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nvestigation o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intensity of cyber addition
1
作者 Chen Qi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2024年第4期41-47,共7页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cyberspace has emerged a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modern society,profoundly altering the lifestyles,work patterns,and social interaction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cyberspace has emerged a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modern society,profoundly altering the lifestyles,work patterns,and social interaction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However,according to scholarly investigations,there exists an issue of excessive dependency on cyberspace and cyber addition among this group.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tensity of cyber addition and associated psychological concern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employing a mixed-methods research design that integrated bot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xhibited a moderate level of cyber addition,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where the intensity was higher.Conversely,the intensity of cyber addition was relatively lower in terms of socialization.Interviews further substantiated the survey results,shedding light on the students’complex attitudes and concerns regarding cyber addition.This study serves to enhance awareness among both students and educators regarding the problem of cyber addition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ber addition college students mixed-methods research
原文传递
网络受欺负与睡眠障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
作者 陈妮娅 王栋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网络受欺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及焦虑的中介效应和正念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简式网络受欺负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正念觉知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自评量表对6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网络受欺负、焦虑、睡眠障碍两两... 目的:探讨网络受欺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及焦虑的中介效应和正念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简式网络受欺负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正念觉知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自评量表对6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网络受欺负、焦虑、睡眠障碍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24~0.49,P<0.01),正念与网络受欺负、焦虑、睡眠障碍均呈显著负相关(r=-0.20~-0.57,P<0.01);(2)焦虑在网络受欺负与大学生睡眠障碍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44.12%;(3)正念在网络受欺负与焦虑间起调节作用(β=-0.07,P<0.01)。结论:网络受欺负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睡眠障碍,还可以通过焦虑间接影响大学生睡眠障碍;正念在网络受欺负和焦虑间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受欺负 焦虑 正念 睡眠障碍 大学生
下载PDF
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知识产权犯罪风险防控——基于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检察院的视角
3
作者 严驰 叶玲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就业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起点。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有必要从检察院视角对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知识产权犯罪风险作出提示。针对存在的理论研究滞后、教育与实践脱节、风险防范意识... 就业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起点。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有必要从检察院视角对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知识产权犯罪风险作出提示。针对存在的理论研究滞后、教育与实践脱节、风险防范意识欠缺、现实案件错综复杂等问题,检察院应积极探索完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取证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分离处理知识产权刑民交叉案件,鼓励大学生参与知识产权自诉案件,推动党建与数字检察同向发力。从而引导大学生合法创业就业,避免知识产权犯罪风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就业 知识产权犯罪 风险防控
下载PDF
检察官视角下频发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问题探析
4
作者 侯成华 张智勇 +1 位作者 史晓燕 何健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1,共3页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等利用信息网络诈骗犯罪以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呈频发态势,其中,帮信罪主体不乏大学生,由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拟从检察官视角,以所在某省公开的各级检察机关办理的帮信罪案件为依据,分析当前大学生实施帮信犯罪案件...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等利用信息网络诈骗犯罪以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呈频发态势,其中,帮信罪主体不乏大学生,由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拟从检察官视角,以所在某省公开的各级检察机关办理的帮信罪案件为依据,分析当前大学生实施帮信犯罪案件高发现象成因,进而提出开展针对性教育、警示教育、预警宣传以及加强网络与金融监管等方面措施,以期起到预防大学生帮信罪发生的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犯罪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 预防
下载PDF
针对大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
5
作者 林磊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0-128,共9页
近年来,公安机关、高校管理方和其他相关责任者积极参与治理针对大学生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并取得明显实效,但长效性遏制此类犯罪还任重道远。当前,针对大学生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主要面临责任主体及其职责任务不明确、协... 近年来,公安机关、高校管理方和其他相关责任者积极参与治理针对大学生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并取得明显实效,但长效性遏制此类犯罪还任重道远。当前,针对大学生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主要面临责任主体及其职责任务不明确、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应注重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推动公安机关、高校、学生和有关部门多方参与、联动治理,切实形成治理合力,为高效治理此类犯罪提供坚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多中心治理 治理体系
下载PDF
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形成机制及防控对策——基于327例刑事案件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徐伟 何野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3年第3期18-28,共11页
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日益高发,亟待积极治理。本文引入2015-2022年的327起案件,运用内容分析法,镜鉴犯罪的一般理论研究发现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犯罪性与犯罪机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此应着力优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历程... 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日益高发,亟待积极治理。本文引入2015-2022年的327起案件,运用内容分析法,镜鉴犯罪的一般理论研究发现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犯罪性与犯罪机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此应着力优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历程,通过改善家庭教育、强化法治思维、提升缓刑适用率、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以降低大学生的犯罪性;借助情境预防理论,通过削减犯罪收益、升级犯罪风险、降低犯罪刺激、增加犯罪难度以实现犯罪机会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实证研究 犯罪性 犯罪机会
下载PDF
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何以发生?——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徐伟 何野 《犯罪研究》 2023年第5期50-63,共14页
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愈演愈烈,亟待予以积极有效治理。然而,当前研究缺乏对此现象的系统性解释框架,鉴于此,本文基于内外部驱动力,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构建犯罪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犯罪机遇的刺激、犯罪特性的刺... 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愈演愈烈,亟待予以积极有效治理。然而,当前研究缺乏对此现象的系统性解释框架,鉴于此,本文基于内外部驱动力,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构建犯罪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犯罪机遇的刺激、犯罪特性的刺激、监管机构的疏漏等外界消极变量是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推力。在外界消极变量、个人需求及个性结构的多重作用下,大学生产生了主导心理与从属心理的激烈冲突,形成了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成为驱动犯罪的内在动力。因此,防范化解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关键在于预防大学生犯罪心理产生和限制大学生犯罪心理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大学生 扎根理论 犯罪机制
下载PDF
在校大学生帮信犯罪及其治理对策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彬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7-66,共10页
在校大学生帮信犯罪是帮信犯罪的一种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在校大学生帮信犯罪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有社会、学校方面的,也有在校大学生家庭和个人方面的。从在校大学生帮信犯罪的发生、发展来看,该类犯... 在校大学生帮信犯罪是帮信犯罪的一种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在校大学生帮信犯罪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有社会、学校方面的,也有在校大学生家庭和个人方面的。从在校大学生帮信犯罪的发生、发展来看,该类犯罪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性和生成机理。在校大学生帮信犯罪虽然大多为轻罪,处罚也比较轻缓,但其涉及面广,涉案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大,且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必须针对在校大学生帮信犯罪的具体情况与生成机理,采取事前预防、事中阻断、事后惩治相结合的方法,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从根本上加以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帮信犯罪 联动协同治理
下载PDF
大学生群体认同与网络欺凌的关系——兼论内群体偏好的中介作用
9
作者 代钰 彭韵竹 张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7-93,共7页
依托社会认同理论框架,选用网络欺负量表、群体认同量表和内群体偏好量表,对多所大学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的37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描述大学生群体遭受网络欺凌的现状,并探究影响网络欺凌的群体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群体认同与... 依托社会认同理论框架,选用网络欺负量表、群体认同量表和内群体偏好量表,对多所大学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的37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描述大学生群体遭受网络欺凌的现状,并探究影响网络欺凌的群体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群体认同与大学生网络欺凌呈负相关,网络欺凌在性别上具有明显差异,其他维度差异则不显著;内群体偏好与群体认同呈正相关,与网络欺凌呈负相关;在积极平稳的群体中,个体的群体认同水平越高,个体越不容易发生网络欺凌;内群体偏好在群体认同和网络欺凌之间起中介作用。而要解决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应从群体认同的视角对其进行预防、监管、引导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欺凌 群体认同 内群体偏好
下载PDF
大学生“帮信罪”的预防策略研究
10
作者 林宣佐 林紫竹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7-40,共4页
自全国“断卡行动”推进以来,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帮信罪”案件数量井喷式增长,其中,犯罪主体特征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大学生成为重要主体之一。因此,高校、家庭和司法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其识... 自全国“断卡行动”推进以来,检察机关起诉涉嫌“帮信罪”案件数量井喷式增长,其中,犯罪主体特征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大学生成为重要主体之一。因此,高校、家庭和司法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其识别“帮信罪”的伪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大学生涉案电信网络诈骗罪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帮信罪 预防策略
下载PDF
在校大学生帮信行为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保强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4-69,共6页
帮信罪的出台是对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引发电信诈骗犯罪激增这一社会现实的法治回应。在校大学生逐渐成为帮信罪的高发人群,在校大学生的帮信行为主要呈现案件牵涉面广及涉案金额大、学生的帮信行为复杂多样、行为人多被所谓“熟人”利... 帮信罪的出台是对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引发电信诈骗犯罪激增这一社会现实的法治回应。在校大学生逐渐成为帮信罪的高发人群,在校大学生的帮信行为主要呈现案件牵涉面广及涉案金额大、学生的帮信行为复杂多样、行为人多被所谓“熟人”利用、行为人案发后悔罪意识明显等特征。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帮信行为主要受逐利心理、侥幸心理、享乐心理、极端利己心理以及法不责众心理影响。高校预防大学生帮信犯罪,要在强化“三观”教育、破除“侥幸”心理,提升法律思维、纠正“法不责众”错误认识,重塑法律信仰、形成法律敬畏之心,织密预防监管大网、消除大学生犯罪意向四个方面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信罪 犯罪心理学 在校大学生 法律思维 法律信仰
下载PDF
价值·困境·策略:网络非主流文化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梅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12,共6页
意识形态安全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维护国家安全和谐稳定的因势之要。在互联网繁荣发展的新形势下,网络非主流文化充斥... 意识形态安全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维护国家安全和谐稳定的因势之要。在互联网繁荣发展的新形势下,网络非主流文化充斥着网络平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着导向性消解、实效性淡化、可控性弱化等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可以采取壮大网络主流文化、创新宣传表达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等策略,切实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非主流文化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高校 大学生
下载PDF
在校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顺舟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5期71-74,共4页
旨在探究在校大学生沦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罪犯的成因,结合司法裁判文书,提出从学校层面应当固守本分,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帮助学生加强防范网络犯罪的系统化学习,并利用自身优势以案例化实践学习加强学生的风险行为意识,以防止他... 旨在探究在校大学生沦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罪犯的成因,结合司法裁判文书,提出从学校层面应当固守本分,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帮助学生加强防范网络犯罪的系统化学习,并利用自身优势以案例化实践学习加强学生的风险行为意识,以防止他们变为网络犯罪的帮凶。家庭层面,应当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并给予及时的疏导。社会层面,应当从源头收紧“两卡”的办理条件,以防止被滥用,各网络平台强化筛选违法信息机制。多管齐下治理在校大学生触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在校大学生犯罪 治理措施
下载PDF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14
作者 王继新 郭泽萍 《天中学刊》 2023年第2期150-156,共7页
“后真相”时代是社会发展进步和媒体形态演进的产物,其主要特征为情感煽动下的舆论能够代替客观真相和逻辑。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呈现出被感性情绪操控的新特征。这一发展趋势严重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的稳定性,给大学生网络... “后真相”时代是社会发展进步和媒体形态演进的产物,其主要特征为情感煽动下的舆论能够代替客观真相和逻辑。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呈现出被感性情绪操控的新特征。这一发展趋势严重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的稳定性,给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应结合时代特性,聚合政府、媒体、高校等主导力量共同承担起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责任,创建政府、媒体和高校相统一的一体化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形成网络舆论引导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 大学生 网络舆论引导
下载PDF
长沙高校使用因特网学生中病理性使用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15
作者 谭三勤 李增庆 +4 位作者 曾腊初 杨挚英 任翔 吕媛 李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49-651,共3页
目的 :了解高校上网大学生中病理性因特网使用 (Pathologicalinternetuse ,简称PIU)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预防和控制大学生PIU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从长沙地区高校中随机抽取 2 0... 目的 :了解高校上网大学生中病理性因特网使用 (Pathologicalinternetuse ,简称PIU)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预防和控制大学生PIU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从长沙地区高校中随机抽取 2 0个班级 ,所选班级的上网大学生现场无记名填写问卷。结果 :上网大学生PIU检出率为 14 2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每周上网时间多、在网吧上网、上网浏览色情为危险因素 ,上网目的是学习为保护因素。结论 :长沙地区上网大学生PIU的检出率高 ,与多种因素有关 ,应从多方面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市 高等院校 因特网 学生 病理性 检出率 网络心理学
下载PDF
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孙晓军 牛更枫 +2 位作者 周宗奎 魏华 刘勤学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97-1403,共7页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交往已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但与此同时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使用问卷法对447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1)人际...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交往已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但与此同时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使用问卷法对447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1)人际关系的内外归因倾向和网络交往动机都呈显著正相关,但只有人际关系外归因倾向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动机在人际关系外归因倾向对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归因 网络交往动机 人际关系成瘾 中介作用
下载PDF
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预防 被引量:13
17
作者 魏丽 吕娜 王金兰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54-157,共4页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纠其原因,和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对大学生犯罪应实施预防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包括预测系统、预防系统与控制系...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纠其原因,和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对大学生犯罪应实施预防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包括预测系统、预防系统与控制系统。具体的措施为: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到校园文化的净化,从关注高校管理体制到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从深化高校的全面改革到治理高校的周边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大学生犯罪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欺负与心理症状、网络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慧瀛 何季霖 +2 位作者 胡悦 王婉 李恒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88-993,共6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欺负事件与心理症状的关系,并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其关系间的作用。方法:选取608名大学生(年龄17~25岁)完成网络欺负量表(CI,包括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2个维度)、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网络社会支...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欺负事件与心理症状的关系,并分析网络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其关系间的作用。方法:选取608名大学生(年龄17~25岁)完成网络欺负量表(CI,包括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2个维度)、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CSOSSS)、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SIC)。结果:网络社会支持分别在网络欺负维度、网络受欺负维度和心理状况间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分别为24.1%和22.0%(Ps<0.05);心理弹性对网络欺负和心理状况关系的调节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1,P>0.05);心理弹性能调节网络受欺负对心理状况的预测作用(β=-0.08,P<0.05)。结论:网络欺负和网络受欺负既可能与个体心理症状直接相关,又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相关,心理弹性可能缓冲网络受欺负对心理症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欺负 心理症状 网络社会支持 心理弹性
下载PDF
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淑媛 翟成蹊 范士青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08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效能感和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341名大学生施测。结果:①成瘾倾向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性别、上网年限和每天上网时间等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效能感和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对341名大学生施测。结果:①成瘾倾向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性别、上网年限和每天上网时间等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②利他效能感、情绪控制效能感、沟通效能感、自我价值效能感、自我印象效能感和社交效能感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自我价值效能感和自我印象效能感能较显著的负向预测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结论:社交效能感是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较为有效的预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效能感 网络关系成瘾倾向 大学生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 被引量:39
20
作者 唐亚阳 杨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各教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深刻把握各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其中,教育主客体关系具有交互主体性特征,教育内容传播具有技术性特征,教育环境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教育...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各教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深刻把握各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其中,教育主客体关系具有交互主体性特征,教育内容传播具有技术性特征,教育环境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教育方法具有连续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