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会赋诗与刻石流传——以唐代为中心
1
作者 何哲涵 胡可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27-234,共8页
集会赋诗场合下的作品有时会以刻石的形式流传。根据刊刻时间与刊刻动机的差异,刻石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留念型刻石和追念型刻石。集会赋诗刻石作为纸本集会诗集的延伸,展现了集会诗文早期的流传形态,但也由于石刻载体的特殊性,呈现出与纸... 集会赋诗场合下的作品有时会以刻石的形式流传。根据刊刻时间与刊刻动机的差异,刻石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留念型刻石和追念型刻石。集会赋诗刻石作为纸本集会诗集的延伸,展现了集会诗文早期的流传形态,但也由于石刻载体的特殊性,呈现出与纸本集会诗集不同的特色。集会赋诗刻石虽然失去了可移动性,但却成为具有展示意味的纪念景观,带动了诗歌与风景的共生共存。集会赋诗刻石文本的著录与流传,反映了物质性与文本性交错的复杂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会赋诗 刻石流传 集会诗集
下载PDF
华林园宴饮赋诗考 被引量:4
2
作者 罗建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21-25,共5页
作为魏晋时期的著名皇家园林,华林园(本名芳林园)在将近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作用。西晋晋武帝的华林园聚会已成为文坛佳会,但华林园的本来面目还没被世人所详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补不足。
关键词 芳林园 华林园 宴饮 赋诗
下载PDF
论《诗经·桧风》的创作时代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建国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第3期15-18,共4页
由于桧国微小,《诗经·桧风》在春秋时代就不受人重视,后人对《桧风》四首诗的主题解释也往往含糊其辞、牵强附会。本文运用组诗研究的方法,把这四首诗联系在一起分析,认为《桧风》创作于东周初年郑武公灭桧之后,它是一组桧遗民抒... 由于桧国微小,《诗经·桧风》在春秋时代就不受人重视,后人对《桧风》四首诗的主题解释也往往含糊其辞、牵强附会。本文运用组诗研究的方法,把这四首诗联系在一起分析,认为《桧风》创作于东周初年郑武公灭桧之后,它是一组桧遗民抒发亡国之痛的诗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桧风 东周初年 亡国诗
下载PDF
论《西昆酬唱集》在“唐音”向“宋调”转化中的作用
4
作者 许琰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9-104,共6页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在唐诗向宋诗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题材内容看,《西昆酬唱集》中的感事述怀诗、咏物诗和言情诗等比唐诗更广泛深刻地描写日常生活,使...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在唐诗向宋诗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题材内容看,《西昆酬唱集》中的感事述怀诗、咏物诗和言情诗等比唐诗更广泛深刻地描写日常生活,使诗歌更趋通俗化;从艺术功能看,《西昆酬唱集》开启了宋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点;从传承和影响看,《西昆酬唱集》既充分学习和吸收了几位唐诗大家的创作成就,又发展和影响了一批宋诗大家的创作倾向,在"唐音"向"宋调"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酬唱集》 唐音 宋调 以才学为诗 以文字为诗 以议论为诗
下载PDF
评价视角下的《兰亭集序》及其英译本的语篇分析
5
作者 郑峥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152-,168,共2页
评价理论是语篇分析的有效工具,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评价理论视角分析罗经国的译作《兰亭集序》,从而为这一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实证性分析,同时从态度层面重新阐释了翻译中目的语和原语语篇"对等&q... 评价理论是语篇分析的有效工具,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评价理论视角分析罗经国的译作《兰亭集序》,从而为这一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实证性分析,同时从态度层面重新阐释了翻译中目的语和原语语篇"对等"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理论 《兰亭集序》 翻译研究
下载PDF
典籍英译中注释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以《兰亭集序》三个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为例
6
作者 陈慕羽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91-96,共6页
文化负载词由于其文化内涵丰富,是典籍英译中的难点。注释能传递文化信息,为文化鸿沟架起一座桥梁。在典籍英译中译者可以使用注释传递文化信息(生态环境文化信息、制度风俗习惯文化信息及物质文化信息)、介绍引文或观点出处。比较《兰... 文化负载词由于其文化内涵丰富,是典籍英译中的难点。注释能传递文化信息,为文化鸿沟架起一座桥梁。在典籍英译中译者可以使用注释传递文化信息(生态环境文化信息、制度风俗习惯文化信息及物质文化信息)、介绍引文或观点出处。比较《兰亭集序》三个译本,罗经国译本在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方面更为到位,就在于其大量使用文后注释,同时也能保持典籍的简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信息 《兰亭集序》 注释 文化负载词 典籍英译
下载PDF
由《宋拓赵侍郎不流本游相〈兰亭〉》想到的
7
作者 秦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7-106,共10页
近年来随着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收藏的中国碑帖拓本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宋拓赵侍郎不流本游相〈兰亭〉》就是其中之一。该本为游相《兰亭》"己之二"(第五十... 近年来随着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收藏的中国碑帖拓本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宋拓赵侍郎不流本游相〈兰亭〉》就是其中之一。该本为游相《兰亭》"己之二"(第五十二种),翻刻于一"九字已损"、"五字未损"的定武古本。由于卷改册装,其上"赵氏孟林"骑缝印被一分为二,十分罕见。在目前关于"赵氏孟林"的文献记载尚不充分、明确的情况下,可以从已知的游相《兰亭》拓本装潢钤印定式本身入手,对其进行分析。检览统计若干游相《兰亭》相关信息,笔者认为,赵孟林是明初晋藩朱棡装潢人的可能性较大。作为游相《兰亭》标志要素之一的蓝纸隔水,则是经朱氏收藏后重新进行装裱的一个显著特征。而同一取材、或有或无的蓝纸小签上所标注的"天干编次帖本名称",亦是游相《兰亭》标志要素之一,或许正是出自赵孟林之手,当然也不排除朱棡亲笔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相 兰亭 赵侍郎不流本 朱棡 赵孟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