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view and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copic shale gas reservoir space 被引量:5
1
作者 Yu-ru Yang Xiao-chen Liu +12 位作者 Hui Zhang Gang-yi Zhai Jiao-dong Zhang Zhi-fang Hu Shu-jing Bao Cong Zhang Xiang-hua Wang Xiao Yang Zheng-zhuang Liu Ting Xie Juan Chen Liyu Fang Li-juan Qin 《China Geology》 2019年第4期541-556,共16页
In this paper,substantial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of microscopic shale reservoir space were systemically reviewed,the research history consisting of simple observation and qualitative classification,quan... In this paper,substantial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of microscopic shale reservoir space were systemically reviewed,the research history consisting of simple observation and qualitative classification,quantitative research,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successively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research stage were summarized.In addition,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of shale reservoir space were also analyzed.Furthermore,based on massive actual detection of typical core samples obtained from more than 50 global shale gas wells and relevant practical experience,a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of combining qualitative with the semi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was put forward.In detail,the indicators of the qual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include pore combination type and organic-matter microscopic morphology type,while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semi-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include the percentage of the organic-matter area and the plane porosity of the pores of different types.Based on the reference of the nam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rocks,the three-end-member diagram method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microscopic shale reservoir space.This is achieved by plotting the three end-member diagram of 3 kinds of first-order critical reservoir spaces,i.e.,organic-matter pores,matrix pores,and micro-fractures,in order to intuitively present the features of the microscopic pore combination.Meanwhile,statistic histograms of organic-matter microscopic morphology type and the plane poros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res were adopted to characterize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second-order pores quantitatively.By this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the importance of both pore combination and the microscopic morphology of organic matter were emphasized,revealing the control of organic-matter microscopic morphology over the organic-matter pores.What is more,high-resolution FE-SEM was adopted to obtain semi-quantitative statistics results.In this way,the features of pore development and pore combination were quantified,not only reflecting the types and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microscopic shale reservoir space,but also presenting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potential of organic matter in shale.Therefore,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capable of providing in-depth microscopic inform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an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SHALE gas reservoir space RESEARCH status Types of PORE COMBINATIONS Oil-ga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Longmaxi FORMATION Niutitang FORMATION Shahejie FORMATION Yanchang FORMATION China USA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稠油蒸汽驱汽窜时间预测方法
2
作者 崔传智 陆水青山 +2 位作者 吴忠维 盖平原 刘廷峰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2-630,共9页
实时可靠的汽窜时间预测方法可以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支持.结合深度学习算法以及油井自身动态数据的约束,提出一种预测稠油井汽窜时间的新方法.针对单一指标波动频繁,噪声大,以及无法准确表征汽窜时间等问题,根据油田实际注采数据,... 实时可靠的汽窜时间预测方法可以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支持.结合深度学习算法以及油井自身动态数据的约束,提出一种预测稠油井汽窜时间的新方法.针对单一指标波动频繁,噪声大,以及无法准确表征汽窜时间等问题,根据油田实际注采数据,以参数组合的方式构建表征蒸汽窜流通道形成时间的指标参数,并结合变异系数-G1混合交叉赋权法融合成汽窜综合判识曲线.基于标准互信息的相似性度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输入特征,以相应的汽窜综合判识曲线作为输出时间序列构建学习样本.采用序列到序列深度学习框架建立汽窜时间的预测模型进行实际预测,并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该方法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模拟了注采时间序列特征与汽窜判识曲线之间的映射关系,可有效提高汽窜时间预测的效率和精度,对汽窜智能预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工程 稠油油藏 汽窜判识 汽窜时间预测 自然语言处理 序列到序列深度学习框架
下载PDF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精细刻画方法:以南堡凹陷M油田东一段为例
3
作者 曲丽丽 段健 +2 位作者 余成林 林伟强 邱宇威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4-141,共8页
河道单成因砂体划分精度直接影响剩余油刻画精度,进而决定了开发治理和调整的效果。以南堡凹陷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为例,优选地震属性刻画单一朵体边界,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地质知识库约束下追踪河道主流线,采用拟声波反演技... 河道单成因砂体划分精度直接影响剩余油刻画精度,进而决定了开发治理和调整的效果。以南堡凹陷M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为例,优选地震属性刻画单一朵体边界,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地质知识库约束下追踪河道主流线,采用拟声波反演技术刻画河道边界,结合动态资料验证,进行了水下分流河道的精细刻画。研究表明:M油田同期多朵体发育,单个朵体发育2~8支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宽度在80~240 m之间,最宽可达440 m,单成因砂体厚度为2.6~5.8 m,河道的宽厚比为25∶1~78∶1,动态验证资料及钻井结果的对比表明河道刻画预测精度吻合率达90%。通过河道精细刻画,提高了砂体展布方向的预测精度和剩余油刻画的精度,为后期开发治理提供了地质依据。这种对砂体边界进行逐级刻画的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在复杂断块泛连通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的水下分流河道刻画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 储层综合预测 井震结合 河道主流线 河道边界刻画 动态资料验证 南堡凹陷
下载PDF
吉林省饮马河干流洪水出路安排研究
4
作者 张飞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36期95-98,共4页
通过对饮马河防洪工程体系中堤防、水库等防洪工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饮马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实测资料、水位流量关系等,对饮马河干流各控制断面设计洪水进行计算,对饮马河干流防洪区划和防洪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对河道过洪能... 通过对饮马河防洪工程体系中堤防、水库等防洪工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饮马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实测资料、水位流量关系等,对饮马河干流各控制断面设计洪水进行计算,对饮马河干流防洪区划和防洪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对河道过洪能力和防洪水库拦蓄容量进行分析,确定饮马河干流防洪保护区防洪任务由饮马河干流堤防、石头口门水库共同承担,并利用洪水分析数学模型,分别确定分滞蓄容量需求以及目标洪水与超标准洪水处置对策和洪量安排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马河干流 防洪工程体系 河道过洪能力 水库拦蓄容量 洪水出路安排
下载PDF
东濮凹陷煤成气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渐珍 张强德 +1 位作者 薛国刚 洪萍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3期6-9,共4页
通过对文留气田天然气气源对比追踪,确定了该气田天然气充注点和充注方向;通过源岩主排烃期及流体包裹体研究,综合判断出文留气田充注成藏的时间和期次;采用流体包裹体GOI技术,恢复了气藏的古气水界面,通过研究古今气水界面的关系,综合... 通过对文留气田天然气气源对比追踪,确定了该气田天然气充注点和充注方向;通过源岩主排烃期及流体包裹体研究,综合判断出文留气田充注成藏的时间和期次;采用流体包裹体GOI技术,恢复了气藏的古气水界面,通过研究古今气水界面的关系,综合分析了气藏演化历史和保存情况。在解剖文留气田的基础上,对东濮凹陷煤成气成藏机理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东濮凹陷煤成气成藏模式,为东濮凹陷近期寻找煤成气藏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煤成气藏 成藏机理 复合型疏导体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空气预冷发动机及微小通道流动传热研究综述 被引量:24
6
作者 汪元 王振国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0,共10页
首先针对发动机空气预冷系统的特点,将现有的预冷机制分为四种类型,包括燃料预冷、质量喷注预压缩冷却、燃料预冷和质量喷注预压缩冷却组合预冷以及其他流体预冷,并分别介绍了每种预冷机制的代表性发动机循环以及技术特点。调研发现,微... 首先针对发动机空气预冷系统的特点,将现有的预冷机制分为四种类型,包括燃料预冷、质量喷注预压缩冷却、燃料预冷和质量喷注预压缩冷却组合预冷以及其他流体预冷,并分别介绍了每种预冷机制的代表性发动机循环以及技术特点。调研发现,微小通道结构的预冷器具有很高的散热能力和紧凑度,优势显著。英国Skylon空天飞机的预冷却组合循环发动机(SABRE)其微通道结构预冷器具有极高换热能力。对SABRE的预冷器及相关研究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微小通道强化换热对提高发动机性能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微小通道中单相气态流动换热研究的调研发现,微尺度流动传热机理仍存在诸多分歧,理论发展不完善,需要深入开展微小通道强化传热研究,尤其对于高速高内外温差条件下微小尺度复杂结构空间内流动传热机理需要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循环发动机 空气预冷 微小通道 流动传热
下载PDF
应用随机反演技术精细刻画河道砂体——以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萨二组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闫百泉 韩文伯 +3 位作者 孙雨 陈司铎 陈奋 杨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58-1467,共10页
以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萨二组为例,研究了随机地震反演技术及其对河道砂体的精细刻画。研究表明:纵向上,不同厚度砂体的随机反演结果符合率差异较大:厚度大于3 m的砂体符合率为89.6%,厚度为2~3 m的砂体符合率为79.1%,厚度小于2 m的砂体... 以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萨二组为例,研究了随机地震反演技术及其对河道砂体的精细刻画。研究表明:纵向上,不同厚度砂体的随机反演结果符合率差异较大:厚度大于3 m的砂体符合率为89.6%,厚度为2~3 m的砂体符合率为79.1%,厚度小于2 m的砂体符合率为71.5%;平面上,各沉积单元平均的砂体符合率能达到75%以上,且分流平原亚相的符合率要高于内前缘亚相。地震、测井及地质资料的充分结合,能够对河道的走向、复合河道砂体的单一河道边界及井间砂体叠置关系精细刻画,显示了井震结合预测河道砂体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反演 井震结合 河道砂体 萨二油层组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北港北汊河势演变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徐文晓 程和琴 +4 位作者 郑树伟 刘高伟 陆雪骏 吴帅虎 郭兴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0-167,共8页
在分析长江口北港北汊河段实测水文资料及1977-2013年海图基础上,研究近30多年来该河段河势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历史上,北港北汊河段经历了团结沙与北港北沙的交替更迭;(2)北港北汊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河槽,其上段1995-200... 在分析长江口北港北汊河段实测水文资料及1977-2013年海图基础上,研究近30多年来该河段河势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历史上,北港北汊河段经历了团结沙与北港北沙的交替更迭;(2)北港北汊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河槽,其上段1995-2006年以冲刷为主,2006-2013年以淤积为主;中段1995-2013年均以冲刷为主;下段变化不大。(3)洪水导致了北港北汊复式河槽格局的形成,而北槽深水航道北导堤和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限制了北港落潮水流通过横沙东滩串沟进入北槽,进而导致北港北汊分流增加,是北港北汊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港北汊 北沙 长江洪水 青草沙水库 横沙东滩促淤圈围
下载PDF
薄层特、超稠油油藏高周期蒸汽吞吐阶段开发策略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高孝田 刘新福 胡常忠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2-28,共7页
方法结合矿场试验,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组合注汽、动态配汽、强排和降粘等一系列开发策略。目的提高河南油区稠油油藏高周期蒸汽吞吐效果,实现“八五”后产能接替。结果采用面积组合注汽方式,泄油范围和产油量分别提高了0.85... 方法结合矿场试验,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组合注汽、动态配汽、强排和降粘等一系列开发策略。目的提高河南油区稠油油藏高周期蒸汽吞吐效果,实现“八五”后产能接替。结果采用面积组合注汽方式,泄油范围和产油量分别提高了0.85和0.58倍,热损失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前4周期累积来注比分别为0.7、0.9、1.1和1.3的情况下,后续周期最佳注汽量比前一周期分别递减10%、持平、递增10%和递增20%,此时增产油汽比最高;对油层厚度较大、供液能力较强的井,采取换大泵、调大参数等强排技术;现场实践表明:化学降粘、热洗井及伴热降粘技术,使周期生产时间延长了1.1倍,周期产油量和油汽比分别比前一周期提高了0.9和1.2倍,采注比和回来水率均提高了1.4倍,平均单井累积存水下降480t。结论改善薄层特、超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效果的关键是提高系统热效率;合理组合注汽,可有效地抑制汽窜,扩大蒸汽波及体积;动态配汽和超稠油降粘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层储热;对油层厚度较大、供液能力较强的油井,必须实现强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降粘 稠油油田开发
下载PDF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驱窜流通道精细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承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38-44,共7页
目前,针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未形成完善的窜流通道识别方法,应用中存在评价指标体系不符合矿场实际、识别方法具有较强局限性、在小层级识别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通过深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窜流特征,引入砂体对应关系、... 目前,针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未形成完善的窜流通道识别方法,应用中存在评价指标体系不符合矿场实际、识别方法具有较强局限性、在小层级识别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通过深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窜流特征,引入砂体对应关系、单井小层渗透率等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分析法和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建立窜流通道识别模型,分析单井小层指标,精细识别小层窜流通道,并进行矿场验证。结果表明,由于分析了压敏效应、启动压力梯度影响,首次引入砂体对应关系等指标,评价体系及识别结果更符合矿场实际;共识别出窜流通道9条,由于施工因素影响,1条窜流通道未识别。识别结果与矿场实际基本吻合,证明了所建方法的准确性,可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裂缝性 精细识别 窜流通道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
下载PDF
双塔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的力学行为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晓晋 贺拴海 +1 位作者 白鹭涛 朱钊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2-500,共9页
对比双塔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双塔斜拉-简支梁组合体系以及常规双塔斜拉桥体系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的响应以及自振特性,分析双塔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的优缺点.结果显示,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整体刚度大,结构变形小,边锚索不易疲劳破坏,... 对比双塔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双塔斜拉-简支梁组合体系以及常规双塔斜拉桥体系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的响应以及自振特性,分析双塔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的优缺点.结果显示,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整体刚度大,结构变形小,边锚索不易疲劳破坏,但辅助墩顶主梁断面在恒、活载作用下负弯矩大,需进行特殊设计;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较斜拉-简支梁组合体系自振频率高,具有整体刚度强、结构受力有利的优点,但易受地震等动力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工程 斜拉桥 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 力学行为 自振频率 刚度 疲劳破坏 活载 港珠澳大桥 青州航道桥
下载PDF
砂体识别组合方法在侧缘尖灭油藏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芳 张云 李蕾 《非常规油气》 2021年第6期24-31,118,共9页
赵凹油田泌73-1井区为侧缘尖灭油藏,为了弄清该区的砂体展布特征,部署新井进行效益开发,针对砂体变化速度快,砂体识别、储量动用认识不清等问题,充分利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开展了单一河道砂体识别及砂体组合方法河道识别。结果表... 赵凹油田泌73-1井区为侧缘尖灭油藏,为了弄清该区的砂体展布特征,部署新井进行效益开发,针对砂体变化速度快,砂体识别、储量动用认识不清等问题,充分利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开展了单一河道砂体识别及砂体组合方法河道识别。结果表明:1)将储层分为油组、小层、单层、单一河道砂体4级;单一河道砂体纵向边界识别标志主要为泥岩夹层,平面边界识别标志主要为河道间泥岩沉积和砂体厚度差异。2)垂直于物源方向砂体横向展布宽度较窄,砂体分布宽度为300~500 m,油砂体分布区间为180~220 m,顺物源方向延伸长度为1 400~1 800 m。应用该研究成果,新部署泌73-6井证实了预测的准确性,对同类油藏砂体展布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缘尖灭油藏 单一河道砂体 识别 组合
下载PDF
某承重砖砌体洞口改造设计与施工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鸿梅 刘威 《山西建筑》 2010年第8期64-65,共2页
结合槽钢砌体组合托梁开洞改造工程实例,介绍了槽钢砌体组合托梁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并通过理论计算和ANSYS模拟分析拓展了此技术,以供进一步理论研究和相关实际工程参考。
关键词 工程改造 槽钢砌体组合托梁 ANSYS模拟分析
下载PDF
密井网条件下地质统计学岩性反演在河道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秀丽 《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 2018年第2期35-37,2,共4页
大庆长垣密井网区,井多、层多、储层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强,纵波阻抗对储层和非储层响应特征不明显,建立纵波阻抗与识别砂岩敏感的伽马曲线岩石物理图版,重构新的砂泥岩曲线。在此基础上,应用测井上纵向分辨率高、地震横向密集的优势,... 大庆长垣密井网区,井多、层多、储层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强,纵波阻抗对储层和非储层响应特征不明显,建立纵波阻抗与识别砂岩敏感的伽马曲线岩石物理图版,重构新的砂泥岩曲线。在此基础上,应用测井上纵向分辨率高、地震横向密集的优势,采用井震结合地质统计学岩性反演,获得三维高分辨率砂岩概率体。利用高精度反演结果精细刻画薄层砂体的边界、走向及规模等,在此基础上指导砂体连通性分析和注采关系分析等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这对于老油区开发后期储层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的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统计学 岩性反演 井震结合 储层预测 大庆油田
下载PDF
普通稠油油藏组合式提高采收率技术——以渤海SZ36-1油田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曹豹 张云宝 +1 位作者 李翔 卢祥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89,共5页
以渤海SZ36-1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对象,以黏度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调驱剂、封窜剂和冷采剂筛选和基本性能评价,进行了调驱、封窜、冷采以及"调驱剂+冷采剂"和"封窜剂+冷采剂"段塞组合措施增油... 以渤海SZ36-1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对象,以黏度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调驱剂、封窜剂和冷采剂筛选和基本性能评价,进行了调驱、封窜、冷采以及"调驱剂+冷采剂"和"封窜剂+冷采剂"段塞组合措施增油效果物理模拟。结果表明,封窜剂(改性淀粉类,主剂浓度80000 mg/L,辅剂浓度2150 mg/L)较调驱剂(Cr3+聚合物凝胶,聚合物浓度4000 mg/L,聚合物与Cr3+质量比180∶1)具有良好的抗稀释和抗剪切性,按油水体积比1∶5将冷采剂与原油混合后会形成油内相、水外相(O/W)乳状液,促使原油黏度降低(黏度为540 m Pa·s的模拟原油经冷采剂乳化后的黏度降为3.4 m Pa·s),渗流阻力减小。随岩心非均质性增强,水驱采收率减小,"调驱剂+冷采剂"和"封窜剂+冷采剂"段塞组合措施的增油效果提高,两个措施间采收率增幅差值增加,表明封窜剂转向作用效果增强,促使后续冷采剂更多地转向进入中低渗透层,原油降黏范围增加,作用效果增强。在高、中、低渗透率分别为6000×10-3、2000×10-3、200×10-3μm2的非均质岩心上,单独调驱、封窜和冷采、"调驱剂+冷采剂"和"封窜剂+冷采剂"段塞措施的提高采收率分别为25.5%、33.9%、6.1%、30.4%、39.9%,"封窜剂+冷采剂"复合段塞的液流转向效果较好,采收率增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调驱 封窜 冷采 措施组合 增油效果 物理模拟
下载PDF
超临界裂解煤油的并联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景婷婷 何国强 +3 位作者 秦飞 李文强 张铎 王明皓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以周向热流分布极为不均匀的RBCC发动机为应用背景,采用经过校验的高精度数值仿真方法,基于超临界裂解煤油开展了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壁面热流强度、非均匀热流以及入口集液腔对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 以周向热流分布极为不均匀的RBCC发动机为应用背景,采用经过校验的高精度数值仿真方法,基于超临界裂解煤油开展了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壁面热流强度、非均匀热流以及入口集液腔对并联再生冷却通道流量分配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均匀热流条件下的热流强度增大时,分支管不均匀分配特性增强,但是当壁面加热量使得给定质量流率的煤油出口温度大于完全裂解温度时,非均匀分配特性有所缓和;壁面非均匀加热时,会造成分支管流量不均匀度急剧增大,且热流越大的分支管对应的质量流量越小,进而增大了该位置发生壁面超温的可能性,在热流相差仅0.25 MW/m2时,分支管热流相差最大为33.2%;通过增大入口集液腔流通面积可以改善并联分支管的流量分配特性,但是同时也会带来换热效率降低和压降增大的影响,在所研究工况中,入口集液腔为分支管总流通面积的4倍时,可以得到一个较好的流量分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冷却 并联通道 流量分配 超临界碳氢燃料 非均匀加热 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下载PDF
井震联合分析技术在复杂河流相储层刻画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郄莹 王建立 +2 位作者 马佳国 白清云 李文滨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1-644,共4页
复杂河流相油田进入开发后期的高含水阶段后,储层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制约着油藏剩余油挖掘。为了解决该问题,文中利用高分辨率采集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质认识、钻井、油藏生产动态等信息的分析,并基于地层倾角振幅对比属性,提高对... 复杂河流相油田进入开发后期的高含水阶段后,储层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制约着油藏剩余油挖掘。为了解决该问题,文中利用高分辨率采集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质认识、钻井、油藏生产动态等信息的分析,并基于地层倾角振幅对比属性,提高对曲流河河道的识别效果;同时参照现代曲流河沉积模式对沉积微相进行刻画,精细识别出复杂河流相纵向沉积期次。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曲流河废弃河道、点坝进行了描述和预测,再用已钻定向(水平)井和油藏生产动态综合标定结果,预测出点坝侧积夹层发育情况,实现了对复杂河流相储层精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分析 复杂河流相 储层表征 剩余油挖掘 河道
下载PDF
地表溶蚀盆地-地下岩溶联合成库条件分析——以弄岩水库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智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2-690,共9页
水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不同气候、不同地质条件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受地下岩溶发育及气候影响,岩溶地区的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旱涝并存,通常以单一拦蓄地表水... 水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不同气候、不同地质条件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受地下岩溶发育及气候影响,岩溶地区的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极不均匀,旱涝并存,通常以单一拦蓄地表水或直接抽取地下水来应对,存在较大局限性。文章在总结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弄岩水库,利用水文系列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变量关系及相应可开采水资源量;查明地下岩溶蓄水条件,在岩溶通道设置地下拦蓄工程,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并利用地表及与地下岩溶水库的调蓄功能均衡供水,有效解决旱涝问题,水资源得以最大化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岩溶水 地表水 联合开发 地下岩溶库容 地表库容 面发育率 岩溶通道封堵
下载PDF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分布模式分析及应用——以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洪亮 李云鹏 +3 位作者 刘宗宾 柴秋会 陈善斌 颜冠山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2,共6页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多支水下分流河道,对其他沉积微相的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明确各支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和叠置关系对于井网部署和油田管理至关重要。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由于水下分流河道易发生迁移摆动...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多支水下分流河道,对其他沉积微相的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明确各支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和叠置关系对于井网部署和油田管理至关重要。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由于水下分流河道易发生迁移摆动,河道砂体在纵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泛连通分布。在泛连通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相反,不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则相对较差。目前JX油田部分油井表现为地层压力低,邻近注水井表现为自溢现象,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降低了采收率。通过沉积标志识别、沉积特征研究以及井-震结合砂体描述,确定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储层分布模式为顺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逐渐减薄,迅速相变为泥岩,垂直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并列分布或叠置切割,砂体厚度呈现厚—薄—厚特征,岩性上表现为砂岩—泥岩—砂岩特征。经动态资料验证,研究结果准确、可靠。根据储层分布模式对研究区开发措施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水下分流河道 井-震结合 储层分布模式 连通性JX油田
下载PDF
基于井震结合的储层厚度定量预测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明珠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22,55,共8页
通过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及追踪、沉积单元级等时地层格架建立、井震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实现了地震属性优选与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立了井震结合储层厚度定量预测方法。地震属性优选与优化方法将优选出的地震属性按... 通过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及追踪、沉积单元级等时地层格架建立、井震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实现了地震属性优选与优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立了井震结合储层厚度定量预测方法。地震属性优选与优化方法将优选出的地震属性按照可信度在平面上分为Ⅰ、Ⅱ、Ⅲ类,剔除上下临层的干扰信息,能够优选出反映本层信息的属性;井震结合储层厚度定量预测方法可实现无井区河道砂体厚度的定量预测,预测精度随井网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结合 储层厚度定量预测 水下分流河道 大庆长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