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on soil qualities of farm field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XIA Dong DING Shu-wen +4 位作者 LONG Li DENG Yu-song WANG Qiu-xia WANG Shu-ling CAI Chong-f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2873-2885,共13页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a specific form of soil erosion type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and can result in extremely rapid water and soil loss. Knowledge of the soil phys...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a specific form of soil erosion types in the hilly granitic reg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and can result in extremely rapid water and soil loss. Knowledge of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rmland influenced by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qualit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Wuli Watershed of the Tongcheng County, south of Hubei Province, China. The aim is to investigat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soil layers (0-20, 20-40 and 40-60 cm) for two farmland types (paddy field and upland field) in three regions influenced by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The three region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strongly influenced region (SIR), weakly influenced region (WIR) and non-influenced region (N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oil gravel and sand content in paddy and upland fields, especially the surface soil in the SIR and WIR. In the 0-20 cm layer of the paddy field, the highest gravel content (250.94 g kg-1) was in the SIR and the lowest (78.67 g kg-1) was in the NIR, but in the upland filed, the surface soil (0-20 cm) of the SIR and the 40-60 cm soil layer for the NIR had the highest (177.13 g kg-1) and the lowest (59.96 g kg-1) values of gravel content,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gravel and sand decreased with depth in the three influenced regions, but silt and clay showed the inverse change. In the paddy field, the average of sand content decreased from 58.6 (in the SIR) to 49.0% (in the NIR), but the silt content was in a reverse order, increasing from 27.9 to 36.9%, and the average of the clay content of three regions showe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P〈0.05). But in the upland filed, the sand, silt and clay fluctuated in the NIR and the WIR. Soils in the paddy and upland field were highly acidic (pH〈5.2) in the SIR and WIR; moreover lower nutrient contents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total N and available N, P, K) existed in the SIR. In the 0-20 cm soil layer of the paddy field, compared with the NIR and the WIR,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caused a very sharp decrease in the SOM and total N of the SIR (5.23 and 0.56 g kg-1, respectively). But in the surface soil (0-20 cm) of the upland field, the highest SOM, total N, available N, available P and available K occurred in the NIR, and the lowest ones were in the SIR. Compared with the NIR,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in the SIR and WIR was found to be relatively low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seriously affect th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rmland, lead to coarse particles accumulation in the field and decrease pH and nutrient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apsing gully erosion farmland hilly granitic region soil nutrient soil properties South China
下载PDF
寒区黑土侵蚀沟治理新技术研究
2
作者 王福坤 苏安双 +4 位作者 高士军 王淼 袁晓铭 褚双兴 徐春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1-220,共10页
东北地区黑土侵蚀沟已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其绝大部分处于寒区环境,谷坊作为治理侵蚀沟的通用手段,面临寒区复杂环境威胁。针对寒区谷坊易受冻融、融雪和降雨等多因素耦合下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寒区黑土侵蚀沟治理新技术——... 东北地区黑土侵蚀沟已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其绝大部分处于寒区环境,谷坊作为治理侵蚀沟的通用手段,面临寒区复杂环境威胁。针对寒区谷坊易受冻融、融雪和降雨等多因素耦合下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寒区黑土侵蚀沟治理新技术——生态柔性煤矸石土谷坊,该谷坊由土、滤土防冲土工合成材料、煤矸石铰接块和植被防护组成,具有就地取材、节省工期、柔性稳定、固废利用、替代石料和有利扦插等优势。文中给出设计理念、关键参数及现场应用关键技术,形成了成套工艺。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柔性煤矸石土谷坊变形值集中在-0.0518~0.0307 m之间,在允许范围内,谷坊前后沟道均无扩宽,泥沙淤积深度17~67 cm,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一年增加30%,表明该谷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治理效果,生态效益明显。生态柔性煤矸石土谷坊是在传统谷坊形式上做出优化和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谷坊,此技术将生态技术与工程技术有机结合,为寒区黑土侵蚀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寒区 黑土 侵蚀沟治理 谷坊
下载PDF
南方崩岗发育特征及其监测技术探讨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洪鹄 刘宪春 +1 位作者 张平仓 王一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2期19-23,共5页
崩岗是南方红壤区特有的一种严重侵蚀类型,可认为是发育在花岗岩浅丘岗地上的沟蚀地貌形态。崩岗崩壁高差和倾角都较大,这给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崩岗实测数据的匮乏。通过阐明各种土壤侵蚀监测技术的优缺点,结合崩岗地貌特征... 崩岗是南方红壤区特有的一种严重侵蚀类型,可认为是发育在花岗岩浅丘岗地上的沟蚀地貌形态。崩岗崩壁高差和倾角都较大,这给监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崩岗实测数据的匮乏。通过阐明各种土壤侵蚀监测技术的优缺点,结合崩岗地貌特征,分析可用于崩岗的监测技术。认为:径流小区与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技术只能用于面蚀和细沟侵蚀研究;示踪技术可用于面蚀和沟蚀的研究,但不能满足崩岗的实验要求;侵蚀针等传统技术方法不能准确测量崩岗的侵蚀速率;由于崩壁高差太大,用差分GPS监测崩岗存在一定误差;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能够克服上述困难,能较为准确地扫描出崩岗的形态特征数据;航片解译可得到崩岗的空间分布数据,但需配合地面监测数据,才能较为准确地调查区域或流域的崩岗数据。另外,用侵蚀针等传统技术方法以及差分GPS对崩岗进行监测时,要注意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沟蚀 监测技术 土壤侵蚀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14
4
作者 俞慎 许敬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1-370,共10页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最剧烈的侵蚀类型之一,由于其爆发性强和侵蚀量大等特点,对当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已造成了严重危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地政府和民众自发治理崩岗侵蚀,历经数十年形成了多种治理模式,但存在被治理崩岗数...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最剧烈的侵蚀类型之一,由于其爆发性强和侵蚀量大等特点,对当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已造成了严重危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地政府和民众自发治理崩岗侵蚀,历经数十年形成了多种治理模式,但存在被治理崩岗数量有限,治理技术配置和治理策略无序等现状,缺乏针对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的评价体系.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特征和现有治理利用模式现状,尝试提出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通过汇总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文献采用频率,依托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15774-2008)》,分解崩岗侵蚀治理的调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四重效益链,提出了依据主体效益、可量化、客观性构建崩岗侵蚀治理效益评价指标集,弱化主观性强的社会效益指标思路.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崩岗侵蚀治理多重效益指标体系的特征,建议采用以客观赋权的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体现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通过针对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估体系构建,以期为崩岗治理效益评估和崩岗治理技术体系集成提供依据,推动我国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实现国家"十三五"水土保持治理目标,减轻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侵蚀 治理综合效益 效益评价指标 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键措施及其组合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康玲玲 吴卿 +1 位作者 王昌高 曾广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3年第2期71-76,共6页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几条典型小流域和现有治理模式的分析评价,初步确定了该区不同侵蚀类型区水上保持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及其组合方案。各区的组合比例如下。第1副区和第2副区:水平梯田18%~25%,人工造林45%~55%,人工种草20%~2...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几条典型小流域和现有治理模式的分析评价,初步确定了该区不同侵蚀类型区水上保持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及其组合方案。各区的组合比例如下。第1副区和第2副区:水平梯田18%~25%,人工造林45%~55%,人工种草20%~25%,坝地5.5%~7.5%,水地0.5%~2.7%;第3副区:水平梯田42%~48%,人工造林32%~38%,人工种草18%~22%;第4副区和第5副区:水平梯田28%~35%,人工造林40%~46%,人工种草13%~17%,坝地小于5%,水地小于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沟壑区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小流域治理
下载PDF
黑土小流域沟道分布遥感监测及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温艳茹 余强毅 +2 位作者 杨扬 张斌 吴文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4-1083,共10页
为了对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沟道分布进行遥感监测,并解析影响其发育的主控因素,选择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村为研究区,通过对遥感影像和地形图的目视解译判读和空间分析,量化汇水区面积、坡长等12个变量,结合对264条切沟与等高线分布关系的地... 为了对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沟道分布进行遥感监测,并解析影响其发育的主控因素,选择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村为研究区,通过对遥感影像和地形图的目视解译判读和空间分析,量化汇水区面积、坡长等12个变量,结合对264条切沟与等高线分布关系的地貌学分析、统计分析和野外详查,解译地表径流和机耕道作用等6种情形,对典型黑土区小流域切沟发育主控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林地面积大小不能直接控制切沟发育,林地内活跃沟长占活跃切沟总长的46.2%。小流域汇聚坡是切沟发育的典型地形,沟长占总长的68.1%,汇聚坡导致地表集中径流,沟长占总长的63.0%。汇水区面积和坡长是影响沟长的最主要因素,而小流域坡度是影响沟密度的显著因素。同时,切沟侵蚀多伴生于农田机耕道路一侧,机耕道旁沟长约占其总长的23.3%。研究表明,黑土区切沟侵蚀主要与机耕道促进地表径流的作用密切相关,侵蚀沟综合治理必须考虑小流域景观布局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应将农田机耕道路周边大型活跃切沟防控作为黑土区保护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切沟侵蚀 主控因素 汇水区地形 农田机耕道 遥感解译
下载PDF
黄土高原浅沟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仲原 王春梅 +4 位作者 庞国伟 杨勤科 郭紫甜 刘欣 苏建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98-1810,共13页
浅沟侵蚀是黄土高原重要的侵蚀类型之一,在区域尺度回答浅沟空间分布特征是浅沟治理的关键。基于系统抽样方法在黄土高原选取137个调查单元,综合运用亚米级影像目视解译方法和GNSS RTK野外高精度实测,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取浅沟(... 浅沟侵蚀是黄土高原重要的侵蚀类型之一,在区域尺度回答浅沟空间分布特征是浅沟治理的关键。基于系统抽样方法在黄土高原选取137个调查单元,综合运用亚米级影像目视解译方法和GNSS RTK野外高精度实测,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取浅沟(特指瓦背状地形底部,下同)长度、密度、临界坡长、所在坡面土地利用等信息,阐明了目前黄土高原浅沟空间分布,分析了仍分布在耕地上的浅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基于亚米级影像目视解译的浅沟调查方法与野外实测方法得到的浅沟长度无显著性差异,前者可以用于区域尺度浅沟的快速调查;(2)黄土高原33.6%的调查单元存在浅沟,平均浅沟密度为3.41 km/km^(2),最大为21.92 km/km^(2),平均沟数密度约为65条/km^(2);平均沟长63.31 m^(2)发生浅沟的坡面临界坡长主要为40—60 m,平均为56.20 m^(2)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志丹、榆林市靖边一带浅沟密度最大;在不同治理分区内,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均浅沟密度最大,为5.32 km/km^(2),浅沟侵蚀强度极强烈;黄土高塬沟壑区平均浅沟密度为2.07 km/km^(2),浅沟侵蚀强度为中度。(3)目前38.3%的浅沟分布在耕地,35.3%分布在草地,22.8%分布在林地。退耕还林(草)工程后,仍位于耕地坡面上的浅沟值得重点关注,在北洛河中上游陕西延安市中部与西北部,甘肃定西市、白银市会宁县交界处,无定河下游黄河两岸陕西绥德县、山西吕梁市一带耕地浅沟问题仍较突出。研究可为目前形势下黄土高原浅沟进一步治理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浅沟 抽样调查 区域尺度 侵蚀防治 遥感
下载PDF
基于龛深及其上覆土层稳定性的崩壁崩坍形成条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鹏飞 许文年 +3 位作者 夏栋 夏露 严雨洁 邓羽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16-328,共13页
[目的]研究龛的形态与崩岗发育及崩岗侵蚀之间的关系,为崩岗治理规划、崩岗防治工程技术的改进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以湖北省通城县典型崩岗区崩壁土体为对象,构建崩壁连同龛二维数值模型,结合物理试验标定模拟所用的崩壁各土层... [目的]研究龛的形态与崩岗发育及崩岗侵蚀之间的关系,为崩岗治理规划、崩岗防治工程技术的改进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以湖北省通城县典型崩岗区崩壁土体为对象,构建崩壁连同龛二维数值模型,结合物理试验标定模拟所用的崩壁各土层基本特性参数。引入符合龛演化过程的"单元生死法",对引起天然状态下的崩壁明显崩塌(坍)所需的龛深最小(临界)值进行定量分析,并借助正交有限单元试验(ABAQUS)对诱发崩壁崩坍的因素进行主次评价,之后选取若干未降雨条件下不导致崩壁崩坍的龛深值,联合高阶插值与强度折减法导出了这些龛深与触发龛上覆红黏土体崩坍所需的极限饱和度之间的定量方程式。[结果]龛深与崩壁的稳定性系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龛上覆土层的含水量是促使崩壁发生崩坍的最重要因子,坡度对崩壁稳定性影响较大,而龛相对高度及崩壁高度均对崩壁的稳定性影响极小。[结论]崩壁崩坍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龛的凹陷深度和龛上覆红黏土体的含水状态,在崩岗侵蚀综合治理时需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崩壁 凹陷深度 土壤含水量 正交试验 稳定性 治理措施 崩坍
下载PDF
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及崩塌中孔隙水压力变化 被引量:5
9
作者 史倩华 王文龙 +3 位作者 郭明明 陈卓鑫 冯兰茜 赵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10-117,共8页
为研究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采用模拟降雨+放水冲刷的方法,研究集水区坡度(1°、3°、5°、7°)和放水流量(3.0、3.6、4.8、6.0、7.2m^3/h)对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和孔隙水压力特征值的影响... 为研究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及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采用模拟降雨+放水冲刷的方法,研究集水区坡度(1°、3°、5°、7°)和放水流量(3.0、3.6、4.8、6.0、7.2m^3/h)对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过程和孔隙水压力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崩塌发生频率由试验初期0~30min时的6.29%增加到150~180min时的27.48%。2)放水流量为3.0~7.2m^3/h时,产沙率随试验时间呈对数函数减小。产沙量随坡度和放水流量的增加而加大,建立了产沙量与二者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3)坡度为1°~7°时,崩塌会增加22.75%~324.59%的产沙率,产沙率突变点出现时间相较于崩塌而言存在“滞后”现象。4)孔隙水压力随试验时间呈显著线性或对数函数关系,孔隙水压力的上升是影响溯源侵蚀崩塌发生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崩塌 溯源 孔隙水压力 黄土高塬沟壑区 模拟降雨及冲刷试验
下载PDF
安溪县崩岗侵蚀防治分区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志明 林敬兰 +3 位作者 许永明 黄炎和 蒋芳市 葛宏力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0年第1期14-18,共5页
为弥补以往崩岗侵蚀治理措施布设都是针对单个崩岗而缺少全面防治的不足,以安溪全县域的崩岗侵蚀为研究对象,将安溪县崩岗侵蚀分为强度、中度和轻度侵蚀3个区,并由此建立相应的防治体系:东南部的官桥镇和龙门镇属于强度侵蚀区,应以强化... 为弥补以往崩岗侵蚀治理措施布设都是针对单个崩岗而缺少全面防治的不足,以安溪全县域的崩岗侵蚀为研究对象,将安溪县崩岗侵蚀分为强度、中度和轻度侵蚀3个区,并由此建立相应的防治体系:东南部的官桥镇和龙门镇属于强度侵蚀区,应以强化治理为主,实行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从东南的城厢往西北延伸到感德及西南的龙涓在内的10个乡镇为中度崩岗侵蚀区,采取以植物措施为主,结合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其余的乡镇即西北地区为轻度侵蚀区,总体上以预防保护为主,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同时加强封禁补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侵蚀 分区 防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区冲沟地貌演化动力机制及其生态治理模式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鸿琨 苏正安 +4 位作者 朱大鹏 周涛 何周窈 方海东 史亮涛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第3期35-39,I0001,共6页
冲沟侵蚀是干热河谷区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干热河谷区内冲沟分布范围广、沟壑密度大,冲沟侵蚀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工程建设造成威胁。从干热河谷区冲沟形成的环境背景条件入手,论述了干热河谷区冲沟的地貌演化过程和演化过程中的... 冲沟侵蚀是干热河谷区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干热河谷区内冲沟分布范围广、沟壑密度大,冲沟侵蚀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工程建设造成威胁。从干热河谷区冲沟形成的环境背景条件入手,论述了干热河谷区冲沟的地貌演化过程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从水力侵蚀过程和重力侵蚀过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冲沟发育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并对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生态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沟侵蚀 地貌演化 动力机制 生态治理模式 干热河谷区
下载PDF
福建省崩岗侵蚀成因及治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65
12
作者 丁光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15,共6页
根据调查 ,福建省共有 38个县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岗侵蚀 ,总面积为 2 6 30 .6 9hm2 ,个数为 6 714个 ,崩岗密度为 0 .0 5 5个 /km2 。全省崩岗面积虽小 ,但由于相对集中 ,土壤侵蚀量大 ,危害严重。探讨了福建省崩岗侵蚀的现状、类型、分... 根据调查 ,福建省共有 38个县存在不同程度的崩岗侵蚀 ,总面积为 2 6 30 .6 9hm2 ,个数为 6 714个 ,崩岗密度为 0 .0 5 5个 /km2 。全省崩岗面积虽小 ,但由于相对集中 ,土壤侵蚀量大 ,危害严重。探讨了福建省崩岗侵蚀的现状、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危害、活动情况及治理现状。认为岩性、坡度、海拔高度、植被、人为活动等与崩岗的形成和发展均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侵蚀特性 治理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崩岗不同防治模式探讨 被引量:18
13
作者 肖胜生 杨洁 +2 位作者 方少文 陈晓安 宋月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2,共5页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所特有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也是最严重的侵蚀类型之一。探索与提炼崩岗防治手段与模式,形成高效、和谐与稳定的崩岗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对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崩岗侵蚀...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所特有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也是最严重的侵蚀类型之一。探索与提炼崩岗防治手段与模式,形成高效、和谐与稳定的崩岗人工-自然生态系统,对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崩岗侵蚀防治中,依据开发利用与生态治理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当前治理与后期管护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出了5种崩岗治理模式,以期对南方崩岗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丘陵区 崩岗 模式 防治
下载PDF
桂东南花岗岩崩岗侵蚀区景观生态设计探讨
14
作者 王金悦 韦雪梅 +3 位作者 邓羽松 黄娟 黄智刚 王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2-68,75,共8页
以桂东南梧州市龙圩区下小河流域花岗岩崩岗侵蚀区为例,以水土美丽绿色空间为基础、小流域生态观光旅游为特色,总体统筹规划设计区域景观空间布局和规划方案,结合生态恢复、经济生产、休闲旅游、文化展示的功能需求,将其划分为生态保护... 以桂东南梧州市龙圩区下小河流域花岗岩崩岗侵蚀区为例,以水土美丽绿色空间为基础、小流域生态观光旅游为特色,总体统筹规划设计区域景观空间布局和规划方案,结合生态恢复、经济生产、休闲旅游、文化展示的功能需求,将其划分为生态保护区、景观茶园区、水保科普区、特色花海区、观光农业区、乡村聚落区六大区域。根据研究区地形、植被状况、各类用地性质以及景观资源状况,通过地形改造、植被绿化、梯田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与生物措施,对崩岗各部分进行生态设计,并从植物、水体、道路、配套设施等方面对崩岗侵蚀区进行空间优化,保护水土资源,发展崩岗生态旅游。将崩岗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与景观生态设计相结合,在传统的崩岗综合治理模式下,兼顾山地、农田等其他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将崩岗旅游与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探索更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崩岗侵蚀区综合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治理 景观艺术设计 花岗岩崩岗侵蚀区 生态旅游 桂东南
下载PDF
地形和土地利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孟祥冬 曾奕 方怒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32,40,共9页
[目的]分析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坝控小流域侵蚀速率的影响,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流域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 [目的]分析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坝控小流域侵蚀速率的影响,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流域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和影像数据并准确提取流域的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要素,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确定坝控小流域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坝控小流域侵蚀速率变化范围为2869~14191 t/(km^(2)·a),平均侵蚀速率为9984 t/(km^(2)·a);坝控小流域的地形和土地利用因子存在一定差异,LS因子与L因子、连通性指数(IC)与地形湿度指数(TWI)、流域面积(A)与流域长度(BL)和形状因子(Ff)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侵蚀速率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中最大VIP值为坡长因子(VIP=1.66;RCs=0.30),其次是地形湿度指数(VIP=1.62;RCs=0.25)、坡度坡长因子(VIP=1.43;RCs=0.27)、连通性指数(VIP=1.39;RCs=-0.19)、农地面积占比(VIP=1.03;RCs=0.10)和草地面积占比(VIP=1.03;RCs=-0.10)。[结论]各坝控小流域侵蚀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坡长因子、坡度坡长因子、地形湿度指数、连通性指数、农地面积比例和草地面积比例是影响流域侵蚀速率的重要影响因子,且VIP值都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坝控小流域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影响因子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崩岗侵蚀的防治措施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孔朝晖 《广东水利水电》 2019年第3期79-82,共4页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最常见的侵蚀地貌,具有侵蚀剧烈、危害性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在崩岗治理过程中,依据其规模、形态、稳定性及部位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该文从崩岗治理措施的选择、配置、设计施工及崩岗侵蚀的综合模... 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最常见的侵蚀地貌,具有侵蚀剧烈、危害性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在崩岗治理过程中,依据其规模、形态、稳定性及部位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该文从崩岗治理措施的选择、配置、设计施工及崩岗侵蚀的综合模式进行综述性探索,分析各种措施在崩岗侵蚀治理中的应用,旨在为崩岗的治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崩岗侵蚀 治理措施
下载PDF
基于东北漫岗黑土区坡耕地沟蚀防治的防护林带布局优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苏子龙 崔明 范昊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03-909,共7页
防护林带体系是东北漫岗黑土区坡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坡耕地上侵蚀沟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鹤山农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Quickbird高精度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分析防护林带分布对坡耕地... 防护林带体系是东北漫岗黑土区坡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坡耕地上侵蚀沟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鹤山农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Quickbird高精度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分析防护林带分布对坡耕地侵蚀沟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坡耕地沟蚀特点及其与防护林带分布的相关关系,提出防护林带分布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当前不合理的防护林带布局,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坡耕地浅沟和切沟的发生和发展.优化方案包括:调整防护林带走向为横坡林带,加强林带维护和更新,以减少林带间断,增加林带条数,减小林带间距等,同时提出了坡面林带条数和林带间距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可为典型漫岗黑土区坡耕地的沟蚀防治和防护林带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林带 沟蚀优化方案 漫岗 黑土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