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chemical nitrogen fertilizer on soil aggregate carbon and nitrogen:A 30-year study
1
作者 BAI Jin-shun ZHANG Shui-qing +5 位作者 HUANG Shao-min XU Xin-peng ZHAO Shi-cheng QIU Shao-jun HE Ping ZHOU W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3517-3534,共18页
To understand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ombined organic and chemical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soil organic C(SOC) and total N(TN), we conducted a 30-year field experiment with a wheat–maize rotation system on the Hu... To understand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ombined organic and chemical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soil organic C(SOC) and total N(TN), we conducted a 30-year field experiment with a wheat–maize rotation system o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during 1990–2019.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five fertilizer regimes: no fertilizer(control), chemical fertilizer only(NPK), chemical fertilizer with straw(NPKS), chemical fertilizer with manure(NPKM), and 1.5 times the rate of NPKM(1.5NPKM). The NPK, NPKS, and NPKM treatments had equal N inputs. The crop yields were measured over the whole experimental duration.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topsoil(0–10 and 10–20 cm) and subsoil(20–40 cm) layers for assessing soil aggregates and taking SOC and TN measurements. Compared with the NPK treatment, the SOC and TN cont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the topsoil(24.1–44.4% for SOC and 22.8–47.7% for TN) and subsoil layers(22.0–47.9% for SOC and 19.8–41.8% for TN) for the organically amended treatments(NPKS, NPKM and 1.5NPKM) after 30 years,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the average annual crop yields over the 30 years of the experiment. The 0–10 cm layer of the NPKS treatment and the 20–40 cm layer of the NPKM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macroaggregate fraction mass proportions(19.8 and 27.0%) than the NPK treatment. However, the 0–10 and 20–40 cm layers of the 1.5NPKM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macroaggregate fraction mass proportions(–19.2 and –29.1%) than the control.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igher SOC and TN in the soil of organically amended treatments compared to the NPK treatment were related to the increases in SOC and TN protected in the stable fractions(i.e., free microaggregates and microaggregates within macroaggregates), in which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table fractions were 81.1–91.7% of the increase in SOC and 83.3–94.0% of the increase in TN,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verage C inputs and both stable SOC and TN stock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with R2 values of 0.74 and 0.72(P<0.01) for the whole 40 cm soil profile, which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N for soil C storage.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provide key evidence that long-term combined organic and chemical nitrogen fertilization, while maintaining reasonable total N inputs, benefited soil C and N storage in both the topsoil and subsoil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aggregate fractions soil organic matter manure application straw return C:N ratio
下载PDF
微生物关键种影响植物残体还田条件下木质素酚浓度——基于30年长期有机培肥试验
2
作者 祝玲月 王晓玥 +5 位作者 陈晏 卞清 包兴国 张久东 车宗贤 孙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3,共8页
探究不同植物残体还田条件下微生物关键种如何影响木质素酚的浓度(木质素酚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旨在为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研究以河西绿洲灌区的灌漠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30 a以施加绿肥(GM)、小麦秸秆(SW... 探究不同植物残体还田条件下微生物关键种如何影响木质素酚的浓度(木质素酚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旨在为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研究以河西绿洲灌区的灌漠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30 a以施加绿肥(GM)、小麦秸秆(SW)、氮肥(N)、绿肥配施氮肥(GMN)、小麦秸秆配施氮肥(SWN)以及不施肥(CK) 6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培肥试验。结果表明:GM和SW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小麦秸秆参与还田的处理显著提高了总木质素酚浓度以及3种木质素酚类单体的浓度,其中总木质素酚浓度在SW处理中分别比CK、GM、N、GMN和SWN处理高了109%、122%、115%、164%和57%;对比不施肥和施化肥处理,植物残体还田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关键种F3(盘菌纲,Pezizomycetes)、F26(被孢霉菌纲,Mortierellomycetes)、F173(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B74(阿尔法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B87(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本研究共鉴定出15个关键种,其中关键种B831(属阿尔法变形菌纲)与木质素酚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在SW处理下显著富集。本研究为农业生态系统不同培肥方式下微生物关键种如何影响植物衍生的木质素酚提供了科学参考,为深入了解植物残体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用绿肥 长期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累积 木质素酚
下载PDF
粪/菌秸秆条带混施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何丽 吴景贵 +1 位作者 李建明 郑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为探究玉米秸秆混施畜禽粪/生物菌剂条带还田条件下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变化特征,本研究于2020年4月在吉林省榆树市黑土区按等碳原则进行1次条带施肥,第2年条带变苗带不施肥,秸秆原位粉碎后,将下茬作物播种行上的秸秆向... 为探究玉米秸秆混施畜禽粪/生物菌剂条带还田条件下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变化特征,本研究于2020年4月在吉林省榆树市黑土区按等碳原则进行1次条带施肥,第2年条带变苗带不施肥,秸秆原位粉碎后,将下茬作物播种行上的秸秆向两侧休闲带堆放形成秸秆覆盖条带,进行连续两年的秸秆原位还田试验。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即条带秸秆覆盖+鸡粪(SO)、条带秸秆覆盖+牛粪(SN)、条带秸秆覆盖+生物菌剂(SJ)和条带秸秆覆盖(SCK)。采用胶散分组法提取有机无机复合体,分为水质分散组(G0)、钠质分散组(G1)和超声分散组(G2)。结果表明:添加畜禽粪及菌剂的处理土壤各组分复合体及其碳含量相比SCK有所增加,SJ处理增加最多,2022年SJ处理G0复合体含量和其碳含量分别增加38 g∙kg^(−1)和1.74 g∙kg^(−1)。各畜禽粪及菌剂处理不同组分复合体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存在一定差异。2021年,SJ和SO处理G1复合体含量相比SN处理显著增加33.46~37.66 g∙kg^(−1),有机碳含量增加0.69~0.78 g∙kg^(−1);SJ、SO处理G2复合体有机碳含量相比SN处理也显著增加。2022年,SJ、SO处理G0复合体有机碳含量与SN处理相比增加显著,其最高增加量为1.02 g∙kg^(−1);SJ处理G1复合体含量相比SO、SN处理分别显著增加41.25 g∙kg^(−1)、49.92 g∙kg^(−1);SJ处理G2复合体有机碳含量最高。两年间,SJ处理G0复合体含量相比SO处理增加23.35~23.74 g∙kg^(−1)。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粪/菌秸秆混施有效保持了复合体表面结构,提高了有机碳转化率。综上,玉米秸秆混施生物菌剂处理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升和土壤碳固存的增强,可选为最优还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畜禽粪 混施 有机无机复合体 有机碳 生物菌剂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田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4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6 位作者 牛世伟 王娜 邹晓锦 张鑫 隋世江 解占军 韩瑛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6-1236,共11页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了辽宁省稻田减排固碳潜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稻田CH4排放量(CO_(2)-eqv)为2.13-3.39 Tg·a^(−1),N_(2)O直接和间接排放量(CO_(2)-eqv)分别为0.37-0.40 Tg·a^(−1)和0.08-0.09 Tg·a^(−1)。常规施肥碳排放总量(CO_(2)-eqv)为2.61 Tg·a^(−1),优化施肥可减少碳排放(CO_(2)-eqv)0.03 Tg·a^(−1),有机培肥和秸秆还田碳排放(CO_(2)-eqv)分别增加0.42 Tg·a^(−1)和1.36 Tg·a^(−1),具有明显的增排效应,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和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均以秸秆还田最高,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49.96%-52.68%和50.30%-52.46%。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CO_(2))以辽河三角洲稻区最高,达到5.17-8.08 t·hm^(−2)·a^(−1)。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CO_(2))则以东南部山地丘陵稻区最高,达到0.66-1.01 t·t−1·a^(−1)。不同水稻主产区以辽河三角洲稻区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5.50×10^(4)-1.42×10^(5) t·a^(−1),不同化学肥料以氮肥减施带来的碳(CO_(2)-eqv)减排潜力最大,达0.18×10^(4)-1.20×10^(5) t·a^(−1),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以有机无机配施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3.78×10^(4)-1.42×10^(5) t·a^(−1)。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土壤固碳量(CO_(2)-eqv)分别为0.10-0.28 Tg·a^(−1)和0.22-0.65 Tg·a^(−1),其碳增排对土壤固碳抵消率分别为56.68%-82.52%和89.34%-99.03%,均能通过土壤固碳抵消其增加的碳排放。有机无机配施是辽宁省水稻生产碳减排最优养分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 氧化亚氮 有机无机 秸秆还田 固碳减排
下载PDF
不同物料还田对农田系统中化肥氮素去向的影响
5
作者 康雨欣 宋明丹 李正鹏 《青海农林科技》 2023年第3期27-32,共6页
为进一步研究化肥氮素在农田中的利用率及增产效应机理。本文主要综述了农田系统中单施化肥、秸秆配施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及绿肥配施化肥处理中化肥氮素去向,为今后提高农田系统中的氮肥利用率及农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化肥 秸秆还田 绿肥翻压 有机肥 氮素去向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2
6
作者 马晓霞 王莲莲 +4 位作者 黎青慧 李花 张树兰 孙本华 杨学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502-5511,共10页
以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养分管理对玉米生育期塿土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包括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NPK+秸秆(SNPK)以及有机肥+NPK(MN... 以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不同养分管理对玉米生育期塿土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包括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合(NP)、氮磷钾配合(NPK)、NPK+秸秆(SNPK)以及有机肥+NPK(MNPK)。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显著。不同施肥管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高低显著性分别为MNPK>SNPK、NP、NPK>N、CK。玉米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也变化显著,蔗糖酶、脲酶和纤维素酶在玉米抽雄期达到活性高峰,而磷酸酶在玉米拔节期出现活性高峰。不同施肥管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总体表现为MNPK处理最高,其次为SNPK处理,再次为NPK和NP处理,N和CK处理最低。不同施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水平密切相关。塿土长期施用氮磷或氮磷钾化肥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一季作物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化肥与氮磷钾相比有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趋势。在等氮量下,有机肥配合化肥与其他施肥模式相比,均显著提升土壤化学肥力因素、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因此,塿土上建议进行有机无机肥配合以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土壤生物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肥 蔗糖酶 碱性磷酸酶 脲酶 纤维素酶
下载PDF
施肥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7
作者 刘希玉 王忠强 +4 位作者 张心昱 徐丽丽 施瑶 孙晓敏 杨风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949-4955,共7页
依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试验站,利用1998年建立的红壤水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秸秆还田(ST)、化肥(NPK)、有机肥(OM)等施肥方式对红壤水稻土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施肥处理条件下红壤水稻土团聚体分... 依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试验站,利用1998年建立的红壤水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秸秆还田(ST)、化肥(NPK)、有机肥(OM)等施肥方式对红壤水稻土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施肥处理条件下红壤水稻土团聚体分布以<63μm的粉砂和粘粒为主,占41%—54%,长期施肥特别是施用OM有利于促进红壤水稻土大粒级团聚体形成;分别施用ST、NPK和OM均能提高红壤水稻土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施用OM提高幅度最大。因此,在我国南方红壤稻作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应施用有机肥,从而改善土壤结构、碳贮量和养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秸秆还田 化肥 有机肥 有机碳 全氮
下载PDF
土区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钾素平衡与钾库容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8
作者 葛玮健 常艳丽 +3 位作者 刘俊梅 张树兰 孙本华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9-636,共8页
本文研究了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氮磷钾化肥不同配合施用方式及氮磷钾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合施用对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钾库的影响。试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 本文研究了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长期氮磷钾化肥不同配合施用方式及氮磷钾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合施用对钾素平衡以及土壤钾库的影响。试验包括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氮(N)、氮钾(NK)、磷钾(PK)、氮磷(NP)、氮磷钾(NPK)、氮磷钾配合一季秸秆还田(SNPK)、氮磷钾配合低量有机肥(M1NPK)和高量有机肥(M2NPK)。结果表明,除NK、PK和M2NPK处理外,其它处理小麦和玉米钾的携出量均大于钾的投入量,导致土壤钾素处于亏缺状态,20年累计亏缺量为617~4333 kg/hm2。与试验前相比,长期施肥种植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钾含量;长期施用钾肥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但长期不施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也未显著降低;无论施钾与否土壤非交换性钾(Mactotal K)以及非交换性钾中更容易被HNO3溶解提取的钾(Step K)均明显低于试验前水平。表明土壤非交换性钾可以作为该土壤钾素消耗的指标。考虑到施钾肥的经济投入和现有资源高效利用(如秸秆、有机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维持土壤钾素肥力以及土地可持续生产力,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采用秸秆全部还田或施有机肥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土壤速效钾 Mactotal K STEP K
下载PDF
猪粪对秸秆一体化两相厌氧产气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董保成 陈羚 +5 位作者 张玉华 赵立欣 万小春 高新星 张旭东 罗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8-52,共5页
为了研究秸秆与猪粪混合物在一体化两相厌氧消化工艺中的可行性,该文研究了中温条件下,在玉米秸秆原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猪粪,对秸秆一体化两相(combined two phase)厌氧消化工艺的影响,同时研究CTP反应器中上、中、下部发酵后物料的产... 为了研究秸秆与猪粪混合物在一体化两相厌氧消化工艺中的可行性,该文研究了中温条件下,在玉米秸秆原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猪粪,对秸秆一体化两相(combined two phase)厌氧消化工艺的影响,同时研究CTP反应器中上、中、下部发酵后物料的产气潜力,以解析CTP中不同部位物料的发酵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猪粪可将以纯秸秆为原料的产气量从314L显著提高至500L左右,但会影响反应过程中的pH值、产气和产酸的稳定性,添加体积比为20%的猪粪更能促进发酵性能;CTP反应器不同部位产气潜力试验表明,中部产气量最低,以水解酸化过程为主,下部的产气量最高,以产甲烷过程,20%的猪粪体积添加量在满足CTP工艺要求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了两相分区,强化了CTP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秸秆 有机酸 猪粪添加 一体化两相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有机肥对黑土区土壤团聚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闫雷 李思莹 +5 位作者 孟庆峰 周丽婷 董天浩 戴建军 张宇飞 喇乐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8-67,共10页
土地长期处于过度开垦状态,化肥大量施用,使土壤肥力下降,有机碳含量下降,作物产量降低。通过两组试验,1组施用有机肥,另1组秸秆全量还田,2组均以单施化肥处理(CK)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可增加黑土>5 mm粒径大团... 土地长期处于过度开垦状态,化肥大量施用,使土壤肥力下降,有机碳含量下降,作物产量降低。通过两组试验,1组施用有机肥,另1组秸秆全量还田,2组均以单施化肥处理(CK)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可增加黑土>5 mm粒径大团聚体含量,有效缓解土壤大团聚体减少;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处理下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水稳性团聚体MWD均高于CK;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增幅2.4%~40.8%;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秸秆还田平均增产17.09%,施用有机肥平均增产2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秸秆还田 有机肥 团聚体
下载PDF
长期施肥管理对塿土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平儒 任卫东 +2 位作者 李志军 史银光 张树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4-201,共8页
采用不施肥(CK),秸秆和化肥配施(SNPK),低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1NPK),高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2NPK)以及单施化肥N、NP、NPK、NK、PK 9个施肥处理,休闲(Fallow)和撂荒(Setaside)2种土壤管理方式,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 采用不施肥(CK),秸秆和化肥配施(SNPK),低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1NPK),高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2NPK)以及单施化肥N、NP、NPK、NK、PK 9个施肥处理,休闲(Fallow)和撂荒(Setaside)2种土壤管理方式,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长期施肥以及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全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的TOC和ROO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TOC含量均值变化为处理M2NPK〉M1NPK〉SNPK〉Setaside〉NPK〉NP〉N〉PK〉NK〉CK〉Fallow,土壤ROOC含量均值变化为处理M2NPK〉M1NPK〉SNPK〉Setaside〉NPK〉N〉NP〉PK〉NK〉CK〉Fallow。土壤TOC和ROOC含量的变化均为处理MNPK〉SNPK〉Setaside〉NPK〉偏施化肥〉CK〉Fallow。土壤剖面TOC和RO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NPK处理较CK显著增加0~10 cm土层TOC含量,却明显降低30~60 cm土层TOC含量;SNPK处理显著增加0~20cm土层TOC含量;M2NPK处理显著提高0~30 cm TOC含量。不同施肥管理均显著影响了0~60 cm土层ROOC含量。可见,塿土长期有机物投入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持,而长期施用化肥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 有机肥 土壤剖面 塿土 土壤全碳 易氧化有机碳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下塿土有机碳和全氮在团聚体中的分布 被引量:16
12
作者 谢钧宇 杨文静 +4 位作者 强久次仁 薛文 李婕 张树兰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13-1422,共10页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在(?)土不同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以期深入理解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氮固持的机制。【方法】采集(?)土21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0-10 c...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在(?)土不同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以期深入理解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氮固持的机制。【方法】采集(?)土21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样,分析其水稳性团聚体(〉2 mm、2-1 mm、1-0.5 mm、0.5-0.25 mm以及〈0.25 mm)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试验设不施肥(CK),化肥氮磷钾配施(N、NP、NK、PK、NPK)和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SNPK)以及两个水平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M1NPK、M2NPK)9个处理。【结果】长期施肥0-1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SOC和TN含量明显高于10-20 cm,平均增幅20%以上。2-1 mm或1-0.5mm团聚体中SOC和TN的含量最高,〈0.25 mm团聚体最低。长期不施磷肥处理的土壤团聚体SOC和TN含量均与CK相似。NP、NPK以及SNPK处理,0-10 cm土层SOC较CK分别增加16%-43%、9%-40%和22%-47%;TN增幅分别为28%-48%、39%-61%和39%-91%。10 20 cm土层,NP、NPK以及SNPK处理〉2mm、2-1 mm、1-0.5 mm土壤团聚体SOC较CK增幅分别为35%-49%、17%-40%和45%-46%,TN增幅分别为44%-47%、39%-54%和54%-64%。长期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处理(M1NPK、M2NPK),0-10 cm土层的团聚体SOC平均较CK分别增加68%-122%和61%-163%,TN平均分别增加84%-133%和97%-175%;10-20 cm土层,SOC较CK平均增幅分别为20%-61%和39%-118%,TN增幅平均分别为43%-86%和107%-136%。SOC和TN主要储存于〈0.25 mm团聚体中(〉40%)2-1 mm团聚体储存最少(〈10%)。长期不施氮或不施磷对SOC和TN在团聚体中的储存比例基本没有影响。长期NP、NPK以及M1NPK、M2NPK均降低了各土层SOC和TN在〉2 mm或2-1 mm的储存比例增加了在1-0.25 mm团聚体储存比例。〉2 mm或2-1 mm团聚体的C/N比值高于微团聚体(〈0.25 mm),而与CK相比,长期施肥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C/N比值。【结论】关中地区(?)土长期偏施化肥对有机碳和全氮在团聚体的含量及分布没有显著影响而长期氮磷或氮磷钾化肥配合、氮磷钾与有机物配合均明显增加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特别是长期氮磷钾配合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土壤1-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固存比例,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有机肥 秸秆还田 有机碳 全氮 水稳性团聚体
下载PDF
我国春麦区小麦化肥有机替代潜力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贾立国 石晓华 +4 位作者 苏亚拉其其格 秦永林 于静 陈杨 樊明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4855-4865,共11页
【目的】明确我国春小麦养分管理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省(区)春小麦化肥有机替代的技术途径,为春小麦生产化肥零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农户实地调研与农户调研文献资料收集的2166组数据,比较分析不同省(区)... 【目的】明确我国春小麦养分管理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省(区)春小麦化肥有机替代的技术途径,为春小麦生产化肥零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农户实地调研与农户调研文献资料收集的2166组数据,比较分析不同省(区)春小麦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公布的最新牲畜数量、春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等数据,利用已发表文献关于牲畜粪、秸秆和绿肥作物的养分含量,定量化分析春小麦主要省(区)的化肥有机替代潜力,结合气候、土壤和有机资源现状,提出适宜不同省(区)春小麦有机替代途径。【结果】化学氮肥和磷肥施用过量、钾肥和有机肥施用不足是我国春小麦养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尤以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黄灌区氮肥过量施用最为严重。春麦区大牲畜和羊的数量约占全国的1/3和1/2,牲畜粪提供的氮(N)、磷(P2O5)、钾(K2O)养分量分别为238.6×10^4、57.6×10^4和141.0×10^4 t·a^-1,牲畜粪N、P2O5和K2O在春小麦上的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78.2%、48.1%和43.1%。春麦区秸秆还田总量折合410.2×10^4 t,单位面积麦田氮(N)、磷(P2O5)、钾(K2O)可还田量分别为11.4、2.5和31.9 kg·hm^-2,通过秸秆还田N、P2O5和K2O当季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4.9%、3.3%和22.7%。通过绿肥进行春小麦有机替代,绿肥的养分如充分释放完全可以满足春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结论】针对我国春小麦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的问题,可以通过牲畜粪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三大有机替代途径加以解决。其中,牲畜粪肥在春小麦上N、P2O5和K2O的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78.2%、48.1%和43.1%;秸秆还田N、P2O5和K2O当季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4.9%、3.3%和22.7%;绿肥的养分如充分释放完全可以实现春小麦化肥氮、磷、钾的有机替代。不同省区在选择有机替代方式时应从资源、成本和技术等角度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有机替代 秸秆还田 绿肥
下载PDF
种植绿肥与稻秸协同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威 耿明建 +4 位作者 秦自果 张智 鲁君明 鲁剑巍 曹卫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5-133,共9页
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是稻田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研究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冬闲期种植绿肥及稻秸不同利用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以稻秸不还田不种绿肥(CK1... 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是稻田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研究江汉平原单季稻田冬闲期种植绿肥及稻秸不同利用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合理利用秸秆和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3 a田间定位试验,以稻秸不还田不种绿肥(CK1)和不施肥空白(CK0)为对照,分析了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单独还田(RSM)、稻秸原位焚烧还田(RSB)、单种绿肥(GM)以及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RSM+GM)等处理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1和CK0相比,RSB处理3 a后显著降低了土壤稳态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而GM、RSM及RSM+GM处理3 a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碳库指数、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尤其是RSM和RSM+GM处理还可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且多数指标均以RSM+GM处理增幅为最大,其次是RSM处理。与CK1相比,RSB处理3 a后显著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但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RSM、GM及RSM+GM处理模式3 a后均可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RSM+GM处理模式在1 a后即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2 a后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3 a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幅均是最大。相比于CK1,RSM和RSB处理模式3 a的稻谷增产效果均不显著,而GM和RSM+GM处理模式连续3 a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增幅分别为6.88%~11.67%和6.00%~13.4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土壤酶活性与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在江汉平原单季稻作条件下,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还田或种植绿肥均可改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前者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后者更利于作物产量提升。为了兼顾秸秆资源利用、土壤质量改善和作物增产稳产,稻田冬闲期稻秸全量覆盖与种植绿肥协同还田利用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稻秸还田 种植绿肥 混合利用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土壤酶活性 产量
下载PDF
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下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朱强 张静 +1 位作者 郭再华 耿明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77-2183,共7页
【目的】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时其有机成分的分解和释放具有互补性。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条件下水稻的适宜施氮水平,为稻田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后优化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两年定位试验位于江汉平原稻区,在稻草全量还田基础... 【目的】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时其有机成分的分解和释放具有互补性。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联合还田条件下水稻的适宜施氮水平,为稻田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后优化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两年定位试验位于江汉平原稻区,在稻草全量还田基础上,设置冬季种植并翻压紫云英和冬闲两种模式。水稻季氮肥处理设不施氮(N0)和常规施氮量(N 165 kg/hm^2)的50%(N50)、100%(N100)和150%(N150)共4个水平,以不施氮、冬闲和稻草不还田作为空白对照,共9个处理。测定水稻籽粒产量、氮含量及累积量,分析耕层土壤无机氮及有机氮组分。【结果】在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条件下,减少常规氮肥量的50%(SMN50)获得的稻谷产量较稻草单独还田的SN50处理高21%~23%,与联合还田或稻草单独还田下的SMN100、SMN150、SN100、SN150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的SMN0、SMN50、SMN100处理的稻谷氮累积量均显著高于对应的稻草单独还田处理(SN0、SN50、SN100),增幅分别为65%、27%和22%。水稻收获后各处理间土壤全氮、非酸解性氮含量差异不显著,酸解性氮含量有差异,在N150处理下,稻草单独还田处理(SN150)的土壤酸解性氮含量显著高于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处理(SMN150);在酸解性氮组分中,SN150处理的未知酸解态氮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稻草单独还田的其他处理及所有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处理。【结论】减少常规施氮量的50%情况下,与稻草单独还田处理相比,稻草和紫云英联合还田可显著增加稻谷氮素累积量、提高水稻产量,而保持常规施氮量和提高施氮量不能增加水稻的氮素吸收和产量;紫云英与稻草联合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氮素的有效性,显著降低高施氮量下稻草单独还田带来的酸解性氮组分中未知态氮的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稻草还田 氮肥用量 氮素回收率 土壤有机氮组分
下载PDF
CT扫描技术研究有机物料还田深度对黑土孔隙结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邱琛 韩晓增 +6 位作者 陈旭 陆欣春 严君 冯玉钿 甘佳伟 邹文秀 刘国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98-107,共10页
为了探明有机物料还田深度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2019年玉米播种前在黑龙江海伦市的黑土上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秸秆浅混还田(0~15 cm)(T1)、秸秆深混还田(0~35 cm)(T2)和秸秆配合有机肥深混还田(0~35 cm)(T3)3个有机物料还田处理... 为了探明有机物料还田深度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2019年玉米播种前在黑龙江海伦市的黑土上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秸秆浅混还田(0~15 cm)(T1)、秸秆深混还田(0~35 cm)(T2)和秸秆配合有机肥深混还田(0~35 cm)(T3)3个有机物料还田处理,以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为对照(CK),4次重复,随机排列。玉米秸秆还田量为10000 kg/hm^(2),有机肥还田量为30000 kg/hm^(2)。2019年玉米收获后,采集原状土柱,利用CT扫描技术可视化土壤结构,量化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虽然有机物料还田仅一个玉米生长季,但是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0~15 cm土层容重,增加了饱和导水率和田间持水量(P<0.05);T2和T3处理显著改善了>15~35 cm土层的上述3个土壤物理指标。有机物料的施用增加相应土层的孔隙数量、改善了孔隙分布。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0~15 cm土层>500μm孔隙数量和孔隙度分别显著增加了18.1%~179.9%和69.2%~256%(P<0.05);与其他处理相比,T2处理>15~35 cm土层>1000μm孔隙度显著增加了17.4%~196.2%(P<0.05)。有机物料还田增加了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土壤中出现了交叉孔隙和细长孔隙,提高了孔隙的连通性。与CK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0~15 cm土层欧拉数,T1处理显著增加了分形维数(P<0.05);秸秆或秸秆配施有机肥深混处理显著改善了>15~35 cm土层的土壤孔隙结构,与CK相比,显著增加了各向异性、分形维数和成圆率,显著减少了欧拉数(P<0.05)。欧拉数和>1000μm孔隙度分别对0~35 cm土层容重和饱和导水率贡献度最大,而各向异性和欧拉数分别对0~15 cm和>15~35 cm土层田间持水量贡献度最大,说明有机物料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是通过调控土壤孔结构,改善孔隙分布、增加孔隙的复杂性、连通性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 孔隙 连通性 CT扫描 结构可视化 饱和导水率 秸秆配施有机肥
下载PDF
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黄泥田土壤微食物网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云峰 夏贤格 +3 位作者 胡诚 李双来 乔艳 刘东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B11期19-26,共8页
有机质的数量和性质决定了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和功能。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是低产黄泥田的主要培肥措施,为研究这2种不同性质有机质对低产黄泥田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该文比较了等碳量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和线虫... 有机质的数量和性质决定了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和功能。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是低产黄泥田的主要培肥措施,为研究这2种不同性质有机质对低产黄泥田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该文比较了等碳量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和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并以线虫区系分析为工具,比较这2种有机质对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试验设对照(不施肥,CK)、化肥(NPK)、化肥+有机肥(NPKM)、化肥+秸秆还田(NPKS)4个处理。2 a短期试验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提高了细菌通道(细菌、原生动物、食细菌线虫)、真菌通道(真菌、食真菌线虫)、植物通道(植物寄生线虫)生物类群丰度,NPKS处理也促进了大部分生物类群丰度,但提升效果低于NPKM处理。施肥(NPK、NPKM、NPKS)降低了线虫群落成熟度指数、结构指数,提高了基础指数,但彼此差异不显著,且各施肥处理均在线虫区系剖面第二象限,表明各施肥处理对土壤微食物网的干扰程度较低。各施肥处理中细菌足迹、植物足迹远高于真菌足迹,表明施肥带来的碳主要通过细菌通道和植物通道进入土壤微食物网。总之,与秸秆还田相比,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食物网群落结构的影响更大,但两者对土壤微食物网功能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该结果可为黄泥田土壤微食物网结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 秸秆还田 有机肥 磷脂脂肪酸 原生动物 线虫
下载PDF
生物质炭和秸秆长期还田对红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孟祥天 蒋瑀霁 +1 位作者 王晓玥 孙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6-332,共7页
生物质炭和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的有效方法,但在长期尺度上生物质炭与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的效率仍不清楚。本研究针对中亚热带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基于等碳量不同碳源投入的5 a田间定位试验,包括对照、... 生物质炭和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的有效方法,但在长期尺度上生物质炭与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的效率仍不清楚。本研究针对中亚热带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基于等碳量不同碳源投入的5 a田间定位试验,包括对照、单施化肥、秸秆还田、秸秆–猪粪配施和生物质炭还田5个处理,采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用等碳量的不同有机碳源5 a后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其增幅顺序为:生物质炭还田>秸秆–猪粪配施>秸秆还田。干筛法分析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秸秆–猪粪配施和生物质炭还田处理显著增加>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R0.25)和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0.25~2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湿筛法分析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和秸秆–猪粪配施处理显著增加R_(0.25)和MWD,但生物质炭还田处理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和秸秆–猪粪配施处理显著降低团聚体破坏率(PAD),生物质炭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PAD;秸秆配施猪粪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2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总体上,秸秆配施猪粪协同提高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的作用比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还田要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质炭 猪粪 红壤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增施有机肥改善黑土物理特性与促进玉米根系生长的效果 被引量:17
19
作者 槐圣昌 刘玲玲 +7 位作者 汝甲荣 闫志浩 王瑾瑜 王士超 邢婷婷 武红亮 卢昌艾 孙继英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46,共7页
为改善东北黑土区粘重耕层的土壤物理特性,通过玉米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试验,拟明确增施有机肥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提升效果。利用2015~2018年吉林省公主岭市和黑龙江省克山县黑土区的定位试验,测定了玉米抽雄期3种秸秆还... 为改善东北黑土区粘重耕层的土壤物理特性,通过玉米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试验,拟明确增施有机肥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提升效果。利用2015~2018年吉林省公主岭市和黑龙江省克山县黑土区的定位试验,测定了玉米抽雄期3种秸秆还田处理及其增施有机肥(旋耕秸秆还田+有机肥RSM、深翻秸秆还田+有机肥DSM、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SSM)处理的土壤物理指标;并采用微根管法原位测定了根系生长指标,计算出增施有机肥后各土壤物理特性与根系生长指标的变化量。结果表明,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增施有机肥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提升了土壤含水量,同时根长密度、根尖数密度和根平均直径均显著增加,其中根长密度和根尖数密度各土层平均增加了0.18 cm/cm^2和34.9×10-3个/cm^2。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增施有机肥后对黑土物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改善效果不同,其中0~15 cm土层RSM处理改善效果最明显,15~45 cm土层SSM和DSM处理改善效果最明显。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方式互作对黑土物理特性和促进根系生长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互作效应。上述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还田和深翻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模式更有利于改善黑土物理特性和促进根系生长,是改善东北黑土区粘重耕层的技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施有机肥 秸秆还田方式 根系生长 玉米抽雄期 微根管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减施化肥下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峰 周方亮 +4 位作者 黄雅楠 徐永昊 成莉娟 耿明建 黄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5,共9页
以湖北省武汉市紫云英、秸秆还田及不同化肥施用量的12个田间试验为基础,结合添加2%和4%紫云英的室内培养实验,研究紫云英种植还田(MV)、水稻秸秆还田(S)和化肥减施(40%~100%NPK)对水稻土表层土壤(0~20 cm)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 以湖北省武汉市紫云英、秸秆还田及不同化肥施用量的12个田间试验为基础,结合添加2%和4%紫云英的室内培养实验,研究紫云英种植还田(MV)、水稻秸秆还田(S)和化肥减施(40%~100%NPK)对水稻土表层土壤(0~20 cm)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紫云英与秸秆不还田与不施肥的对照(CK)处理,紫云英、秸秆还田下施用40%~100%化肥均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增幅分别为3.98%~46.49%、4.46%~35.88%、3.59%~35.77%;单独种植紫云英还田处理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在配施秸秆、施用化肥后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各养分含量在80%化肥施用量下最高。与不添加紫云英处理相比,添加2%和4%的紫云英处理均能有效提高土壤pH以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增幅随着紫云英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绿肥 秸秆还田 化肥 土壤养分 活性有机碳 水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