨以及预榨浸出3种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油的主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VE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的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精炼花生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碘值及皂化值最低,色泽最浅,香味最淡;热榨花生油的VE含量最高,氧化诱导时间最长;3种花生油的折光指数、相对密度、主要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别;浸出精炼花生油中有反式脂肪酸存在,浸出精炼新鲜花生油和陈年花生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90%和4.385%,这有望成为区别压榨花生油和浸出精炼花生油的特性指标。经过1年多时间储存后的3种花生油过氧化值都显著升高,大大超出花生油国家标准的指标要求;浸出精炼花生油的酸值有小幅升高,回色现象严重;3种花生油香味变差,尤其是浸出精炼花生油的香味和口感严重劣变;3种花生油的碘值均降低至国家标准指标范围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榨 冷榨 浸出 精炼 花生油 品质 反式脂肪酸
下载PDF
冷热原油顺序输送弯管内混油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7
作者 吴玉国 陈保东 +1 位作者 李小玲 王卫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5-129,共5页
针对冷热原油顺序输送工艺,在已有混油理论基础上,建立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混油计算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进行数值求解,并对竖直弯管内的混油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力作用方向与管道轴向的角度变化及流速分布变化是影响竖直... 针对冷热原油顺序输送工艺,在已有混油理论基础上,建立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混油计算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进行数值求解,并对竖直弯管内的混油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力作用方向与管道轴向的角度变化及流速分布变化是影响竖直弯管内混油特性的主要因素;在水平管段,重力方向与管道轴向垂直,导致混油浓度在径向分布不对称,而在竖直管段,重力方向与管道径向垂直,密度大的油品在上方时,混油量相对较大;在弯头及其后面直管内流速分布发生较大变化,高速区发生偏移,致使混油增强,混油前峰形状发生变化并且后行油品在径向的高含量区发生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原油顺序输送 混油 弯管 有限容积法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冷热原油交替输送停输再启动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宇波 徐诚 张劲军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16,共13页
建立了冷热原油交替输送停输再启动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容积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复杂的停输再启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所编制的软件能计算管道再启动站间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的恢复过程,考察了停输时机对停输再启动过... 建立了冷热原油交替输送停输再启动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容积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复杂的停输再启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所编制的软件能计算管道再启动站间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的恢复过程,考察了停输时机对停输再启动过程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冷热原油交替输送管道安全停输时间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管道 冷热油交替输送 数值模拟 停输再启动
下载PDF
不同制油方法对苦杏仁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吕真真 张春岭 +5 位作者 刘慧 杨文博 刘杰超 王思新 黄纪念 焦中高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5-1282,共8页
【目的】探索适宜的高品质苦杏仁油制取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冷榨法、热榨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有机溶剂浸出法4种方法制备苦杏仁油,对其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种制油方法对苦杏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甾醇含量影响很小,但对生育... 【目的】探索适宜的高品质苦杏仁油制取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冷榨法、热榨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和有机溶剂浸出法4种方法制备苦杏仁油,对其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种制油方法对苦杏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甾醇含量影响很小,但对生育酚、磷脂、氰化物含量和氧化稳定性以及初始过氧化值和酸值存在显著影响。超临界CO_2萃取苦杏仁油生育酚、磷脂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制油方法,冷榨和热榨苦杏仁油中氰化物含量显著高于溶剂浸提和超临界CO_2萃取苦杏仁油,氧化稳定性以溶剂浸提苦杏仁油为最好,其次是冷榨和热榨苦杏仁油,超临界CO_2萃取苦杏仁油的稳定性最差。【结论】冷榨法制取的苦杏仁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能达到食用油的要求,不饱和脂肪酸、生育酚、甾醇及磷脂含量相对较高,氧化稳定性较好,过氧化值和酸值低,是一种较好的高品质杏仁油制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仁油 冷榨 热榨 超临界CO2 浸提 品质
下载PDF
冷热油交替输送加热方案的经济比选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凯 张劲军 宇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8-162,共5页
针对冷热油交替输送工艺中加热方案的确定问题,建立了冷热油交替输送管道的热力、水力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和热力特征线法对非稳态热力、水力耦合问题进行了数值求解,参考国内某原油管道现场实测数据对程序进行了检验。通过模拟不... 针对冷热油交替输送工艺中加热方案的确定问题,建立了冷热油交替输送管道的热力、水力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和热力特征线法对非稳态热力、水力耦合问题进行了数值求解,参考国内某原油管道现场实测数据对程序进行了检验。通过模拟不同加热方案的原油进站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加热方案的可行性;按对低凝原油加热时是全部加热还是油尾部分加热提出了2种加热控制方式,研究了采取不同加热控制方式时最低加热能耗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取得最佳加热方式时,对低凝油油尾部分加热所消耗的燃料油比对低凝油整体加热的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油交替 顺序输送 进站温度确定 加热方案 能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