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utions to Rural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light in Career Choice Based on Social Learning Theory:A Case Study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1
作者 Jie LI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7年第8期101-102,共2页
The rural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psychological plight in their career choice.Th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can use the triadic theory of learning to set reasonable career choice goals,the observational learning theo... The rural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psychological plight in their career choice.Th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can use the triadic theory of learning to set reasonable career choice goals,the observational learning theory can be employed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career choice,and the self-efficacy theory can be adopted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in career cho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light in career choic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下载PDF
山东省大学生无偿献血激励偏好研究
2
作者 翟培聪 王玉 +1 位作者 路立勇 李顺平 《健康发展与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分析山东省大学生对无偿献血不同激励措施的选择偏好,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无偿献血保留与招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离散选择实验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健康检查、用血优惠、献血表彰、行程时间和小礼物5个属性,借助... 目的分析山东省大学生对无偿献血不同激励措施的选择偏好,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无偿献血保留与招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离散选择实验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健康检查、用血优惠、献血表彰、行程时间和小礼物5个属性,借助SAS软件采用D-optimal设计生成选项集。采取线下一对一访谈形式调查济南、菏泽和烟台3市共计193名大学生献血者,应用混合logit模型分析其无偿献血激励偏好。结果共纳入175份问卷进行分析。用血优惠是影响大学生无偿献血激励措施选择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小礼物和行程时间。若将用血优惠的受益人由本人变为亲属,大学生献血者愿意放弃价值45.91元的小礼物;若献血表彰由献血证/纪念章变为学校表彰,其献血概率将下降18.2%。结论血液服务机构应根据大学生无偿献血激励偏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留与招募策略,可通过提供可转移的体格检查卡、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小礼物形式、献血车进校园等方式,提高大学生重复献血率并逐步将其转化为固定献血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激励措施 离散选择实验 大学生
下载PDF
高校学生管理数字化转型:价值追求、关键问题和路向选择
3
作者 任苗苗 孙瑜 赵磊磊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3-160,共8页
在明晰高校学生数字化转型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场域理论对高校学生数字化转型动因进行分析。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在场形态由物理空间转向虚实共生,管理结构由条块分割转向多元联动,管理职能由行政为先转向人本服务。在数... 在明晰高校学生数字化转型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场域理论对高校学生数字化转型动因进行分析。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在场形态由物理空间转向虚实共生,管理结构由条块分割转向多元联动,管理职能由行政为先转向人本服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在技术起点上要考虑供需匹配及其中的安全冲突,在运转过程中要考虑协同管理及其中的共治失衡,在效能实现时要考虑技术驱动及其中的价值异化。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数字颠覆式流程再造,需要夯实数据资产的数字化场景根基,以技术改善提升管理应用规范;聚焦转型中主体协同的责任厘定,创设理性安全的数字化管理环境;构建面向不同层面的系统联动机制,增强适宜人文智慧发展的管理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 数字化转型 技术赋能 路向选择
下载PDF
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大学生转变择业观的途径研究
4
作者 王文睿 于永坤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3期63-69,共7页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典型代表,是一种优良的职业价值观念。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大学生的职业追求,是新时代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技术型院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对新...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典型代表,是一种优良的职业价值观念。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大学生的职业追求,是新时代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技术型院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对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和工匠精神概念的深入研究,辨析两者的内在联系,阐释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大学生转变择业观的价值与意义,对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现存问题进行剖析,并以工匠精神为思想引领,探析转变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现实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新时代大学生 择业观 技术型院校
下载PDF
大学生个体化专业选择权的实践困境与可能路径
5
作者 朱亚辉 李萌 谢妮 《教学研究》 2024年第4期32-37,共6页
专业选择权是大学生理应获得和享有的学生权利。个体化社会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专业选择权则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体化发展。对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发现学生个性需求和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大学生... 专业选择权是大学生理应获得和享有的学生权利。个体化社会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专业选择权则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体化发展。对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发现学生个性需求和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大学生专业选择权法律规定的模糊及高校刚性管理体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专业选择权的实践落实。因此,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以保障大学生专业选择权,以生为本促进学生个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专业选择权 个体化 实践困境 可能路径
下载PDF
短视频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及对策
6
作者 左倩倩 黄胜洲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5-91,99,共8页
为提升大学生甄别短视频就业信息的能力,从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和大学生的认知需求着手,阐述了短视频在大学生的就业薪资与待遇期望、就业行业和城市选择、职场现象和职场文化认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观受短视频影响的原因... 为提升大学生甄别短视频就业信息的能力,从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和大学生的认知需求着手,阐述了短视频在大学生的就业薪资与待遇期望、就业行业和城市选择、职场现象和职场文化认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观受短视频影响的原因。提出了高校要从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就业信息和搭建就业平台几个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认知与就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大学生 就业观 影响因素 就业认知 就业选择
下载PDF
家庭因素对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索
7
作者 郑苗 张家靖 封斌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
为更高质量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精准、科学、有效的择业引导,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影响的特点:家庭期望普遍倾向体面和稳定的工作;家庭更加尊重子女的个人择业意愿;客观环境显示大学生就业负担减轻;就业期待普遍希望... 为更高质量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精准、科学、有效的择业引导,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影响的特点:家庭期望普遍倾向体面和稳定的工作;家庭更加尊重子女的个人择业意愿;客观环境显示大学生就业负担减轻;就业期待普遍希望减少束缚。根据分析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与时俱进提升本领,做好家校联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先就业再择业;鼓励支持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天性。以期更好做到家校联动,互相配合,高质量地把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因素 高校毕业生 择业 家校联动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8
作者 邓芳 石柠嘉 +1 位作者 周道 刘娜博洋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74-81,共8页
基于2014、2016、2018、2020四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Household Tracking Survey, CFPS)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指标对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空间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 基于2014、2016、2018、2020四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Household Tracking Survey, CFPS)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指标对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空间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即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化应用程度、数字公共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且在1%水平以下显著,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公共服务对大学生就地就业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且在5%水平以下显著,说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空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指标 大学生就业率 就业空间选择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
下载PDF
寻找中性概念:中国情境下“父母包办”大学选择的特征及其影响
9
作者 汪卫平 王滢 纪鸿轩 《终身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66-73,共8页
立足于大学选择和父母学业参与的理论视角,本研究对东部X市4所不同类型院校的女生及其父母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解释现象学的质性分析方法考察父母包办大学选择的行为特征和影响。研究发现,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家庭的父母包办子女大学选... 立足于大学选择和父母学业参与的理论视角,本研究对东部X市4所不同类型院校的女生及其父母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解释现象学的质性分析方法考察父母包办大学选择的行为特征和影响。研究发现,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家庭的父母包办子女大学选择更为明显,该行为在父母极度强势、特殊招生类型、选择体制内专业、子女性格温和的情况下表现更为突出。在中国文化情境下,对于此种“包办”应该破除单一的批评话语,转向追求一种中性的价值立场。一方面,此种包办既造成传统价值观下大学选择的固化观念、不平等资源与阶级分配的无力,影响孩子的心理建设和学业适应,同时异化了家校互动。另一方面,父母的早期干预也为职业和人生迷茫的子女提供了结构化支持和信息弥合的作用。本研究的贡献在于试图为“父母包办大学选择”进行一次理论建构的尝试,也为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父母包办和密集型育儿行为方式提供了一个更为中性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包办 大学选择 家校合作 教育不平等 中性概念
下载PDF
大学生通识选修课座位选择偏好及其影响研究——以上海S高校为例
10
作者 张祺雪 张逸聪 江丰光 《教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通过对大学生通识选修课座位选择偏好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中的座位偏好,进而探究通识选修课课堂参与度的现况,提出教室空间重构建议。采取混合研究法,分析465份有效问卷和10名学生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发现:(1)社会自我概念略... 通过对大学生通识选修课座位选择偏好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中的座位偏好,进而探究通识选修课课堂参与度的现况,提出教室空间重构建议。采取混合研究法,分析465份有效问卷和10名学生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发现:(1)社会自我概念略胜于学业自我概念,最能影响学习者的座位选择;(2)学生心目中的最佳学习效果区域分布基本符合Park和Choi的黄金区域理论;(3)坐在不同的座位会影响学习者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4)座位选择中存在场所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偏好 座位选择 选修课 大学生 课堂绩效
下载PDF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使命和路径选择
11
作者 韩继伟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4期37-44,共8页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服务社会是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的又一主要功能,服务乡村振兴既是地方高校的天然使命,又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署。服务社会是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的又一主要功能,服务乡村振兴既是地方高校的天然使命,又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还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大力提升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积极建构扩容乡土人才、融入乡村产业、传承优秀文化、优化乡村治理等升级版的地方高校服务模式,成为当下各地方高校在坚守其价值立场的前提下所要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地方高校 社会责任 历史使命 路径选择
下载PDF
考生“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机制及其跨越——基于“3+1+2”新高考考生选科实践的分析
12
作者 吴易林 刘儒雅 《现代教育论丛》 2024年第3期47-58,共12页
通过对“3+1+2”新高考考生选科实践的分析,探讨其“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机制,发现考生“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并非线性的“从无到有”,而是根植于其前置先见,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受到情景激发——即由学业期望、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构... 通过对“3+1+2”新高考考生选科实践的分析,探讨其“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机制,发现考生“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并非线性的“从无到有”,而是根植于其前置先见,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受到情景激发——即由学业期望、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构成的前置先见是考生“文理区隔”倾向形成的合理性来源,社会需求、学校引导和他人影响等情景因素进一步激发了前者的指导作用。此外,新高考赋予考生相对自由的选科权利,使部分考生萌发跨越“文理区隔”的力量,凭借成就累积、学业感受交织的主体参与悬置了前置先见,亦弱化了情景因素的影响。研究认为,“文理区隔”倾向的形成具有普遍性,而考生跨越该倾向束缚的方法却具有异质性。完善高考制度设计的同时,应以考生的主体参与为重点关照,协同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高考 选科 文理区隔 形成机制 跨越区隔
下载PDF
高职应届毕业生社会支持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13
作者 周佳惠 《科学咨询》 2024年第7期109-112,共4页
为探讨高职应届毕业生社会支持对择业焦虑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我弹性量表、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对205名高职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呈显著... 为探讨高职应届毕业生社会支持对择业焦虑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我弹性量表、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对205名高职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与择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均能对择业焦虑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弹性来预测择业焦虑水平,即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择业焦虑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因此,提高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水平,对于改善高职应届毕业生的择业焦虑具有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应届毕业生 社会支持 择业焦虑 心理弹性
下载PDF
大学生就业选择及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14
作者 张滋林 《成才之路》 2024年第18期131-132,共2页
文章在归纳高校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正确引导,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使其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选择 就业心理问题 就业目标 就业优先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n career anxie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ursing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VID-19
15
作者 Yan-Qiu Hao Xiang-Shu Cui 《TMR Integrative Nursing》 2021年第4期140-144,共5页
A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keeps changing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nxiety increases rather than decreases,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 new crown epidemic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 A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keeps changing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nxiety increases rather than decreases,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 new crown epidemic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tate and universities.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we analyzed the concept,measurement tools,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mployment anxie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rown epidemic,aiming to propose measure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career planning of nurs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uture,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ursing talent training and alleviating employment anxiety of nursing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rsing college students New crown Career choice anxiety Employment anxiety REVIEW
下载PDF
基于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路径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芦大亮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34-36,共3页
当前我国大学生多面临较严峻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压力,因就业问题患焦虑症、抑郁症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其就业能力也成了社会焦点话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当前我国大学生多面临较严峻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压力,因就业问题患焦虑症、抑郁症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其就业能力也成了社会焦点话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几率等均有积极影响。所以本文主要就基于服务视角下大学生生涯规划发展路径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视角 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 发展路径
下载PDF
新时代地方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逻辑依据及创新理路 被引量:3
17
作者 蔡乐才 徐斯雄 郭少飞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9-113,共5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国家发展大计,是落实民生福祉的重要依托。新时代以来,地方高校深刻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念、制度、组织、规则、人员等方面出发,综合性统筹、多元化参与、责...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国家发展大计,是落实民生福祉的重要依托。新时代以来,地方高校深刻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理念、制度、组织、规则、人员等方面出发,综合性统筹、多元化参与、责任化执行,积极探索科学化、系统化、创新化的就业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就业 地方高校 就业择业观
下载PDF
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民办高校教师流动行为逻辑与管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齐砚奎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47,共6页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流动管理存在组织困境,在流动方向上,存在量的流动与质的流动各相悖异的态势;在流动环境上,民办高校教师具有体制外的身份特征;在管理倾向上,规制与自由的对立较为突出。依据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民办高校教师以个人利...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流动管理存在组织困境,在流动方向上,存在量的流动与质的流动各相悖异的态势;在流动环境上,民办高校教师具有体制外的身份特征;在管理倾向上,规制与自由的对立较为突出。依据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民办高校教师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在组织制度与学科专业共同体规范的双重约束下,基于自身各类资本的掌控程度,作出理性的行动选择。为防止人才市场无形调节导致的流动失衡,需要政府的有形调控来维持总体的流动平衡;需要学校遵循市场规律,以规制保障自由,以稳定促进发展,以学术自由抵消市场化冲击。教师需要增加对民办高校的职业自信,加强职业规划,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教师流失 理性选择理论
下载PDF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新高考科目选择的制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沈甸 蒋梦凯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8-47,共10页
新高考制度下的科目选择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选科制度下,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高中学校和学生是4个主要行动者。利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框架,基于行动者在制度过程中所处的身份或地位,分析行动者的价值倾向与偏好、信息、... 新高考制度下的科目选择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选科制度下,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高中学校和学生是4个主要行动者。利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框架,基于行动者在制度过程中所处的身份或地位,分析行动者的价值倾向与偏好、信息、控制力、成本与效益、可选择行为等行动情景因素,分析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选科制度下各行动者为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了理性行动,而个体理性行为的集合有可能产生非理性结果,非理性结果则促使选科制度的调整与改进。从效率性、公平性、问责制和适应性方面对新高考选科制度进行评析,并提出建立协同治理平台等建议,以为完善新高考选科制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高考改革 科目选择 行动者 理性选择
下载PDF
问题与对策:高职院校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3
20
作者 万平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7-52,58,共7页
高质量职业教育是建构技能型社会的核心。高质量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向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全民性和终身性、全面性和组织性、自主性和社会性... 高质量职业教育是建构技能型社会的核心。高质量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转向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全民性和终身性、全面性和组织性、自主性和社会性、治理性和战略性等主要特征。高职院校高质量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存在适配性不强、供给能力不足、供给水平不高和学生技能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直面问题、剖析问题成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破解这些问题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 高职院校 技能型社会 现实问题 策略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