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面、探空实时业务观测以及NCEP 1°×1°分析数据等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寒潮过程地面气压场、过程最低气温、广东降雪空间分布、大气温湿结构以及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次寒潮过程广东地面气压突破...利用地面、探空实时业务观测以及NCEP 1°×1°分析数据等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寒潮过程地面气压场、过程最低气温、广东降雪空间分布、大气温湿结构以及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次寒潮过程广东地面气压突破了有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的历史极值,但大部分市县最低气温未破历史记录;降雪南界较历史南界(1951—2015年)明显南压,即西部压到信宜、阳春一带,中东部则南压到了沿海;t850<0℃或t925<0℃的单层温度指标难以判断广东雨雪相态;当高空整层温度都在0℃以下,且近地面0℃层高度低时降水相态多为雪,0℃层高度过高时则降水相态为雨,其余为雨夹雪(霰);当高空有暖层存在时,出现纯雪的可能性较小,若地面0℃层高度低,且高空暖层厚度<位于其下方的冷冻层,则有雨夹雪(霰)的可能;降雪时大气湿度呈下干上湿状态,90%以上的高湿度区主要在800~500 h Pa之间;降雪时的辐合抬升主要发生在700~500 h Pa,中层的槽和西到西南急流是重要的动力因子。展开更多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发生在怀化的3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降水相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多种资料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3次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贝加尔湖冷涡稳定维持...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发生在怀化的3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降水相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多种资料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3次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贝加尔湖冷涡稳定维持,冷涡底部多短波槽活动,地面冷高压主体稳定少动,地面冷空气从东路分股南下;低层西南急流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江流域,冷暖气流在长江流域交汇,导致了持续雨雪天气的发生。3次过程中均有冷锋锋区自地面向高空倾斜,强锋区使低层和地面维持低温天气,暖湿空气则沿锋面强迫抬升,低层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有利于雨雪的发生。低层偏南气流的发展加强不但为降雪提供了水汽条件,也有利于冷暖气流的交汇和暖湿空气的垂直输送。降水相态的变化与温度层结特征以及气层厚度密切相关,冷式逆温层和700 h Pa与850 h Pa高度差小于155 dagpm的气层更有利于纯雪的出现。展开更多
2016年1月22—26日粤东地区受寒潮影响,出现了大幅度降温和罕见的雨夹雪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惠来海温观测资料(SST)等,对该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横槽、850 h Pa切变、地面冷锋是该次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2016年1月22—26日粤东地区受寒潮影响,出现了大幅度降温和罕见的雨夹雪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惠来海温观测资料(SST)等,对该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横槽、850 h Pa切变、地面冷锋是该次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粤东出现历史罕见的雨夹雪天气,其降水形态转变的关键是700 h Pa 0℃等温线的分布情况;SST对寒潮的响应比气温对寒潮的响应存在一定滞后性;粤东浅海养殖鱼类死亡的原因,一方面是海水温度低于鱼类的忍耐温度,另一方面可能是该养殖区水浅风浪大,掀起底泥导致海水缺氧、污染有关。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地面、探空实时业务观测以及NCEP 1°×1°分析数据等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寒潮过程地面气压场、过程最低气温、广东降雪空间分布、大气温湿结构以及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次寒潮过程广东地面气压突破了有气象记录(1951年)以来的历史极值,但大部分市县最低气温未破历史记录;降雪南界较历史南界(1951—2015年)明显南压,即西部压到信宜、阳春一带,中东部则南压到了沿海;t850<0℃或t925<0℃的单层温度指标难以判断广东雨雪相态;当高空整层温度都在0℃以下,且近地面0℃层高度低时降水相态多为雪,0℃层高度过高时则降水相态为雨,其余为雨夹雪(霰);当高空有暖层存在时,出现纯雪的可能性较小,若地面0℃层高度低,且高空暖层厚度<位于其下方的冷冻层,则有雨夹雪(霰)的可能;降雪时大气湿度呈下干上湿状态,90%以上的高湿度区主要在800~500 h Pa之间;降雪时的辐合抬升主要发生在700~500 h Pa,中层的槽和西到西南急流是重要的动力因子。
文摘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对2014年2月发生在怀化的3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降水相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多种资料诊断分析,得到以下结论:3次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贝加尔湖冷涡稳定维持,冷涡底部多短波槽活动,地面冷高压主体稳定少动,地面冷空气从东路分股南下;低层西南急流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江流域,冷暖气流在长江流域交汇,导致了持续雨雪天气的发生。3次过程中均有冷锋锋区自地面向高空倾斜,强锋区使低层和地面维持低温天气,暖湿空气则沿锋面强迫抬升,低层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有利于雨雪的发生。低层偏南气流的发展加强不但为降雪提供了水汽条件,也有利于冷暖气流的交汇和暖湿空气的垂直输送。降水相态的变化与温度层结特征以及气层厚度密切相关,冷式逆温层和700 h Pa与850 h Pa高度差小于155 dagpm的气层更有利于纯雪的出现。
文摘2016年1月22—26日粤东地区受寒潮影响,出现了大幅度降温和罕见的雨夹雪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惠来海温观测资料(SST)等,对该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横槽、850 h Pa切变、地面冷锋是该次寒潮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粤东出现历史罕见的雨夹雪天气,其降水形态转变的关键是700 h Pa 0℃等温线的分布情况;SST对寒潮的响应比气温对寒潮的响应存在一定滞后性;粤东浅海养殖鱼类死亡的原因,一方面是海水温度低于鱼类的忍耐温度,另一方面可能是该养殖区水浅风浪大,掀起底泥导致海水缺氧、污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