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指状青霉提取物诱发E.coli ND-160及K12 infA基因突变
1
作者 张巧 杨胜利 +2 位作者 宋爱云 宫亚欧 赵国强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3-16,共4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菌株的致突变性。材料与方法:采用E.coli ND-160菌株回复突变试验、K12infA基因突变试验及其突变序列分析。结果:指状青霉提取物:①可明显地诱导ND-160菌株回复突变;②... 背景与目的:研究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提取物对大肠杆菌菌株的致突变性。材料与方法:采用E.coli ND-160菌株回复突变试验、K12infA基因突变试验及其突变序列分析。结果:指状青霉提取物:①可明显地诱导ND-160菌株回复突变;②对K12茼株可诱发其infA基因DNA序列中5个碱基位点突变,且其中1个位点的突变还可导致编码相应氨基酸的改变(Lys→val)。结论:指状青霉对大肠杆菌基因有明显的致突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状青霉 大肠杆菌 基因突变
下载PDF
不同条件对大肠杆菌K12转化质粒pKD46效率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伟星 张力 +3 位作者 王扬 张君胜 杨晓志 张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03-1806,共4页
研究了不同处理方法、不同生长时期以及热激时间等因素对Escherichia coli K12转化质粒pKD46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D600为0.43时,利用RbCl法制备的新鲜感受态细胞,在42℃热激90s时,对质粒pKD46的转化效率最高,可达到5.4×106。同... 研究了不同处理方法、不同生长时期以及热激时间等因素对Escherichia coli K12转化质粒pKD46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D600为0.43时,利用RbCl法制备的新鲜感受态细胞,在42℃热激90s时,对质粒pKD46的转化效率最高,可达到5.4×106。同时,优化了其他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k12菌株 质粒pKD46 RbCl法
下载PDF
大肠杆菌K12碱性磷酸酶基因的克隆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南海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228-230,共3页
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是同二聚体金属酶,被phoA基因编码.采用PCR方法从大肠杆菌K12中扩增到碱性磷酸酶基因(phoA).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HindⅢ将片段插入克隆载体pETBlue-2.该基因被重组、转化后在大肠杆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而后进行SDS-... 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是同二聚体金属酶,被phoA基因编码.采用PCR方法从大肠杆菌K12中扩增到碱性磷酸酶基因(phoA).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HindⅢ将片段插入克隆载体pETBlue-2.该基因被重组、转化后在大肠杆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而后进行SDS-PAGE检测及紫外吸收分析测OD410.克隆得到了phoA基因并实现了蛋白表达,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提高了18.3倍,为进行组织化学、免疫印迹、突变分析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大肠杆菌k12 克隆 表达
下载PDF
产Shiga毒素噬菌体φ297在大肠杆菌K12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定位研究
4
作者 曹奇志 翟静 常维山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5-608,共4页
鉴定大肠杆菌O15 7产生Shiga毒素 (Stx)的噬菌体 φ2 97在大肠杆菌K12染色体上的插入位点。采用加接头PCR方法从与噬菌体 933W的整合酶基因int同源的核苷酸开始向未知区域进行步移测序 ,寻找目的基因。将获得的DNA序列与核苷酸数据库进... 鉴定大肠杆菌O15 7产生Shiga毒素 (Stx)的噬菌体 φ2 97在大肠杆菌K12染色体上的插入位点。采用加接头PCR方法从与噬菌体 933W的整合酶基因int同源的核苷酸开始向未知区域进行步移测序 ,寻找目的基因。将获得的DNA序列与核苷酸数据库进行比较 ,确定了细菌性噬菌体 φ2 97的attL、attR和中心序列位于大肠杆菌K12的yecE基因内。噬菌体 φ2 97在宿主细胞E .coliK12染色体上的整合位点是yecE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φ297 埃希氏大肠杆菌k12 特殊位点重组 Shiga毒素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兰艾双香方诱导大肠杆菌K12菌株铁死亡机制研究
5
作者 张振华 宋健 +8 位作者 孟凯强 胥冰 王斌 沈舒文 张瑞凡 王紫慧 苏辉 王卓 冯天照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5期71-74,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探究兰艾双香方在发挥抑菌作用过程中,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诱使铁死亡发生的过程,为后续开展常见致病菌发生铁死亡的研究提供基础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方法以兰艾双香方中的各种中药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探究兰艾双香方在发挥抑菌作用过程中,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诱使铁死亡发生的过程,为后续开展常见致病菌发生铁死亡的研究提供基础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方法以兰艾双香方中的各种中药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以及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等检索有效成分及对应蛋白。建立中药数据的Excel表格,对有效成分、分子蛋白等进行分析,并分析药物蛋白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不同样本起作用蛋白,最后对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铁死亡蛋白进行分析。结果 兰艾双香方中共138个活性化学成分,共获得兰艾双香方蛋白265个,其中“MG1655”样品中共有17个作用蛋白,“W3110”样本中共有5个作用蛋白,fhuA是在大肠杆菌K12抑菌过程中诱导大肠杆菌发生铁死亡的关键蛋白。结论 通过数据发掘的方式,发现兰艾双香方中存在的铁色素外膜转运蛋白在大肠杆菌铁死亡进程中发挥作用,为后续开展诱导常见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发生铁死亡从而发挥抑菌作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艾双香方 铁死亡 大肠杆菌k12菌株 FHUA
下载PDF
噬菌体Bp7耐受株K12-R生物学特性分析
6
作者 陈培培 齐心 +3 位作者 王薇 任慧英 刘文华 张灿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6-400,共5页
宿主菌E.coli K12的突变株K12-R不能被噬菌体Bp7裂解,为了明确其产生耐受的原因以及突变对其生物学性能的影响,对K12-R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产生耐受的原因,浊度测定K12-R的生长曲线和自凝能力,革兰染色检测K12-R生物膜的形成能力,比... 宿主菌E.coli K12的突变株K12-R不能被噬菌体Bp7裂解,为了明确其产生耐受的原因以及突变对其生物学性能的影响,对K12-R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产生耐受的原因,浊度测定K12-R的生长曲线和自凝能力,革兰染色检测K12-R生物膜的形成能力,比较K12-R和E.coli K12之间生物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突变株K12-R脂多糖合成相关基因hldE发生了突变,突变株K12-R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生长繁殖能力降低,自凝能力增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E.coli K12的脂多糖合成基因hldE突变能够改变K12-R脂多糖的结构,从而抑制噬菌体Bp7的吸附。这为明确K12-R突变株对噬菌体Bp7的耐受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k12 k12-R 生物性能 自凝能力 生物膜
下载PDF
聚糖联乙炔类脂轭合物与大肠杆菌的识别作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范翊 李亚军 +3 位作者 张立功 蒋大鹏 于雅琴 黎明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3-195,共3页
聚糖联乙炔类脂轭合物与大肠杆菌的识别作用研究*范翊a)李亚军a)WangGPb)张立功a)蒋大鹏a)于雅琴c)黎明兰c)a)(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长春130021)b)(DepartmentofChemistr... 聚糖联乙炔类脂轭合物与大肠杆菌的识别作用研究*范翊a)李亚军a)WangGPb)张立功a)蒋大鹏a)于雅琴c)黎明兰c)a)(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长春130021)b)(DepartmentofChemistry,WayneStateUn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糖联乙炔类脂 大肠杆菌 比色响应 识别作用
下载PDF
家蚕抗菌肽CM4对大肠杆菌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简报) 被引量:1
8
作者 金詟 韩亚平 +3 位作者 张文宏 王芳 张双全 毛裕民 《实验生物学报》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89-95,共7页
The effect of antibacterial peptide CM4 of Bombyx mori against E. coll K12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E. coli K1... The effect of antibacterial peptide CM4 of Bombyx mori against E. coll K12 was investig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E. coli K12 were observed by the challenge of the purified antibacterial peptide CM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ibacterial peptide caused a series of pathological changes on E. coli. SEM and TEM revealed aggregates of bacteria and SEM revealed wrin-kled bacterial surfaces in the early stage. Thereafter, plasmolysis was observed with irregular holes appearing in the two ends of bacteria and the cytoplasmic contents of the cells leaking out. Finally, bacteria became empty vesicles and disintegrated into small fragments subsequently. Comparatively, the bacterial membrane was normal and the bacterial structure remained intact in the control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抗菌肽 抑菌活性 大肠杆菌 超微结构 抗肿瘤
下载PDF
大肠杆菌中dctA基因敲除及其苹果酸摄取功能鉴定 被引量:4
9
作者 姜巨全 张正来 +1 位作者 徐桐 孟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52,共8页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K12基因组中,仅dctA基因编码1个在有氧条件下负责摄取四碳-二羧酸的转运蛋白。为鉴定Dct A能否摄取四碳-2-羟基羧酸(如苹果酸),首先以p KD3为模版PCR扩增含有氯霉素抗性dctA基因同源臂,电转入E.coli K12/p K...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K12基因组中,仅dctA基因编码1个在有氧条件下负责摄取四碳-二羧酸的转运蛋白。为鉴定Dct A能否摄取四碳-2-羟基羧酸(如苹果酸),首先以p KD3为模版PCR扩增含有氯霉素抗性dctA基因同源臂,电转入E.coli K12/p KD46感受态细胞,筛选具有氯霉素抗性的基因敲除突变株E.coliΔdctA/p KD46。通过消除质粒p KD46构建大肠杆菌dctA基因敲除突变株E.coliΔdctA。构建dctA基因表达载体p Easy T3-dctA。通过苹果酸摄取功能互补试验,证实基因敲除菌株E.coliΔdctA丧失摄取苹果酸功能,四碳-二羧酸摄取蛋白Dct A具有摄取苹果酸功能。研究首次报道Dct A具有摄取苹果酸功能,该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可为其他菌株来源2-HCT转运蛋白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k12 dctA λRed重组 基因敲除 四碳-2-羟基羧酸
下载PDF
指状青霉致突变性研究
10
作者 杨胜利 赵国强 +2 位作者 张巧 韩绍印 于国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0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研究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提取物的致突变性。方法:采用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骨髓 PCE微核试验,大鼠肺及肝原代细胞程序外DNA合成试验(UDS)和大肠杆菌 K12 infa基因突... 目的:研究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提取物的致突变性。方法:采用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骨髓 PCE微核试验,大鼠肺及肝原代细胞程序外DNA合成试验(UDS)和大肠杆菌 K12 infa基因突变试验及 infA基因 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指状青霉提取物:①可明显地诱发大肠杆菌ND-160菌株回复突变;②可使小鼠骨髓 PCE微核率极显著增高(P<0.01);③可显著诱导大鼠肝原代细胞UDS(P<0.05)及极显著诱导肺原代细胞UDS (P<0.01);④可诱发大肠杆菌K12 infA基因DNA序列中5个碱基位点突变,且其中1个位点的突变还可导致翻 译相应氨基酸的变异。结论:指状青霉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均有致突变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状青霉 细菌回复突变 微核 程序外DNA合成
下载PDF
产志贺样毒素的噬菌体φ297在大肠杆菌K514染色体上插入位点的定位研究
11
作者 翟静 张媛英 +3 位作者 王涛 柏素云 孙凌云 蒋汉明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 鉴定噬菌体φ2 97在大肠杆菌K5 1 4染色体上的插入位点。方法 采用加接头PCR、分子克隆、亚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从与噬菌体933W的整合酶基因int同源的核苷酸序列开始向未知区域进行步移测序,寻找目的基因。将获得的DNA序列与核... 目的 鉴定噬菌体φ2 97在大肠杆菌K5 1 4染色体上的插入位点。方法 采用加接头PCR、分子克隆、亚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从与噬菌体933W的整合酶基因int同源的核苷酸序列开始向未知区域进行步移测序,寻找目的基因。将获得的DNA序列与核苷酸数据库进行比较。结果 确定了细菌性噬菌体φ2 97的attL、attR和中心序列位于大肠杆菌K5 1 4的yecE 基因内。结论 噬菌体φ2 97在宿主细胞E coliK5 1 4染色体上的整合位点是yecE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φ297 埃希氏大肠杆菌k12 Shiga毒素 附加位点 染色体 插入位点
下载PDF
噬菌体Bp7尾丝蛋白gp37的原核表达与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虎芝 任慧英 张灿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4,共5页
为了研究噬菌体尾丝蛋白gp37在识别宿主菌大肠埃希菌K12过程中的作用,PCR扩增获得gp37基因C端1 161bp序列,以EGFP为荧光标签,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EGFP-gp37,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EGFP-gp37,亲和层析纯化蛋... 为了研究噬菌体尾丝蛋白gp37在识别宿主菌大肠埃希菌K12过程中的作用,PCR扩增获得gp37基因C端1 161bp序列,以EGFP为荧光标签,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EGFP-gp37,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EGFP-gp37,亲和层析纯化蛋白。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EGFP-gp37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为可溶性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量的23%。EGFP-gp37融合蛋白与大肠埃希菌K12相互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尾丝蛋白gp37能够吸附到宿主菌K12表面,表明尾丝蛋白gp37参与宿主菌受体的识别和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Bp7 尾丝蛋白gp37 绿色荧光蛋白EGFP 大肠埃希菌k12
下载PDF
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W的克隆及在外膜上高表达 被引量:4
13
作者 邹海杰 吴贤斌 +1 位作者 潘建义 赵辅昆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6-50,共5页
目的:利用表达载体pLLP-OmpA实现大肠杆菌K12外膜蛋白OmpW在外膜上高表达。方法:PCR扩增ompW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LLP-OmpA-ompW,然后转化大肠杆菌K12,得到在外膜上高表达的菌株。提取该菌外膜蛋白,利用免疫小鼠制备得到的抗血清进行W... 目的:利用表达载体pLLP-OmpA实现大肠杆菌K12外膜蛋白OmpW在外膜上高表达。方法:PCR扩增ompW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LLP-OmpA-ompW,然后转化大肠杆菌K12,得到在外膜上高表达的菌株。提取该菌外膜蛋白,利用免疫小鼠制备得到的抗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分析验证高表达的OmpW是否定位于外膜。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经转化后成功筛选到高表达菌株,并经Western blot证实高表达的OmpW定位在外膜上。结论:首次成功获得OmpW在外膜上的高表达,该高表达菌株可为深入研究OmpW在细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它功能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k12 OmpW 重组载体 抗血清制备
原文传递
嗜碱单胞菌的新型羧基转移酶α亚基基因Aa-accA及其抗盐碱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羡明杰 翟磊 +3 位作者 仲乃琴 马祎玮 薛燕芬 马延和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09-816,共8页
【目的】探讨解淀粉嗜碱单胞菌(Alkalimonas amylolytica)N10来源的羧基转移酶α亚基(Acetyl-coenzyme A carboxylase subunit alpha,AccA)基因Aa-accA对细菌及植物细胞耐盐碱性的作用。【方法】通过PCR方法从嗜碱菌N10基因组中扩增基因... 【目的】探讨解淀粉嗜碱单胞菌(Alkalimonas amylolytica)N10来源的羧基转移酶α亚基(Acetyl-coenzyme A carboxylase subunit alpha,AccA)基因Aa-accA对细菌及植物细胞耐盐碱性的作用。【方法】通过PCR方法从嗜碱菌N10基因组中扩增基因Aa-accA,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K12中表达,通过测定工程菌及对照菌在不同盐浓度[0%,2%,4%,6%(W/V)NaCl]及不同碱性pH(8.0,8.5,9.0,9.5)的LB中生长12 h后的OD600值,以及二者在分别含6%(W/V)NaCl及pH 9的LB中的生长曲线,评价Aa-accA对大肠杆菌耐盐碱性的影响。同时以pPZP111为载体,构建了植物细胞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该基因转入烟草BY-2悬浮细胞表达,利用FDA染色方法测定经盐碱溶液处理后残存的活细胞数量评价该基因对植物细胞耐盐碱性的影响。【结果】PCR扩增得到基因Aa-accA,其ORF含957 bp,编码318个氨基酸的多肽,BLAST比对显示该基因为羧基转移酶α亚基(AccA)家族中的成员,其氨基酸序列与E.coli的AccA具有76%同源性;含有Aa-accA的E.coli K12相较于对照组在不同NaCl浓度及不同碱性pH的LB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生长优势,特别是在6%(W/V)NaCl及pH 9的LB中培养12 h后,终OD600分别是对照菌的2.6倍和3.5倍;缺失体实验结果显示基因缺失的突变体E.coli K12ΔaccA在6%(W/V)NaCl及pH 9的LB中不能正常生长,而含有Aa-accA基因的重组质粒使得E.coli K12ΔaccA在同样条件下OD600值达到0.5和0.2;转入此基因的烟草BY-2细胞,经盐碱溶液处理后,其存活细胞比例高于野生型。【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了Aa-accA基因与盐碱性的相关性,可提高大肠杆菌及烟草BY-2细胞的耐盐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碱菌 Aa-accA基因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k12 烟草BY-2细胞 耐盐碱
原文传递
定量监控大肠杆菌主代谢目标蛋白质及中间代谢物
15
作者 程永波 邓子新 刘天罡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58-1467,共10页
【目的】监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主代谢通路上蛋白表达状况及中间代谢物变化,为代谢工程改造提供基础性数据及检测方法。【方法】利用Skyline软件靶向设计主代谢(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三羧酸循环、混合酸发酵途径及脂肪... 【目的】监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主代谢通路上蛋白表达状况及中间代谢物变化,为代谢工程改造提供基础性数据及检测方法。【方法】利用Skyline软件靶向设计主代谢(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三羧酸循环、混合酸发酵途径及脂肪酸合成途径)目标蛋白质label-free(MRM)方法对其相对定量监控;在相同质谱平台(Triple Quad 4500)上利用LC-MS/MS(MRM)方法对目标中间代谢物绝对定量监控。【结果】实验表明不同生长时期内(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及衰亡期)大肠杆菌主代谢蛋白质表达表现出4种不同的变化现象,某一代谢通路上的单一蛋白不能反映该通路的表达状态;磷酸戊糖途径、混合酸发酵途径以及三羧酸循环途径中较多的蛋白质在衰亡期表达量最高,但几种目标中间代谢产物(ATP、ADP、AMP、NAD+、NADH、NADP+、NADPH、Co A、acetyl-Co A)的积累量与对数生长期相比,稳定期及衰亡期都相应减少(除了acetylCo A以外)。【结论】该文中使用的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映大肠杆菌体内代谢的基本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k12 MGl655) 液质联用 代谢物 靶向蛋白组
原文传递
Comparative genome analysis of deleted genes in Shigella flexneri 2a strain 301 被引量:2
16
作者 ZHANGXiaobing .LIUHong +8 位作者 YANGFan YANGJian XUEYing DONGJie SUN-Lilian YANGGuowei ZHUJunping CHUYonglie JINQ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9期846-852,共7页
Comparative genome analysis is performed between Shigella flexneri 2a strain 301 and its close relatives, the nonpathogenic E. Coli K-12 strain MG1655.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136 DNA segments whose size is larger... Comparative genome analysis is performed between Shigella flexneri 2a strain 301 and its close relatives, the nonpathogenic E. Coli K-12 strain MG1655.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136 DNA segments whose size is larger than 1000 bp absent from Shigella flexneri 2a strain 301, which is up to 717253 bp in total length. These deleted segments altogether contain 670 open reading frames (ORFs). Prediction of these ORF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40% genes of unknown function. The other genes of definite functions encode metabolic enzymes, structure proteins, transcription regulatory factors and some elements correlated with horizontal transfer. Here we compare the complete genomic sequences of the two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which differ in pathogenic phenotype. To our knowledge, this not only reveals the difference of genomic sequence between the two important enteric pathogens for the first time, bu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clues to further researches in its process of physiological activity, pathogenesis and the evolution of enteric 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照组基因 SHIGELLA FLEXNERI 2a E.coli k12 删除基因 肠道病原细菌 细菌性痢疾
原文传递
Eicosanoids mediate nodulation reactions to bacterial Escherichia coil K 12 infections in larvae of the oriental blowfly, Chrysomya megacephala
17
作者 Fu Zhao Bing Chen +2 位作者 Yong Wang Fen Zhu Chao-Liang Lei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87-392,共6页
Nodulation is the predominant cellular defense reaction to bacterial challenges in insects. In this study, third instar larvae of Chrysomya megacephala were injected with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K 12 (10^6 CFU/mL... Nodulation is the predominant cellular defense reaction to bacterial challenges in insects. In this study, third instar larvae of Chrysomya megacephala were injected with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K 12 (10^6 CFU/mL, 2μL), immediately prior to injection of inhibitors of eicosanoid biosynthesis, which sharply reduced nodulation response. Test larvae were treated with specific inhibitors ofphospholipase A2 (dexamethasone), cyclo- oxygenase (indomethacin, ibuprofen and piroxicam), dual cyclo-oxygenase/lipoxygenase (phenidone) and lipoxygenase (esculetin) and these reduced nodulation except esculetin. The influence of bacteria was obvious within 2 h of injection (5 nodules/larva), and increased to a maximum after 8 h (with 15 nodules/larva), and th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over 24 h (9 nodules/larva). The inhibitory influence of dexamethasone was apparent within 2 h of injection (4 vs. 5 nodules/larva), and nod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to control, over 24 h (5 vs. 8 nodules/larva). Increased dosages of ibuprofen, indomethacin, piroxicam and phenidone led to decreased numbers of nodules. Nodules continued to exist during the pupal stage. However, the effects of dexamethasone were reversed by treating bacteria-injected insects with an eicosanoid-precursor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arachidonic acid. These findings approved our view that eicosanoid can mediate cellular defense mechanisms in response to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another Dipteran insect C. rnegacepha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teria Chrysomya megacephala EICOSANOIDS Escherichia coli k12 NOD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