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ase study of multi-seam coal mine entry stability analysis with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被引量:6
1
作者 Tulu Ihsan Berk Esterhuizen Gabriel S. +3 位作者 Klemetti Ted Murphy Michael M. Sumner James Sloan Micha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2期193-198,共6页
In this paper,the advantage of using numerical models with the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SRM) to evaluate entry stability in complex multiple-seam conditions is demonstrated.A coal mine under variable topography from ... In this paper,the advantage of using numerical models with the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SRM) to evaluate entry stability in complex multiple-seam conditions is demonstrated.A coal mine under variable topography from the Central Appalachian region is used as a case study.At this mine,unexpected roof conditions were encountered during development below previously mined panels.Stress mapping and observation of ground conditions were used to quantify the success of entry support systems in three room-and-pillar panels.Numerical model analyses were initially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stresses induced by the multiple-seam mining at the locations of the affected entries.The SRM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stability factor of the supported roof of the entries at selected locations.The SRM-calculated stability factors were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s made during the site visits,an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RM adequately identifies the unexpected roof conditions in this complex case.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RM can be used to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likely success of roof supports and the stability condition of entries in coal m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mine ground control multiple seam mining Phase 2 FLAC3D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Roof supports
下载PDF
Unanticipated multiple seam stresses from pillar systems behaving as pseudo gob–case histories 被引量:2
2
作者 Gauna Michael Mark Christop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7年第1期131-137,共7页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n the U.S. is conducted in numerous regions where previous workings exist above and/or below an actively mined seam. Miners know that overlying or underlying fully extracted coal areas, also k...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n the U.S. is conducted in numerous regions where previous workings exist above and/or below an actively mined seam. Miners know that overlying or underlying fully extracted coal areas, also known as gob regions, can result in abutment stresses that affect the active mining. If there was no full extraction, and the past mining consists entirely of intact pillars, the stresses on the active seam are usually minimal. However,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in some situations there has been sufficient yielding in overlying or underlying pillar systems to cause stress transfer to the adjoining larger pillars or barriers, which in turn, transfer significant stresses onto the workings of the active seam. In other words, the overlying or underlying pillar system behaves as a ‘‘pseudo gob." The presence of a pseudo gob is often unexpected, and the consequences can be severe. This paper presents several case histories, summarized briefly below, that illustrate pseudo gob phenomenon:(1) pillar rib degradation at a West Virginia mine at 335 m depth that contributed to a rib roll fatality,(2) pillar rib deterioration at a Western Kentucky mine at 175 m depth that required pillar size adjustment and installation of supplemental bolting,(3) roof deterioration at an eastern Kentucky mine at 400 m depth that stopped mine advance and required redirecting the section development,(4) coal burst on development at an eastern Kentucky mine at 520 m depth that had no nearby pillar recovery, and(5) coal burst on development at a West Virginia mine at the relatively shallow depth of 335 m that also had no nearby pillar recovery. The paper provides guidance so that when an operation encounters a potential pseudo gob stress interaction the hazard can be mitigated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encount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mining coal multiple seam Gob Ground control
下载PDF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ess Relief Zones Around a Longwall Face in the Lower Seam for Gas Drainage Considerations
3
作者 Chunlei Zhang YPChugh +4 位作者 Ruimin Feng Yong Zhang Wei Shen Jingke Wu Yushun Yang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1年第4期135-157,共23页
Extraction of a protective coal seam (PVCS)-below or above a coal seam to be mined with the potential of coal andgas outburst risk-plays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 decreasing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surrounding roc... Extraction of a protective coal seam (PVCS)-below or above a coal seam to be mined with the potential of coal andgas outburst risk-plays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 decreasing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but alsoin increasing the gas desorption capacity and gas flow permeability in the protected coal seam (PTCS). The PVCSis mined to guarantee the safe mining of the PTCS. This study has numerically evaluated the stress redistributioneffects using FLAC3D model for a longwall face in Shanxi Province. The effects of mining depth, mining height andinter-burden rock mass propertie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stress relief angle and stress relief coefficient. Verticalstress distribution, stress relief angle and stress relief coefficient in the PTCS were analyzed as the face advancedin the PV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ess relief achieved in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PTCS varied as the faceadvanced. Sensitivity analyses on the pertinent variables indicate that the stress relief in the PTCS is affected mostby the mining depth followed by the inter-burden lithology and the mining height. Furthermore, the elastic moduliof different layers within the inter-burden rock mas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ir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UCS) and Poisson’s ratio. These observations can guide gas drainage borehole design to minimize the accidentsof coal and gas outbur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ane drainage longwall mining protective/protected coal seam multiple seams FLAC3D software stress relief zones
下载PDF
多煤层重复采动回采巷道失稳机理与控制技术
4
作者 韦四江 黄英俊 +3 位作者 谭毅 王猛 秦剑云 杨发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戊9-10-22290工作面为平煤六矿三水平二采区的孤岛工作面,风巷外段在采掘服务期间将会受到上覆戊8及下伏五矿己组回采影响,采掘时空关系异常复杂。目的为探讨多煤层重复采动回采巷道失稳机理与控制技术,方法基于采掘工作面应力时-空演... 戊9-10-22290工作面为平煤六矿三水平二采区的孤岛工作面,风巷外段在采掘服务期间将会受到上覆戊8及下伏五矿己组回采影响,采掘时空关系异常复杂。目的为探讨多煤层重复采动回采巷道失稳机理与控制技术,方法基于采掘工作面应力时-空演化关系,提出平煤六矿戊9-10-22290工作面风巷外段全生命周期内的围岩控制方法,并进行现场工程应用。结果结果表明:上覆近距离煤层开采后,巷道顶板出现拉剪破坏;本煤层和下伏煤层回采过程中,巷道将逐段受到超前支承压力作用;根据巷道围岩所处的扰动时-空过程和高应力环境,提出“高预应力高强锚杆+锚索+深孔爆破卸压”的抗压-让压-卸压相结合的综合围岩控制技术。现场工业性试验表明,巷道服务期间两帮最大变形量为347 mm,顶板下沉和底板鼓起均在可控范围内,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求,取得较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煤层 重复采动 回采巷道 失稳机理 围岩控制
下载PDF
平顶山矿区多煤层卸压立体抽采模式与工程示范
5
作者 李延河 倪小明 贾晋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172,共11页
平顶山矿区多煤层发育、含气层段多,仅靠井下进行瓦斯治理工程量大、难度高。为了开辟平顶山矿区瓦斯抽采新模式,达到“采一层抽多层”的目的,采用气测录井与含气量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精准判识了煤系主要含气层段和含气量;采用体积法评价... 平顶山矿区多煤层发育、含气层段多,仅靠井下进行瓦斯治理工程量大、难度高。为了开辟平顶山矿区瓦斯抽采新模式,达到“采一层抽多层”的目的,采用气测录井与含气量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精准判识了煤系主要含气层段和含气量;采用体积法评价了东部5对矿井采动区和采空区的煤系气资源量。基于“O”形圈理论和“防-抗-让”思想,分别优化设计了采动井、采空井的井位、层位和井身结构,构建了采动区、采空区多煤层卸压立体抽采模式并进行了工程示范。结果表明:(1)二_(1)煤层顶板200 m范围内存在四煤组、三煤组、二_(1)煤层顶板60 m范围内的砂岩/泥质砂岩互层段等3处主要含气段。平顶山矿区东部5对矿井的采动区和采空区资源量分别为26.36×10~8 m^(3)和20.00×10~8 m^(3)。(2)采动井最佳井位为0.17~0.28倍采长,且靠近回风巷条带区域;走向上,采动井的间距一般为80~100 m。创建了“大口径、避开岩体变形强烈区、P110梯型扣套管”的采动直井稳孔技术体系和“下行水平轨迹+提高套管强度”的采动L型水平井稳产技术体系,保证了产气通道的畅通性。采空井一般布置在距离回风巷30~50 m的区域,完钻位置一般为二_(1)煤层顶板40~60 m的范围;筛管布置在四煤段顶板至裂隙带底部。(3)建立了“地面采动直井/定向井-采动L型水平井-采空井”联作的卸压立体抽采模式,实现了多气源立体抽采。截至2024年4月30日,累计抽采纯量达5258.8万m^(3),总利用量达到3735.4万m^(3),率先在河南省实现了煤系气产业化开发,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 多煤层卸压 立体抽采模式 采动区 采空区 平顶山矿区
下载PDF
浅埋多煤层群协调绿色开采关键技术研发与实践
6
作者 吴群英 胡俭 +3 位作者 刘凯 李杨 谢晓深 张德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30,共12页
西部矿区多煤层赋存条件导致了“采面布局矛盾、覆岩结构多变、地表运移叠加”的突出性、普遍性问题,探索适应多煤层高强度开采的协调绿色开采技术成为西部矿区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针对浅埋厚煤层群高强度开采面临的主要技术难... 西部矿区多煤层赋存条件导致了“采面布局矛盾、覆岩结构多变、地表运移叠加”的突出性、普遍性问题,探索适应多煤层高强度开采的协调绿色开采技术成为西部矿区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针对浅埋厚煤层群高强度开采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从多煤层开采时空布局、工作面岩层稳定性控制、重复扰动下的地表沉陷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浅埋多煤层群协调绿色开采的几项关键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揭示了西部多煤层高强度开采层间相互作用机理,构建了多煤层重复开采扰动定量判据与评价方法,创新提出了以层间最小扰动为目标的“薄、中、厚”煤层交错分布协调开采技术;(2)提出了多煤层工作面岩层稳定控制技术,建立了全覆岩结构破断模型,揭示了全覆岩结构破断条件下的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多煤层开采工作面支护在不同的位置需要采用不同支护策略的需求,研发了工作面支架抗冲双伸缩立柱和超前巷道支护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工作面多区域安全高效稳定支护;(3)通过揭示浅埋多煤层斜交叠置开采下地表动态移动特征和地表裂缝发育规律,给出地表下沉系数的确定方法,研发了塌陷区裂缝“土壤重构–原位充填–微地形改造”组合的治理关键技术,有效防治黄土沟壑区的采煤地表塌陷。上述核心技术在张家峁、柠条塔、红柳林等20余个大型煤矿成功应用,为我国西部矿区高质量、可持续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多煤层 高强度开采 层间扰动 智能化装备 地表沉陷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下伏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立克 王阁 +4 位作者 张学启 苏渊 张志宏 王风冻 薛勇林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下伏巷道支护难度大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底板下伏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得出: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底板下,将下伏回采巷道相对上覆残留煤柱中线错开12~16 ...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下伏巷道支护难度大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底板下伏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得出: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底板下,将下伏回采巷道相对上覆残留煤柱中线错开12~16 m距离布置,有利于下伏回采巷道支护稳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锚杆+金属网+金属棚架的联合支护方案,应用效果良好,为类似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底板下伏回采巷道 围岩破坏 联合支护技术
下载PDF
黔西小屯井田煤层气多层合采产层组合优化
8
作者 叶嗣暄 曾正端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贵州小屯井田龙潭组煤系具有煤层数量多、煤层间距小、煤层厚度薄等特点,煤层气开发需以多层合采为主要方式;与单一厚层状煤层相比,多煤层合采易发生层间干扰,影响合采效果及资源动用程度。基于小屯井田钻孔岩性与含气性分析,识别出有... 贵州小屯井田龙潭组煤系具有煤层数量多、煤层间距小、煤层厚度薄等特点,煤层气开发需以多层合采为主要方式;与单一厚层状煤层相比,多煤层合采易发生层间干扰,影响合采效果及资源动用程度。基于小屯井田钻孔岩性与含气性分析,识别出有利、较有利与不利3种煤岩层组合类型,考查各煤层厚度、埋深、含气量等特征,对比各煤层的煤层气资源条件,综合考虑储盖组合、含气性、渗透性、储层压力、地应力等因素,划分出Ⅰ(6上煤+6中煤+6下煤)、Ⅱ(7煤)、Ⅲ(33煤+34煤)共3套叠置煤层气系统;在此基础上,优化合采产层组合,并确定有序开发模式为优先开发上部产层组合(6上煤+6中煤+6下煤),其次为下部组合(33煤+34煤),最后考虑经济与时间成本确定是否单独开发7煤;确立了资源条件分析-含气系统划分-产层组合优化的多-薄煤层发育区煤层气合采层位优选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置煤层气系统 多煤层合采 解吸压力 产层组合 储层物性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多重采动覆岩破坏特征及应力传递规律研究
9
作者 杨曜驰 赵国贞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6,共7页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覆岩破坏特征不同于单层煤开采,同时存在层间相互影响的问题。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燕子山煤矿11#煤层、14-2#煤层、14-3#煤层三层近距离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分析了近距离煤层群...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覆岩破坏特征不同于单层煤开采,同时存在层间相互影响的问题。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燕子山煤矿11#煤层、14-2#煤层、14-3#煤层三层近距离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分析了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时顶底板围岩的覆岩破坏特征及应力传递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过程中,随着采动次数增加,顶板横向裂隙超前发育和纵向裂隙穿层效果更为明显,垮落块度明显减小,来压规律不明显;煤层顶板覆岩因采动产生的应力峰值随采动次数增加而降低;初次采动影响下,稳定后的覆岩应力要明显小于原岩应力,而多次采动稳定后的覆岩应力与该次采动前相近;上覆岩层在多重采动影响下,破坏更彻底,形成台阶式的岩层切落。研究结果可为条件相似的近距离煤层群开采顶底板围岩控制、采空区积水及瓦斯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多重采动 覆岩破坏特征 应力传递规律
下载PDF
基于薄煤层开切眼的锚网索联合支护研究与应用
10
作者 关锡镔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3期173-176,180,共5页
为提高薄煤层工作面回撤速度,更加安全高效地实现薄煤层工作面的开采。以平煤二矿己17-23010开切眼为对象,研究该开切眼开采前后顶板的破坏机理,并探索锚网索联合支护下开切眼巷道的支护效果。研究表明,开切眼顶板岩体的失稳源于开采扰... 为提高薄煤层工作面回撤速度,更加安全高效地实现薄煤层工作面的开采。以平煤二矿己17-23010开切眼为对象,研究该开切眼开采前后顶板的破坏机理,并探索锚网索联合支护下开切眼巷道的支护效果。研究表明,开切眼顶板岩体的失稳源于开采扰动的影响,在轴向力和岩体自重的双重影响下发生失稳破坏;与传统的棚式支护相比,锚网索联合支护能极大提高薄煤层开切眼的安全性并提高开采效率,因此建议在薄煤层开切眼中推广采用该种支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开采 开切眼 岩层失稳 矿山支护 锚网索联合支护
下载PDF
煤层群下煤层开采对上覆采空区积水影响程度研究
11
作者 黄东兴 阳元中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68-71,共4页
为研究下煤层开采对上覆采空区积水影响,以凌志达矿煤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统计、公式优化等方法,拟合出煤层群开采底板破坏深度公式,分析了采空区积水分布规律,探索了下煤层开采对上覆采空区积水的影响,制定了影响程度判定标准,并... 为研究下煤层开采对上覆采空区积水影响,以凌志达矿煤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统计、公式优化等方法,拟合出煤层群开采底板破坏深度公式,分析了采空区积水分布规律,探索了下煤层开采对上覆采空区积水的影响,制定了影响程度判定标准,并将下煤层开采对上煤层采空区积水影响程度划分为危险区、影响区与安全区。分区判定划分结果表征了研究区煤层开采对上层采空区的影响程度,可量化上层采空区水位分布、突水风险的影响和扰动程度,对煤层群开采突水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群开采 采空区积水 多元回归分析 影响程度分区
下载PDF
采动影响巷道支护方案设计及效果
12
作者 祝建东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12期187-188,192,共3页
为减少松软煤层围岩巷道受采动影响的破坏,提高煤层开采的安全性,以某矿为对象,分析该矿松软煤层在采动影响下围岩的变化规律,设计巷道联合支护技术为“锚网喷+锚索梁+注浆”。与无支护技术相比,经联合支护优化后,该矿巷道顶底板及两帮... 为减少松软煤层围岩巷道受采动影响的破坏,提高煤层开采的安全性,以某矿为对象,分析该矿松软煤层在采动影响下围岩的变化规律,设计巷道联合支护技术为“锚网喷+锚索梁+注浆”。与无支护技术相比,经联合支护优化后,该矿巷道顶底板及两帮变形量分别降低68.5%、50%、61%,降幅明显,表明该联合支护技术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支护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影响 松软煤层 联合支护 注浆 锚索梁
下载PDF
无线电波透视多频率探测法在厚煤层工作面构造探查中的应用
13
作者 龙自阳 《能源科技》 2024年第3期36-39,共4页
在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开展无线电波透视探测时,受不同煤层、各种岩层和地质构造影响,其无线电波透视衰减系数不同。对于同一煤层、同一频率发射的无线电波来说,煤层越厚,衰减系数越高。为了准确探测厚煤层工作面内部地质构造赋存情况,... 在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开展无线电波透视探测时,受不同煤层、各种岩层和地质构造影响,其无线电波透视衰减系数不同。对于同一煤层、同一频率发射的无线电波来说,煤层越厚,衰减系数越高。为了准确探测厚煤层工作面内部地质构造赋存情况,通过多频率试验选取适合的天线进行无线电波透视,经过多种频率的探测结果与实际揭露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相互对比,确定了一种针对厚煤层大面宽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的探测天线,提高了探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波透视 多频率 厚煤层 实测场强 探采对比
下载PDF
极近距离上下同采工作面卸压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14
作者 李健光 张翰文 王帆 《晋控科学技术》 2024年第5期47-51,共5页
针对山西灵石华苑煤业有限公司极近距离煤层同采过程中,下位工作面超前变形严重的问题开展技术研究与实践。通过理论分析10#煤层的压力来源是由于上位煤层开采动压叠加侧向静压造成的巷道变形严重,提出通过对上位煤层超前爆破预裂切顶... 针对山西灵石华苑煤业有限公司极近距离煤层同采过程中,下位工作面超前变形严重的问题开展技术研究与实践。通过理论分析10#煤层的压力来源是由于上位煤层开采动压叠加侧向静压造成的巷道变形严重,提出通过对上位煤层超前爆破预裂切顶的方法,切断工作面端头的弧形三角板,减小由于9#煤层开采对10#煤层的影响,降低了下位煤层的巷道变形量,使巷道变形量减少40%以上,保证了工作面安全生产的需求,同时也为其他类似条件的矿井工作面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联合开采 围岩变形 切顶卸压 变形治理
下载PDF
澄合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预测
15
作者 王峰 杨焱钧 +1 位作者 王江平 范继超 《陕西煤炭》 2024年第7期162-165,共4页
通过收集澄合矿区多个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结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导水裂隙带高度的主控因素,拟合形成导水裂隙带高度与煤层开采厚度、工作面埋深、工作面倾向长度之间的各相关公式。采用拟合公式计算澄合矿区山阳煤... 通过收集澄合矿区多个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结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导水裂隙带高度的主控因素,拟合形成导水裂隙带高度与煤层开采厚度、工作面埋深、工作面倾向长度之间的各相关公式。采用拟合公式计算澄合矿区山阳煤矿1503、1506工作面导水裂隙发育高度,计算得到的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与微震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拟合公式获得的导水裂隙带估算值较为准确。在澄合矿区应用性较好,为澄合矿区相似地质条件的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煤层开采厚度 工作面埋深 工作面倾向长度
下载PDF
极近距离薄煤层群联合开采常规错距理论与物理模拟 被引量:77
16
作者 严国超 胡耀青 +3 位作者 宋选民 付玉平 刘中华 杨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1-597,共7页
伴随着中、厚煤层资源的枯竭,潞安集团下属十几个矿井都将进入下组煤开采。下组煤15–1#和15–3#煤层是以薄煤层群赋存在一起,平均间距为4.4 m,因此提出极近距离薄煤层群联合开采常规错距开采模型,并进行理论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从理... 伴随着中、厚煤层资源的枯竭,潞安集团下属十几个矿井都将进入下组煤开采。下组煤15–1#和15–3#煤层是以薄煤层群赋存在一起,平均间距为4.4 m,因此提出极近距离薄煤层群联合开采常规错距开采模型,并进行理论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从理论上给出近距离薄煤层群联合开采下的工作面常规错距计算公式,并进行理论求解。为避免15–1#煤层顶板的周期垮落与15–3#煤层工作面回采时的超前效应相互影响,从安全角度考虑,将错距定为1.3~1.5倍的周期垮落步距,结合试验结果将常规错距定为17.5 m。物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常规错距下联合开采技术上是可行的。另外分析了工作面上方附近几个测点总是被抬高的原因,并总结了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顶板下沉主要经过两次大的变化,即上、下两煤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发生垮落时,尤其是下层煤顶板垮落造成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极近距离 薄煤层群 联合开采 物理模拟 常规错距 模型
下载PDF
水平厚煤层露井联合开采下边坡破坏机理 被引量:33
17
作者 刘宪权 朱建明 +2 位作者 冯锦艳 陆游 吴剑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46-1350,共5页
通过数值和相似材料模拟2种方法对露井联采下露天边坡的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露天边坡的破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定开采安全的主要因素为露天与地下开采的边界垂直安全高度.并通过相似模拟试验分析,提出了地下开采的安全开采顺序.
关键词 水平厚煤层 露井联采 边坡 垂直安全高度 开采顺序
下载PDF
上下柱式开采对中部残煤采场岩层应力分布时空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白锦文 冯国瑞 +6 位作者 章敏 戚庭野 姜海纳 张玉江 郭军 郭峰 康立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96-1904,共9页
针对上下柱式多重采动影响下中部残煤的安全开采,根据白家庄煤矿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7号残煤的赋存状况,采用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上下柱式开采对中部残煤采场岩层应力分布时空演化的影响,揭示了复合刀柱开采后中部... 针对上下柱式多重采动影响下中部残煤的安全开采,根据白家庄煤矿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部7号残煤的赋存状况,采用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上下柱式开采对中部残煤采场岩层应力分布时空演化的影响,揭示了复合刀柱开采后中部残煤的应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下部煤层柱式开采时,刀柱煤柱/柱采区域采场煤岩层会逐渐演化为应力增高区/应力降低区,二者在水平方向上交替显现;上部煤层柱式开采时,采场煤岩层的应力集中程度/卸压程度会进一步增强。2多重柱式采动影响下,采场煤岩层的应力分布呈现"原始平衡—初始波态平衡—新波态平衡"的演化特征,不仅揭示了支承压力在刀柱煤柱采场煤岩层中的时空叠加效应,而且证实了柱采区域采场煤岩层的复合卸压效应。3复合刀柱开采后,中部残煤的应力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柱式开采 中部残煤 应力分布 波态平衡 时空叠加效应 复合卸压效应
下载PDF
层间应力影响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合理错距留设问题研究 被引量:31
19
作者 杨伟 刘长友 杨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2965-2972,共8页
采用传统矿压、弹性半平面体理论及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虑层间应力分布因素的影响,对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合理错距的留设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得出:(1)由矿压理论计算得出工作面错距留设距离应满足的基本条件;(2)在理... 采用传统矿压、弹性半平面体理论及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虑层间应力分布因素的影响,对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合理错距的留设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得出:(1)由矿压理论计算得出工作面错距留设距离应满足的基本条件;(2)在理论计算或实测分析的煤层工作面支承压力影响范围的基础上,采用半平面体理论分析计算层间应力影响区范围,得到工作面错距修正值;(3)将工作面错距修正值与矿压理论计算值作类比,取其中数值较大并满足工作面错距留设基本条件的距离作为联采工作面的合理错距。以石圪节煤矿生产实际为背景,分析工作面合理错距的留设过程,最终选定该矿联采工作面合理错距值为55 m。在此错距条件下,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得到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近距离煤层 联合开采 工作面错距 半平面体 现场实测
下载PDF
近距离“薄-中-厚”交错分布煤层群上行协调开采定量判别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杨 雷明星 +3 位作者 郑庆学 刘树弟 吕华新 刘令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410-418,共9页
开滦矿区开平煤田煤系地层80 m范围内交错分布“薄-中-厚”5层可采煤层,该类煤层群的安全高效回收需要上行与下行相协调的开采模式,关键难题在于如何判断在多层采空区下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本文以开滦矿区多年上行开采经验为研究背景... 开滦矿区开平煤田煤系地层80 m范围内交错分布“薄-中-厚”5层可采煤层,该类煤层群的安全高效回收需要上行与下行相协调的开采模式,关键难题在于如何判断在多层采空区下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本文以开滦矿区多年上行开采经验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据统计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对开滦矿区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的扰动破坏影响进行研究。基于上行开采的采动影响系数与间深比判别法,结合煤层群开采层间扰动影响、煤系地层分布、岩层物理力学性质、覆岩破断特征等多因素,提出上行开采综合性判别指标,建立上行协调开采的“可行度”定量判别式与评价体系;通过统计分析30个上行开采案例,提出上行开采可行度的区域划分方法;应用钻孔窥视与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实测了覆岩裂隙发育程度及破碎情况。结果表明:12-1号煤层的垮落带范围为15.4~21.2 m,观测段内岩层整体下沉量为0.1~0.4 m,验证了钱家营矿1692工作面上行开采方案的合理性;计算分析了范各庄矿全井田66个钻孔上行开采可行度,预测出井田范围内存在的危险区域,有效指导范各庄矿12号煤层→9号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可行度”判别式的研究,给出了开滦矿区近距离煤层、极近距离煤层及煤层群的判别依据。该方法在开滦矿区现场工程实践中成效显著,为安全高效开采近距离煤层群资源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上行开采可行度 定量判据 等级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